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暴力事件始末」
對於醫療暴力,大家的注意力只會到報導結束。
遇到惡言相向的病患值不值得告下去,還是要一如往常的吞下去😢
.
.
.
.
.
遇到醫療暴力事件,主要使用的法律包括醫療法、刑法、民法。
其中最常使用的「醫療法」強調,不可使用強暴、脅迫、恐嚇、公然侮辱等等非法行為...
⚡️影...
「北榮暴力事件始末」
對於醫療暴力,大家的注意力只會到報導結束。
遇到惡言相向的病患值不值得告下去,還是要一如往常的吞下去😢
.
.
.
.
.
遇到醫療暴力事件,主要使用的法律包括醫療法、刑法、民法。
其中最常使用的「醫療法」強調,不可使用強暴、脅迫、恐嚇、公然侮辱等等非法行為...
⚡️影響醫療業務或
⚡️損壞保護生命之醫療設備
否則會罰錢和坐牢。
📝比較常見的是,護理師遇到兇惡的病人不給抽血並且大聲辱罵,或是急診科遇到酒醉暴力病患出拳。都是可以提告的狀況。
📝如果覺得有點灰色地帶,可以拿EKG monitor擺在氣噗噗病人前面,他一氣之下打掉。完蛋了,這可是保護生命之醫療設備。符合提告要件。
.
.
.
❗️以下為最近著名的北榮暴力滋擾事件,以及兩起類似案件的判決書的描述。均違反醫療法。
💭案例一
A男於109年08月入住台北榮總,因自行拿取護理站推車旁之紙杯,護理師表示紙杯是病患檢體之用,A男心生不滿,恫嚇稱:要護理師小心一點,下次再這樣就要對她動手。
A男經主治醫師評估病況後,調整止痛及安眠用藥,A男心生不滿,反覆索求強效嗎啡不成後,竟恫嚇要打葉姓值班醫師,要小心一點,並作勢毆打。
用藥調整後,陳姓值班醫師到場說明,A男竟揪住陳醫師衣服,並作勢攻擊,陳醫師掙脫後,躲避至醫師值班室內並將門上鎖,A男持烤敲擊值班室門窗玻璃,又撥打電話予不明人士表示欲叫小弟到場處理,另持鐵製點滴架敲擊值班室門窗玻璃,致玻璃損壞而碎裂一地,並在值班室外持續叫囂。
被告犯後坦承犯行,並稱:臺北榮總的主治醫師們都對我很好,我非常感激他們,很想跟他們道歉,這件事發生後再也沒類似的情況,堪認有反省之意。
👉109年10月12日偵查終結,提起公訴
👉110年05月04日判決
⚠️有期徒刑6個月
.
.
.
💭案例二
B男於民國107年12月25日凌晨0時許,酒後經友人送往臺大醫院金山分院急診室接受黃醫師治療,因不滿遭束帶限制行動,竟毆打黃醫師,並接續毆打旁邊病患,致黃醫師右頸挫傷、旁邊病患左頸瘀傷及左前額瘀傷。
👉108年04月18日偵查終結,提起公訴
👉108年06月19日判決
⚠️有期徒刑2個月,並依照調解內容捐款新臺幣60,000元至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
.
.
.
💭案例三
C男於民國109 年9 月25日11時20分許,在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加護病房為前配偶辦理出院手續時,因不滿余姓護理師制止下床,揮手攻擊余姓護理師臉部,致右臉挫傷。
👉110年01月29日提起公訴
👉110年05月12日判決
⚠️有期徒刑2個月,並並依照調解內容捐款20,000元至台北市信華慈善基金會。
.
.
.
📢量刑因素
如上述案例中,被告向醫護人員當面道歉、或以醫護人員名義捐款,然後均衡其所受 教育程度、家庭狀況及各因素後,才會判刑,所以每件都是個案判斷,若是有疑似判 輕的狀況,應該是個案考量,不一定是被告本身的因素,而是家庭經濟或是背景考量。
.
