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 【受瑞幸威脅?】星巴克「屈服」外送服務?分析:收購Brightloom謀轉型⠀
.⠀
根據《華爾街日報》題為Starbucks Takes Stake in Tech Company Brightloom的文章稱,星巴克在本月22...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 【受瑞幸威脅?】星巴克「屈服」外送服務?分析:收購Brightloom謀轉型⠀
.⠀
根據《華爾街日報》題為Starbucks Takes Stake in Tech Company Brightloom的文章稱,星巴克在本月22日表示將收購一家名為Brightloom的數位科技公司股份,以升級公司在全球提供手機訂購服務和付款方式的模式,對整個餐飲行業開放一站式雲端服務,提高客戶的便利性。⠀
.⠀
Brightloom是一家成立於2015年,位於美國舊金山的初創公司,原名為Eatsa,最開始是一個用高端自動販賣機客製化點餐的連鎖餐廳,於2017年正式結束線下餐廳,成為一家純科技公司,旨在為餐廳提供數位化技術支持。值得一提的是,Brightloom的CEO Adam Brotman曾擔任過星巴克的CDO(首席數字官)並在其任內推行了星巴克的行動支付、Wi-Fi、數位營銷等業務發展。⠀
.⠀
是什麼關鍵促成了雙方的合作?⠀
.⠀
星巴克在全球擁有超過3萬家店舖、近1,700萬名會員,更是首批執行忠誠度計劃的大型連鎖餐飲品牌之一,可以說是最懂互聯網的餐飲公司。但儘管規模之大,其在線服務並不普遍,據報目前全球只有不到一半的星巴克市場可以使用手機應用程式服務,當中只有8個國家的消費者可以透過App訂購餐點和付款。⠀
.⠀
如果想要在數位化時代突圍而出,那麼數位訂購與付款業務必是讓公司能夠吸引更多客戶的重要關鍵。因此這家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咖啡巨頭正向Brightloom授權其「數字飛輪」,以此換來Bringloom部分股份和董事會席位,為自己提升全球門店的在線訂購和支付服務的業務。⠀
.⠀
補充:星巴克的「數字飛輪」(Digital Flywheel)系統功能,便是通過AI人工智慧技術向顧客推薦他們消費機率極高的咖啡和食物。⠀
.⠀
屆時,Brightloom將提供其餐飲技術平台予星巴克,與星巴克的「數字飛輪」結合,為星巴克提供 「一站式服務」:包括手機訂購與支付、忠誠度計劃和送貨訂單管理等。而雙方亦會共同出售該技術平台予其他餐飲公司,甚至讓一些小型獨立餐廳擁有像星巴克這樣大型連鎖餐飲一樣的技術平台。雖然目前還未透露相關財務條款,但預計星巴克的海外加盟商將會首先簽約。⠀
.⠀
Adam Brotman稱:「(手機點餐和外賣)這原本是個「加分項」,但到了現在,卻成了一定得有的必要項。」⠀
.⠀
值得一提的是,麥當勞亦在今年3月宣布以逾3億美元收購一家以色列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Dynamic Yield,旨在通過運算為消費者制定更個性化的智慧推薦,這數字可謂是麥當勞在過去20年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
.⠀
星巴克是積極還是被動轉型?屈服於「外送服務」是因為遇上「強敵」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
.⠀
星巴克的移動支付在美國故有其領先之處,大約有40%的交易都來自星巴克手機App的忠誠計劃,但是面對在線訂購及支付服務已「氾濫」的亞洲地區,尚有一段距離才能抓穩亞洲的年輕市場,畢竟中國還有個瑞幸咖啡跟他激烈地競爭著,而瑞幸的強項便是手機訂購、支付和外送等服務。因此,為了要鞏固咖啡龍頭的寶座,星巴克就與電商巨擘阿里巴巴攜手合作,擴張其在中國的在線外賣預訂服務,這樣的合作亦為星巴克帶來「打穩」中國市場的曙光,CEO Kevin Johnson表示,在擁有更發達外送市場的中國,星巴克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已初見成果,更稱中國大約6%銷售額來自外送,這亦證明了配送可以有效促進銷量增長。⠀
.⠀
因此,星巴克在看見中國的先例證明,也開始在美國11個城市試運行配送服務,並在今年7月宣布計劃在2020年初與Uber Eats合作,在全美及歐洲等地擴張其在線外賣預訂業務的版圖。 在每筆消費中,Uber Eats會向星巴克收取2.49美元預訂費,且會幫星巴克處理下訂單、接訂單、配送、上門等服務。⠀
.⠀
星巴克指出,本季開業至少一年的美國咖啡店的銷售額成長7%,但外送不是主要因素,對此Kevin Johnson稱外送服務在美國仍處初期階段,但他說:「長遠來看,我們對此持樂觀態度,但本季它對我們的財報沒有任何影響,但未來它將成為其中不斷成長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投資的原因。」⠀
.⠀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
#BF生意經⠀
·⠀
#PressLogicBusinessFocus #money #investment #business #finance #life #startup #startups #management #company #starbucks #ubereats #alibaba #luckincoffee
星巴克加盟模式 在 Kamila 小K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長 #歡迎看完哦~#歡迎分享~
為什麼我要將團隊稱為稱為 #暴富團?
