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曼巴精神內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曼巴精神內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曼巴精神內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曼巴精神內容產品中有1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翻譯能夠為不同文化與語言帶來溝通與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不過隨著全球化在資訊流通的速度加快,有許多本來比較不容易在其他文化中看到的異文化飲食也逐漸變得常見。因此,有些菜餚的命名是帶有原生文化以及語言脈絡的邏輯,就會對翻譯成其他語言形成挑戰。一般來說,翻譯可以用白話的方式去描述這道菜餚的內容來協助消費者理...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30的網紅李佑群老師的CHANNEL YO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看影片抽連韓國性感女神泫雅也愛瘋狂的rosaK #卞慶華覬覦佑群老師主持人位子開了新節目? #時尚天王佑群老師的兩百副眼鏡收藏 【時尚向佑群 Vol.12】卞慶華成功篡位?佑群老師與他的兩百副眼鏡收藏! 🔔記得立刻『訂閲』我的YouTube頻道順便開啓小鈴噹唷! #關於本集 什麼!!「時尚向...

曼巴精神內容 在 XXY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06:24:56

【梗你報新聞】2021-JUN. WEEK 4 國內外影視新聞一週總整回顧 . ▶ 收看本篇YouTube版本(直播存檔):https://youtu.be/rW4LjQpEU4M ▶ 收聽本篇PODCAST版本: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qg7nwtfh...

曼巴精神內容 在 李佑群老師.YouGunLee.ユウグンリ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8:42:03

#看影片抽連韓國性感女神泫雅也愛瘋狂的rosaK #卞慶華覬覦佑群老師主持人位子開了新節目? #時尚天王佑群老師的兩百副眼鏡收藏 👉🏻本集YouTube 看這:https://youtu.be/oXpH-FQHFm0 🔔記得立刻『訂閲』我的YouTube頻道順便開啓小鈴噹唷! 什麼!!「時尚向慶...

曼巴精神內容 在 JUKSY街星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30 22:01:20

#juksynba : — 幹得好!Kobe 老婆將取回「黑曼巴」專屬商標,就連老大迷們最愛的 Mamba 服飾球鞋或將發售!—⁠⁠ -⁠⁠ 在 2020 年初一場直升機意外中全球球迷失去了「黑曼巴」柯比布萊恩(Kobe Bryant)及他的二女兒吉安娜瑪麗亞-歐諾爾布萊恩(Gianna Bryan...

  • 曼巴精神內容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9 17:10:30
    有 33 人按讚

    翻譯能夠為不同文化與語言帶來溝通與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不過隨著全球化在資訊流通的速度加快,有許多本來比較不容易在其他文化中看到的異文化飲食也逐漸變得常見。因此,有些菜餚的命名是帶有原生文化以及語言脈絡的邏輯,就會對翻譯成其他語言形成挑戰。一般來說,翻譯可以用白話的方式去描述這道菜餚的內容來協助消費者理解,不過,單獨描述食材或大概的處理方式,有時候沒有辦法表達出這道菜餚的精神或特殊脈絡。若是直接以這道菜餚的特色來進行翻譯,也有可能反而讓消費者摸不著頭緒。除此之外,對於自己文化中菜餚在其他文化的翻譯名稱,除了能夠標準化自身文化透過飲食的文化交流之外,或許也會涉及文化背後的國際政治角力?

    ——————————————
    今年7月底,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宣布將Kimchi(舊譯韓國泡菜)的正式華文譯名訂為「辛奇」,雖然表面看來是終結了從去年11月起,因中國四川泡菜獲得國際標準化組職(ISO)認證,並聲稱韓國「泡菜宗主國」地位名存實亡而開始的「泡菜宗主國」之爭,但新聞一出,卻引發了另一波議論。

    不只中國網友批評「管太多」,同樣使用華文的台灣,也出現不少表示不以為然的評論,就連韓國本土都出現反對聲浪,甚至在青瓦台公佈欄上發起請願,要求撤回這項措施。然而,隨著韓劇、防彈少年團(BTS)等韓流持續席捲全球,「Made in Korea」也逐漸成為一個品牌,比起單純的民族主義,這次的「辛奇」正名除了維護文化自主性,或許也將再次為全球化下的文化推廣,提供新的參考案例。

    愚蠢的亡國政策」?韓食正名早有先例

    「『김치』(Kimchi)是使用了上百年,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固有名詞」、「中國人要怎麼翻譯我們的固有語是他們的問題!」

    包含擔心Kimchi的韓文字「김치」就此消失、批評政府不應干涉他國翻譯、擔憂宣傳效果下降,以及造成其他外國人混亂等,請願文中洋洋灑灑列出六大項反對「辛奇」的理由,不只稱政府這樣的做法,是拋棄韓國人的自尊心,甚至還痛批這是「愚蠢的亡國政策」。直到9月1日請願結束,也累積獲得1萬2千多人響應。

