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旋轉肌群解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旋轉肌群解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旋轉肌群解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旋轉肌群解剖產品中有4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LumboPelvic Stability Dissection Liveatream〕 這週末參加了 Anatomy Trains 的大體解剖線上課,以前從沒想過可以參加這種課,也算是拜現在線上課已經非常普遍之賜。 一開場 Tom Myers 就說 Anatomy Trains is not...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70的網紅Leanne W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otatorcuff #旋轉肌 #physiotherapy 旋轉肌是個好東西!這次講解了旋轉肌及肩胛胸廊肌肉的解剖學, 以及介紹了五個十分簡單安全的居家強化運動, 若你也有舉起手肩膊就會卡卡痛的問題,那就一定要留心看好! 五個旋轉肌強化運動: 1. 側躺外旋 2. Prone Y rais...

旋轉肌群解剖 在 陳曉謙 Jack Chen, PT, MSc, CSCS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12:36:17

【肌肉的分類:穩定肌/動作肌】 . 在解剖學上,會看到各種形狀、樣貌的肌肉。物理治療師較常將肌肉先分成兩大類:「穩定肌(stabilizer)及動作肌(mover)」 . 分類的依據包括:肌肉的形狀、長度、特徵、功能等 . 🔸 穩定肌(Stabilizer) 顧名思義,其主要功能為提供「穩定性」,這...

旋轉肌群解剖 在 Yang.AT|運動訓練?健康知識分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2:06:16

文末有#抽獎活動🎁#SportsAT粉絲回饋🎉​ 上一篇大家敲碗的肩夾擠症後群續集來囉!​ 讓我們再一次深入肩膀一探究竟!​ 完勝肩夾擠疼痛👊​ -​ 💥肩夾擠症候群類型​ 肩夾擠症候群是常見的肩痛原因,夾擠類型主要分為兩大類​ (1)原發性(2)次發性 ; 其中又數原發性的肩峰下夾擠最為常見​ 👉...

旋轉肌群解剖 在 ?AHuManual胖虎徒手理療室?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37:03

上回說三頭這回肱二頭 肱二頭肌故名思義有兩個頭,由長頭短頭構成。 大家都知道肱二頭肌主要功能是讓手肘彎曲,但它除了是強力的肘屈肌之外,也跟三頭肌一樣伴隨肩關節前側穩定的角色,在做動作時也會影響肩胛骨穩定,甚至手的抓握功能也會影響。 _ 如何影響肩關節穩定度? 因為長頭跨越過肱骨頭的上方,提供了肩關節...

  • 旋轉肌群解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9 20:58:42
    有 129 人按讚

    〔LumboPelvic Stability Dissection Liveatream〕

    這週末參加了 Anatomy Trains 的大體解剖線上課,以前從沒想過可以參加這種課,也算是拜現在線上課已經非常普遍之賜。

    一開場 Tom Myers 就說 Anatomy Trains is not the answer to everything。

    我覺得點出了有些人學習上的問題,筋膜的確是近年來的熱門主題,但是並不代表之前的“傳統”解剖學肌動學不重要,事實上所有在大體解剖中用到的術語跟動作觀念,依然是“傳統”的領域。

    只是,看到實際上人體的構造與連結,我們會更加了解除了傳統的肌動學以外,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考量點。

    __

    闊背肌
    在人體背後,是塊涵蓋範圍相當大的肌肉,它一路從胸腰筋膜出發往上連結到肱骨,看到這種連結,你會想到原來上肢下肢的動作原來是有機會互相影響的,即使單單只靠一條肌肉。
    另外透過解剖也看到原來它跟下斜方肌原來是如此緊密,並不如解剖書上畫的如此分明,那如果此處的筋膜滑動不順,你有方法練習或處理嗎?

    豎脊肌群/多裂肌
    透過肌肉顏色跟走向,以及連接點,更能去理解當初人被設計出來的時候,大範圍的豎脊肌就是負責動作,而旋轉肌多裂肌就是局部負責穩定,很多時候過度強壯的豎脊肌,背後也許是深層多裂肌失能的徵兆。

    腹內外斜肌/腹橫肌
    有趣的是透過解剖,真的看得出肌肉明顯如教科書的走向,例如腹內外斜交叉的X以及橫向的腹橫肌。

    腰大肌
    腰大肌是有趣的肌肉,當你真實看到它與多少內臟跟神經緊密相連時,下次你覺得腰大肌緊繃而要瘋狂的按腰大肌前,不妨先想一下腰大肌真的緊,需要你這樣暴力放鬆嗎?

    SI Joint
    在大體解剖中,老師要試著暴力把SI分開,但其實超難的,代表它本身就是一個微動關節,原則上它就是需要穩定,但當然卡住是另一回事。

    髂腰韌帶
    從L4-5連到骨盆,裡面Tom特別講到一個跟瑜伽有關的討論,他說有的老師說扭轉的時候骨盆不要動,但其實長期的這樣做可能會過度拉扯這條韌帶,而一個自然的扭轉,其實骨盆是會有連動的。

    有趣的地方當然還有很多。

    __

    當然也有同學曾經有疑惑,像我們這種只教動作的,需要學到觸診,甚至看大體解剖嗎?

