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藝復興的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藝復興的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藝復興的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藝復興的人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明周文化 MP Weekl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評論】解構大師作品:http://bit.ly/2YlZMrL #文藝復興 時期意大利畫家 #波提切利 於1840年代所繪《#手持圓形聖像的年輕男子》(Portrait of a young man holding a roundel),日前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9,220萬美元拍出,刷新了波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James Hong Official 項明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午逛歐洲最古老的烏菲茲博物館,我請了一位在意大利大學專門研究文藝復興的趙先生帶我們,用三個小時,走過五百年的西方美術史,對美術充滿熱情的趙先生用達文西丶米高郎基羅丶拉霏爾丶波提切利的《春天》丶《維納斯誕生》無價真跡,為團友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西方藝術雞精班。至少,大家懂得了文藝復興的人文科學精神丶怎...

文藝復興的人 在 明周文化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02 11:36:54

【#評論】#文藝復興 時期意大利畫家 #波提切利 於1840年代所繪《#手持圓形聖像的年輕男子》,日前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9,220萬美元拍出,刷新了波提切利畫作的拍賣紀錄。 是次拍賣活動,被視為藝術品市場在疫情下的重大考驗,結果開出古典大師畫作第二高價。第一為在2017年,拍得4.5億美元的達芬...

  • 文藝復興的人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29 18:00:13
    有 18 人按讚

    【#評論】解構大師作品:http://bit.ly/2YlZMrL

    #文藝復興 時期意大利畫家 #波提切利 於1840年代所繪《#手持圓形聖像的年輕男子》(Portrait of a young man holding a roundel),日前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9,220萬美元拍出,刷新了波提切利畫作的拍賣紀錄。

    是次拍賣活動,被視為藝術品市場在疫情下的重大考驗,結果開出古典大師畫作第二高價。第一為在2017年,拍得4.5億美元的達文西《#救世主》(Salvator Mundi)。

    波提切利雖然不能與達芬奇、米高安哲羅比,但他的特殊性是不可忽視的,這體現在線條及對形體理解上。無論是《#維納斯的誕生》,還是《#春》,女人的大腿永遠都是光滑的,下巴永遠都是瘦削的。他的獨特在高光處,在最能凸顯線條的地方,一絲都不放過。
    - - -
    《明周文化》推介:
    立雜的藝術 楊東龍的《日課》:生命即題材
    http://bit.ly/2YeSYfj
    香港藝術館展出波提切利珍貴畫作 觀賞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
    https://bit.ly/3dOtzjN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https://bit.ly/3oCfmuo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畫家 #藝術家 #肖像 #肖像畫 #拍賣 #蘇富比 #拍賣會 #線條 #唯美之神 #地獄圖 #三王朝聖 #神話 #宗教 #人文 #女性 #優雅 #香港藝術館 #烏菲茲美術館 #botticelli #sandrobotticelli #portrait #明周藝文 #我就是我

  • 文藝復興的人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7-03 00:34:28
    有 271 人按讚


