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會計數字寫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會計數字寫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會計數字寫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會計數字寫法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3萬的網紅綠角財經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前些時間,我收到一位讀者朋友的來信。信中指出這個問題。(謝謝這位朋友的好意) 首先,2021四月底上架的這個Youtube理財節目1:39:00,到1:41:00,這個段落。以下是我聽取該段節目後做出的逐字稿: (以藍色字體標示) "每天趕著上班、忙一堆鳥事,還要看老闆臉色、躲同事陷害、加班、文...

會計數字寫法 在 股海舵手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9:57:59

#crushershare6 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基礎不夠的粉絲 很抱歉原本昨天答應要寫一篇關於面板的分析文 但是我發現因為有一些粉絲基礎還不夠所以看了我的文反而混淆了他們的基礎 所以我才打算先寫這篇文 一直以來 我寫文章都是用詼諧的筆吻 用一些比喻讓人能快速理解 如果反而混淆你 我很抱歉 但我的用意...

  • 會計數字寫法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7 06:17:55
    有 3,637 人按讚

    前些時間,我收到一位讀者朋友的來信。信中指出這個問題。(謝謝這位朋友的好意)

    首先,2021四月底上架的這個Youtube理財節目1:39:00,到1:41:00,這個段落。以下是我聽取該段節目後做出的逐字稿:
    (以藍色字體標示)

    "每天趕著上班、忙一堆鳥事,還要看老闆臉色、躲同事陷害、加班、文書、應酬等等

    他媽的,很煩,我知道。

    大多數人為了養家、買房、退休,不得不做啊!

    可這也點出一個可能,如果你的工作是你有興趣的事,老實說不必擁有很多的財富,你就已經擁有很多財富的好處了。

    很多人追求財富自由。定義是甚麼,不用工作嘛,光靠金融資產的所得就可以支應生活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定義?

    因為覺得工作不自由嘛,工作是一種困住生活的牢籠。

    換句話說,這種財務自由在取得之前,就必須先坐牢。這是太多人沒有看到關於”財務自由”的另外一面。

    我就問大家。

    假如你生活在一個國家好了,人出生以來就不是自由的。要在成年之後先坐個五年牢,之後才可以自由。

    媽的,你覺得怎樣?

    不會有人覺得合理嗎?

    那為什麼很多人現在覺得,現在這種財富自由提早退休的概念,這種要先坐牢再自由的想法,非常流行。

    關鍵就在於,他沒有想到另一種可能。就是在工作階段就取得自由的好處。這條路,就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而且我們實際上看到很多事業有成,不管是賈伯斯還是約翰伯格,就是有工作結合興趣的人。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熱愛,產生蠻大的那種驅動力,帶來很多很屌的事業成就。而且他們的財富累積,也遠遠贏過那些把工作視為一種災難的人。

    換句話說,如果把工作當成不自由,那你的確會不自由,而且財富還會落後很喜歡工作的人。

    所以,不要再一直把”工作=不自由,不工作=自由”這種概念往腦裡面塞了。這種只會注定讓你退休後過得比退休前還要痛苦。

    在工作中找尋意義,做自己真的會樂在其中的事業,你,會更早享有財富的正面意義。"

    然後以下是我在2017年二月發表的,反脆弱第三篇讀後感"財富自由的代價"裡面的文字:
    (以紅色字體標示)
    "
    每天趕著上班、處理煩重事務、看老闆臉色、躲同事陷害、加班、文書、應酬…

    煩啊!

    大多人為了養家、買房、退休,不得不做啊!

    但這也指出一個可能,假如你的工作正是你有興趣的事,其實不必擁有高額財富,你就擁有財富的好處了。

    很多人追求財富自由。定義是,不用工作,金融資產所得就可以支應生活。

    為什麼?

    因為他工作不自由,他覺得工作是一個牢籠。

    換句話說,這種財富自由在取得之前,要先坐牢。這是太多人沒有看到的”財富自由”概念的另一面。

    假如你生活在一個國家,人不是生而自由。是成年之後要先坐兩年牢,之後才可以自由。

    你覺得如何?