.
.
.
.
更多法律細節請洽 @law_yvonne.sea
歡迎各個領域合作,讓知識不侷限於白色巨塔🤝
Ref:
封面,三立新聞網
圖表,陳亮甫醫師
#醫療暴力 #法律 #醫療法 #醫療 #醫學 #醫師 #醫生 #醫院 #精神科 #急診 #榮總 #家醫科 #跨領域 #合作 #violence #medicine #law
榮總精神科電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邱淑媞今天沒出來講那些五四三的話,十八年前SARS的悲劇就不會再被拿出來五四三。
同樣的影片、同樣的公文、同樣的人講同樣的一段話,由立場不同的人來看,就會有不一樣的解讀。這無所謂,反正反對我立場的人也不會因為看了我的文章就被我說服,我所反對的立場,我也不會輕易被說服。
但事實如何,罪孽誰該背,不是你藍我綠這麼簡單。
紀錄片都在,Youtube都有,功課不做沒關係,我直接講當年決定封院的關鍵。
以下都是當時的當事人說的。
蘇益仁教授:
「邱淑媞打電話給我,邀我當台北市Sars委員會的委員,23號晚上,委員會提出三個建議給市政府,第一個決議是A棟的病人疏散到陽明醫院,陽明醫院的病人,送到榮總。第二個決議,Sars的污染區域不動,和平醫院B棟的醫護人員顯然要當成已感染處理,算一算大概要從市立醫院外調60個醫護來支援,和平醫院的醫護就找旅館讓他們隔離。第三個決議,A、B棟要動線管制。這是23號晚上給市政府的三個建議。」
紀錄片旁白:
「由於和平疫情爆發,衛生署指派蘇益仁等幾位專家,跟邱淑媞局長討論疫情的處置,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行政院召開的會議上,行政院官員,以及台北市政府的代表,都沒有考慮專家的建議,只決定立即封院,並召回所有人員進行集中隔離。」
時任衛生署長涂醒哲:
「主要的討論是專家跟台北市在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他們做這樣的結論,我們是尊重並且支持的。」
時任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
「蘇益仁教授確實有指導說和平醫院B棟是收疑似SARS病例,A棟收接觸者,也就是其他的人,那麼員工最好不要回家,找一個旅館,當時大家討論了老半天,說和平醫院將近一千名員工,如果要有一個旅館來收容,大概也是需要像凱悅這樣的規模,恐怕有困難。」
蘇益仁教授:
「我發現衛生局的層級有問題,所以我馬上打電話給涂醒哲署長,和平的情形非常嚴重,因為這三件配套都沒做,涂署長那時候跟我說,那要請台北市政府趕快處理,衛生署才能夠接手,否則衛生署馬上接手過來,那台北市衛生局都沒做這樣不行。」
時任衛生署長涂醒哲:
「我們犯了一個錯誤,說不定包括邱淑媞也是,就是我們太相信台北市政府的執行能力,或是醫院裡面執行的能力。」
4月25號,邱淑媞邀請幾位專家陪她一同進到和平醫院視察。
蘇益仁教授:
「我們就真的陪邱淑媞十一點半三四個人進去和平醫院,看到那個和平醫院那種整個快要爆炸的情形,我在現場的感覺就覺得台北市政府絕對沒辦法處理,這一定要中央出面,總統府就馬上打電話給行政院游(錫堃)院長。」
總統府出面之後,行政院才開始積極介入疫情的處理。
蘇益仁教授:
「那個晚上,游院長跟七大醫學中心開完會以後,他就請馬市長來,他就把我跟馬市長關在一個房間裡面,請我跟馬市長簡報一下和平的整個過程,老實講我覺得馬市長那個時候才真正進入狀況。」
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
「24號早上,我在市府舉行早餐會報,找了邱局長及和平的吳院長來做這個決定,當時並沒有封院這個名詞,而是要全面管制人員進出,我們開完會的時間是九點多一點,就接到行政院劉世芳秘書長的電話,說副院長林信義先生要舉行一個會討論這個事情,我就請歐副市長和邱局長去行政院參加,他們在會上就提報了我們的這個決定,要在今天封院。」
時任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
