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曼巴精神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曼巴精神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曼巴精神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曼巴精神意思產品中有9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翻譯能夠為不同文化與語言帶來溝通與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不過隨著全球化在資訊流通的速度加快,有許多本來比較不容易在其他文化中看到的異文化飲食也逐漸變得常見。因此,有些菜餚的命名是帶有原生文化以及語言脈絡的邏輯,就會對翻譯成其他語言形成挑戰。一般來說,翻譯可以用白話的方式去描述這道菜餚的內容來協助消費者理...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太古踏舞團」介紹 訪問:林秀偉 藝術總監 1987年林秀偉編作一支整場的雙人舞,這場與吳興國合舞的(世紀末神話)是她開啟個人舞蹈風格的最初探索。1987年成立「太古踏舞團」。(太)意味無限寬廣的內在及外在宇宙,(古)傳遞時間的奔流,(踏)拆開來看,(足)來...

曼巴精神意思 在 魔女慧慧?·占卜師?·療癒師?·通靈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26 17:47:35

#rabtarot現在最困擾我的事情 今次玩玩新意思😛圖像解讀 首先深呼吸三次 集中精神 然後望向圖畫 那一個部份最吸引你呢 (圖二是放大版本) 1.身上的綁帶 2.嘴巴 3.腦中的機器 4.頭上的煙通 先讚好呢個post 記得follow我🥰 @rab.tarot 再係comment話我知...

曼巴精神意思 在 蔡孟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2-02 11:06:59

《Kobe Bryant過世一周年,曼巴王朝第三集》 儘管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他,但是他的歷史定位無人能撼動。 而黑曼巴的名號除了如毒蛇一般凶狠迅猛之外, 更代表著努力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 「當我聽到人們說自己從曼巴精神中得到啟發,我就覺得一切的努力、所有汗水、每一個凌晨三點起床練球的時刻都值得了...

曼巴精神意思 在 yuyukwe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1-12 07:53:53

『尋找Longchamp 巴黎女人優雅』 對於巴黎女人的印象,似乎都從一些電影中來,而最近那部影集裡面闡述的巴黎女人,似乎有點與真實巴黎女人微微不太一樣(不好意思說差太多)。 這季 Longchamp 2021春夏系列,將完整勾勒與呈現真實巴黎女性,那獨一無二生活態度,融入新一季最新系列單品與服裝中...

  • 曼巴精神意思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9 17:10:30
    有 33 人按讚

    翻譯能夠為不同文化與語言帶來溝通與相互理解的可能性,不過隨著全球化在資訊流通的速度加快,有許多本來比較不容易在其他文化中看到的異文化飲食也逐漸變得常見。因此,有些菜餚的命名是帶有原生文化以及語言脈絡的邏輯,就會對翻譯成其他語言形成挑戰。一般來說,翻譯可以用白話的方式去描述這道菜餚的內容來協助消費者理解,不過,單獨描述食材或大概的處理方式,有時候沒有辦法表達出這道菜餚的精神或特殊脈絡。若是直接以這道菜餚的特色來進行翻譯,也有可能反而讓消費者摸不著頭緒。除此之外,對於自己文化中菜餚在其他文化的翻譯名稱,除了能夠標準化自身文化透過飲食的文化交流之外,或許也會涉及文化背後的國際政治角力?

    ——————————————
    今年7月底,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宣布將Kimchi(舊譯韓國泡菜)的正式華文譯名訂為「辛奇」,雖然表面看來是終結了從去年11月起,因中國四川泡菜獲得國際標準化組職(ISO)認證,並聲稱韓國「泡菜宗主國」地位名存實亡而開始的「泡菜宗主國」之爭,但新聞一出,卻引發了另一波議論。

    不只中國網友批評「管太多」,同樣使用華文的台灣,也出現不少表示不以為然的評論,就連韓國本土都出現反對聲浪,甚至在青瓦台公佈欄上發起請願,要求撤回這項措施。然而,隨著韓劇、防彈少年團(BTS)等韓流持續席捲全球,「Made in Korea」也逐漸成為一個品牌,比起單純的民族主義,這次的「辛奇」正名除了維護文化自主性,或許也將再次為全球化下的文化推廣,提供新的參考案例。

    愚蠢的亡國政策」?韓食正名早有先例

    「『김치』(Kimchi)是使用了上百年,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固有名詞」、「中國人要怎麼翻譯我們的固有語是他們的問題!」

    包含擔心Kimchi的韓文字「김치」就此消失、批評政府不應干涉他國翻譯、擔憂宣傳效果下降,以及造成其他外國人混亂等,請願文中洋洋灑灑列出六大項反對「辛奇」的理由,不只稱政府這樣的做法,是拋棄韓國人的自尊心,甚至還痛批這是「愚蠢的亡國政策」。直到9月1日請願結束,也累積獲得1萬2千多人響應。

    追溯Kimchi被稱為「韓國泡菜」的起源,是因為華文中並沒有相應的名詞,因此借用概念類似的泡菜代稱,並加上「韓國/韓式」加以區別。

    但姑且先不論「辛奇」的出現是否會反而導致「김치」的韓文用法消失,雖然在面對未知事物時,習慣上確實會先以當地有的名詞稱呼,不過事實上早在2014年,韓國就已經有為食物「正名」的先例。

    「想要提升『韓式料理』的品牌價值?就必須統一名稱標示方法!」2011年正當韓流開始席捲東南亞,韓國文化廣播公司(MBC)就曾遠赴泰國曼谷採訪,點出當地韓式料理店翻譯不一的問題。以最基本的飯(밥)為例,有的店家是直接使用韓文發音寫成「Bab」,有的則會取意思寫成「Rice」。同時報導中也以當地日本餐廳作為對比,明明數量就是韓式餐廳的好幾倍,料理的翻譯名稱卻能夠完美地一致。兩年後,就在首爾外國觀光客人數超越巴黎,即將突破每年千萬人次之際,同樣的問題也再度被提出,只是主角換成了韓國國內的韓式料理店。