因為相信才會看見
為什麼我喜歡稱團隊的夥伴是高富帥/白富美?
因為我相信夥伴會因為經營東森事業
#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
很多事情不是不自量力
而是如果你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因為經營東森事業可以改變自身狀況,那請問你該如何說服別人呢?
各位聽過吸引力法則嗎?
在經典書籍《秘密》中提到,心想事成其實只有4步:
第1步. 心想事成的起點,就是採用 吸引力法則
第2步. 你的想法,會吸引類似的現實往你身上聚集
第3步. 若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你只會吸引更多負面的事情持續發生
第4步. 如果改聚焦在正面的景象,你就能實現願望
東森就算一個月不能讓你暴富
也可以改善自身經濟狀況很多
很多人常常說啊
直傳銷是老鼠會 拉人頭
我都笑稱 👉#老鼠都會 #就你不會!👈🤣
你有想過那學校也是老鼠會嗎?
招收學生付學費付錢
老師賺薪水啊,學校賺學費啊
星巴克也是實體老鼠會
招收客人來買咖啡
#不要再拿思想落後落伍的事情對我們的事業放上濾鏡了
現在很多實體店都關了
付不起房租,賺不回本,付不起員工薪水
#你該理解人已經就是一種通路
#電商網路也是一種通路
2020年的世界首富是
美國亞馬遜 #電商 CEO貝佐斯
(貝佐斯是因為離婚,將四分之一亞馬遜股票轉移至前妻名下,以及慈善捐款,排除這些原因身價遙遙領先2021年新世界首富特斯拉辦人馬斯克)
當周遭世界改變,且變得於你不利時,曾經的順風都轉為逆風,你必須從中學習並找出解決之道,因為埋怨無濟於事。 – Jeff Bezos
Amazon 在1994年從一間小小的線上書城起步,此後跨足品項豐富的其他電商產品與服務,包括影音與音樂串流、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
我們只能接受時代的各種不同的瞬息萬變
大陸阿里巴巴 #電商 CEO馬雲是大陸首富
馬雲透過電子商務平台讓大陸龐大的中小企業找到發展模式,解決生存、成長和發展問題,「和廣大中小企業站在一起」,是阿里巴巴成功關鍵。
我們來說說
大陸首富第二位是馬化騰
他的事業的騰訊為什麼這麼值錢呢?
可以說如今的 #微信成為了騰訊的「搖錢樹」,我們都知道微信是面向全球的一個手機APP,作為一個有著全球10多億人的應用,可是它幾乎從來不向用戶索要費用,而是一直把免費的原則貫穿到底,但是微信其實是中國最賺錢的APP之一,那麼微信到底靠什麼來賺錢呢?
別看你朋友圈裡面只是翻到了一兩條廣告,但是中國有10多億人在使用微信,而每天的廣告費用達到幾千萬甚至上億,而這些錢對微信來說似乎只是九牛一毛。每個用戶大概在微信都有存錢的習慣,微信錢包已經成為了我們便利生活的一個工具,而現在人們交易普遍都是使用微信的,我們放在微信裡面的錢有多有少,你想當用戶數量達到10億級別的時候,平均每人存10元,那可是100億的現金流,這對微信來說則大有用處啊!
