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斯多葛主義主要思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斯多葛主義主要思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斯多葛主義主要思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斯多葛主義主要思想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Zack Snyder 的「美國意識」 | 盧斯達 on Patreon】 Zack Snyder 在電影作品經常討論美國的海外戰爭。處女作《活死人凶間》(2004) 翻拍原著,切入點不再是消費主義,而是刻劃美國社會在 911 之後對「恐怖主義」歇斯底里的恐懼。 小說家史提芬京很喜歡這部片,他...

斯多葛主義主要思想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15:57:13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東亞國家百年生育政策的反思〕 東亞文化中,歷來有重視生育的傳統,近年生育率持續低迷,讓大眾對於生育補助等相關政策有諸多討論,不久前也有某護理師譏諷他人沒有生小孩報效國家引發的爭議。 但這樣的生育文化,其實在這百年間,也有不小的轉變,今天我們就以...

斯多葛主義主要思想 在 ??ALLY??? Amsterdam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06 10:15:30

好書推介(五) The Daily Stoic: 366 Meditations on Wisdom, Perseverance, and the Art of Living By Ryan Holiday and Stephen Hanselman Stoicism,中譯斯多噶主義,喺流行於...

斯多葛主義主要思想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1:48:24

《#絕命大平台》讓人無法反駁的人性自私 (8.0/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絕命大平台》是一部西班牙科幻驚悚電影,由高德加斯泰盧烏魯提亞執導,伊萬馬薩格、佐里昂埃奎勒、亞歷山...

  • 斯多葛主義主要思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7 21:40:54
    有 42 人按讚

    【Zack Snyder 的「美國意識」 | 盧斯達 on Patreon】

    Zack Snyder 在電影作品經常討論美國的海外戰爭。處女作《活死人凶間》(2004) 翻拍原著,切入點不再是消費主義,而是刻劃美國社會在 911 之後對「恐怖主義」歇斯底里的恐懼。

    小說家史提芬京很喜歡這部片,他認為片中的喪屍就像美國人心目中的恐怖份子,你可以一槍解決他,埋掉它,燒成灰,但喪屍還是會源源不絕襲擊你。你跟他無從談判、無從對話,你甚至抓住聖戰者全家去威脅他,對方還是會繼續攻打你。他認為,人和喪屍的對抗至死方休這一點,投射了美國人對反美恐怖主義者的形象。

    他運用潮水式慢動作格鬥風格的《戰狼 300》(2006) 則是一班白種肌肉人對抗鬼五馬六、甩頭甩骨、「文化多元」的波斯帝國軍。對於支持美國繼續用兵的軍事干預派,就會認為這部片歌頌了西方民主陣營,為美國用兵世界正名,自我想像為抵抗波斯帝國入侵的自由守護者。Snyder 對肌肉 (不論男女) 畫面的迷戀也很合他們精神尚武的口味。

    電影評論圈近年亦有人討論《戰》本來 (或現在) 是否一部「極右翼意識形態」的《意志的勝利》。但你也可以用另一個戲謔的角度來解讀:戲中男人的誇張、臉譜呈現,就是主要情節其實是別人對溫泉關戰役的「文宣」。導演在戲中總是不斷提醒,整個故事是由別人複述的,而且是文宣,當然是把300 勇士說得有多英勇就有多英勇,也要把事情定性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壯烈犧牲。這都是為了動員其他城邦要盡早準備戰鬥。同樣是記述,也可以只是:「希臘城邦與波斯帝國開始出現軍事衝突,在一次早期的接觸戰,有 300 名斯巴達士兵頑強抵抗,最終團滅。」

    所以它等於隔空評論了「想像的共同體」是怎樣 work 的。300 勇士究竟有沒有那麼勇,並不是最重要的。傳說中的英勇和強大只是為了證成今天的佔領,如果美國不想繼續佔領,美軍就算出現了倉皇逃走的畫面,對決策者也不是最重要的。

    Snyder 在《蝙蝠俠對超人》(2016) 繼續挖這個問題:如果世上很多事情都只是文宣,都可以是觀點與角度,歷史和現實就變得不可信。《蝙超》講述了蝙蝠俠和超人在敵對過程中傳媒起到的作用。它首先通過超人的報社上司嘲諷了人們不需要真相,所以不斷催促超人應該去跟進棒球比賽或者名人晚宴,因為這更有收視。蝙蝠俠敵視作為外星人的超人,是因為目睹和親歷兩個外星人在地球打交,會造成數千人死亡的人道災難,超人對蝙蝠的偏見則由於他也是一個自以為是的記者,他以記者身份偵查到很多蝙蝠暴力私刑執法的罪證,但他不知道葛咸城的 context,也不像觀眾一樣知道「蝙蝠俠的大致經歷」。

