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與日本人好好相處,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尊稱」,雖然外國人他們比較不會care,但能夠了解日本文化也是很重要喔!👏
最熟悉的用法就是OOさん(桑),通常會冠上姓氏在前面「○○先生/小姐」,像是鈴木さん、佐藤さん...等,也會用在職業、店家等表示客氣的稱呼,像「お花屋さん」指「花店老闆」。🌺🌻
除...
要與日本人好好相處,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尊稱」,雖然外國人他們比較不會care,但能夠了解日本文化也是很重要喔!👏
最熟悉的用法就是OOさん(桑),通常會冠上姓氏在前面「○○先生/小姐」,像是鈴木さん、佐藤さん...等,也會用在職業、店家等表示客氣的稱呼,像「お花屋さん」指「花店老闆」。🌺🌻
除了「さん」還有更尊敬的「様(さまsama)」用法,男女皆適用,最常用於皇室人員,比如德仁天皇的的長女「愛子」後面就要加「さま」。而像是動畫「網球王子」日文為「テニスの王子様」🤴、日劇「監獄公主」則為「監獄のお姫様」在王子、公主👸,後面加上「様」尊稱。古時對父母也會用到お父様、お母様。現在多用於非常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以及對客人尊稱「お客様」。
另外特殊用法像是:お疲れさん、ご苦労さん、ご馳走さん,通常會用較尊敬的「様」:お疲れ様、ご苦労様、ご馳走様(辛苦了、多謝款待)。
👉還有比較親暱「ちゃん」、「君」的用法。
「ちゃん(醬)」通常對同輩或晚輩的女性或小孩子使用。如:ナナちゃん。但像小丸子稱呼爺爺叫:お爺ちゃん,表示感情跟長輩感情非常好。
這邊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台灣計程車🚕司機叫做「運將」,其實是從日治時期引進來的「運ちゃん」,但日本1990 年代後基本上不使用,因覺得是對晚輩的稱呼有貶義感,台灣🇹🇼則保留下來。用「將」這個詞,有「大將」的意思,「運將」反而變成一種很「台」的詞!
「君(くん kunn)」通常用於平輩或晚輩,對象主要為「男性」,我印象最深是在日劇「惡作劇之吻」女主角一直喊「入江君いりえくん」,所以由此可見 「君」為男孩子專用的叫法。
👦👧ちゃん:女孩、小孩子(不分男女)
👦👨君くん:男生或男孩子
直接稱呼日本人姓名是非常不禮貌的,所以可以看看跟對方的關係,思考要用什麼稱呼喔,最安全牌就是都加個さん桑!😝
話說,日本有網球王子「テニスの王子様」,我們台灣也有「羽球王子」呢!
有人知道羽球王子怎麼說嗎?🤩
#日文自學 #日文單字 #日文學習 #日語 #日語學習 #日文檢定 #日文老師 #日文 #日文課 #學日文 #日本語 #日文教學 #日本語勉強 #手寫 #日本 #japankanjisays #handwriting #learnjapanese #like4like #followforfollowback
日本特殊姓氏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位野心勃勃、拳腳俐落的武林好手,剛剛在好萊塢闖出名堂——說是「名堂」有點誤導,因為觀眾其實並不太認識這個 27 歲的小伙子。
他們認識他演出的角色「加藤」,這個日文姓氏讓觀眾誤會他的國籍。但是到底是誰飾演這位功夫犀利的日本保鏢呢?觀眾記不起這位演員的名字。
同時,在那個演員只要揮出直拳,就能擊倒壞蛋的時代,加藤的「功夫」有點怪異又陌生:他像是在跳一種特殊的舞步,腳抬得跟芭蕾舞者一樣高、而移動時雙腳像踢踏舞者一般輕快。
布魯斯李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已經是武術道館館長的他,不會對美國人對詠春或少林拳的陌生感到驚訝,也不會對他們將武術拿來與舞蹈比較感到受辱——事實上他本人非常喜愛跳舞,年輕時還拿過跳舞冠軍。
布魯斯覺得受限的原因,在於他飾演的影集《青蜂俠》配角加藤。他想要透過這個角色,呈現中國武術的威力與美麗,但是,對於武功仍非常陌生的美國劇組,完全不了解他的出拳節奏,而他甚至得刻意放慢出拳速度,才能讓攝影機拍下他的拳腳。
在那同時,電視上另一檔大受歡迎的影集《蝙蝠俠》裡,蝙蝠俠與羅賓的打鬥橋段充滿了狀聲詞與誇張的拳頭,這對活力雙寶緩慢地揮出拳頭,把小丑與企鵝揍得人仰馬翻,而觀眾能看到反派挨打時畫面上大大的「POW」跟「BANG」,這才是觀眾能理解的「鐵拳無敵」。
而這到底與尚氣有什麼關係?事實上,這是尚氣 40 年歷史的開端。
【完整全文請詳見下方留言連結】
日本特殊姓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餐廳的遮羞巾
朋友媽媽入座後, 點完餐, 我以為可以放心喝開胃酒等菜上桌了. 侍者過來把餐桌上每個人面前的裝飾性美麗餐盤撤走前, 朋友媽媽正在談多年來如何用名牌包塞滿衣櫃的豐功偉業, 「每個包都有故事呢」.
侍者有點尷尬, 站在桌旁不動. 我一看, 冷汗又開始冒了…
因為朋友媽媽餐盤上的餐巾還擺在上面, 如果她不拿開, 侍者不知道該怎麼撤盤. (有經驗的侍者會將盤子傾斜慢慢抽出來, 讓餐巾留在桌上)
我打斷朋友媽媽的名牌包故事, 小聲地說: 麻煩將餐巾拿開, 好讓侍者把餐盤拿走.