現在微商這一詞就是用微信經營網拍才會出現的一詞
你會發現現在的有錢人
#都是透過網路互聯網賺錢
或是跟 #手機 跟 #社群網站 有關
Facebook在全球擁有龐大的用戶。每月有多達23億人登入其同名平台,與親朋好友聯繫。
Facebook觸及的人數前所未有地多,而廣告商亦注意到這點 – 超過700萬個廣告商透過Facebook接觸客戶。廣告是Facebook的「搖錢樹」,佔該公司整體收入99%。
全球的數碼廣告市場實際上是由Facebook及Alphabet的(NASDAQ:GOOGL)(NASDAQ:GOOG) Google雙頭壟斷。2019年,兩個平台估計將控制這個3,270億市場的50%以上。
#那東森是不是結合了電商和互聯網?
有ETTODAY跟各項公司資源
👉👉#重點是東森用少少的加盟金就讓我們運用東森的資源👈👈
#但是其他賺錢的事業我們並不容易參與其中
所以我們也是走在趨勢的尖端者
賺錢是天經地義的事
因為生活的任何事其實都在賺你錢
你也必須學會賺錢才能負擔的起這些支出與費用
不過現在大環境不好
薪資也不高
但是物價房價跟水電費等等都蠻高的
該如何改善
#有想過你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生活嗎?
我有分享過
所有加盟主只負責分享
你的朋友只負責決定要不要
你的朋友可能會沒自信或是有疑問
你只需要告訴他如何改善
那他願不願意改善
是他自己願不願意替自己的未來改變
我才常常看到一句有道理的話
#不要在能拼搏的年紀選擇安逸
你曾經討厭過自己嗎?
看看自己目前的生活
會不會只覺得是一攤爛泥死水?
你現在不改變
未來的一年兩年
你就會更佳討厭自己
#每個你討厭的現在
#都有個一個不努力的曾經
你既然加入了組織行銷
你更應該認同此制度
可以讓你賺錢也可以讓你未來更輕鬆
並且你可以從中幫助別人,獲得快樂
如果你的心態不夠強大
你只會永遠在乎別人的眼光
但是 #別人可以替你的人生負責嗎?
別人中樂透會分你錢嗎?
別人買股票賺錢會請你吃飯嗎?
別人變得更好跟你的人生會有關嗎?
你心知肚明別人其實根本不會這麼大方!
那你在乎別人甚過自己的生活品質不是很可笑嗎?
#不要讓別人的眼光,#影響你要去的地方
團隊從來沒有傳達要窮追不捨的精神
因為與自己理念不合的夥伴
只會造成你日後帶團隊的痛苦
決定權交給你朋友
妳只負責分享商機
給他信心給他幫助
陪他一起改變人生
團隊也會齊心協力給予資源
成為一生中一起互相扶持的夥伴
若干年後,驀然回首
一起曾經打拼的夥伴串聯出你人生中不同的音符與火花,都是不可取代的革命情感
那份感動的汗水與淚水
是一輩子金錢也無法代替的快樂回憶
成功道路上,不一定要有雄偉的結果
而是過程有多少夥伴一起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一起共創這份夢想的藍圖。
經營東森不一定要月入百萬啊
可以月入1萬 2萬就好啊
你也可以賺PV現金回饋呀
開心就好,目標越訂越高,慢慢進步就可以
自買省錢開開心心的
也沒什麼不好啊~
祝福每位加盟主
#在東森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
星巴克加盟模式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產業競爭地圖系列】連鎖咖啡店產業:台灣新外需箭頭
3個你不可不知的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小秘密:
💡零售跨足、外帶特化、國際品牌支撐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三國鼎立
💡連鎖咖啡店產業蓄積台灣資本市場與餐飲業海外佈局新力量
💡新興本土品牌厲兵秣馬,連鎖咖啡店產業扎根創業沃土
==============================