    追溯Kimchi被稱為「韓國泡菜」的起源,是因為華文中並沒有相應的名詞,因此借用概念類似的泡菜代稱,並加上「韓國/韓式」加以區別。

    但姑且先不論「辛奇」的出現是否會反而導致「김치」的韓文用法消失,雖然在面對未知事物時,習慣上確實會先以當地有的名詞稱呼,不過事實上早在2014年,韓國就已經有為食物「正名」的先例。

    「想要提升『韓式料理』的品牌價值?就必須統一名稱標示方法!」2011年正當韓流開始席捲東南亞,韓國文化廣播公司(MBC)就曾遠赴泰國曼谷採訪,點出當地韓式料理店翻譯不一的問題。以最基本的飯(밥)為例,有的店家是直接使用韓文發音寫成「Bab」,有的則會取意思寫成「Rice」。同時報導中也以當地日本餐廳作為對比,明明數量就是韓式餐廳的好幾倍,料理的翻譯名稱卻能夠完美地一致。兩年後,就在首爾外國觀光客人數超越巴黎,即將突破每年千萬人次之際,同樣的問題也再度被提出,只是主角換成了韓國國內的韓式料理店。

    石鍋定食(돌솥 정식)被翻譯成「hot stone pot full」(很熱的石頭裝滿鍋子)、牛頭骨湯(곰탕)則變成「bear thong」(熊湯),看似在開玩笑的字詞,卻是當時外國觀光客在餐桌上最大的噩夢。

    不只英文翻譯出包,日文翻譯也好不到哪去,除了醬油蟹變成「蟹の醤油ピックル」(螃蟹的醬油酸黃瓜),各種翻譯錯置的情況也屢屢出現,讓點餐彷彿成為一場「大冒險」。當記者詢問店家,卻發現對方只是直接委託招牌業者製作,10多年來都不知道上面的翻譯是錯的,而進一步追問招牌業者使用的翻譯方式,竟然是依賴最陽春的網路翻譯。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促成韓國國語院與文化體育觀光部,及農林畜產食品部(簡稱農食品部)合作,並在2014年發布了《主要韓食名稱羅馬字標記與翻譯標準事案》,針對200種著名的韓式料理,規定了標準的日文、華文與英文名稱。在這波名單中,被「正名」的不只有如今台灣人常見的拌飯(英文翻譯由Bibimbab、mixrice等統一為 Bibimbab)、冷麵、烤五花肉(過去也有人稱三枚肉)等,「紫菜飯卷」更是在此時與日本的「壽司」分道揚鑣。

    有趣的是,這次引發議論的「辛奇」,因為製作過程與原本的翻譯「泡菜」不同,也曾經出現在2014年的正名名單中,但農食品部最後還是因為「無法在中國內產生影響力」而作罷。連帶的,像是「김치 볶음밥」、「김치전」等料理的華文翻譯,也定調為泡菜炒飯與泡菜煎餅。

    然而,比起維護文化自主性,這次的「正名」實際上更接近於促進資訊流通的「書同文」政策,不只牽涉的語言較廣,對象也主要是韓國自家人。相較之下,2005年韓國首都由「漢城」正名為「首爾」,不論在對象或意義上都更接近這次的辛奇正名。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5714937

  • 曼巴精神內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3 22:02:34
    有 336 人按讚

    好書推薦《#人慈》部落格文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如果有兩個星球,你認為自己住在哪一個?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踩在腳下。這個問題被用來問過許多學生,幾乎所有人都選了星球B。但事實是,我們住在星球A。這個世界真正面臨的威脅在於我們對人性太過悲觀。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humankind/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人慈》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他是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作家、記者。有鑑於報章媒體、政治宣傳、普羅大眾對於「人性」的偏誤解讀,他想透過這本書傳達一個核心訊息:「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

    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以詳盡的事實和深入的查證,說明了人類無論是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來襲,對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如果你至今仍然認為,人類就是天生自私、貪得無厭、陰險狡詐,那麼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大為改觀。

    這本書讓我感到大為驚喜的,是作者既大膽、又謹慎的考證態度,他勇於對歷史上知名的眾多案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提出反面看法,而且其證據令人信服。在媒體慣用人性「惡」的一面吸引眼球的世界裡,這是一本思想激進的書,只不過是偏向人性「善」的那面光譜。這種書很罕見,卻彌足珍貴。
    .
    #人性本惡?三個精彩翻案
    .
    人類有考據的數萬年歷史以來,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和鬥爭,我們也從故事裡看到領導人無論為了私利、國家的經濟、民族的情節而發動戰爭。難道,人類不就是天性好鬥嗎?只要有誘因存在,人們就會甘願殺得你死我活嗎?從歷史的考據裡面,我們會發現人性跟我們想得很不一樣:絕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傷害另一個人。讓我們先從書中三個精彩的翻案來找到線索。
    .
    1.#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
    《蒼蠅王》是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在我國中的時候,老師也放過翻拍的影片當作社會科學的教材。內容大意是在說,因為飛機墜機,六個英國男孩漂流到一座無人島上,在沒有大人的情況得自立求生。過程發生了許多權力爭執、失去理智、弱肉強食的情節,最後只剩下兩個孩童倖存的故事。這個虛構故事在感嘆「人心的黑暗」,也被列為標準的社會教材讀物。