    作為第一次遇到的人,加上一些表面「證供」,蝙蝠在超人心目中就是一個沒有人文關懷的惡棍。作為一個德州出身美國人,他不認同有人可以超然於法律之外自己執法;但作為超人,他自己存在本身已經顛覆了整個人類的文化——「神力」介入人間,有甚麼因果律、法律、政治、宗教、武力可以規範他?當你極度認真去思考「超人如果存在」這樣的問題,並圍繞它寫一個故事,你就會得到這部電影。全世界的傳媒 24 小時不斷批判檢視他的行動、檢討他的拯救行動造成多少傷亡,所以超人的就是演出一個被網絡輿論壓垮無法反應思考的年輕人。

    《蝙超》劇院版被評為劣剪,高層認為不重要的,都是 context ,例如開首的中東戲份,你就知道 911 以及後續的事情,從來沒有離開 Zack Snyder 和編劇的腦袋。那個開頭是說,超人在某中東國家拯救了一個美國公民,但此行為本身卻似乎引發了一條村莊因遭遇政府軍和反抗軍衝突而遭屠滅,美國那邊就有一個演出很有佩洛西神韻的官員,要開聽證會邀請受害者作供,要搞清楚當日發生了甚麼,但超人不會被審判,也沒有法律可以約束他。超人被描述為「answer to no one」,等於美國決定出兵中東之前,是「自己」決定的,answer to no one。

    當然情節上最後說明了最後這些系統都被操控和濫用,但劇中超人的處境也是在討論美國於中東的存在。美國擁有絕對武力和財力,可以憑空在阿富汗這類地方建立一個新政府,可以輸入一些新文化,例如選舉、例如人權觀念。有一些人跟美國扶植的阿富汗政府合作之後,接受了新觀念,一些後來出生的人,也可能接受了新觀念,但超人還有很多人要救,而且自己都要拍拖和返工,於是反過來說,超人在觀念上一定要接受他事實上對一些事情只能見死不救的挑戰。他在現場救一個人,其實也等於放棄了其他人。超人再快再強,在一千份之一秒的時空中,也只有一雙手。

    阿富汗便有飛機不夠,有很多人想走也沒有機位的慘劇。這都是在拷打美國或任何帝國,當你強了,強到可以站出來干預,就要預備自己的存在必定產生政治 / 人間後果。強和可以收拾局面是兩回事。在當下這種情況,你就等於放棄了阿富汗人,甚至放棄了迫留當地的美國人、西方人。但任何人在行動之前,都不可能有這種覺悟。超人在公開行動之前,只是個德州青年。美國那麼強,是因為他們之前累積下來的,跟現在的決策者關係越來越遠。超人對抗來自家鄉的薩德將軍,在他眼中是拯救世界,他也確實拯救了世界,但這件事的連帶傷害就是憑空出現的 911 事件,他的手無疑要為拯救更多人,而沾滿了少數人的鮮血。

    無論如何,這些人命沒辦法不算在超人頭上。

    對那些在阿富汗一度獲得一定自由的女人或者族群,美國切實幫助了他們,但當地業力太深,她只救了 20 年,給一些人得救幻覺又將其奪走。固然災難是由薩德將軍帶來的,然而超人一旦決定介入,就會面對一連串因果的連鎖反應。超人武力再強,仍然被人間牽扯得只能在大魔王面前跪下接受擺布,答應跟蝙蝠決一死戰。這一部片其實是追思當日的強者干預思想,在維護美國國威和國家安全的前題下用兵中東,還要駐軍幫人建設民主現代國家,美國是否準備好背負另一個民族的命運?顯然沒有。人們說美國在阿富汗經營,只是想殺拉登,所以拉登在奧巴馬任內一死,已經開始策劃撤出阿富汗。老帝國經略一個地方,動輒一百幾十年都是常有,可以令土著出現強勁的親帝國派。20 年不知能不能算是一夜情。

    如果上說大致正確,那阿富汗過去 20 年只是一個推翻和擊殺拉登行動的副產品,對一些阿富汗人來說,當初美國確是行了好,我們無法想像有多少阿富汗婦女因為拉登的反美鬥爭而意外獲得一定人權解放,而拉登的死亡又怎樣導致本來看似擁有的東西再次失去。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 斯多葛主義主要思想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7 21:37:53
    有 50 人按讚

