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有鑑於此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有鑑於此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有鑑於此意思產品中有4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當劃出情緒的界線之後,連帶也會把人際的界線劃出來。 當孩子理解到情緒是自己的,別人沒有義務要負責時,漸漸就不會把不相干的人給拉進來一起背黑鍋,並且會認知到:「別人是別人,我是我。我的情緒是我的責任,我可以找人分享、傾訴、找方法解決,但是不應該遷怒別人。」 摘錄自《#心理韌性》 ... ...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伴你就業 成就職場」青年就業發展計畫分享 訪問:王謙(專案顧問) 面對大專學生對於未來徬徨無措,青年求職之路艱辛,得勝者教育協會與花旗基金會在2018年共同發起「伴你就業 成就職場」就業發展計畫,透過專業的諮詢服務與心靈輔導等方式,陪伴即將邁入職場的準社會新鮮...
「有鑑於此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有鑑於此意思 在 歐洲旅居手札x 德國不乖老婆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有鑑於此意思 在 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有鑑於此意思 在 胡金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有鑑於此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有鑑於此意思 在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有鑑於此意思 在 方.略.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有鑑於此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有鑑於此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有鑑於此意思 在 歐洲旅居手札x 德國不乖老婆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1-02 10:30:37
Every man has a boy inside, if you look close enough.|男孩帽🧿分辨好男人祕笈3| 搜哩!你也知道我最近潛心在準備Youtube跟Podcast 上線,完全把第三頂帽子故事給拋腦後。😅 好的,故事是這樣的~ 因為一路在聖島,絕大多都是買我的東...
有鑑於此意思 在 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2 02:31:27
小時候的紅包, 從長輩那收下後,轉身直接交給爸媽。 爸媽的意思是,幫我們存起來。 雖然長大後, 總有著爸媽是否有把它花掉的疑慮, 後來也知道的確拿來繳付學習路上的學費, 但是,內心依然有著, 自己紅包錢,無法自己隨意活用的感概。 . 有鑑於此,澤澤與花寶的紅包錢, 一律存入屬於他們自己的戶頭...
有鑑於此意思 在 胡金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23:13:26
【新書預告】 2019年1月9日上市,通路的新書資料陸續建檔中,《黃仁宇的大歷史觀(黃仁宇一百週年誕辰,首次結集生前未出版專論紀念版》。 今日的中文閱讀世界,如果要提出一位從學者、企業家等各界名流,到白領、學生等普通讀者均讚譽有加的歷史學家,黃仁宇無疑是最無爭議的人選之一。本書收錄黃仁宇未曾結集出版...
-
有鑑於此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1-01 20:00:11本集主題:「伴你就業 成就職場」青年就業發展計畫分享
訪問:王謙(專案顧問)
面對大專學生對於未來徬徨無措,青年求職之路艱辛,得勝者教育協會與花旗基金會在2018年共同發起「伴你就業 成就職場」就業發展計畫,透過專業的諮詢服務與心靈輔導等方式,陪伴即將邁入職場的準社會新鮮人提早做好就業準備。計畫執行至今參與輔導的學員有超過六成五成功就業,透過方案青年不僅順利跨出求職的第一步,進而發掘個人興趣與熱情,勇闖職場,讓夢想起飛。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19年7月全國勞動力人口失業率為3.82%。依年齡層來看,失業率最高的是15至 24 歲青年 12.25%。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解釋,青年失業率數據上會如此高,部分原因是剛從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在初入職場時,由於缺乏工作經驗,難免尋職不易。
