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峯。
這應是我在國中時,老師借我看的昔日名作家琦君的兩本散文集。書名很美,一直都記著,至於內容具體寫些什麽,年少時就像看故事般,很順暢的讀完,也沒什麼特別的印象。
那時對「三更有夢書當枕」覺得有趣,還特別拿幾本來枕枕看。哇!太硬了。至於「千里懷人」,同學朋友...
🍀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峯。
這應是我在國中時,老師借我看的昔日名作家琦君的兩本散文集。書名很美,一直都記著,至於內容具體寫些什麽,年少時就像看故事般,很順暢的讀完,也沒什麼特別的印象。
那時對「三更有夢書當枕」覺得有趣,還特別拿幾本來枕枕看。哇!太硬了。至於「千里懷人」,同學朋友都在附近,也著實產生不了那樣遥遠的情思。而今,閱歷知書味,艱難識世情。那般滋味,倒是也能深刻體會了。
曾以為,這是一句聯語,今日一時興起查閱一番,原來這兩句應是個別存在於兩首詩中,作者才思靈敏,將之串連,倒也好似天造地設的好對子。
可惜的是,「三更有夢書當枕」原詩查到了,據傳是清代大才子紀曉嵐的手筆,但也不能確定,亦有人認為是杜甫寫的。「千里懷人月在峯」則找不到原詩。
若在以前,或可去中央圖書館找找古籍,或去找精通詩詞的教授問問。但現在時機不宜,我也不再有如此高昂的考據興致,就如此這般好了。
以前的人其實常玩這種遊戲,姑且稱之為「詩詞集聯集句」吧。就這在這首詩找一句,那首詩找一句,成為新的對聯或詩詞,有時還真天衣無縫,甚至比原詩還有名。我也買過這樣的一本集聯,不過是用毛筆寫的,有空倒可試筆一番。
還有,我偶爾也會玩這種遊戲,把律詩、絕句或古詩簡化成兩句,挺有意思。因為有時詩寫得「落落長」,很多句子我們看來也未必有所感,不如簡單的記兩句就好。
不過,有些詩就是句句經典,前後呼應,少一句都不行,這就叫「千古絕唱」吧。
🍀清 紀曉嵐 《雨夜獨酌》
但有閒情臥杏村
吟哦淺唱覓詩魂
金爐繚繞薰香細
玉簟招搖燭影昏
秋雨惶惶飛院落
閶風戚戚響庭門
三更有夢書當枕
留與他年說夢痕
🍀中國古代往往使用「更」作為計時單位,也叫時辰,一更或一個時辰等於現在的2小時。《長安十二時辰》就是長安24小時內發生的事。
「更」的計法是把晚上七點到第二天早上五點平均分為五更(等於現在的十個小時)(戌時到寅時)。
一更(初更)指戌時,即晚上七點到九點,稱為黃昏。
二更指亥時,即晚上九點到十一點,稱為人定。
三更
指子時,即晚上十一點到第二天一點,稱為夜半。
四更指丑時,即第二天一點到第二天三點,稱為雞鳴。
五更指寅時,即第二天三點到第二天五點,稱為平旦。 (以上關於"更''資料取材網路)
所以,現在的黄昏比以前早,天黑以前都稱為黄昏。還有,以前三更稱「夜半」,現在則稱為「半夜」。
那麼形容讀書很認真的那句「三更燈火五更雞」,則很可能11點到1點之間都還在讀書,3點到5點就起床了,真是太勤學了。
我現也是三更就寢,五更起床看日、看雲,目前四時五十分到五點半左半的天空最美。待大放光芒時就少了那幾分款款深情的顏色。所以,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起床享受一下美景,否則豈不辜負了大好晨光?
