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新生兒照顧技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新生兒照顧技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新生兒照顧技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新生兒照顧技巧產品中有6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096的網紅竹亭聽雨 - 小咪媽咪三寶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上雜誌啦😄 不過不是封面那位名人XD 我只是出現在同本媽媽寶寶雜誌中的一個小單元裡面的小小的被採訪部落客而已。 (對林叨可以生育教養這麼多孩子又維持好身材只有敬佩之心~我家只有三個就常常覺得快火山爆發了) 這次會被採訪的原因是編輯看到我的待產包懶人包(👉http://0rz.tw/fx7Y2...

 同時也有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茜茜與人夫謙 Chien&Chi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疫情居家作息大亂 #回到幼兒園 #讓孩子重新適應上學 身為三寶媽的茜茜,疫情期間,居家上班,小孩也去不了幼兒園😭 茜茜真心第一次那麼想念幼兒園老師,比我家的小孩還要想念他們😭 相信很多爸鼻媽咪跟茜茜家一樣,疫情期間,因為工作,同時又要照顧小孩,同時我們家又有三個寶貝,每天跟人夫謙輪流一打三,有...

新生兒照顧技巧 在 BiBi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3:04:58

我請的月嫂ㄧ週$1750,換算下來$250/天,也就是她ㄧ天薪水是台幣$7500。 昨天發文完後有台灣的媽媽告訴我過去台灣是$3000天,她今年生二寶請ㄧ樣的人變成$3500/天,原來月嫂界齊聲喊漲了。 — 我在面試月嫂時碰到沒聊多久很急要我答案的、證書資料竄改的(詳見照片她姓名用後製的)、...

新生兒照顧技巧 在 H͟A͟N͟N͟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0:55:17

. 文非常非常非常長,分享一下整個月子的心路歷程(?) 我是月子中心15天+月嫂30天,本來月中要住30天,但簽約那天跟老公說15天好了,我怕我會想狗兒子,而且一個人關在那邊很憂鬱啊~~ 住在月子中心主要是因為新生兒剛出生比較不穩定,要是有什麼狀況可以直接請兒科醫生來,記得那時候森的脂漏性皮膚炎有...

新生兒照顧技巧 在 斜槓媽咪 張書書 Slashie Mommy Shu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07:16:00

(終於翻到一張在月中的照片了,坐月子期間就是一個狼狽啊🥶) 幾乎每個媽媽一得知懷孕,就會開始考量要在月中還是自家坐月子, 分享一下我的月中 桃園璽寶產後護理之家給大家參考🤓 - 月子中心就像是爸爸媽媽的新手村, 除了貼心的醫師巡診、餐飲、按摩、洗髮、房務服務外,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最新的衛教知識及協...

  • 新生兒照顧技巧 在 竹亭聽雨 - 小咪媽咪三寶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6 23:39:14
    有 72 人按讚

    #我上雜誌啦😄 不過不是封面那位名人XD 我只是出現在同本媽媽寶寶雜誌中的一個小單元裡面的小小的被採訪部落客而已。 (對林叨可以生育教養這麼多孩子又維持好身材只有敬佩之心~我家只有三個就常常覺得快火山爆發了)

    這次會被採訪的原因是編輯看到我的待產包懶人包(👉http://0rz.tw/fx7Y2 ),希望可以分享待產包的準備與使用心路歷程,給準新手媽咪🤰們參考。以下是這次的Q&A問答:

    【Q1. 請問若是第一次懷孕的新手爸媽,會建議什麼時候開始準備待產包呢?】
    🖊等孕中期(大約20-30週)穩定後,肚子也不會太大的階段就很適合開始準備,順便調適一下心情,增加期待感。

    【Q2. 在整理待產包時,有哪些注意事項或小技巧?】
    🖊如果要住月子中心,可以分成 #隨身包、#醫院包、#月子中心包 三個方向來準備,以免放在一大箱住院時難找東西又不好攜帶。用表格來打勾比較清楚,有些能先放進去的就先放好並打勾,最後出門時再檢查一下清單看看還有什麼沒帶到的。

