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本初子午線國際換日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本初子午線國際換日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本初子午線國際換日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本初子午線國際換日線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為了看「一條線」跑去格林威治 沒錯!就是從小聽到大的「本初子午經線」 一腳東經、一腳西經的新奇體驗 https://tenjo.tw/rog-uk/ 上次回答我羅浮宮在英國的朋友,這次回答了「國際換日線」 意思很接近了啦,該算他對嗎?只是格林威治這條是0度經線,換日線那條是180度啦🤣 如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3萬的網紅蒟蒻講幹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ttps://youtu.be/hZsZvlSRbCs 美國幅員遼闊分成六個時區 其實如果再細分的話還包括了關島、美屬薩摩亞等地 讓我們在學英文的同時 也多學一下跟史地有關的知識吧 小額贊助安撫蒟嫂 https://p.ecpay.com.tw/E2494 本單元出現的單字 時區/ time...

本初子午線國際換日線 在 又飛啦!flyagain.la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8 06:51:35

【#寰宇QnA- 唯一橫跨四半球國家】  地球,我哋將佢分為南北(赤道),同埋東西(本初子午線及國際換日線)四個半球,而香港就係位於東北半球既。而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國土橫跨哂四個半球,東南西北都有佢份!  佢就係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Kiribati)啦!基里巴斯係由眾多散落喺太平洋上嘅小島同...

  • 本初子午線國際換日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5 21:35:31
    有 69 人按讚

    我為了看「一條線」跑去格林威治
    沒錯!就是從小聽到大的「本初子午經線」

    一腳東經、一腳西經的新奇體驗 https://tenjo.tw/rog-uk/

    上次回答我羅浮宮在英國的朋友,這次回答了「國際換日線」
    意思很接近了啦,該算他對嗎?只是格林威治這條是0度經線,換日線那條是180度啦🤣

    如果不想花貴貴的門票錢,進去皇家天文台的話
    文章裡我有分享不花錢也能腳踏零度經線的辦法,還沒有太多人知道唷
    -
    格林威治是我在英國旅行去的第一個景點,也是大倫敦地區最愛的城市
    泰晤士河南岸雖沒有北岸繁榮,相對的觀光客沒那麼多,可以悠閒散步、深度走入當地生活

    格林威治半日遊 https://tenjo.tw/greenwich/

    逛逛有近三百年歷史的傳統市集,走一下很酷的河底隧道
    最後再搭泰晤士河游船前往倫敦塔橋,從城市的另一端認識不一樣的倫敦!
    -
    倫敦景點地圖 https://tenjo.tw/london-travel/
    _
    歡迎追蹤周花花ig
    https://www.instagram.com/tenjochou

  • 本初子午線國際換日線 在 小樹文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6-01 17:39:14
    有 2,158 人按讚

    2016年3月我到了西貢,準備前往越南華碩實習。

    早在2015年我就曾經率團考察過,帶著亞細安研究會第一期,11個跟我一樣對越南有興趣的朋友(現在有6個都在越南工作)一起到當地考察。

    所以又訪西貢,也算熟門熟路的,我到為於第一郡的公司報到後,就轉往居住的飯店放好東西,剩下半天,可以讓我自由運用。

    我就在西貢亂晃,累了,就在范五老公園坐著發呆。坐我旁邊是一個看起來40到50歲的伯伯,雖然叫伯伯,不過因為矮矮瘦瘦的,看起來很機靈,所以比較謝長廷那種感覺。

    我不經意跟他對到眼,就微笑點頭,他也跟我問候。

    我禮貌性的用很破的越南文回他你好。他一聽發現我是外國人,覺得很有趣,就用英文跟我聊很多。

    原來這位伯伯是胡志明交通大學的教授,他叫阿清伯伯。他是土生土長的西貢人。

    這之後,我們換了臉書,他常常帶我吃了很多在地小吃,騎著機車穿越胡志明大街小巷,也讓我認識很多人,他的學生、朋友等等。

    那段時間,讓初來乍到的我,吃了很多次越南家庭的晚餐。

    他常常帶我去咖啡廳,我們就是坐在戶外,看著車水馬龍的人潮。談天談地的瞎聊,他問我台灣是怎樣的地方,也告訴我他認識的越南。

    他說,他的父母原本在統一前,是幫美軍做事的,爸爸還當過南越軍官,媽媽則是翻譯,後來解放後就躲到肯特鄉下去。這也是為什麼他英文特別好的原因。

    我在西貢的時候受到清伯伯很多照顧,我後來問他,為什麼要對我這個素未謀面的外國人這麼好呢?