#蓮想美景
#蓮想手寫
#蓮想創作
✨圖文:蓮想
🌌摘句:舊詩
#閱讀
#手寫字
#散文
#鋼筆字
#名言佳句
#詩詞
#手機攝影
#感情
#文字
#新詩
#隨筆
#風景
#天空
#雲
#handwriting
#writing
#essay
#poetry
#poem
#prose
#quotes
#mobilephotography
#scenery
#sky
#cloud
杜甫最有名的詩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趣談古代租房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 陸棄
古人租房,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
吃穿住行,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必須面對的四大項,很現實,誰也逃離不了。其中住這一項,從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品質。許多「剛需族」苦於高房價,買不起房,只好租房住。其實在古代,也有許多人買不起房的,故而杜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哀嘆。
出租房已有五千年歷史,買房與租房本是孿生兄弟
中華民族的住房史,如果上推,可推到遠古時候的有巢氏。「上古之時,諸事不備,有聖帝出,教民構木為巢,以避爪牙角毒之害,故曰有巢氏」,有巢氏發明了房子,被後人尊稱為巢皇,雖然是巢居,和鳥兒一樣,但至少可以躲避洪水、野獸等。隨著華夏族人口的增加,巢居改到了地上,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住自己的房子,於是有富餘房子的人,出租給沒有房子住的人便成為可能。
歷史上最早的租房客,可以追溯堯帝時的隱士許由。許由是堯時代著名的賢士,那個時代實行禪讓制,堯帝想將帝位禪讓給許由,結果許由不想當,聽了堯帝禪位的話去洗耳朵,認為是這侮辱了他的耳朵。史載「許由辭帝堯之命,而舍於逆旅」,逆旅就是旅館的意思,五千年前的日租房。舍就是住的意思,許由是有歷史記載的住宿第一人,既然那時候有了原始的旅館,短期的出租屋,很有可能也會同期出現中長期的出租屋。
夏商周時期,出租屋開始興旺起來,《周禮》上記載了周朝出租業的盛況:「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裡有候館,候館如積」。漢朝時出現了私人旅館「郡邸」和專供外國人租住的「蠻夷邸」,南北朝時出現了門面出租房「邸店」,寺廟也開始對外提供租住,宋代出現了管理房地產稅務的「樓店務」,也叫「店宅務」,相當於房管局,分管出租房子和修造房子,元朝時為瞭解決公務員租不起房的問題,出現了「系官房舍」,給官員們分房住,明朝時出現了最早的廉租房「廊房」。可以說,買房與租房是一對孿生兄弟,五千年來一直共同存在。
歷史上那些租房的名人們,出人意料
和現代買不起房子的許多剛需族一樣,古代也有許多人買不起房子,其中不乏名人雅士。買不起房子,又得上班,只好選擇租房住。可見古代的房價也是很高的。
最有名的租房客,首推詩仙李白,李白的一生,是「詩和遠方」的一生,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生地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曾到過中國的18個省市自治區、206個縣鎮,攀登過80多座名山,遊覽過60多條江河,實現了全國各地的遊學夢想。這麼多地方,李白不可能買房住,只能租房住或蹭房住,那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在旅館寫的。李白的一生,是租房的一生,最後投靠族叔李陽冰,住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房子。其次的租房客,則屬詩聖杜甫,杜大人生活在安史之亂的亂世時代,比李白還窮,買房子對他來說是不可能的,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他的傑作,因為沒有錢,杜甫非常同情像他這樣的寒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吶喊;第三個有名的租房客,就是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雖然是進士,當了朝廷公務員,但掙得錢少,在他的官宦生涯中,竟然租了十八年的房子,直到五十多歲才攢夠錢買了一幢屬於自己的房子,還是在京城遠郊。於是作詩一首感嘆:「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宋朝時的租房客,最著名的就是三蘇。蘇洵在京當了十幾年官,買不起房子,只得租住。蘇東坡與蘇轍來到京城後,布了父親的後塵,照樣買不起房子。蘇洵到老死,除了家中老宅,沒有在京城購置一住房產,蘇東坡的兒子結婚,是借的朋友房子完婚;最幸運的還是蘇轍,拼盡一生財產買了一幢房子,不過這已經是他的晚年了。
在什麼地方租房,根據自己不同的需要
