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最偉大的作品鋼琴譜免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最偉大的作品鋼琴譜免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最偉大的作品鋼琴譜免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最偉大的作品鋼琴譜免費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丹眼看電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 短評與正版觀看方式(三):紀錄短片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推薦排序如下: ★★★★ 《#柯蕾特》Colette(暫譯) Anthony Giacchino|24m|法國/德國 ・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 最佳年輕導演 ・聖路易國際影展 最...

最偉大的作品鋼琴譜免費 在 Camillus’ 歷史劇場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10:36:35

#天方夜譚佐鮭魚卵呵呵人家俄羅斯人都嘛魚子醬 3月18日知名壽星:「管弦樂沙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 . 譜出絢爛旋律的雙魚座音樂家,被譽為西元十九世紀古典音樂「民族樂派」最偉大的俄羅斯巨匠之一,出生在帝俄西...

  • 最偉大的作品鋼琴譜免費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9 15:35:23
    有 56 人按讚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 短評與正版觀看方式(三):紀錄短片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推薦排序如下:

    ★★★★
    《#柯蕾特》Colette(暫譯)
     Anthony Giacchino|24m|法國/德國
    ・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 最佳年輕導演
    ・聖路易國際影展 最佳紀錄短片

    二戰納粹屠猶的影像故事不在少數,但是卻鮮少有作品透過倖存的受害者家屬角度出發。90歲的柯蕾特奶奶,被一名年輕歷史學家啟發,答應一同前往探勘其胞兄當年被殺害的集中營遺址。故事固然是令人動人不已,但本片的坦然誠懇(奶奶承認他當年與胞兄並非非常親暱)、兩個世代的傳承與對話,以及歷史學致力於保存真相對照奶奶窮極一生希望遺忘過去,這兩者之間的拉扯,讓這部紀錄片昇華。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youtu.be/J7uBf1gD6JY

    連結2
    www.theguardian.com/world/ng-interactive/2020/nov/18/colette-a-former-french-resistance-member-confronts-a-family-tragedy-75-years-later

    連結3(3/10前適用)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play/603552a7b8f37f072efd04bc

    ——

    ★★★½
    《#協奏與對談》A Concerto Is a Conversation(暫譯)
     Kris Bowers, Ben Proudfoot|13m|美國
    ・日舞影展入選
    ・紐約時報Op-Docs專題系列
    ・金球獎導演Ava DuVernay 監製

    一名七十年前在美國佛州種族隔離下的黑人勞工,與他走上奧斯卡殿堂的知名作曲家孫子的祖孫隔代對話。爺爺當年遠走他鄉,來到洛杉磯成了一名洗衣店員工。數十年後,他的孫子為《幸福綠皮書》和《柏傑頓莊園》譜寫配樂。一個非典型的美國夢故事,從熨板的踏板到鋼琴的踏板,幾十年交疊在一塊,背後的艱辛難以一言蔽之,充滿詩意與傷懷。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vimeo.com/457051968

    連結2
    https://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7461606/a-concerto-is-a-conversation.html

    ——

    ★★★
    《#不割蓆》“Do Not Split”
     Anders Hammer|35m|挪威/美國
    ・AFI紀錄片影展 特別提及
    ・日舞影展入選

    以一名挪威導演的視角,觀看 2019-2020 香港街頭的抗議與鎮壓,並試圖拼湊出一幅抗爭者群像。儘管片子缺乏較完盡的前因後果,眾多相似的衝突畫面也稍嫌紊亂(手持攝影也讓人感官疲乏),但這片是第一線紀錄歷史的象徵,也再次提醒世人民主的代價為何。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vimeo.com/504381953

    連結2
    https://fieldofvision.org/do-not-split

    ——

    ★★★
    《#歇斯底里的女人》Hysterical Girl(暫譯)
     Kate Novack|13m|美國
    ・國際紀錄片協會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SXSW影展 入選
    ・紐約時報Op-Docs專題系列

    很有趣的切點:以知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當年的一名病人「歇斯底里的女人」朵拉,假想她被男性「噤聲」、「診斷」與「標籤化」之下,可能為自己提供抗辯的自清之言。對應今日 #metoo 脈絡下許多勇於發聲的女性,卻被男性或主流社會斷定為歇斯底里。十分令人玩味的並置和多重媒體素材的運用。