    他回我:「因為你一個年輕人隻身來越南,離家這麼遠,互相幫忙是應該的。我們很歡迎你們這樣的外國人來建設越南!」

    這句話讓我很驚訝,也很感慨。

    我以前在台灣的時候,有認識很多越南留學生,但也很少深入接觸「移工」——這些離開家鄉,也為台灣做出貢獻的朋友們。

    後來,我到了首都河內旁的省分,北寧工業區工作。那裏就向桃園一樣,是為於首都旁的工業區,很多日商韓商在那設廠,生產電子相關的產品。在那我也是沒事會跟當地人聊聊天。

    有次跟一個計程車司機聊天,他問我在什麼公司。

    我心裡想,講出來你八成也不知道吧,雖然我在一家很大的電子製造企業,但是在越南的投資遠遠比不上台塑寶成有名,隨口直接用公司的中文名說了。

    很意外是當我講出來以後,他說:「我知道你們公司,我還知道你們台灣跟中國的糾葛。就是內戰結束後對立分裂吧?」

    聽到這裡我瞪大眼睛,我北中南越都走跳過,大部分的越南人對台灣的認識,就一中政策下,台灣屬於中國這樣簡單而已。

    他能這麼深入,讓我很意外。

    原來,他的弟弟在台灣工作過。

    在北寧,很多年輕人來過台灣工作。

    「我很多親戚朋友都去過台灣工作,他們說台灣很棒,很先進。」

    他講得讓我很害羞,作為一個台灣人,放眼世界,台灣或許沒他說的這麼好。

    有次,跟一群華人幹部一起,在北寧的一家中餐廳,問問服務生有啥推薦的蔡,那服務生能講流利的漢語,但是她一句話露了餡。

    「我們這裡番茄炒蛋也很好吃。」

    我猛然一聽,又再看看菜單,就脫口而出:「妳之前是不是待過台灣?」

    換她很驚喜的問,我怎知道的。

    因為,我看到菜單寫著大陸說法的「西紅柿雞蛋」,而番茄炒蛋其實是台灣的用語。

    她說,她待過台灣,而且來來回回總計待了12年。

    要不是有限制,而且要回越南結婚,她想繼續待在台灣。

    這些越南朋友的故事,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我常常在想,台灣的人們又是怎樣看待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呢?

    誠然,有很多的誤解,我曾經到很多大專院校演講,常常就談到我在東南亞時的經歷。

    有些是自主報名的講座,那種來到學生都對東南亞有了解,或者就想前往東南亞發展。跟他們分享,都能在同一個頻率上。

    但突破同溫層厚,往往是實令人震撼。後來我受邀到一些通識課分享,東南亞對這群學生來說又是很陌生的。

    就曾經有個通識講座的學生在結束後問我:「為什麼不去歐美,而想去比較落後的東南亞?」

    這句話讓我驚呆了,原來在政府不斷推廣新南向下,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東南亞是落後的,而且,到了今天還不在少數。

    其實就如同我到海外工作,這樣的地域流動下,我們都是移工,同樣地每一個在海外的台灣年輕人,大家也都是移工,本質上跟那些從其他國家來台灣打拼的年輕人沒兩樣。

    當我們聽到台灣青年,在澳洲打工度假,受到黑心雇主剝削時,或者發生意外時,大家的心一定會很痛,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孩子。

    那另一群一樣也懷抱夢想,來到台灣打拼,為台灣做出貢獻的年輕人,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可以用同樣的心情去理解呢?

    不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是人,我們都一樣。

    我寫很多文章也想讓大家對東南亞這個土地,跟來自這片土地的,現在在台灣打拼的年輕朋友,期待能因此,在台灣這片土地能不再有歧視。

    但,又有人說,歧視是很正常的事情。就算台灣人到歐美,也會被歧視。

    不應該像道德魔人一樣,一直講一直講,令人感到厭煩。

    誠然,歧視無所不在,即便在台灣內部,不同地域,不同族群,階級都可能存在歧視。

    但或許,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正是連「政治正確」的意識都沒有,也根本不把歧視當成問題。

    我在北寧時,我們公司提供的宿舍是承租的透天厝,跟當地的人民混居在一起。鄰居可能就是越南人。那個社區,就一半是台幹,一半是越南當地人。

    走出去一點,是一片田,我在附近的河粉店吃完晚餐,常常在附近散步。

    有一次回到社區,我看到兩個男孩在玩耍。

    他們好像兄弟一樣,玩得很開心。

    後來,我注意到,這兩個人溝通用的完全是兩種語言。

    一個小朋友講中文,另一個卻是越南語。

    我問了講中文的弟弟「這是你兄弟嗎?」

    他立刻揮揮手「不是,我是台灣人,他是越南人。我今天下午才認識他。」

    這種情況讓我瞬間濛了,這兩個小朋友一點關係都沒有。原來這台灣孩子是寒假跟來媽媽派駐地玩的。

    我回頭用越語問那越南孩子「弟弟你會講英文嗎?」

    那看起來才五六歲的孩子,回我他不會,到底,他們是怎麼溝通的?也或者,他們根本不需要語言作為媒介,只要一顆單純想認識對方的心吧!