    石鍋定食(돌솥 정식)被翻譯成「hot stone pot full」(很熱的石頭裝滿鍋子)、牛頭骨湯(곰탕)則變成「bear thong」(熊湯),看似在開玩笑的字詞,卻是當時外國觀光客在餐桌上最大的噩夢。

    不只英文翻譯出包,日文翻譯也好不到哪去,除了醬油蟹變成「蟹の醤油ピックル」(螃蟹的醬油酸黃瓜),各種翻譯錯置的情況也屢屢出現,讓點餐彷彿成為一場「大冒險」。當記者詢問店家,卻發現對方只是直接委託招牌業者製作,10多年來都不知道上面的翻譯是錯的,而進一步追問招牌業者使用的翻譯方式,竟然是依賴最陽春的網路翻譯。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促成韓國國語院與文化體育觀光部,及農林畜產食品部(簡稱農食品部)合作,並在2014年發布了《主要韓食名稱羅馬字標記與翻譯標準事案》,針對200種著名的韓式料理,規定了標準的日文、華文與英文名稱。在這波名單中,被「正名」的不只有如今台灣人常見的拌飯(英文翻譯由Bibimbab、mixrice等統一為 Bibimbab)、冷麵、烤五花肉(過去也有人稱三枚肉)等,「紫菜飯卷」更是在此時與日本的「壽司」分道揚鑣。

    有趣的是,這次引發議論的「辛奇」,因為製作過程與原本的翻譯「泡菜」不同,也曾經出現在2014年的正名名單中,但農食品部最後還是因為「無法在中國內產生影響力」而作罷。連帶的,像是「김치 볶음밥」、「김치전」等料理的華文翻譯,也定調為泡菜炒飯與泡菜煎餅。

    然而,比起維護文化自主性,這次的「正名」實際上更接近於促進資訊流通的「書同文」政策,不只牽涉的語言較廣,對象也主要是韓國自家人。相較之下,2005年韓國首都由「漢城」正名為「首爾」,不論在對象或意義上都更接近這次的辛奇正名。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5714937

  • 曼巴精神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3 22:02:34
    有 336 人按讚

    好書推薦《#人慈》部落格文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如果有兩個星球,你認為自己住在哪一個?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踩在腳下。這個問題被用來問過許多學生,幾乎所有人都選了星球B。但事實是,我們住在星球A。這個世界真正面臨的威脅在於我們對人性太過悲觀。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humankind/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人慈》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他是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作家、記者。有鑑於報章媒體、政治宣傳、普羅大眾對於「人性」的偏誤解讀,他想透過這本書傳達一個核心訊息:「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

    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以詳盡的事實和深入的查證,說明了人類無論是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來襲,對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如果你至今仍然認為,人類就是天生自私、貪得無厭、陰險狡詐,那麼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大為改觀。

    這本書讓我感到大為驚喜的,是作者既大膽、又謹慎的考證態度,他勇於對歷史上知名的眾多案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提出反面看法,而且其證據令人信服。在媒體慣用人性「惡」的一面吸引眼球的世界裡,這是一本思想激進的書,只不過是偏向人性「善」的那面光譜。這種書很罕見,卻彌足珍貴。
    .
    #人性本惡?三個精彩翻案
    .
    人類有考據的數萬年歷史以來,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和鬥爭,我們也從故事裡看到領導人無論為了私利、國家的經濟、民族的情節而發動戰爭。難道,人類不就是天性好鬥嗎?只要有誘因存在,人們就會甘願殺得你死我活嗎?從歷史的考據裡面,我們會發現人性跟我們想得很不一樣:絕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傷害另一個人。讓我們先從書中三個精彩的翻案來找到線索。
    .
    1.#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
    《蒼蠅王》是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在我國中的時候,老師也放過翻拍的影片當作社會科學的教材。內容大意是在說,因為飛機墜機,六個英國男孩漂流到一座無人島上,在沒有大人的情況得自立求生。過程發生了許多權力爭執、失去理智、弱肉強食的情節,最後只剩下兩個孩童倖存的故事。這個虛構故事在感嘆「人心的黑暗」,也被列為標準的社會教材讀物。

    作者把持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他深入瞭解了虛構的《蒼蠅王》小說作者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的生平。作者發現高汀是一名有憂鬱傾向的酗酒者,他還會打小孩,他也曾說過:「我瞭解納粹,因為本質上來說我也是那一類」,這才讓作者明白,原來寫出《蒼蠅王》的作家是一個多麼不快樂的人。

    因此,作者根據事實為主,追尋了一條實際發生過的類似案例,六名少年在太平洋落難,漂流到阿塔島(`Ata)的真實故事。這則故事跟小說大相逕庭,六名少年在荒島上發揮團結的本領,協調出遇到衝突的處理方式,還彼此在受傷時互相照顧。受困15個月後,六人獲救時仍氣色飽滿,而且士氣高漲地不可置信。真實版的《蒼蠅王》,其實是一個友情和忠誠的故事。

    發現阿塔島生存的船長彼得.華納(Peter Warner):「人生教了我許多事,其中包括了一個經驗,就是你永遠要尋找人的善良光明面。」
    .
    2.#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翻案
    .
    我讀過許多談到心理學的書籍,都喜歡引用一個知名的案例,那就是《史丹佛監獄實驗》。實驗主持人飛利浦.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把24名參加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12人當囚犯,12人當獄卒,觀察人類當囚犯的反應,以及擔任獄卒的人施加權力的表現。整個實驗因為囚犯精神狀態快速崩潰、獄卒施加的處罰越來越過火,結果實驗到第六天就被迫中止。

    這個實驗的結論彷彿要告訴我們:「當你給予人們權力,他們就會開始為惡,發展出一些不人道的規則」。作者深入考察之後發現,這簡直是一場天大的騙局。實驗並不是任憑12名獄卒自己決定如何處以,而是金巴多本人直接給獄卒灌輸思想:「你們要創造一種挫折感,製造恐懼,要剝奪他們的個體性…」,最後獄卒定的17條規則裡,有11條根本是實驗團隊給予的意見。這簡直是引導式的邪惡。