    作者把持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他深入瞭解了虛構的《蒼蠅王》小說作者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的生平。作者發現高汀是一名有憂鬱傾向的酗酒者,他還會打小孩,他也曾說過:「我瞭解納粹,因為本質上來說我也是那一類」,這才讓作者明白,原來寫出《蒼蠅王》的作家是一個多麼不快樂的人。

    因此,作者根據事實為主,追尋了一條實際發生過的類似案例,六名少年在太平洋落難,漂流到阿塔島(`Ata)的真實故事。這則故事跟小說大相逕庭,六名少年在荒島上發揮團結的本領,協調出遇到衝突的處理方式,還彼此在受傷時互相照顧。受困15個月後,六人獲救時仍氣色飽滿,而且士氣高漲地不可置信。真實版的《蒼蠅王》,其實是一個友情和忠誠的故事。

    發現阿塔島生存的船長彼得.華納(Peter Warner):「人生教了我許多事,其中包括了一個經驗,就是你永遠要尋找人的善良光明面。」
    .
    2.#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翻案
    .
    我讀過許多談到心理學的書籍,都喜歡引用一個知名的案例,那就是《史丹佛監獄實驗》。實驗主持人飛利浦.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把24名參加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12人當囚犯,12人當獄卒,觀察人類當囚犯的反應,以及擔任獄卒的人施加權力的表現。整個實驗因為囚犯精神狀態快速崩潰、獄卒施加的處罰越來越過火,結果實驗到第六天就被迫中止。

    這個實驗的結論彷彿要告訴我們:「當你給予人們權力,他們就會開始為惡,發展出一些不人道的規則」。作者深入考察之後發現,這簡直是一場天大的騙局。實驗並不是任憑12名獄卒自己決定如何處以,而是金巴多本人直接給獄卒灌輸思想:「你們要創造一種挫折感,製造恐懼,要剝奪他們的個體性…」,最後獄卒定的17條規則裡,有11條根本是實驗團隊給予的意見。這簡直是引導式的邪惡。

    你或許也會好奇,那如果是實驗團隊「完全不介入」的狀況會怎樣?兩個英國心理學家2002年在電視節目上複製了一次同樣的實驗,但這次沒有告訴獄卒該怎麼管理、該怎麼懲罰。結果呢?節目無聊到不行。第二天,獄卒把食物分給囚犯。第五天,一名囚犯提議設立民主制度。第六天,獄卒跟囚犯一起抽菸。最後一集,大部分人一起坐在沙發上消磨時間。這麼無聊的故事,難怪我們都沒聽過。
    .
    3.#電擊器實驗的翻案
    .
    還有一個更出名的《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受測者身為「老師」,當隔壁房間的「學生」答錯題目時,就要按下電擊器,懲罰坐在電椅上面的學生。「學生」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受電擊所發出的哭喊也是演出來的,但受測的「老師」並不知道,他們會「以為」這些電擊都是真的。

    每一次學生答錯,懲罰的電壓伏特數就要提高,實驗主持人史丹利.米倫格爾(Stanley Milgram)教授會要求老師繼續施罰。120伏特時學生會開始喊痛,150伏特時尖叫並喊著退出實驗,200伏特時大叫大叫血管裡的血都凍住了!超過320伏特時開始撞牆並失去聲音。結果,有65%的受測者一路聽從指揮,開到了450伏特,幾乎是把學生電死的程度。實驗的結論幾乎告訴我們,只要有權威要求,連普通人都願意電死一個路人甲?

    作者考核過後的翻案顯示了另一種事實。幾乎所有受測者都曾抗命,想要停手,但實驗方會加強壓力逼迫就範,從錄音檔聽起來更像是霸凌和脅迫。事後調查,只有一半的受測者認為隔壁的學生是真的在受苦,其他人覺得只是實驗效果。許多受試者也表示,因為他們真心「信任」米倫格爾教授的實驗對人類一定有幫助,所以即使當下不忍心,也願意咬著牙繼續做下去。

    綜合以上三個翻案結果,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但引用作者所說的:「如果你催促地夠用力,給予足夠刺激、又拐又騙,許多人確實是有能力做惡。但是邪惡通常不是在表面之下,它是需要費盡功夫才能扯出來的。」邪惡得要披上善良的外衣才行。
    .
    #人怎麼會互相傷害?
    .
    所以,人真的是天性好鬥、殺得你死我活的物種嗎?綜觀歷史大小戰爭,這個說法似乎成立,但是當我們把尺度放到人與人面對面的相處,就是另一種樣貌。舉戰爭為例,兩軍人馬大動干戈的時候,所有人一定都是拔刀互砍、舉槍互射吧?在那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是敵死,就是我亡了,不是嗎?