「24號中午已經封院,就遠距進行視訊,把我們要給院方的建議,包括病人怎麼分層安置,然後他們的人員要做管制,跟醫院方面做一個面對面的溝通跟指令上的交付。」
時任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楊志賢:
「到了中午,我們大家的心情都跌到谷底,因為從開完會下來的不只一位的主管他們所得到的訊息,得到一個共同的場景,就是當我們把我們專業人力的需求以及配備的不足反應給我們的局長的時候,局長的回答居然是說她無能為力、愛莫能助,我們這些醫護主管就覺得說,怎麼可以這樣?然後就拍桌,跟她有些爭執,而她邱局長竟然當面指責我們吳院長,說吳院長,你是這樣管束你的下屬的嗎?我就覺得真是匪夷所思,她這時候還用一種長官的心態,高高在上。」
時任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
「我看到的是,我的院長、副院長、所有的主管們,那樣的表情,那樣的情緒,啊我那時候幾乎,我覺得連我自己都幾乎要被擊垮了,我當時幾乎有一點點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感受。」
時任和平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蘇瑞珍:
「我們當時真的心涼了半截,因為他們沒有進來看看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我們到底為什麼恐慌,只是一眛的罵我們。」
時任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楊志賢:
「和平醫院已經被市政府接管了,我以為是我們進到裡面所要接收到的指導不是我們醫院的管理階層,而是市政府派來進駐的一個SARS感染、院內感控的一個專家指導小組。」
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
「但這個命令(市政府早餐會報決議的和平醫院人員進出管制)已經被後來行政院開的那個會議(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召開的)的決議所取代了,因為那個命令在先,而行政院的在後,在後的話就是中央全力協助地方。」
時任行政院秘書長劉世芳:
「我的印象當中一直覺得是台北市政府接管,中央全力協助地方。」
24號市政府衛生局成立接管小組進入和平醫院,但實際運作上,醫院仍然交給吳康文院長來領導。
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
「我們想說醫院本來就有院長嘛,它是一個運作中的醫院嘛,你何必去接管它呢,讓它自己運作,我們幫他忙就好了。」
4月24號下午一點鐘,和平醫院拉下鐵門,院內員工、病患、家屬措手不及,連前一天晚上參與疫情處理會議的專家也感到驚訝。
時任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組組長蘇益仁教授:
「封院的時候,裡面有三個配套措施(如前面委員會所提給市政府的三項決議),當我們發現他們已經封院了,但三個決議全部沒有達成。」
時任中研院醫學所副研究員何美鄉:
「第二天來開會的時候它已經封了,我在想這樣子做(指封院)是對的,但我比較驚訝的是後來發現要準備的東西沒有準備好。」
4月27號,前台北市衛生局長葉金川,以流行病學專家及義工的身份,進入和平醫院,他很清楚他要扮演什麼角色。
葉金川:
「就像鐵達尼號要沉了一樣,船要沉了誰先走,類似這樣要有優先順序嘛,我就是進去扮演這樣一個角色。」
葉金川先落實分棟分層的動限管制,讓院內感染不再發生,然後人員才能分批撤退。
從4月27號開始,和平醫院在中央政府的協助下,開始分批把其他病患送到其他地點隔離,
時任和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郭象義:
「陳總統決定要做疏散的時候,對我們內部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疏解的作用,因為那時候整個內部,尤其B棟的人的情緒是非常的焦躁而且激動,」
