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未成年可以自己去看精神科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未成年可以自己去看精神科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未成年可以自己去看精神科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未成年可以自己去看精神科嗎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妄想症女孩】(3) (1)https://bit.ly/2WcpAsI (2)https://bit.ly/3uj3KjW 「我意思是,素清才剛去世,我們昨天還穿著去殯儀館的西裝,儀式剛完你就離開,說要開始將這份劇本拍出來,這樣太突然了…」 「會很突然嗎?」唐老闆。 「當然啊,要不...

未成年可以自己去看精神科嗎 在 哇賽!心理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05 15:00:48

😮用想的,就能變瘦嗎? 透過想像能變瘦,可能是有根據的!研究發現,將心態的轉變化成動力,將有助強化減重效果。 我知道,少吃多動是違反人性的。不管是靠運動或控制飲食,減脂真的好辛苦,要是靠想的就能瘦,那有多好?只能說這世界真是無奇不有, 還真的有科學家用這個概念下去做了一篇研究, 於2019 年發...

未成年可以自己去看精神科嗎 在 Victoria Hwa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14 09:40:19

2021.03.07 在逐漸失去自信、衝勁、夢想的現在,我突然想起了國中的國文老師跟我們說過的話。那時候是國三逢會考的時候,班上的讀書風氣懶散,似乎是因為有人跟老師說,想要「放棄」會考了,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跟我們說了很深刻的話。 - 那時候老師說:「從來沒有握在手心裡的,怎麼放棄?那不是放棄,那...

未成年可以自己去看精神科嗎 在 胖胖龜 胖讀時光 閱讀 書籍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7:49:39

不完美的正義part1 也許單看書名會覺得這本書一定寫得很深、很難,但確實一點都不!當看下去就會一直想看下去!像是小說一樣的情節,卻是真實發生的故事,而且引起的反思真的很多,也讓人重新思考很多議題,非常非常推薦給各位! 好讀程度:🌕🌕🌕 推薦程度:🌕🌕🌕 反思程度:🌕🌕🌕 (以上滿分為3顆🌕 / ...

  • 未成年可以自己去看精神科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8 22:51:09
    有 1,704 人按讚

    【妄想症女孩】(3)
     
    (1)https://bit.ly/2WcpAsI
    (2)https://bit.ly/3uj3KjW
     
    「我意思是,素清才剛去世,我們昨天還穿著去殯儀館的西裝,儀式剛完你就離開,說要開始將這份劇本拍出來,這樣太突然了…」
     
    「會很突然嗎?」唐老闆。
     
    「當然啊,要不是我在舞台劇有相熟的團隊,一日時間哪有可能齊集所有工作人員,再加上這份劇本…任誰都會怕被詛咒牽連啊。」牛佬差點就把「現在找到女主角所有人都鬆一口氣因為詛咒只會應驗在女主角身上」這句話衝口而出。
     
    「是這樣嗎…那真是謝謝你了。」唐老闆。
     
    牛佬鼻孔擴張,生氣得耳朵幾乎像火車般噴出煙霧:「你明白嗎?!舞台劇不是你想像中這麼簡單!」
     
    唐老闆錯愕了一下,眼神深邃地望向別處,似是回憶著往事,驀地露出淺笑:「素清說過,只要肯踏出第一步,老實地朝目標進發,不管走多少冤枉路,最終都會走到終點。」
     
    牛佬是素清的哥哥,用去世妹妹的說話來說服他,自然沒法反駁。
     
    牛佬重重嘆一口氣,便回到排練室,他明顯感覺到整個排練室的氣氛變了,大家都假裝忙著手頭上的工作,連最喜歡偷懶的小白都拿起道具使勁地擦拭乾淨。
     
    終於,他找到令氣氛突變的源頭。

    女主角林嘉善回來了。

    *(下一頁)*
     
    從小時候我就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會特別幸福,亦相對地有些人會特別不幸,我彷彿像個「厄運病源體」一樣,以我為中心點不斷將厄運擴散開去,感染著周遭的人。
     
    我的父母第一個受到感染,在我很小時候就意外去世了。父母的兩個家庭召開了家庭會議,討論應該由誰來接受我的撫養權,我坐在一旁聽著他們將我推來推去,這邊說經濟狀況負擔不了,那邊說已經有兩個子女照顧不來。

    如果沒人接收,我就會被送往孤兒院,大家如此煩惱,只是因為過不了良心責備,但他們的眼神很明確地告訴我,我是個麻煩的存在。
     
    經過一番討論,最後由我母親的姊姊收留我,直至成年為止。在阿姨家裏生活,他們幾乎完全當我不存在,起居飲食我都由自己打理,當我們共處一個空間,他們便只會用眼神來談話,我非常理解他們的感受,所以整天躲在房間裏,當我在房間裏,才會聽到他們輕聲交談。
     
