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長距離訓練(下)
首先綜合上、中兩篇當中,透過各種推論得知了以下幾點:
1.兩種訓練手段都可增加耐力型表現,並以不同機制對粒線體方面有積極性適應效果。
2.一類型訓練手段較為溫和,因此應該佔總練習比例較高。
3.二類型訓練手段較能短期見效,但同時也可能較快達到臨界,必須謹慎分配。
4.超過關鍵...
淺談長距離訓練(下)
首先綜合上、中兩篇當中,透過各種推論得知了以下幾點:
1.兩種訓練手段都可增加耐力型表現,並以不同機制對粒線體方面有積極性適應效果。
2.一類型訓練手段較為溫和,因此應該佔總練習比例較高。
3.二類型訓練手段較能短期見效,但同時也可能較快達到臨界,必須謹慎分配。
4.超過關鍵速度時,身體用氧能力到達極限,當速度過快時,氧債開始積累(當然因個人能而異,可影響練習後24-48小時)。
5.進行一類型的訓練時,強度必須夠低(當然因個人能力不同),重點放在長時間有氧適應,而非逐漸加快速度去提高體內乳酸量(因為乳酸量提高表示強度超過有氧系統負荷)。
6.即使採穩定的速度持續跑動,因慢性物質的機制,疲勞慢慢產生、心跳率上升,同時逐漸偏離有氧區間,TypeII型肌纖維參與運動。
再次展開今次討論前必須先聲明一些事:
1.雖然本次的主題旨在探討長距離訓練,但本訓練概念適合身體成熟且有經驗的跑者。
2.任何一個項目的選手、教練,都不應該在任何時期追求短暫且快速的表現提升方式,姑且不論其它運動,單就長距離、耐力型項目選手來說,有氧能力從20歲晚期甚至到35歲左右才會達到巔峰穩定,因此不應該在國、高中發育成長階段使用過多的高強度間歇訓練以及過量的耐力訓練,而應該採用多元運動的方式去多方面刺激、提升身體素質與各項能力,伴隨身體的逐漸成熟以及對身體的控制程度,運動表現會自然提升,過早專項、專業化訓練除了提早面臨撞牆期,也會導致過早退場。(Alits、USATFCCC、以及許多精英高中、職業教練都持相同觀點。) 綜合各種資訊來源之後,在這裡針對長距離訓練概念給出一個可執行方向:
75%的訓練於VT1或VT1以下的強度區間,也就是一類型訓練手段。
(VT1=第一換氣閾值,約等於有氧閾值,或約為LT=乳酸產生點)
10%的訓練於VT1~VT2的強度區間,也就是中強度的二類型訓練手段。
(VT2=第二換氣閾值,約等於無氧閾值,或約為OBLA=乳酸大量堆積點)
15%的訓練於VT2或VT2以上的強度區間,也就是高強度的二類型訓練手段。
(Lausen, 2010)
研究顯示:
VT1強度約為最大心跳率(HRmax)的67%~82%。
VT1~VT2約為最大心跳率的82%~87%。
VT2以上約為最大心跳率87%~100%。
(Pallares et al., 2016)
關於最大心跳率(HRmax)有非常多算法,這裡快速提供幾種:
1.HRmax=220-年齡
2.HRmax=206.3 - (0.711 × 年齡)
(Londeree and Moeschberger, 1982)
3.HRmax = 217 - (0.85 x 年齡)
(Miller et al., 1993)
4.HRmax = 206.9 - (0.67 x 年齡)
(Jackson et al., 2007)
5.男性:HRmax = 202 - (0.55 x 年齡) 女性:HRmax = 216 - (1.09 x 年齡) (Whyte et al., 2008)
另外耐力型選手經常會關注自己的最大攝氧量(VO2max)是多少?而最大攝氧量的精確計算需要透過實驗室儀器的協助,在普遍沒有實驗室協助的情況下,最簡便的算法是:
VO2 max = 15 x (最大心跳率/安靜心跳率)
(Uth et al., 2004)
另外提供一個最大攝氧量(VO2max)與最大心跳率(HRmax)之間的換算法:
%HRmax=0.64*%VO2max+0.37
(David Swain et al. 1994)
舉例來說:想要跑在最大攝氧量80%,但不知道怎麼拿捏時,可用此公式得出:
%HRmax=0.64*80%+0.37,得出0.882=88.2%HRmax,也就是最大心跳率的88.2%。
有興趣可以練習用這個公式將以上各VT區間換算成最大攝氧量。
如何徹底將這個75%、10%、15%比例,安排到訓練週期當中呢?
