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采文化X國際內世鏡宣傳合作:《瘟疫啟示:流行病是歷史,也是未來》】
⠀⠀⠀⠀⠀⠀⠀⠀⠀⠀⠀
〈在疫情中如何判斷消息的真偽?重量級醫藥史學權威:錯誤的醫學觀點往往才是荒謬看法的來源〉
三采文化《瘟疫啟示:流行病是歷史,也是未來》 /馬克.霍尼斯巴姆(Mark Honigsbaum)著
⠀⠀⠀⠀⠀...
【三采文化X國際內世鏡宣傳合作:《瘟疫啟示:流行病是歷史,也是未來》】
⠀⠀⠀⠀⠀⠀⠀⠀⠀⠀⠀
〈在疫情中如何判斷消息的真偽?重量級醫藥史學權威:錯誤的醫學觀點往往才是荒謬看法的來源〉
三采文化《瘟疫啟示:流行病是歷史,也是未來》 /馬克.霍尼斯巴姆(Mark Honigsbaum)著
⠀⠀⠀⠀⠀⠀⠀⠀⠀⠀⠀
病原體的存在是人體發病的必要條件,卻往往不是充分條件。微生物以各種方式和我們的免疫系統產生作用,一種病原體可能讓一個人生病,對另一個人卻毫無影響,或者影響甚微。事實上,有許多的細菌和病毒會在人體組織和細胞中潛伏數十年,直到受到特定外在因素觸發。這些因素有可能是另一種微生物引發的共同感染、壓力造成的免疫系統失調,或者是因老化而造成的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更重要的是,如果一直把焦點放在這些病原體身上,我們便很難顧全大局。
⠀⠀⠀⠀⠀⠀⠀⠀⠀⠀⠀
舉例來說,伊波拉病毒是目前已知最致命的病原體,但其實人類行為才是造成該病毒進入人類世界的原因。過度砍伐熱帶雨林,使帶原的蝙蝠喪失棲息地並傾巢而出,而盜獵者為了食用用途,也會狩獵並屠宰帶原黑猩猩。我們也要知道,伊波拉病毒藉由血液傳染,因此只有當醫院環境衛生條件極差時,疾病才有可能散播,或者傳入都市地區。當我們面臨這樣的處境時,最好謹記知名劇作家蕭伯納在《醫生的兩難》中所表達的觀點:「一個典型的病原體可能不過是現象之一,而非成因。」蕭伯納所言甚是,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直言傳染病幾乎總是受到環境和社會因素影響,而非只與病原體相關。唯有當我們將生態學、免疫學、人類行為學等各種對病原體擴散影響深遠的因素列入考量,我們對該種病原體及傳染病的了解才算是完整而全面的。
⠀⠀⠀⠀⠀⠀⠀⠀⠀⠀⠀
幸好我們身邊一直有不厭其煩細究人類與微生物交互作用的醫學家,人類才得以安然生活至今。舉例來說,1959年抗生素革命來到高峰,當時的洛克斐勒研究所研究員勒內.杜博斯(René Dubos)對這種治標不治本的短期特效藥提出抗議。杜博斯身邊的同事早已將戰勝疾病視為日常,甚至認為人類徹底消滅一般細菌感染之日指日可待。杜博斯獨排眾議,即便他曾於1939年成功分離出第一支商業化生產的抗體,卻還是對醫療界這股傲慢自大的氛圍提出警告。杜博斯將人比喻為「魔法師的學徒」,並認為現代醫學已經推動了「一股暗藏毀滅的力量」,而這股力量未來可能會徹底推翻醫學界對理想世界的美夢。杜博斯寫道:「現代人類認為他們已經幾乎完全掌握了形塑自身演化歷史的自然力量,甚至妄想藉此控制自己的未來,從生物學和文化的角度來左右自己的命運。
然而,這不過是虛幻的假象。如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人類不過是龐大而複雜的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而且與其他所有部件緊密串連、密不可分。」杜博斯認為人類能夠徹底戰勝疾病「不過是一種假象,終有一天大自然將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反撲」。
