[爆卦]營養成分計算軟體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營養成分計算軟體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營養成分計算軟體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營養成分計算軟體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覺得小綠人的秒數好像有點少? 小心「微肌」找上你 !!】:小時候看著高壯的爸爸,心想著要快點長大;長大後,爸爸卻日漸佝僂且走路速度大不如前,讓人感嘆時光在身上的刻痕… 現在過馬路的時候,總覺得小綠人的秒數好像有點少呢,有醫師表示,其實綠燈的秒數可以做為自己檢測心肺功能的參考【註1】。 ...

  • 營養成分計算軟體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16 07:30:00
    有 95 人按讚

    【覺得小綠人的秒數好像有點少? 小心「微肌」找上你 !!】:小時候看著高壯的爸爸,心想著要快點長大;長大後,爸爸卻日漸佝僂且走路速度大不如前,讓人感嘆時光在身上的刻痕…
      
    現在過馬路的時候,總覺得小綠人的秒數好像有點少呢,有醫師表示,其實綠燈的秒數可以做為自己檢測心肺功能的參考【註1】。
      
    以一般成年人而言,100公尺走路約20到25秒可以走完,也就是說,如果成年人過馬路覺得很趕,恐怕就是心肺功能或是肌少症影響,情況如果越來越嚴重,可以去醫院進行檢查【註2】。
      
    雖然老化是必經之路,但…這是無法避免的嗎?但應該有方法可以從年輕即開始保養身體吧。
     
    上述文字中提到走路速度大不如前,除了有可能是先前提過的膝關節問題外,另個可能的主因是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的「肌少症」。
      
    ■「肌少症」定義為65歲以上,且有肌肉量減少及肌肉表現有問題的人:「肌少症」顧名思義指肌肉量變少;但單純的肌肉量變少,不見得肌力會變差,像跑馬拉松的職業選手感覺都很瘦,身體沒有太多肉,但他們並非罹患肌少症。
      
    所以年輕人肌肉變少與老年人肌肉變少是兩回事;若僅看肌肉量變少一事,並未看其他附加定義,有時會失真。
      
    ▶「肌少症」定義為
    65歲以上,且有肌肉量減少及肌肉表現有問題的人。
      
    ▶「肌少症」病人
    與肌肉相關的問題就會出現,如「走路無法走久」、「站也站不起來」、「肌肉沒力易造成跌倒」、「每天會覺得無力感」等。
      
    ▶「肌少症」指標
    除了看減少的肌肉量外,還需看肌肉的表現,以下是兩個常見指標:
    ①是肌肉的力氣,如上肢看握力或下肢腳的力量。
    ②是走路速度。
    這兩因子的重要性在於握力變差或走路變慢,其死亡率都會變高。
      
    ■「簡易篩檢」及「正規檢測」
    ▶「簡易篩檢」
    當肌肉流失後,開始會有握力不足的表現,可能是毛巾用雙手扭不乾、雙手無法開啟玻璃罐蓋子。走路速度慢則可能在過馬路時,綠燈亮了但還沒走完就已經紅燈了,這就屬走路太慢了,有上述症狀出現,則應該進一步測量。
      
    另一種篩檢方式是測量小腿圍,用自己的食指與拇指雙手環繞小腿肚,當圈起來有鬆鬆的感覺時,即有肌少症的發生率。或者拿皮尺測量小腿圍,老年男性小於33公分或女性小於32公分,則需留心。
      
    這些皆是簡易的篩檢方式,若覺得有問題,即該進行正式的檢測。
    ▶「正規檢測」
    較正式的篩檢,若要看肌肉的表現,可使用握力機測握力,亞洲老年男性要>26公斤、女性要>18公斤;如果看走路速度,應每秒鐘大於1公尺。
      
    當篩檢出來握力不足或者是走路太慢時,醫師才會進一步測量肌肉量。目前有兩種機器可以檢測,一種是簡單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人站著透過電阻來測量,儀器會分析身體組成,可自行計算出肌肉量,這個量再除以身高的平方。
     
    另種方式是自費以骨密度檢查機器做測量,透過軟體對身體組成分析,得知身體所有的脂肪、骨骼以及肌肉量,肌肉量再除以身高的平方。當數值低於某個標準以下就屬於肌少症【註1】。
      