有幾種可能用法:
1.由訓練日做切割:假使從比賽日往前推算,扣除休息日之後還有100個訓練日,則當中75天會由各種不同模式的持續跑組成,專注在最大化有氧適應、10天進行中高強度間歇、15天進行最高強度間歇,當然這25天的間歇不是一口氣完成,而是平均分配到週訓練日當中。
2.由訓練餐做切割:假使一週訓練5天,每天2餐,可練習日為100天,共有200個訓練餐,其中150餐會由會由各種不同模式的持續跑組成,20餐進行進行中高強度間歇、30餐進行最高強度間歇。
3.由小週期訓練量做切割:如果小週期訓練量是100公里,則當中75K是低強度練習,10K中強度間歇、15K高強度間歇。
第三種安排方式,隨著小週期訓練量的提高,中高強度間歇的訓練總量會提高到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步,因此需要交給對週期安排相當有經驗的教練來使用,因為各項訓練之間的休息、恢復,甚至加入肌力訓練之後,會使週期安排變得相當困難。而第一種第二種安排方式相對簡單許多,即使加入肌力訓練也不會使安排變得太過複雜。
文章過長,後段請由自介聯結到Medium閱讀。
有幫助還請Like+share💪
#訓練知識 #肌力與體能 #長跑 #耐力 #馬拉松 #田徑
有氧區間計算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賢碎碎念】~ 關箱文
上個月 Garmin 寄了 Fenix 6 pro solar 給我玩一個月,轉眼時間就到了,不過因為疫情關係,升三級之後,其實也沒能測什麼戶外的活動,就在家踩踩訓練台。
簡單分享使用的心得囉:
※ 血氧功能
最近疫情嚴重,應該很多人都會看到有人討論「無症狀的低血氧症」,還有人會想買一個夾手指的血氧機放家裡,以備不時之需。
基本上,如果你是用GARMIN的這個錶,就有這項功能,還可以全天24小時監測,不過還是有些缺點要注意:
1. 測量時間較長:進入測量畫面時,會叫你保持不動,過了好一陣子數字才會出來,如果中間有動來動去,測量的時間還會再拉長。(用夾的一下子就出來了...)
2. 位置跑掉就測不準:手錶沒有戴緊就可能會不準,特別容易發生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因為我睡覺不喜歡綁很緊再加上會翻身,可是又好奇晚上會不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夜間血氧偏低,結果前兩天測起來,血氧都掉到80%左右...嚇死;後來綁緊睡覺就正常了。(不過還是不喜歡那種感覺,測了一週就沒再戴錶睡覺了)
※ 電池和太陽能充電功能
電池電量真的夠大,在全天血氧偵測功能打開的時候,一天大約掉20%的電量,可以4-5天再充電,真的很安心。
至於太陽能充電的功能,我個人覺得比較像火力展示啦,就是能做到這功能,但對我來說,還不是很成熟,純粹是一個以備不時之需,可以讓電池多撐一下的功能。
像之前去騎宇老大滿貫,花了快7小時,手錶也有一直照到太陽,但充進去還是沒有消耗的快,更別提在林蔭間的爬山行程了。(我自己是覺得,如果有長天數的登山需求,還是把充電線和行動電源帶著,比較保險。)
※ 地圖功能
可以支援第三方地圖就是爽!拿到錶隔天就把魯地圖裝進去了...
本來以為錶面小不是很實用,但用習慣之後,在行進間基本上不用拿手機出來看大的地圖了,而且定位又準又快。強力推薦有在爬山,手錶又支援第三方地圖的,一定要把魯地圖放進去。
不過缺點就是「縮放/位移比較麻煩」,因為只能用實體按鍵,所以想看大圖或是拉到其他位置,在操作上就沒有那麼順手 (當然我知道沒有觸控銀幕是為了減少誤觸,只是希望有天技術面上可以解決,實用性會進到不同的層級)
另外,一開始有人叫我看看GPS會不會容易漂掉,基本上這個月使用中,在戶外漂掉過2次:1次是在體育場繞圈跑的時候 (這種事情在我自己的SUUNTO也發生過,不知道是不是離建築物比較近?);另1次,則是在爬山中途,跳進野溪玩水時 (那時和手機的連結還斷開了,我明明就沒有潛很深?)。
※ 訓練功能
資訊豐富清楚,和其他配件連結也沒問題;心率區間除了使用最大心率外,還可以使用儲備心率來計算...這樣算出來的有氧和無氧範圍會更準。(私心覺得,裡面的訓練功能,一般人如果能熟悉使用到6成以上,就超強了;有些沒時間研究的,說不定還要請GARMIN開課教學。)
難怪很多人,就直接跳進GARMIN生態圈了,因為全部的資訊都可以整合進去;騎車朋友也很多人是用GARMIN的車錶。
※ 壓力監測
其實利用的就是心跳變異率的概念,因為手錶可以不斷偵測你的心跳,當壓力大時,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就會變快。
在疫情期間其實自己可以玩玩看,每次看記者會的時候、準備接種疫苗前、在家等快篩報告的時候,是不是心率都會變快呢?