花旗基金會與得勝者合作青年就業發展
花旗(台灣)銀行政府暨公共事務中心總監暨發言人潘玲嬌表示,花旗集團在2015年透過經濟學人智庫進行青年經濟策略指數調查(Youth Economic Strategy Index),希望透過青年對於經濟前景的看法,確認哪些因素最能幫助年輕人創造有利的經濟環境。調查發現,台灣的青年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與資訊科技環境,但在畢業進入職場的轉換時,缺乏與職場接軌的實用資源,讓青年求職之路顯得艱辛。
有鑑於此,2018年在花旗基金會的支持下,花旗與得勝者教育協會攜手合作,共同推動「伴你就業 成就職場」計畫,計畫於台中、台南、高雄三個主要都會區,針對16-24歲的青年設計就業發展計畫,透過具專業人才發展經驗的人資顧問、有職場經驗具愛心的職業導師(Mentor),透過職涯探索工作坊,提供履歷撰寫諮詢及個別輔導等方式,協助青年釐清自己的目標勇敢逐夢,踏出就業的第一步,成功接軌職場。
「伴你就業 成就職場」計畫自2018年開始執行至今,接觸超過二百多位青年,其中家庭經濟弱勢青年約占30%。計畫推行過程中,最常遇到的是即將面對就業的大四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與未來目標是什麼,透過職涯探索工作坊,有8成學生表示清楚自己的方向目標,確定要繼續升學或是準備進入職場。
針對準備進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伴你就業 成就職場」計畫提供履歷撰寫及個別輔導,諮詢顧問會針對學員的需求,引導學員撰寫履歷,並模擬面試。8成以上學員表示在導師引導協助下,有能力撰寫具亮點履歷增加面試機會。
不同於其他青年就業輔導方案,「伴你就業 成就職場」計畫以專業的就業諮詢與陪伴為主,在青年探索職場過程中,以及在求職與試用期間給予引導鼓勵,並提升自信。面對環境快速地變遷與資訊爆炸的時代,輔導者角度在於協助青年聚焦目標,精準地找出適合自己才能與興趣的工作,並且專心一致地面對問題,勇於突破困境,同時也可以增加就業穩定力。計畫中擔任職涯導師的張家珍回憶,在這一年的陪伴輔導中,常遇到學生反映自己的夢想不被家人接納,因此有些徬徨和沮喪,這時我們會請學生再次確認他的夢想和目標,用有效益的溝通方式來爭取家人的支持。也有一位台南的學員表達,剛畢業找工作千頭萬緒無法準備,透過職涯導師有系統、有方法的指導,幫助他快速找到工作、進入狀況。
第二屆「伴你就業 成就職場」將於十月起於台中、台南、高雄三區陸續開辦,除了傳統就業模式、將新增一項以知識經濟與數位科技為基礎的自由工作創業之路。計畫輔導協助100位青年進入傳統就業市場;另輔導協助50位以數位經濟之自由工作創業模式,以達到自給自足的收入目標。
得勝者教育協會理事長黃臺珠指出,「大學生剛畢業在找工作時缺乏有經驗的長者協助,若有相關的職涯輔導課程,從自我探索到訂定自我發展計畫,讓學員可以透過實際操作找到夢想、自我發展並成功地就業,而得勝者扮演的角色就是「夢想孵化器」。
關於花旗基金會
花旗基金會矢志在全球服務我們所營運的社區,提供弱勢的個人與家庭各類機會,提昇經濟條件。在全球各地,花旗基金會提供了「微型企業融資與微型創業」服務,以幫助個人達到經濟上的自足;也協助「小型且成長中的企業服務」協助經濟擴展與創造就業機會。另外,還有「教育」工程幫助年輕一代邁向個人與事業上的成功。「金融理財教育」則協助個人在做出與財務有關的決策時,能有充分的資訊。我們還有「環境永續發展」計畫,聚焦於能兼顧增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成長與保育環境的永續事業。
更多資訊請參考以下網址:http://www.citifoundation.com/
關於得勝者教育協會
協會於民國83年起陸續在全國中小學推展「得勝者教育計畫」,遍及6都16縣市(含外島金門、澎湖、連江縣)。課程包含《問題處理》、《情緒管理》、《真愛守門員》、《原諒練習步》、《財商智富4S》,透過社區志工團隊,以團體課程與心得筆談等輔導模式,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每年服務超過500所學校,4,000個班級,近12萬人次青少年。本會曾榮獲96年度教育部「推動學校品德教育」績優民間團體獎項肯定,校園佳評如潮,更多資訊請參考以下網址:http://www.champ.org.tw/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有鑑於此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1-25 21:38:55本集主題:「就愛吃水果:挑選、保存、洗切方略,享受台灣四季水果盛宴不求人」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童嘉
內容簡介:
•鳳梨有綠葉的那端,是尾還是頭?
•西瓜的瓜蒂,是頭還是尾?