    【Zack Snyder 的「美國意識」 | 盧斯達 on Patreon】

    Zack Snyder 在電影作品經常討論美國的海外戰爭。處女作《活死人凶間》(2004) 翻拍原著,切入點不再是消費主義,而是刻劃美國社會在 911 之後對「恐怖主義」歇斯底里的恐懼。

    小說家史提芬京很喜歡這部片,他認為片中的喪屍就像美國人心目中的恐怖份子,你可以一槍解決他,埋掉它,燒成灰,但喪屍還是會源源不絕襲擊你。你跟他無從談判、無從對話,你甚至抓住聖戰者全家去威脅他,對方還是會繼續攻打你。他認為,人和喪屍的對抗至死方休這一點,投射了美國人對反美恐怖主義者的形象。

    他運用潮水式慢動作格鬥風格的《戰狼 300》(2006) 則是一班白種肌肉人對抗鬼五馬六、甩頭甩骨、「文化多元」的波斯帝國軍。對於支持美國繼續用兵的軍事干預派,就會認為這部片歌頌了西方民主陣營,為美國用兵世界正名,自我想像為抵抗波斯帝國入侵的自由守護者。Snyder 對肌肉 (不論男女) 畫面的迷戀也很合他們精神尚武的口味。

    電影評論圈近年亦有人討論《戰》本來 (或現在) 是否一部「極右翼意識形態」的《意志的勝利》。但你也可以用另一個戲謔的角度來解讀:戲中男人的誇張、臉譜呈現,就是主要情節其實是別人對溫泉關戰役的「文宣」。導演在戲中總是不斷提醒,整個故事是由別人複述的,而且是文宣,當然是把300 勇士說得有多英勇就有多英勇,也要把事情定性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壯烈犧牲。這都是為了動員其他城邦要盡早準備戰鬥。同樣是記述,也可以只是:「希臘城邦與波斯帝國開始出現軍事衝突,在一次早期的接觸戰,有 300 名斯巴達士兵頑強抵抗,最終團滅。」

    所以它等於隔空評論了「想像的共同體」是怎樣 work 的。300 勇士究竟有沒有那麼勇,並不是最重要的。傳說中的英勇和強大只是為了證成今天的佔領,如果美國不想繼續佔領,美軍就算出現了倉皇逃走的畫面,對決策者也不是最重要的。

    Snyder 在《蝙蝠俠對超人》(2016) 繼續挖這個問題:如果世上很多事情都只是文宣,都可以是觀點與角度,歷史和現實就變得不可信。《蝙超》講述了蝙蝠俠和超人在敵對過程中傳媒起到的作用。它首先通過超人的報社上司嘲諷了人們不需要真相,所以不斷催促超人應該去跟進棒球比賽或者名人晚宴,因為這更有收視。蝙蝠俠敵視作為外星人的超人,是因為目睹和親歷兩個外星人在地球打交,會造成數千人死亡的人道災難,超人對蝙蝠的偏見則由於他也是一個自以為是的記者,他以記者身份偵查到很多蝙蝠暴力私刑執法的罪證,但他不知道葛咸城的 context,也不像觀眾一樣知道「蝙蝠俠的大致經歷」。

    作為第一次遇到的人,加上一些表面「證供」,蝙蝠在超人心目中就是一個沒有人文關懷的惡棍。作為一個德州出身美國人,他不認同有人可以超然於法律之外自己執法;但作為超人,他自己存在本身已經顛覆了整個人類的文化——「神力」介入人間,有甚麼因果律、法律、政治、宗教、武力可以規範他?當你極度認真去思考「超人如果存在」這樣的問題,並圍繞它寫一個故事,你就會得到這部電影。全世界的傳媒 24 小時不斷批判檢視他的行動、檢討他的拯救行動造成多少傷亡,所以超人的就是演出一個被網絡輿論壓垮無法反應思考的年輕人。

    《蝙超》劇院版被評為劣剪,高層認為不重要的,都是 context ,例如開首的中東戲份,你就知道 911 以及後續的事情,從來沒有離開 Zack Snyder 和編劇的腦袋。那個開頭是說,超人在某中東國家拯救了一個美國公民,但此行為本身卻似乎引發了一條村莊因遭遇政府軍和反抗軍衝突而遭屠滅,美國那邊就有一個演出很有佩洛西神韻的官員,要開聽證會邀請受害者作供,要搞清楚當日發生了甚麼,但超人不會被審判,也沒有法律可以約束他。超人被描述為「answer to no one」,等於美國決定出兵中東之前,是「自己」決定的,answer to no one。