    你或許也會好奇,那如果是實驗團隊「完全不介入」的狀況會怎樣?兩個英國心理學家2002年在電視節目上複製了一次同樣的實驗,但這次沒有告訴獄卒該怎麼管理、該怎麼懲罰。結果呢?節目無聊到不行。第二天,獄卒把食物分給囚犯。第五天,一名囚犯提議設立民主制度。第六天,獄卒跟囚犯一起抽菸。最後一集,大部分人一起坐在沙發上消磨時間。這麼無聊的故事,難怪我們都沒聽過。
    .
    3.#電擊器實驗的翻案
    .
    還有一個更出名的《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受測者身為「老師」,當隔壁房間的「學生」答錯題目時,就要按下電擊器,懲罰坐在電椅上面的學生。「學生」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受電擊所發出的哭喊也是演出來的,但受測的「老師」並不知道,他們會「以為」這些電擊都是真的。

    每一次學生答錯,懲罰的電壓伏特數就要提高,實驗主持人史丹利.米倫格爾(Stanley Milgram)教授會要求老師繼續施罰。120伏特時學生會開始喊痛,150伏特時尖叫並喊著退出實驗,200伏特時大叫大叫血管裡的血都凍住了!超過320伏特時開始撞牆並失去聲音。結果,有65%的受測者一路聽從指揮,開到了450伏特,幾乎是把學生電死的程度。實驗的結論幾乎告訴我們,只要有權威要求,連普通人都願意電死一個路人甲?

    作者考核過後的翻案顯示了另一種事實。幾乎所有受測者都曾抗命,想要停手,但實驗方會加強壓力逼迫就範,從錄音檔聽起來更像是霸凌和脅迫。事後調查,只有一半的受測者認為隔壁的學生是真的在受苦,其他人覺得只是實驗效果。許多受試者也表示,因為他們真心「信任」米倫格爾教授的實驗對人類一定有幫助,所以即使當下不忍心,也願意咬著牙繼續做下去。

    綜合以上三個翻案結果,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但引用作者所說的:「如果你催促地夠用力,給予足夠刺激、又拐又騙,許多人確實是有能力做惡。但是邪惡通常不是在表面之下,它是需要費盡功夫才能扯出來的。」邪惡得要披上善良的外衣才行。
    .
    #人怎麼會互相傷害?
    .
    所以,人真的是天性好鬥、殺得你死我活的物種嗎?綜觀歷史大小戰爭,這個說法似乎成立,但是當我們把尺度放到人與人面對面的相處,就是另一種樣貌。舉戰爭為例,兩軍人馬大動干戈的時候,所有人一定都是拔刀互砍、舉槍互射吧?在那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是敵死,就是我亡了,不是嗎?

    真實的戰爭傷亡統計很有意思,例如二戰英國陣亡的軍人死因中,10%是子彈和反坦克地雷;15%是詭雷、爆破和其他;75%是手榴彈、迫擊砲和空投炸彈。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隔個一定「距離」被殲滅的。真正喊著敵人是「害蟲」,一旦碰面就格殺毋論的,通常是離戰場最「遙遠」的政客和領導人。

    根據研究,二戰的生存老兵超過一半從未殺過人,只有20%的軍人曾經擊發過武器。美國南北戰爭最激烈的蓋茨堡戰役中,回收的27,000把火槍,還裝有彈藥的比例達到90%。12,000把裝有兩顆彈藥,其中6000把超過三顆。但火槍設計成那樣,就是一次只能射出一顆子彈,那幹嘛裝那麼多顆子彈?因為大部分的士兵都『沒有』在試圖殺敵。人,打從心底不喜歡傷害另一個人。
    .
    #如何改善?三種範例
    .
    在這本書的下半部,作者有一則引述徹底震撼了我的思想。這句引言來自英國哲學家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他給未來世代這個建議:「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這個非常理性的觀念,一開始相當很吸引我,但作者及時把我拉了回來。他提到除了探究事實之外,你本身「相信」什麼,才是以改善世界的動力來源。

    第一種相信的力量,叫做「畢馬龍效應」。科學家做過一種實驗,把兩群同樣普通的老鼠,分別標示聰明和愚笨。請不知情的學生照顧老鼠,然後進行迷宮遊戲,看哪一組比較快逃出迷宮。結果聰明的那組獲勝,事後發現學生「相信」這些老鼠比較聰明,給予比較好也溫柔的待遇。同樣的實驗在一群小學生上進行,不知情的老師對聰明組的學生更關注、更鼓勵,事後結算成績,聰明組的孩子其智力表現提高了最多。

    第二種相信的力量,叫做「魔像效應」。曾經有科學家在美國做過一個不道德的實驗,他把二十個孤兒分成兩組,跟其中一組說他們是善於表達的人,跟另外一組說他們注定要變成口吃者。這個實驗結果害得許多口吃組的受測孩童,一輩子患有語言障礙。這種效應常導致貧窮學生更加落後、無家可歸者失去希望、已經被孤立的青年人更加極端。

    一如正面的期待能夠引發好的結果,負面的期待也能夠讓惡夢成真。接下來介紹書中三個真實世界的例子,來看看如何運用「相信」的力量,來改善我們的工作、教育和民主運作。
    .
    1.#論工作的內在動機
    .
    研究發現,外在誘因例如紅利會減低員工的內在動機和道德標準。給予外在誘因會獲得相等的回報:按照工時給付,就會增加更多的工時(無論是否裝忙)。按照發表數目給予稿費,就會得到更多的發表文章(無論品質優劣)。按照手術量來給付,手術就會更多(無論是否必要)。

    荷蘭的最大的鄰里照護平台「博祖克」(Buurtzorg)採取逆向而行的策略,這個組織沒有業績目標或分紅,沒有管理階層,沒有客服中心。運作的自主權下放給每一個十二人的團隊,團隊自己定行程表,自行雇用同事。省去的營運費用和會議時間都回歸到團隊本身。