「整座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香氣飽滿、苦甜醇厚的咖啡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如此豐美的消費基礎自然孕育出龐大的商業價值,並且透過多元的咖啡通路型態蓄積成為台灣餐飲消費市場的新興力量。
1993及1994年,台灣本土品牌丹堤咖啡及怡客咖啡成立,並陸續開展加盟機制,台灣咖啡店產業開始走向連鎖經營與規模商業化。1998年統一集團代理星巴客首度落腳台灣,啟動國際品牌經營台灣咖啡市場開端。2004年85度C成立並快速展店,同年超商龍頭7-11推出CITY CAFÉ品牌,以24小時經營搭配大量鋪機全台門市的優勢,在細酌慢飲的店內飲用型態外,開創出訴求效率與便利的平價咖啡外帶模式,後續各大超商陸續推出現煮咖啡外帶/外送服務,成為台灣咖啡飲用普及化的起跑指標。在咖啡深植「國民味蕾」的基礎上,2006年路易莎咖啡與cama café成立,帶動創新力大爆發的外帶特化店態進入消費市場。於此同時,黑沃、成真、Fika Fika等兵強馬壯的本土新創品牌也挾帶著各自精采的競爭特色快速發展。
多元的企業參與及經營模式,構築起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不容小覷的競爭力量,甚至成為帶動台灣餐飲服務輸出的新箭頭、並扮演資本市場生力軍的角色。因此,研究團隊以連鎖咖啡店產業為範疇,首度嘗試爬取自1993年(台灣連鎖咖啡元年)以來,台灣機構投資人、媒體報導、研究機構及產業領導團隊的產業論述進行分析,繪製出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競爭地圖,並且以經營型態為區分,歸納出6項不同的企業陣營,整理說明如下,歡迎指教與討論。
1️⃣ 餐食複合店態
以咖啡飲品搭配調理餐食、烘焙點心的複合型經營店態,為最早期開啟台灣本土咖啡店連鎖經營的模式,代表業者如丹堤、怡客、伯朗咖啡館等,在很長一段期間內強勢主導了台灣連鎖咖啡店市場。不過近年這項經營模式遭遇新進競爭者的衝擊與挑戰,面臨品牌老化與消費者流失的困境,業者紛紛著手展開服務創新與經營轉型。如丹堤咖啡導入無人點餐機、怡客咖啡嘗試與一之鄉聯名經營模式等。其中伯朗咖啡館2019年雖關閉多家門市,但母公司伯朗咖啡B2B業務通路仍維持不錯的表現,為萊爾富Hi Café、美廉社Simple Café供應咖啡豆原料。
2️⃣烘焙複合店態
烘焙複合店態以烘焙商品為經營特色,烘焙品營收貢獻度與咖啡飲品相等、甚至可能更高。這項模式以發跡於高雄的金鑛咖啡及85度C為代表。85度C為台灣近年連鎖咖啡產業海外布局的經典代表案例,以自建物流中心與中央廚房的模式進行海外布局,目前全球門市達1,100家,分布於中國、澳洲與美國。2018年85度C年營收約241.2億新台幣,其中中國市場占比高達62%,台灣則佔16%。以品項劃分則以西點麵包營收貢獻度較高,佔70%。不過另一家金鑛咖啡2019年因鉅額虧損陷入經營危機,改由富士康廣告集團承接全台13家門市,預計2020年2月將更換為新品牌,屆時金鑛咖啡很可能將成為時代的眼淚了。
3️⃣國際品牌
1998年統一集團代理星巴克落腳台灣市場,迎來國際品牌經營台灣咖啡消費市場的首航,在星巴克的品牌效應影響下,咖啡跳脫功能性飲品的角色,向上擴及至生活型態、文化價值等層面,甚至掀起民眾將咖啡店作為重要生活與工作場域的風潮,同時也開創出台灣過去較少見的高價精品咖啡消費市場。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底統一集團處分上海星巴克股份,交換台灣星巴克持股,2018年台灣星巴克已正式成為統一集團子公司。