    醫師林謂文說:「肌少症可以自我檢測,第一個變輕肌肉量變少,這時候他在肌耐力上就會差很多,所以像是跑步或是快走的運動當中,一開始會受到影響」,不過醫師也提醒,跟小綠人賽跑,只是自我檢視的方法,如果出現突然異常的狀況,還是要到醫院尋求,醫師的檢查協助【註2】。
      
    ■小心「微肌」找上你
    你知道老人家除了三高,最怕什麼嗎?不是沒錢、沒地位、沒有說話的份,而是沒肌肉、沒力氣、沒骨本!許多年長者認為年紀大了,飲食應該清淡些或因為三高的飲食禁忌,三餐簡單配點青菜,不知不覺讓自己越來越沒胃口,就不知不覺讓「肌少症」找上門!
      
    30歲以後,身體肌肉量以每年0.5~2%的速度減少,60歲以後,減少的速度更遽,加上身體疾病狀況、活動空間缺乏等種種因素,身體活動越來越少,用進廢退,肌肉自然退化得更快。
      
    ■「肌少症」的徵兆
    「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兇手,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伴隨可能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以及死亡風險增加。肌肉不足也會增加代謝性疾病的罹患率,包含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骨質疏鬆,對健康影響深遠。
      
    ▶若有以下徵兆,無論您幾歲,要開始注意囉!
    1.走不快:行動變慢、行動困難。
    2.走不久:容易累、沒力氣。
    3.拿不動:取物困難、握力變弱,如:毛巾擰不乾。
    4.站不穩:包含站不起、需要輔助、容易跌倒。
      
    ■吃對營養,留住肌肉
    1.「熱量要足夠」
    年長者應該要吃夠熱量,身體才有足夠營養去建造肌肉,★銀髮族建議每日熱量應在每公斤體重25~30大卡,如60公斤的媽媽,1天建議熱量1500~1800大卡,會依性別、個人生理狀況、目前身形體重、身體活動等會有不同微調。若熱量攝取不足,為維持生理機能,肌肉必是第一個犧牲品!
      
    2.「蛋白質要足夠」
    年長者因牙口咀嚼能力不佳,飲食上會因咬不動而逐漸減少攝取肉類,其實蛋白質的選擇很多,透過適當的烹調方式,如:蒸、滷、燉等等,還是可以享受軟嫩且美味的菜餚。
      
    因年長者蛋白質消化及利用率較差,★銀髮族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約占總熱量15~20%,並依生理疾病狀況、身高體重、身體活動等調整,若有肝、腎臟功能不全等問題,蛋白質攝取量需要由營養師個別計算調理,避免增加身體負擔。
      
    ★以60公斤的長者為例,1天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72~90公克,扣除乳類及五穀根莖類食物中的蛋白質,每餐應攝取2份優質蛋白質食物,包含魚類、肉類、蛋類及豆類(黃豆、黑豆、毛豆)等,2份的量約為女生的手掌心大小。
      
    ★簡易記法:若您是一般體型,無特殊疾病,每餐至少吃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有助於預防或減緩肌肉退化流失。
      
    ■做對運動,才走得動:「我有散步、快走不行嗎?」不是不行,是不夠!身體軀幹、臀部、腿部都有許多肌群,共同協助完成生活中的各種動作,我們需要鍛鍊身體核心的穩定度,學習腿部及臀部的肌力運用,維持肩臂關節及肌肉的靈活度,才能減少不當用力造成的疼痛及傷害。
      