朋友媽媽說: 咦, 不是服務生要來舖在我的腿上才對嗎?
我: 呃, 法國沒有這個規矩, 這裡都是客人自己拿起來放在身上的.
(而且, 誰知道妳餐巾是要遮住豐胸還是舖在肥腿?)
餐巾, 不知何時台灣改叫口布, 難不成又是從中國傳過來的說法? 我還是比較喜歡”餐巾” – 用餐時的手巾, 比”口布” – 擦嘴巴的布 – 優美多了.
也不知何時, 在台灣高級餐廳用餐, 客人都變殘障, 清簡的一片方巾, 不重又不難拿, 我始終不懂為何要勞煩服務生來打開, 鋪在腿上? 我超怕這個動作, 常常要跟服務生搶看誰先搶到餐巾, 搞得好緊張…
台灣教導服務生幫客人舖餐巾的”傳統”從何而來? 而且是中日西餐都有, 不獨獨西餐. 我在法國從未見過這個奇怪的服務. 莫非是日本? 也始終不明白讓服務生為客人舖餐巾的用意何在.
關於餐巾的歷史頗有趣的, 約從15,16世紀開始出現, 在這之前因為歐洲人使用刀叉並不普遍, 都是用手抓食物, 用完後手指在麵包上擦乾淨, 嘴巴就用袖口擦.
到了18, 19世紀出現個人式餐巾, 也開始講究餐巾的質料, 從高級的絲綢緞, 棉布到麻布都有, 有許多繡上個人名字或家族姓氏的, 多半還是哪個知名織品坊特別訂製的.
還有餐巾環, 上面刻有使用者名字, 在家庭裡是在兩餐之間將餐巾收起來, 下一餐拿出來繼續使用(自己家人不必那麼講究用一次洗一次). 餐廳則是保留給經常來的熟客, 除了有親切感還有給熟客的特殊待遇感.
現在餐廳的餐巾和桌巾多半交給專業清洗公司洗燙, 每日更新送到. 漿燙得硬直平整, 摸起來舒服跟新的一樣. 我個人喜歡麻料的, 摸起來硬, 可是把它弄皺了有種奇異的快感(像把盒子踩扁那樣. 我變態…). 絲綢餐巾我遇過幾次, 不過都是在高尚的朋友家, 不是餐廳. 絲綢脆弱不耐洗, 也不好燙. 好看好摸, 可是很整人, 也難怪餐廳不用絲綢餐巾. 想想以前慈禧用這個來擦屁股, 現在拿來擦嘴巴也覺得怪.
餐巾的作用很簡單: 擦嘴巴或是不小心沾到東西的手指. 老一代的法國人還有習慣把餐巾塞掛在領口, 而不是鋪在大腿上. 過去這是喫海鮮時怕蝦蟹殼沾到衣服的權宜之計; 後來連喫麵條也會, 扭蛇一樣的麵條不小心會把醬汁抖灑四濺, 弄髒衣服. 換句話說, 塞在領口下巴下並非不合禮儀, 只是有些不合時宜. 不過話說回來, 最近這個復古動作也有點流行回來了.
用餐時難免嘴角有殘餘食物, 或是嘴唇油膩不堪, 此時就是用餐巾抿一下. 我說”抿一下”, 不是擦喔, 不是擦屁股那樣的前後左右來回擦拭喔.
餐巾抿嘴是過去餐桌上的淑女教育, 現在當然不必那麼講究, 寫出來是讓大家知道, 在歐洲上流社會仍有這樣的要求, 淑女們就不會將口紅擦糊了.
此外, 餐巾不宜用來擤鼻涕. 可是萬一要打噴嚏用來遮口鼻則是可以的(打噴嚏是電光石火間的事, 哪容你找面紙出來?)
常見使用餐巾的小問題反而不是在餐桌上, 而是站起來去洗手間時. 請記得將餐巾摺疊好, 不必要變成豆腐乾, 但是也不要揉成一團像擦過的屁股紙, 放在桌上; 或是掛在椅肘上. 有時侍者會來收走, 換一條新的乾淨的, 燙得整整齊齊的, 用刀叉夾著送上來. 有時不會, 所以請勿用這個來要求高級餐廳.
另一個換新餐巾的時間點就是主菜用完, 上甜點前, 有些餐廳會來換新餐巾, 但也不是一定會有的程序動作.
侍者手臂上也有一條餐巾, 這是侍者用的. 當他手上因為拿酒拿水弄濕了, 或是沾到菜餚湯汁時. 有時也會用一片餐巾俐落地掃掉一桌子的麵包殘屑.
不過, 最重要的作用是: 當不小心弄翻酒水或是湯汁食物弄髒桌面時, 侍者會用餐巾將污漬蓋住, 讓桌面看起來仍舊是乾淨清爽的一片, 而不是讓客人面對著一大塊污漬繼續用餐.
真的發生弄翻酒杯或是弄髒桌面時, 不要慌張惱怒(尤其忌諱父母長輩這時候當面大聲責罵), 只要給侍者一個歉意的微笑就好, 也不要動手想幫忙甚麼, 讓侍者自己來(就是不要來礙事, 越幫越忙啦). 這是他們重要的服務訓練之一, 幾乎每天都會遇到, 不會因此而輕蔑客人的.
餐巾, 其實就是塊優雅的遮羞布, 遮掩弄髒的手, 抹去油膩的嘴, 蓋住有污漬的桌面.
讓整個用餐時光, 發生再天大的事都-始-終-優-雅.
日本特殊姓氏 在 流動日報 NewMobileLife.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蘋果公司過濾了十個拼音為 “Zhang” 的姓氏的中文名字,然而這些人名似乎都不具有任何特殊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