    我覺得這不會是我們的主要工作,但除了教科書以外,我會把觸診甚至看大體解剖當作一種經驗累積,我並不需要非常精通,但透過這些學習可以讓我對人體有更深刻跟精準的了解,而不只是書上的分類圖解,長期下來培養出的直覺也會對動作練習跟設計有更多的想法。

    __

    而真實看到人體的解剖,也會有一種超脫的感覺。

    一來是覺得人體的設計真的是鬼斧神工,打從心裡有種讚嘆跟尊敬,另一方面也會覺得,人生在世,最後的終點就是離開這具皮囊,除了要珍惜以外,也更需要把握自己的時間實現自己想做的事啊,雖然不是看天葬,但某種程度來說也有點這種味道。

    不過說到味道,線上大體解剖的好處,應該就是有最好的鏡頭以外,不用擔心會聞到什麼其他味道吧。

    下次有機會,應該也還會想參加其他主題,真的很有趣。

    #anatomytrains
    #解剖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kensyogalife

  • 旋轉肌群解剖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19:00:00
    有 68 人按讚

    【肌肉的分類:穩定肌/動作肌】
    .
    在解剖學上,會看到各種形狀、樣貌的肌肉。物理治療師較常將肌肉先分成兩大類:「穩定肌(stabilizer)及動作肌(mover)」
    .
    分類的依據包括:肌肉的形狀、長度、特徵、功能等
    .
    🔸 穩定肌(Stabilizer)
    顧名思義,其主要功能為提供「穩定性」,這類肌群會長得較小、短、分佈較平均。也因為這樣的構造,可以「微調」、「鎖緊」關節(骨頭跟骨頭之間)微小的動作,舉例來說,在脊椎深處的旋轉肌(rotators)、多裂肌(multifidus),多條細小的肌肉橫跨每個脊椎骨,當收縮時,可以避免脊椎產生滑脫、過大的位移,因此,「下背痛、腰痛、椎間盤突出」等病患,常被教導如何喚醒、使用這些穩定肌,因為當受傷時,這些肌肉傾向變得「不會出力、鈍鈍的、或會慢一拍」
    .
    🔸 動作肌(Mover)
    其主要功能為「產生動作、力量」,這類肌群大多會較長、粗,並且大幅度地橫跨身體。穩定肌的長度可能,只侷限在一個關節內,例如臀部;而動作肌,可以一路從髖關節連到大腿或小腿。也因為這樣的構造,當肌肉收縮時,能產生的動作幅度、力量較大。若要提升肌力、爆發力等,動作肌的訓練比重可能會佔較多。當受傷時,這些肌肉會傾向變得「容易被拿出來使用、過度活躍、緊繃」等,因此當一個肌肉變得緊繃,可能是其本身有些問題。
    .
    穩定肌及動作肌都是重要的,並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產生最有效率的動作、運動表現。治療或訓練上,較針對穩定肌的,我們稱為「動作控制訓練、穩定性訓練、肌肉再教育」等,而較針對動作肌的,常被稱為「肌力訓練、健身、重量訓練等」。
    .
    以上是較粗略的分類方式,因為同條肌肉也可以同時扮演「穩定」跟「動作」的角色,再來,訓練或治療的過程,也可能同時涵蓋「穩定肌」跟「動作肌」。
    .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穩定肌 #動作肌 #運動 #力量 #穩定性 #運動傷害 #緊繃 #訓練 #動作控制 #肌力訓練 #重量訓練 #教練 #物理治療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stabilizer #mover #force #movement #exercise #training #motorcontrol #stability #weighttraining #tightness #weakness

  • 旋轉肌群解剖 在 Yang.AT 運動知識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8 09:03:22
    有 4 人按讚

    文末有#抽獎活動🎁#SportsAT粉絲回饋🎉​
    上一篇大家敲碗的肩夾擠症後群續集來囉!​
    讓我們再一次深入肩膀一探究竟!​
    完勝肩夾擠疼痛👊​
    -​
    💥肩夾擠症候群類型​
    肩夾擠症候群是常見的肩痛原因,夾擠類型主要分為兩大類​
    (1)原發性(2)次發性 ; 其中又數原發性的肩峰下夾擠最為常見​
    👉原發性多半是由於肩峰下空間機械性變窄,而次發性則是由於功能障礙,​
    導致肩胛骨產生異常位移而擠壓到軟組織。​

    💥症狀治療與處理​
    🌈急性期:​
    * 冰敷,減少負重/活動​
    * 口服消炎藥​
    * 儀器治療(例如:超音波、電療...)​
    * 貼紮輔助肩關節穩定​
    🌈亞急性期/慢性期:​
    * 熱敷​
    * 軟組織放鬆​
    * 運動訓練​
    * 動作修正​
    隨著坐式生活越來越頻繁,駝背、圓肩、烏龜脖子已成為文明病的代表​
    頭部佔重身體的8%,錯誤的姿勢將對肩膀產生很大的負擔�所以要打擊肩痛最重要的就是「放鬆緊繃的肌群」+「運動與姿勢矯正」​