    增強肌力或肌肉量需要一些阻抗或負重,建議尋求專業運動指導員的協助,透過自身體重或運動器材來增加阻抗力或重量,抑或透過抵抗地心引力,讓肌肉必須出力,以達鍛鍊之效。
      
    ★建議每周進行2~3次肌肉訓練,一次至少30分鐘(可分段),循序漸進,也可使用裝水水瓶、彈力帶、彈力球、輕型啞鈴等輔助器材增加強度。【註3】
      
    面對快速高齡化的台灣社會,如何讓長者能夠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是我們極需努力的目標;肌少症對老年族群有許多不良健康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即為活動能力及生活品質的下降【註4】。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家庭醫學科蔡尚儒醫師提醒,肌少症對年長者的健康影響包括行動能力、生活品質及增加失能及死亡風險,遠離老年限定的肌少症,靠養肌、活肌,銀髮族也能健康老化。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台大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健康電子報)「年少勤保養,遠離肌少症」:http://bit.ly/3vUiAh5
    ∎註2
    (Yahoo 新聞)「走輸「小綠人」 恐與心肺.肌少症有關」:https://bit.ly/3vTlqmt
    ∎註3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銀髮族小心「微肌」找上你:https://bit.ly/3tP2ALv
    ∎註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肌少症簡介」:https://bit.ly/2LCj35z
    ∎註5
    (台中醫院)遠離老年限定的肌少症,醫師說靠養肌、活肌,銀髮族也能健康老化:https://bit.ly/3rl6qdI
     
    ➤➤照片
    ∎(基隆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肌少症的自我檢測方法」:https://bit.ly/3lKvfyw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微肌 #肌少症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營養成分計算軟體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15 01:48:54
    有 49 人按讚

    農民曆,是台灣乃至華人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本書,這是一種曆書。

    而曆書的編纂是具有相當意義的。在帝制時代,只有強而有力的政府才得以編纂曆書,因為要養科學人來觀察天時,來修正曆法,才能夠讓農人不會誤了農時,或是躲避災殃。

    一般王朝的初期,政府都有足夠的能力來頒布曆法(以前沒有電子萬年曆,所有的曆法都要靠人去推算),而曆法能頒布到多遠,也就象徵著政府的控制力能到多遠;但一體兩面的是,一旦王朝的國力衰竭,通常就無法推算曆法,也無法頒布到全國各地。

    沒有官定曆法,民間推算的版本就會分歧跟錯誤,而識字不多的農民也會因此耽誤或是在商業貿易的日期上出現誤差。

    #這在農耕社會是一件動搖國本的事情。

    -------------------------

    是以可以得知,農民曆與通書的重要性在於讓人知農時,而不誤農時。

    進入科學時代,資訊傳播廣泛的現在,西方的計時觀念也不需要計算甲子順序,這讓我們可以用電腦軟體解決很多事情;也不再靠政府來頒布曆法,而台灣的農民曆也大多是宗教人士或宮廟來印發(而且還只有老派的農民會看)

    但話說回來了。

    早期的農民曆,大多都是依據華中、華北地區的氣候來作經驗總結(明朝時),一旦離開這些區域,氣候的經驗也就會隨時改變了。

    何解?

    簡單舉例。影響中國氣候最大的因素主要跟季風有關,東北季風跟西南季風帶來雨水或冷空氣,也是冬季夏季的最主要分界。

    但,東北季風從蒙古下來,會先經過華北、華中,到華南,然後到台灣;所以不難理解的是,一定是華北開始冷,然後台灣最後才變冷。

    在這種情況下,同一個節氣的感受就會出現不同。

    於是,古人總會總結氣候變化來變成歌謠流傳給後人(用唱得比較好記,就像我們小時候的兒歌)。

    以棉花這種作物舉例,華中的諺語是『清明前、好種棉』;華北是『穀雨種棉正當時』;而這種需要寒冷地區種植的植物,到了台灣的平地,根本很難好好生長。

    所以,節氣無法在全中國與全華人地區被一體施用;甚至局部根本無法施用。

    ------------------------------

    但到處都有農民,也到處都有農民智慧,這種活著的知識會因地制宜,所以我們會有我們自己的農民曆改變。(例如我們有出海的漁民,華北華中地區只有局部地方有海,而且漁產跟氣候差異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農民曆自然會有屬於我們的元素,而這種到處都有的小冊子,相信大家也看過。

    裡面根本豐富到可以當作小說來看。有線香燒成的預兆、健康資訊、面相、骨重、生肖、黃曆忌宜,甚至是星座運勢,還有大家非常熟悉的........食物相剋圖。

    食物相剋圖的呈現其實很簡單。甚麼食物不能跟甚麼食物吃,吃了會有妨礙,一旦有妨礙該怎麼解?