•火龍果怎麼挑?如何分辨紅肉還是白肉?
•水蜜桃到底要不要去皮?
•百香果長在樹上、地上,還是藤蔓上?
•怎麼判斷酪梨、木瓜熟了沒?
•香蕉、釋迦保存是放冰箱還是常溫?
現在人吃水果,多數不知道水果原來長什麼樣?!
俗語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但是你知道嗎?當今社會卻是「吃過豬肉,卻沒看過豬走路」,水果也是同樣的道理。有別於米食、蔬菜、魚肉蛋需要較多的烹調與料理,水果是最容易讓人們吃到天然豐富營養成分的食物,然而現代人因為生活忙碌,飲食追求快速、方便,習慣購買切片水果。
或者在家飲食已有家人張羅,看到水果時,往往己經是切好的,對水果的認識常常僅有切到盤中的模樣,不知道水果原來完整的樣子、長在哪兒,甚至也不清楚如何挑選、保存?太熟或不熟怎麼辦?怎麼清洗?怎麼切、剝皮、削皮、去籽,還是帶皮吃?例如:
▋鳳梨有綠葉的那端,是尾還是頭?→→→綠葉那端是尾,所謂「鳳梨頭、西瓜尾」意思就是說鳳梨頭那邊比較甜,所以吃鳳梨,建議從尾巴那邊開始吃,這樣才會越吃越甜。
▋西瓜的瓜蒂,是頭還是尾?→→→瓜蒂那端為頭,果臍那端為尾,西瓜頭尾甜度的差別,沒有鳳梨那麼大,頭尾都好吃。
▋火龍果怎麼挑?如何分辨紅肉還是白肉?→→→葉子狀的萼片(龍爪)越翠綠越新鮮、果皮越紅越好。橢圓形、龍爪較修長的是「白肉」;果形較圓,龍爪較短是「紅肉」。
▋水蜜桃到底要不要去皮?→→→水蜜桃可以連皮一起吃,清洗時,尖端朝上、蒂頭朝下,順著絨毛輕輕清洗搓去絨毛就可以囉。
▋百香果長在樹上、地上,還是藤蔓上?→→→百香果是爬藤植物,長在藤蔓上,挑選時要挑果大、飽滿、紫紅色、有重量感的;常溫擺到果皮有點小皺皺時,最甜最好吃。
▋怎麼判斷酪梨、木瓜熟了沒?→→→酪梨就像紅綠燈一樣,外表顏色標示清楚,從好鮮綠,漸漸轉黑紫,就是熟了;木瓜是從尾端開始轉色變熟,所以如果連蒂頭周圍都轉黃變軟,就是成熟可以吃了。
▋香蕉、釋迦放冰箱還是常溫保存?→→→沒熟的釋迦放冰箱,就會停止熟成(台語俗稱:啞巴),所以要在常溫擺放到軟再送進冰箱;香蕉放到冰箱,果皮會變黑,但果皮黑不表示香蕉壞掉,只是顏值不好看而已。
台灣一年四季有各式各樣的水果,不多吃好可惜!水果通常是生食,含有多種維生素、多酚和酵素等等,能自己處理當然最好,既新鮮又可以減少各種包裝的浪費,健康又環保。有鑑於此,本書特別邀請知名插畫家——童嘉,以插畫方式,透過趣味的短篇故事,整理台灣常見的30多種水果,包含主要的台灣本產水果,以及重要進口水果,介紹水果果實樣貌、風味特性、品嘗方式,同時強化食材的選擇能力,讓你對各項水果的風味、魅力建立具體印象,邀你一起來當水果吃貨達人!