負責在院內收拾殘局的葉金川,認為他成功地達成了任務。
葉金川:
「那是個不幸中的大幸而已,已經有那麼多人感染,而且有很多的醫護陣亡了,在這種情況下去收拾,但沒有讓災情惡化,我的任務就是這些嘛。」
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
「我覺得封院的部份,我倒不覺得有什麼嚴重的過失,因為第一個,沒有因為封院而造成更多的死亡,然後封院之後,減少了社區的感染,這個太明顯了嘛。」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封院沒有配套措施,是很大的敗筆。
蘇益仁教授:
「我們必須強調,封院的決定是對的,錯誤的是封院的時候配套措施都沒有做。」
榮總精神科電話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段影片節錄自1967年上映的國片《寂寞的十七歲》,該片於1966年12月27日開拍,1967年5月17日殺青。開鏡當天,導演白景瑞(1931-1997)挑了凌晨時分,在台北市國賓飯店拍攝男、女主角柯俊雄(1945-2015)與唐寶雲(1944-1999)的戲。此外,劇組也到台北市多處出外景,當時的景緻就此定格在底片中,而那個年代台北市各大觀光飯店的設計裝潢,從這部電影裡亦可略窺一二,這也是多年後看國片的一個趣味。
電影開場,唐寶雲飾演的女主角唐丹美所就讀的學校是位於木柵的景美女中,而幾個飯店場景,則分別在國賓大飯店、統一大飯店的文華廳等地拍攝;其餘像是圓山的中山兒童樂園、石牌的台北榮民總醫院、西門町圓環(中華路與衡陽路口的平交道)、河濱公園與臺北橋等地,我們都能透過此片,欣賞到它們在60年代的「老樣子」。
1962年5月16日,台灣省政府於臺北縣木柵鄉港墘建立「臺灣省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第一屆招收八個班。於同年加入北區公立高中聯招。1968年隨行政區改制改隸於臺北市,更名為「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是年招收新生十四班,計三個年級四十一班,學生兩千九百餘人。因此片中看到的「省立景女」是改制「市立」前的最後一年。
而片中出現的臺北橋,為一座鐵桁架橋,於1921年動工興建,1925年竣工通車;1960年代,由於臺北橋鏽蝕問題日益嚴重,因此政府決議將之拆除,然後重建一座水泥橋,並於1966年7月20日起進行拆除與重建,在1969年11月15日完工通車,從鐵橋變身為四線道的水泥橋。所以片中記錄的臺北橋影像,是其「鐵橋模樣」的最後身影。
片末的滑雪畫面在合歡山拍攝,自1964年開始即有青年自強活動在合歡山舉辦滑雪營隊,估計超過數萬人參與該項活動,直至1996年合歡山滑雪訓練中心因松雪樓重建而遭林務局收回另作他用後才中止。
1966年10月24日,中影決定開拍《寂寞的十六歲》(後來更名為《寂寞的十七歲》),這是白景瑞在1964年進入中影擔任製片部經理兩年以後的事了。白景瑞執導《寂寞的十七歲》,啟用《啞女情深》的柯俊雄與《養鴨人家》的唐寶雲配對,兩人是龔弘、李行給捧起來的。編劇為張永祥與新人雪晴,其實雪晴是白景瑞原來的編劇,劇本送到龔弘那邊,龔弘有意見:「原劇本雖然現實卻並不健康,因此又經過藍海小組大力修改,才成為一部唯美主義的電影,小白雖然覺得與他原意相左,但仍是一部感情寫實的電影,而且是他獨挑大樑的處女作,他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所學所長,因此他也就接受了修訂後的大綱,由名編劇張永祥執稿。」為了劇本的寫實性,劇組曾於開拍前,去到中學裡挑選一些十七歲少女,舉辦座談,了解她們的心理。
片中除了家居生活、病房景況及幻想冰宮共舞等橋段,是在中影的士林片廠搭景拍攝外,其餘大多採用實景拍攝,工作人員為此得花費更多時間勘景和等待;其中部分地點為學校、飯店、醫院等公共場所,為了讓拍攝工作順利進行,請來不少業餘演員客串演出,此外還需注意氣候的變化,對劇組的拍攝進度增加不少壓力。