    但由於太過簡單,簡單到我們無法知道其中原因,也不知道解方該怎麼施用。

    例如,花生加毛蟹有毒,要用地漿水來解。

    這個還好理解。就是兩種常見食物吃了會中毒,然後要拿從井裡面打撈的井水,靜放一夜後,取上層的澄清液體來飲用。

    但對我來說,花生跟毛蟹只要有煮熟,問題不大,不過就是植物蛋白跟動物蛋白的結合;但從井裡面打撈的水,沒有煮沸,很容易喝出問題(蟲卵、動物排泄物、病菌感染、動物屍體的腐化、落葉.....)

    而把水煮沸飲用的提倡,已經是很近代才出現的事情;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開發中國家的人直接喝河中井中的生水,每年喝死的人非常多。

    ------------------------------

    另一方面,食物生剋的箇中原因一部分是因為經驗歸結(例如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生葱不可共蜜食之,殺人;更生猛的還屬於"豬肉以胡荽同食,爛人臍"!!)

    另一部分則可能來自於五行生剋;但放到今天來說,幾乎全部不可信。(茶、飯加起來有毒? 那日本的茶泡飯........)

    早在抗日戰爭前,就曾有教授進行過時間較長的實驗,把那些被記載有毒的食物組合給自願者吃,甚至連他自己也吃;實驗時間到了,大家都沒事。到了2008年,中國也有兩個大學對此進行過實驗,也都沒有出現農民曆上的記載。

    那到底謠言風聲從哪裡開始的?

    一般認為食物生剋是源自東漢醫聖之稱的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所記載的經驗。(他最有名的書其實是《傷寒雜病論》。)

    東漢?

    對,就是那個被蔡政府所刪去的三國時代.....的人。

    張仲景出生於150年,是漢桓帝的第二個年號。

    漢桓帝? 沒錯,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 :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的那個桓帝。

    其實這個桓帝就是一個喜歡聽音樂,然後崇拜老子,加上被外戚與宦官相鬥影響後架空的一個被皇帝身分耽誤的神秘文化喜好者........好啦,大家也能知道那個漢朝即將要衰敗的年代。

    而張仲景死於219年,就在同年底,關羽兵敗走麥城,在年底歸天去了。

    簡單說,醫聖的七十歲人生都在戰亂流離中度過。

    在那個大家只顧著打仗的時期,到處都是打仗、死人、疫病、災害;沒有國家基礎建設、沒有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沒飯吃、也沒地可以耕種。

    (我就不知道那些整天想打仗的人到底是在想什麼??覺得很好玩可以去泰國當兵或是中東、法國當傭兵,又能賺錢又能殺人......或被殺)

    在那樣的背景下,食物一般很匱乏;而食物匱乏,大家就會為了節省而亂捕亂吃,然後吃出毛病。(花生放它個半年,發霉後照吃;珍貴的肉類爛掉了也弄來吃)

    而醫療知識落後的古代,對於衛生與公衛也相對缺乏知識。所以他們喝生水、吃不潔的食物也不洗澡(曹植愛吃生魚片愛喝酒,就吃出一肚子寄生蟲;當年的袁術軍隊在貧困時也讓士兵捕河鮮吃,然後集體烙賽......)

    在那樣的情況下,歸結出一些看起來的食物生剋組合來提醒大家不要這樣吃,其實就能理解。

    而仔細去看,那些說有毒的組合,大都會因為保存不良而變質,例如花生的黃麴毒素、腐壞的海鮮或是禽獸肉,又像是帶有強烈植物鹼的植物。

    也就是說,其實不是這類的東西有問題;而是保存有問題,而保存有問題的東西,就會吃出問題.........

    所以,在今日只要保存得當、處理得法、料理符合規矩,然後適時適量的均衡攝取,基本上是不用顧慮到甚麼食物生剋問題。

    而且,倘若你吃花生加毛蟹然後不舒服,你會去弄生井水來嘗試解毒嗎?

    最後談另一個有名的解毒物是"雞屎白"。

    其實就是拿雞屎上面白色的東西,經過曬乾煎煮後,加酒泡製。

    但那種東西其實就是鈣質(雞屎裡面有5%左右的氧化鈣),先不論它是雞屎中的成分,至少經過消毒;而基本上身為一種礦物質,還被煮過消毒後用酒泡製,你相信它會有療效嗎?