作者簡介:童嘉
女生,台北人,四年過一次生日
台大社會系畢業,曾任報社專欄記者
其後為陪伴小孩成長離開職場,成為全職家庭主婦
2000年因為偶然的機會開始繪本創作
一邊過著忙碌瑣碎的生活
一邊想故事、在腦袋裡反覆修改文字、想像畫面
小孩上學或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就坐下來畫圖
著有:《想要不一樣》、《圖書館的秘密》、《千萬不要告訴別人》、《真假夜鶯》、《咦?喔!》、《媽媽向前衝》、《在出發之前》,以及【寶寶學說話】系列、【小胖貓】系列故事、【我家】系列等30餘本童書、繪本、橋梁書和圖文插畫作品。
有鑑於此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劃出情緒的界線之後,連帶也會把人際的界線劃出來。
當孩子理解到情緒是自己的,別人沒有義務要負責時,漸漸就不會把不相干的人給拉進來一起背黑鍋,並且會認知到:「別人是別人,我是我。我的情緒是我的責任,我可以找人分享、傾訴、找方法解決,但是不應該遷怒別人。」
摘錄自《#心理韌性》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是否能設定情緒界線,是一個人成熟的指標之一。但前提是,這個人是否對自己的情緒有覺知,還是避之如蛇蠍,這跟我們昨天的直播有關。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408988380365764
以情緒為基準,人際界線便呼之欲出。親子之間的界線劃定,在我們的文化中是更不容易。
因為篇幅所限,這篇文章是這系列的最後一篇了。祝願您,有清楚的界線,也能深刻地連結!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4325645837451693
... ... ... ... ... ... ... ... ... ... ... ... ... ... ...
如何設定情緒界線?
【文/ 陳品皓】
人際跟情緒是一個重要又複雜的議題,因為社交的品質會影響情緒,而情緒的展現也會影響社交的結果,所以講到人際或社交,就免不了要談到情緒。情緒管理是一生的功課,本章節我們就來聊聊,如何一方面處理孩子的情緒,一方面幫助他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人際界線。
許多孩子在情緒當下的行為跟反應,往往不是故意如此,而是因為在自己的情緒狀態裡卡住了(值得一提的是,當孩子情緒卡關時,不用多久大人的情緒就跟著當機了,彼此像是有連鎖效應一般),而某些情緒行為,就跟界線有關。我從事心理治療多年,常會看到親子間發生跟界線有關的情緒衝突,讓家長很是苦惱。說到這邊,你心裡可能會先有一個大大的問號:什麼是界線啊?我知道人跟人之間會有距離,但什麼是人際的界線?
■ 人際界線的定義
所謂的人際界線,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人跟人之間存在一種隱微而抽象的心理邊界,這種邊界劃分出了「我」與「你」的心理空間,當我們待在自己的空間中不被侵犯時,就會感到自在。
這種人際邊界跟空間大小與強度,會受到彼此的關係、互動、喜好而有所差異。當彼此關係愈親近時,通常這種界線也會顯得模糊一些。舉例來說,我們跟認識很多年的死黨聊天,說話方式跟姿態比起跟上司說話,一定很不一樣。前者的人際界線是比較靠近且重疊的,後者就有非常明確且清晰的分際,你會跟死黨開的玩笑,不見得會跟上司說。
大多數時候,我們跟外人、不熟識的人互動,界線是很清楚的,你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否則就會有人說你沒禮貌(某種程度上,禮貌就是一種對界線的規範)。由於我們跟家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有很多的交集與很親近的關係,所以彼此的界線就有許多重疊。
■ 家人間緊密而模糊的界線
