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清朝台灣巡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清朝台灣巡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清朝台灣巡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清朝台灣巡撫產品中有5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劇史上最大規格的巨作《斯卡羅》你看了嗎?!!! 帶大家認識幾位主要角色~~~ --走讀台灣-- 【斯卡羅的「卡司(cast)」之二:必麒麟、劉明燈與卓杞篤的速寫】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1840年-1907年) 有「台灣通」...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補上禮拜的偷懶進度 內容勘誤:當年日軍登陸的地點為今日新北市的貢寮 #歷史上的今天 1895-JUNE-07 日軍佔領臺灣 / 乙未戰爭 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知道,中日甲午戰爭後,臺灣因為《馬關條約》被清廷割讓,日本接收台灣;但後續的「臺灣民主國」或是「乙未戰爭」,則鮮少被人提及,但這卻是與臺灣息...

清朝台灣巡撫 在 XXY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6-17 02:58:43

#歷史上的今天 1895-JUNE-07 日軍佔領臺灣 / 乙未戰爭 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知道,中日甲午戰爭後,臺灣因為《馬關條約》被清廷割讓,日本接收台灣;但後續的「臺灣民主國」或是「乙未戰爭」,則鮮少被人提及,但這卻是與臺灣息息相關的故事。 1894年,中日雙方因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戰爭;這是清朝推...

清朝台灣巡撫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1 16:39:12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諺語新知 《儒林外史》是清代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用了四十萬字和十幾年時間,描寫了康雍乾時期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書中人物十之八九都確有其人,所以此書一直以來都是研究清代官場的好材料。而書中多次提到「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正正是對清朝官場貪污的反映。當中的「清」一語雙...

  • 清朝台灣巡撫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6 12:03:23
    有 15 人按讚

    台劇史上最大規格的巨作《斯卡羅》你看了嗎?!!! 帶大家認識幾位主要角色~~~

    --走讀台灣--
    【斯卡羅的「卡司(cast)」之二:必麒麟、劉明燈與卓杞篤的速寫】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1840年-1907年)

      有「台灣通」之稱的必麒麟,在西元1864年就來到台灣,由於有很好的語言能力,也時常扮演西方人和漢人通譯的角色。六月時,美國艦隊還在計畫進攻龜仔甪社時,就有人向李仙德推薦請必麒麟協助。

      八月初,必麒麟受李仙德之託,透過龍鑾社人的協助,經過一翻折衝,先帶回杭特夫人的遺骸。李仙德於九月隨劉明燈出兵南征的過程中,原先的漢人翻譯建議李仙德不必如此大費周章和不見得會同意他的清朝官方、原住民周旋。李仙德便請必麒麟向劉明燈確切翻譯與傳達他堅定的意志給總兵劉明燈。

      因為這兩件事,必麒麟獲得李仙德的充分信任,更因為對台灣地理環境的熟悉,能提供他適時的建議。李仙德說「我很慶幸有他陪伴,因為他不但深諳這區的地理、居民及他們的語言」。因此,後來在十月十日早上李仙德和卓杞篤在出火的和談會面,也是由必麒麟陪同。

    劉明燈

      因為得到福建巡撫的授權,九月初李仙德親自到台灣,要求出兵討伐。時任總兵的吳明燈,是台灣最高軍事統帥,自是無法逃避。因為面對剽悍的「生番」,加上當時自枋寮以南幾乎是完全未開發之處,原先打算採取拖延戰術的劉明燈,最終還是屈服在李仙德的堅持下,態度也漸漸轉向領軍出兵攻打肇事的原住民部落。

      九月十日清軍自府城出兵南下,李仙德也親自隨隊,時值季風盛行無法取到海上,但陸路沿途險阻,期間更因道台(台灣最高行政長官)未能提供充足的經費,後來歷經五天艱苦行程,才終於抵達琅嶠。如今,車城福安宮廟門左側牆堵上的「劉明燈統帥過福安村題名碑」,就是這趟遠征的最佳見證。

    卓杞篤

      與李仙德和談締約的原住民代表卓杞篤,是十九世紀中,瑯𤩝地區排灣族斯卡羅政治領袖,瑯𤩝十八社的大頭目。十月十日,雙方在出火舉行了歷史性的會談。面對李仙德的質問,身材不高,但肩膀寬厚,體格結實的卓杞篤展現了不卑不亢的堅定態度。李仙德如此形容卓杞篤:” His physiognomy was sympathetic, showing great strength of mind and indomitable energy(他的面容親切,卻展現了強大的意志和不屈服的能量)”。雙方後來締結所謂的「南岬之盟」,卓杞篤保證日後在其統領範圍內,一定會提供發生船難白人的必要協助。