    【Q3. 入院及進月子中心時,分別有哪些必備物品?有哪些是醫院可能會提供的?】
    🖊每間醫院的備品不太一樣,在孕期就應先問清楚,像是嬰兒尿布、奶粉、嬰兒保養品(如屁屁膏、乳液)、奶瓶奶嘴這些有的醫院會提供,但有的醫院則要自備。必備物品清單可以參考我的待產包懶人包文章。

    👜隨身包裡要帶媽媽手冊、健保卡、身分證與影本、錢包、小筆記本與電話連絡表、筆跟手機。如果醫院有發生產住院包,裡面的文件要先簽好並放進去。

    🎒住院包主要有兩類: 媽咪護理類: 生產會用到的產墊、產褥墊、免洗內褲、哺乳內衣、口罩、生理沖洗瓶、羊脂膏等。日常用品類: 就跟出外住宿要準備的行李差不多,盥洗與日常清潔用品、餐具等。充電器也是必備。還有媽媽寶寶外出服、保暖衣物。

    🧳月子中心包有點像住院包的延伸,只是住院只會住3-5天,月子中心可能住久一點,需要的消耗品例如免洗內褲、產褥墊(或衛生棉)數量都要多一點,另外如果要餵母奶也可以帶擠奶相關用品,只是第一胎還不確定會不會有奶的話,像擠奶器、溢乳墊、哺乳內衣都有可能用不到,因此也可以看情況再買。

    【Q4. 待產時就需要帶足寶寶用品嗎?】
    🖊呈上題,先問清楚才不會多買。同理月子中心也是一樣,有的會提供尿布,通常奶粉和保養品需自備,總之可以先問他們會提供什麼東西,確定沒提供的再買。

    【Q5. 有沒有哪些用品是之前有準備,但後來覺得不是那麼必要的?】
    🖊第一胎準備拋棄式溢乳墊但覺得會刺刺的不舒服,就改買水洗式的,雖然用過要洗,但覺得比較舒服又能重複使用較環保。

    【Q6. 是否能給即將入院生產的新手爸媽一些提醒或建議?該先做好哪些心理準備?】
    🖊1. 醫院如果能選到單人房必住,休息品質跟多人房比起來差太多了,而且產後4小時被call去親餵會超需要補眠,用品能直接放在單人房廁所也方便許多。
    2. 不必堅持產後幾天就要全母奶,因為剛生完可能奶量其實不足,新生兒沒喝飽的話可能導致缺水性黃疸,我家老大就是這樣,所以第二胎之後都直接請醫院親餵完如果寶寶餓就補瓶餵,之後去月子中心再追奶。
    3. 去月中如果覺得定時擠奶很累,可以搭配筆電追劇讓擠奶變成快樂時光XD 但一定要注意乳腺炎,每次用擠奶器擠完還要手擠一下確認有沒有硬塊~而且擠完的乳房清潔要注意,建議用拋棄式的乾濕兩用巾,不要用同一條紗布巾重複清洗掛在浴室以免沒洗乾淨造成感染。
    4. 在月子中心最後幾天可以抽時間回家先整理環境,布置消毒好需要的物品,安排照顧嬰兒的物品擺放位置與動線。嬰兒衣物則可以之前就先洗好收好。

    新手爸媽最需要的心理準備應該是產後很難睡飽~ 新生兒至少四小時要喝一次奶,親餵可能更頻繁,如果瓶餵母奶除了擠奶還要餵奶拍嗝,一次就花很多時間,沒多久又要下一次餵奶循環了,如果擠奶器還要抓空檔清洗消毒就會忙到容易崩潰,所以這些必要的備品如果需要用真的可以多買一兩份,奶瓶也可以買多一點,避免一直在花時間做瑣事而缺乏休息。當然如果有洗碗機與烘衣機能代勞家事最好。
    另外寶寶天生氣質不同,養育到天使寶寶吃飽睡睡飽吃當然最令人羨慕,但必須接受有的寶寶就不屬於這型,如果隨時都要人抱,一放下就哭其實也是正常的,忍耐過前三個月長大些通常就會變好了!