對絕大部分的孩子來說,跟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為方便閱讀,以下幾段以母親為代表)的界線重疊會比其他家人多上許多。這是因為通常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世界,就是母親,所以孩子跟母親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密不可分,直到他慢慢從母親身邊向外拓展。因此,當孩子出現任何情緒時,由於母親是孩子心理上最貼近的對象,往往很容易首當其衝,承受孩子最直接的情緒;而孩子心裡不敢對別人表達的情緒垃圾,都會一股腦的丟向母親。這是大多數孩子的正常現象。
但是媽媽也是人呀,也會有自己的心情,情緒容量也有上限;要是孩子毫無節制的一直把負面情緒丟到媽媽身上,等到超過可以負荷的程度,那就是大爆炸了。但因為心理界線太過親近的關係,所以孩子往往把負面情緒丟到媽媽身上,對爸爸反而相對少一點。所以,很多母親經常會抱怨:「孩子都不對爸爸凶,只對我凶!」「這孩子真的很會折磨我,爸爸來他就不敢說話。」
孩子生氣或鬧脾氣時,總會習慣把情緒一直丟給母親(當然也有相反的情形),直到兩方都爆炸為止,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導致彼此更進一步的衝突,最後關係變得一團混亂、糾結、對立,陷入解不開的僵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跟孩子相處時,會發現孩子人前人後不一樣:人前客客氣氣、人後天天生氣。這是因為界線不一樣,尤其跟家人之間,這種緊密而模糊的關係就更明顯。
■ 劃定情緒界線
更進一步說,有些比較自我中心的孩子,有時也會不加思索,就把自己的情緒丟給別人,通常這些原始的情緒都很有殺傷力,會讓人感到相當不舒服,因而造成更多的衝突。
有鑑於此,除了前面談論自我覺察時分享的方法外,我們面對孩子一股腦往外亂丟情緒的狀況,也需要一些現場可操作的方法,幫他設定情緒的界線。
當劃出情緒的界線之後,連帶也會把人際的界線劃出來。意思是當孩子理解到情緒是自己的,別人沒有義務要負責時,漸漸就不會把不相干的人給拉進來一起背黑鍋,並且會認知到:「別人是別人,我是我。我的情緒是我的責任,我可以找人分享、傾訴、找方法解決,但是不應該遷怒別人。」
現在看清楚這樣的狀態後,當我們看到孩子把情緒一股腦丟到主要照顧者身上時,或許可以考慮試著劃出彼此的界線。
■ 建立情緒界線的簡易方法
有關建立情緒界線的方法很多,在此和你分享任何場合都能使用(但不是唯一)的方法。當孩子差不多中高年級以上,在你面前大吵大鬧、口出惡言或作勢攻擊、情緒暴衝的時候,可以很簡潔的問他:「你現在是在對我生氣嗎?」「你在對誰生氣?」(如圖示)
這兩個問題意思差不多,內容簡單,實際上又很不簡單。因為這問題其實是在問孩子:「你現在是把你自己的生氣,丟到我身上嗎?」這隱含一個重要的訊息:「我跟你不同,你目前在情緒中,而且讓我感覺到,你把自己的情緒丟到我身上了。」透過這種詢問,把孩子沒自覺就丟出來的情緒,做適度的切分與釐清。
生氣是加法,大人的生氣是加法,孩子的生氣也是加法;彼此生氣時,情緒就會愈加愈往上。因此家長在試圖透過問句劃定界線時,請盡量不要火上加油,只要努力做到雙眼凝視、表情平淡、語調平和三原則,減少詢問中的情緒刺激量,就是把加法變減法(不是不生氣,只是不表現生氣),避免加法帶來進一步的對立。因此,家長可以很淡漠的看著孩子的眼睛,語調平靜的說:「所以,你現在是在對我生氣嗎?」
之所以要搭配雙眼凝視、表情平淡、語調平和,是因為當我們無表情的看著孩子時,和平常是很大的反差,很快引起孩子的注意,這時候,我們說的話才會被聽進去。
當我們發現孩子已經在看自己的時候,就可以平緩的問他是不是在對我們生氣。由於這是封閉式的問句,孩子往往會被局限在「是」或「不是」的選項中,不管他是否回答,心中都會因為這問句而引發覺察,開始意識到彼此的界線。
■ 釐清情緒的責任歸屬
透過問題的釐清與嘗試建立界線之後,孩子可能會因此覺察到大部分情緒是自己的,而不是對方的,這種體察也會讓他比較收斂一些。此時大人也比較有機會緩和自己被攻擊的怒氣,能將自己慢慢調整回相對平靜的心理位置,再決定是否要引導孩子看清楚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回答「是」或「對」,擺明表達就是對你生氣的時候,家長可以進一步問:「你為了什麼原因對我生氣呢?」「你憑什麼對我生氣(切記語氣平緩)?」這樣問的目的是引導孩子思考,現在他對你生氣是無理取鬧,還是理由充分?釐清引發情緒的責任歸屬。