    真實的戰爭傷亡統計很有意思,例如二戰英國陣亡的軍人死因中,10%是子彈和反坦克地雷;15%是詭雷、爆破和其他;75%是手榴彈、迫擊砲和空投炸彈。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隔個一定「距離」被殲滅的。真正喊著敵人是「害蟲」,一旦碰面就格殺毋論的,通常是離戰場最「遙遠」的政客和領導人。

    根據研究,二戰的生存老兵超過一半從未殺過人,只有20%的軍人曾經擊發過武器。美國南北戰爭最激烈的蓋茨堡戰役中,回收的27,000把火槍,還裝有彈藥的比例達到90%。12,000把裝有兩顆彈藥,其中6000把超過三顆。但火槍設計成那樣,就是一次只能射出一顆子彈,那幹嘛裝那麼多顆子彈?因為大部分的士兵都『沒有』在試圖殺敵。人,打從心底不喜歡傷害另一個人。
    .
    #如何改善?三種範例
    .
    在這本書的下半部,作者有一則引述徹底震撼了我的思想。這句引言來自英國哲學家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他給未來世代這個建議:「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這個非常理性的觀念,一開始相當很吸引我,但作者及時把我拉了回來。他提到除了探究事實之外,你本身「相信」什麼,才是以改善世界的動力來源。

    第一種相信的力量,叫做「畢馬龍效應」。科學家做過一種實驗,把兩群同樣普通的老鼠,分別標示聰明和愚笨。請不知情的學生照顧老鼠,然後進行迷宮遊戲,看哪一組比較快逃出迷宮。結果聰明的那組獲勝,事後發現學生「相信」這些老鼠比較聰明,給予比較好也溫柔的待遇。同樣的實驗在一群小學生上進行,不知情的老師對聰明組的學生更關注、更鼓勵,事後結算成績,聰明組的孩子其智力表現提高了最多。

    第二種相信的力量,叫做「魔像效應」。曾經有科學家在美國做過一個不道德的實驗,他把二十個孤兒分成兩組,跟其中一組說他們是善於表達的人,跟另外一組說他們注定要變成口吃者。這個實驗結果害得許多口吃組的受測孩童,一輩子患有語言障礙。這種效應常導致貧窮學生更加落後、無家可歸者失去希望、已經被孤立的青年人更加極端。

    一如正面的期待能夠引發好的結果,負面的期待也能夠讓惡夢成真。接下來介紹書中三個真實世界的例子,來看看如何運用「相信」的力量,來改善我們的工作、教育和民主運作。
    .
    1.#論工作的內在動機
    .
    研究發現,外在誘因例如紅利會減低員工的內在動機和道德標準。給予外在誘因會獲得相等的回報:按照工時給付,就會增加更多的工時(無論是否裝忙)。按照發表數目給予稿費,就會得到更多的發表文章(無論品質優劣)。按照手術量來給付,手術就會更多(無論是否必要)。

    荷蘭的最大的鄰里照護平台「博祖克」(Buurtzorg)採取逆向而行的策略,這個組織沒有業績目標或分紅,沒有管理階層,沒有客服中心。運作的自主權下放給每一個十二人的團隊,團隊自己定行程表,自行雇用同事。省去的營運費用和會議時間都回歸到團隊本身。

    執行長喬斯.德.柏洛克(Jos de Blok)是從最基層出身的人,他相信員工內心會選擇做「正確」的事。他說傳統的管理階層「喜歡憑空想像一些計畫給那群工蜂做」,還說「拿掉管理階層,工作還是照常進行」,他認為讓團隊自我導向、動手執行腦中想法,是最實際的做法。博祖克沒有人資部,被評為最佳雇主;沒有行銷部,卻獲得最佳行銷獎。

    (延伸資源:在台灣有「台灣居護」引進了這套照護模式)
    .
    2.#論教育的玩耍本質
    .
    自古以來,愈是聰明的動物愈會玩耍,玩耍更深植於人類天性當中。創造力和學習力來自於自由地玩耍,孩子會自然地渴望探索這個世界。當社會工業化之後,學校的體制越來越制式化,學生的課表被排滿,家長連下課的時間也不放過。最近針對十個國家的民調顯示,監獄囚犯待在戶外的時間比孩子還要多。研究也發現一個趨勢,孩子愈來愈覺得「自己的生命被他人所決定」。這是一個快要忘記怎麼「玩耍」的世代。