    執行長喬斯.德.柏洛克(Jos de Blok)是從最基層出身的人,他相信員工內心會選擇做「正確」的事。他說傳統的管理階層「喜歡憑空想像一些計畫給那群工蜂做」,還說「拿掉管理階層,工作還是照常進行」,他認為讓團隊自我導向、動手執行腦中想法,是最實際的做法。博祖克沒有人資部,被評為最佳雇主;沒有行銷部,卻獲得最佳行銷獎。

    (延伸資源:在台灣有「台灣居護」引進了這套照護模式)
    .
    2.#論教育的玩耍本質
    .
    自古以來,愈是聰明的動物愈會玩耍,玩耍更深植於人類天性當中。創造力和學習力來自於自由地玩耍,孩子會自然地渴望探索這個世界。當社會工業化之後,學校的體制越來越制式化,學生的課表被排滿,家長連下課的時間也不放過。最近針對十個國家的民調顯示,監獄囚犯待在戶外的時間比孩子還要多。研究也發現一個趨勢,孩子愈來愈覺得「自己的生命被他人所決定」。這是一個快要忘記怎麼「玩耍」的世代。

    荷蘭的「阿哥拉」(Agora,希臘語「市集」的意思)是一個沒有年級、班級、教室的學校,也沒有功課和成績,一組學生團隊就只有配一位「輔導員」,但自主權在學生身上,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整個學校就像一個主題樂園,學生透過玩耍和探索,找到自己當下有興趣的題目攻讀,學校提供對應的資源給他們學習。相較於傳統教育把孩童當植物灌溉,這所學校將孩童當「人」看待。

    在這裡,與眾不同是常態,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學習路徑。這裡幾乎找不到霸凌的蹤影,因為不以年齡和能力區隔孩童,沒有誰的進度會落後,沒有誰的表現太過突出,每個人都在綻放當下最好的自己。作者引述道:「玩耍的相反不是工作,玩耍的相反是抑鬱。」問題不是孩子能不能掌控自由,而是大人有沒有勇氣給他們自由?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延伸閱讀:Agora: Meet the school with no classes, no classrooms and no curriculum,英文文章)
    .
    3.#論民主政體的模樣
    .
    作者提到,世界上愈來愈多的民主政體正遭受七種瘟疫侵襲:政黨持續腐化、公民不再信任彼此、少數人遭排除、選民失去興趣、貪贓枉法的政客、有錢人逃稅、人們發現當代民主充滿貧富不均(怎麼跟我住的地方這麼像!?)。但世界上有地方嘗試了解法,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卻很少上新聞(你應該猜得到為什麼)。

    委內瑞拉的托雷斯市(Torres)的民選首長胡立歐.查維茲(Julio Chávez)選擇一種嶄新的信念,他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積極認真的公民」。他的競選政見只有一個,下放權力給所有托雷斯市民,而且他遵守了承諾。所有的政府集會邀請全體居民參加,不只是討論,還要決議城市所有預算的使用。

    結果人們空前踴躍參與政治,在最需要的地方蓋起了住宅和學校,有效地鋪整馬路清掃街區。因為預算透明,大幅削減了貪污和權威的弊病。市民們還一起要求提高稅收,並且說道:「過去我們不瞭解市政稅要用來支付那麼多東西。」這個被稱為「參與式民主」的方式,深受民眾喜愛,卻鮮少在新聞上被提及。

    (在台灣我還沒聽過類似的試營運模式,有人聽過嗎?)
    .
    後記:#相信善的一面
    .
    《人慈》是我今年讀過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作者的大膽思想,配上嚴謹的查證,讓人讀來格外痛快。從這本書中,我也慢慢體認到,問題不是二元化的「人性本惡或本善」選擇題。反而,透過這些精采的正反論述,猶如偵探小說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我理解到的是人性真正的「複雜」。

    如同現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麼發達,如果只讓電腦演算法來判決,那麼歷久不衰的《蒼蠅王》人心黑暗論肯定佔據上風;《史丹佛監獄實驗》和《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無以計數的論文和書籍引用,肯定讓演算法覺得這才是人性的真理。無數對人性帶有扭曲和偏誤的描寫佔據了媒體的版面。然而,事實呢?

    這本書中段的畢馬龍和魔像效應教我們的就是,人們「相信」的事情往往會發展成「事實」,更是一個令人驚醒的提點。無論是書中獄卒和囚犯的故事、老師和學生的故事、老闆和員工的故事、父母和子女的故事,一再說明了:「當你把一個人當人看,他就會表現得像一個人。」反之。讀完這本書後,你可以踏實地選擇自己相信的那一面。

    瞭解事實,讓我們得以明辨是非。擁有信念,才能以行動改變世界。原來,關於人性,我讀過的許多論點幾乎都是錯的。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所分心。只管去看,事實是什麼。然後在事實背後,找出值得相信的事情,讓它成為新的事實。這絕對是一本必讀之書。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KIND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z7sRHr
    使用期限:9/12~9/18
    .
    感謝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提供抽獎贈書

  • 曼巴精神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8 02:40:35
    有 940 人按讚

    【2021坎城影展主競賽+平行單元+會外賽完整得獎名單】


    2021年坎城影展揭曉得獎名單。最大獎金棕櫚獎授予法國導演茱莉亞.迪古何諾(Julia Ducournau)的《鈦 Titane》。


    這是迪古何諾的第二部電影長片,前一部作品《肉獄 Raw》(2016)當時也在坎城技驚四座,獲得費比西獎殊榮。今年也是繼1993年的珍.康萍(Jane Campion)之後,闊別28年,女性導演再次於坎城折桂。


    不過今天全場的焦點或許更多擺在評審團主席史派克.李(Spike Lee),當他在介紹第一個獎項時,疑似誤解主持人的意思或不清楚頒獎流程,提前爆雷公布金棕櫚獎得主,令全場譁然,使得今年成為史上最反高潮的一屆坎城盛會。