孩子生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沒寫功課被家長罵;可能是因為跟同學吵架,忍耐到回家後才爆發;也可能是氣家長沒有幫忙寫作業……不管原因為何,孩子都因此體察到自己的狀態、情緒跟責任。
如果孩子回答「不是」,往往心中對家長還是有情緒,只是沒有勇氣承擔直接說的後果,也可能是孩子發現自己生氣的確不完全是家長的責任。這時家長同樣可以帶著他討論情緒出現的原因。
對於中高年級以上的大多數孩子來說,在衝突中劃定情緒界線是需要慢慢學習的過程;對於家長來說,劃定情緒界線是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多了一個理解孩子的角度,以及能夠回應的方法。這方法有助於引導孩子建立情緒界線,也可以樹立家長的威信。而適度的界線,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品質,擴充心理韌性的資源。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心理韌性》
顛覆起跑點迷思,教出有耐挫力、熱情與目的感的孩子
https://cplink.co/OoDZUw3B
親子天下
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ingtw
陳品皓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有鑑於此意思 在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活在當下」這四個字近年來一直被反覆提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活在當下是現代人亟需的心靈解藥之一,講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有點困難,因為要停留在當下,基本上違反了大腦的慣性模式。
我們的大腦為了確保自己活下去,本來就被設計為擅長於提取過去的經驗去預先安排未來。
有鑑於此,大部份時候大腦都在瘋狂運作,不斷回播過去的發生,複製成功的經驗,排除失敗的模式,接著想方設法將未來安排妥當,以讓自己求存為首要任務。
當大腦持續如此反覆執行的時候,才會讓我們感覺得以掌控一切而感到安心。
我最近特別有感的是,「習慣」或稱「慣性」就某個面向而論,其實與活在當下是相抵觸的。
既然萬事萬物都是一體兩面沒有絕對的好壞,「習慣」當然也是如此,說起來也算是把雙面刃,也許看到這會以為我指得兩面是來自於大眾口中所謂的「好習慣」和「壞習慣」。
雖然在我眼中不認為習慣有好壞之分,而是區分為「想要的習慣」和「不想要的習慣」,但不要誤以為「想要的習慣」就只會帶來益處,沒有任何反面的影響。
當一個行為模式已成為習慣時,意即找到了對個人而言最短且最佳化的路徑,因此可以有效率的反應或執行,比起尚未成為習慣前,通常會節省時間,也減少身體能量的損耗。
這也是我們想養成許多好習慣的原因,當許多行為反應進入潛意識中的自動化模式,不需要特別去想如何做,可以不用經過思考、掙扎就直接行動時,應該就會有更多的心力可以花在其他有意義的事物上。
有趣的是,上述的邏輯通常只建立在理論上而已,在實際生活中並非如此,我們基於形成習慣而多出的大腦空間,大部份時候不是用來糾結於過去,就是用來擔憂於未來,很少真的能享受當下。
試想看看,剛學開車的時候,所有都不熟悉,踩油門的腳也僵硬,後面有車也緊張,要轉彎打個方向燈也手忙腳亂,那種時候也只能完全聚焦於眼前面臨的狀況,哪還有空去想別的。
但漸漸地,當開車駕輕就熟之後,紅燈踩剎車,下雨天開雨刷,轉彎打方向燈全都不經思考,手腳就會自然動作,車速的快慢也完全掌握在自己腳上時,不但可以邊開車邊講電話,還能注意到路邊有帥哥美女。
有時候還順便想想晚餐要吃什麼,就可能突然聯想到過幾天跟長官的飯局,接著就開始焦慮應該送什麼禮物,不小心又想起之前工作上的失誤,擔憂著自己如果再犯錯會不會工作不保,那接下來的房貸要怎麼辦之類的......
