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化認知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化認知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化認知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化認知定義產品中有49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Luke I am your mother 英國小人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男生就是要你沒有工作技能,這樣你想跑也跑不掉」 這句話是昨天看完俗女第八集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學霸洪育萱台大畢業後卻0技能,好不容易經介紹找到了一份工作,卻連影印機都不會用 但回想起當初交往時的美好,跟婚後丈夫為了不讓他吃到一點苦,不希望她工作 育萱媽媽總是說她的命比自己好,每次育萱出現也...

 同時也有2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來因為疫情,各種認知作戰等假消息流竄台灣。不論是疫苗,甚至是國軍收假、防疫都有假訊息的痕跡。我希望相關單位能明確精準地處理這塊,除了充分傳達確實資訊之外,現在因為疫情,服役軍士兵的親友家屬,對國軍內部的防疫狀況似乎都不是很清楚了解,有關單位應該要讓國軍放心,也讓國軍的親友家屬安心,對於防疫的措施應...

文化認知定義 在 Canyon 開揚 | 大台北最會吃自由教練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0:50:08

#別讓品牌蒙蔽你的雙眼 #自我成長 今天想來談談「關於品牌」👇 ============================== 📍有名聲的品牌不等於適合你 Nike/adidas/converse 這些耳熟能詳的鞋子品牌 想必是不少人挑選鞋子的首選 但每個品牌卻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腳 拿...

文化認知定義 在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6 10:33:34

恭喜台灣首位台越混血總統當選! 這是十年後或二十年後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你準備好了嗎? 今天聊聊「文化智商」 先介紹一個美國著名的心理實驗 叫「克拉克娃娃實驗」 利用娃娃來研究孩童自我認知與種族關係 找來3-7歲的黑人兒童 把兩個模樣相同 但膚色ㄧ黑一白的娃娃 放在他們面前提問做選擇 :哪一個娃娃...

文化認知定義 在 奶奶心理學 ‖ Psychology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8:47:51

即使害怕也能勇敢前行 - 培養逆境力的三個方法 ▶︎ 擁有的選擇變多,卻反而更加徬徨 內心滿清楚的。現在的狀態並不是惰性或是完美主義使然,而是懷疑在實際行動後,那個成果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畢竟在一切都越來越自由的發展下,選擇變多了,卻也模糊掉了各領域的分界,讓自己的喜好更加難以捉摸。 「怎麼都...

  • 文化認知定義 在 Luke I am your mother 英國小人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8 08:08:59
    有 276 人按讚

    「男生就是要你沒有工作技能,這樣你想跑也跑不掉」

    這句話是昨天看完俗女第八集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學霸洪育萱台大畢業後卻0技能,好不容易經介紹找到了一份工作,卻連影印機都不會用