這部片採寫實風格,將場景大量拉至戶外,以實景攝製,在對自然光的採用、捕捉、應用上,與白景瑞長期合作的攝影師林讚庭功不可沒。《寂寞的十七歲》的成本雖不高,卻勝在清新的情節與樸實的氣質,並糅合了當時文藝作品中最為流行的三角戀情以及分分合合的繁複風波,較為迎合當年的商業氛圍。
1967年,白景瑞首部獨立執導的劇情片《寂寞的十七歲》在台上映後,票房直逼一百五十萬新台幣,在那個國片低迷、首輪能賣八十萬便堪稱「奇蹟」的時空下,此片可謂叫好叫座、風靡全台。如此的佳績,不僅讓身為導演的白景瑞喜氣洋洋,看過此片的觀眾也肯定「小白沒有在義大利虛擲四年光陰」。1968年中,《寂寞的十七歲》片在香港上映,才兩週便超過四十萬港幣票房,締造當時港九地區國語文藝片票房的最高紀錄。
頂著義大利留學光環,白景瑞是當時台灣極少數擁有電影學位的導演,無論同行或觀眾,對他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懷有高度矚目,友善的說法是觀摩新技術,其實有不少人是抱著「看好戲」的態度,而做過幾年記者的小白,當然知道後者不在少數,於是對於自己的首作著力更深。
這部電影開拍不久,白景瑞接受訪問時指出:「在電影圈中應該是新人身份,雖然執導過一部份《還我河山》,但就適應國內的製作環境而言,也只能算初學。」雖對首作《寂寞的十七歲》深具信心,卻也「不想別人對他抱太大希望」,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使自己的作品令大家都能夠滿意」。
至於首部電影的主角⋯十七歲少女,白導也早有細膩觀察:「高中女生多有深度近視,肩膀上掛著很重的書包,早出晚歸。父母親為了生活,不得不到處兼差,塞幾個錢買晚麵吃了就算了,這樣雙重壓力的生活,於是產生各式各樣畸形的心理問題。」劇本後來因現實考量作出修正,仍與他的理想差距不遠。對此轉變,白導倒認為不需太過固執,畢竟應該先拍一些能為觀眾所普遍接受和歡迎的昨品,再找機會貫徹自己的理想,進而在國際上爭一口氣。
在處理手法上,白景瑞仍使用「說故事」的傳統形式,同時在不影響觀眾欣賞習慣的前提下,滲入「一點實驗主義的東西」。白景瑞心裡明白,商業收入對導演生命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在拍攝手法、內容及呈現方式上有所妥協,類似心態也可見於李翰祥,即先提高賣座、讓公司賺錢,再以此為資本,拍貼近自己理想的作品。單就這點,《寂寞的十七歲》可謂是極好的開端,不僅票房佳,也獲得不少獎項肯定,更打破不少人對他的懷疑,證明他並非紙上談兵。
票房收入豐厚之外,此片亦得到多個獎項之肯定。1967年下旬,東京舉行的第十四屆亞洲影展,代表中華民國參展的《寂寞的十七歲》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金禾獎,以及對青年問題理解特別獎。回顧台灣電影歷次參展,從空手而回、童星獎到女配角獎,如今總算榮登影帝寶座,而帶給我國電影界莫大光榮的演員,正是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的柯俊雄。除了亞洲影展,此片亦是第六屆金馬獎的大贏家,共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彩色攝影、最佳剪輯、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最佳錄音,與最佳攝製技術特別獎等六項金馬獎。
氣質清純的唐寶雲,當年二十三歲「返老還童」演出十七歲少女,配合清湯掛麵、高領羊毛衣造型,絲毫不顯突兀。放眼影圈,即使找年齡恰好的演員擔綱,或許還成熟過她。此片十分善用唐寶雲的銀幕形象,透過許多小動作與對白,透露她敏感寂寞卻又以為成熟的心靈。至於幾場幻想戲,則將少女的內心世界具體化。雖然片中演員的風采都被得到影帝的柯俊雄搶去,但沒了這位超齡且適任的女主角,又如何凸顯輕浮的表哥?附帶一提,這位柯表哥的實際年齡還小唐表妹一歲,如此說來,怎能不誇讚「養鴨公主」駐顏有術?