    當然情節上最後說明了最後這些系統都被操控和濫用,但劇中超人的處境也是在討論美國於中東的存在。美國擁有絕對武力和財力,可以憑空在阿富汗這類地方建立一個新政府,可以輸入一些新文化,例如選舉、例如人權觀念。有一些人跟美國扶植的阿富汗政府合作之後,接受了新觀念,一些後來出生的人,也可能接受了新觀念,但超人還有很多人要救,而且自己都要拍拖和返工,於是反過來說,超人在觀念上一定要接受他事實上對一些事情只能見死不救的挑戰。他在現場救一個人,其實也等於放棄了其他人。超人再快再強,在一千份之一秒的時空中,也只有一雙手。

    阿富汗便有飛機不夠,有很多人想走也沒有機位的慘劇。這都是在拷打美國或任何帝國,當你強了,強到可以站出來干預,就要預備自己的存在必定產生政治 / 人間後果。強和可以收拾局面是兩回事。在當下這種情況,你就等於放棄了阿富汗人,甚至放棄了迫留當地的美國人、西方人。但任何人在行動之前,都不可能有這種覺悟。超人在公開行動之前,只是個德州青年。美國那麼強,是因為他們之前累積下來的,跟現在的決策者關係越來越遠。超人對抗來自家鄉的薩德將軍,在他眼中是拯救世界,他也確實拯救了世界,但這件事的連帶傷害就是憑空出現的 911 事件,他的手無疑要為拯救更多人,而沾滿了少數人的鮮血。

    無論如何,這些人命沒辦法不算在超人頭上。

    對那些在阿富汗一度獲得一定自由的女人或者族群,美國切實幫助了他們,但當地業力太深,她只救了 20 年,給一些人得救幻覺又將其奪走。固然災難是由薩德將軍帶來的,然而超人一旦決定介入,就會面對一連串因果的連鎖反應。超人武力再強,仍然被人間牽扯得只能在大魔王面前跪下接受擺布,答應跟蝙蝠決一死戰。這一部片其實是追思當日的強者干預思想,在維護美國國威和國家安全的前題下用兵中東,還要駐軍幫人建設民主現代國家,美國是否準備好背負另一個民族的命運?顯然沒有。人們說美國在阿富汗經營,只是想殺拉登,所以拉登在奧巴馬任內一死,已經開始策劃撤出阿富汗。老帝國經略一個地方,動輒一百幾十年都是常有,可以令土著出現強勁的親帝國派。20 年不知能不能算是一夜情。

    如果上說大致正確,那阿富汗過去 20 年只是一個推翻和擊殺拉登行動的副產品,對一些阿富汗人來說,當初美國確是行了好,我們無法想像有多少阿富汗婦女因為拉登的反美鬥爭而意外獲得一定人權解放,而拉登的死亡又怎樣導致本來看似擁有的東西再次失去。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 斯多葛主義主要思想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0 22:48:00
    有 6 人按讚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東亞國家百年生育政策的反思〕

    東亞文化中,歷來有重視生育的傳統,近年生育率持續低迷,讓大眾對於生育補助等相關政策有諸多討論,不久前也有某護理師譏諷他人沒有生小孩報效國家引發的爭議。

    但這樣的生育文化,其實在這百年間,也有不小的轉變,今天我們就以1920年代為開端,回顧並反思東亞各國的生育思潮和政策。

    ▌節育思潮登陸中國

    1922年,美國著名節育運動者Margaret Sanger訪問中國,並舉行了公開演講,她在演講中,闡述了「節育」的概念,大力宣傳使用科學方法避孕的節育,並進而論述了生育節制的意義、節育的概況及不同的生育觀。

    Sanger主張「婦女解放的必要條件,並不在參政權,而在能夠支配自己的身體。」因此反對傳統以墮胎、殺嬰的方式限制人口,也不贊同馬爾薩斯以禁慾、晚婚來節育的主張,而應以使用保險套、子宮帽等物品阻隔精子流動的機械法來進行避孕。

    除了對於婦女解放的關懷外,她也認為節育不只能幫國家控制人口的數量,也有助於提升國民的質。

    ▌撼動知識分子的演講

    Sanger的演講不僅帶動了後續諸多機構正式在中國推行節育,更引發知識界一系列對於人口和節育問題的重視,掀起了一波婦女解放狂潮。包含《婦女雜誌》在內的諸多雜誌甚至為此發行了〈產兒制限專號〉,讓節育觀念的討論正式躍上公眾視野。

    知識分子為何如此踴躍地參與這場節育運動?