    荷蘭的「阿哥拉」(Agora,希臘語「市集」的意思)是一個沒有年級、班級、教室的學校,也沒有功課和成績,一組學生團隊就只有配一位「輔導員」,但自主權在學生身上,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整個學校就像一個主題樂園,學生透過玩耍和探索,找到自己當下有興趣的題目攻讀,學校提供對應的資源給他們學習。相較於傳統教育把孩童當植物灌溉,這所學校將孩童當「人」看待。

    在這裡,與眾不同是常態,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學習路徑。這裡幾乎找不到霸凌的蹤影,因為不以年齡和能力區隔孩童,沒有誰的進度會落後,沒有誰的表現太過突出,每個人都在綻放當下最好的自己。作者引述道:「玩耍的相反不是工作,玩耍的相反是抑鬱。」問題不是孩子能不能掌控自由,而是大人有沒有勇氣給他們自由?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延伸閱讀:Agora: Meet the school with no classes, no classrooms and no curriculum,英文文章)
    .
    3.#論民主政體的模樣
    .
    作者提到,世界上愈來愈多的民主政體正遭受七種瘟疫侵襲:政黨持續腐化、公民不再信任彼此、少數人遭排除、選民失去興趣、貪贓枉法的政客、有錢人逃稅、人們發現當代民主充滿貧富不均(怎麼跟我住的地方這麼像!?)。但世界上有地方嘗試了解法,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卻很少上新聞(你應該猜得到為什麼)。

    委內瑞拉的托雷斯市(Torres)的民選首長胡立歐.查維茲(Julio Chávez)選擇一種嶄新的信念,他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積極認真的公民」。他的競選政見只有一個,下放權力給所有托雷斯市民,而且他遵守了承諾。所有的政府集會邀請全體居民參加,不只是討論,還要決議城市所有預算的使用。

    結果人們空前踴躍參與政治,在最需要的地方蓋起了住宅和學校,有效地鋪整馬路清掃街區。因為預算透明,大幅削減了貪污和權威的弊病。市民們還一起要求提高稅收,並且說道:「過去我們不瞭解市政稅要用來支付那麼多東西。」這個被稱為「參與式民主」的方式,深受民眾喜愛,卻鮮少在新聞上被提及。

    (在台灣我還沒聽過類似的試營運模式,有人聽過嗎?)
    .
    後記:#相信善的一面
    .
    《人慈》是我今年讀過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作者的大膽思想,配上嚴謹的查證,讓人讀來格外痛快。從這本書中,我也慢慢體認到,問題不是二元化的「人性本惡或本善」選擇題。反而,透過這些精采的正反論述,猶如偵探小說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我理解到的是人性真正的「複雜」。

    如同現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麼發達,如果只讓電腦演算法來判決,那麼歷久不衰的《蒼蠅王》人心黑暗論肯定佔據上風;《史丹佛監獄實驗》和《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無以計數的論文和書籍引用,肯定讓演算法覺得這才是人性的真理。無數對人性帶有扭曲和偏誤的描寫佔據了媒體的版面。然而,事實呢?

    這本書中段的畢馬龍和魔像效應教我們的就是,人們「相信」的事情往往會發展成「事實」,更是一個令人驚醒的提點。無論是書中獄卒和囚犯的故事、老師和學生的故事、老闆和員工的故事、父母和子女的故事,一再說明了:「當你把一個人當人看,他就會表現得像一個人。」反之。讀完這本書後,你可以踏實地選擇自己相信的那一面。

    瞭解事實,讓我們得以明辨是非。擁有信念,才能以行動改變世界。原來,關於人性,我讀過的許多論點幾乎都是錯的。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所分心。只管去看,事實是什麼。然後在事實背後,找出值得相信的事情,讓它成為新的事實。這絕對是一本必讀之書。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KIND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z7sRHr
    使用期限:9/12~9/18
    .
    感謝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提供抽獎贈書

  • 曼巴精神內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30 07:15:00
    有 1,422 人按讚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我們自己和自身的關係,比我們跟父母的關係更加親密。
    唯有超脫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才能讓我們和自身有所連結。即使父母曾經在我們小小的童年時期無條件的付出,我們仍要拿回一項最寶貴的權力—一種自由、一種獨立思考的力量。
    —艾立克. 比內( Eric Binet )

    成年人和自己前父母的關係,是一種既敏感又複雜,也很少被談論的議題。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這樣的想法對很多成年人來說,不僅令人震撼到難以想像,也會讓人陷進一種矛盾的情緒裡。有的人會排斥這種荒謬的想法,有的人會感到被冒犯⋯⋯然而越來越多人,在單純地回想自己的親子關係時,假設自己不再把自己的父母當成父母看待,便同時能感受到一種真切的釋懷感。即使這樣的想法令人感到不自在,卻是根本的事實。

