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漢朝無為而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漢朝無為而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漢朝無為而治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892的網紅賴義鍠,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聽聽故事再看看自己」「做事要方、做人要圓」漢朝的劉邦害怕開國功臣會竊取皇位,整日提心吊膽首先命令宰相蕭何設計斬殺韓信,連呂雉皇后的妹婿樊噲從小一塊長大出生入死也命令宰相陳平追殺。陳平害怕殺掉樊噲事後遭到呂后報復,做事做人外圓內方免遭殺生之禍逃過一劫。特別的是唐朝唐玄宗塑造「盛唐」也毀了「盛唐」這個...
漢朝無為而治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16:29:12
說服帝王獨尊儒術的學者董仲舒 | 知人知史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漢代著名儒學者,在景帝時已擔任博士官,他治學嚴謹學問淵博,又因其言行舉止「非禮不行」而被士人奉為師尊。然因當時朝廷奉行黃老思想和無為而治政策,他未能發揮影響力。直至武帝繼位後,漢朝加強中央集權、國力鼎盛,有感黃老學說已...
漢朝無為而治 在 賴義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聽聽故事再看看自己」「做事要方、做人要圓」漢朝的劉邦害怕開國功臣會竊取皇位,整日提心吊膽首先命令宰相蕭何設計斬殺韓信,連呂雉皇后的妹婿樊噲從小一塊長大出生入死也命令宰相陳平追殺。陳平害怕殺掉樊噲事後遭到呂后報復,做事做人外圓內方免遭殺生之禍逃過一劫。特別的是唐朝唐玄宗塑造「盛唐」也毀了「盛唐」這個少年英銳的有為之君。在華清池的溫柔鄉中,成了唐朝中衰的罪魁禍首,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要不是唐玄宗縱容才大意失荊州,成了「天寶時代」的終結者。要不是郭子儀元帥帶領朔方軍,抄了安碌山老巢河北之地。郭子儀、李光弼屢戰屢勝「安史之亂」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之後、吐蕃三番二次入侵長安,幸好郭子儀多次廷身而出擊敗吐蕃。郭子儀多次遭到宦官魚朝恩和一代奸相盧杞陷害死裏逃生,由於盧杞長相醜陋,而又妒賢嫉能,凡是嘲笑過他的人一律被其痛下殺手絕不留情。不得罪小人是郭子儀的智慧所在。任何時候只要一個人想辦大事,就一定會有小人阻擾小人是除不盡的,要做實事的人一定不能和除不盡的小人糾纏,因縱得賢名也將一事無成。郭子儀對小人忍氣吞聲,換來了大唐的安寧。郭子儀年近八十歲依舊在抵抗吐蕃的前線奮鬥,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入罪。郭子儀病逝享年85歲,郭子儀的一生完美地詮釋功高震主而能善終的境界名揚天下。再造大唐為人臣子盡忠職守、為人父家族祥和,郭子儀為將、為人、為臣足稱完人。郭子儀行誼可以做為現代政治人物的典範,郭子儀都可以行功立德,現代政治人物更要加倍努力行功立德永留青史。人生在世都是避不開的一道關卡,那就是長大成人在成為獨立的個體時,你是選擇逆流向上還是碌碌無為,全看你自己如何走出來。俗語說:辦事做人,一個人哪怕再聰慧再醒目,能力再無人匹敵,若犯了一下錯誤,不懂做人那麼他再好的前途,再大的奇跡也會大受影響。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讓自己扶摇向上呢?「做事要方、做人要圓」。《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滴水可方可圓潤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方圓之說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外部是圓形、內部是方孔,看似撲實無華,但卻蕴含著人生哲理。做人也應當像這銅錢一般能圓能方,雖未能熠熠生輝,但也有存在的意義。 一、做事要方,方不是執拗,方是一種堅毅一種正直,更是一種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氣節和原則。就像腳下的刹車,紅燈時適可而止、綠燈時一路前行,別猶豫徬徨。曾有個攔路搶劫的少年,潛逃到外地隱姓埋名四年,然而他還是被抓獲,不是因為躲避不及,而是一起見義勇為的壯舉讓他暴露了。