    不會有人覺得合理。

    那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這種當代的財富自由概念,這種要先坐牢再自由的想法,非常可行。

    理由就在於,他沒有想到另一種可能。在工作階段就取得財富的好處。這條路,就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而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事業有成的人,不管是Steve Jobs、Elon Musk、還是John Bogle,就是工作與興趣結合的人。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熱愛,產生強大的驅動力,帶來可觀的事業成就。財富累積,也遠遠勝過把工作視為牢獄之災的人。

    換句話說,把工作當成不自由,那你的確會不自由,而且財富還會落後樂在工作的人。

    所以,不要再一直把”工作=不自由,不工作=自由”的財富自由概念往腦中塞了。這種想法只會讓你註定要度過一段很不舒服的”牢獄之災”。

    在工作中找尋意義,做自己真的會樂在其中的事業,你,會更早享有財富的正面意義。"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發現,該Youtuber在錄製節目時,大概眼前就是放著綠角這篇文章。把綠角文章,當自己節目的素材,當稿子念。

    還不只一次。請見同一位Youtuber在今年五月初另一個節目從01:20:55開始的部分。以下是逐字稿:
    (以藍色字體標示)

    "像是你可能可以花錢,讓別人做你不喜歡的事啊。像是做家事、打掃房子、或者是處理一些報稅的問題。這些日常生活必需做的事,如果你不喜歡,你可以找一些人幫你處理。

    或者是花錢可以買到一些專業的經驗。省下時間。像是可以讓會計師幫你報稅、跟政府打交道,

    一個人生活的快不快樂,怎麼判斷,要用金錢嗎? 我覺得不是。是他一天當中有多少的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不是金錢。是讓時間從自己不喜歡的事當中釋放出來,這時候就可以看到金錢的第一個神奇的作用。這邊就可以看出來。

    再來金錢第二用途就是,你還可以用錢買到很棒的回憶跟體驗。就是在體驗上花錢,肯定會比在物質上花錢,還更值得。

    像是你有二十萬,可能買一支名錶好了,我覺得不如來一趟家族旅行。大家在這個出去玩的過程所見所聞,打打鬧鬧,各種的回憶,在很多年之後,一定還是會在腦裡面存留,就是變成一種回憶。甚至這種回憶的時間維持性更久,回憶就會更加深刻。

    反觀把錢花在一些物質生活上,像是沒有名車名錶之前,我們就幻想如果擁有這些,該有多好啊。像是你買一個名牌包包,一台好車,等真的擁有之後,你一定很快就會習慣。那種感覺就是說,啊,不就是這樣。不過如此嘛。這種快速享樂適應的感覺,老實說是人類適應本能之一啦。隨著時間很快這種很爽的感覺,也就是沒有當初那種爽感。

    再來,金錢的第三個用途,我覺得還可以把錢花在別人身上。像是可能請家人或是請朋友吃頓飯,或者是把錢拿出來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團體。像是家扶基金會或是環保組織。

    就是你看著自己的錢,讓別人變得快樂的時候,我覺得也是一件,對自己來說啦,是一件蠻快樂的事情。"

    接下來請看,2019我為"金錢超思考"寫的推薦序中的文字:
    (以紅色字體標示)

    "你可以花錢,讓別人做你不喜歡做的事。譬如整理家務、洗燙衣服、填寫報稅表單等。假如這些日常生活必需做的事情,你不喜歡,可以找專家替你服務。

    一個人的生活快不快樂,重點在於,一天當中他可以有多少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時間從自己不喜歡的事中釋放出來,這是金錢的第一個好用途。

    第二,你可以用錢買到體驗。在體驗上的花費,往往比物質上的花費,更加值得。

    譬如有二十萬,與其買一隻名錶,不如來一趟家族旅行。大家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打打鬧鬧,那是多年之後,仍會在腦中珍惜的回憶,甚至時間愈久,回憶愈加甜美。反觀買了一個東西之後,一般來說,它只會隨著時間經過,逐漸老朽毀壞。

    第三,你可以把錢花在別人身上。不論是請家人一同外出享受一頓美好的晚餐,或是拿錢資助你在意的社會公益事業,譬如臨近的育幼院或是環保組織。當你看著自己的錢,讓別人快樂時,你也會得到快樂。"

    完全相同的金錢三用途,內裡完全相同的例子。(“二十萬”買錶,旅行時”打打鬧鬧”,連數字與動詞用字都一樣。就算要求我自己以相同的思路再寫一次這篇文章,也未必能如此精準重製啊。)。

    雖然該Youtuber在每個用途之後多加了一些自己的說詞。還是很難掩飾拿別人的文章,當自己稿子念的情形。

    然後,該Youtuber在唸完這段抄襲別人文章的長篇大論之後,講了底下這句:

    “好,這個PG,你覺得我說的怎樣?是不是給點掌聲?”

    以下畫面是該Youtuber講這句話的表情。

    開心,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我看了之後,必需說這絕對是全劇高潮。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這段說法,這個問題,是在羞辱來賓。

    假如受訪來賓知道你這段說法是從別人有版權的推薦序抄下來的,他會給你掌聲嗎?你是不是就是認定他不知道你在抄襲?