    但回想起當初交往時的美好,跟婚後丈夫為了不讓他吃到一點苦,不希望她工作

    育萱媽媽總是說她的命比自己好,每次育萱出現也都表現最完美的一面

    也許這樣的人生是令人欣羨或者想追求的模樣,但最實際那一面,也只有身在其中的育萱最清楚

    而轉看陳嘉玲的爸爸因為模範爸爸這一事

    讓我覺得在以往我們習之以常的生活裡,總習慣認為身為一個爸爸就應該高大有個強健的體魄,能扛得起一家生計,有著威嚴的形象

    但反之嘉玲那個總是謙和的爸爸一直被看為是軟弱,相較別家的一家之主都在認真打拼,轉過身卻都只看到嘉玲爸爸在花園陪玩,甚至也打不過同學的爸爸

    雖然這在社會的眼中,甚至是他自己也認為自己不稱為一個模範爸爸

    但在孩子的眼中,他卻是一個沒有距離沒有架子,總是樂意停下腳步,彎下腰聆聽與陪伴的模範爸爸

    這讓我回想起那時跟Josh剛搬回台灣時,
    因為他音樂的工作常常備受質疑
    身邊不論家人朋友甚至路人,常常聽到他是玩樂團的,都習慣皺起了眉

    質疑他怎麼擔起一家的重擔,怎麼可以這樣沒責任沒擔當,都當爸爸了不認真賺錢養家
    卻都在家裡帶孩子每天陪孩子玩,然後做自己喜歡的音樂

    漸漸我也開始受到了影響,覺得自己扛起一家經濟是多悲慘
    所以我們常常會因此而吵架,總覺得自己在這段婚姻裡很委屈

    但經過了這幾年
    慢慢理悟鐘鼎山林各有天性
    慢慢跳脫了社會給予的框架

    反在英國的公園裡,學校的門口,其實更多的是看到父親陪伴著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學
    或是在街上推著推車進超市裡採買

    夫妻沒有一定的誰應該負責什麼,一個家是共同組成的
    只需要能溝通分配適宜
    達到平衡,我們都會是好父母,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很多的事情因為個性與認知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觀念想法
    如果我們試著用宏觀的角度看,從不同的國家與文化去思考
    拉出了我們侷限端看,就會有不同的看法與界定

    而我們習慣的總覺得
    女生結婚後不需要工作就是男生最好的照顧
    覺得女生婚後不需要工作就是好命
    覺得女生婚後在家相夫教子就是賢妻良母
    覺得爸爸能扛起一家之計,有個會賺錢功成名就就會是好爸爸

    但這些更多是我們從小到大社會與文化給予的標籤
    督促自己去達到社會眼中“模範”的模樣

    唯有自己才能真正了解
    自己真正的價值跟定義自己

    而我們在生命的成長與尋找中
    就是不斷失去,再擁有的過程, 常常總是需要面對選擇
    育萱選擇找回自己,嘉玲的爸爸接受了自己的不足
    嘉玲選擇了準備好自己

    其實人生裡不只是一座沙發,還有更多的還需要我們懂得抉擇,懂得斷捨離
    能找到或是接受,那個最適合自己的模樣

    #俗女養成記第二季

    照片是Josh跟Luke一起打鼓
    他是個好爸爸,也是個厲害的鼓手

  • 文化認知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6 22:50:48
    有 232 人按讚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寫作過程比《#法式甜點學》還要艱困許多。或許如同誠實面對自我總是不容易,近距離寫自己的家鄉,遠比能夠保持客觀距離地觀察、分析他者來得困難。

    今年五月交稿之後,我一直無法完成序和前言,直到最後被編輯催促時,仍然腦中一片空白,實在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最後依著編輯建議,從去年臨時在巴黎家中找到一片口罩開始回憶起,然後才發現,過去這一年波瀾起伏、今晚睡下不知明日身在何處的經歷,確實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決定要寫作本書的心念下得很快,雖然寫得無比痛苦,但終於對過去十數年間困惑的與思索有所回應,最後還是要感謝那個堅持下來的自己。

    以下和大家分享收錄在本書中的序(長文預警),如果這本書裡的職人故事、作品解析和相關思考與論述,能在茫茫人海中觸碰到幾個人,為未來的花開繁景種下種子,那所有的辛苦也算值得了。

    *****

    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回答「我是誰」

    2020年出版《法式甜點學》的前夕,我在巴黎家中翻箱倒櫃找出一個口罩,當下便上網訂了四天後的機票回台灣。當時只想著新書宣傳完便要回到巴黎,卻沒想到世界轉眼間變了樣。我離境三天後,巴黎便宣布封城,此後一年,巴黎的朋友們在反覆的煎熬中適應新生活;我則仿若被邀請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無視全球的疫亂橫行,在這個我出生、成長,熟悉卻認識不深的島嶼進行探索之旅。
    #因疫情而起的奇異旅程

