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活體器官捐贈爭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活體器官捐贈爭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活體器官捐贈爭議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791的網紅兩個太陽的台灣,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國際醫界的人道共識,就是移植的器官來源,嚴格限於捐贈,絕對禁止買賣。 活體捐贈僅限於親屬之間,否則只能是來自往生者個人生前簽署,或往生後的家屬同意,而且捐贈對象不能由捐贈者指定。 國際醫界有此嚴格規定,在於落實生命的平等與無價,更為了避免誘發諸多不人道的狀況發生,例如強暴脅迫、金錢買賣,甚...
活體器官捐贈爭議 在 兩個太陽的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際醫界的人道共識,就是移植的器官來源,嚴格限於捐贈,絕對禁止買賣。
活體捐贈僅限於親屬之間,否則只能是來自往生者個人生前簽署,或往生後的家屬同意,而且捐贈對象不能由捐贈者指定。
國際醫界有此嚴格規定,在於落實生命的平等與無價,更為了避免誘發諸多不人道的狀況發生,例如強暴脅迫、金錢買賣,甚至謀殺事件。
同樣一本《屠殺》,何以能「再度引爆」台北市長選舉的爭議話題?
其實,核心關鍵只有一個,柯文哲是勇於作證的英雄?還是否認證言,甚至違反器捐規範的屠殺共犯?
活體器官捐贈爭議 在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用自己0.5%既死亡機會,換取受惠者90%既存活機會」
其實最有效「解決」呢個道德兩難,就係希望大家支持器官捐贈,令自己或家人既身體可以遺愛人間,延續其他人既生命。呢點係普世價值支持既,亦都唔違背大部分宗教既原則,希望大家多加考慮。
【活肝移植捐贈有咩風險同併發症?】
先前急需換肝嘅43歲鄧媽媽獲得素昧平生嘅善心市民捐出三分二肝臟,雖然移植肝因為血管問題要換走而唔能夠再使用,並需要再一次換肝,但係醫生都認為最初嘅肝對於延續鄧媽媽嘅生命有不可或缺嘅作用。捐肝者呢個決定嘅無私,唔單止在於要承受呢次手術嘅風險,而係喺手術之後都可能會出現唔同嘅併發症,呢樣都係陌生人活體捐肝咁具爭議性嘅其中一個原因。
一般嚟講,捐肝之後至少要留醫7至10日,要返返工作崗位,就至少要6至8個禮拜喇。捐肝者要承受嘅死亡風險算高定低見仁見智,捐贈細啲嘅左葉整體死亡率大概係0.1%,即係1000分之1,而捐大啲嘅右葉,風險就去到0.5%,即係200分之1,除此之外,手術後都會有大約兩成人產生併發症,可能要再接受治療,當中包括:
1. 膽管嘅問題,例如膽漏同膽管狹窄 (biliary stricture)
2. 感染,例如傷口感染、肺炎
3. 出血
4. 切口疝氣 (incisional hernia),係一種疝氣(俗稱小腸氣),即係手術傷口埋得唔好,導致腹壁有一個弱點,令到小腸透過呢個弱點推到肚皮突咗出嚟
5. 少數嘅人捐完肝會有肝衰竭,可能掉返轉頭需要換肝等等
除此之外,對捐肝者嘅其他影響仲包括:
1. 做完手術嘅疤痕係永久嘅,日後可能有機會會變成突起嘅肥厚性疤痕,影響外觀
2. 有啲人傷口喺過後可能會持續有輕微嘅不適
3. 復原期間冇得返工、照顧唔到屋企人、或者額外有使費,造成負擔
凡此種種嘅風險影響,喺捐肝之前都必需要諗清諗楚,而明白呢啲一切都選擇去救人嘅人,無論你贊唔贊同個決定本身,小編認為佢哋嘅精神都值得我哋嘅敬佩。事實上,幾項研究中問到捐過肝嘅人,如果需要會唔會再捐,有絕大部分都話會。隨住醫學嘅進步,捐肝者喺未來要承受嘅風險有望逐步減低,呢一羣有心人就可以有更好嘅保障喇。
資料來源:
瑪麗醫院活體肝捐贈者資訊 (2015年7月版) :
http://www3.ha.org.hk/…/transplant_centre/doc/liver_donor_i…
UpToDate: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
https://www.uptodate.com/…/living-donor-liver-transplantati…
活體器官捐贈爭議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早安!有關讀者朋友關注的「開放熊膽入藥 衛福部開會討論」的爭議,中醫藥司18日會議的報導出來了,敬請持續關心
報導全文 http://e-info.org.tw/node/102213
(摘錄)昨天的「有關保育類中藥材使用情形評估會議」,據與會者觀察,主辦單位雖名為回顧2000年「含穿山甲、熊膽、麝香、羚羊角、龜板等保育類中藥材成分之中藥藥品許可證」公告至今之適用性,實則意圖廢除此項公告;而會議缺乏客觀證據論辯,即使不斷開會討論,恐也難形成共識......
在療效方面,主要因熊膽的去氧膽酸,比其他脊椎動物膽汁含量為高,不過全球也已研發替代品,但會議現場仍有一些中醫師堅稱沒有替代性。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認為,若要證實確為如此,應拿出科學證據討論,而非流於口舌之爭。
現場也有人同意,與其開放進口,增加龐大查驗成本,不如由衛福部編列預算,鼓勵創新研發,而這部分目前是不足的。
對於現場支持開放者質疑,就像人類器官捐贈移植原理,為何不能開放使用族群數量多的美國棕熊、自然死亡以及人工繁殖熊個體?陳玉敏表示,現實上這些活體來源要媒合需求,根本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