從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與宋朝的三蘇來看,即便是盛世,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買得起房子的。
古人租房,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史上有個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是買房還是租房,歷史上沒有記載,不過根據分析,租房的可能性比較大,孟母又不是「房姐」,哪有那麼錢財搬家。孟母的租房需求,是選擇一個好的鄰居和一個好的居住環境讓孟子安心學習。和孟母同樣看法的,還有南北朝時期的宋季雅,他留下了「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的故事,當然,宋季雅是屬於買得起房子型。古有「非宅是卜,唯鄰是卜」的說法,這個說法適用於買房,也適用於租房。
第二種租房類型,是選擇靠近書香氣的地方,為了借書方便。古時候出版業沒有現代這麼發過,租房子選擇一個就近借書、讀書的地方,也是首選之一。「整娖牙籖萬卷余,誰言家具少千車。僦居會向春明宅,好借君家善本書。」,這首詩說的是清朝大名士朱彝尊家中藏書非常多,金庸的先祖查慎行租房時,就選擇了在朱家附近。
第三種租房類型,是選擇靠近伯樂的地方,當然這樣就比較功利了,但更實際。清初名臣徐乾學深得康熙寵幸,於是有許多學子就選擇租房在他家附近,「其所居繩匠胡衕,後生之慾求進者,必僦屋於旁」。這些學子一是為了巴結徐乾學,萬一被收為門下呢?另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可以隨時向他請教學習。
第四種租房類型,是圖個上班方便。清朝的大臣們,在宣武門租房的比較多,名臣曾國藩就在騾馬市大街北的棉花六條胡同租的房子,為了就是上朝方便。
至於租房價格,各朝各代都有不同。以宋朝為例,當時公租房的月租金為一百七十文,而一個當差的員工,月薪只有四百文,也就是說,拿出一半的工資來租房。宋仁宗時,大臣張永和建議宋朝政府將租房的費用分出三分之一作為軍費,可見宋朝的租金是不少的,名相晏殊家裡有錢,他用錢都蓋了房子出租出去,因為房子多,成為當時的「房叔」。而名相歐陽修就屬於沒錢型,買房子肯定買不起,租房子也租不起好的,所以寫詩發牢騷:「鄰注湧溝竇,街流溢庭除。出門愁浩渺,閉戶恐為瀦」。
這可真是,上下五千年,租房一樣難。今人的痛苦,古人已經都嘗過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租房 #古代租房 #出租房 #出租屋 #古代住房史
杜甫最有名的詩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唐代詩人孟郊:高天厚地一詩囚
歷史春秋網
作者:王開林
眷眷者,慈母之意。拳拳者,遊子之情。《遊子吟》總共三十字,竟無一字不是催淚彈。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十歲前,孟郊喪父,他與兩個弟弟孟酆、孟郢由母親裴氏辛苦養大。在這個單親家庭裡,父恩天高,已摸不著邊際;母愛地厚,才立得住單薄的身體。
孟郊,這位大唐詩人,以詩風矯激而著稱。一千二百年來,無數遊子的淚水都源自他的筆下!我猜想,他寫完那首《遊子吟》後,一定泣不成聲,頃刻間淚濕襟袖。
年輕的孟郊抱負不凡,他揮灑筆墨,徬彿運斤成風,全是顧盼自雄的豪言壯語:「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還未見識世路上的風波險惡,還未遭遇命運之神一記小指頭的輕敲,此刻,他胸中跳蕩的是一顆將以有為的少年心。
我願分眾泉,清濁各異渠。
我願分眾巢,梟鸞相遠居。
此志諒難保,此情竟何如?
「情」也好,「志」也罷,日後皆與世事圓枘方鑿,難以吻合。善惡相羼,美醜莫辨,最是人間常景,誰能了了分明?誰又能獨秉公正?濁水遍地橫流,梟鳥盡佔高枝,清泉因此遠避,鸞鳳為之低徊。孟郊是赤子,也是痴子,他對外面的世界抱有極高的期望值,認定「物皆備於我也」,徬彿舉目可見,唾手可得,殊不知,海面雖遼闊,可取飲者無一勺。
現實有時比盛氣凌人的繼母更冷漠,也更苛刻。年逾不惑,孟郊遵從母命,遠赴京師。大唐禮闈的門檻比踵其後塵的任何朝代都要高得多,滿打滿算,單科進士名額不足三十人。李白不肯嘗試,是明智的。杜甫偏不信邪,結果在京師困居十載,飽嘗悲辛,苦無所獲。
孟郊的運氣如何?他一入長安,空手而返;再游西京,鎩羽而歸。似乎命中注定,他面前不會出現一條平坦的仕途。只能放歌詠詩,「劌目鉥心,鉤章棘句」,「神施鬼設,間見層出」,一腔怨氣化作滿紙哀聲:「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
忽忽多年,懷才不遇,孟郊對於冷酷的現實有了切膚之痛,「惡詩皆得官,好詩空抱山」。他索性結廬嵩岳,過起了白雲為田、絳雪為飯的隱居生活。衣褐懷寶者,既然得不到當途者的賞識,那就將一腔孤憤訴與群山去聽:「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
