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沙門氏菌感染隔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沙門氏菌感染隔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沙門氏菌感染隔離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Hike迷 • 嘉莎,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細菌病毒都好犀利,之前已經有幾個小B感染咗又發燒又出疹,今次輪到小櫻桃喇🤒 由1號早上開始低燒,斷斷續續係咁發燒退燒肚痾嘔吐,無論餵退燒藥、貼退熱貼、敷冰、沖涼、抹身,情況依然無乜改善,連續兩晚飛去醫院急症,終於第二晚(2號)決定住院,交由醫生護士幫忙檢查!就係咁,我同囡囡訓咗幾晚醫院,經歷地...
沙門氏菌感染隔離 在 亞莎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7 03:14:47
兒子小烏🐢地圖龜 - 本來是姐姐買給小外甥的寵物 曾經有帶回我們家照顧幾次 一直都沒有太深厚的感情 但我一直很喜歡烏龜💚 (應該有人會對我的烏龜玩偶有印象🥰 可是小時候養死掉過兩隻巴西龜後 就很怕沒辦法好好照顧😣 - 後來9月多 姐姐的小外甥因為摸完烏烏沒洗手 被烏龜身上的沙門氏菌感染 上吐下瀉 就...
沙門氏菌感染隔離 在 Hike迷 • 嘉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細菌病毒都好犀利,之前已經有幾個小B感染咗又發燒又出疹,今次輪到小櫻桃喇🤒
由1號早上開始低燒,斷斷續續係咁發燒退燒肚痾嘔吐,無論餵退燒藥、貼退熱貼、敷冰、沖涼、抹身,情況依然無乜改善,連續兩晚飛去醫院急症,終於第二晚(2號)決定住院,交由醫生護士幫忙檢查!就係咁,我同囡囡訓咗幾晚醫院,經歷地獄般既日子🤡
係醫院每晚都冇覺好訓,因為囡囡病咗唔舒服都特別癡身,亦要keep住量體溫、餵奶、換片,目送姑娘抱走囡囡去抽血種豆😢 心情好複雜好想喊,不停自責自己冇好好照顧囡囡… 見到阿囡嘴唇越來越乾,又十分擔心會脫水要用針筒餵水水😣 但其實次次都係針筒餵退燒藥佢已經好恐懼,我晚晚都感到心力交瘁😔…..還未計護士每個鐘入房一次搞呢樣果樣、或隔離病房既瘋癲母親唱歌嘭門,騷擾到根本訓唔到
醫生診斷為細菌型腸胃炎/沙門氏菌,要打幾日抗生素😢😢 一路捱到5號早上,囡囡發燒情況開始穩定,越燒越低,皮膚亦開始出疹🙂 終於打勝仗!即日已經可以安排出院!不過原來呢啲細菌感染都算普遍,6個月以上小寶寶都好易感染,哎… 作為母親,小朋友生病真係會好擔憂好難過又好辛苦,我已經有俾囡囡接種各種疫苗,但細菌實在太勁,所以日常都要注意清潔消毒!口腔期寶寶乜都擺入口,要好小心先得!
後記,小櫻桃已經出院回家休養,仍然出疹中,好醜怪😆 但我已經放下心頭大石,只要按時食藥就會好番,亦會有抗體!叻叻豬🐷
另外:小B出世一攞到出世紙就要買保險!買保險!買保險!(好重要講3次) 小朋友真係會好易多病痛,下下入院都3萬幾埋單,唔係講笑!我個agent跟得好好,想知多d就PM我。
沙門氏菌感染隔離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一句玩笑話,沒想到大家還真的討論熱絡起來了😄,讓我想認真的回應一下,這個不管新手或老手都可能曾經好奇過的問題
*買回來的肉到底該不該清洗?
*何謂洗?該怎麼洗?用什麼洗?
*洗了以後會不會有甜味跑掉??
*是不是容易造成其他食材的污染?
還有沒想到的嗎??人老了,大家幫忙提醒一下,後續再補😆
我因為從小也是自學起步,從摸索中長大,比較討厭死板的步驟,所以通常看到一個陌生食譜時,我會有個習慣先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個動作?是做漂亮的嗎? 還是有合理的理由? 因為真的很多時候,步驟是多餘的,只是長久下來大家習慣了
從這邏輯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為什麼買回來的肉,會需要清洗吧!因為擺明了不是廢話嗎?又或許~~真是這樣嗎?😆
先撇除掉環境因素(市場或食品廠),通常被分切過的肉,受到空氣接觸的面積一定變的更大,不管環境多好多衛生,切開來以後放在那兒,就是細菌滋生的時間,範圍越大滋生的就越多,很合理吧?