如果壓力偏高,記得找方法調適,畢竟疫情是一時的,但壓力處置是一輩子的課題,即便沒有疫情壓力,也會有從家庭和工作來的壓力,學會舒壓,而不要持續累積到壓力鍋炸開,才能常保健康。
◎ 結語:
你要是問我:「丫你說那麼多,會想買這支錶嗎?」
我的答案是:「不會。」
我期待之後太陽能充電功能更實用,效率更好,不然就買沒有太陽能功能的就好,省一點錢是一點;另外就是觸控功能,如果工程師找到誤觸錶面的解決方案,使用觸控銀幕時,那地圖功能才算是完全解放,不然有時候還是覺得拿手機出來找路線比較方便。
對於一般少爬山的人來說,其實也可以考慮另一個 Forrunner系列,價錢更親民,即便真的想要有地圖功能,FR945也可以裝魯地圖 (和朋友上山實測過,945的銀幕對比度更好唷,不過就沒有Fenix6電量那麼久,但爬爬郊山中級山也很夠用了)
最後還是要提醒,居家上班、上課的防疫新生活下,別忘了定時起身動一動,伸展筋骨;我是用彈力帶和自身重量做簡單肌力訓練,有氧的部分就踩踩訓練台;也要幫小朋友安排體能活動:跳繩、爬樓梯、墊上運動是不錯的選擇。(建議每天平均60分鐘以上的中到高強度運動)
希望下次還有新錶可以試玩,也希望到時候疫情也穩定了...
有氧區間計算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日主題:訂定合理的目標
#花花的佛系減脂團 DAY.8
從2/15到現在滿一週了,我的習慣是一週會檢視一次自己的成果,檢討但不否定自己的努力,並且給予過去一週努力的自己正向的肯定。
減肥的速度究竟要多快才合理?在長年被坊間一週減掉七公斤、哪個素人半年內減掉半個自己而爆紅之類,種種快速瘦身的洗腦之下,一個月不瘦個五公斤八公斤似乎就是自己不夠努力?
正文開始前先聲明:花花不是醫師或營養師,因此我給的建議僅供參考,如需更進一步了解,強烈建議諮詢專業人員❤️
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有越來越多研究支持,BMI不能作為肥胖的標準,但這邊我們先不討論肌肉與脂肪的比例,單就以這個數字區間來評估減重的速度。
低於18.5已經過瘦了,為了健康著想請別再減重,可以的話請幫自己提升點肌肉量;BMI值越接近18.5時,每週體重盡量不超過0.5公斤;BMI值越接近24時,減重速度約0.5~1.5公斤;BMI值超過24時,每週速度約總體重的2~3%。
假設我身高163公分;體重80公斤,BMI已經超過30,因此每週合理的減重速度大概是降1.6~2.4公斤。每一週的總體重都要以新體重計算,所以不能減到60公斤了還在以每週1.6~2.4公斤的速度降體重。
合理的目標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那會在減肥的過程中不斷看見自己達標,進而對自己產生更多的信心,同時也更容易堅持下去;減肥難的其實是在於維持習慣,越不合理的目標越難維持習慣,這也是大多數人減肥後容易復胖的原因。
即便是再健康的方式瘦下來,沒有維持原本的習慣,依舊還是會有復胖的可能,我就是個鐵錚錚的例子。但用健康的方式瘦下來,可以盡可能保有原有的肌肉量,使基礎代謝率不至於掉太多,即便將來復胖了,也可以很容易再瘦下來。
過高的要求;不合理的目標,除了會給自己增添更大的壓力之外,同時也會因為快速減重而流失珍貴的肌肉。一但過了二十歲之後,肌肉量沒有透過訓練就幾乎不會再有所成長,只會逐年流失,而快速減重時肌肉流失的速度更是比渣男變心還要快。
回顧這一週,我的減重速度都有在預期中,有些極端的數字變化也是預料中會發生的事情。極端下降的是休息日,我的休息日進食量真的非常非常少;而且因為連續兩天的關係,因此體重與體脂都大幅下降,但那大部分其實只是流失掉水分而已。
恢復訓練日正常吃之後,我的體重與體脂率就再度回彈了,這樣的變化也是合理的;2/20那天早晚的體重與體脂率大幅回升,因為當日是兩個兒子回來中壢的日子,我退冰了高雄的母親寄來給我的海鮮羹一起吃。