    (近來在這裡發表的較長文章,都出自我即將出版的書《誰能夠走出羅生門?——李怡讀書隨筆》)
    所有的爭權奪利都會讓我們更貧乏
    ——《慢讀赫塞》
    李怡
    每個無私的舉動、每個因為愛所作的割捨、每個同情憐憫,每次的自我犧牲,看起來放棄、犧牲了很多東西,實際上只會充實我們,增長我們的智慧,也是唯一能使我們成長與進步之道。
    ×××
    1899年,工業革命一個世紀後,時年二十二歲的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以《輕微的喜悅》為題,寫了一篇短文,大意是:人們終日為「時間」驅趕,已到難以脫困的地步,不是「沒時間」就是「趕時間」,惶惶終日以致生活毫無樂趣可言,連娛樂活動都充斥著「匆忙」的緊張氣氛。他問道:「我們的父祖輩有做甚麼事會挪不出時間的?」那時候,無論倘佯在大自然裏旅遊,或在居處院子裏觀賞一朵小花,他們都享受到心情愉悅!「強調分秒必爭,終日營營役役,無疑是快樂的最大敵人。結果就是:『娛樂愈來愈多,快樂愈來愈少』」。對此,赫塞在這篇文章開出的藥方是「懶散」或「游手好閒」,亦可以譯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或現代詞彙「慢活」。
    娛樂越多快樂越少
    工業革命的推進,使歐洲背離了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以「時間就是金錢」為表徵的機械文明掌控了一個貪婪世界。1917年,一次大戰打了三年,赫塞發表了題為〈論靈魂〉的短文,文中他寫道:「他們在金錢、機器及充滿猜疑的世界裡失落了他們的靈魂。」人類的經濟活動不再由「需求」而是由「獲利」主導。既然「獲利」是最高目標,那麼「每一天,每年,每個生命的每一分鐘就都獻給工作了……快速,還要快速」;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會冷淡下來,凡與金錢利益無關之人與事,都沒時間理會;既要「追逐」,動作就要快,分秒要必爭,哪來時間給別人?「凡事都需要時間」變成「凡事都需要節省時間」。
    赫曼.赫塞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風格多樣,兼有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氣韻。此外,他作為傳教士父親和印度學母親之子,受到成長背景的影響,作品也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赫塞作品多在描寫人們如何尋求實在自我,準確地捕捉到了人在青春期的一種精神狀態,以及青春期中人們可能會提出的一些問題。其作品亦帶有濃厚的和平主義色彩。以《彷徨少年時》、《荒原之狼》、《流浪者之歌》等作品享譽世界文壇。
    赫塞寫作時期長達60年,小說、散文、沉思錄、詩歌、政治思想、文學和文化批評論著在全世界再版過千萬次。
    慢慢咀嚼終生受用
    晚年,他根據一些讀者從他的作品中摘錄下的句子,印成小書,書名叫《閱讀幾分鐘》。用德文直譯,應是「隨手讀:幾分鐘」。其後還有一句隱而未顯、但卻呼之欲出的話,直譯為「賞味期:一輩子。」一輩子,就是慢慢咀嚼,終生受用。
    其後美國興起赫塞風潮,出版社再從他畢生作品中摘錄出550條格言,編輯成書出版。這本書的中譯本,名叫《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慢讀赫塞》。赫塞在這本書的卷頭語寫道:「格言猶如寶石,因稀有而有其價值,且唯有小口細嚼而非大口囫圇才能到『味』。」
    格言,猶如一段文字甚而是一篇著作的精髓,它因短小而有價值,不能囫圇吞棗式地粗略閱讀,而須細細咀嚼才能領悟其真義,並能成為指導生活言行的指針。
    《慢讀赫塞》可說是赫塞畢生作品的精神濃縮版。550條格言有長有短,短的,精緻如鑽石,字字珠璣;長的,周全如短講,句句真誠,都有叫人驚豔之處。
    德國作家豪斯曼(Manfred Hausmann, 1898-1986)說,這本書「如同文學珍品般吸引著我。為何如此?因為赫塞不造作,他用他的內心思考,他不耍弄空中樓閣。」
    書名前面寫的「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不是發現赫塞的靈魂,而是赫塞說過讀者會在他的書中發現讀者自己的靈魂,是「自我心靈的寄託以及內心的困擾被說出也被證實。」
    赫塞寫作的主要時期,正值第一次大戰的帝國霸權及第二次大戰納粹橫行時代,由於他堅決地對抗民族主義、戰爭和沙文主義,使他成為最為政治敏感的德國作家,從1914年起他就是備受冷落的小眾德國知識分子。納粹興起的1939年,赫塞的書在德國全面被禁,直至納粹垮台後,1946年他的書才在德國解禁。
    在《慢讀赫塞》一書的第一章「政治」,赫塞針對「愛國主義」、「政客」(戰爭販子)、「法西斯」等概念所作的反思、抨擊與嘲諷,是相當深刻的。他說:「戰爭不會憑空而降,它和其他人類行為一樣需要有所準備,也必須有許多人的醞釀和參與,才可能成真。可是希望戰爭並且策動戰爭的人或者政權,往往是可以從戰爭中圖利的。或者可以直接發戰爭財,例如軍火工業(一旦有戰爭,許多善良的中小企業也變成軍火商,資金也會自然湧入這個行業),或者能獲取威望、聲譽和權力,譬如說那些賦閒在家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將校軍官們。」
    除了抨擊「戰爭」和「軍火工業」,他這段話更狠狠地批判那些自認是「愛國者」的軍人,尤其是「高階將官」:原來,沒有戰爭,這些「高階將官」就無用武之地了,因此,所謂「愛國」云云,乃是戰爭販子的遮羞布罷了。
    赫塞說:「今日人類的處境,是由兩種文明疾病造成的:科技和國族主義的自大狂。這兩者賜予我們兩次世界大戰和戰後的斷垣殘壁,甚至引發其他戰爭,直到它們平息下來。」
    先賢智慧永恆不變
    《慢讀赫塞》中關於「愛」的一段短論,說得真好,值得抄下來給大家欣賞:
    「每一份無私的奉獻,每一次的參與和愛心,都可讓我們更加充實。而所有的爭權奪利也會讓我們更貧乏。這一直是個奇妙又簡單明暸的生活智慧,而且千古不變。印度人最早明白了這個道理並且告訴世人,然後是希臘人,然後是耶穌,千百個哲學家和詩人追隨先賢的智慧,他們的著作超越時代的界限,而與他們同時代的貴族早已被人遺忘。無論是你偏愛的耶穌或柏拉圖、席勒或斯賓諾莎,他們都訴說著相同的最高智慧,他們都強調權力、財產、知識無法讓人快樂,唯有愛才可以。每個無私的舉動、每個因為愛所作的割捨、每個同情憐憫,每次的自我犧牲,看起來放棄、犧牲了很多東西,實際上只會充實我們,增長我們的智慧,也是唯一能使我們成長與進步之道。這道理像是一首老歌,而我不是稱職的歌手,也不是最佳的傳教士,然而真理是不朽的,而且無論是在曠野裏傳播它,或是用歌聲頌揚它,或只是將它印在報紙上,真理都是永恆不變的。」
    道理簡單,而且不是赫塞最先講到,而是從古到今已不知多少人這麼說。但赫塞寫來,如一位批評家所說:「他文句散發出的強烈張力以及滲透力,讓我們冷暖感受在心中」。