各位應該會發覺,放在常溫下越久的肉,肉表面的黏液會越多,那就是一種腐敗的現象,尤其細菌喜好的溫度通常在20~50度之間,室溫下當然也就越快
所以買回來的肉該不該洗? 聽起來雖然搞笑,但其實重點是在你要使用之前做清洗才有效果,不然你只是增加細菌滋生的機率
剛買回來的肉,應該要快速被擦乾,保持乾燥隔離更多的空氣和水份,然後馬上放進*低溫*的冰箱降低細菌滋生的速度,這樣才可以放的比較久,也是大部分食材,正確的保存方式
大原則上,只要買回來的肉是整塊的,就會最安全,因為沒有被分切開,只需要注意四周,清潔相對簡單,尤其如果有真空,那就更不用擔心了
帶皮帶骨的肉塊則是多了一層隱憂,因為表面細菌滋生的速度會更快,帶骨的部位有血合和骨內的感染,所以通常除了清洗表面的黏液,還會有過水川燙的動作
提早分切的肉片或肉絲,多半是用在炒和煎,因為表面會直接受到高溫接觸,是最好的殺菌動作,所以要洗或不洗則是看情況,比如已經放一段時間,又或是購買的場所你知道並不算乾淨,那當然就會清洗,只是煎炒講究火力,所以一定要擦乾再使用,不然就會變成水煮,香氣不夠,這是很多人炒出來不好吃的主因。專業廚房內若是不洗,通常就是廚師們買整塊肉自行分切,用多少切多少,相對來說還是乾淨許多
最後則是絞肉,通常也不會洗,因為一定是全熟使用,除非一些非常特別的食譜下,會有沖水的動作,不然只要把殘留的雜物取出就好,比如毛或骨碎
所以洗或不洗? 在專業的領域上或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但一般人因為沒有專業的知識,洗總比不洗好,大不了只是水份過多,做出來的菜色沒那麼好吃而已,但不洗的話,則比較有衛生上的隱憂
但其實專業人士也不過多了更多保護的動作,和經驗的判斷,這些知識並不難,只是看你相不相信自己而已
習慣的摸一摸看一看,相信自己的經驗才是最實在的,料理沒有二分法,不是yes和no就可以回答全部的狀況,重點是你知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 所以有些時候可能可以不用洗,但~~那是因為你有這種需求或條件
另外,雖然通常用水沖洗就可以達到效果,不過利用鹽巴在處理帶皮帶骨或是有黏液的食材時,可以起到很不錯的效果,除了本身會吸水的特性,因為顆粒粗糙的關係,也會讓你清洗起來更輕鬆,若使用得當,更可以把皮表內的腥味再多拉出來,在禽類和海鮮上很實用
單純的沖洗會不會跑掉甜味呢? 我想這跟滲透壓有關,應該只限於浸泡,而且還要相當久的時間才可能,老一輩說的應該是指鮮度呈現出的甜味,這也要符合溫體宰殺的邏輯下才合理。這麼好的肉?又怎麼會拿去浸泡而失去甜味呢? 步驟上就不合理了~^^
至於沖洗時造成的交叉感染,國外是有這樣的案例沒錯,但這也是因為他們時常生食蔬菜沙拉的關係,比較容易因為噴濺產生污染,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建議,尤其現在籠養的雞隻,本身容易帶有沙門氏菌,李斯特菌這類,小孩和老人的免疫力比較差,容易受影響
但這並不是限定在沖洗上才會出現的問題阿,重點在交叉感染,砧板上會出現,冰箱內的保存也有可能出現,真正預防的動作是建立正確的觀念和知識,而不是單用沖洗去二分的^^
專業的廚房內,會把肉品做個分類,牛=羊>豬>鴨>雞>海鮮,處理的過程中也應該用這個順序為主,但這已屬於食品安全的範圍,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內,我們另外找機會在聊🥰
或許有些時候會有特例,不過大致上來說,就是洗比不洗好,重點要*擦乾*~~,提供給所有餓粉們參考^^
以後要是有人問,你們就可以落落長的把一句*該洗*掰成一整段,顯的自己很有學問了XD~阿哈哈哈哈哈😆😆😆😆😆以上
#完全圖文不符
#我想吃烤雞了
沙門氏菌感染隔離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思考一下,為什麼要拿人命換你所謂的博愛
當看到有人感冒卻不戴口罩,或是被檢查帶原卻還密集跟別人接觸,我就想起了傷寒瑪麗的故事
這是一個致命的故事
瑪麗·梅倫,又稱傷寒瑪麗
1869年,瑪麗·梅倫出生於愛爾蘭北部的小村子庫克斯敦,她的家鄉泰倫(Tyrone)縣是愛爾蘭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15歲那年瑪麗移居美國,因為她的姑姑和叔叔都住在紐約。