    免費觀賞全片:
    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7026836/hysterical-girl.html

    ——

    ★★★
    《#人工流產諮詢專線您好,我是麗莎》Abortion Helpline, This Is Lisa(暫譯)
     Barbara Attie, Mike Attie, Janet Goldwater|13m|美國
    ・AFI 紀錄片影展 評審團大獎
    ・佛羅里達影展 評審團特別獎

    平實紀錄著一群女性接線員的工作日常,她們全部化名為「麗莎」,提供有限補助金和其他無形的幫助給需要人工流產的婦人。沒什麼起承轉合的例行公事,背後卻是一個又一個破碎的人生悲劇,以溫暖的口吻,道出美國當前最重要的人權議題之一。建議搭配《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觀賞,講述一名未成年孕婦因為法規的限制,被迫鋌而走險到鄰州尋求醫療協助的故事。

    免費觀賞全片:
    vimeo.com/499694935

    ——

    ★★★
    《#魔術方塊神級玩家》The Speed Cubers
     Sue Kim|39m|美國
    ・影評人之選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這大概是短名單中最「易入口」的作品,講述著一名南韓自閉症患者,如何受到澳洲魔術方塊強者偶像的鼓舞,進而突破自己不管是在魔術方塊技巧或人格發展上的能力。這部作品除了看兩名紀錄保持者之間的緊張競爭,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去探討比賽背後的情誼,以及主角背後父母的無條件支持,反而是更為感人的。父母始終才是最偉大的幕後英雄。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092143
     
    ——

    ★★★
    《#如果我是蘇菲亞羅蘭》What Would Sophia Loren Do?
     Ross Kauffman|32m|美國

    一個美國基督徒常掛在嘴上的俚語「如果我是耶穌會怎麼做」(What would Jesus do?),在此轉化為「如果我是蘇菲亞.羅蘭(會怎麼做」,直接將這名義大利影史的女神比做耶穌,某種層面倒也合理。這部片透過一名死忠老粉絲的人生閱歷和家庭故事,帶出蘇菲亞.羅蘭對其深遠的影響,確實是一個可愛的致敬之作。然而,看完後我會覺得這有點監製自肥的成分(監製的母親,就是這名粉絲)。剛好搭配 Netflix 本獎季在推的《來日同行》(由羅蘭主演、羅蘭的兒子執導的義大利片)。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404845

    ——

    ★★½
    《#獻給拉塔莎的詠嘆調》A Love Song for Latasha
     Sophia Nahli Allison|19m|美國
    ・AFI紀錄片影展 紀錄短片特別提及
    ・國際紀錄片協會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日舞影展、翠貝卡影展 入選

    一名15歲黑人少女被雜貨店老闆從腦後開槍擊殺,間接促發了92年洛杉磯暴動,這名少女—拉塔莎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本部片採用一種充滿詩意謳歌的調性,試圖建構出拉塔莎在其友人和家人眼中的樣貌,為她個人的短暫歷史定調。充滿感傷之情,但對於一般國際觀眾可能較有距離。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304985

    ——

    ★★½
    《#客服中心的藍色憂鬱》Call Center Blues(暫譯)
     Geeta Gandbhir|25m|美國
    ・維吉尼亞影展 最佳紀錄短片
    ・SXSW影展、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 入選

    美墨邊界有一群被非法驅離、遣返的美國夢破滅者,儘管離他們熟悉國度咫尺之遙,卻僅能透過客服中心服務美國消費者,繼續流離在邊境。美國當前最受矚目的移民和移工議題,透過此片訪問的底層勞工而有了一張張對應的臉孔。然而整體剪輯上有些鬆散,難以刺中核心問題。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vimeo.com/505335690

    連結2(只到3/10)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play/60348d8acf97f5009bf9bab4

    ——

    尚未觀看(目前無線上管道觀賞):

    《#飢餓病房》Hunger Ward(暫譯)
     Skye Fitzgerald|40m|美國
    ・美國社會影響力媒體獎 最佳導演、剪輯
    ・影評人之選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最終入圍的五部作品,將於美國時間 3/15 公佈。