除了星巴克外,日本UCC也在台灣咖啡產業佔有一席之地,不過相對於全台13家的咖啡店門市,UCC在台灣更加聚焦於B2B咖啡豆供應業務,為全家Let’s Café、OK Café、頂好 We Café的重要供應商。2019年啟用的雲林烘豆廠,為UCC亞洲最大海外投資案,不難看出UCC希望繼續深耕台灣咖啡市場的強大企圖。此外,由餐飲業跨足咖啡銷售的麥當勞,推出McCafé品牌,挾帶全台近400家據點的優勢基礎進行推廣,並且運用獨特的店中店咖啡專櫃形式,近年發展也相當快速。
4️⃣零售通路跨足
超商、超市等零售通路跨足現煮咖啡銷售的服務模式,為台灣連鎖咖啡產業最獨具特色、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企業陣營,2004年7-11推出CITY CAFÉ品牌切進外帶咖啡市場,首創超商跨足現煮咖啡銷售的先例,一舉將咖啡消費族群由相對小眾的咖啡愛好者大幅擴充至一般消費者。超商咖啡坐擁據點密集(如7-11已鋪機超過全台5,400家門市)、商品平價且可多元搭售、標準化設備可快速製作等優勢,加上母集團厚實的資本能量,在短期內成功推動超商成為台灣相當重要的咖啡通路。
除7-11外,全家、萊爾富、OK等其他超商業者、全聯、頂好、美廉社等超市業者、以及義美等專賣品牌業者均跟進投入,強勢撐起極具台灣特色的超商咖啡模式。由於銷售表現良好,超商業者不僅持續投入大量資源於門市咖啡銷售,更進一步以咖啡單品為核心,開創出豐富的門市店態,如7-11的「!+? CAFE RESERVE」、全家的「Let’s Café 品牌旗艦店」、以及全聯的「We Sweet Café」等,顯然現煮咖啡已成為台灣流通集團迎戰下世代商機的重要戰場。
5⃣外帶特化型店態
2006年路易莎咖啡與cama café成立,由於大幅開放加盟,短短數年內獨樹一格的外帶特化型店態已在台灣咖啡市場舉步生風。2019年路易莎咖啡門市數量正式超越星巴克,成為專賣型連鎖咖啡店網點最為密集的品牌。除了咖啡飲品本業外,路易莎咖啡與cama café也開始逐步拉高餐食營收比例,例如路易莎自建餐食供應鏈,cama亦開出餐飲複合品牌豆留森林。
值得注意的是,外帶特化型品牌近年所蓄積的力量,正逐步展現在具備更高擴散效益的資本市場與海外佈局方面,路易莎與cama均規劃於近兩年內完成上市櫃目標,有助於強化台灣相對薄弱的餐飲類股市場輪廓,提高市場投資組合多元性;除此之外,路易莎與cama亦陸續插旗潛在消費力豐沛的東南亞海外市場,加上最早期的代表企業壹咖啡亦持續深化海外布局力道,使外帶特化型咖啡品牌逐步匯集成為引領台灣餐飲品牌國際化的新箭頭。
6⃣新創本土品牌
除了大型知名連鎖品牌外,台灣新創本土品牌近年也挾帶著各自精采的競爭特色快速發展,與大型連鎖集團強調規模經濟與標準化的經營重點不同,新創的中小型本土品牌大多具備了一部分第三波咖啡浪潮的特點,強調品牌高專屬性、較小眾的獨特優勢與飲品風味,例如卓越的烘培與沖泡技巧、或是結合直接貿易與社會公益特色等,也更加重視高黏著度的小範圍客群經營。兵強馬壯的本土品牌近年在台灣市場取得不錯的發展,不僅開闢出匠心別具的經營模式,也是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走向細緻化、成熟化階段的重要特徵。
在經過上述的資訊整理論述後不難看出,活力十足的連鎖咖啡店產業正在成為台灣下一個服務業海外開拓的箭頭。從日本的經驗可以看出,以亞洲為中心的強勁海外市場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日本國內需求低迷不振對服務型企業盈利造成的損害。因此越來越多日本內需服務型(餐飲、零售為主)企業開始將東南亞等海外國家視為「新外需戰略」的樞紐地帶,將海外業務做為支撐企業營收與獲益增長的「第二支柱」。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是否有機會在日本經驗的沃土上,培育出本土餐飲文化新外需的箭頭,我們認為是相當有潛力且值得關注的。
📣是否有細心的朋友發現了呢?我們已經悄悄換上了不同的LOGO!