在那個寒冷的早春他跳下冰冷的湖裏接連救起了兩個落水的兒童,他的義舉也暴露了自己自然就被捕了。記者問他當時怎麼想的,想沒想過那樣做會暴露自己,還是想這是一次將功贖罪的機會。他摇摇頭說:當時什麼也沒想,只想到趕快去救人,雖曾攔路搶劫,但心中有溫度、做事自有底線。人在世間又有誰能盡善盡美,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二、做人要圓:圓不是圓滑,圓是一種周全、一種寬厚、一種通融,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蘇軾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之口自嘲,酒後的臉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調侃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有智慧的人歷經生活艱辛,依然內心向暖。正如蘇軾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生活雖然曲折不暢,但仍心胸坦蕩,情趣風生飽經世故,仍能保持方圓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歷圓滑而瀰天真,這才是對困苦歲月最好的回答。 三、人生至高的境界:在ㄍ資治通鑒》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趨炎附勢的人,紛紛說: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魏王被潑了一盆冷水問:為什麼這樣說,任座回答說:大王你獲得了勝利攻下了城池,沒有按功勞分給了你的弟弟,而是分給了你的兒子可見你是昏君啊!魏王大怒馬上下令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位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位大臣說:古人經常說: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後立刻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沒有底線屬於世故小人。只方不圓的人說話不看場合讓對方下不了台,又很容易得罪人。唯有像那位大臣內方外圓既不讓人難堪,又給予別人如沐春風的溫暖,實是內方外圓的至高境界。 四、方圓人生:生活中無論守方還守圓常常讓我們左右為難,其實圓在方內除掉虛浮,別太圓滑世故有幾分穩重就好。方在圓中藏起鋒芒不那麼咄咄逼人,有幾分靈動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做事不必處處方正,方圓人生也是一種愜意生活。但如手中執筆半緊半鬆最自然,做人不必事事圓滿。但有一事精緻便能扣人心弦,亦如人飲醇酒無需酩酊大醉,半醉半醒最適宜,這輩子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濟做好了做對了,生活才豁達圓滿與朋友互勉!更讓我們一起來推動社會善良風喔!「聽聽故事再看看自己」「做事要方、做人要圓」漢朝的劉邦害怕開國功臣會竊取皇位,整日提心吊膽首先命令宰相蕭何設計斬殺韓信,連呂雉皇后的妹婿樊噲從小一塊長大出生入死也命令宰相陳平追殺。陳平害怕殺掉樊噲事後遭到呂后報復,做事做人外圓內方免遭殺生之禍逃過一劫。特別的是唐朝唐玄宗塑造「盛唐」也毀了「盛唐」這個少年英銳的有為之君。在華清池的溫柔鄉中,成了唐朝中衰的罪魁禍首,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要不是唐玄宗縱容才大意失荊州,成了「天寶時代」的終結者。要不是郭子儀元帥帶領朔方軍,抄了安碌山老巢河北之地。郭子儀、李光弼屢戰屢勝「安史之亂」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之後、吐蕃三番二次入侵長安,幸好郭子儀多次廷身而出擊敗吐蕃。郭子儀多次遭到宦官魚朝恩和一代奸相盧杞陷害死裏逃生,由於盧杞長相醜陋,而又妒賢嫉能,凡是嘲笑過他的人一律被其痛下殺手絕不留情。不得罪小人是郭子儀的智慧所在。任何時候只要一個人想辦大事,就一定會有小人阻擾小人是除不盡的,要做實事的人一定不能和除不盡的小人糾纏,因縱得賢名也將一事無成。郭子儀對小人忍氣吞聲,換來了大唐的安寧。郭子儀年近八十歲依舊在抵抗吐蕃的前線奮鬥,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入罪。郭子儀病逝享年85歲,郭子儀的一生完美地詮釋功高震主而能善終的境界名揚天下。