    由於甜點啟蒙地在巴黎,自己過去十年間在台灣的日子也少,除了本就認識的開業朋友外,我對本地的甜點業者、職人的認識大多來自網路與業界的口耳相傳。滯留台灣的這段期間中,我終於有機會拜訪那些一直列在名單上的店家、希望認識的朋友,也受邀參加了不少餐會。台灣職人們的熱情和靈活令人感動,餐飲界的活力與無框架更使人訝異。如果說在巴黎看到的作品,像是在一個已經構築華美的世界裡持續深入、為一個滿腹經綸的學者持續產出更精闢的見解而拜服,在台灣的所見,則像是造訪一片生機盎然的新天地,處處皆是怒放的奇花異草卻鮮為世界所知。

    由於過去數年中,自己扮演的都是將法國的甜點、甜點師推廣給台灣市場的角色,但並未有機會深入了解本地市場,更不用提將台灣的(法式)甜點、甜點師介紹給台灣讀者,甚至國際讀者,我於是很快決定要將自己的經驗發展成系列採訪計畫。雖然明明還在《法式甜點學》新書宣傳期,卻幾乎沒有太多猶豫,立刻將自己在2019年許下「出完書一定要放一個大假,最好能去夏威夷發呆曬太陽」的願望拋在腦後。採訪計畫大致訂定後,我便決定要將其成書,不僅為自己的見聞留下紀錄,也藉著深入梳理台灣代表性職人們的養成及相關作品,在力所能及之處,深入思考身為「台灣甜點人」的意義。

    接下來的日子,雖然隨時都像處在壓力鍋中一般,最後甚至幾乎將自己完全耗盡,收穫卻超乎想像地豐富。我每日一面留意法國的疫情消息,做好馬上要上飛機返法的準備,一面依照計畫聯繫受訪者,還透過他們熱心的引介,去了屏東、彰化、埔里探訪可可、芭樂、香草、茶葉等產地,雖然皆是來去匆匆,但已像是打開了神奇寶盒。僅是驚鴻一瞥,便為其中所藏之富而感嘆,每一顆寶石都是一個浩瀚的宇宙、一個涵納百川的汪洋。

    #法式甜點中的台灣身分識別

    在開始大部分的採訪前,我曾與一位自己極為敬重的出版界前輩有過一次深入且有趣的談話。當時我解釋自己希望寫的,不只是訪談集、人物誌,而是透過這些訪談,反映出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在面向世界、選擇究竟要製作何種風貌的甜點時,照見自己腳下稱為「台灣」的這塊土地,及身為「台灣甜點師」的看法。前輩的觀點畢竟實際,認為一般而言,台灣甜點師要在台灣製作法式甜點(或來自西方的果醬、巧克力等),自然會使用本地合適的食材,形成台灣風格的法式甜點更在情理之中。而我試圖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身分識別的角度過於刁鑽,也不會是本討好的作品。

    真話總是不那麼美妙,對當時雄心勃勃的我來說,這番話確實有些苦澀,卻也難以反駁。2021年5月,台灣疫情出現破口,很快直升三級警戒,開啟了連續2個月以上的「自主性封城」,所有我在業界的朋友皆受到沉重的打擊,和法國在封城期間,甜點麵包業一枝獨秀,擁有穩定生意、甚至逆勢開店的案例完全不同。原因就是因為甜點、尤其是法式甜點,在台灣不僅是小眾,還是小眾中的小眾。既然不是必需品,生活不便時自然是第一個捨棄的對象;而法式甜點過於嬌貴,以致於外送、宅配風險皆高,即使死忠的顧客也難以一再承擔碰撞毀壞的失望。如果在華麗的外表和巨幅媒體聲量下,它其實是個如此邊緣的商品,我怎麼能不質疑,自己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是否真有意義?