戲裡戲外,唐寶雲都是一派害羞沈靜,記者旁敲側擊追問與旅美老師戚維義的婚期,也是以靦腆笑容告饒。未幾,傳出她因出閣在即,並未與中影續約的消息,這位無論身心都純如十七歲的女星,選擇在事業巔峰走入家庭。可惜的是,數年後婚姻破裂,唐寶雲幾乎是逃回台灣,面容不復往日青春,氣運也弱於婚前。儘管電影一部接一部,卻不若《養鴨人家》(1964)、《婉君表妹》(1965)、《我女若蘭》(1966)與《寂寞的十七歲》(1967)那般量身訂作。1983年,唐寶雲演出胡金銓執導的《天下第一》後便未再演戲。1987年,因精神狀態不穩定,引發各界關切,並於1988年先後住進榮總及宏濟神經精神科醫院療養。1999年5月14日,唐寶雲病逝於台北耕莘醫院,享年55歲。
2015年12月6日,縱橫影壇半世紀,也曾在政壇曇花一現的柯俊雄,因肺癌病逝於內湖三總,享壽70歲。
片名:寂寞的十七歲(Lonely Seventeen)
導演:白景瑞
故事:藍海
編劇:張永祥、雪晴
演員:唐寶雲、柯俊雄、李湘、林雁、文逸民、潘琪、魏蘇、葛香亭、江明、蔡慧華、王戎
首映:1967年
片長:104分鐘
出品:中央電影公司
獲獎:第十四屆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柯俊雄)、最佳剪接(沈業康)、對青年問題理解特別獎等三項;第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白景瑞)、最佳彩色攝影(林贊庭)、最佳剪輯(沈業康)、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李季)、最佳錄音(洪瑞庭)、最佳攝製技術特別獎等六項;菲律賓狄侖夫人特別獎;當年台灣「中國影評人協會」選出的最佳中國影片第一名。
附註:此片為白景瑞自義大利留學返台後,首部獨立執導的作品。
劇情簡介:
十七歲的唐丹美(唐寶雲飾),就讀省立景美女中,在班上成績優異,師長皆寄以厚望。不過,丹美對於愛情有著無限憧憬,特別是對表哥馮澤(柯俊雄飾)懷抱許多幻想。然而馮澤正與丹美的姐姐(林雁飾)交往,並急於擺脫舊情人林雪(李湘飾)的糾纏。唐父(魏蘇飾)設宴為即將出國的馮澤餞行,丹美想將親手做的禮物交給馮澤,堅持要馮澤開車來接她,同時馮澤也接到林雪的電話。那夜風雨交加,馮澤到林雪家之後,兩人起了爭執,林雪失手用花瓶擲傷馮澤,結果馮澤負傷開車,因為視線模糊而與卡車相撞,不幸車毀人亡。丹美自責不已,內心煎熬終至精神崩潰,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在薛大夫(葛香亭飾)的抽絲剝繭之下,發現其病因,並找到林雪說出真相,終令丹美釋懷,重拾正常生活。
榮總精神科電話 在 蕭彤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的孩子需要的是特教 #還是感覺統合
#或他的問題根本不在此而是需要心理諮商
(文長慎入)
這裏我想講兩個身邊的例子。第一個是我朋友的孩子。
他去年8月才進幼兒園,12月媽媽就被學校請去,老師給了媽媽一份報告,顯示跟其他小朋友相比,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情緒控制都有明顯問題,包括:
▪️小朋友找他玩,他都把手放後面不給別人牽。
▪️班上群體活動時,他一個人站在原地,不動就是不動。有時甚至瑟縮倒在地上。
▪️尿濕褲子也不會講,老師以為這孩子還不會說話!