再造大唐為人臣子盡忠職守、為人父家族祥和,郭子儀為將、為人、為臣足稱完人。郭子儀行誼可以做為現代政治人物的典範,郭子儀都可以行功立德,現代政治人物更要加倍努力行功立德永留青史。人生在世都是避不開的一道關卡,那就是長大成人在成為獨立的個體時,你是選擇逆流向上還是碌碌無為,全看你自己如何走出來。俗語說:辦事做人,一個人哪怕再聰慧再醒目,能力再無人匹敵,若犯了一下錯誤,不懂做人那麼他再好的前途,再大的奇跡也會大受影響。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讓自己扶摇向上呢?「做事要方、做人要圓」。《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滴水可方可圓潤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方圓之說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外部是圓形、內部是方孔,看似撲實無華,但卻蕴含著人生哲理。做人也應當像這銅錢一般能圓能方,雖未能熠熠生輝,但也有存在的意義。 一、做事要方,方不是執拗,方是一種堅毅一種正直,更是一種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氣節和原則。就像腳下的刹車,紅燈時適可而止、綠燈時一路前行,別猶豫徬徨。曾有個攔路搶劫的少年,潛逃到外地隱姓埋名四年,然而他還是被抓獲,不是因為躲避不及,而是一起見義勇為的壯舉讓他暴露了。在那個寒冷的早春他跳下冰冷的湖裏接連救起了兩個落水的兒童,他的義舉也暴露了自己自然就被捕了。記者問他當時怎麼想的,想沒想過那樣做會暴露自己,還是想這是一次將功贖罪的機會。他摇摇頭說:當時什麼也沒想,只想到趕快去救人,雖曾攔路搶劫,但心中有溫度、做事自有底線。人在世間又有誰能盡善盡美,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二、做人要圓:圓不是圓滑,圓是一種周全、一種寬厚、一種通融,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蘇軾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之口自嘲,酒後的臉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調侃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有智慧的人歷經生活艱辛,依然內心向暖。正如蘇軾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生活雖然曲折不暢,但仍心胸坦蕩,情趣風生飽經世故,仍能保持方圓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歷圓滑而瀰天真,這才是對困苦歲月最好的回答。 三、人生至高的境界:在《資治通鑒》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趨炎附勢的人,紛紛說: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魏王被潑了一盆冷水問:為什麼這樣說,任座回答說:大王你獲得了勝利攻下了城池,沒有按功勞分給了你的弟弟,而是分給了你的兒子可見你是昏君啊!魏王大怒馬上下令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位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位大臣說:古人經常說: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後立刻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沒有底線屬於世故小人。只方不圓的人說話不看場合讓對方下不了台,又很容易得罪人。唯有像那位大臣內方外圓既不讓人難堪,又給予別人如沐春風的溫暖,實是內方外圓的至高境界。 四、方圓人生:生活中無論守方還守圓常常讓我們左右為難,其實圓在方內除掉虛浮,別太圓滑世故有幾分穩重就好。方在圓中藏起鋒芒不那麼咄咄逼人,有幾分靈動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做事不必處處方正,方圓人生也是一種愜意生活。但如手中執筆半緊半鬆最自然,做人不必事事圓滿。但有一事精緻便能扣人心弦,亦如人飲醇酒無需酩酊大醉,半醉半醒最適宜,這輩子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濟做好了做對了,生活才豁達圓滿與朋友互勉!更讓我們一起來推動社會善良風喔!