    ▲ 延伸閱讀: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一):動畫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89367821221231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二):實境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90145144476832

    -

  • 最偉大的作品鋼琴譜免費 在 梁茜雯 Jenny Chien-Wen Li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10 09:46:32
    有 101 人按讚


    【白鳥之歌】

    若說卡薩爾斯是20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相信這點無人能反駁。但若要明確指出他的偉大之處在哪,或許沒多少人能一言以蔽之。首先,大家都知道是卡薩爾斯在14歲那年於舊書店發掘了巴哈埋沒已久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並且又花了12年的時間,每天鑽研練習將這部作品發揚光大,使之成為最偉大的大提琴經典而非僅只是訓練指法的練習曲。然而,也因為這部作品,讓卡薩爾斯重新定義並彙整了當代大提琴的演奏技巧,賦予了大提琴全新的藝術生命,讓大提琴不再只是過氣的笨重老樂器。

    光是以上兩點,就足以讓卡薩爾斯撐起20世紀大提琴音樂的半邊天,也讓卡薩爾斯名留青史。然而,卡薩爾斯偉大的地方不僅只是音樂藝術上的貢獻,他偉大的人格情操更是後輩的典範。他曾說過自己是個永遠都在「拒絕」的音樂家,他拒絕了一般人無法抗拒的名利、慾望,甚至拒絕了功成名就、飛黃騰達。「拒絕」成了他的招牌,但也成了他之所以偉大的關鍵。究竟他是如何「拒絕」的呢?

    這得從他小時候說起,卡薩爾斯是西班牙舉國皆知的天才兒童。四歲進唱詩班、七歲學小提琴、九歲學鋼琴。而十歲時,他已經能全本演奏巴哈十二平均律中的48首前奏曲與賦格了。但小小年紀的他非但沒有選擇當鋼琴家、也不願意當小提琴家,而是投身於當時根本被音樂界視為冷僻樂器的大提琴。這是他人生第一次的拒絕!

    15歲那年,西班牙皇室為表彰卡薩爾斯的天才與努力,特地頒發了兩年的獎學金讓他進入聞名全歐的馬德里音樂學院深造,並賦予了他隨時都可進出皇宮與皇太子一同學習音樂的待遇。然而卡薩爾斯竟然拒絕了這樣豐厚的禮遇,選擇帶著這筆獎學金往當時的弦樂重鎮比利時布魯塞爾音樂院學習大提琴。這是他人生第二次的拒絕!

    當時布魯塞爾音樂院最知名的大提琴教授是約克伯,約克伯非常看不起這位來自西班牙的懵懂青年,因此有意在大師班的課堂上羞辱卡薩爾斯。只見約克伯輕蔑的隨口問了幾首冷僻艱深至極的曲目,沒想到卡薩爾斯竟能將每一首曲子皆一音不漏的完整背譜演奏。這可讓約克伯瞠目結舌,當場收斂起高傲的態度,打算好好栽培這難得一見的天才。為了留下卡薩爾斯,約克伯甚至願意提供卡薩爾斯食宿、免費幫他上課。但有骨氣的卡薩爾斯斷然拒絕,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他不習慣布魯塞爾的生活。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恨極了約克伯歧視、無禮的態度。因此在不惜與西班牙皇室決裂、將所有皇室獎學金一併繳回的要脅下,卡薩爾斯隻身一人離開布魯賽爾,流浪到巴黎,過著落魄的留學生涯。而這是他人生第三次的拒絕!