      卓杞篤後來與李仙德也發展了不錯的交情,1869年,李仙德再訪卓杞篤,還準備了一些禮物給卓杞篤,還將原本只是口頭約定的南峽之盟以文字記錄下來。1872 年李仙得第三度拜會,卓杞篤對李仙德說,「希望每年我們都能見上一面,不然我越來越老了」,但這是兩人最後一次會面。

    事件之後

      羅發號事件中,看到西方人的決心霸氣、清朝的虛與委蛇、原住民的直來直往,但是也開啟了外國人,特別是日本,對台灣東部的覬覦,因為不久之後的牡丹社事件,可說是他們企圖併吞台灣的序幕。

    (斯卡羅的「卡司(cast)」之一,刊登於8/30)

    #走讀台灣
    #斯卡羅
    #婦女專欄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

  • 清朝台灣巡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2 12:30:28
    有 87 人按讚

    【此果佛國來】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陽光為舌尖帶來芒果。

    芒果在台語稱為「檨子」,清朝的台灣知縣孫元衡詩云:「千章夏木布濃陰,望裏纍纍檨子林,莫當黃柑持抵鵲,來時佛國重如金」。

    「佛國」指的正是印度,有傳芒果由唐玄奘法師傳入中土,因為在《大唐西域記》中有“庵波羅果,見珍於世”是芒果最早的中文記載,但此傳不可信。因為到了清朝,中土連皇帝都仍然沒有見過這東西。清康熙五十八年,福建巡撫呂猶龍進貢了一顆芒果去給康熙皇帝,介紹道「福建有番檨一種,產在台灣」,那個年代沒有冰凍宅配,他就「裝貯小瓶敬呈御覽」,想必由福建送到北京紫禁城都已經變黑變臭了。史書記載,「康熙硃批 知道了。番檨從來未見,故要看看。今已覽過,乃無用之物,再不必進。」

    康熙口中的「無用之物」,正是令佛陀前生悟道的芒果。

    佛陀的前生是洽諾果門國王,有一天他經過芒果林,瞥見樹上掛有很多熟了的芒果,他決定稍後回程時再去享用。怎知那些跟在他後面的大臣們已經貪婪打下了所有果實,樹葉樹枝灑了滿地。洽諾果門國王回到芒果林時,只見一片狼藉! 他非常失望沮喪,郤發現遠處有一棵芒果樹完好無缺, 仔細一看,原來那樹上沒有結芒果, 大樹反而得以保存下來。國王得到啟發,「如果我們也變成和那棵芒果樹一樣,‘我們的樹葉’和‘樹枝’也同樣地不會受到傷害了。」他想到這一點時,便剃度出家了。

    這和莊子所謂的「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有異曲同工之領悟。而芒果傳入, 並非跟隨玄奘法師,而是紅毛城的建立者。《台灣府志》記載: 「檨種自荷蘭,切片以啖,甘如蔗漿,而清芬遠過之。」荷蘭人自印度及印尼傳入了三款芒果「檨有三種:香檨、木檨、肉檨。」這就是已經植根在台灣四百多年的土芒果。

    以前在香港只認識台灣愛文芒果,旅居台灣後,才認識了十多種不同的台灣芒果,而且為了拍Youtube片,我有系統地買了不同品種試吃。例如最便宜的愛文芒果,街市賣到NT$10(HK$3.6)一粒,比較最貴的芒果界的LV夏雪芒果, 一箱要過千新台幣。還有台灣本土培養的第一個品種: 芒果之王的金煌芒果,比較另一本土品種香水芒果(台農一號)。吃得甜蜜,拍得開心。

    @溫暖人間 572期

  • 清朝台灣巡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18 22:11:55
    有 2,368 人按讚

    找不到關門古道蹤跡的我們,有點悵然的離開關門水池,一頭栽進細雨迷濛的濃霧之中,在長箭竹草原間尋找隱約的路跡。走著走著,雨勢漸歇,跟到布條後,才有比較明顯的路徑可跟。

    一會兒後路就彎進了森林,然後就遇到階梯遺址了,是清朝的石階啊!!!行程至此,終於有走在遺跡上的感覺了,我的心裡滿是雀躍之情,甚至有些激動:終於看到了,是傳說中的關門古道!