漢朝無為而治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武帝確立了中國道路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項羽失敗的緣由在於他想以勇力獨佔天下之利,因而他廢除諸多反秦諸侯,用他親近將領代替。劉邦與之相反,結成了最廣大的反項聯盟。定鼎天下後,劉邦一方面剷除異姓王,一方面大肆分封諸侯,最後達成政治平衡,以白馬盟誓的形式固定下來。那就是「非劉氏不得王,無功者不得侯」。
這其實是劉氏家族與功臣集團共同執掌天下的模式。這種模式遭到了呂后的挑戰。她打擊功臣集團,分封諸呂。但她死後,諸呂被很快剷平,周勃、陳平登高一呼,應者雲集,根本在於操持天下權柄的還在於功臣集團。
漢文帝可以說是由功臣集團抬上皇帝寶座的。因而他也最大限度的給予了他們便利。賈誼的《治安策》可以說講述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相互關係,重點強調了以德治國。其實質是用更加柔和的辦法對待士大夫集團,頗有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味。漢文帝無為而治與天下休息的方針,在最大限度上將統治權力下移。他甚至可以允許私鑄貨幣。這就導致了中央控制力的減弱。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醞釀了七國之亂。
漢景帝最初是希望有所作為的,但七國之亂的發生打亂了他的節奏。在他的時代,確立接班人是一個大問題。梁王由於七國之亂中表現優異,實力大增。再有竇太后背後推動,很是讓漢景帝擔憂的。立劉徹算是一種妥協,關鍵在於劉徹與阿嬌金屋藏嬌的故事。沒有長公主的勢力,劉徹的皇帝位子並不能很穩固。
文景兩代為天下打下了基礎,但這個基礎我們要仔細分析。強的不是老百姓,強的是地方豪族。天下受災而無人敢淹丞相田蚡的田地以洩洪,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田蚡、竇嬰之間的爭鬥可見一斑。再加上大俠郭解這樣的地方黑惡勢力,心懷不滿的地方諸侯王,漢朝做大之後的危機還是很深重的。
漢武帝上台,破解政局的辦法就是改變國家大政方針。黃老學說和孔孟學說的爭論,看起來是意識形態之爭。實際上是由誰執掌最高統治權的問題。秦始皇自封為皇帝,但並沒有確立國家的統治學說,統治的合法性一直都成問題。叔孫同幫劉邦制定了空廷禮儀,劉邦才覺得做皇帝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儒生的禮儀是一種束縛,約束大臣的。所以,賈誼這些人即使為功臣集團說話,也得不到他們的認可。功臣集團的用人標準就是論資排輩。等到漢武帝確立了儒家的正統之後,也就確立了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從此他可以橫行天下了。
很多人總結中國的統治術是外儒內法,其實不盡然,但在漢武帝這裡是行得通的。儒家學說解決的是一個名分的問題,法家的作用就是打擊豪族。從漢景帝開始,皇帝就喜歡任用我們所謂的酷吏。酷吏很能揣摩皇帝的心意,從而有計劃的打擊不法勢力。這樣的做法是需要的嗎?當然是需要的,否則,天下真成了士大夫的天下,皇帝只成了一個擺設。但最後也是矯枉過正了,以至於公孫賀聽說自己當了丞相,嗚呼哀哉、如喪考妣。但也是如此,實現了權力的交接。
有哪些人接過了權柄呢?那就是由漢武帝領導的征討匈奴戰爭中湧現出來的新貴們。對付匈奴,人稱智囊的晁錯是立了功的。他建議屯墾,但不要用南方的遷徙之人,而要用北方邊地的本地人。給予邊人最大的優惠,讓他們建設自己的家園。一旦匈奴入侵,這些人為了保衛自己的勞動果實,就會奮起抗爭。這是一條人民戰爭路線,在漢朝巨大人力優勢下,匈奴是很難吃得消的。
漢武帝的手筆更大,他要建立野戰兵團消滅匈奴的有生力量。我認為這決定了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命運的。當時匈奴的勢力達於極盛,國家建設逐步展開,如果再給他們一代人的時間,他們很有可能對漢朝進行更加猛烈的進攻。漢武帝沒有拒絕自己的責任,他用衛青、霍去病追亡逐北,消滅了匈奴主力,也保證了中華帝國的長治久安。這才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這才讓中華文化同化異族的功效最大化。