⠀⠀⠀⠀⠀⠀⠀⠀⠀⠀⠀
杜博斯爭議性的論點讓他的著作在六零年代深受美國大眾歡迎,但他有關傳染病群魔亂舞的預言卻未受到科學界同袍重視。1982年,杜博斯剛逝世沒多久,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就制定「愛滋病」(AIDS)一詞,用於描述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症狀。愛滋病從洛杉磯的同性戀社群開始,逐漸蔓延至其他族群,在醫學界投下震撼彈。但疾管中心早該對大型傳染病習以為常,因為六年前就有一場十分相似的疫情。當時的受害者是一群退伍軍人,他們出席了於費城一家豪華大飯店舉辦的退伍軍人大會,緊接著便相繼感染非典型肺炎。社會大眾人陷入恐慌,流行病學家手忙腳亂,心急地想辨識出病原體。「費城殺手」的真身起初讓疾管中心的探員們困惑不已,直到一位微生物學家發現真相,找到了後來命名為「嗜肺性退伍軍人桿菌」的細菌,這種桿菌大量生長於水域環境,其中也包括飯店的冷卻塔。1976年,退伍軍人症使得人心惶惶,紐澤西軍事基地也有一株新的豬流感病毒突然爆發,緊急的情況令疾管中心和衛生官員措手不及,最後造成數百萬美國人民接種了不必要的疫苗。
⠀⠀⠀⠀⠀⠀⠀⠀⠀⠀⠀
到了2003年,類似的病狀再次出現,一名年邁的中國腎臟學教授入住香港大都會飯店(Metropole Hotel Hong Kong),引發一場嚴重呼吸道疾病的跨國傳染,專家一開始以為是H5N1禽流感,但後來得知其實是一種促成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新型冠狀病毒。所幸該次疫情並未蔓延成全球大流行,因為有微生物學家精密的探究和史無前例的跨國合作,各地研究員密切交換疾病情報,才讓我們逃過一劫。而自那時起,世界開始見證許多意料之外、甚至是被錯誤低估的傳染病危機。
⠀⠀⠀⠀⠀⠀⠀⠀⠀⠀⠀
進步的醫學知識及優異的傳染病監控能力,卻也可能同時散布恐懼。過往我們都一無所知的疫病,現在反而能引起人們的過度警覺。正如救生員會反覆掃視海面尋覓凸出的背鰭,以提前向泳客示警,世界衛生組織也會定期在網路上搜索異常疾病爆發的報告和變異的實驗結果,找尋下一種瘟疫病毒現蹤的訊號。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過分預警其實符合情理,但我們卻得付出永遠為下次疫病大爆發不停憂慮的代價。我們已了解,問題不再是大型傳染病是否會再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
—————————
#新書宣傳 #瘟疫啟示 #三采文化 #國際內世鏡 #insightintoissues
流行病學交互作用 在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胃病的小撇步之三】
最近一位60多歲的男性友人很興奮地和我分享最近他找到一個可以治胃病的方法,他是一個急性子,長期腸胃蠕動差、會脹氣、打嗝和胃食道逆流,稍微吃甜食就會胃痛,過去七年每天都要吃一顆胃藥才能工作,後來他到新竹寶山農會聽介紹試著吃「橄欖粉」保養腸胃,這半年來,雖然偶爾會脹氣,原本胃痛的情況大幅的改善,還可以吃甜食、喝咖啡,已經不用再吃藥了,真是恭喜他!