    不過,縱使心中懷著巨大的問號,我並未因此更改太多原來的訪談大綱,決定持續依照計畫進行訪問,待寫作時再一邊思考呈現方式。前輩認為,《法式甜點學》是在帶領讀者看懂、吃懂法式甜點,因此本書的任務,應該是帶領讀者看懂、吃懂「台灣甜點師做的法式甜點」。但對我而言,能夠懂得這一點,必得先回答如「#誰是台灣甜點師?」、「#為什麼要做法式甜點?」、 「#他們做的甜點真的是法式嗎?」等問題。而為了理解甜點師的作品,回答「為什麼他們選擇這麼做」,就需要碰觸到每一位職人獨特的創作哲學、生長記憶及自我定位。更進一步,在國際交流如此頻繁,品牌進軍國際也不新奇的今日,這些職人們也得回答:「#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台灣的法式甜點和其他國家的不一樣?」、「#為什麼台灣的甜點師和其他國家的甜點師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而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終極的質問,即「#我是誰?」

    #我是誰_與_我的甜點是什麼樣的甜點

    由於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得回法國、什麼時候能再有機會與受訪者們深入聊聊,每一次訪問我都抱著「錯過這次沒有下次」的心情,也因此,光是訪談大綱便動輒超過2,000字 。在訪綱中,我將希望探討的問題分成五個面向:養成經歷、創作哲學與品牌精神、台灣味與台灣身分識別、對本地市場的觀察、對未來產業樣貌及品牌發展的看法,其下再切出5至6個子題。雖然每一次約訪時,我都試圖先打預防針:「我只是習慣把問題寫得很細。」以減低受訪者們看到訪綱的衝擊,但沒有一次訪談不超過三小時,有幾次甚至分成兩、三次才結束,還不包括事後各種細節確認。令我感動的是,每一位受訪者都毫無二話、非常慷慨地把他們寶貴的時間留給我,和我侃侃而談自己養成經歷中那些難忘的故事,那些他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的細節,以及自己對「做甜點」、「成為甜點師」、「經營品牌」的信念。

    整理訪談內容及寫作的過程異常痛苦,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那不只是一個「台灣再發現」的旅程,更是「自我再發現」的旅程。藉此機會,我回顧了過去十數年中,每次對外國朋友介紹自己家鄉的種種思量、不知道該選哪一道菜代表台灣參加派對的苦惱,以及在每一個日常生活場景中猝不及防的尷尬片段。受訪者們用他們的生命經驗和作品告訴我,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而我們應該要為能夠說出「我們」感到驕傲。或許整個亞洲都喜歡蜜紅豆或紅豆沙,但我們曾經一起在暖和的冬至揮汗排隊吃一碗紅豆湯圓;就算日本有抹茶、中國有百年名欉,但我們皆曾和父母一同招待來訪的客人喝茶聊天談生意,也曾用兩根手指拎著半空的軟塑膠杯、嘴裡嚼著珍珠和椰果,走過那腦筋暈眩發脹、彷彿不會結束的夏日午後。

    因為有這些生長記憶與生活經驗,所以我們的盤式甜點中能出現冬瓜茶、鳳李冰、麵茶;甜點中能有鹹蛋黃、肉鬆及芋泥。對生根萬華社區的主廚來說,將法式甜點做成「紅龜粿」的形象自然無比,而曾經留法的主廚以「黑森林」(Forêt-Noire)為基底,結合杏仁茶與櫻桃,創作出「白森林」也是信手捻來。在台灣餐廳工作的新加坡籍主廚端得出椪餅與清粥小菜,在新加坡餐廳工作的台灣主廚也能將台星兩地皆能欣賞的摩摩喳喳和綠豆蒜糖球上桌。我於是明白,重要的並非向別人解釋自己是A、不是B,而是接受自己既有A、又有B,但是和兩者都不一樣,所以能堂堂正正地當一個既不是A也不是B的「自己」。