    這也是在羞辱你的觀眾。

    觀眾以為自己是來聽一位頗有見地的Youtuber的看法。沒想到,是在聽你念稿。

    更是在羞辱我,原創者。

    我在反脆弱讀後感中的財富牢籠vs自由觀念,"金錢超思考"推薦序中的三種金錢用途。這種寫法,這些例子,是我看書之後想出來的,是我的創作。

    然後你可以拿去照唸,就變成你的”創作”。還可以在Youtuber上播放賺點閱數,賺錢?

    假如一位投資人,先看到你的節目,之後才看到我的文章。他會不會反過來說,綠角這個說法怎麼跟Youtuber一樣呢?是不是綠角抄襲別人呢?

    原作者還會被懷疑是抄襲者。

    我之前聽說過這位Youtuber,宣稱要推廣指數化投資,指正金融界的亂象。

    但是,拿別人的文字創作當自己的節目稿,是不是一種亂象?

    名叫”清流君”,但是內容抄襲別人?

    這是一種諷刺嗎?

    我本想私下處理。我早已經寫信告訴這位Youtuber,請移除影片中拿我的文章與推薦序照唸的部分。以及引用別人作品,至少要提到出處,或是取得許可。

    我沒有得到回應。好像這是一個無關緊要,或是不需要處理的問題。

    在此,我嚴正告訴該位Youtuber。這是一個很嚴重,也需要處理的問題。

    鴕鳥,通常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更嚴重。

  • 會計數字寫法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1-10 19:33:47
    有 235 人按讚


    【名家搶先睇】明日大嶼應該如何推銷(渾水)

    倉猝地用劉華護航,是推銷明日大嶼最先及最錯的一著,賠了劉華又折了兵,推銷效果又做不出來,難為民間所接受。然後,有一班經濟學者跳了出來支持,當中不乏大學教過我的老師。笑了。

    有了劉華前車之鑑,經濟學者現在表述立場是不是good move,難說得很,尤其是政府都未有具體藍圖,填海幾多錢大家都係自己方式去計數,然後無限想像。不論支持定反對,都係講緊一堆未成形的空氣幻想,現階段支持定反對都係原則性表述立場。原則性表述是政棍做的,不應該太早用學者做棋子,幫手搖旗吶喊。現在頭戴學者光環的經濟學者一日內在網絡和民間成為過街老鼠,連向來喜歡偽裝經濟學家的假經濟學者,都龜縮了。

    香港經濟學圈子很講倫理,最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都是謙謙君子,談吐有禮。老教授曾打電話邀我跑步,真誠至極,我無利益關係,都唔忍心推拒老教授。如果這班老好人打電話向其他學者遊說,在公在私都不知怎樣推。「要不要教席?研究還要經費嗎?想唔想上位做國師先?」這些問題,及問題背後牽動的權力利益版圖,係直接影響學者如何在圈子混下去。我讀書成績不差,但好在我無再讀上去,回頭一想起都覺得慘情和無奈。所以,我敬重沒有簽署的經濟學者朋友,他們背後承擔的重量非我等圈外人所明白。我知道大部分經濟學者本質上都支持填海,但他們更支持理性的討論,也坦白講那篇支持填東大嶼的數字立論,真的寫得幾差,比較像會計財務式堆填數字,多於嚴謹經濟討論。那些死人公式、IRR、NPV呢?都跑哪去?

    咱們學的是社會科學,理應高人一等。既然是原則性表述立場,要不就簡單簽署算了,不要多說數字推論。否則就要寫到極致,寫一個五十頁又煩又長又臭的數字推論,讓反對填海的人無話可說。學術上有一個有趣事件叫Sokal Hoax,物理學家Alan Sokal曾經用假大空的文字寫法投稿文化期刊,惡作劇式批判後現代主義,作者胡亂堆砌文字,評審照單全收仲大贊。道理簡單深刻:寫到極深極煩的好處在於人地唔明,社會大眾懶得去研究,何況反對填海的人水平又低,好易過關的。

    推銷一個太遠的未來,民間未必有足夠想像,而且又有內地人霸地陰謀論護航,好像說服群眾。其實推銷東西的法門套路來去得幾種,不是營造「假希望」,就是製造「假敵人」,散播仇恨。天地會要反清,才能聚到高手參與;希德拉不抹黑猶太人,又如何上位做大事?