我查了一下英文文獻,用橄欖粉來治胃病英文的報告不多,大多數是中文的記載,我猜會不會是西方人都直接吃果肉不磨粉了,我上次去土耳其玩,早上自助餐全都是各種口味的橄欖或是橄欖入菜的食物(有影片),橄欖算是日常的飲食。
不過談到「橄欖葉萃取物」和「橄欖油」的益處,相關的研究可就多了,主要還是在於它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酚。「橄欖葉萃取物」被認為可以抗氧化、抗癌症、降血脂、減少動脈粥狀硬化、降血壓、保護心臟、降血糖、減少風濕性關節炎和老化的現象等,此外也可以殺細菌和殺霉菌,在動物研究發現可以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和改善腸胃不適。
地中海飲食除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之外,流行病學的調查也指出,採取地中海飲食的人可以減少17%大腸癌的發生率,而「橄欖油」就是地中海飲食中的主角,主要是因為橄欖油的成分(角鯊烯、單酚、橄欖苦苷、類黃酮)有抗發炎、抗氧化、調節免疫力等作用,目前認為還能跟腸道菌有交互作用,產生能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物質。
我搜尋下來還沒有找到橄欖粉有抑制胃酸、幫助蠕動、預防逆流等療效,我猜它或許是透過改善腸道菌相失衡、減少脹氣、幫助腸胃黏膜修復等作用來緩解症狀,這還需要進一步查證。
橄欖枝編成的桂冠象徵著和平,橄欖葉橄和欖油的好處多多,橄欖粉應該也算是很好的食物吧!食用產品時注意含鈉量即可。
還有朋友試過橄欖粉嗎?歡迎分享經驗喔!
#其他的小撇步請看置頂文
#改天我再推薦胃食道逆流的新書給大家
#朋友推薦的橄欖粉在下面的留言中
流行病學交互作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重點摘要】:
篩檢確認新冠肺炎感染病患,除現行廣為使用的病毒核酸檢測之外,也可利用血清學分析,血清學分析結果的重要性有:
一、提供流行病學推估所需資料,例如:估算傳播率或致死率
二、提供部署已被新冠肺炎感染並具免疫力的醫護人員來照顧病患的佐證
三、評估非藥物治療的公衛介入成效的依據
四、可利用已被新冠肺炎感染並具免疫力的人員的抗體來做血清治療
然而,血清學的運用也存在一些挑戰:
一、檢測結果的敏感度和特異性,尤其是用來檢測急性期的病例
二、若與其他致病菌交互作用,會出現偽陽性的結果
三、新冠肺炎病毒抗體可存在人體內多久至今仍未知
四、運用血清學方法來檢測是否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成本效益有待評估
隨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數的累積,血清學檢測和所得的資料日趨重要,可提供預測未來下一波的全球大流行做參考。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蔡慧如博士 摘要整理)
📋 The important role of serology for COVID-19 control(2020/04/21)+中文摘要轉譯
➥Author:Amy K Winter,Sonia T Hegde.
➥Link: The Lancet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0)30322-4/fulltext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流行病學交互作用 在 好食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leanLabel專題】By 好食課小編
#特定代糖影響腸道菌而提升糖尿病風險 #孕婦吃特定代糖與小孩氣喘有關 #人工色素可能提高小孩子過動風險 #減少非必要的添加 #不過避免微生物危害是最重要的
好食課最近和大家分享了什麼是食品添加物,立馬就有媽媽私訊小編,詢問團隊有關小孩子與食品添加物的問題~就讓好食課來解答吧!
在前一則說明中,好食課提到了現行可用的食品添加物都具有合法使用的範圍與使用限量,所以在這範圍內使用都是安全的!
在毒理試驗中以動物作為實驗對象,慢性實驗會做整個生命週期達到兩年,所以能通過毒理試驗基本上都是「低風險」的,但!人生總是有個BUT!有些疑慮難以無法釐清的。
#複方食品添加物會不會交互作用
由於每一種食品添加物都有其功能,所以食品中所加的食品添加物,通常不只一樣,那這樣「複方」的存在,也是安全的嗎?
所以有些學者也提出質疑,因為毒理試驗都是「單方」添加物,這些食品添加物間對人體會不會有交互作用呢?
雖然也有許多學者認為不存在這樣的風險,但確實幾乎少有研究評估「複方」添加物的安全性。
-------
#特定的代糖會影響腸道細菌
現在的安全不代表永遠的安全,因為科學是不斷在演進的。過去毒理試驗並未探討腸道細菌,而現在卻有許多研究發現,食品添加物會影響腸道細菌分佈,進而影響代謝。
以阿斯巴甜等特定代糖為例,糖是糖尿病的元兇之一,若可以提供甜味,但又沒有熱量,不就是太棒了!所以代糖的出世無疑是給了一個解!