    ▅▅▅▅▅▅▅▅▅▅▅▅▅▅▅▅▅▅▅
    主競賽單元
    ▅▅▅▅▅▅▅▅▅▅▅▅▅▅▅▅▅▅▅
    評審團:
    (主席)史派克.李 Spike Lee(導演、編劇)美國🇺🇸
    瑪姬.葛倫霍 Maggie Gyllenhaal(演員)美國🇺🇸
    梅蘭妮.洛宏 Mélanie Laurent(演員、導演)法國🇫🇷
    瑪蒂.迪歐普 Mati Diop(導演)法國🇫🇷
    瑪蓮.法莫 Mylene Farmer(歌手、演員)法國🇫🇷
    塔哈.拉辛 Tahar Rahim(演員)法國🇫🇷
    克雷伯.曼東沙.費侯 Kleber Mendonça Filho(導演)巴西🇧🇷
    宋康昊 Song Kang Ho(演員)南韓🇰🇷
    潔西卡.賀斯樂 Jessica Hausner(導演、編劇)奧地利🇦🇹
    ▅▅▅▅▅▅▅▅▅▅▅▅▅▅▅▅▅▅▅

    【金棕櫚獎】
    《鈦 Titane》法國🇫🇷比利時🇧🇪
    導演:茱莉亞.迪古何諾 Julia Ducournau

    【評審團大獎】
    《A Hero》伊朗🇮🇷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Compartment NO.6》芬蘭🇫🇮俄羅斯🇷🇺
    導演:尤侯.郭斯曼寧 Juho Kuosmanen

    【最佳導演】
    李歐.卡霍 Leos Carax
    《Annette》法國🇫🇷德國🇩🇪比利時🇧🇪

    【最佳男演員】
    卡賴伯.蘭里.瓊斯 Caleb Landry Jones
    《Nitram》澳大利亞🇦🇺

    【最佳女演員】
    蕾娜特.瑞因斯夫 Renate Reinsve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挪威🇳🇴瑞典🇸🇪法國🇫🇷

    【評審團獎】
    《Ahed’s Knee》以色列🇮🇱法國🇫🇷
    導演:那達夫.拉匹 Nadav Lapid
    《Memoria》泰國🇹🇭哥倫比亞🇨🇴法國🇫🇷德國🇩🇪墨西哥🇲🇽英國🇬🇧中國🇨🇳卡達🇶🇦瑞士🇨🇭
    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最佳劇本】
    濱口龍介Ryusuke Hamaguchi & 大江崇允 Takamasa Oe
    《Drive My Car》日本🇯🇵
    ▅▅▅▅▅▅▅▅▅▅▅▅▅▅▅▅▅▅▅



    ▅▅▅▅▅▅▅▅▅▅▅▅▅▅▅▅▅▅▅
    一種注目單元
    ▅▅▅▅▅▅▅▅▅▅▅▅▅▅▅▅▅▅▅
    評審團:
    (主席)安德莉亞.阿諾德 Andrea Arnold(導演、編劇)英國🇬🇧
    瑪尼亞.梅杜爾 Mounia Meddour(導演、編劇、製片)阿爾及利亞🇩🇿
    艾莎.齊柏斯汀 Elsa Zylberstein(演員)法國
    丹尼爾.布曼 Daniel Burman(導演、製片、編劇)阿根廷🇦🇷
    麥可.安傑洛.柯維諾 Michael Angelo Covino(導演)美國🇺🇸
    ▅▅▅▅▅▅▅▅▅▅▅▅▅▅▅▅▅▅▅

    【最佳影片】
    《Unclenching the Fists》俄羅斯🇷🇺
    導演:姬拉.高維蘭高 Kira Kovalenko

    【評審團獎】
    《Great Freedom》奧地利🇦🇹
    導演:賽巴斯汀.邁瑟 Sebastian Meise

    【整體演出獎】
    《Good Mother》法國🇫🇷
    導演:阿芙皙雅.艾薇 Hafsia Herzi

    【創新獎】
    《La Civil》羅馬尼亞🇷🇴比利時🇧🇪
    導演:緹奧朵拉.安娜.米赫伊 Teodora Ana Mihai

    【原創獎】
    《羊懼 Lamb》冰島🇮🇸
    導演:法迪瑪.約翰森 Valdimar Jóhannsson

    【評審團特別獎】
    《Noche De Fuego》墨西哥🇲🇽
    導演:塔蒂雅.胡艾瑣 Tatiana Huezo
    ▅▅▅▅▅▅▅▅▅▅▅▅▅▅▅▅▅▅▅



    ▅▅▅▅▅▅▅▅▅▅▅▅▅▅▅▅▅▅▅
    短片競賽與電影基石單元
    ▅▅▅▅▅▅▅▅▅▅▅▅▅▅▅▅▅▅▅
    評審團:
    考瑟.班.哈尼亞 Kaouther Ben Hania(導演、編劇)突尼西亞🇹🇳
    涂娃.娜蘿特妮 Tuva Novotny(導演、編劇、編劇)瑞典🇸🇪
    艾莉絲.溫諾克爾 Alice Winocour(導演、編劇)法國🇫🇷
    薩摩赫.阿拉 Sameh Alaa(導演、製片、作家)埃及🇪🇬
    卡洛斯.穆基羅 Carlos Muguiro(導演、編劇、策展人)西班牙🇪🇸
    尼可拉斯.帕里澤 Nicolas Pariser(導演、編劇)法國🇫🇷
    ▅▅▅▅▅▅▅▅▅▅▅▅▅▅▅▅▅▅▅

    【短片競賽:最佳影片】
    《天下烏鴉 All The Crows In The World》香港🇭🇰
    導演:唐藝 Tang Yi

    【短片競賽:特別表揚】
    《August Sky》西班牙🇪🇸
    導演:賈思敏.泰努奇 Jasmin Tenucci

    【電影基石:首獎】
    《The Salamander Child》比利時🇧🇪
    導演:西奧.戴根 Théo Degen

    【電影基石:二等獎】
    《Cicada》南韓🇰🇷
    導演:尹大文 Yoon Daewoen

    【電影基石:三等獎】
    《Love Stories on the Move》巴西🇧🇷
    導演:卡琳娜-蓋布莉葉拉.達索維亞努 Carina-Gabriela Daşoveanu
    《Cantareira》羅馬尼亞🇷🇴
    導演:羅德里哥.里比羅 Rodrigo Ribeyro
    ▅▅▅▅▅▅▅▅▅▅▅▅▅▅▅▅▅▅▅