    這篇採訪除了在媽媽寶寶9月號雜誌內頁外,他們官網也能看到文章: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20501

    以上是簡單的分享(炫耀),最近FB看到好多同學朋友生產的喜訊,看來大家年紀都到了啊😆 去恭喜的時候有時會收到回訊說謝謝我的懶人包,這時候就覺得有幫到忙很開心~不知道還有什麼懶人包是大家需要而我還沒想到的主題呢? 歡迎提出來借我參考呀🥰!

  • 新生兒照顧技巧 在 張璽醫師-小兒神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1 14:05:41
    有 165 人按讚

    前天上午參加了北醫附醫主辦的全人關懷-實踐工作訪研習,感觸良多,在這與大家分享一點小感想,讓大家在中秋連假享受月光美景時也思考一下生命和活著的意義。

    當年還在日本習醫時,教授常常反覆告訴我們醫學裡唯二“絕對”的事-
    1. 醫學沒有百分之百絕對。
    2. 唯一的絕對就是,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會面臨死亡

    傳統上醫學院所受的教育往往是如何醫治病人,關於死亡這件“必然”的事,反倒接觸的機會不多,甚至有一種“病人的死亡等於醫師的失敗”的感覺,雖然知道“絕對”會發生,但是一直沒有好好學習如何應對。

    兒科與其他科不同的是,在執行醫療過程當中,大部分的醫療決策與病情解釋的對象,不是病患本身,而是家屬---病患的父母親。理所當然的也會面臨當病童到了已需要面對緩和醫療或不積極急救的情況。這樣的情境讓我不禁在課堂上,回想起自己在日本接受訓練時的種種情景。