    在巴黎這段日子,雖時他人生最困頓潦倒的時刻,卻也是涵養他藝術生命最豐蘊的時刻。他一方面在夜總會拉大提琴娛樂觀眾、一方面又以巴黎為基地展開遊歷全歐旅行演奏的生活。不僅多次回到西班牙故鄉演奏、更受邀前往倫敦為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演奏。後來也遠度大西洋接受美國老羅斯福總統的邀請,親赴白宮與卡內基音樂廳演奏。卡薩爾斯聲望的頂點是與小提琴大師提博、鋼琴巨擘柯爾托組成了舉世知名的鋼琴三重奏,遊歷世界各地演奏長達30年之久,累積了聲望與名氣。

    到了1920年,卡薩爾斯終於回到巴塞隆納。他成立了一個全由素人組成的業餘管弦樂團,不僅不求報酬的訓練喜愛音樂的平民大眾一起演奏,更讓巴塞隆納的市民有了欣賞美好音樂的機會。接下來他更成立了工人音樂協會,讓每天在工廠裡辛苦工作的藍領階級,只需每年繳一美金的會費,就能欣賞卡薩爾斯每兩星期為他們所舉辦的高水準音樂會。

    每年夏天,卡薩爾斯總會回到故鄉小鎮開音樂會。同樣的曲目,卡薩爾斯在倫敦可獲得五千美金的酬勞,然而卡薩爾斯卻僅對故鄉的劇院經理象徵性的僅收五美金的車馬費。鄉親們愛極了卡薩爾斯,每當卡薩爾斯回鄉度假之時,居民們總刻意拿起樂器在戶外演奏,無論是嚴肅的室內樂或是熱情的佛朗明哥舞曲,總會故意留下一把樂器無人拿取,以等待卡薩爾斯不期從路上經過而興奮的拿起樂器一同合奏。就是這樣純樸、熱情卻又善良的人民,感動了卡薩爾斯。但也就因為這樣的感動,使得卡薩爾斯做出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次拒絕。

    那是1936年夏天,西班牙爆發內戰,佛朗哥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痛心疾首的卡薩爾斯離開了他摯愛的故鄉,搬到距離法國與西班牙邊境只有數公里之遙的法國小鎮普拉德。從此卡薩爾斯不再稱呼自己是西班牙人,而是他的故鄉之名-加泰隆尼亞人。這是他第四次的拒絕!

    此後,卡薩爾斯開始了他一連串長期抗議、習慣拒絕的歲月。二戰爆發,卡薩爾斯拒絕前往德國為納粹演奏、也拒絕了墨索里尼之邀到義大利演奏。之後他拒絕前往承認佛朗哥政權的英國演奏,二戰過後更拒絕了赴美國演奏,原因同樣是因為他們都承認了佛朗哥政權。卡薩爾斯發誓,只要佛朗哥政權存在的一天,他勢必與邪惡周旋到底,沒有模糊地帶、更沒有商量餘地。恨極卡薩爾斯的佛朗哥政權不只一次發出全球通緝令,將卡薩爾斯列名為遭到通緝的戰犯,明令若活抓卡薩爾斯必定砍斷他的雙手,讓他永世不得拉琴。但卡薩爾斯依舊拒絕如故、抗議如故。就這樣,他拒絕了大半個世界。此時的他寧可在法西交界蒼涼偏僻的庇里牛斯山上舉辦寒酸的音樂節,也不願為這些光鮮亮麗卻面目可憎的政客演奏。

    然而卡薩爾斯的普拉德音樂節卻因此成了世界頂尖音樂家的朝聖之地。他們爭相參與每一年音樂節的活動與演出。就在1950年,巴哈逝世兩百週年之際,卡薩爾斯組了一個僅有數十人的小小樂團專門演奏巴哈的管弦樂作品。而這小型樂團的陣容與卡司足以媲美當時世界各大頂尖樂團,樂團首席是大名鼎鼎的曼紐因、而大鍵琴手則是廿世紀最偉大鋼琴家之一的塞爾金。如此陣仗,讓當年的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也讓卡薩爾斯成了音樂界追求自由民主的人權鬥士,更在1958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個人聲望達到頂峰。但這樣的頂峰卻是他用數不盡的拒絕所換來的。

    1959年,卡薩爾斯終於赴美國紐約演出,然而邀請他的並非已多次遭受閉門羹待遇的美國,而是聯合國國際大會。在那場音樂會中冠蓋雲集,就連西班牙駐聯合國大使都親自前往聆聽「戰犯」的演出。卡薩爾斯拒絕了西班牙,但卻沒有一個人能拒絕他的音樂!又一次,紐約時報給當晚演出的卡薩爾斯發表了這樣的社論:「值得慶幸的是,佛朗哥政權沒有蠢到在眾目睽睽下拒絕文明。」