    ▅▅▅▅▅▅▅▅▅▅▅▅▅▅▅▅▅▅▅
    金攝影機獎(最佳首部長片,官方與平行單元綜合評選)
    ▅▅▅▅▅▅▅▅▅▅▅▅▅▅▅▅▅▅▅
    評審團:
    (主席)梅蘭妮.蒂莉 Mélanie Thierry(演員)法國🇫🇷
    奧黛莉.艾比文 Audrey Abiven(音效師)法國🇫🇷
    洛宏.達易詠 Laurent Dailland(攝影)法國🇫🇷
    羅曼.柯杰特 Romain Cogitore(導演)法國🇫🇷
    皮埃爾-西蒙.葛特曼 Pierre-Simon Gutman(影評人)法國🇫🇷
    艾力克.卡拉沃加 Éric Caravaca(演員)法國🇫🇷
    ▅▅▅▅▅▅▅▅▅▅▅▅▅▅▅▅▅▅▅

    【金攝影機獎】
    《Murina》克羅埃西亞🇭🇷美國🇺🇸巴西🇧🇷
    導演:安東尼塔.阿拉梅.庫斯安諾維克Antoneta Alamat Kusijanović
    ▅▅▅▅▅▅▅▅▅▅▅▅▅▅▅▅▅▅▅



    ▅▅▅▅▅▅▅▅▅▅▅▅▅▅▅▅▅▅▅
    平行單元:影評人週
    ▅▅▅▅▅▅▅▅▅▅▅▅▅▅▅▅▅▅▅
    評審團:
    (主席)克里斯汀.穆基 Cristian Mungiu(導演)羅馬尼亞🇷🇴
    狄達爾.多梅莉 Didar Domehri(製片)法國🇫🇷
    卡麥莉亞.裘丹娜 Camélia Jordana(演員、歌手)法國🇫🇷
    米歇爾.麥凱特 Michel Merkt(製片)瑞士🇨🇭
    卡雷爾.歐克 Karel Och(卡羅維瓦利影展藝術總監)捷克🇨🇿
    ▅▅▅▅▅▅▅▅▅▅▅▅▅▅▅▅▅▅▅

    【最佳影片】
    《Feathers》埃及🇪🇬法國🇫🇷荷蘭🇳🇱希臘🇬🇷
    導演:歐瑪.佐黑利 Omar El Zohairy

    【萊卡發現獎】
    《朵麗 Lili Alone》中國🇨🇳香港🇭🇰新加坡🇸🇬
    導演:鄒靜 Zou Jing

    【路易.侯德爾基金會崛起新星獎】
    《Amparo》哥倫比亞🇨🇴比利時🇧🇪
    導演:賽門.梅薩.索托 Simón Mesa Soto

    【Gan 基金會發行獎】(會外獎)
    《Zero Fucks Given》法國🇫🇷比利時🇧🇪
    導演:裘莉.樂古斯特 Julie Lecoustre & 艾瑪努埃爾.馬爾 Emmanuel Marre

    【SACD最佳編劇獎】(會外獎)
    艾利.葛雷佩 Elie Grappe & 菈菲爾.迪帕希辛 Raphaëlle Desplechin
    《Olga》瑞士🇨🇭法國🇫🇷

    【Canal+ 短片獎】(會外獎)
    《Brutalia, Days Of Labour》希臘🇬🇷比利時🇧🇪
    導演:馬諾利斯.馬瑞斯 Manolis Mavris
    ▅▅▅▅▅▅▅▅▅▅▅▅▅▅▅▅▅▅▅



    ▅▅▅▅▅▅▅▅▅▅▅▅▅▅▅▅▅▅▅
    會外賽: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

    【正式競賽】
    《Drive My Car》日本🇯🇵
    導演:濱口龍介 Ryusuke Hamaguchi

    【一種注目】
    《Un Monde》比利時🇧🇪
    導演:勞拉.汪戴爾 Laura Wandel

    【平行單元】
    《Feathers》埃及🇪🇬法國🇫🇷荷蘭🇳🇱希臘🇬🇷
    導演:歐瑪.佐黑利 Omar El Zohairy
    ▅▅▅▅▅▅▅▅▅▅▅▅▅▅▅▅▅▅▅



    ▅▅▅▅▅▅▅▅▅▅▅▅▅▅▅▅▅▅▅
    會外賽:酷兒金棕櫚獎
    ▅▅▅▅▅▅▅▅▅▅▅▅▅▅▅▅▅▅▅
    評審團:
    (主席)尼古拉斯莫瑞 Nicolas Maury(演員)法國🇫🇷
    喬薩・安潔比 Josza Anjembe(導演、編劇)法國🇫🇷
    瓦朗.穆哈提昂 Vahram Muratyan(平面藝術家)法國🇫🇷
    蘿珊.梅斯基達 Roxanne mesquida(演員)法國🇫🇷
    ▅▅▅▅▅▅▅▅▅▅▅▅▅▅▅▅▅▅▅

    【酷兒金棕櫚獎】
    《The Divide》法國🇫🇷
    導演:凱薩琳.科西妮 Catherine Corsini
    ▅▅▅▅▅▅▅▅▅▅▅▅▅▅▅▅▅▅▅



    ▅▅▅▅▅▅▅▅▅▅▅▅▅▅▅▅▅▅▅
    金眼睛獎(最佳紀錄片)
    ▅▅▅▅▅▅▅▅▅▅▅▅▅▅▅▅▅▅▅
    評審團:
    (主席)以斯拉.艾德曼 Ezra Edelman(導演)美國🇺🇸
    茱莉.貝托恰麗 Julie Bertuccelli(導演)法國🇫🇷
    黛博拉.馮索 Déborah François(演員)比利時🇧🇪
    愛麗絲.布雷 Iris Brey(影評人)美國🇺🇸
    奧爾瓦.尼拉比亞 Orwa Nyrabia(導演)敘利亞🇸🇾
    ▅▅▅▅▅▅▅▅▅▅▅▅▅▅▅▅▅▅▅