    所以,如果我想得到幸福,就得靠自己「幻想」出來。
     
    我的房間本來是一間雜物房,搬走幾件大型傢俱後,勉強騰出空間讓我生活,可能在阿姨眼中,我就跟雜物沒有兩樣。
     
    在這個狹隘幽暗的空間,我可以盡情幻想出玩伴、朋友、甚至家人。在我的幻想世界裏,我的父母永遠不會死,也會永遠愛我。
     
    這些幻想出來的小伙伴,陪伴我渡過艱苦的日子,在我成年的那一天,我便搬了出來自住,阿姨也沒想到我會這麼乾脆。長期幻想,逃避現實的後遺症是,我的思維漸漸傾向幻想的那一邊,現實對我來說只是痛苦的根源。
     
    亦因為我將幻想出來的角色看成真實,令我的生活造成不便,我看過幾個精神科醫生,但他們都不明白…
     
    我只想分辦出「真實」和「幻想」,而不是讓幻想消失。所以,我不久就放棄吃醫生開給我的藥物了。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分不清楚幻想與現實,還是不願意接受現實。
     
    在機緣巧合之下,我遇到一個演戲老師,他一眼就看上我有演戲天分,還不斷死纏爛打說一定要我試試看。
     
    我並不討厭他,但當我跟他坦白說自己有「那個病」的事,希望他可以放過我,遠離所有人才是我這個厄運噴水池應該做的事。
     
    「哈哈!有什麼關係!最好的演技就是沒有在演戲!因為你完全投入角色了!」
     
    結果,我得到了更多演出的機會。老師是個有婦之夫,在外國有一個芭蕾舞老師的妻子,還生了一個可愛的胖寶寶。
     
    每次老師展示女兒的照片,他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而我總是將自己投射在他女兒身上,如果我是老師的女兒,那有多好。我對老師有著特別的感情,但我很清楚,這並不是愛情,也許只是渴望父母的愛。
     
    有一次我終於禁不住脫口而出:「老師,我想見見妳的女兒,可以嗎?」
     
    「這…不太好吧,哈哈,她啊~害怕陌生人。」
     
    我提出要求時,我注意到老師表情微妙的變化,他害怕我會傷害他的女兒。
     
    那次之後,老師便漸漸疏遠我,我「那個病」亦開始發作,將我與老師的關係在一夜之間徹底搞垮了。
     
    「嘉善啊…妳…突然出現在我家門,這不太好。」老師。
     
    「老師不是說過,可以隨時找你嗎?」
    「但…妳會嚇怕我的家人。」
    「我很可怕嗎?」
    「我不是這個意思。」
     
    「我一直對老師有特別的感覺,但我知道不是愛情,也沒有拆散你們家庭的意思,但最近,我終於找到原因了。」我熱切地說,彷彿小孩終於找到謎題的答案一樣。
     
    「什麼原因?」老師冷冷地回答,不時回頭望向屋內。
     
    「我找到一個師傅,他能幫人看前世今生,他說我的前世有一個未婚夫,但因為當年正值戰爭不斷的年代,我們才被逼分開…」
     
    老師重重嘆一口氣:「這全都是妳幻想出來的吧?」
     
    「不!那是真的!老師就是我前世的…」說到一半,老師打斷了我。
     
    「嘉善,我不介意妳有妄想症,但有時候,妳該醒醒了,分清什麼是幻想,什麼是真實。」
     
    說畢,老師便返回屋內,之前也沒再接聽我電話。
     
    我不斷回想,到底我有沒有找到那個師傅,他是真實存在的嗎?連我自己也沒法給予一個肯定的答案…
     
    (待續)
    2000 like達標 故事繼續~!!
    《HElllO》原著小說,10月22日同步出貨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

  • 未成年可以自己去看精神科嗎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6 23:22:56
    有 7 人按讚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小結放留言!)

  • 未成年可以自己去看精神科嗎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6 23:19:59
    有 6 人按讚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 小結

    獨編第一次看到這兩個研究時,只覺得當下毛骨悚然,但並沒有留下太多後續的感觸。

    直到這幾天追完《魷魚遊戲》,看見人性在瀕臨絕望時刻的細膩刻劃,再回頭看米爾格倫實驗,才意識到,原來普通人也「很可能」在整個社會體制的作用下,成為他人眼中的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