    因為這個觀念,實在無法用「令人愉悅」來形容,但這樣的新思維,卻開啟了一種新的道路—就關係、忠誠、責任、自由的層面來說,雖然親子關係之間仍有許多藕斷絲連,但也確實能帶領我們去實踐一種至今仍僅有少數人體驗過的真正和解。

    精神分析師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最早掀起革命、捍衛所有成人內在小孩,在她的療程中,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方法來重建自己的生平,特別還必須要以內在小孩視野的情緒感知來感受世界。例如透過回憶,以主觀來重新建構過往的經驗之外,身體也會保留許多從童年時期就留下來的那些有芥蒂的記憶。只要成年人沒有向他的內在小孩提出新的情緒以及情感回應,那麼這位成人就會持續對他的養育者餵養一種幼兒的依賴關係。他也會一直對自己反覆訴說著一個和自己真實感知相去甚遠的故事版本。持續留存令他反覆受傷的依賴關係,使他無法和現狀切割,也無法重新定位自我,更無法從自己的人際關係中獲得自由。

    市面上有很多著作的首要目的,是鼓勵「前小孩」去顧慮到自己父母的過往,而不去重視自己年幼的過去。這些過時的想法,特別強調大家得去理解父母和他的生命故事,更糟糕的,是勸導小孩要原諒自己的父母。

    這些想法都有一種共同的缺失:那就是不惜任何代價去維持一種對父母有利,卻對孩子不利的既有公理。這是一種不對稱、有階級差異的親子關係。這些想法,很明顯的是在否定許多人為了改變而付出的努力。世界上有許多人,對於小孩角色、父母職責以及家庭的既有概念從不加以懷疑,而做孩子的總是遭受指責的一方,只因為他勇敢地捍衛自己不被他人接受的言行,使他的存在本質遭到否定。然後把父母不當的行為解釋為是對孩子的保護,為了使父母有台階可下。當然若是將所有的錯都怪到父母身上也不太合理,這樣一來便無法讓前父母和前小孩各自承擔彼此該負的責任。

    當成年人重新和自己連結,以及和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之後,會以內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整件事情。他會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主要對話者,並且和自己交織出新的連結,成為自己的盟友,同時也穩固自己的成年狀態。如此一來,成人就能放下父母加諸於身上的父母職責。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種促使自己和前父母建立健康親子關係的途徑。

    孩子啊,你使自己適應了許許多多親子、家庭、社會的羈絆,乃至於文化上的束縛,僅僅是為了擁有存在感以及被愛的感受。這樣的過度適應,也會是每個人塑造自我的必經之路。

    站在已經成長為大人的此刻,來釐清自己和前父母的關係,會為你帶來放下過往的契機。就好像終於能夠鬆開一個深沉水底已久的船錨,並朝向你難以想像、令人期待的新目的地航行而去。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8/30)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儘管我擔心這段摘文的內容太深,但我猜對原生家庭有興趣的朋友們,大致上能被摘文裡的文字觸動。很多人即便年華老去了,面對自己的老父母,依然擺脫不了被當小孩的命運,然後各種情勒、道德綁架,就順勢用來箝制早就長大,甚至正在變老的成年子女。

    對原生家庭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們,非常歡迎大家晚上一起來參與贈書直播。因為內容會需要花一些時間去理解,所以我會細細講,順著文字慢慢推移,緩緩解開我們長久以來受到的綑綁,還給自己自由與寧靜。

    祝願您,能跟「前父母」重新建立一段健康的親子關係!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 曼巴精神內容 在 李佑群老師的CHANNEL YO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6-03 19:00:11

    #看影片抽連韓國性感女神泫雅也愛瘋狂的rosaK
    #卞慶華覬覦佑群老師主持人位子開了新節目?
    #時尚天王佑群老師的兩百副眼鏡收藏

    【時尚向佑群 Vol.12】卞慶華成功篡位?佑群老師與他的兩百副眼鏡收藏!

    🔔記得立刻『訂閲』我的YouTube頻道順便開啓小鈴噹唷!