為了增加纖維的攝取,我還另外加了大量的白菜、紅蘿蔔,我跟兒子們當天就把那一鍋約六人份的海鮮羹給吃完了,在還沒有變成便便被排出來之前,體重增加個兩三公斤也很正常。
前面有說,休息日因為吃很少所以會快速掉體重,但大多為水分,2/18起床的體重是64.8公斤,也是我休息日第一天;今早體重是64.5公斤,比休息日第一天再略低一點,因此可以合理推論,週六那天的海鮮羹並沒有帶來太大的影響。
在減重的進度上這週算是有在計畫中,而運動的部分因為兒子們回來了,所以需要做些調整;例如週日的有氧日原訂計畫是一早帶兒子們去登山,不過實際跑一遍後發現既熱且人多難停車,加上飲食上的不便因此更改為下午再去爬山。
這樣的更動除了更容易執行之外,我也不用擔心中午吃完訓後餐後,直到睡前那將近12小時的時間都只能喝水吃菜;下午兩點去爬山到五點結束,我能夠在五六點時再吃最後一餐,撐到晚上十一點就寢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
而其他天的運動日,目前依舊只能繼續對兒子們抱著正面的期待,希望他們放學回來安份點把該做的事情做完,我就能夠順利地七點半出門上健身房訓練,並且在晚上十點半前回到家準備洗澡就寢。
以上就是本週的進度檢討~
不論是分享成果或是甘苦談、瓶頸等等,都歡迎加入花花的私密社團中討論,享有隱私的同時也有一群夥伴一起努力。也希望各位團員能夠彼此互相鼓勵,花花比較忙很難每一篇都回覆,但我都有在看大家的留言喔❤️
加入社團👉🏻 花花開團沒
🐂🐂🐂🐂🐂🐂🐂
#以下工商
#好消息報你知
#減肥餐輕鬆好吃不求人
原本每個月25號都會有我跟乾爹合作的牛排月月抽活動,但之前發起投票後發現有大多數粉絲其實都沒有參與活動,一部分的粉絲則是因為不吃牛肉而無法參與。
當初花花辦這樣的活動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回饋給支持我的粉絲們,但若是無法公平的讓大家享有福利,就不是我的本意了。因此在經過這段時間跟乾爹的討論後決定:往後每個月的月底會開放五天的九折優惠,直接回饋給各位支持花花的粉絲們❤️
📣 活動詳細內容:2/22~2/26期間,凡使用折扣碼『HANA』的消費者,即可享有滿千免運並加贈雞胸肉一包;滿兩千除上述優惠外,再享九折優惠。
不論是舒肥雞胸、鯛魚鱸魚鮭魚、千張鱸、嫩肩牛排等即食鮮肉皆可自由選搭;各位可以算好一個月需要吃的份量,然後在月底時做一次買齊,直接打九折省下至少兩百元以上唷~
一定要使用折扣碼才有優惠:HANA
活動限定連結: https://lihi1.com/tbKsT
有氧區間計算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家庭醫學】~ 儲備心率(Heart Rate Reserve, HRR)
前幾天寫到有氧運動的強度,有提到心率區間的計算,文章最後有講到儲備心率,本來想說應該不用講的,大家用最大心率去算就好,還是有人好奇寫訊息來問,那就簡單畫個圖說明。
可以看到儲備心率就是:「最大心率」-「安靜心率」
其實用人話來說呢,就是你心臟可以跳動的範圍;因為每個人心跳的情況有所不同,用這樣去算,就可以更貼近真實的情況。
〖最大心率〗(HRmax)
顧名思義,就是心臟能跳到最快的心率值,一般建議在運動中測出最大心率;避免使用簡單估算法造成的誤差。
〖安靜心率〗(HRrest)
建議使用站姿時最低的心率,因為大部分的運動是以站姿為主(應該很少躺著的運動啦?躺著的安靜心率會更低唷)
※ 下面舉個例子:
某人的數值為
HRmax 200 次/分鐘
HRrest 60次/分鐘
中等強度運動(HRR%為50%~70%)
(200-60)×50%+60=130
(200-60)×70%+60=158
所以目標心率為 130~158次/分鐘
高強度運動(HRR%為70%~85%)
(200-60)×70%+60=158
(200-60)×85%+60=179
所以目標心率為 158~179次/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