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朝陽科技大學前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朝陽科技大學前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朝陽科技大學前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朝陽科技大學前身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世道人生:夕陽與朝陽 ——《李怡語粹》序 - 李怡 有時會聽到一些九斤老太的抱怨,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看書了。回想我的少年時代,連收音機都是奢侈品,最可看的當然就是書了。比我小一輩的青少年,有電台電視,看書已較少。到了現在的網絡時代,年輕人也成為電台電視的稀客。科技日新月異,如果我的少年時代...

「朝陽科技大學前身」的推薦目錄
  • 朝陽科技大學前身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7-16 12:38:29
    有 317 人按讚


    世道人生:夕陽與朝陽 ——《李怡語粹》序 - 李怡


    有時會聽到一些九斤老太的抱怨,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看書了。回想我的少年時代,連收音機都是奢侈品,最可看的當然就是書了。比我小一輩的青少年,有電台電視,看書已較少。到了現在的網絡時代,年輕人也成為電台電視的稀客。科技日新月異,如果我的少年時代有現在這麼多吸引眼球又不用動腦的東西可看,會不斷看書嗎?所以,怪不得年輕人。

    在我認識的年輕朋友中,陳雅明卻是例外,他喜歡看書,常跟我分享他看過甚麼書,有甚麼想法。

    他大學剛畢業那年,跟我說想辦一本像《九十年代》那樣的雜誌。我說,現在辦這樣的雜誌,會有多少讀者?可以負擔得起雜誌的開支嗎?還有,現在有沒有那麼多寫文章的好手?他回答不出來,但我想辦雜誌這個念頭沒有從他頭腦中消失。

    《九十年代》的前身是《七十年代》,1970年創刊,到1998年有點心不甘情不願地說「休刊」,實際上是停刊了。停刊至今超過20年。我曾說,我創辦了這本雜誌,而這本雜誌也創辦了我,對我的社會關注角度,對我的思想、閱讀、寫作影響極大,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下半生。不過,現在還記得這本雜誌和談到它的人,都垂垂老矣。年輕人怎麼會去找來看?但雅明就在圖書館把這雜誌的合訂本找來看了,大概是看了才說要辦雜誌這樣的話。

    年前,他又對我說,想在我寫的書和文章中,收集一些短句斷章來出版,從中可以讀到我關於人生、社會、生活和思想的一些零光片羽。我說你去編吧,我沒有意見。於是,他找了我出過的書寫過的文章,編了這本「語粹」。他把編好的文稿給我看,我接過了,但沒有怎麼看。何必看呢?肯定是從我的文字中摘出來的,至於選了甚麼、甚麼沒有選,那都是關注我寫作的一個年輕人的選擇。當然都出自我的文章,但更是出自他的選擇。

    後來,他又從《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收集我那28年辦雜誌的心路歷程的敍述,以及曾經刊登過的三篇他認為重要的訪問記。這兩部份,無論對於《七十年代》、《九十年代》來說,還是對於我來說,都很有意義。不僅有紀念意義,而且可以從中看到:經歷那些年中港台巨大時代變遷的一整代知識人,我們的思想認識是怎麼樣走過來的。我目前正在寫往事回憶,這本書收錄的就是當年的一些原始文稿。

    人類社會的發展往往是往復循環的。西方有份量的報刊,從被網絡取代、被碎片化、被邊緣化,近來又有回到深度報道、深度分析的趨勢。長篇報道分析不但有報刊組織去寫,慢慢也從小眾閱讀擴散。因此,年輕人想出版書籍,想辦有份量的雜誌,未必是夢想。平面媒體曾被認為是夕陽工業,但誰能說不會是朝陽工業呢?再說,夕陽跟朝陽也很相似吧。

    這本書的看點不是作者而是編者。重點不是看我寫了甚麼,而是看現在一個愛讀書的年輕人怎麼看我寫過甚麼,而年輕人代表的就是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