    #關於本集
    什麼!!「時尚向慶華」卞慶華成功篡位教大家如何選出對的眼鏡,那佑群老師去哪裡了呢?
    集結各種風格品牌眼鏡的一集,天菜男神卞慶華與眼鏡佑群老師今天要分享眼鏡蒐藏。大家熟悉韓國潮流品牌GENTLE MONSTER頸鏈墨鏡練兩用潮出新高度,連歐爸李敏鎬、孔劉、GD都是品牌愛好者。說到飛行墨鏡必須提到美國五星上將、陸軍元帥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飛行墨鏡與叼著煙斗的印象,紐約手工眼鏡品牌True Vintage Revival ( TVR )職人精神完美復刻。好萊塢傳奇巨星詹姆士·狄恩(James Byron Dean)叛逆浪子風格眼鏡是許多名人吳慷仁、陳柏霖、吳建豪、彭于晏甚至被稱為全世界最會穿的時尚大叔Nick Wooster都時常在穿搭中搭配。最後壓軸分享1915年在曼哈頓的下東區(Lower East Side)創立品牌,MOSCOT是紐約市最古老也是當今世界上經營最古老的眼鏡公司之一,擁有百年歷史更是Andy Warhol最愛。男人間的時尚秘密,想知道新一代天菜與眼鏡成痴的天王都聊些什麼嗎?千萬別錯過這次的時尚向佑群喔!

    #關於時尚向佑群
    李佑群老師個人時尚頻道的新節目堂堂登場囉!繼高端質感的《#YOU TV》、娛樂生活的《YOU LIVE! 佑見微時尚》、深度人物訪談的《人群》後,佑群老師擔任製作人與主持人的《時尚向佑群》正式來囉!
    顧名思義時尚就是要「向」佑群老師看齊!或是必須「像」佑群老師一樣熱愛時尚的雙關語,舉凡時尚、美妝、保養、生活品味、旅遊等等,佑群老師帶你以輕鬆實用的方式領略最新流行趨勢!

    ☑️【📢看《時尚向佑群》抽大獎 📢】
    看這一集的《時尚向佑群》有機會得到大禮!
    ▲ Rosa.K MONOGRAM SLIM CARD WALLET YELLOW / 1名
    帶著巴黎情感與韓國優雅的完美結合, rosa.K不容忽視的新生代藝術將席捲時尚。
    名額只有一位,請大家好好把握難得的機會~!
    活動參加辦法:
    1. 請務必先進佑群老師粉絲團首頁 李佑群老師 Yougun Lee ユウグン リ 將粉絲團設定為「搶先看」(很重要,會確認唷!)
    2. 按讚加分享本影片
    3. TAG兩個喜歡戶外活動的朋友,並將本影片截圖上傳&留言「今天是時尚向慶華,眼鏡控和墨鏡控都來這邊簽到集合,佑群老師和卞慶華的穿搭收藏就在這集!」
    (請勿複製別的抽獎者的文字或截圖,得獎者擇期在本粉絲團公布,贈品恕不退換,本粉絲團保留變更贈品內容之權利。)
    請大家把握機會呀!

    Special Thanks:
    卞慶華 Bian Bian
    GUCCI
    GENTLE MONSTER
    imihwa
    MOSCOT
    TVR (TrueVintageRevival )

    #時尚向佑群 #FollowYouGun #卞慶華 #卞大哥 #GENTLEMONSTER #Korea #TrueVintageRevival #NewYorkCity #TVR #MOSCOT #NYC #Style #lifestyle #墨鏡 #眼鏡 #Sunglasses #Glasses #Fashion #FashionDirector #YouGunLee #李佑群老師 #佑群老師 #李佑群

  • 曼巴精神內容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0-21 21:00:10

    【梗你報新聞】2020-OCT. WEEK 3
    追蹤報導:《蝙蝠俠》再次復工 / 迪士尼回應《花木蘭》片尾爭議 / 《瘋狂麥斯》外傳電影人選確定 / 《曼達洛人》第三季預計今年開拍
    .

    ▶ 收看YouTube(單篇)影片:
    https://youtu.be/i7A2KyUYcJg

    ▶ 收聽完整 PODCAST內容(長版)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iye9y1ymvy0875silrwmco
    .
    追蹤 / 重點整理報導:

    1.《蝙蝠俠》再次復工

    羅伯派汀森主演的DC超級英雄電影《蝙蝠俠》,在九月份傳出羅伯派汀森確診新冠肺炎病毒的消息後,延宕多時的拍攝工作不得不暫時停工;時隔一個月的休養,有網友再英國利物浦拍片現場捕捉到羅伯派汀森已返回工作崗位,正努力趕拍已停滯的拍攝進度,現場照看來羅伯派汀森本人精神不錯,飾演貓女的瑟琳娜凱爾,以及飾演反派企鵝人的柯林法洛也都同樣出現在拍片現場。目前《蝙蝠俠》檔期從原定的2021年6月延後至2021年10月,又因為同樣是華納發行的電影《沙丘》而延後至2022年3月。
    .