讓媽媽難以接受的是:孩子在家明明話很多!所以立刻給老師看他在家的影片,老師也驚訝孩子在學校跟在家裡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異!於是學校建議媽媽帶去大醫院評估,看看是否需要早療。
我朋友當時請假帶兒子到處看醫生,沒想到榮總、馬偕等大醫院發展評估都要排到4、5個月之後。她擔心這樣再拖半年,每天去上學都如此痛苦,小孩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子。
朋友向我求助,我想了想,介紹她去一所感覺統合私人機構,除了可能比較快,那位創辦人非常資深也有經驗,我們曾一起合作過某個活動。我朋友立刻打去諮詢,這裡只等了一個多月,讓她驚訝的是:孩子第一次去,表現「像一隻發情的孔雀」!
沒錯,她竟然這樣形容。
因為明明是第一次見面,這位幼兒感覺統合資深專家卻能完全打開孩子心房,甚至還在老師面前施展出他的十八般武藝~因為太神奇,媽媽開始帶孩子去上課。才上一個月,孩子進步神速,老師認為他只要好好練習課表,就可以不用再去上課了。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如何呢?
自從進行了感統治療後,他在幼稚園不但積極參與所有活動,就連課後才藝班也積極表達想上的興趣,並交了很多好朋友。老師們都說他變超活潑,每天下課都想跟同學玩不想回家!
朋友昨天謝謝我的資訊,讓她能及早評估出孩子的狀況,並給予對的治療。但我覺得最難得的是幼兒園的老師。他詳細紀錄下孩子學校的所有狀況,拍照、錄影,甚至還計算孩子上個廁所、綁個鞋帶需要花幾分幾秒,用很實際的方式讓父母知道小孩的狀況,而不只是籠統的:
「你孩子無法融入群體生活」
「他都不跟人講話,可能有自閉的傾向」等等
老師更安慰爸媽其實台灣的早療系統做得很好,能透過許多動作與運動釋放孩子的壓力。這真的給無助的父母一個方向。
另一個例子我還不知道最新結果,但我很揪心...
這是一位認識十多年的粉絲。某日他來信提到摯友的狀況:他朋友是個單親媽媽,有個約五歲的小女兒,目前唸公幼。孩子在學習上與生活上被學校老師判定,需要送去特教班。但他們都覺得孩子不該是所謂的特教生,帶著孩子到處做評估、甚至也上了一些早療的課程,但因為每個醫生、老師的說法都不同,孩子狀況不見改善,媽媽更心力交瘁。
我看了他的來訊、馬上直接打電話給他。詢問之下得知:這位媽媽因為被家暴才離異,孩子很有可能因為目睹種種暴力手段、甚至孩子自己都差點受到嚴重傷害,從此關上心房。他眼中的這個孩子非常聰明,跟他也玩得來,但就是無法融入團體,學校老師也直接放棄。
聽到這裡,我建議他們換個方向:她的問題或許不單純是(或根本不是)感統的問題,而是心理創傷。因此我給了他一個名字,是一位我所認識非常專業的兒童與青少年心理醫師(精神科醫師),請他們快帶孩子去看看。
沒有一個父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只是孩子的心理世界,有太多我們不懂的、不理解的事情,我們只能不斷學習,試過一個又一個方法。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其實很無助,需要更多來自學校、老師,以及各種社會資源的幫忙。
某種程度上,我可能也算是社會資源的一個管道吧。
寫出這兩個故事,除了希望家長們能多觀察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老師們能多點耐心給這些『表現特殊』的孩子、不要這麼快放棄他們,最重要的,是想給目前處於這種狀態中的家長們一點信心:
▪️只要及早找到對的方向,我們一定可以陪伴孩子度過的。
▪️但我們自己要撐得住,所以多給自己加油打氣。
以前有句口號:孩子是我們未來的希望。但我一直覺得這話很怪:我們何須孩子給我們希望呢?事實上,身為父母的我們,才是孩子的希望啊!
各位爸爸媽媽~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