    #唯有知道自己是誰_才能更堅定地成為誰

    所以,究竟為什麼非得在「法式甜點」(或至少是「舶來的甜點」)中找自己、識別台灣身分?除了延續《法式甜點學中》提出「法式甜點是甜點界的官方語言」,也是「想站到世界舞台上的甜點師都要能流利使用,以訴說自己故事及思想哲學的語言」之論述,或許還因為,縱使「法式甜點」的內涵與定義還未在台灣有廣泛的認知,但以其為基礎的「西點」早已是台灣日常的一部份,也已碰撞出許多火花。想想傳統麵包西點店內的泡芙、焦糖布丁,它確確實實存在於常民生活中。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歐洲中世紀研究專家池上俊一在其著作《甜點裡的法國》中,以一整本書的篇幅論述法式甜點如何作為法國文化的精髓,成為影響世界的「文化霸權」重要武器;在台灣,從「中菜西吃」的風潮到「在fine-dining(精緻餐飲)中尋找台灣味」的討論,乃至餐飲界大量投入、直至獲得《米其林指南》的肯定,更逾數十年。飲食成為文化,以「軟實力」輸出早就不是新聞;飲食便是政治的一環,以飲食區分人我、定義身分實屬稀鬆平常。

    「風土」(terroir)概念從法國葡萄酒區分產區發展至今,已超出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因素,當地人文與特殊技術皆含括在內。倘以近年來受到國際矚目的「台灣可可」為例,作為世界上少數有能力生產「bean to bar」、甚至「tree to bar」巧克力,並以此製作甜點的國家之一,「台灣的風土」將是我們和世界溝通的利器。再想想那些在國際賽事上拚搏的台灣職人們,若我們將目光更多聚焦在當下或未來,不僅需要向法式甜點及投身其中的甜點師們給予更多關注,也須了解身世來歷、梳理來龍去脈與各方觀點,才有機會迎向無限可能。唯有知道自己是誰,才能更堅定地成為誰。

    我懷著這樣的信念完成本書,雖然有許多遺珠和力有未逮之處,但衷心感謝所有受訪者及以各種形式提供援助的朋友們。希望本書不僅回覆了前輩的擔憂,也回答了我旅歐十年間的困惑;不只回應了台灣數十年來的焦慮,也為我輩及後進的職人們提供了前進的線索。

    *****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

    📌 實體書購書連結:

    台灣 -

    博客來 獨家限量簽名版:
    https://tinyurl.com/296328zk

    博客來:
    https://tinyurl.com/9sbuawew
    TAAZE讀冊生活:
    https://tinyurl.com/rjnvukzp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https://tinyurl.com/7vps9bn6
    金石堂KingStone:
    https://tinyurl.com/388vkmxj
    momo購物網:
    https://tinyurl.com/87tnmaca

    香港 -

    誠品香港 eslite@HK 已上架,可下載誠品人HK app 後搜尋:https://tinyurl.com/6scj9hc,或致電 +852-3419-6789 訂購

    新馬 -

    Citè Book Garden 城邦閱讀花園:
    https://tinyurl.com/at644w5p
    Popular Book Co (M) Sdn Bhd 大眾書局 也可代訂

    📌 電子書購書連結:

    9/13-9/26 博客來獨家:
    https://tinyurl.com/u7fmwhxs

    其他通路將在 9/26 後陸續上架

    #yingspastryguide #yingc #台味甜蜜蜜

  • 文化認知定義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3 10:05:20
    有 409 人按讚