新的一年,因應母集團發展方向,我們將標竿日本大型流通集團旗下自建產業智庫的方式,成立「未來流通研究所」。往後研究團隊將繼續與大家分享全球流通產業情報,全新的網站與資料庫也預計在2020年第一季上線,屆時會再向大家報告,敬請支持與指教喔 😀
#產業競爭地圖
#餐飲產業
星巴克加盟模式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產業競爭地圖系列】連鎖咖啡店產業:台灣新外需箭頭
3個你不可不知的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小秘密:
💡零售跨足、外帶特化、國際品牌支撐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三國鼎立
💡連鎖咖啡店產業蓄積台灣資本市場與餐飲業海外佈局新力量
💡新興本土品牌厲兵秣馬,連鎖咖啡店產業扎根創業沃土
==============================
「整座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香氣飽滿、苦甜醇厚的咖啡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如此豐美的消費基礎自然孕育出龐大的商業價值,並且透過多元的咖啡通路型態蓄積成為台灣餐飲消費市場的新興力量。
1993及1994年,台灣本土品牌丹堤咖啡及怡客咖啡成立,並陸續開展加盟機制,台灣咖啡店產業開始走向連鎖經營與規模商業化。1998年統一集團代理星巴客首度落腳台灣,啟動國際品牌經營台灣咖啡市場開端。2004年85度C成立並快速展店,同年超商龍頭7-11推出CITY CAFÉ品牌,以24小時經營搭配大量鋪機全台門市的優勢,在細酌慢飲的店內飲用型態外,開創出訴求效率與便利的平價咖啡外帶模式,後續各大超商陸續推出現煮咖啡外帶/外送服務,成為台灣咖啡飲用普及化的起跑指標。在咖啡深植「國民味蕾」的基礎上,2006年路易莎咖啡與cama café成立,帶動創新力大爆發的外帶特化店態進入消費市場。於此同時,黑沃、成真、Fika Fika等兵強馬壯的本土新創品牌也挾帶著各自精采的競爭特色快速發展。
多元的企業參與及經營模式,構築起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不容小覷的競爭力量,甚至成為帶動台灣餐飲服務輸出的新箭頭、並扮演資本市場生力軍的角色。因此,研究團隊以連鎖咖啡店產業為範疇,首度嘗試爬取自1993年(台灣連鎖咖啡元年)以來,台灣機構投資人、媒體報導、研究機構及產業領導團隊的產業論述進行分析,繪製出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競爭地圖,並且以經營型態為區分,歸納出6項不同的企業陣營,整理說明如下,歡迎指教與討論。
1️⃣ 餐食複合店態
以咖啡飲品搭配調理餐食、烘焙點心的複合型經營店態,為最早期開啟台灣本土咖啡店連鎖經營的模式,代表業者如丹堤、怡客、伯朗咖啡館等,在很長一段期間內強勢主導了台灣連鎖咖啡店市場。不過近年這項經營模式遭遇新進競爭者的衝擊與挑戰,面臨品牌老化與消費者流失的困境,業者紛紛著手展開服務創新與經營轉型。如丹堤咖啡導入無人點餐機、怡客咖啡嘗試與一之鄉聯名經營模式等。其中伯朗咖啡館2019年雖關閉多家門市,但母公司伯朗咖啡B2B業務通路仍維持不錯的表現,為萊爾富Hi Café、美廉社Simple Café供應咖啡豆原料。
2️⃣烘焙複合店態
烘焙複合店態以烘焙商品為經營特色,烘焙品營收貢獻度與咖啡飲品相等、甚至可能更高。這項模式以發跡於高雄的金鑛咖啡及85度C為代表。85度C為台灣近年連鎖咖啡產業海外布局的經典代表案例,以自建物流中心與中央廚房的模式進行海外布局,目前全球門市達1,100家,分布於中國、澳洲與美國。2018年85度C年營收約241.2億新台幣,其中中國市場占比高達62%,台灣則佔16%。以品項劃分則以西點麵包營收貢獻度較高,佔70%。不過另一家金鑛咖啡2019年因鉅額虧損陷入經營危機,改由富士康廣告集團承接全台13家門市,預計2020年2月將更換為新品牌,屆時金鑛咖啡很可能將成為時代的眼淚了。
3️⃣國際品牌
1998年統一集團代理星巴克落腳台灣市場,迎來國際品牌經營台灣咖啡消費市場的首航,在星巴克的品牌效應影響下,咖啡跳脫功能性飲品的角色,向上擴及至生活型態、文化價值等層面,甚至掀起民眾將咖啡店作為重要生活與工作場域的風潮,同時也開創出台灣過去較少見的高價精品咖啡消費市場。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底統一集團處分上海星巴克股份,交換台灣星巴克持股,2018年台灣星巴克已正式成為統一集團子公司。