    在這趟行程前,關門古道對我來說,是個連照片、資料都找不太到的神秘遺址。和其他林業時代、日本時代的遺跡相比,簡直可以說是「被山林回收」的程度,也無怪乎照片不是找不到,就是覺得看不出所以然了。

    遙想光緒12年,劉銘傳巡撫任內,為了延續沈葆楨開山撫番政策,花了半年時間闢建了集集水尾道路,今日的關門古道。它從集集經過民和(拔社埔)後,往北翻越稜線到巴庫拉斯社、卡社,再翻過拉夫郎山,從三分所附近下到加年端社,繼續蜿蜒在帖鹿桑山的南側山腹,漸次下降到丹大社,抵達布農族丹社群的聚落核心。接著,再從丹大社一帶爬上關門山長長的西稜,告別哈巴昂社後,蜿蜒上中央山脈主稜,並在我們剛才抵達的關門水池往南轉,沿稜線起伏一公里後,在巖山腳下轉折向東,以旋轉石階之字下行抵達馬太鞍溪底的Tongqolan,小歇後攀上倫太文山,最後沿著山稜一路下降抵達拔子庄,今日的富源。

    這是清代最後一條橫越中央山脈的路,也是丹社群布農族人們在昭和年間離開家園,搬家到馬侯宛社,今日馬遠部落附近時所走的遷移路徑。

    它是一條承載著百年故事與記憶的道路,猶如一部濃縮的台灣歷史,在這荒遠的南三主脊上隱隱發光。

    從遇到階梯開始,我們便走在真正的關門古道上,又好走又大條,幾段完整的階梯以外(好像是4個),還有夾道鐵杉行道樹、疑似浮築橋的駁崁以及開挖山壁的痕跡。

    行走期間,遙想百年前清兵駐紮在這空氣稀薄又寒冷的中央山脈上時,不知是作何心情?而丹社族人們攜家帶眷途經此地,手上拎著鍋碗瓢盆、背上背著一兩歲的小小孩,回首遠眺故鄉美麗的丹大溪谷時,心中又是何等不捨與無奈呢?

    #南三屋脊大散步・關門古道百年石階

  • 清朝台灣巡撫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6-15 20:00:18

    補上禮拜的偷懶進度

    內容勘誤:當年日軍登陸的地點為今日新北市的貢寮

    #歷史上的今天 1895-JUNE-07 日軍佔領臺灣 / 乙未戰爭

    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知道,中日甲午戰爭後,臺灣因為《馬關條約》被清廷割讓,日本接收台灣;但後續的「臺灣民主國」或是「乙未戰爭」,則鮮少被人提及,但這卻是與臺灣息息相關的故事。

    ▶ PODCAST收聽讓耳朵懷孕的聲音: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bfgpg2tsidy0873b2ermu7l

    1894年,中日雙方因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戰爭;這是清朝推行「洋務運動」的總驗收,同時也是日本推行「明治維新」後的期末考。清朝的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期間重創,最後被迫簽下《馬關條約》;事實上,《馬關條約》在正式完成簽訂之前,中日雙方不斷交涉談判,清廷重臣李鴻章在割讓台灣澎湖與台澎附屬各島嶼的條件上爭論不休,甚至還為了條約內容的談判在日本挨了刺客一槍,相當狼狽。

    直到1895年4月17日,中日兩國代表在日本下關的春帆樓正式簽署了《馬關條約》。完成簽約後,日本政府派出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海軍大將,在基隆外海與清朝官員交接,清廷則派出李經方辦理「交割」事宜,並命令臺灣巡撫唐景崧回京,所有在臺灣的文武官員內渡。但就在澎湖被日軍佔領的消息傳回臺灣本島後,臺灣地方仕紳開始與唐景崧等人籌組「臺灣民主國」,並推舉唐景崧就任總統,丘逢甲擔任義勇軍統領,準備與前來接收臺灣的日軍決戰,並等待清廷支持。此時,因為是甲午戰爭後一年,是為「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就在5月29日日軍登陸新竹澳底後爆發,並花了十天的時間,在6月7日進入台北城,宣布日本開始殖民台灣。諷刺的是,「臺灣民主國」在5月15日成立,唐景崧卻在日軍登陸不久後在6月6日喬裝成老婦,潛逃至廈門;唐景崧潛逃後,民主國內部指揮系統大亂,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繼續在台灣中南部地區領導反抗勢力;直到同年10月底,劉永福陣前潛逃,日軍進入台南城,日本才認定「臺灣民主國」勢力滅亡,反抗勢力轉為地區性零星的游擊戰,乙未戰爭才告一段落。