起初瑪麗給別人家當傭人,但很快她就發現了自己在廚藝方面的天分,而且當廚師可比當傭人賺錢的多,於是就開始了她的廚師生涯,並且為一些精英家庭做飯。
也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轉變,很快讓紐約陷入了一場莫名的恐慌。
瑪麗曾經在紐約市裡7個家庭擔任過廚師,1900年她在紐約的馬馬羅內科任職,在她擔任廚師的兩周內,有居民感染了傷寒,
1901年,她移居曼哈頓,在那裡她任職的家庭中,有人因為發燒和腹瀉死亡,之後她就辭職離開了。
隨後,瑪麗去了一個律師家庭工作,在那個八口之家中的七個人生病之後,她再次離開了。
1906年,瑪麗在長島牡蠣灣任職,兩周內這個有著11個人的大家庭中,有10個人因為傷寒而住院了,瑪麗再次換了工作。
接下來的三份工作里,也都發生了雇主家有人感染風寒的情況,但每次一有人生病,瑪麗就辭職離開了。
這時候瑪麗還沒有意識到,雇主家的這些傷寒病症都是被自己傳染的,在之後的很多年她也都不相信這一點事實。
雖然傷寒在現在已經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癒,但是在當時卻是非常致命的。
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是造成傷寒病的病原體,是腸道沙門氏菌的一個血清型。其傳染途徑為糞-口途徑,傳染力很強。
人感染後主要症狀為高燒,可達39~40℃;其他症狀有腹痛、嚴重腹瀉、頭痛、身體出現玫瑰色斑等,常稱「傷寒熱」;腸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嚴重的併發症。
每10萬人中就有50人感染傷寒,在1906年的紐約市,傷寒襲擊了3467人,並造成了639人的死亡,病人需要忍受一個月的包括高燒、胃部不適、頭痛和皮膚紅疹等不適症狀。
雖然現在大家都知道傷寒桿菌普遍是通過不乾淨的水傳播的,但是在當時科學家也開始懷疑是否存在人類攜帶傷寒病菌,通過污染食物或生活用品來傳播疾病。
瑪麗就是一個很好的求證對象。
1906年的夏天,紐約一位富裕的銀行家查爾斯·沃倫(Charles Warren)帶著家人一起去長島的牡蠣灣度假,他們雇傭了瑪麗作為廚師。
很快,沃倫的家人和女傭、園丁相繼都感染了傷寒,因為在此之前,傷寒被認為是發生在貧民窟的一種疾病,與貧民窟落後的基本衛生設施有關,所以當6個人感染了傷寒之後,沃倫感到非常焦慮。
於是他雇傭了有處理傷寒疫情經驗的專家喬治·索伯(George Soper)來查明原因,索伯起初懷疑淡水蛤是罪魁禍首,但是很快他就發現並不是患病的所有人都食用了淡水蛤。
在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之後,索伯將懷疑的目標放在了瑪麗身上。
1907年3月,當索伯找上瑪麗,說明原因並且需要她提供一些血液、尿液和糞便,瑪麗對此有非常大的反應,她拿起一把切肉叉,朝著索伯走來。
任何人在聽到這樣的懷疑都會非常憤怒,更何況是像瑪麗這樣暴躁且固執的人。
在幾次交涉無果之後,索伯帶了幾個警察一起上門找瑪麗,儘管瑪麗十分拒絕,還是被帶到了醫院,到了醫院之後瑪麗不得不配合檢查,提供了檢查所需要的東西。
檢查結果出來之後,所有人都驚呆了,在瑪麗的身體里攜帶了大量的傷寒沙門氏菌,而她本身卻是非常健康的。
而她也成為了美國發現的第一位無症狀傷寒桿菌帶菌者。
而且如果只是因為瑪麗是傷寒桿菌攜帶者,還不足以引起這麼多人被感染,問題是瑪麗並不是一個愛乾淨的廚師,當她在準備一頓飯時,細菌就會從她沒有被洗乾淨的手中擦入食物里。
但是,由於烹飪時的高溫往往可以殺死病菌,索伯很想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瑪麗還是可以傳染給這麼多人。
後來,索伯在瑪麗最拿手的甜點中找到了答案——桃子冰淇淋。
那一年,紐約3000多人感染了這種病,而瑪麗被認為可能是爆發這種病的主要原因。
對於瑪麗最好的處置方法就是隔離,1907年瑪麗被送入紐約附近的北兄弟島上的傳染病房。
儘管瑪麗的身體里有傷寒桿菌的存在,但她仍舊拒絕接受自己是病菌攜帶者,而且也有一些人認為瑪麗遭受了不公平的囚禁。
而且瑪麗本身是非常健康的,在她1909年寫給衛生部門的請願書中曾經這樣說到:
我一生中從未患過傷寒,而且一直都很健康,為什麼我要像麻風病人一樣被放逐,被迫只能帶一隻狗,孤單的獨自生活?