    一個用拒絕堆砌起來的價值觀,給了我們這樣不凡的啟示與榜樣。他的尊嚴建立在不屈服於任何現實利益,更以人道精神、自由民主為畢生追求的信仰。自1945年起,每一次的音樂會,卡薩爾斯必定以他家鄉加泰隆尼亞的民謠《白鳥之歌》作為終曲。在這首曲子裡,能聽到他的傲然於世的骨氣與勇氣,更能聽到他慷慨無私的包容與熱情。骨氣勇氣代表的是不妥協的價值觀,包容熱情卻是對眾生的擁抱與關懷。這如同卡薩爾斯所說的:

    「對人類尊嚴的侮辱就是對我的侮辱,而維護正義是我的良知使然;事實上,人類的良知比音樂重要得多。雖然你可以用音樂來提升人類的良知,但是最偉大的是愛,卻是對所有生命的愛。」

    本文第一則留言裡的影片旁白,是卡薩爾斯於1971年最後一次受邀在聯合國大會上演出時的演講錄音。當年他已91歲高齡,其聲調仍然鏗鏘有力、感人肺腑。再過兩年,大師辭世,卡薩爾斯留給世人的絕不只有偉大的音樂藝術,其崇高的情操與人格,更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真理,照亮這世界每個陰暗的角落!

  • 最偉大的作品鋼琴譜免費 在 Ing.TV(蔡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3-08-06 16:05:34
    有 60 人按讚


    【白鳥之歌】/ 大提琴家卡薩爾斯

    『自1945年起,每一次的音樂會,卡薩爾斯必定以他家鄉加泰隆尼亞的民謠<白鳥之歌>作為終曲。在這首曲子裡,能聽到他的傲然於世的骨氣與勇氣,更能聽到他慷慨無私的包容與熱情。骨氣勇氣代表的是不妥協的價值觀,包容熱情卻是對眾生的擁抱與關懷。這如同卡薩爾斯所說的:

    「對人類尊嚴的侮辱就是對我的侮辱,而維護正義是我的良知使然;事實上,人類的良知比音樂重要得多。雖然你可以用音樂來提升人類的良知,但是最偉大的是愛,卻是對所有生命的愛。」

    影片裡的旁白,是卡薩爾斯於1971年最後一次受邀在聯合國大會上演出時的演講錄音。當年他已91歲高齡,其聲調仍然鏗鏘有力、感人肺腑。再過兩年,大師辭世,卡薩爾斯留給世人的絕不只有偉大的音樂藝術,其崇高的情操與人格,更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真理,照亮這世界每個陰暗的角落!就如同我們的國家,需要勇敢的你我站出來,為正義發聲,切勿姑息縱容!』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1393763650847217

    呂岱衛 | 文

    這篇文章頗長,有感於近日紛擾的民怨局勢,心中實在洶湧。因此一筆落下便不肯罷休,非得寫完為止。也請好友們能多包涵,若真無耐心讀完,也可直接點選連結的音樂來聽。但我想若能慢慢讀下去,或許對於<白鳥之歌>,你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也說不定。

    這次我要講的故事,是卡薩爾斯。

    若說卡薩爾斯是廿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相信這點無人能反駁。但若要明確指出他的偉大之處在哪,或許沒多少人能一言以蔽之。首先,大家都知道是卡薩爾斯在十四歲那年於舊書店發掘了巴哈埋沒已久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並且又花了十二年的時間,每天鑽研練習將這部作品發揚光大,使之成為最偉大的大提琴經典而非僅只是訓練指法的練習曲。然而,也因為這部作品,讓卡薩爾斯重新定義並彙整了當代大提琴的演奏技巧,賦予了大提琴全新的藝術生命,讓大提琴不再只是過氣的笨重老樂器。

    光是以上兩點,就足以讓卡薩爾斯撐起廿世紀大提琴音樂的半邊天,也讓卡薩爾斯名留青史。然而,卡薩爾斯偉大的地方不僅只是音樂藝術上的貢獻,他偉大的人格情操更是後輩的典範。他曾說過,他是個永遠都在「拒絕」的音樂家,他拒絕了一般人無法抗拒的名利、慾望,甚至拒絕了功成名就、飛黃騰達。「拒絕」成了他的招牌,但也成了他之所以偉大的關鍵。究竟他如何「拒絕」呢?

