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過冬的?從炭火到棉服,趣說古代禦寒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冬天來了,御冬成為人們生活中首先要考慮的一大問題。現代人們御冬保暖,採用的方法多了,屋裡有暖氣、空調,可穿單衣,出行在車里,也有空調取暖。外面再穿上厚厚的毛衣、皮衣、棉衣,要多暖和有多暖和。在古代,沒有暖氣、空調,他們是如何...
古人是如何過冬的?從炭火到棉服,趣說古代禦寒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冬天來了,御冬成為人們生活中首先要考慮的一大問題。現代人們御冬保暖,採用的方法多了,屋裡有暖氣、空調,可穿單衣,出行在車里,也有空調取暖。外面再穿上厚厚的毛衣、皮衣、棉衣,要多暖和有多暖和。在古代,沒有暖氣、空調,他們是如何過冬的呢?
古代的四個寒冷期,比今天更冷
古代的氣候,是遠比現代冷的。據科學家竺可楨的研究,古代有四個寒冷期和四個溫暖期,其中第一個寒冷期為西周寒冷期,約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持續了至少150年,《竹書記年》記載,「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許多可以在黃河流域生活的野獸因為寒冷而向較溫暖的南方遷移。我們知道候鳥是遷移動物,但陸地動物也產生遷移,可見當時有多冷;第二個寒冷期為魏晉南北朝期,約為公元初至公元600年,持續了大概六百年左右時間,其中歷史記載有三年時間東南一帶沿海都結了冰(公元333年至公元336年),棗樹長出綠葉比往常年份推遲了十至十五天(據《齊民要術》)。海水結冰,是很反常的事情,一般海水是不可能結冰的。可見當時的寒冷程度。《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真實記載了當時的寒冷情況:「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這麼冷的天氣,古人如何過冬禦寒?對於窮人來說,正如諸多歷史記載所說,熬不住了就會被凍死,家禽家畜也是一樣;而相對富裕的人,會採取各種辦法過冬。
炭火,是古代屋內取暖的主要方式
外面很冷的時候,古代的富人們大多時間會呆在屋裡,遮蔽風寒。而屋子里會相應採取一些增暖措施,使屋裡屋外冰火兩重天。
最早的增暖措施,就是在屋裡生一堆火,通過烤火增溫。中國人用火已經有幾十萬年的歷史,早在舊石器時代就發現了火,那個中國的人文始祖之一燧人氏,發明瞭「鑽木取火」,由「鑽木取火」到利用火石取火,到火柴的發明,直到現代的打火機,經歷了幾十萬年的時間。火可不是只解決了人類吃熟食的問題,它還有另兩項功能,即取暖與照明。在有安全措施防範的情況下,在屋子里點上一堆火,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照明。
炭火,是古代屋內取暖的主要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由在屋裡直接點火發展到用火爐燒炭。春秋時有「燎爐」的記載,秦朝時出現了壁爐,更為神奇的是,秦朝時還發明了「火牆」,這是中國最早的「暖氣」開始,不過那個時候沒有鐵件的暖氣,而是用陶制的筒瓦相扣,將之埋在牆中,利用牆體的升溫,而使整個屋子增加溫暖。漢朝以後取暖設備進一步完善,火盆、足爐、熏爐、手爐而系列設備進一步完善,白居易詩歌雲:「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慾別難。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因為白居易的影響力,熏爐又被稱為「別春爐」。
白居易還有一首詩《賣炭翁》,記載了當時賣炭從業者的生活艱難。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裡,木炭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取暖用品。明朝的皇宮有專門的「惜薪司」,其實就是負責木炭供應的部門,萬曆年間的一次殿試,曾耗用了一千斤的木炭,可見皇宮對於木炭的用量需求之大。
棉衣,是明代朱元璋強行推廣開來的
除了住處的取暖措施以外,穿厚點就是古人最好的取暖方法。不過,在很長時期的古代,是沒有棉衣可穿的,因為棉花這種植物,是印度和阿拉伯地區的特產,並不是中國本土的植物。那麼,在棉花沒有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是如何解決靠穿取暖的問題呢?