我們的思緒往往就是這樣無止境的延伸,在過去與未來不斷跳躍轉換,在我們毫無察覺中錯過了無數個當下。
回顧過去沒有不好,在有意識的自我檢視時有其必要性,但若是常常在無意識中任思緒遊走在過去,便會失去在每個現在為自己創造不同可能的機會,而再次以慣性模式做出回應。
擔憂未來也是人之常情,但比起無意識的焦慮於尚未發生的事情,將能量用來對抗恐懼事物,不如扭轉背後出發點,有意識的將愛帶回,聚焦於現在所能為自己創造的。
說到活在當下,就不得不提起近年西方興起的「正念」,正念意指純粹的觀察當下每一刻,對情緒、感受和想法不帶任何評斷,讓自己安住於當下。(正念真正起源於佛教,內容更為廣泛,這裡就暫且略過)
西方提出許多科學研究印證正念能有效改變我們大腦的神經迴路,於是有益於身心狀態的調整,對減輕壓力也很有幫助。
若是對正念研究有興趣,可以參考《最高休息法》一書。
講到這裡,不要誤會我是在呼籲大家不要養成習慣喔!而是提議也許可以試試看為舊有的習慣注入新的元素。
倘若我們能為已然成為常態的舊習慣,重新尋找修正的方式或疊加新的習慣,也許能協助自己更有意識的停留在當下,感受該項行為帶來的體驗與感受。
像是最近因為瑜珈師資培訓的緣故,發現長久以來有先推腰的慣性,許多身體動作因為我某節腰椎特別柔軟,也就很習慣使用腰椎來代償完成各種動作。
雖然站穩這個行為對我而言已經習慣成自然,根本不需要經過大腦特意思考,才指揮我的身體要怎麼運作。
但我最近在搭乘捷運站著時,會有意識的捲尾骨收穩核心,盡量放鬆拉長我的後腰,如此不熟悉的身體使用方式,便讓我需要花更多心思聚焦於當下。
或是下樓梯時,當我給自己的任務是核心收穩將重心提起,讓下半身變輕盈。
如此一來,我只能專注的感受每一個腳步和重心的轉移,很難讓思緒亂飛了。
歡迎大家跟我分享你想為自己的哪種舊習慣調整成不一樣的模式。
也可以分享你留意到自己,通常在什麼樣的舊有模式中最容易分心,將思緒貢獻給過去和未來。
#新年送禮物
有在下面留言告訴我的人,截止日期1/31,我會選出一位我最有感覺的留言,針對你想了解的議題,抽出一副牌卡(視情況1-3張),並附上簡短說明。
有鑑於此意思 在 方.略.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Wow!我們新的baby誕生了! 👶💖
、後,出了第三本的書籍!
繼
在書中談到的六種商業模式典範轉型是什麼?
為什麼在這本書中我們定義了這六種商業模式典範轉型?
知道了不同的商業模式典範轉型,然後呢?
我們在上週的直播中,除了解釋以上的內容外,也介紹了書中的四種商業模式典範轉型,並分享了我們的見解:
1.The service shift-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21”38)當你看產品的時候,不只是聚焦在產品的功能和產品本身,而是在於“產品要完成的任務Job to be done”。如果你能了解使用者想要用產品完成什麼任務,就有機會提供他們適當的服務。
舉例來說:航空公司的“Job to be done”是要將人/貨物快速的從A點送至B點,因此維修引擎會變成他們的負擔。有鑑於此,引擎製造公司銷售給航空公司“以小時收費的服務”,讓航空公司可以持續使用飛機引擎,但減去維修的負擔。
2.The digital shift-From physical to digital :(27”03)在未來,所有的公司都會變成線上的公司,這代表的意思不只是把實體的產品變成在線上銷售或者建置網站而已,而是這些線上的科技會如何幫助你的商業模式創造更多的價值。舉書中的例子來說:科技公司Connecterra用IOT的方式蒐集農場牛隻生病的行為與數據,並在有異狀時通知農場主人,此舉可以讓農場主人立即對牛隻採取治療的行動。
3.Platform Shift-From pipeline to platform:(32”14)當兩種(或以上)的使用者需要同時存在一個平台上,此平台才能發揮作用。在這個商業模式典範轉型中,我們舉出與Uber完全不同的公司Grab,有一個有趣的事情是我們發現這個平台有一個生態系統,所以平台創造平台,又創造了平台。而一個有趣的事情是我們發現Grab和Uber很不同的是,他們協助使用者更順暢地完成他們的工作,舉例來說,Grab有Grabfood平台,協助外送人員
4.Circular shift-From Linear to circular:(35”50) Nike認為若地球不復存在或者資源用罄,Nike這個牌子也不復存在。因此他們希望將鞋類永續經營,並回收再利用鞋類材質。他們開始在許多店內放置回收箱,讓使用者可以回收所有品牌的鞋類,Nike運用這些材質製造新的鞋子。
👉👉熱騰騰的書籍介紹影片 https://reurl.cc/14a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