    屬於閱讀者的盛會,一年一度 南國漫讀節 Reading Festival in Pingtung 不因疫情而止息,反而辦得更盛大,更具規模。即將於 10 月 16 日登場的第三屆活動,此次以「前往南方的閱讀派對」為核心,聚焦屏東大地與南方歷史,為期五個月,預定展開五十場閱讀活動,包含三十五場閱讀講座、五場南方探遊走讀、兩場閱讀市集,上一屆一票難求的的「解憂藍皮火車」也規劃了五個班次,讓讀者與作家們可以自在悠遊於南國風情與山海大書中。
    ⠀⠀⠀⠀⠀
    「植物、夜空、翼手龍,
     光影、書本、劉冠廷。」
    ⠀⠀⠀⠀⠀
    本屆最特別之處還有一位閱讀大使,由屏東之子 劉冠廷 擔任,與設計師 APUJAN詹朴 共創迷人的閱讀情境,以詹朴一貫的魔幻、夢境、在時間裡迷失的風格 —— 南國風情的奇幻詮釋、環繞人身的文字,超大型的書頁、躺在整片書籍中的閱讀者,都以不同形式傳遞著在書本中漫遊的想像。
    ⠀⠀⠀⠀⠀
    「在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
     我們迷惘著,我們旅行著,我們漫讀著。」
    ⠀⠀⠀⠀⠀
    值得一提,猶如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超大書頁,出自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今年三月出版的森見登美彥《#熱帶》(https://bit.ly/3zw8e7L),與南國意象以及書頁中失去方向的魔幻世界相互輝映,至於《熱帶》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這裡日前也有介紹過,當時還受邀參與了「Clubhouse 不沉默讀書會」,和作家們一起深入聊了這本神秘小說。
    ⠀⠀⠀⠀⠀
    與《一千零一夜》相互指涉的《熱帶》都是獻給愛書人的故事,談及了許多相當有代表性的文學著作,以看似「書中書」的設定創造出一本「沒有人能真正將它從頭到尾讀完的小說」,勾起書裡書外的讀者極其強烈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沈默讀書會」因而誕生,讓我們藉由同時扮演「說故事」與「聽故事」的虛構角色們,一起忘情追尋一本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說之書,彷彿打開俄羅斯娃娃,似乎觀賞《全面啟動》般夢境的層次,一層、兩層、三層,層層潛入自己的內心世界,愈深之處愈超乎邏輯認知,在沒有常規的地方親手創造屬於真實人生的結局,然後無限延伸。
    ⠀⠀⠀⠀⠀
    「我們為何都無法看完《熱帶》,那是因為作為與現實交界的結局,並不存在於《熱帶》中。該怎麼說呢?其實就是說我們還沒讀完它。那天妳翻頁閱讀的故事,就這樣連往這個房間。這樣妳明白了嗎?我們仍在繼續閱讀,正在翻著《熱帶》這個世界的頁面。」
    ⠀⠀⠀⠀⠀
    換言之,故事裡那本人人當作信仰追尋的《熱帶》,會讓每個人不知不覺走入故事裡,成為其書的作者,所謂「什麼都沒有,就表示什麼都有」,魔法從此誕生,「創造魔法」就是森見登美彥賦予「故事」以及「故事本質」的力量,像是《一千零一夜》藉由不斷說故事自我解救,置身《熱帶》中的人也必須尋找新的存在意義,讓生命與故事不斷獲得新生,不斷開啟新的世界,因此,每位讀者到後來,終將成為自己版本《熱帶》的主角。
    ⠀⠀⠀⠀⠀
    《熱帶》中的《熱帶》最初的作者是人間蒸發的佐山尚一,深信「真實的世界,如果不閉上眼就看不見。」無盡懸念依序開啟了此書的五個篇章,從東京、京都、書店、博物館到以熱帶為名的夢境,虛虛實實,交錯糾纏,各篇主述者不停轉換,卻可以是沉默讀書會的任何一個人,還願意執著於書,相信故事有魔法,甚至還抱持一絲絲浪漫主義之人。
    ⠀⠀⠀⠀⠀
    「一群在『存在』與『不存在』的夾縫間生存的人。
     就像一場淡淡的夢。」
    ⠀⠀⠀⠀⠀
    是否真正讀懂如此神奇魔幻的《熱帶》成了其次,無須設法用理性分析,因為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無數個世界,那是卡爾維諾所言「書本之外的空白與虛空」,不同於外界定義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試著理解它,試著感受它,森見登美彥似乎再度透過整個故事,奉勸我們,書本的不解之謎應繼續保留於書裡,畢竟,是書賦予我們人生更深邃的意義。