中國人衣料的本土發明,是葛、麻、蠶絲。對於有錢的富人來說,在絲綢衣服里,墊上厚厚的絲錦,也有很好的保暖效果。至於窮人,沒有錢買蠶絲製成的絲綢,只能穿葛、麻這樣的衣服,裡面的填充物,是絮頭、細碎枲麻這些粗劣、陳舊的東西,防寒效果肯定要差一些。另外,穿皮袍是比絲綢更好的選擇,古代打獵很普遍,用動物皮毛做成衣服,能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羊羔皮、狐裘、貂皮等,最古人最常用的皮袍衣服。
至於棉花,是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傳入中國的,但那時棉花的種植,遠在邊疆,並沒有深入內地。直至宋元之際,棉花開始傳入「關陝閩廣」大量種植,並開始走向南方各省。關於棉花的推廣,有兩位居功至偉的人物,一位是宋末元初的黃道婆,也是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大力推廣攪車、彈棉弓、紡車等器具,被稱為布業的始祖,至今上海等地有「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只筒子兩匹布」的民謠。另一位則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洪武覺得棉花這種植物很好,採取強制措施在全國推廣這種植物,從此全國人民都穿上了棉衣。
除了穿、住以外,靠喝口熱湯、熱酒取暖,也是常用的方式,不過條件是你得吃得起、喝得起。「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是白居易的喝酒取暖詩,不過白居易是朝廷公務員,喝得起酒,一般老百姓,飯都吃不飽,能不能喝得上酒,是一個大問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過冬 #IG #IGHK #bbq #炭火燒肉
棉花種植條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創新工場和BCG咨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看看無人機技術起家的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生產全環節,提升全球農業生產效率。
改造者系列:農業「+AI」全環節守護新疆棉花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極飛科技是一家致力於未來農業的AI科技公司,極飛將無人機、機器人和傳感器部署在稻田、麥田和棉花田裏,用技術賦能農業中的播種、農藥噴灑、栽種管理、甚至天氣監測環節。用於作物噴灑的極飛科技R150農業無人車已經被推廣到了英國,應用在蘋果、草莓、黑莓等多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流程中。
在采訪中,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表示,AI在農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未來極飛會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例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在農業領域,隨著機器自動化、機器視覺、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農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也被不斷加速。以極飛科技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科技企業,通過無人機、智慧農業系統等科技賦能,使得傳統的農業勞動更加高效、環保、節能。
1 「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削弱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本期受訪嘉賓:龔檟欽
極飛科技將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帶進農業生產,通過構建無人化智慧農業生態,讓農業進入自動化、精准高效的 4.0時代。
龔檟欽是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2018年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封面人物。龔檟欽曾任鳳凰衛視特約海外記者、國家地理製片人。龔檟欽先生擁有悉尼大學學士學位、巴黎九大與清華大學聯合博士學位在讀。
■對談實錄
Q1:極飛科技最早以無人機技術起家,後來為何選擇進入農業這一垂直領域?