    頂多,補充一點鈣質囉。

    那我真的建議你吃豆腐就好;畢竟,能吃豆腐就攝取的營養,犯不著去吃屎吧?
    .
    .
    .
    #有病去看醫生
    #有健康疑慮也請去問專科醫生
    #都什麼時代了_要學會理性判斷
    #台灣人真的好騙難教嗎?

    #其實一直很不諒解三國志裡面為什麼沒張仲景可以選?

    #持續人生迄今的最大挑戰
    #操瘦了四公斤.....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來實體店面會會真實的我 :
    https://www.facebook.com/%E6%89%93%E9%8B%BC%E8%B2%B4%E5%80%AA-%E5%89%B5%E6%84%8F%E5%B0%8F%E9%A4%90%E9%A4%A8-100750331729506/?modal=admin_todo_tour

    https://www.edh.tw/article/20648

  • 營養成分計算軟體 在 營養師Stell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04 18:45:24
    有 289 人按讚

    [食物vs份量] 解碼「豆魚蛋肉類」食物_1.基礎篇

      營養學上的食物分類是以主要營養素含量來劃分的,「全穀雜糧類」(簡稱主食類)主要提供的是”醣類”這個營養素;「豆魚蛋肉類」和「乳品類」則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是身體重要的建材,我們身體內的每一個活細胞及體液都含有蛋白質,而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東西,如酵素、荷爾蒙、膠原蛋白、免疫球蛋白、血紅蛋白、脂蛋白等都是由蛋白質所構成,所以蛋白質在體內還具有重要的調節生理功能。

      因此,為了維持生理的正常運轉,並滿足身體汰舊換新所需,我們每天需要自飲食攝取足量的蛋白質。而在某些特殊狀況下,例如生長發育期的孩童和青少年、孕哺乳婦、運動健身或生病等特殊生理狀態下時,蛋白質的需要量會較平常高,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常會買高蛋白食物做探病的伴手禮的緣故。那麼,到底那些食物是屬於蛋白質含量比較高的食物?又怎麼知道自己吃了多少蛋白質、量是否攝取足夠呢?

    ▍哪些食物蛋白質含量比較高,屬於「豆魚蛋肉類」?
      雖然「豆魚蛋肉類」和「乳品類」都富含”蛋白質”,但由於奶類營養比較獨特,所以當食物分類是分為六大類時,奶類會獨立出來稱為「乳品類」,因此在講到「豆魚蛋肉類」時不會介紹到奶製品。(這裡我們會照食物六大類的分法來分,所以不會有奶類)
       
      「豆魚蛋肉類」(為方便描述,下面會以肉類來簡稱)顧名思義包括大豆、魚貝海鮮、蛋和家禽、家畜肉。事實上,所有會動的生物,包括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游的生物都富含蛋白質,所以其肉、器官等組織都屬於肉類。植物性食物中,大豆家族則因富含蛋白質,故也歸於肉類。

    [肉類家族成員介紹]
    *豆類:指的是大豆家族成員,常見的有黃豆、黑豆,及未成熟大豆~毛豆。
    Ps.不同於其他肉類食物,大豆因為本身屬於植物,所以它還會有醣類,以及植物性食物特有的營養~纖維。

    *魚貝海鮮類:包括深海魚、淺海魚等各種魚類;牡蠣、蛤、螺等貝類;花枝、魷魚、章魚等軟體動物類和蝦、蟹等甲殼類。以及這些食物的相關產物(如魚卵)和相關加工製品(如魚丸、魚鬆、魚乾等)。

    *家畜:如常見的豬、牛、羊,及其相關產物(如豬心、豬肝、豬腰子、豬腸等)和相關加工製品(如肉鬆、肉乾、香腸;魚鬆或魚丸等魚漿製品等)。
    Ps.奶類是由牛羊等哺乳動物所產出,故也富含蛋白質。若食物分類為五大類的話,乳品會被併在肉類裡面計算;如果是分為六大類的話,乳品則會獨立分類計算。

    *家禽:常見如雞、鴨、鵝,及相關產物(如雞心、雞肝、雞胗等內臟或蛋),和相關加工製品(如皮蛋、鹹蛋等)。

    ▍怎麼知道自己吃了多少蛋白質?
      小華中午吃了一片8盎司(=240公克,一盎司為30公克)的豬排…這代表小華吃了240公克蛋白質嗎?