    自2010年返台,時間飛快,今年已邁入第十一年了。雖然我現在是一名小兒神經科醫師,但是2001年剛自醫學院畢業的我,嚮往是成為一位新生兒科醫師。因此我在日本十年的醫師生涯中接觸且參與了不少早產兒的治療。日本的早產兒醫療可說是相當先進(依照我的老師的說法,日本人手這麼靈巧,這麼會做模型,非常適合做早產兒醫療…這樣好像早產兒醫師都是愛公仔的宅宅),而當時日本全國1000g的新生兒存活率高達8成,換句話說不管是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或是像我曾經被外派到,人口可能10萬不到的日本海港口小城 舞鶴市,即便是1000g的早產兒,10人裡面也8人能夠能存活。因此在日本服務的那幾年,我們團隊也常常成功的救活500g甚至是400g以下的寶寶。但是無論怎麼順利,該遇到的還是會來的,實習醫師第一個秋天,負責了一位28周,出生體重800g的單胞胎男孩,出生第一週期間,順利的度過了肺部及心臟等問題,進入了第2周。當時我們醫院的規定是,負責醫師在病童拔管前需全天留院執行第一線照護。因此當時應該是連續住在醫院的第10天左右,心想應該在撐一下,兩三天後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事情往往不如人意,就當開始討論何時拔管的那幾天,突然血壓變低、末梢循環變差,身體出現浮腫,檢查電解值後判定是腎上腺功能的問題,因此給予類固醇治療。隨著血壓上升,開始排尿後浮腫也逐步改善,當晚十二點於大夜交班時叮嚀主護理師,目標血壓不超過70mmHg,注意尿量後,我就進去值班室休息。大概凌晨五點左右被大夜護理師叫醒,說血中氧氣含量頻繁的掉至危險範圍。起床一看,小朋友膚色蒼白,活力差,當下立即抽血並立即執行腦部超音波,一放上超音波探頭立刻發現是腦部出血,且是大範圍出血。一向溫和不太罵人的我也忍不住對著大夜護理師說“怎麼顧的,搞什麼啊”。當下護理師早已淚流滿面,頻頻向我說對不起。當時的我應該是氣到神智不清了,回了一句“不要向我說對不起,你應該是向他的父母親道歉”。待當時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來了之後,我們向家屬說明當晚所發生的事情,並解釋目前情況相當不穩定且就算救起來預後也預期相當不好。說明完後的第二天,家屬回覆決定不採取積極治療。聽了家屬的回覆,我個人覺得應該還有機會,家屬不應該就這麼放棄治療。但是主任告訴我,生命的價值有時不在長短,即使短暫,共處的美好記憶卻是可以永恆活在人的心中。千萬不要將自己定義之醫療成功,單純地建立在病人的生存上。如果有能力,沒有父母不全力愛自己的小孩。也沒有一位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小孩比自己更早走,反而有更多的家長會將小孩子生病過世的責任加附在自己的身上。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有時做這樣的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有多麽困難。當下主任也與我分享兒科死亡宣告的技巧以及兒科如何讓小朋友與家長告別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若是當下已執行復甦式一段時間,感覺回不來時,一般來說,家長往往無法當下告知醫師停止急救,因為喊停止等於宣告死亡,這對家長來說是難以承擔之重。因此可向家長說明「小朋友已經很努力了,再加油下去對小朋友來說真的太累了,是否讓他好好休息」。另外,最後一定要讓爸爸媽媽抱小朋友,讓一家人能有好好獨處的時間。因為有一些早產兒出生後就住進保溫箱,爸爸媽媽從來沒有抱過自己小朋友。第一次抱他可能也是最後一次抱他,所以抱小朋友時盡可能的把身上的管路都拔掉,監控系統也盡量拿掉,並且轉靜音。醫療團隊則在護理站看螢幕確認心跳等生命徵象。聽完主任的說明後隔天,那位28週的小朋友的生命力也慢慢轉弱,因此我們也急忙的聯絡了家屬來與小朋友做最後的會面。這是我第一次送走我負責的小朋友,也帶給我很大的衝擊。當螢幕顯示心跳逐漸轉慢、停止。主任帶我進去,向家長宣告及確認死亡時間,當下真的有一種非常不真實的感覺,3天前才在規劃是否拔管,而現在這個瞬間我卻在宣告他生命的結束。而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當我們團隊送小朋友離開加護病房時,爸爸媽媽轉身像我們深深的一鞠躬並向我們說“謝謝你們的照顧”,老實說當下家長對我們道謝,真的非常意外,就如同主任說的,生命的意義也許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每一個全力燃燒的生命,即使短暫,也可以是永恆的。就如同我,“他”應該也一直活在他父母親的心裡。

    小朋友走了不就後,那位主護理師也離職了,一年後某個機會,她回到單位,善良的她還是向我反省,也許那天她再多注意一點,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我不確定,只能說是我們團隊,尤其是身為主責醫師的我實力不夠,為了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只能檢討,繼續向前走,如同當時的主任說的,我們沒有時間悲傷,因為還有小朋友在等著我們救。所幸那位護理師後來也回到她的家鄉,在京都隔壁的福井縣再度繼續新生兒醫療服務。醫護團隊對病患全心的投入,其實自己也還是需要心靈的依靠,尤其是努力結果不如預期時,精神的支援更不可少。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也發現醫護人員面臨生死交關的場景,心靈的安定對於醫護是多麽的重要,許多一線醫療人員因為無法承擔他人生命的心理壓力而造成許多憾事,台灣日前也發生過,因此北醫附醫也開始關注照護員工們的心靈健康。這不僅是照顧員工,同時也間接地增加醫療品質,給病患及家屬更好的醫療照護。

  • 新生兒照顧技巧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4 16:47:28
    有 2,084 人按讚

    前幾天朋友傳來一篇好文,讓我反覆看了多次。文中描述身為台灣媽媽在日本育兒遇到的文化衝擊以及受日本媽媽協助的點滴。作者剖析自己處境後所提出的觀點讓我看了頻頻點頭,其中有兩個部份讓我特別有感,希望和大家分享。