龔檟欽:極飛科技以無人機航模控制器起家,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曾嘗試過把無人機技術帶到電力巡線、安防、南極科考、物流等諸多領域,但很多領域的應用很難市場化,比如物流或電力巡線在當時都受到市場規模和法律法規的制約,難以發揮無人化技術的最大價值。
2013年9月,由於機緣巧合,極飛科技開始探索農業這一領域的無人機應用。我們發現,有客戶購買極飛的飛控之後進行改裝,拿到新疆去做航拍,還有許多人看到極飛之後在考慮用無人機做農藥噴灑。於是當月我們也一起走訪了新疆。9月正值棉田收穫期,我們卻看到大量農民背著藥箱,忍受著刺鼻的氣味在噴灑農藥,原因就在於新疆已經請不到采棉工了,需要農民噴灑脫葉劑來保證棉花同步成熟,再由大型采棉機統一采收。但是人工噴灑脫葉劑的效率非常低下,而用拖拉機噴灑又會軋壞棉花導致減產。
當時的新疆不僅缺乏采棉工,連噴灑脫葉劑的人工也請不到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從前每年秋天新疆會有六七十萬人坐著綠皮火車從四川、河南、陝西來采棉花,如今這樣的畫面已難以再現。新疆出現了勞動力供給的缺口,而這也正是機器和技術能夠賦能的地方,就采棉催熟而言,要求脫葉劑的噴灑量不高,無人機這種空中飛行的機器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在空中精准、均勻地噴灑,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力並提高效率。不只是采摘,從播種到收穫的全流程中,機器人能高效地完成許多任務,包括播種、施肥、除草、除蟲等等,無人機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尤其在生產期較短的地域迅速提高單位時間的產量。由此,無人機能為農民釋放更多產能,一個人能管理的農田更大,即技術賦能土地規模化集中,而土地規模化之後農民對機器的需求也更大,從而進入「技術加速資源有效整合」的正向循環。
目前,極飛科技的無人機已經覆蓋了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2,從棉花延伸到了水稻、小麥等需要大量人工的作物,從新疆延伸到了東北、雲南等全國大部分地域。
我們一直相信,當腦海裏有一項技術的時候,你要為技術選擇一個行業,選擇用技術來做什麼事。
2截至2020年10月,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棉花脫葉劑作業面積占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
Q2:極飛在賦能農業的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什麼挑戰?極飛是如何應對的?
龔檟欽:在工業裏,規模化生產的工廠是工業自動化的天然載體,但在農業裏,農戶的規模差異很大,許多農戶的農田本身很小,對於機器應用能帶來的成本優化是無感的,這就涉及到「技術下鄉的微觀載體是誰」的問題。
極飛最早發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縣城裏做婚慶攝影的攝影師,隨著航拍變得越來越容易,他們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但是農民不會用無人機,極飛就請這些攝影師,或者說飛手,去幫農民打農藥。飛手發現農業用無人機的頻次高得多,市場又大,農民與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比較大的技術差距,於是這些飛手們便成為了極飛下鄉的第一批「用戶」,架起農民和農業科技之間的橋樑。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批飛手開始感到困惑,他們並不懂農業、不懂種植,也無法識別農藥的真假,於是另一批群體出現了——農資店。農資店主往往很懂農戶,很清楚周邊農戶種植的作物種類、規模,也有農戶的熟人網絡,由農資店來推銷無人機、提供打藥服務等,就會容易得多。農資店就這麼成為了極飛的「經銷商」。
兩三年後,隨著無人機、無人車等設備的滲透更高、覆蓋範圍更大,農戶開始出現對無人機維修的售後需求,農機商便成了我們的夥伴。農機商有更大的店面,有展廳、有維修車間,就像是汽車的4S店。他們也懂農業、有銷售團隊和培訓團隊,農機商就成了極飛「更大型的經銷商」。
到這裡,整個產業鏈已經連接上了,商業模式被驗證了——農機商可以幫我們推廣農機,農資店、無人機飛手可以幫助培訓。對極飛來說,分銷商就是農機商,經銷商就是農資商和飛手。
Q3:極飛自然衍生的渠道網絡非常有趣,從更大的農業產業鏈角度來看,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產業鏈中的傳統企業?
龔檟欽:農業產業鏈中的企業可以簡化為三大類:作物科學公司、農業技術公司、食品與供應鏈公司。作物科學公司包括拜耳、中化等,研究農藥、化肥、種子,負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食品與供應鏈公司包括拼多多、百果園、盒馬等,把農產品變為商品,進行流通並銷售。農業技術公司負責農產品、農作物的生長管理,通過技術來幫助農業提升效率,極飛就屬於這一類。我們有一個說法是極飛幫助了農產品進行「光合作用」,通過抵抗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氣候、資本、勞動力等多方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
農業技術公司位於另兩類公司中間,起到連接上下游的作用。比如作物科學公司想知道種子的生產效果、農藥的效果,可以通過極飛的種植管理記錄來做調研,從而優化下一代產品。比如農產品超市想采購無過量農藥的水果,可以調取極飛植保服務記錄來識別更高品質的水果供應商。可以看出,除了提升效率之外,極飛還提升了農業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相應地,在終端也會產生更高的價值回報,農民能獲得更多收入,消費者願意為此買單。
Q4:極飛對未來的發展規劃是什麼?會繼續深耕農業還是拓展更多行業應用?