    這場戰爭在軍方死傷統計上,臺灣民主國與日軍方大約1500人死亡;但在這段期間受害的一般平民百姓,據估計有十萬人以上。「乙未戰爭」也象徵著清廷統治臺灣約200年間,一直無法有效建立起完整的管理機制,在割讓臺灣之後更放任臺灣自組組織武裝反抗,讓日本接收台灣的旅程變成征服的戰場。這也讓日本方在事後認識到必須從民政機關強力控制臺灣民眾,引進更為現代化的政府制度,以推動殖民統治工作,才有了後續日本建立警察制度,以有效建立起完整的殖民政權。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甲午戰爭 #乙未戰爭 #日本 #清朝 #臺灣 #賽德克巴萊 #黑旗軍 #台灣民主國 #唐景崧 #李鴻章 #劉永福

  • 清朝台灣巡撫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8-14 18:48:18

    農曆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九日(國曆7月31日至8月29日),依循古禮舉辦「中元盂蘭盆勝會」各項活動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是台北市文獻會經文資普查主動提報,法會傳承了傳統習俗,融合儒、釋、道思想,並依佛教的儀軌與經典,營造深富民間文化特色的中元普渡祭典,祭祀內容結合歷史事件,諸如祭拜「樹蘭花腳」、「五泉廟」、「車藏 腳媽」等,深具在地性、歷史性和文化性意義,也彰顯北台灣早期移民開發奮鬥史。

    龍山寺表示,拜「樹蘭花腳」、「五泉廟」是寺裡特有的傳統,因當年漳泉械鬥就發生在龍山寺附近,血衣就埋在寺內的蘭花樹下,所以才有拜「樹蘭花腳」,寺廟現址當時也蓋了五泉廟,以祭拜械鬥死去的人,後來要建龍山寺時,寺方答應每年都會祭拜五泉廟,便有了這傳統。

    艋舺龍山寺年度祭典除了寺內所供奉佛神聖誕的祝聖儀式外,亦配合時令節日舉行祭祀活動,其中以農曆七月「中元盂蘭盆勝會」最為隆重,為萬華區之祭典盛事,簡稱盂蘭祭或慶讚中元。清人唐贊袞於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所撰《臺陽見聞錄》中提及:「臺俗盛行普度,門貼紅箋,大書慶讚中元。……自七月初起,至月盡止。又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臺灣日日新報》載有:「陰曆七月慶讚中元,近城市街分為三大廟門,高豎燈旛普濟無依孤鬼。其十一二兩天為大龍峒保安宮結緣之日,凡屬同安原籍者與焉;十三四兩天為艋舺龍山寺結緣之日,凡屬晉南惠原籍者與焉;十九二十兩天為艋舺祖師廟結緣之日,凡屬安溪原籍者與焉。」
    五、依文獻紀錄,慶讚中元活動於艋舺地區已行之有年,原則上依原鄉祖籍劃分祭祀群體,於七月中旬舉辦祭典。舊時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由三邑人士之黃林吳三姓輪祀,按例進行起鼓、放燈、普施、搶孤等活動。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巡撫劉銘傳令行禁止搶孤之風,遂改為設筵饗祭,祭品則由艋舺三邑人為首的武榮、螺陽、晉水及金紙商金晉興等四個祭祀團體籌備置辦,號為「四大柱」。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改為三姓合辦,或與大稻埕三邑人士輪辦。至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後,「中元盂蘭盆勝會」回歸龍山寺主辦。
    六、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自農曆六月末日地藏王廟發表開始,至七月末日龍山寺謝燈篙而告一段落,每年均有眾多民眾參與「贊普」及放水燈遊行,為萬華區之一大盛事。

    六月二十九日 地藏王廟發表

    七月一日 豎燈篙 (布幡、紙幡、七星燈)

    七月十二日 發表連放榜 (為紙糊神祇開光結壇)

    七月十三日 拜樹蘭花腳 (奠祭清朝來台墾民械鬥戰亡人士)

    七月十四日 放水燈 (招請水上孤魂)

    七月十五日 普度 (設孤棚、孤飯、供品;施食)

    七月三十日 謝燈篙 (普度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