但是,她希望獲得自由的請願在州最高法院被駁回,法院認為儘管法官對瑪麗的遭遇表示同情,但衛生部有充分的理由將瑪麗隔離。
最終,在北兄弟島的河濱醫院被隔離了三年之後,瑪麗以不再從事廚師的職業為代價,並且要和衛生部保持密切的聯繫,以此換取了自己的自由。
但是被釋放後不久,瑪麗就失蹤了。
有人推測,瑪麗除了廚師這份工作以外,沒有怎麼讀過書的她完全找不到其他工作,面對貧困的生活,瑪麗改了名字重操舊業。
傷寒的感染依舊在人群之中蔓延,像以前一樣,瑪麗在很多地方短暫的做過一陣子工作,在有人患傷寒之後就會離開。
1915年,紐約市斯隆婦女醫院爆發傷寒,25名包括護士在內的人都患上了傷寒,其中兩人死亡。
索伯再一次被雇傭查找這次傷寒的原因,很快他就發現了造成這次大規模感染的並不是其他什麼原因,正是醫院新雇傭的廚師瑪麗。
1915年3月,瑪麗再一次被送到北兄弟島隔離。
這一次,原本同情瑪麗的民眾都變得憤怒,認為她應該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瑪麗自己也不再像之前那樣強烈的要求被釋放,而是在這樣的隔離中越來越寧靜。
很多報紙上都會使用這樣一張瑪麗的肖像畫,穿著圍裙的瑪麗頭髮高高的輓起,在她的手中將一個個骷髏放進了正在烹飪的盤子中。
瑪麗顯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反派。
在第二次被逮捕之後,瑪麗再也沒有被釋放過,她在河濱醫院度過了餘生。
1932年,瑪麗得了中風,致使她癱瘓並臥床不起,1938年11月11日,69歲的瑪麗因肺炎去世。
瑪麗的後半生是非常孤單的,她的葬禮在布朗克斯區的一個教堂舉行,當時只有9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哀悼者出席。
這個被視為「掃把星」的女人,永遠長眠在了聖雷蒙德公墓的墓碑之下。
索伯後來有一句話這麼描述傷寒瑪麗,也算是對她一生的總結:那個女人,本身就是一場災難。
寫在最後~面對疾病,我們需要的不是過度反應,而是做當下該做的事,珍惜自己與別人的性命,沒有任何一個生命不珍貴,如果你生病了,好好愛護自己也尊重身邊的人,記得~好好洗手&戴上口罩
2/16補充~
你家的小朋友對衛生的重要性認識多少呢
來玩個遊戲測試看看吧
https://www.facebook.com/cc.child/posts/3237173009629537
2/12補充~
相信大家都知道,面對新型肺炎,只戴口罩並不能完全達到防護效果,好好正確洗手是比戴口罩還要更重要的事,為什麼洗手這麼重要呢?看看下面這篇文章,你就會有了答案
https://www.facebook.com/cc.child/posts/3228546593825512
2/7補充~
面對新型肺炎,大家都開始有戴口罩的警覺
但卻有很多人沒有正確的戴口罩
讓自己仍然暴露在危險之中
看看這一篇,檢查一下你有沒有正確使用口罩吧
https://www.facebook.com/cc.child/posts/3218500838163421
資料來源:
https://biography.yourdictionary.com/mary-mallon
https://www.history.com/…/10-things-you-may-not-know-about-…
https://time.com/3563182/typhoid-mary/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959940/
#傷寒瑪麗
#請正確戴口罩
#請好好洗手
#保護好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