    💥運動訓練動作​
    旋轉肌訓練:​
    手肘彎曲成90度,將毛巾夾於腋下,肩膀向外旋轉到底回來,重複10次/組,3組/回合,可使用啞鈴或彈力帶增加阻力。​
    肩胛平面訓練:​
    雙手大拇指朝上,手臂打開後向前約略15度,雙手向上平舉至135度,與耳朵平行後放下,重複10次/組,3組/回合。​

    💥該如何降低夾擠風險?​
    錯誤的動作很容易引起夾擠症候群,快來看看這些地雷你是不是踩到了?​
    🏋️‍♂️常見健身錯誤動作🏋️‍♀️​
    📍啞鈴肩推:​
    ⭕️正確動作:​
    肩膀略向前35度​
    ❌錯誤動作:​
    肩膀與手肘位於額狀面​

    📍啞鈴側平舉:​
    ⭕️正確動作:​
    手肘抬至肩膀下方​
    手腕與手臂保持水平​
    ❌錯誤動作:​
    肩膀聳起​
    手腕向下​
    ❌錯誤動作:​
    肩膀聳起​
    手肘高於肩​

    -​
    肩夾擠症候群簡單可以很簡單,複雜可以很複雜​
    建議尋求醫師與專業治療師找到病根​
    對症下藥,持之以恆​
    才是最快的恢復之道喔!​

    *---- 。---->抽獎福利<---。----*​

    |書籍介紹|​
    這次感謝#方言文化 邀請我來跟大家分享這本書!​
    這本書內容潛顯易懂,富含大量的圖文​
    就算是對解剖不熟的健身初學者也可以輕鬆上手​
    如果是已有健身底子的人​
    也可以從中暸解更多的動作分析細節​
    是一本全方位的健身工具書🔧​

    博客來專書連結🔗​
    https://bit.ly/3u47Tqi​


    💮獎項:​
    共將抽出7位幸運粉粉​
    2本實體書籍『【重訓】肌群解剖X機能分析教練書』​
    5張超值購書優惠卷​
    -​
    💮抽獎條件:​
    ❶至ig 追蹤 @yang_srt 和 @babelbook2021
    ❷在文章下方標記1位朋友+「防疫在家多看書」​
    ❸分享此文限時動態​
    ❹一人不限一次留言,但朋友標記不可重覆​

    嚴禁假帳號或人頭帳號!!​
    -​
    💮活動時間:​
    6/28~7/5 21:00pm​
    PS:抽獎過程會放置限時動態​
    24小時內如沒留言將視為放棄。​
    @yang_str保留變更一切活動與獎勵之權利​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留下一顆❤️讓我們知道吧❗️​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的最大動力​

    #sportsyang#workout #sportsrecovery #yang羊#athletictrainer#fitness#exercise#sports#shoulder ​
    #coach #muscle#肌力訓練#運動傷害#運動#健身#重訓#健身房#健康#解剖#健康#肌肉#肩膀痛#肩夾擠症候群#復健治療#抽獎活動#送書

  • 旋轉肌群解剖 在 Leanne Wu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3-09 17:20:05

    #rotatorcuff #旋轉肌 #physiotherapy

    旋轉肌是個好東西!這次講解了旋轉肌及肩胛胸廊肌肉的解剖學,
    以及介紹了五個十分簡單安全的居家強化運動,
    若你也有舉起手肩膊就會卡卡痛的問題,那就一定要留心看好!

    五個旋轉肌強化運動:
    1. 側躺外旋
    2. Prone Y raise
    3. Wall slide
    4. Push-up plus
    5. Sword draw
    以上五個動作可以做1-2組,每組10-12下當作是練上身的熱身。
    如果你肩膊問題比較嚴重的話,就每天都做一遍。
    做這些動作是不應該有痛楚的。當然如果有什麼問題,
    或是有急性痛症的話,就問問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意見!

    追蹤我的Instagram會有更多日常分享:Leannethephysio

    Music by Liles Music - Chill Mode - https://thmatc.co/?l=3961D1ED
    Music by ninjoi. - Passin [Thematic Exclusive] - https://thmatc.co/?l=468C5F68

  • 旋轉肌群解剖 在 筋肉媽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2-25 21:56:02

    圓肩的造成原因很多,請先記得一件事,那就是要讓導致肱骨(上手臂骨頭)內旋的肌群們,不要再一直把肱骨拉著往內轉!

    這次的一分鐘,簡單教兩個大肌群伸展動作,隨時做,隨時拉長導致圓肩的肌群:胸大肌、背闊肌,讓身體回到更好的姿態。

    WHY?
    基於胸大肌與背闊肌的肌肉解剖位置,都有附著在上手臂肱骨頭上,當這兩個肌肉過於短縮緊繃時,會帶動上手臂骨頭朝身體中線位置旋轉,以至於出現圓肩狀況,表面上看起來就會駝背、肘窩朝身體方向轉喔~

    如何檢視自己有圓肩視頻:
    https://youtu.be/G0NUJ7rBj1I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