在大唐帝國,貧寒書生的出路有限。倘若孟郊的政治前途受阻,就多半會淪為涸轍之鮒,那頂「詩人」的桂冠固然光鮮好看,但它兌現不了現世的安穩。一方面,命運薄待孟郊;另一方面,則給他補償。儘管時乖運蹇,孟郊有志難伸,但他與韓愈結下的深厚友誼不失為高山流水的華彩樂章。
孟郊比韓愈年長十七歲,按理說,這條代溝又寬又深,然而他們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結為了比忘年之交更好的忘形之交。在唐人傳奇《龍城錄》中有一則《韓退之夢吞丹篆》,可謂奇談:「退之常說,少時夢人與丹篆一卷,令強吞之,傍一人撫掌而笑,覺後亦似胸中如物噎,經數日方無恙,尚可記其一兩字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傍笑者,信乎相契如此。」人生如夢?人生如戲?人生如傳奇?命運歸定數,情誼續前緣?信也由你,不信也由你。
韓愈二十五歲登進士第,此後數年,參加過三次吏部考試,均未能通過銓選,他的官運如何?尚在未定之天。孟郊羈旅長安,一介布衣,詩才固然不薄,但要在仕途上軟著陸,找尋到一個可靠的落腳點,殊非易易。韓愈在京師大名鼎鼎,毅然以古文運動的旗手自任。他為孟郊延譽,難度很小。他為孟郊解憂,難度很大。
韓愈的神作《與孟東野書》述及了兩人的知己之情:「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若非至交,無此深言。精神吸引,靈魂映照,世俗的計慮盡拋,方有此一番告白。
韓愈賦詩《醉留東野》,其真摯熱烈的情誼於字裡行間呼之慾出:「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並世,如何復躡二子蹤?……我願身為雲,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杜甫一生寫過《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傳世的詩篇,韓愈對其風義景慕不已,但他也扼腕嘆息:李、杜二位前賢未能常相過從,遂成千古憾事。
憂戚傷人,勝過鉛刀割肉。孟郊之憂是謀生,孟郊之戚是落第。莫非長安真就不是他安身立命的福地?沒有上策,只有中策,韓愈送孟郊去謁見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貧寒書生做幕僚可算一條入仕的捷徑,倘若能得到封疆大吏的力薦,袞袞諸公或許會對他另眼相看,頂不濟,生活總歸有個著落。臨別時,韓愈再三慰藉好友,賦詩鼓勵道:「卞和試三獻,期子在秋砧。」卞和獻玉,稀世之寶無人識得,被誣為欺君而慘遭刖足之禍,可說是天下有名的苦人兒,但他最終獲得了楚王的接納,所獻之玉也被視為天下重寶。韓愈用這個典故激勵孟郊,是提醒他:衣褐懷玉者終必有遇。
命運肆虐,禍不單行。孟郊三次得子,一一夭殤。落第之悲尚可轉念,失子之慟如何釋懷?至此,孟郊被逼入了「積怨成疾瘳,積恨成狂痴」的絕境。
總會有否極泰來的那一天,天公鐵石心腸,也有歇手消停的時候。貞元十二年(796),孟郊四十六歲,終於榮登進士第,喜赴瓊林宴,置身在一群志驕意滿的青年人當中,其滿頭華發格外引人注目。這一天,他等待得實在太久了,徬彿等待了整整一百年。孟郊賦詩《登科後》,意氣洋洋,但知情人讀了無不為之泫然淚下。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宋人尤袤的《全唐詩話》評論此詩:「一日之間,花即看盡,何其遽也。」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據此而議,更進一層:「識者亦證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莫非真的是「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居然連長安城的鮮花也不可一日看盡。李白朗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同樣晚運不佳,這似乎又額外添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
一生中,孟郊難得有如此極情盡興的日子,夙願已酬,懸而未決的功名終於到手,真是莫大的慰藉,在老母親裴氏眼裡,這不僅勝過人間的錦衣玉食,而且勝過仙界的靈丹妙藥。
四年後,孟郊出任溧陽尉。城東,古木蓊鬱,孟郊常去林中,棲息在積水旁,飲酒彈琴,徘徊賦詩,終日不倦。他厭煩曹務和案牘,請人代理,將自己那份微薄的薪水分給對方一半,終於窮到辭職。此後,由韓愈舉薦,孟郊追隨尚書留守鄭餘慶,輾轉數地,依舊沈淪下僚,毫無起色。正如韓愈所言,「物不得其平則鳴」,孟郊歷盡坎壈之後,昔日的樂觀悉數歸零。「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男兒久失意,寶劍亦生塵!」他怨恨命運,悵觸西風,終極的解決之道,唯有幡然覺醒。
「願存堅貞節,勿為霜雪欺!」從迷失的地方回到原點,孟郊依舊貧寒,依舊孤苦,但他參透了生之榮枯,心境遂如一泓秋水,波瀾不興。昔年,孟郊憤然絕叫過「我欲橫天無羽翰」,現在想來,皆因心中迷障太多。天穹猶如一張大幕,受苦的靈魂匍匐在蒼茫的原野上,吮吸清露,踐履嚴霜,就算所有的夢想凋落於眼底,只要能找到內心的寧靜,即可瞬間脫困。既然孟郊以鳳鳥自居,以俗世的功利為羅網,他久在羅網中苦苦掙扎,又豈能自由翱翔?