除了星巴克外,日本UCC也在台灣咖啡產業佔有一席之地,不過相對於全台13家的咖啡店門市,UCC在台灣更加聚焦於B2B咖啡豆供應業務,為全家Let’s Café、OK Café、頂好 We Café的重要供應商。2019年啟用的雲林烘豆廠,為UCC亞洲最大海外投資案,不難看出UCC希望繼續深耕台灣咖啡市場的強大企圖。此外,由餐飲業跨足咖啡銷售的麥當勞,推出McCafé品牌,挾帶全台近400家據點的優勢基礎進行推廣,並且運用獨特的店中店咖啡專櫃形式,近年發展也相當快速。
4️⃣零售通路跨足
超商、超市等零售通路跨足現煮咖啡銷售的服務模式,為台灣連鎖咖啡產業最獨具特色、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企業陣營,2004年7-11推出CITY CAFÉ品牌切進外帶咖啡市場,首創超商跨足現煮咖啡銷售的先例,一舉將咖啡消費族群由相對小眾的咖啡愛好者大幅擴充至一般消費者。超商咖啡坐擁據點密集(如7-11已鋪機超過全台5,400家門市)、商品平價且可多元搭售、標準化設備可快速製作等優勢,加上母集團厚實的資本能量,在短期內成功推動超商成為台灣相當重要的咖啡通路。
除7-11外,全家、萊爾富、OK等其他超商業者、全聯、頂好、美廉社等超市業者、以及義美等專賣品牌業者均跟進投入,強勢撐起極具台灣特色的超商咖啡模式。由於銷售表現良好,超商業者不僅持續投入大量資源於門市咖啡銷售,更進一步以咖啡單品為核心,開創出豐富的門市店態,如7-11的「!+? CAFE RESERVE」、全家的「Let’s Café 品牌旗艦店」、以及全聯的「We Sweet Café」等,顯然現煮咖啡已成為台灣流通集團迎戰下世代商機的重要戰場。
5⃣外帶特化型店態
2006年路易莎咖啡與cama café成立,由於大幅開放加盟,短短數年內獨樹一格的外帶特化型店態已在台灣咖啡市場舉步生風。2019年路易莎咖啡門市數量正式超越星巴克,成為專賣型連鎖咖啡店網點最為密集的品牌。除了咖啡飲品本業外,路易莎咖啡與cama café也開始逐步拉高餐食營收比例,例如路易莎自建餐食供應鏈,cama亦開出餐飲複合品牌豆留森林。
值得注意的是,外帶特化型品牌近年所蓄積的力量,正逐步展現在具備更高擴散效益的資本市場與海外佈局方面,路易莎與cama均規劃於近兩年內完成上市櫃目標,有助於強化台灣相對薄弱的餐飲類股市場輪廓,提高市場投資組合多元性;除此之外,路易莎與cama亦陸續插旗潛在消費力豐沛的東南亞海外市場,加上最早期的代表企業壹咖啡亦持續深化海外布局力道,使外帶特化型咖啡品牌逐步匯集成為引領台灣餐飲品牌國際化的新箭頭。
6⃣新創本土品牌
除了大型知名連鎖品牌外,台灣新創本土品牌近年也挾帶著各自精采的競爭特色快速發展,與大型連鎖集團強調規模經濟與標準化的經營重點不同,新創的中小型本土品牌大多具備了一部分第三波咖啡浪潮的特點,強調品牌高專屬性、較小眾的獨特優勢與飲品風味,例如卓越的烘培與沖泡技巧、或是結合直接貿易與社會公益特色等,也更加重視高黏著度的小範圍客群經營。兵強馬壯的本土品牌近年在台灣市場取得不錯的發展,不僅開闢出匠心別具的經營模式,也是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走向細緻化、成熟化階段的重要特徵。
在經過上述的資訊整理論述後不難看出,活力十足的連鎖咖啡店產業正在成為台灣下一個服務業海外開拓的箭頭。從日本的經驗可以看出,以亞洲為中心的強勁海外市場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日本國內需求低迷不振對服務型企業盈利造成的損害。因此越來越多日本內需服務型(餐飲、零售為主)企業開始將東南亞等海外國家視為「新外需戰略」的樞紐地帶,將海外業務做為支撐企業營收與獲益增長的「第二支柱」。台灣連鎖咖啡店產業是否有機會在日本經驗的沃土上,培育出本土餐飲文化新外需的箭頭,我們認為是相當有潛力且值得關注的。
📣是否有細心的朋友發現了呢?我們已經悄悄換上了不同的LOGO!
新的一年,因應母集團發展方向,我們將標竿日本大型流通集團旗下自建產業智庫的方式,成立「未來流通研究所」。往後研究團隊將繼續與大家分享全球流通產業情報,全新的網站與資料庫也預計在2020年第一季上線,屆時會再向大家報告,敬請支持與指教喔 😀
#產業競爭地圖
#餐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