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棉花種子發芽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棉花種子發芽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KSfish (ptt)看板NCHU-PP87標題種子進入成熟乾燥時的轉變時間Fri May ...
棉花種子發芽 在 芝麻棉花糖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1-12 08:31:10
🖍️ 謝謝大家喜歡上一篇星座更新♡ 畫這系列真的超花時間w 但畫完出來看到亮亮的又覺得很滿足~ 這次畫的是黃道十二星座中的第五至第八宮! 以下給大家簡介一下以上星座的基本資料和背後的希臘神話故事(ღ˘⌣˘ღ) (星座故事說法和版本都很多,以下只是其中一們版本,大家參考看看就好啦~) ⭐⭐⭐⭐⭐⭐⭐...
http://seed.agron.ntu.edu.tw/vtseed/formation/for6.htm
種子發育充實是為了累積足夠的材料,以便作為成熟後發芽時養分的來源。充實與發芽恰
好是相反的代謝方式,前者是合成作用,後者則是分解作用。因此種子組織如何由合成作
用的體質轉入分解作用的體質,是饒富興趣的問題。
種子發芽能力的獲得
一般種子發芽的要件有三,即適當的氧氣、溫度與水分。然而除了像水筆子等以外,大多
數高等植物的將成熟種子都不會在母體上發芽(vivipary),即使種子仍含有很多水。
然而若在種子發育過程將種子摘除,進行發芽試驗,或者進一步將胚取出行胚培養,則可
以發現,至少在許多不具休眠特性的植物,種子或胚在尚未達到充實成熟期以前早已具有
母體外的發芽能力。發育中水稻股粒截離母體後,無法發芽,必需等到穀粒在母體上已經
成熟開始乾燥後,才有發芽能。
‘台北306’水稻在二期作時,若不下長雨,直到受粉後47天種子仍不會在穗上發芽;可
是提前取種子進行發芽試驗,則在第26天以後發芽率就迅速地提昇。將種子截離後加熱乾
燥,然後發芽,則可以提早於受粉後第19天時就發芽;去殼也有類似的效果。在番茄甜椒
等漿果內部可發芽的種子,若在果實尚未充分成熟前就將種子取出,也有發芽能力。
乾燥的處理可以提高截離的未熟種子或胚的發芽能力,是相當普遍的,除了水稻以外,大
麥、小麥、大豆、菜豆、蓖麻等也皆有類似的報告。在乾果類種子,發育後期種子本身的
脫水,使得種子由養分累積(合成)的體質轉入準備進行分解作用(發芽)的體質,例如
禾穀種子經過乾燥後才能於再度吸水後合成脉-amylase,發育中種子直接進行發芽試驗時
就無法合成。不過也有些種子不用經過乾燥期,就可以直接發展出發芽能力,如馬齒莧
(Portulaca oleraceae) 或鬼針(Sida spinosa)。
在漿果類如番茄等,這種種子脫水的程度相當地低,但還是可以由含水率的變化看出來。
至於一些所謂「異儲型」的種子,在轉入發芽體質前,種子乾燥的程度更低,含水率仍然
相當高。
不過,若正儲型種子截離母體的時機太早,乾燥會導致種子喪失活力;必須在充實中期後
,種子或胚才逐漸可以忍受乾燥。
種子耐乾能力的獲得
除了異儲型的種子以外,各類種子皆在自然狀況的種子成熟乾燥前,就已具有忍受乾燥的
能力。例如蓖麻種子受粉後50天開始成熟乾燥,然而忍受乾燥能力的獲得則提早在第20–
25天;野燕麥種子則分別為第20-30及5-10天。
種子忍受乾能力的獲得,有些學者認為與種子充實後期某些物質的累積有關,例如某些
Lea蛋白質或醣類。
Lea蛋白質
先前已經討論過,種子充實期間,不同的蛋白質會在不同的時間累積。最早在棉花種子的
胚發育後期(Late Embryogenesis),就發現有一類蛋白質的大量(Abundant)出現;因此把
這些蛋白質稱為LEA蛋白質,對應於此蛋白質的基因就稱為lea基因。
其後許多研究者發現此種蛋白質存在於許多種種子,甚至於植株的其他部位。這類蛋白質
不具有酵素的功能,含有較高量的glycine,親水性很高,而且很穩定,即使熱水滾過也