    【金眼睛獎】
    《Feathers》印度🇮🇳
    導演:帕瑤.卡帕迪亞 Payal Kapadia

    【金眼睛評審團獎】
    《Babi Yar. Context,》烏克蘭🇺🇦
    導演:瑟蓋.洛茲尼察 Sergei Loznitsa
    ▅▅▅▅▅▅▅▅▅▅▅▅▅▅▅▅▅▅▅



    ▅▅▅▅▅▅▅▅▅▅▅▅▅▅▅▅▅▅▅
    其它主要會外獎項
    ▅▅▅▅▅▅▅▅▅▅▅▅▅▅▅▅▅▅▅

    【歐洲電影院獎】(導演雙週單元之歐洲電影)
    《A Chiara》義大利🇮🇹美國🇺🇸
    導演:喬納斯.卡皮那諾 Jonas Carpignano

    【戲劇作者與作曲家協會獎】
    《Magnetic Beats》法國🇫🇷
    導演:文森.邁爾.卡爾多納 Vincent Maël Cardona

    【基督教人道精神獎】
    《Drive My Car》日本🇯🇵
    導演:濱口龍介 Ryusuke Hamaguchi
    《Compartment NO.6》芬蘭🇫🇮俄羅斯🇷🇺
    導演:尤侯.郭斯曼寧 Juho Kuosmanen

    【法蘭索瓦.夏萊獎】(由國際記者協會頒發)
    《A Hero》伊朗🇮🇷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狗狗金棕櫚獎】
    三隻可卡犬
    《我們的相愛時光II The Souvenir Part II》英國🇬🇧美國🇺🇸愛爾蘭🇮🇪

    【狗狗金棕櫚獎:評審團獎】
    蘇菲 Sophie
    《Red Rocket》美國🇺🇸
    潘達 Panda
    《羊懼 Lamb》冰島🇮🇸

    【原聲帶獎】
    史帕克斯樂團 Sparks
    《Annette》法國🇫🇷德國🇩🇪比利時🇧🇪
    羅恩 Rone
    《Paris 13th District》法國🇫🇷
    ▅▅▅▅▅▅▅▅▅▅▅▅▅▅▅▅▅▅▅



    ▅▅▅▅▅▅▅▅▅▅▅▅▅▅▅▅▅▅▅
    榮譽獎
    ▅▅▅▅▅▅▅▅▅▅▅▅▅▅▅▅▅▅▅

    【榮譽金棕櫚獎】(表彰終身成就)
    馬可.貝洛奇歐 Marco Bellocchio(導演、編劇)義大利🇮🇹
    茱蒂.佛斯特 Jodie Foster(演員、導演)美國🇺🇸

    【導演雙週:金馬車獎】
    費德瑞克.懷斯曼 Frederick Wiseman(導演)美國🇺🇸
    ▅▅▅▅▅▅▅▅▅▅▅▅▅▅▅▅▅▅▅



    (圖為榮獲金棕櫚獎的《Titane》。)
    #坎城影展 #Cannes #Titane #茱莉亞迪古何諾 #JuliaDucournau #SpikeLee

  • 曼巴精神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1-04 07:00:59

    本集主題:「太古踏舞團」介紹
           
    訪問:林秀偉 藝術總監
        
      1987年林秀偉編作一支整場的雙人舞,這場與吳興國合舞的(世紀末神話)是她開啟個人舞蹈風格的最初探索。1987年成立「太古踏舞團」。(太)意味無限寬廣的內在及外在宇宙,(古)傳遞時間的奔流,(踏)拆開來看,(足)來自地底的力量,(水)呈子宮狀態,象徵純淨及微量混沌,(日)為吸收太陽熱源。
       
      冥想結合身體動力是「太古踏舞團」一貫的作品風格,林秀偉堅持透過肢體探索生命,以獨特的東方哲思和新世紀精神融入自然原始的生命,觸及心靈與內在的感官悸動。六位女舞者、六位男舞者接受過長期現代舞及京劇身段功夫的嚴格訓練。舞者接受太古踏技巧訓練,以靜坐、冥想,整合身體能量,達到如胎體之純淨柔軟,如獸體之強健賁張,及丹田合一之人我凝斂。
          
    德國國際舞蹈雜誌撰稿的巴黎舞評家約翰馬克亞道夫說:「和日本舞踏十分不同,在這支舞的圖像中,我感受到無以言喻的精神力量。」
    近年 太古踏舞團除推展國內外公演外,也積極與企業合作,已活潑多采的面貌,親近大眾, 融入現代人的心靈生活。
       
    費加洛日報評為:「是在碧娜.鮑許,羅伯.威爾森之外,看到一些很有魅力的新東西。」
      
    歐洲日報:「舞者的力量,深入觀賞者的五臟六腑。是由內而外的一個圓滿運作的結果」
      
    德國國際舞蹈雜誌撰稿的巴黎舞評家約翰馬克亞道夫說:「和日本舞踏十分不同,在這支舞的圖像中,我感受到無以言喻的精神力量。」
      
    法國馬賽報評:「啊!生命呵,如此的心靈之美!觀眾們深深的被感動,掌聲無法停止!」
      
    德國馬丁報評:「尋找生命精隨,超越了所有痛苦,融合東方與西方,一種獨特的冥想。在演出結尾時,觀眾皆起立喝采!」
      
    加拿大全球郵報:「靈魂悸動和令人難忘是對(生之曼陀羅)觀後最適切的描述。來自台灣的太古踏舞團,作品生之曼陀羅是如此神秘而又錯綜複雜劇感官情緒卻又極理性思考,實在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蒙特婁新聞報:「由京劇出身的男舞者及接受現代與古典舞訓練的女舞者所呈現出的舞作,是如此具有那般不可思議的能量及力度!」   
      
       
    粉絲頁: 太古踏舞團 Tai Gu Tales Dance Theater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曼巴精神意思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0-14 22:30:11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你看過《天能》了嗎?你知道《天能》中除了祖父悖論之外,還隱藏一個並未明說的「鞋帶悖論」嗎?你知道那其實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的核心思想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的文章〈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在我們正式開始前,也請記得七字訣:訂閱、分享、小鈴鐺喔。

    本系列前三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自由意志的重要**;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簡而言之,時間很可能並不存在,事件發生的絕對先後次序也並不可靠;而這樣的概念則破壞,或說解放了原先我們習以為常的,對因果律的預設,從而將薩托的哲學導向了虛無。
    這是《天能》前半段的思想辯證。但話又說回來了:因果律真的就這樣被破壞殆盡了嗎?