    那畫面深深的印在我腦海,這兩個小朋友來自不同家庭,甚至不同國家。他們語言也根本不通,卻親暱的好像兄弟一樣玩在一起。

    而到底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是經歷過什麼,讓我們失去這種童貞的能力。學會分辨你我、族群?或者用一個人的出身判定他是怎樣的人。

    或許我們一直談的「不歧視」,根本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找回那個像孩子純真的心吧。

    台灣一直希望走出目前的「亞細亞的孤兒」困境,而我深信,只要願意真誠的了解他人,了解其他國家,在這樣交流互動中,也能讓對方看到台灣最真誠美善的一面。

    最近換日線編輯太陽跟我說,他們正在辦一個講座,這個講座很特別。

    請了一位來台灣工作許多年的印尼女孩尤絲妮跟在印度打拼的台灣女孩尤芷薇。(好巧都是尤開頭)

    來分享他們各自在異國的「移工」經歷,這實在是很冷門的講座。

    既不是什麼成功大人物分享經驗,談論的主題也不主流。

    或許很多人知道這活動後會問:「為什麼要辦這種擺明不會『爆場』,還在這樣大的場地,花這麼多精力(每個參與的人會有精美禮物)。」

    太陽告訴我:「想透過這樣來自基層的聲音,讓大家知道『其實我們都一樣』,就像許多懷抱夢想去海外打拼的台灣年輕人,這些來自東南亞的青年也是一樣的。」

    然而,很多刻板印象,卻讓我們少了認識他們的機會。

    太陽很用心,在一流的場地、線上線下的宣傳,還會贈送每個與會者禮物。

    然而,或許因為主題太冷門,加上顧及成本有酌收入場費,讓這場活動比較少人關注。

    但我很認同換日線想要辦這場活動的初心,就想讓台灣青年,看到不一樣的國際,聽到不同於一般成功大人物,屬於每個跨國移動青年的生命歷程。

    我告訴太陽,我願意贊助五張門票,支持這場活動。

    她回我:「沒關係,只要讓更多人知道,就好了。」

    我深信,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與的活動,也是目前台灣最需要的一堂課。太陽還偷偷告訴我,這場活動會有的神祕驚喜,知道真相以後,讓我超級想參加。

    這場活動 換日線 Crossing聯合了台灣知名的東南亞組織 One-Forty,跟華人最大印度介紹媒體, YaoIndia 就是要印度︱認識印度,從這裡開始 ,這樣堅強的陣容跟神秘的豐富禮物,真的很值得去。

    雖然我不在台灣,沒能參與這場活動,但是我還是誠摯的推薦給想看到世界不同面貌,那年輕的你。

    因為成本關係,讓這場活動需要收費,我在想,或許因為這樣,讓一些有興趣,卻有現實考量的青年卻步。

    在這裡我有個提案,寫給還是學生的朋友們,如果你覺得這個活動很棒,但因為經濟考量而猶豫的話,歡迎私訊我,我願意私人贊助支持你參加這有意義的活動。

    因為我大學時也因為家境不好,錯失很多很棒卻需要付費的活動。

    也在這裡,推薦給每一個對世界好奇的朋友,一起參與,試著聽聽不同以往主流成就人物的故事,聽見不一樣的台灣故事。

    最後,如果你很認同這樣的理念,可惜還是許多現實因素不能參與,誠摯的邀請你分享這篇文章,或者就簡單的按讚、留言,讓更多朋友有機會了解。

    活動連結:我們都是移工── 交換身分,移地工作

  • 本初子午線國際換日線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0-27 23:10:56
    有 26 人按讚


    這件事之前有看到。
    一直覺得很有趣,但當時還在忙投稿參賽的事,所以一直沒寫。

    這件事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人提議要將台灣把時區從現在的GMT+8改為跟日本、兩韓相同的GMT+9。