不會喪失活性。
棉花的幼胚若提前給予乾燥,會誘導某些lea基因的轉錄,顯示LEA蛋白質可能與種子忍受
乾燥的能力有關。水稻幼苗若遇缺水,也會合成出LEA蛋白質,特稱為RAB蛋白質;大麥、
玉米、豌豆幼苗遇缺水會產生dehydrin,也是LEA蛋白質的一種。這些現象暗示此蛋白質
與種子進入發芽體質的乾燥有關。
然而較不耐乾燥的中間型種子Zizania palustris 與不耐乾燥的Quercus robur也皆含有
LEA蛋白質,因此單獨引用LEA蛋白質,似乎不能完全解釋種子乾燥能力的獲得。也有學者
提出一些類似的蛋白質(如熱休克蛋白質) 可能與乾燥能力有關,但也都尚無肯定的結論
。
LEA蛋白質所以能致使種子能忍受乾燥,原因至今仍未全明白,一般的推測是LEA蛋白質的
親水性可以保有較多的水分或者蛋白質本身具有取代水分的功能。
醣類
成熟的正儲型種子,蔗糖的含量佔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15-90%,而單醣的含量通常都很低
;種子耐乾燥能力與非還原醣濃度之間也具有很高的相關。充實初期的幼種子,不能忍受
乾燥,同時種子內的游離醣類也以單醣如葡萄糖、果糖、乳糖或mannose等為主。
在玉米、大豆、白芥子(Sinapis alb) 及Brassica campestris等作物,充實後期種子開
始失水,而也開始具有忍受乾燥能力之際,某些醣類,如蔗糖及寡醣類的raffinose或
stachyose等的濃度可能會增加。大豆截離胚若一直培養於水中,則不會形成耐乾燥的能
力,這些雙醣寡醣的含量也不會增加;反之若將胚慢慢地脫水,則可以忍受乾燥,同時這
些醣類的含量也顯著的提高。
為何非還原的寡醣類可以提高種子耐乾燥能力,目前有若干說法來解釋。
Crowe et al.(1992)及其他學者認為,這些醣類所含有的-OH基可以取代水的功能;當失
水時,維持種子蛋白質及胞膜穩定性所必需的水就可以被這些醣類所取代。
另一種說法則是寡醣可以促使細胞液呈現類似「液狀玻璃」的狀態,有助於細胞的穩定,
不至於因乾燥而喪失活力。當溶液乾燥的程度比「超飽和」還進一步,達到「超黏質」的
狀態時,水與溶質的-OH基間就會產生更緊密的關係,使得溶液具有液狀玻璃的特質。由
於液狀玻璃的黏度甚強,或可能使分子不易移動,有助於維持細胞的穩定性。在若干乾種
子可以檢測出液狀玻璃的特質,然而蔗糖是否有助於種子乾燥時液狀玻璃特性的形成,則
尚未有直接的證據。
然而單純用寡醣的保護作用似乎仍不能完全解釋種子的耐乾能力。例如阿拉伯芥的某種突
變體,其種子在成熟階段仍不能忍受乾燥;若先以ABA處理發育中的種子,則該種子就可
以忍受脫水,不過醣類的成分卻沒有改變。某些正儲型種子的可溶性醣類的含量僅佔乾物
質的1%。一些不耐乾燥的異儲型種子,在成熟時其內部所累積的可溶性糖卻也相當可觀;
特別不能忍受脫水的種子,含水量還相當高時種子就已受傷,而達到細胞膜受傷或液狀玻
璃狀態的含水率則遠為低落;而且正儲及異儲兩型的種子形成液態玻璃狀態的趨勢並無太
大的區別。
針對前述的缺失,另有其他的解釋來說明醣類的保護作用,例如細胞內水可能存在不同的
位置,例如異儲型的水大多在液泡內,分佈在細胞質內的不多,因此無法像正儲型種子那
樣地乾燥。Bruni and Leopold (1992) 就認為種子內有些部位的水才具有保護具分子的
能力,而異儲型種子卻缺乏這部份的水。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寡醣類分子的保護作用不在於其本身,而是因為其形成來自游離單醣
,寡醣的形成可以減少單醣含量,若寡糖的形成不多,則種子內太多的單醣分子會使得種
子在乾燥時容易受傷。
--
The darkest hour is that before the daw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1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