    2. 迪士尼回應《花木蘭》片尾感謝名單

    今年九月初上映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上映後因為主演劉亦菲的政治立場,以及片尾的感謝名單出現中國政府在新疆的官方單位而引發爭議;英國保守黨議員 伊恩鄧肯史密斯,日前在推特上公開了迪士尼真人電影部門主席 尚恩貝里的回覆信件。尚恩貝里表示,《花木蘭》主要是透過長期合作的中國私人公司Beijing Shadow Times,來協助跟中國聯繫拍攝事宜,片尾的感謝名單則是透過這加委辦公司處理。對於貝里的說法,伊恩鄧肯史密斯認為這樣的回應相當薄弱且官腔,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呢?
    .

    3. 《瘋狂麥斯》外傳電影人選確定

    由澳洲導演喬治米勒執導的《瘋狂麥斯》系列電影,2015年推出《瘋狂麥斯:憤怒道》之後影迷也十分關心是否有後續的續集電影拍攝;但這五年來,喬治米勒和發行公司華納雙方的官司爭議讓續集電影的拍攝工作遙遙無期,喬治米勒也沒有針對這系列電影沒有太多回應。直到今年初傳出《瘋狂麥斯》製作團隊準備推出在《瘋狂麥斯:憤怒道》中由莎莉賽隆所飾演的指揮官 芙莉歐莎,將會製作獨立外傳故事,並鎖定由新生代演員 安雅泰勒喬伊飾演芙莉歐莎的年輕版本。如今,安雅泰勒喬伊的演員確定外,更傳出《雷神索爾》克里斯和絲沃,以及在《水行俠》中飾演反派黑蝠噴的葉海亞阿巴杜馬汀二世,也將加入卡司陣容之中。縱使目前兩位男星所飾演的角色未定,但至少對本系列電影來說已經是相當大的進度更新。
    .

    4. 《曼達洛人》第三季預計今年開拍

    預計在本月底推出的《曼達洛人》第二季,是迪士尼經營《星際大戰》IP之中主推的影集作品;第一季推出後受到不少好評,更在第二季上架之前宣布將會製作第三季的消息。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讓許多影集製作進度延後,而主創強法夫洛表示《曼達洛人》第三季因為現場演員多數都戴著面罩,甚至是透過數位後製成縣,因此在防疫的大前提下,意外提供了劇組拍攝工作期間很大的防疫彈性空間。目前《曼達洛人》第二季推出了全新預告片,也讓不少星戰迷相當期待。
    .
    .

    大家看到這則追蹤新聞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
    新聞編輯:Jericho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2HdIoWMM0Ip4VtXd35gRQ

    新聞提供:影劇好有梗
    https://www.facebook.com/FILMemesTW

    **************
    歡迎加入【 有梗電影俱樂部 】臉書社團,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需回答問題審核)
    .
    也別忘了按讚追蹤更多不同平台內容唷!
    📣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YouTube:http://pcse.pw/9ZNYT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新聞 #電影 #影視 #梗你報新聞 #蝙蝠俠 #華納 #DC #batman #花木蘭 #迪士尼 #動畫 #真人電影 #mulan #boycottmulan #瘋狂麥斯 #madmax #曼達洛人 #mandalorian #星際大戰 #starwars

  • 曼巴精神內容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9-28 21:00:11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你看過《天能》了嗎?你知道電影中那逆行的世界,居然是一個**宿命論的世界**嗎?你知道大魔王薩托其實掌控著本片的核心思想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在我們正式開始前,也請記得七字訣:訂閱、分享、小鈴鐺喔。
    前兩集,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以及**自由意志的重要**等等。簡而言之,線性時間很可能並不存在,事件發生的「絕對的先後次序」也並不可靠;而這樣的概念則破壞,或說解放了原先我們習以為常的,對因果律的預設。但等等──因果律真的被破壞殆盡了嗎?
    這其實也有些可疑。為什麼呢?伊格言說,他在此提出一個新的命題供大家參考。這個命題是,「**虛無是有層次的**」。
    何謂「虛無是有層次的」?且讓我們回到電影中複雜無比、令人一個頭兩個大的諜報戲中。於主角與大魔王薩托的最終對決裡,薩托透過通話器與史托斯克12市坑道中的主角對話。對話內容約略如下:

    薩托(批評主角):你為了你不了解的使命,與你不信任的人合作。你的信念其實盲目無比......
    主角:但人若毫無信念就不算是人了。你根本是個瘋子。
    薩托:或說,是神。

    薩托的說法頗具虛無色彩。一個什麼都不相信的人怎麼會是神呢?事實上,薩托的說法,確實就是對「上帝」此一西方一神教概念的質疑。上帝在想些什麼呢?神在想些什麼呢?或許其實什麼也沒有。或許神其實也什麼都不相信。薩托心中的信仰,其實正是虛無。「虛無」空空如也,對人類無善意,無惡意,沒有信仰,也毫無原則。對,那正是「信條」(tenet)的對立面。若是你以你的原則或信念對他提出質疑,他或許會輕蔑微笑反駁:Why so serious?
    沒錯,小丑來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