    差別是甚麼? 如果有去過日本的人就知道,日本的時間比我們晚一個小時。(我們的10點,是他們的11點)

    發起人提出的理由有兩個 :
    1、台灣其實在過去也曾經屬於GMT+9時區。

    2、調整後象徵性脫離中國大陸的從屬,也讓來台的陸客或是外國旅客,潛意識體會到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從屬的關係。

    -------------------------------------------------

    首先要解釋一下時區的概念。

    大家一定有聽過"格林威治"時間。
    格林威治時間指的是 : 位於倫敦郊區的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當地的標準時間。

    (GMT指的是Greenwich Mean Time 格林威治平均時間)
    .
    這是個位於英國的城鎮,英王查理二世在幾百年前在此地創立了皇家天文台。
    而1884年在砍櫻桃樹總統-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子午線會議上,各國決定將通過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經線做為標準零度經線,即本初子午線。而當地的正午也是太陽橫穿格林威治子午線時。
    .
    以它為零點計算,則全世界以24條"經線"被劃為24個時區。
    台灣是+8,也就是格林威治時間加八個小時。

    --------------------------------------------------

    接下來要談的是,台灣的時區問題。
    中國的疆域很廣闊,大到跨越五個時區之多,也就是說最東邊的中國與最西邊時差有五個小時(從+5到+9)。
    在軍閥割據結束後的時代,中國確實採用五個時區並行的制度。
    從最東邊的開始,依序是 : 長白(+9)、中原(+8)、隴蜀(+7)、新藏(+6)、崑崙(+5),從地理位置上,台灣也落在+8的中原時區。(這也是中原標準時間的名字由來)

    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統治會造成麻煩。
    例如,鐵路、郵寄班次就會很麻煩,上下班時間的調整等等...

    所以1949年中共完成統一全中國後,將五個時區統一為一個時區,而全國通用。稱之為"北京時間"。

    那在差不多時間"轉進"(向後轉,再向前進)的台灣當局,則繼續沿用+8的中原時間。
    .
    所以我們打去查號台的時候,才會聽到 : 下面音響,中原標準時間.....
    .
    但沿用有兩個前提。
    一是沿用在中國大陸統治時的行政時區。
    二是台灣真的就坐落在中原時區(即+8時區)

    --------------------------------------------------

    所以上面說的兩個沿用前提,就跟今天要談的這個問題一樣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來談。

    那就是 : 政治性、地理性。

    政治性上,我們在日治時代之所以用+9,是因為日本當局在統治台灣時,為了政策的一貫與方便性,所以讓全國統一時區,其中自然包括台灣。

    所以,這個計畫的提議人,才會有"台灣其實在過去也曾經屬於GMT+9時區"這種發想。

    如果說,是因為過去日本統治時我們是+9時區,所以今天也要這樣改,那我是覺得太牽強了。

    但,時區的問題有時也是很政策性的。
    例如,北韓在前年,開始使用全新的「平壤時間」,也就是減半小時,讓時區變成GMT+8.5。這顯然是不想跟南韓同時區的意思。

    又例如,太平洋島國薩摩亞在2011年,將時區從國際換日線的西邊移到東邊,如此一來,從原先比雪梨慢21小時就變成雪梨快3小時;。

    委內瑞拉就更猛了。他們為了讓學生多睡半小時,就在2007年9月起將時區調慢半小時。(但這件事我覺得有點怪,那就讓學生晚半小時上學不就搞定了???)

    OK,所以從政策上來說,只要是有政治需求,這件事還是能處理(就像是全中國都共用北京時間一樣)

    --------------------------------------------------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則是認為,台灣本來就坐落在+8的區域。
    如果只是為了他說的這兩個因素就要調整時區,那表示全國都要付出額外且巨大的成本。

    他的第一項其實根本就沒關聯。
    因為如果他不認為過去的明清中國統治過台灣,所以台灣就該永遠從屬中國;那過去我們曾經跟著殖民母國日本的時區,也跟現在自己用+8時區無關連吧?

    而第二項,如果已經綠色全面執政了。而國體問題都還是直接跳票。那在時區上動手腳的意義是什麼? 精神式勝利??

    我無意跟各位討論國體國情或政黨顏色,我只是認為比起做這種事,我們國家有更多教育、醫療、勞資問題等政策需要立即處理吧?
    .
    .
    ====
    #有需求而改是好事_但為了政治而製造需求就不好了
    #而且台灣本來就坐落在加八時區啊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https://tw.news.yahoo.com/%E4%B8%AD%E5%8E%9F%E6%A8%99%E6%BA…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