    這得從他小時候說起,卡薩爾斯是西班牙舉國皆知的天才兒童。四歲進唱詩班、七歲學小提琴、九歲學鋼琴。而十歲時,他已經能全本演奏巴哈十二平均律中的四十八首前奏與賦格了。但小小年紀的他,非但沒有選擇當鋼琴家、也不願意當小提琴家,而是投身於當時根本被音樂界視為冷僻樂器的大提琴。這是他人生第一次的拒絕!

    十五歲那年,西班牙皇室為表彰卡薩爾斯的天才與努力,特地頒發了兩年的獎學金讓他進入聞名全歐的馬德里音樂學院深造,並賦予了他隨時都可進出皇宮與皇太子一同學習音樂的待遇。然而卡薩爾斯竟然拒絕了這樣豐厚的禮遇,選擇帶著這筆獎學金往當時的弦樂重鎮比利時布魯塞爾音樂院學習大提琴。這是他人生第二次的拒絕!

    當時布魯塞爾音樂院最知名的大提琴教授是約克伯,約克伯非常看不起這位來自南方的懵懂青年,因此有意在大師班的課堂上羞辱卡薩爾斯。只見約克伯輕蔑的隨口問了幾首冷僻艱深至極的曲目,沒想到卡薩爾斯竟能將每一首曲子皆一音不漏的完整背譜演奏。這可讓約克伯瞠目結舌,當場收斂起高傲的態度,打算好好栽培這難得一見的天才。為了留下卡薩爾斯,約克伯甚至願意提供卡薩爾斯食宿、免費幫他上課。但有骨氣的卡薩爾斯斷然拒絕,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他不習慣北方的生活。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恨極了約克伯歧視、無禮的態度。因此在不惜與西班牙皇室決裂、將所有皇室獎學金一併繳回的要脅下,卡薩爾斯隻身一人離開布魯賽爾,流浪到巴黎,過著落魄的留學生涯。而這是他人生第三次的拒絕!

    在巴黎這段日子,雖時他人生最困頓潦倒的時刻,卻也是涵養他藝術生命最豐蘊的時刻。他一方面在夜總會拉大提琴娛樂觀眾、一方面又以巴黎為基地展開遊歷全歐旅行演奏的生活。不僅多次回到西班牙故鄉演奏、更受邀前往倫敦為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演奏。後來也遠度大西洋接受美國老羅斯福總統的邀請,親赴白宮與卡內基音樂廳演奏。卡薩爾斯聲望的頂點是與小提琴大師提博、鋼琴巨擘柯爾托組成了舉世知名的鋼琴三重奏,遊歷世界各地演奏長達卅年之久,累積了聲望與名氣。

    然而到了1920年,卡薩爾斯終於回到巴塞隆納。他成立了一個素人管弦樂團,不僅不求報酬的訓練平民大眾一起演奏音樂,更讓巴塞隆納的市民有了欣賞美好音樂的機會。接下來他更成立了工人音樂協會,讓每天在工廠裡辛苦工作的藍領階級,只需每年繳一美金的會費,就能欣賞卡薩爾斯每兩星期為他們所舉辦的高水準音樂會。

    每年夏天,卡薩爾斯總會回到故鄉小鎮開音樂會。同樣的曲目,卡薩爾斯在倫敦可獲得五千美金的酬勞,然而卡薩爾斯卻僅對故鄉的劇院經理象徵性的僅收五美金的車馬費。老同鄉們愛極了卡薩爾斯,每當卡薩爾斯回鄉度假之時,居民們總刻意拿起樂器在戶外演奏,無論是嚴肅的室內樂或是熱情的佛朗明哥舞曲,總會故意留下一把樂器無人拿取,以等待卡薩爾斯不期從路上經過而興奮的拿起樂器一同合奏。就是這樣純樸、熱情卻又善良的人民,感動了卡薩爾斯。但也就因為這樣的感動,使得卡薩爾斯做出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次拒絕。

    那是1936年夏天,西班牙爆發內戰,佛朗哥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痛心疾首的卡薩爾斯離開了他摯愛的故鄉,搬到距離法國與西班牙邊境只有數公里之遙的法國小鎮普拉德。從此卡薩爾斯不再稱呼自己是西班牙人,而是他的故鄉之名-加泰隆尼亞人。這是他第四次的拒絕!