  • 文化認知定義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5-21 14:50:26

    近來因為疫情,各種認知作戰等假消息流竄台灣。不論是疫苗,甚至是國軍收假、防疫都有假訊息的痕跡。我希望相關單位能明確精準地處理這塊,除了充分傳達確實資訊之外,現在因為疫情,服役軍士兵的親友家屬,對國軍內部的防疫狀況似乎都不是很清楚了解,有關單位應該要讓國軍放心,也讓國軍的親友家屬安心,對於防疫的措施應調整加強,防疫的手段也該讓國軍和親屬了解,而不是讓他們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態下,一直很焦慮。

    美軍四個月內通過台灣海峽五次,我們留意美軍聲明是執行「自由航行地區的例行演練」。美國一直把台灣海峽跟南海領域,定義為「自由航行地區」,跟中共的認知有滿大差異,希望相關單位觀察美國跟中國,特別是跟台灣相關的鄰近海域,這方面的軍事戰略意義,並準備好台灣的備案。

    說到海洋,就要提到台船潛艦國造,最近聽聞薪資、士氣似乎有點狀況,不少潛艦相關技術人員陸續離職,當然台船是經濟部主管,並非國防部主管,但是士氣的部分,其實跟主官有無能持續帶領的延續有很大的關係。年初的時候邵主任順利留下來了,至於黃總長未來的離開與動態,是否對潛艦國造的案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很值得留意,畢竟好不容易篳路藍縷走到這,不希望有任何的可能打擊到案子的成功!

    同島一命

    2021-05-19,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國防部 張哲平副部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一 14:00-15: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 文化認知定義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3-24 19:10:24

    混合戰與認知戰是什麼?
    首先,先說明混合戰和認知戰是什麼,這個名詞曾出現在 2019 年國防大學軍事共同教育中心上校教官黃柏欽發表於《國防雜誌》的〈戰爭新型態-『混合戰』衝擊與因應作為〉一文中。文章中提到,混合戰呈現當前資訊、科技時代的戰爭模式,運用混合與創新、不對稱的戰術、戰法,破壞目標國政經穩定與城市發展,攻擊新聞及言論自由弱點,造成受攻擊目標的挑戰。」而霍夫曼(Frank G. Hoffman)所著的《二十一世紀衝突:混合戰的興起》(Confli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ise of Hybrid Wars),對混合戰的定義如下:未來的對手更加聰明,並且鮮少將自己限縮在他們工具箱裡的單一工具。傳統的、不規則的和災難性的恐怖主義挑戰將不會是明確、清楚的樣態;他們都將以許多形式呈現。戰爭模式的模糊,誰參戰的模糊,以及使用什麼技術,產生廣泛多樣性與複雜性,稱之為混合戰。

    而在國防安全研究院所發布的 2020 中共年報則指出,未來在灰色地帶衝突中,共軍戰略支援部隊將扮演重要角色,共軍網絡系統部效法俄羅斯對波羅地海國家遂行的資訊作戰模式,進一步運用體系融合與軍民融合,網路作戰自身單位與外圍團隊,結合心戰基地,推展運用網路戰搭配認知戰的混合戰。

    因此我們可清楚明白,面對認知戰、混合戰,台灣所要應對的壓力有多巨大。

    面對中國對台的資訊作戰

    自上任以來,我就很關心中國對台的假消息作戰問題,特別是國安局的應對方式。去年 7 月國安局增列了「協調整合、部署執行對境外敵對勢力爭議訊息應處有關事項」這項工作職掌;調查局也成立了資安工作站,針對防範中國透過假訊息擾亂台灣社會民心、讓台灣社會產生懷疑民主制度的意義這些認知作戰行為,便需要檢視有加強整合假訊息情蒐的執行效果。