      答案是否。儘管肉類富含蛋白質,但100公克的肉≠100公克的蛋白質,這是因為肌肉組織除了蛋白質外,還含有水份、脂肪及其他成分的緣故。以豬肉為例,我們平日常吃的豬肉約含60~75%的水分,蛋白質約占重量的1/5到1/7左右,所以吃100公克的豬肉大概會有15~20公克左右的蛋白質。例如豬後腿肉每100公克含74.2公克的水分,蛋白質只有20.4公克;豬大里肌則含65.3公克的水分,蛋白質只有19.2公克。

    [肉類份量的計算方法]
      和之前我們介紹的「全穀雜糧類」份量一樣,為了方便大家能在不同肉類間替換(記得,肉類最主要提供的營養素是蛋白質),所以肉類食物也定量了蛋白質的量,以7公克的蛋白質為一份肉類。所以只要知道自己吃了幾份肉類,就可推算出吃這些肉類獲得了多少蛋白質。以上述小華吃8盎司豬排為例,由於豬排生重35公克為一份肉類,所以240除以35,可算出這塊豬排約7份肉,可提供約49公克蛋白質。

      除了蛋白質外,肉類也含脂肪,且因為肉類家族成員非常繁多,從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到水裏游的都有,並包括肌肉、內臟等不同組織,還有眾多加工食物,所以肉類依脂肪含量不同,又再細分為「低脂」、「中脂」和「高脂」三種。這三種肉類每份提供的蛋白質都是固定的,只差在脂肪含量不同,由於每公克脂肪含9大卡熱量,是蛋白質和醣類熱量的兩倍,所以高脂肉類的熱量(≧120大卡)會是低脂肉類(55大卡)的兩倍多。
    圖解//請參考圖一,了解「低脂」、「中脂」和「高脂」肉類一份的營養與熱量

    ▍肉類食物的份量!
      附圖簡單整理了常見肉類食物的份量,為了方便素食者的使用,分成了葷食和素食兩種表格。表中的括號標示的則是每份肉類可食部分的生重,例如一般魚類35公克一份低脂肉類,這35公克是只可食部分,也就是去掉骨頭,魚肉(生)的重量。另外,部分高脂肉類因為脂肪含量很高,超過10公克,這些食物會以紅字來標示,亦即標示紅字的食物,每份含7公克蛋白質,但脂肪>10公克,熱量>135卡。
    圖解//請參考圖二、三,了解常見肉類食物的份量。

      除了大豆外,肉類基本上是不含醣類(含量極微),不過部分肉類加工品在加工過程中可能會添加醣類(包括澱粉或糖等),所以在魚丸、肉干、肉鬆及部分素肉加工品旁你會看到標示有+X公克醣類,當攝取這類食物時,記得除了計算肉類本身的的熱量與營養外,還要把醣類的熱量加進去喔,舉例魚肉鬆(25公克+10 公克 碳水化合物),表示吃25公克魚肉鬆就有一份中脂肉類 (75大卡)及10公克醣類(40大卡),也就是115大卡的熱量。

    [總結]
      覺得複雜嗎?別擔心,在下一篇進階篇,我們會講實用的知識與技巧,簡化肉類的食物份量讓你能在生活中方便使用。所以如果你並不需要控制總熱量攝取(如減肥),或不需要限制或增加蛋白質攝取的話,看完這篇文章,你只要留意下面幾個重點就可以:
    1.參考圖表,儘量挑選低脂、中脂肉類來吃,因為蛋白質一樣,高脂肉類多的是脂肪(熱量)而非營養,吃了只是增加熱量攝取而已。
    2.儘量挑新鮮肉類來吃,因為加工肉類會有營養流失與不必要的額外添加物問題,且部分加工肉類還會有額外的醣類和脂肪。特別是有需要限制醣類攝取者,宜留意少吃含有醣類的肉類加工品。
    3.你可以從圖表中找出自己常吃、愛吃的肉類食物,然後看看吃什麼比較划算(重量比較多才算一份),學會挑選更划算的選擇來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