    此後,卡薩爾斯開始了他一連串長期抗議、習慣拒絕的歲月。二戰爆發,卡薩爾斯拒絕前往德國為納粹演奏、也拒絕了墨索里尼之邀到義大利演奏。之後他拒絕前往承認佛朗哥政權的英國演奏,二戰過後更拒絕了赴美國演奏,原因同樣是因為他們都承認了佛朗哥政權。卡薩爾斯發誓,只要佛朗哥政權存在的一天,他勢必與邪惡周旋到底,沒有模糊地帶、更沒有商量餘地。縱使佛朗哥政權不只一次發出全球通緝令,明令若活抓卡薩爾斯必定砍斷他的雙手,讓他永世不得拉琴,卡薩爾斯依舊拒絕如故、抗議如故。就這樣,他拒絕了大半個世界。此時的他寧可在法西交界蒼涼偏僻的庇里牛斯山上舉辦寒酸的音樂節,也不願為這些光鮮亮麗卻面目可憎的政客演奏。

    然而卡薩爾斯的普拉德音樂節卻因此成了世界頂尖音樂家的朝聖之地。他們爭相參與每一年音樂節的活動與演出。就在1950年,巴哈逝世兩百週年之際,卡薩爾斯組了一個僅有數十人的小小樂團專門演奏巴哈的管弦樂作品。而這小型樂團的陣容與卡司足以媲美當時世界各大頂尖樂團,樂團首席是大名鼎鼎的曼紐因、而大鍵琴手則是廿世紀最偉大鋼琴家之一的塞爾金。如此陣仗,讓當年的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也讓卡薩爾斯成了音樂界追求自由民主的人權鬥士,更在1958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個人聲望達到頂峰。但這樣的頂峰卻是他用數不盡的拒絕所換來的。

    1959年,卡薩爾斯終於赴美國紐約演出,然而邀請他的並非已多次遭受閉門羹待遇的美國,而是聯合國國際大會。在那場音樂會中冠蓋雲集,就連西班牙駐聯合國大使都親自前往聆聽「戰犯」的演出。卡薩爾斯拒絕了西班牙,但卻沒有一個人能拒絕他的音樂!又一次,紐約時報給當晚演出的卡薩爾斯發表了這樣的社論:「值得慶幸的是,佛朗哥政權沒有蠢到在眾目睽睽下拒絕文明。」

    一個用拒絕堆砌起來的價值觀,給了我們這樣不凡的啟示與榜樣。他的尊嚴建立在不屈服於任何現實利益,更以人道精神、自由民主為畢生追求的信仰。自1945年起,每一次的音樂會,卡薩爾斯必定以他家鄉加泰隆尼亞的民謠<白鳥之歌>作為終曲。在這首曲子裡,能聽到他的傲然於世的骨氣與勇氣,更能聽到他慷慨無私的包容與熱情。骨氣勇氣代表的是不妥協的價值觀,包容熱情卻是對眾生的擁抱與關懷。這如同卡薩爾斯所說的:

    「對人類尊嚴的侮辱就是對我的侮辱,而維護正義是我的良知使然;事實上,人類的良知比音樂重要得多。雖然你可以用音樂來提升人類的良知,但是最偉大的是愛,卻是對所有生命的愛。」

    影片裡的旁白,是卡薩爾斯於1971年最後一次受邀在聯合國大會上演出時的演講錄音。當年他已91歲高齡,其聲調仍然鏗鏘有力、感人肺腑。再過兩年,大師辭世,卡薩爾斯留給世人的絕不只有偉大的音樂藝術,其崇高的情操與人格,更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真理,照亮這世界每個陰暗的角落!就如同我們的國家,需要勇敢的你我站出來,為正義發聲,切勿姑息縱容!



    呂岱衛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dwk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