    根據台灣民主實驗室去年 11 月發表的研究,其中有一項研究發現是:代理人積極參與了中國的資訊作戰。即使其中一些攻擊是由中國發起,但仍有許多代理人放大了這些攻擊。這些代理人扮演聯繫台灣當地製造者或散佈者與中共的中間人角色,使得資訊攻擊的發動者與實際製造或散佈者產生了脫勾的狀況。

    中國分別在 2020 的台灣總統大選以及武漢肺炎爆發期間,發動一連串線上與線下的資訊攻擊。此報告依據攻擊者的資本和動機,將中國的資訊作戰者分成四種不同的類型,並根據其在模型中的位置,將其攻擊分為四個模式:外宣模式、粉紅模式、內容農場模式、與協力模式。其中,又以「內容農場模式」和「協力模式」所產生的傷害較前兩者來得大。

    國安局對假訊息的工作成果

    像是最近的鳳梨事件,中共說台灣出口給他們的鳳梨有蟲害,但台灣農委會請中共拿出證據來,他們也拿不出來,但他沒使用官方發聲、協同媒體、網路,四處抹黑栽贓,這就是一種很經典的認知戰,國安局長也相當認同這就是一種認知作戰。

    而去年質詢國安局時,我也要求提供過去一整年的完整的報告,告訴我們已經查到了哪些?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未來又有哪些相關工作的規劃?我們應該是哪些部會、單位主責處理?今天我們有可能面臨醫療衛生方面的假訊息、也有可能像是現在的農業假訊息,這顯然是跨部會的問題。

    國安局長回應說,兩岸事務的主管單位,最主要是陸委會,但也可能和政戰、軍事有關,所以也涉及國防部。

    我知道國安局在去年有關假訊息的情蒐和研究有一些初步的結果,掌握了重大假訊息事件、散佈嚴重性和重要節點。那是不是有可能,創造一個跨部會整合的平台,來討論看看這個應該如何處理,可能部會互相支援,且一定要有一個專責的部門!處理橫向的聯絡與垂直的澄清,不分藍綠、部會,一起處理中共的認知作戰問題,面對認知戰的抹黑,可給出客觀的事實、科學的數字,快速澄清,避免認知戰的假訊息滲透台灣。

    國安局長回應我,會提供這些清楚的資訊給相關部門。

    我也再次提醒認知戰的重要性,「認知作戰」就是改變人的想法,且是用假的資訊去改變大眾的想法,讓你聽、看,但所見到的是他們想引導的錯誤資訊。境外敵對勢力透過這樣的做法,來分化破壞台灣的民主社會,世界上其他國家也開始領略這樣的痛苦。

    此外,「溯源分析」很重要,需要了解背後的指揮單位,比方是武警、共青團等等。如此一來才可以找到關鍵人、斷其行為節點。

    比方說,民主實驗室研究報告提到的「粉紅模式」,不同於中央發動的攻擊,是由地方性愛國人士或小粉紅製造訊息。雖然和中央無關,但是粉紅模式可能會和地方的民兵和武警有關。有許多武警會加入群組,甚至有教戰守則,包括低級黑、高級紅、反串等教程,有時候會在微博試水溫,再將訊息加以改製、放入粉絲頁或社團散佈,甚至自己經營粉專。這也顯示了中國會使用的資訊戰特色,也就是主導者是會是不同系統、不同單位,便會需要國安局能夠進一步分析出主導者是誰?

    提出中國對台灣假訊息的行為模式預判的重要性在於,在能掌握來源後,甚至可以進一步看在某些重大事件發生時,比方一月底、二月初美國軍機在我西南空域活動,或者最近兩會期間,中國對台假訊息的發動者和發動方式,而可以提前截斷這些假訊息的發動,或者截斷其節點。

    中共勢力協同在地的認知作戰,我和台灣基進一直都在抵禦頑抗的第一線,但我們永遠以抵禦這類欺侮為優先!置我個人名譽於度外。

    台灣加油

    2021-03-18,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國安局 陳明通局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 文化認知定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9-18 14:31:32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