    明日大嶼填海造價小則數千億,超支就要近萬億。如果用錢去收地,跟鄉事派講數,說不定一千億都搞掂了,反正他們也打了開口牌講明祠堂都可以賣。現在政府情願萬億射落海都唔願益這班新界幫,他們可是憤怒非常,地則繼續囤,價值卻沒法被釋放出來。我都打了開口牌,本欄向來與人為善,至於如何製造敵人那我就不多說了,上屆政府最叻做呢樣野啦。

    現在出來鑄字很難,沒十幾頂頭盔都不能行走江湖,正如泛民現在表意見第一句都係講「首先,我反對港獨」,然後才講一堆論點。這樣做人甚無癮,不過我明,講道理無人聽,大家都先問你什麼立場。醜話說清楚好了,我是支持填海啊,但填東大嶼太無志氣,要填就填維港,那才是做大茶飯。「要討我的愛,好膽你就來」,政府肯改Plan,我咪支持囉,呵呵。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artic…/20181110/58897886

  • 會計數字寫法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9-13 09:03:20
    有 208 人按讚


    金融講ED: 渾水
    投訴上市公司寫潮文 泛民很混帳

    上月金融界最好笑的花生是上市公司中國地產集團(1838)報表的「Business Review and Outlook」出現潮文式寫法,算是淡市中的熱話和樂子。例如「整冧別國的資產市場和全球供應鏈布局」和「要消滅美國這個霸主不容易,歷史上要踢走大佬,都是要冒上先被大佬打死的風險」等口語式中文,的確跟上市公司正經八百的八股文官方寫法大相逕庭。

    金融界和財經媒體一齊炒熱花生,瘋狂恥笑,後來這段文字被揭發跟專欄作家方卓如的文章高度相似。本來以為花生食完,事情已告一段落,豈料一班智力無下限的泛民議員居然聯署向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投訴。聯署的泛民立法會議員包括李國麟、莫乃光、梁繼昌、郭榮鏗、葉建源、邵家臻。天啊,這班人到底幾時才肯做實事?情願他們像楊岳橋一樣去美國吃喝玩樂,也勝過做糗事丟人現眼。

    一間公司「Business Review and Outlook」寫得諧趣,到底有無人受害?

    股東嗎?沒事啊,股價沒因此大上大落,事實上要搜證這段文字可以傷害股東利益也不容易。上市公司嗎?兩睇啦,終歸輿論是恥笑公司管理層和財經公關團隊,都唔係好事;但另一方面,bad news is better than no news,公司曝光率空前地高,原理正如個個都恥笑《文匯報》生日,但《文匯報》的網上關注急升了。多了人睇,未必唔係好事。

    至於好像港交所或其他working units都無乜所謂。梁繼昌是會計背景,他也知道只要核數師簽署,會計數字無礙,報表就大致無問題,當然核數師可以有保留意見啦。會計無事,其他公司秘書的文字功夫、printer都難有大問題。當然,這班泛民有投訴過語法錯誤,那就是printer的範疇,但同日友報訪問過教英文、前大律師林作點評英文內容,他說雖然譯得不好,但不算譯錯。

    港交所現在實行的監管制度以披露為本(disclosure-based),即係好橙、爛橙都可以在市場出現,由市場股東決定,只要你無講大話,做足披露就可以了。報表寫潮文無觸犯任何法規問題,事實上人地管理層可能真心相信特朗普「整冧別國的資產市場」和「要消滅美國這個霸主不容易」,你堅係吹佢唔脹喎。如果股東覺得不妥,自然會沽貨,用市場機制懲罰上市公司,又或者行使股東權利在周年大會罷免董事。用不著你班泛民議員多此一舉,除了梁繼昌以外,還包括有法律背景的郭榮鏗,你班人到底識唔識財經?知唔知聯交所職能是甚麼?在這個情況,可以投訴的人只有《信報》和方卓如,因為內容高度相似,但人家都未覺得出手投訴抄襲,你這班有公權力的尊貴議員急甚麼?

    至於莫乃光作為科技界代表,有時間處理無聊小事,倒不如努力叫聯交所增加資訊透明度,例如開放open source, api。你可知道聯交的data是有幾貴?之前又要做Facebook live財經節目的內容提供商申請牌照。又例如,叫佢哋執好少少個披露「難」吧,投資者已常常投訴系統難用和常常發生錯誤。腦子是很好的東西,真希望人人都可以有一顆。我身邊也有泛民議員朋友,實在不介意幫你們這班泛民上財經課101,學精少少。

    https://www.am730.com.hk/…/%E6%8A%95%E8%A8%B4%E4%B8%8A%E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