所有滴落的同情之淚都無法逆流到唐朝去,否則,它們將匯成大河,載起一葉又一葉擱淺之舟。孟郊病逝於元和九年(814),韓愈召詩人張籍會哭,出葬前,張籍說:「先生揭德振華,於古有光。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如曰貞曜先生,則姓名字行有載,不待講說而明。」眾人無異詞,於是朋友們私謚孟郊為「貞曜先生」。孟郊的忘年詩友賈島賦詩《哭孟郊》,頗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意思,其中那句「故人相吊後,斜日下寒天」,讀者品咂再四,苦澀無比。
蘇東坡能夠在豪放派與婉約派之間從容來去,衣不沾塵,鞋不沾土,這門絕技罕有傳人。他瞧得起隱逸派,迷戀陶淵明的詩歌,無以復加,但他不喜歡苦吟派,對於孟郊的詩歌不無微詞,「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如食蟚蟹,竟日嚼空螯」。誠然,依照美食家的標準來欣賞孟郊的詩歌,不免大失所望,他的詩歌太苦澀,太生冷,能供人大快朵頤的「魚肉」、「蟹肉」少得可憐。孟郊的詩歌更像是毫不起眼的芥末,待它把你辣得倒吸一口涼氣,淚水奪眶而出,頓時忘記了盤中的魚和蟹,才會覺得它真強,認為它極好,微量品嚐才是王道。
金朝詩人元好問作《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中一首針對孟郊:「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有人說,這是對孟郊的貶低。也有人說,孟郊就是詩囚,評價恰如其分。其實,做詩聖、詩仙、詩魔也好,做詩囚、詩丐、詩癲也罷,匆匆都是一生。千古愁也得放下,萬古悲也得放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孟郊
杜甫最有名的詩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國時期的「好酒之風」是怎麼樣的?酒在三國有怎麼樣的作用?
歷史春秋網
酒文化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不少文人學者寫下了品評鑒賞美酒佳釀的著述,也留下了鬥酒、寫詩、作畫、養生、踐行等酒神佳話。非常著名的有魏晉時期嗜酒如命的曹植和陶淵明,唐朝時期的「酒中仙」大詩人李白和借酒消愁憂國憂民的杜甫,宋朝時期的歐陽修與蘇東坡都是喝酒的行家。
既然那麼多人愛喝酒,但翻開與酒有關的三國故事,發現酒也不是那麼好喝的,為何這麼說呢?
三國時期人的酒量
曹丕在《典論酒誨》一篇中曾提及到劉表的子弟喜好飲酒,分別有三爵,最大伯雅,第二仲雅,最小季雅;三爵分別可受七升、六升、五升酒。所以南荊之地有三雅之爵,河朔之地有避暑之飲。而文中所提及到的「三雅」酒杯,就是「雅量」一詞的典故,意指能夠飲下「三雅」任何一爵所盛的酒而不醉的話,就是有「雅量」。
這裡面的升怎麼理解呢?