習慣吃糖的人會增加糖尿病風險,那如果減少糖類改吃代糖,理論上應該可以減少風險吧?
答案是....不會!!反而還有可能增加!!
近年來一些研究發現,代糖會影響腸道細菌的分佈,進而影響腸道激素等等因素,進而改變了胰島素的敏感性,在一些流行病學研究中反而觀察到吃代糖的族群,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增加的!
-------
#孕婦攝取代糖增加小孩過敏風險
2013年一項研究,探討孕婦喝代糖飲料,是否與小孩未來發生氣喘、過敏性鼻炎的風險有關,結果發現,每天喝超過一罐代糖飲料的比起不喝的媽媽:
➤ 小孩子罹患氣喘的風險增加
➤ 過敏性鼻炎的風險提升
所以,孕婦攝取代糖可能與小孩子的健康息息相關。
-------
#人工色素與苯甲酸_防腐劑_可能會增加小孩過動風險
2007年,Lancet期刊發表了一篇十分吸引人注意的研究。在這篇研究中,有153個3歲小孩與144個8歲小孩參與挑戰試驗(challenge test),試驗中要小孩子攝取含有「人工色素」與「防腐劑」的飲料,並後續填寫過動症量表。
結果發現有攝取色素或苯甲酸的小孩,在過動量表上的表現都比沒有吃安慰劑組的小孩來得差。所以,這代表著「可能」色素與防腐劑會影響到小孩的行為
備註:有些學者認為挑戰試驗的劑量不符合平時我們攝取的劑量,所以認為這實驗並不十分準確。
不過,美國兒科醫學會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呼籲家長們要讓小孩子減少接觸人工色素,因為其實不只Lancet這篇研究有提出過動疑慮,至少有5篇以上的研究都認為人工色素會提高小孩子過動的風險
可是不是有限量標準嗎?
在這篇美國兒科醫學會期刊中,點出一個重點了!雖然有經過毒理試驗,評估了食品添加物的使用限量。但毒理試驗是基於動物實驗,且沒有評估神經與神經行為的項目。
所以雖然人工色素有經過毒理試驗合格,但這不是作為 #對小孩無害的理由
基於小孩子成長只有一次,我還是認為小孩子盡量減少接觸 #非必要性的食品添加物,如:色素、香料等等都不是必要的。而與安全相關的添加物,如:防腐劑...等,也並非100%必要的。
媽媽們可以挑選更好的商品,製程乾淨、包裝完整、儲藏溫度適宜等,減少細菌滋生的問題,這樣也不一定需要使用防腐劑,也可以減少小孩子接觸防腐劑的機會,又不會有細菌中毒的危險。
-------
#想要買少添加或無添加_要怎麼挑選呢?
這對消費者來說可是門學問啊!
並不是每一家食品業者都可以做到少添加,甚至無添加!隨隨便便就要減少防腐劑,那可不行!加工製程不乾淨的狀況下,那可有細菌中毒的危險。
所以,好食課給了幾個建議,讓您在挑選少添加或無添加的食品時有個依據:
➤ 選擇合格廠家、大廠:具有HACCP、ISO等等認證,現今的包裝食品廠,基本上都有良好的自主管理,加工製程乾淨、包裝完整、運送溫度適宜、限制販賣時間...等措施,避免微生物生長,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才能減少防腐劑的使用
➤ 看標示:選擇包裝完整,清楚標示的食品,可以看食品成分就可以知道是否有加了食品添加物。
➤ 看標章:台灣已經有導入標榜少添加甚至無添加的 #CleanLabel潔淨標章,經過驗證後授予標章,所以只要認標章就可以買到少添加,甚至無添加的食品。
➤ 心態調整:加工升級、原料升級可是要成本的!所以消費者可能要付出多一些些的金錢來購買少添加與無添加的「安心」
最後,要買給小孩子吃的,可以依循上面幾個原則,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購買少添加與無添加的食品,能減少小孩子遇到的風險,也比較安心!
文獻來源:
1.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2 120(1): a15–a16.
2. Pediatrics. 2018 142(2): e20181408.
3. Lancet. 2007 370(9598):1560-1567
4. PLoS One. 2013; 8(2): e5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