  • 文藝復興的人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12-18 00:11:54
    有 143 人按讚


    所有的爭權奪利都會讓我們更貧乏
    ——《慢讀赫塞》(一分鐘閱讀書籍)
      
    1899年,工業革命一個世紀後,時年二十二歲的德國作家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以《輕微的喜悅》為題,寫了一篇短文,大意是:人們終日為「時間」驅趕,已到難以脫困的地步,不是「沒時間」就是「趕時間」,惶惶終日以致生活毫無樂趣可言,連娛樂活動都充斥著「匆忙」的緊張氣氛。他問道:「我們的父祖輩有做甚麼事會挪不出時間的?」那時候,無論倘佯在大自然裏旅遊,或在居處院子裏觀賞一朵小花,他們都享受到心情愉悅!「強調分秒必爭,終日營營擾擾,無疑是快樂的最大敵人。結果就是:『娛樂愈來愈多,快樂愈來愈少』」。對此,赫塞在這篇文章開出的藥方是「懶散」或「游手好閒」,亦可以譯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或現代詞彙「慢活」。
    工業革命的推進,使歐洲背離了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以「時間就是金錢」為表徵的機械文明掌控了一個貪婪世界。1917年,一次大戰打了三年,赫塞發表了題為〈論靈魂〉的短文,文中他寫道:「他們在金錢、機器及充滿猜疑的世界裡失落了他們的靈魂。」人類的經濟活動不再由「需求」而是由「獲利」主導。既然「獲利」是最高目標,那麼「每一天,每年,每個生命的每一分鐘就都獻給工作了……快速,還要快速」;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會冷淡下來,凡與金錢利益無關之人與事,都沒時間理會;既要「追逐」,動作就要快,分秒要必爭,哪來時間給別人?「凡事都需要時間」變成「凡事都需要節省時間」。
    赫曼.赫塞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風格多樣,兼有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氣韻。此外,他作為傳教士父親和印度學母親之子,受到成長背景的影響,作品也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赫塞作品多在描寫人們如何尋求實在自我,準確地捕捉到了人在青春期的一種精神狀態,以及青春期中人們可能會提出的一些問題。其作品亦帶有濃厚的和平主義色彩。以《彷徨少年時》、《荒原之狼》、《流浪者之歌》等作品享譽世界文壇。
    赫塞寫作時期長達60年,小說、散文、沉思錄、詩歌、政治思想、文學和文化批評論著在全世界再版過上億次。
    晚年,他根據一些讀者從他的作品中摘錄下的句子,印成小書,書名叫《閱讀幾分鐘》。用德文直譯,應是「隨手讀:幾分鐘」。其後還有一句隱而未顯、但卻呼之欲出的話,直譯為「賞味期:一輩子。」一輩子,就是慢慢咀嚼,終生受用。
    其後美國興起赫塞風潮,出版社再從他畢生作品中摘錄出550條格言,編輯成書出版。這本書的中譯本,名叫《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慢讀赫塞》。赫塞在這本書的卷頭語寫道:「格言猶如寶石,因稀有而有其價值,且唯有小口細嚼而非大口囫圇才能到『味』。」
    格言,猶如一段文字甚而是一篇著作的精髓,它因短小而有價值,不能囫圇吞棗式地粗略閱讀,而須細細咀嚼才能領悟其真義,並能成為指導生活言行的指針。
      《慢讀赫塞》可說是赫塞畢生作品的精神濃縮版。550條格言有長有短,短的,精緻如鑽石,字字珠璣;長的,周全如短講,句句真誠,都有叫人驚豔之處。
    德國作家豪斯曼(Manfred Hausmann, 1898-1986)說,這本書「如同文學珍品般吸引著我。為何如此?因為赫塞不造作,他用他的內心思考,他不耍弄空中樓閣。」
    書名前面寫的「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不是發現赫塞的靈魂,而是赫塞說過讀者會在他的書中發現讀者自己的靈魂,是「自我心靈的寄託以及內心的困擾被說出也被證實。」
    赫塞寫作的主要時期,正值第一次大戰的帝國霸權及第二次大戰納粹橫行時代,由於他堅決地對抗民族主義、戰爭和沙文主義,使他成為最為政治敏感的德國作家,從1914年起他就是備受冷落的小眾德國知識分子。納粹興起的1939年,赫塞的書在德國全面被禁,直至納粹垮台後,1946年他的書才在德國解禁。