    作者表示,他對結交媽媽友非常的消極,主要是日本的媽媽圈子(特別是家庭主婦圈)充滿了無形的框架壓力。覺得養小孩是「媽媽的工作」,結交之後帶來的各種比較無益於個人身心健康。數據也顯示,日本家庭主婦每天花在料理上的時間比歐美多上一個小時。

    我回憶起小時候看日劇裡的媽媽形象,每天準備豐盛的餐點、便當菜色還有各式造型,永遠會把先生的襯衫燙好、皮鞋擦亮......看多了內心不免自我懷疑,我連瓦斯爐都不會開,以後有機會當好太太、好媽媽?也好奇是日本的女性比較厲害還是這些技能我長大以後自然也就會了?長大後我才發現,有些事長大了還是做不好,媽媽就是媽媽,各有她的風格、哪有所謂好壞,這種全能媽媽形象肯定像枷鎖困住許多女生。

    在台灣大家對媽媽的想像至少沒那麼單一,慈母的框架沒那麼重。但這當然不表示在台灣育兒沒壓力,舉凡奶量夠不夠、親餵時間有沒有符合社會期待、副食品吃得好不好通通都要操心。當孩子生長曲線稍有落後時,媽媽也總自我怪罪,擔心做錯了什麼,每道都是難解的課題。在育兒地獄中,又得擔心自己的身材、頭髮和皮膚回不到生產前的樣子。

    這也讓我想到最近和學長討論女性權益時,他竟認爲不能用「被壓迫」來形容舊時代的女性,因為權利、義務是相對的,以前女人要負的責任比較少,只要在家就好。我馬上反駁他,姑且不論以前女性是「只要」還是「只能」待在家,在家做各種家務事、照顧小孩一點都不輕鬆。礙於情面我忍住沒有說出口的是:「那是因為你在家的時間就是翹腳、打電動、等吃飯啊!」

    另一個部分則是日本產前、產後照顧員的制度,讓媽媽在離開月中、月嫂後能有緩衝空間,讓我覺得非常值得台灣借鏡。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孕產的資源分配過度集中在醫療端,比如前陣子政府為了刺激生育率,增加產檢給付次數。雖說聽起來增加給付能減輕媽媽負擔,但仔細想產檢真的需要那麼多次嗎?應該也沒有人會因為產檢變多而多生幾個吧!

    就我觀察目前孕產照顧最缺乏的資源並不是產前的醫療,而是產後瑣碎的育兒知識、心理支持、哺餵母乳的細節,這些往往只能靠市場上的月中、月嫂支持。而當媽媽離開月子中心後,巨大的落差又碰上產後憂鬱的高峰期,加上先生沒有產假,往往一人面對,彷彿就從天堂墜入地獄。這時若能有一個機動性以小時為單位的照顧者協助,至少能讓媽媽們喘口氣,一兩個小時都會很有幫助!

    當然,產後照顧的品質要提升,除了增加資源外,照顧相關專業之間的溝通相當重要,以免資訊落差造成更大困擾。好比過去我曾不遺餘力推廣產後盡早下床活動、不需要持續使用束腹帶。但卻有許多產婦和我反應,一入住月中,護理人員就囑咐少下床才不會子宮下垂,甚至質疑媽媽肚子怎麼還那麼大,力推綁肚子課程。相對的,這不代表醫師就無所不能,一些實務的經驗我們也不太熟悉。好比親餵技巧、如何判斷新生兒吸吮的姿勢、如何在第一時間察覺媽媽有產後憂鬱的狀況等,我都常需要和泌乳顧問、心理師甚至是資深媽媽請益。

    最後我想分享文章中,從育兒地獄爬出來的吉田大神的一句話:「我的育兒經驗不代表是唯一正確的方法,養小孩別太用力」畢竟怎麼當媽媽本就沒有標準答案,輕易用自身的經驗去評價別人遇到的育兒困境,不免有點殘忍又毫無幫助!

    #原文放留言處

    歡迎大家分享異國育兒及產後經驗喔!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