龔檟欽:極飛選擇深耕農業,因為對於已經有七年技術和經驗積累的我們來說,再造更多其他類型的農業機器人、無人機,或者結合材料科學、結構設計優化農業機械,再或者把AI演算法嵌入農業機器,並不會太困難,但別的行業企業要進入農業是很難的,農業的行業壁壘還是很高的。
而且,在農業中AI的應用剛剛開始,未來我們可以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比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又比如探索作物科學,用深度學習來挖掘作物性狀,再通過優化生長管理極大地提升作物產量或品質,這些都是未來的方向。
■要點回顧
1、在垂直產業生態中,AI企業大可以自建網絡,根據協同性和互補性來決定網絡中的生態夥伴。隨著佈局下沉和戰線拉長,構建網絡並不會容易,AI企業需要從挑戰中找尋機遇,用更縱深的網絡推動AI與產業持續交織。
2、AI企業能幫助傳統行業「化不確定為確定」,極大地提升給定資源條件下的生產效率,加速「光合作用」。而傳統企業應當主動與AI企業共同暢想未來,重新想像AI將為行業帶來什麼價值和機遇。
3、AI企業可以在垂直領域中探索將業務與AI以及生物、材料等諸多技術進行融合,持續深耕垂直領域。
棉花種植條件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繼認定中國新疆有血棉花與血番茄後,美國又進一步認定中國有血海鮮。
「官員表示,該機構的調查顯示,許多被大連海洋漁業集團漁船僱傭的印尼工人所處的環境與他們預想的大不相同,他們遭受了身體暴力、扣薪,還被迫經受虐待性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今年1月13日,美國國土安全部發佈公告稱,將在美國所有入境口岸扣留來自新疆地區生產的棉花和番茄產品。這一“暫扣令”適用於由新疆種植的棉花製成的原料纖維、服裝、紡織品,以及來自新疆的番茄罐頭、醬料、粽子和其他番茄產品,即使是在第三國加工或製造的相關商品。」
棉花種植條件 在 鄭宏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抵制新疆血棉花,挺人權支持良好棉BCI
相信大家這幾天都持續關注新疆血棉花的消息,中共利用「外國品牌集體辱華」的棉花民族主義鞏固愛國精神,這波「辱華清單」還在無限延伸,中國網民群情激憤,逼著多位藝人切割多年合作關係的眾多外國品牌,卻不敢站出來為新疆血棉花發聲。
國際上有一個組織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BCI由諸多國際企業共同加入,目標是提升棉花生產者的工作品質及友善的種植環境,符合條件可獲協會認證。
中國蠻橫地干預BCI對新疆棉花的調查,BCI以調查越趨困難及有事實可證新疆棉產自不友善環境為由中止發放認證。為什麼中國要干預BCI進行調查?很顯然是為了防止迫害維吾爾族人的事實曝光。
品牌拒用新疆棉的浪潮讓我們重新思考了「血棉花」問題,許多台灣人開始抵制新疆棉製造的紡織產品。藉此契機也推薦大家愛用台灣製造的紡織國貨,台灣有兩間紡織廠為BCI成員,一間是大同紡織廠,另一間是遠東紡織廠,生產的紡織品確定不含「血棉花」,歡迎大家多多採購,也期待大家推薦其他優質國貨。
台灣人的天性良善,支持受壓迫的維吾爾族人是自然反應,何況台灣也同遭中國迫害。支持BCI理念的同時,我也要呼籲BCI儘速修正,將台灣單獨列在會員國名單,台灣就是台灣,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