在漢匈戰爭的大背景下,漢武帝任用桑弘羊等進行了最大規模的財政改革。鹽鐵專賣、均輸平均政策,擴大了國家的財政來源,使得國家可以不加稅的情況下,能夠應付規模龐大的對外戰爭。可以說,漢武帝時代是有國家計劃的影子在的,用國家宏觀調控的辦法解決經濟問題。均輸政策打擊了投機倒把的商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普通百姓的利益。漢武帝死後,這兩項政策立刻遭遇了挑戰,最後逐漸被廢黜。歷史也證明,凡是強大的國家,都是以上兩種政策執行較好的時代。王莽的改革不成功,也在於他無法打擊地方豪族,無法掌控國家經濟。
人們說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在漢武帝時代則不盡然。漢武帝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南越、閩越、巴蜀、東南夷、西南夷、遼東、西域,觸角可及之地,大漢王朝都進行了干預,並進行了有效的治理。他對中華民族的最終形成,是起了奠基作用的。
在對地方的控制上,刺史官職的確立確實有重大作用,也為後世所效仿。繡衣使者對地方的強控者,也把地方太守的職權給削弱了。如何平衡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央權力的增強也使得外戚集團、宦官集團的問題成為大問題,如何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只能後來人解決了。巫蠱之亂敲響了警鐘,也提出了課題,但在封建時代無法根治。
直到漢武帝時代,中國的國家模式真正確立。漢武帝的統治比秦始皇暴烈,但結果不同。最大的根源在於,秦始皇時代,承受代價的是天下蒼生。漢武帝時代直接受影響的則是功臣集團。漢武帝是開創了一個偉大時代的,他的缺點是封建君王的共性,但對國家的整體規劃上,他的頭腦是清醒的。他是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從政治、經濟、文化上真正確立了中國傳統,這是最早的中國道路。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漢朝無為而治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說服帝王獨尊儒術的學者董仲舒 | 知人知史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漢代著名儒學者,在景帝時已擔任博士官,他治學嚴謹學問淵博,又因其言行舉止「非禮不行」而被士人奉為師尊。然因當時朝廷奉行黃老思想和無為而治政策,他未能發揮影響力。直至武帝繼位後,漢朝加強中央集權、國力鼎盛,有感黃老學說已不合時宜,於是屢下詔書求賢。董仲舒成功說服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奠定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武帝和董仲舒之間的三問三答,後來輯錄成《天人三策》。首先,董仲舒提倡「春秋大一統」,即《春秋》一書中所闡述的大一統思想,以思想統一來推動國家權力和制度的統一。另外,他提出「天人感應」,主張君主受命於天(即君權神授),具備教化萬民的責任。最後,他認為漢承秦末大亂之後,若要避免重演秦因暴政而終亡的命運,須根據儒家忠孝仁義思想建立穩定的社會制度,因此要「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不過董仲舒的思想除了重視禮樂德化,也包括陰陽五行和災異等元素,令儒家學說神祕化,同時他提出的「三綱」之說,更為漢代及中國後世的專制統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雖然得到武帝採納,但他並未就此平步青雲,反而因為遭到其他朝臣陷害而幾乎被武帝處死,之後到地方為官,最後還鄉專注於著書立說;《春秋繁露》輯錄了他的重要學說。董仲舒在政壇上未能一展所長,但他對漢代及後世儒學的轉化性發展起了重要啟示,成為一代大儒。
#知史 #知人知史 #中國歷史 #歷史 #普及歷史 #歷史筆記 #漢朝 #漢武帝 #董仲舒 #中国历史 #历史故事 #汉朝 #历史笔记 @ 陝西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