      在《慢讀赫塞》一書的第一章「政治」,赫塞針對「愛國主義」、「政客」(戰爭販子)、「法西斯」等概念所作的反思、抨擊與嘲諷,是相當深刻的。他說:「戰爭不會憑空而降,它和其他人類行為一樣需要有所準備,也必須有許多人的醞釀和參與,才可能成真。可是希望戰爭並且策動戰爭的人或者政權,往往是可以從戰爭中圖利的。或者可以直接發戰爭財,例如軍火工業(一旦有戰爭,許多善良的中小企業也變成軍火商,資金也會自然湧入這個行業),或者能獲取威望、聲譽和權力,譬如說那些賦閒在家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將校軍官們。」
    除了抨擊「戰爭」和「軍火工業」,他這段話更狠狠地批判那些自認是「愛國者」的軍人,尤其是「高階將官」:原來,沒有戰爭,這些「高階將官」就無用武之地了,因此,所謂「愛國」云云,乃是戰爭販子的遮羞布罷了。
    赫塞說:「今日人類的處境,是由兩種文明疾病造成的:科技和國族主義的自大狂。這兩者賜予我們兩次世界大戰和戰後的斷垣殘壁,甚至引發其他戰爭,直到它們平息下來。」
    《慢讀赫塞》中關於「愛」的一段短論,說得真好,值得抄下來給大家欣賞:
    「每一份無私的奉獻,每一次的參與和愛心,都可讓我們更加充實。而所有的爭權奪利也會讓我們更貧乏。這一直是個奇妙又簡單明暸的生活智慧,而且千古不變。印度人最早明白了這個道理並且告訴世人,然後是希臘人,然後是耶穌,千百個哲學家和詩人追隨先賢的智慧,他們的著作超越時代的界限,而與他們同時代的貴族早已被人遺忘。無論是你偏愛的耶穌或柏拉圖、席勒或斯賓諾莎,他們都訴說著相同的最高智慧,他們都強調權力、財產、知識無法讓人快樂,唯有愛才可以。每個無私的舉動、每個因為愛所作的割捨、每個同情憐憫,每次的自我犧牲,看起來放棄、犧牲了很多東西,實際上只會充實我們,增長我們的智慧,也是唯一能使我們成長與進步之道。這道理像是一首老歌,而我不是稱職的歌手,也不是最佳的傳教士,然而真理是不朽的,而且無論是在曠野裏傳播它,或是用歌聲頌揚它,或只是將它印在報紙上,真理都是永恆不變的。」
     道理簡單,而且不是赫塞最先講到,而是從古到今已不知多少人這麼說。但赫塞寫來,如一位批評家所說:「他文句散發出的強烈張力以及滲透力,讓我們冷暖感受在心中」。

  • 文藝復興的人 在 James Hong Official 項明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4-26 21:45:32

    上午逛歐洲最古老的烏菲茲博物館,我請了一位在意大利大學專門研究文藝復興的趙先生帶我們,用三個小時,走過五百年的西方美術史,對美術充滿熱情的趙先生用達文西丶米高郎基羅丶拉霏爾丶波提切利的《春天》丶《維納斯誕生》無價真跡,為團友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西方藝術雞精班。至少,大家懂得了文藝復興的人文科學精神丶怎樣欣賞大師們的傑作。
    午餐於著名的Sabatini 餐廳,下午輕鬆一下,去Gucci Garden 以及Ferragamo Museum ,兩大發源於佛羅倫斯的名牌。
    晚餐於Savini Tartufi 松露餐廳,
    #春遊歐洲文藝復興項明生團 day 4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