三國時期:1斛=10鬥,1斗=10升,1升=10合
現代轉換: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20毫升,1龠=10毫升,1撮=2毫升,1圭=0.5毫升
也就是說就酒杯而言規格大約是現在的1升到1.5升之間。酒量不是像傳說中的那麼駭人聽聞。
三國時期嗜酒如命、手段激烈的好酒之風
陶元潛《三國食貨志》有記載:「三國時飲酒之風頗盛,南荊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飲。」。
荊州劉表宴請賓客喝酒的誇張手段:「設大針於杖端,客有醉酒寢地者,輒以劖刺之,驗其醉醒,是酷於趙敬侯以筒酒灌人也。」估計假喝裝醉的人是難以承受大針刺痛的。
東吳孫權也是個極愛喝酒的主,:「權於武昌,臨釣台飲酒大醉,權使人以水灑重臣,曰,今日酣飲,惟醉墮台中乃當止耳。」,也就是說喝酒要喝到從高台上掉下去啊。最後還是張昭發飆了,孫權不好意思,就停止了酒宴。
據《三國志》注引《吳書》中載,鄭泉經常在親朋面前說:「平生最大的心願,就是用十斗的斛裝滿美酒,也不用太多,每船裝五百斛給我裝五百船就夠了。食之不盡的時令瓜果和下酒菜也都堆在船上,我就這樣住在船上喝累了就睡,睡醒了就繼續喝。如此反復品飲佳釀,好不痛快!」
三國時期的酒起著何種作用?
1.借酒試探的政治作用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成為流傳後世的典故。
話說曹操在白門樓擒殺呂布後,帶著劉關張三人回到許昌。劉備乃當時英雄豪傑,加上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必不會久居人下,謀士程昱勸說曹操早日除掉劉備,以免日後成為大患。曹操以殺了劉備會寒了天下投靠之人的心未採納。但曹操內心還是有所顧慮的,於是想找機會來試探劉備。
劉備一方面參與了董承等人謀劃曹操的衣帶詔,一邊也擔心曹操會加害自己,於是在府中開墾了一塊田地用來種菜。曹操聞知後,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曹操當時是以試探的心理來設宴的,而劉備則誠惶誠恐,希望不要引起曹操的懷疑。這次的青梅煮酒雖然是演義虛構的成分,但據《三國志先主傳》和《華陽國志》記載,確實有過曹操與劉備對飲暢談天下英雄,曹操從容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當時也是雷電交加,劉備「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通過怕雷威很好的掩飾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讓曹操不再對自己產生疑心。
2.孫權愛喝酒,酒對孫權的警示作用
孫權當上吳王時,在慶賀宴快要結束時,親自起身巡行斟酒,虞翻趴在地上裝醉,不端酒杯。孫權一離開,他就坐起來。孫權於是非常憤怒,拔出劍要殺了他。
在坐的人無不惶恐驚懼,幸虧大司農劉基起身抱住孫權勸說:「大王因酒過三巡之後親手殺死有名望之人,雖說虞翻有罪,但天下人又怎麼知道呢?況且大王因為能容納養蓄廣大賢士,故此海內仰望大王風采。今日一下子因此事而將其拋棄,值得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死孔融,我對虞翻又有什麼憐惜的。」劉基說:「曹操輕率地殺害士人,天下人都非議他。大王躬行仁德恩義,期望與堯、舜相比肩,怎麼能自比曹操呢?」虞翻由是免去一死。
後來孫權親自頒發了命令,說酒後殺人都是不做數的,酒也是對孫權的一種警示作用,以醉酒殺名士顯然是不對的。
對愛喝酒的當然希望每天能對酒當歌,但對虞翻來說,這酒就不是那麼「好喝」的哦。虞翻性格疏朗率直,多次因酒犯罪,因此孫權不止一次受到虞翻的頂撞,最後把他流放到偏遠的交州。
3.對有功之臣的慶功之酒
徐晃在救援樊城的過程中,擊敗關羽並解了樊城之圍,等徐晃率得勝之師回軍之時,為表彰徐晃的功勞,親自出迎七里,設酒為他慶功。
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
三國這樣一個特殊的亂世,酒貫穿了整部三國史,但這酒卻不是那麼「好喝」的,酒風剽悍、手段激烈但依然改變了當時豪傑的「好酒之風」,這股「好酒之風」也只是整個酒文化的一個時代縮影。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