    其實也沒有。伊格言分析,針對這「線性時間中因果律被削弱」的結果,《天能》中的未來人分為兩派,暗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態度。
    其中之一,是我們在上一集中提及的反派薩托,以及薩托的未來盟友。我們姑且將之稱為「薩托─未來人」派。薩托受到個人心靈創傷與私慾的驅使,自甘成為此派未來人的報復工具;而「薩托─未來人」派的核心思想,約略就是「沒有核心思想」──
    一種無底線的虛無。
    他們的對立面,當然就是天能組織了。

    但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又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們現在要來討論的事。而這就得從組織代表人物,亦即是未來人Neil的行事原則──「發生的就是發生了」說起。
    這句一再出現的口頭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粗疏地說,那正是他一再提及的**宿命論**哲學。正因為「發生的就已經發生了」,Neil顯然認為逆行回到過去無法改變史實;而他的信念和最終行動則體現了「自由意志」和宿命論的有機結合──
    對,如同他在電影終局所言,「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Neil知道結局已定,無法改變;但他依舊有事要做。
    一邊是「結局已定」的宿命論,另一邊則是「有事要做」的自由意志,二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彼此結合在一起。
    相較之下,《天能》主角的態度則曖昧許多。這也導致了主角與夥伴Neil的價值衝突──為了救治於塔林慘遭逆轉子彈所傷的凱特,一行三人決定逆行回到奧斯陸自由港,去使用該處逆轉機把凱特的傷再「逆轉」回來。
    而路程中,Neil首次向主角與凱特提及「祖父悖論」──如果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那麼你就不會存在;但你不存在,又如何可能回到過去殺了祖父?

    這早已眾所皆知的**時光旅行祖父悖論**想必讀者們已然熟悉;也完全明白它在邏輯上無法解決。當然,「多重宇宙假設」可輕易擊潰此一悖論;但這是另一大題,我們照例沒時間講(?)。
    對《天能》而言,更關鍵處其實是劇情中未曾直接提及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此悖論因美國科幻名家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的科幻短篇〈By His Bootstraps〉而得名,我們在此簡述如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曼巴精神意思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9-10 22:00:10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析 #影評 #解說
    ─────
    2020年,英國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再次成就了一部迷宮般的作品《天能》(TENET,或譯「信條」),獻給了這個疫情中紛擾不斷的世界。對於一位於慣於作品中挑釁觀眾智商的導演而言,這或許也是冥冥中注定;自然也令眾多「諾蘭被害人」因之而充滿了哲思與受虐的愉悅(?)。但等等──「冥冥中注定」是什麼?就是「宿命論」的意思嗎?何謂「宿命」?是某種「無論你如何左閃右躲、刻意迴避,卻依舊必然與之正面對撞」的東西嗎?是什麼在操縱著命運?是否那凌駕於一切之上,彷彿全知全能的操控者,其實正是所謂的「神」或「上帝」呢?

    關於《天能》中如此曲折繁複、高溫炙燒鹽烤腦細胞(?)的諜報戰與故事線,網上已有許多智力超凡的能人對此進行拆解;觀眾們儘可自行參考。在這方面,我們無法做得更好,是以我們志不在此。我們的目的,其實是藉由電影,進一步探討《天能》複雜情節背後的哲學隱喻。記得電影主角第一次面見女科學家,學習逆轉技能的場景嗎?主角訝異發現,這世上居然真有「逆轉子彈」的存在,大惑不解,向女科學家提出疑問:「那因果律呢?」
    主角的疑問其實相當哲學,哲學到我們可大膽猜測,這不該是一個情報員首先該問的──換言之,那根本是作者諾蘭藉由主角之口在暗示著自己的哲學思索。是的,如果時間可以逆轉,那麼,最重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因果律的崩壞**這件事了。伊格言說,於本系列影片中,我們將提出一組論證過程──它始於對「時間」此一概念的討論,終於對「神」或「上帝」本質的深思;環環相扣。而其中「第一個環」,亦即我們首先必須觸及的第一個命題,正是「時間並不存在」這件事。

    時間並不存在嗎?乍聽之下這匪夷所思。然而事實上,時間這個「物理量」,很可能並不存在。沒錯,這百分百相悖於人類直覺──難道我們不是每日紮紮實實地生存於「時間」之中嗎?如果你想和朋友約看《天能》,難道你不該查一下電影場次,然後相約「晚上7點威秀大廳見」嗎?

    關於「時間並不存在」此一論斷,YouTube上也有其他影片做出解說。然而伊格言在此暫且提出一個特別的方法供我們思索──或許並不嚴密,但頗適合直觀理解。方法如下:
    首先,我們都承認有「重量」或「長度」這樣的物理實存──對,當你想知道你的右手小指長幾公分,你只要拿出尺來量就可以了。問題是,你知道所謂「測量」是什麼意思嗎?
    這正是我們首先必須釐清的概念──何謂「測量小指長度」?事實是,你的小指有一個長度,而直尺也有一個長度。兩個長度互相對比,你於是得知你的右手小指究竟有幾公分長。換言之,想要知道小指的長度,作法是:拿另一個也有長度的東西(尺),和小指做比較。
    這是「長度」此一物理量的測量方法。那麼「重量」呢?其實也一樣。如何測量一顆高麗菜的重量?理論上,你得把高麗菜放到天平上,和天平另一端的砝碼做比較。高麗菜有一個重量,而砝碼也有一個重量──於是你即刻得知,高麗菜有多重。換言之,我們的結論是:無論是測量長度、測量重量,都是拿另一個同樣具有長度或重量的東西,彼此比較而得的......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出版)與中國(中信出版)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