    民國史學者呂芳上教授分析,節育這個來自西方,打著科學旗幟,又以婦女解放、社會改造做號召的運動,正迎合了亟欲追求現代化的五四知識分子們棄舊迎新的心理需求。

    ▌支持or反對?

    節育學說在中國開始提倡後,有擁護者,也有反對者,因為推動節育觸動了傳統習俗中的兩大禁忌,一是公開談「性」事,一是「絕子絕孫」、「無後為大」的忌諱。

    圍繞著節育展開的討論反映了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界的新舊觀念衝突,生育和婚姻的觀念衝突更是核心之爭。

    支持節育者的主要論點包含:節育控制人口能使國家興盛、有利於婦女解放等等;反對者則多從傳統有後主義的思維出發,認為節育和傳統生育觀念不符、會造成性氾濫及違反天地好生之德,也不乏有論者抱持富國強兵的國族思維,主張「產兒限制是民族自殺」,將削弱國家和民族的力量,因此反對推行節育。

    ▌節育與婦女解放的糾葛

    到了1930年代,社會大眾已逐漸接受節育觀念的傳播。但隨之而來的挑戰是,在Sanger的觀點中,避孕理應是保障女性權益及達成婦女解放的手段,本應被視為「權利」的工具,卻在政府的介入下,這項權利彷彿轉變為義務。

    家庭間的私事被公共化,變相再度成為對女性的壓迫,使她們再度交出了自己對於生育的掌握權,只不過不是交給夫家,而是交給國家。

    這樣的糾葛在二戰後越演越烈,尤其是在戰後的東亞諸國。

    ▌東亞的人口控制政策

    到二戰為止,人口一直被視為是國力的象徵,節育也從未正式成為國家政策。但在1950年代後,人口爆炸之聲響起,經濟發展掛帥下,人口的迅速增長被認為是制約國家進步,走向現代化的瓶頸。

    此外,美國觀察接受美援的盟國,發現美援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被近乎失控的人口成長所抵銷,這並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因此他們積極施壓被援助國推動節育計畫。

    在這樣的脈絡下,臺、日、韓等東亞各國紛紛展開全國性的家庭計畫,以人口壓力及經濟發展考量壓倒「母性自主」之說,由國家與醫療高度介入節育行為,帶來急速的人口轉型。

    ▌臺灣的家庭計畫

    臺灣的人口問題自1950年代開始浮現,人口增加太快、密度又太高,在這樣龐大的人口壓力與經濟發展對抗下,節育論戰再度爆發。

    政府先於1965年首度認可了節制生育概念,並成立「家庭計畫推行委員會」,正式以官方機構推行避孕方法,並在美國的壓力下,以「促進農村衛生」的理由,協助超過60萬名婦女採用子宮內避孕器進行節育。

    1969年,政府正式制定人口政策,讓1970至80年代成為政府介入節育最甚的時期,在「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的口號下,人口增殖數大幅下降,到了1983 年提前達到「出生替代」的目標。

    ▌少子化與助孕科技公費補助

    然而到了近年,矯枉過正的結果,反而使原先積極控制人口的東亞各國面臨生育率過低的窘境,尤其臺韓兩國更是長年盤據生育率最低國家的位置,並持續探底。

    國家這時又得轉變為積極鼓勵生育的角色,並將目光注視到體外受精(IVF)等人工協助生殖科技上,吳嘉苓的跨國研究團隊就發現,少子化成為臺日韓三國施行公費補助助孕科技的重要推力,三國也分別於2015、2004、2006年推出相關的國家政策。

    這固然是對於許多難孕家庭的福音,但女性主義者也警覺當國家介入助孕補助,尤其是結合促進生育政策後,可能造成的強迫性母職現象。

    ▌結語

    綜觀百年來東亞的人口政策發展,不難發現生育控制的決策權從來不屬於女性與個人,而是牢牢掌握在男性、家庭、族群或國家的手上。

    早年,節制生育對女性而言,本屬犯罪行為,其後在節育運動的倡導下以解放女權的號召推展,但結果是使權利在國家的介入下變成了義務,之後更在與經濟和少子化的掛鉤下,成為東亞國家生命政治的介入對象。

    當然我們也並非無視出生率過低的現象和國家鼓勵生育的不得已,只是希望提供一個反思的視角,並期待有朝一日,生育與否的決策權能真正掌握在當事人手中。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