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教育哲學重點整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教育哲學重點整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教育哲學重點整理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杜書伍: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所謂的人才,是要去管理他人的人,要能夠吸收「日月精華」,再不斷展延、產生效益。如果樣樣東西都要人家教,就不能算是人才。尤其,很多年紀輕輕就成為菁英分子的人,往往到後來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 有一句話叫做「小時侯胖不是胖」,依照我的觀察,很多所謂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書名如此白話也如此切身 我在學生時期就真的很不喜歡上課 比起聽課 我更願意舉手參加校園環保義工 為了每天少上一堂課 我參加了田徑隊 但是等等 為什麼從電影中獲得新知是如此雀躍的事 但場景轉到了校園卻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事 這本《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課?》的作者 用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教育問題 先從教育方...
「教育哲學重點整理」的推薦目錄
教育哲學重點整理 在 雙橡教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9:14:31
你認為壞人、窮人、懶人之中,誰做事最具有創意與效率? 如果讓#比爾蓋茲(Bill Gates)來回答,他肯定會告訴你是──「懶人」。 他曾經這麼說過:「我讓懶人做困難的工作,因為懶人能夠找到最簡單的方法完成任務。」(I choose a lazy person to do a hard job,...
教育哲學重點整理 在 南方家園出版 Homeward Publishi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08:18:34
各位讀者晚安, 相信大家都知道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實體停辦了。連續兩年停辦,不禁想起三週前大家歡欣鼓舞送走2020年的時候,有人提醒庚子年還沒過……(落淚遠望)。 書展一直是我們與大家見面分享閱讀的寶貴機會。去年十月,我們的podcast節目「南方家園小客廳」特別邀請16位獨立出版社/人,分享...
教育哲學重點整理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3 04:44:19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 唯有讀書高?⠀ .⠀ 哈佛畢業生Sophia Chua-Rubenfeld有一個虎媽-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Amy Chua)。蔡美兒是育兒書《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作...
-
教育哲學重點整理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5-11 19:42:01書名如此白話也如此切身
我在學生時期就真的很不喜歡上課
比起聽課
我更願意舉手參加校園環保義工
為了每天少上一堂課
我參加了田徑隊
但是等等
為什麼從電影中獲得新知是如此雀躍的事
但場景轉到了校園卻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事
這本《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課?》的作者
用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教育問題
先從教育方法與學生的感受層面做深度的分析
再講到哪種學習方式才是比較適合大腦吸收的
最後更補充了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可以遵循的建議
我得說
這是我看過教育類書籍當中數一數二精彩的著作
付費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教育哲學重點整理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杜書伍: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所謂的人才,是要去管理他人的人,要能夠吸收「日月精華」,再不斷展延、產生效益。如果樣樣東西都要人家教,就不能算是人才。尤其,很多年紀輕輕就成為菁英分子的人,往往到後來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
有一句話叫做「小時侯胖不是胖」,依照我的觀察,很多所謂的「青年才俊」,最後往往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原因在於他們只是學了一個「形」便拿來套用,並沒有真正地內化。所以,倘使這些「青年才俊」年紀輕輕就願意努力學習,尚能學到一些東西,成為組織中的中間幹部;最糟糕的是當他受到大家的鼓勵,稱讚他是菁英分子,產生自己很行、很優秀的認知,反而降低持續體驗與學習的努力,最後無法勝任工作,遑論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形」就是外顯。西方的理論比較強調外顯的部分,希望人們表現出有自信的一面;但是這樣的人,雖然看起來很耀眼,卻很容易淹沒在掌聲之中。相反地,有些人看起來沒什麼自信,但是他內部有某些東西持續成長,當內涵累積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就像大家說的「開竅」,他便會開始慢慢發光,內涵才是真正的能力。
我們在衡量人才時,往往只從他外顯的學歷、工作經驗等等角度來看,可是還有一些能力本身並不那麼耀眼,但它就像一種催化劑,讓事物可以從內部不斷醱酵,這些反而是更為根源、更重要的根源能力。如果沒有這些根源能力做為基礎,其餘的能力條件將無法長期、持續不斷的產生。
因此,了解這幾項根源能力,有助於領導者與主管真正有能力讀人識人,找到真正的高潛力人才。
一、涉務性
首先,就是「涉務性」。涉務性強調的是一個人必須養成涉及一般事務的習性,習慣去瞭解自己所接觸到的東西,而不是因為它目前對自己沒有價值,就視若無睹。
效用1:幫助學習
隨著年齡增長,見到外面的世界,你接觸的事物愈來愈多,不管是報紙新聞,還是你自己實際接觸到的事物,都會愈來愈多元,這些東西都不是什麼特別重大的項目,可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就變成一種常識。專業能力你可以透過學習而學會;但是「常識」,它的範圍太廣泛,那是從每個人自出生以來便一點一滴累積下來,變成一種習慣,沒有辦法在企業裡面教會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常識。
常識可以幫助你學習,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樣東西的時候,可以連結到實務的世界,知道可以跟什麼東西互相對應;否則的話,如果是在「真空」裡面學習,不曉得外面的世界是如何實際應用的、可以用在哪裡,學用若無法合一,學習效果也不不會太好。然而,很多人把書唸得很好,卻始終沒辦法做到學用合一。
真正的領導者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指的其實是他要知道天文的存在,而不是很狹隘地對於其他事物完全外行,連聽都聽不懂,邊也沾不上;但是,他也不需要變成所有事物的專家,他只要知道那些事物的存在就好。
效用2:瞭解實務
涉務性對於個人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可以增加對實務的瞭解。因為你平常就有涉獵,當你在規劃、執行的時候,可以從自己的資料庫裡面搜尋出來,融入其中一併考量,於是你就比較能夠知道可能遭遇那些狀況,才不會變成「不食人間煙火」。
甚至,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有些東西,無論你再怎麼樣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解決方案。這種時候,管理學上往往會告訴我們,應該要「異業學習」。可是,我們不能為了異業學習而去異業學習,不能等到需要的時候才去做,那樣能夠學到的東西很有限。現在這個年代,我們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事物,像是看報紙、看電視都是一種方法,即使你不是演藝界的人,你可能也知道他們有一些什麼樣的潛規則、又或者你不是做DRAM的,但你也知道DRAM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種習慣,對於碰到的事物都會去嘗試瞭解。
其實,涉務性關係到我們一種最根本的能力,就是「好奇心」。在人腦的結構當中,我們透過五感獲得的東西,傳到腦子裡,如果以往不曾接觸過,杏仁核就會開始運作,啟動腎上激素,直到搞懂為止。這種研究精神會讓我們在問題解決之後,腦中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分泌物,也就是俗稱的腦內嗎啡,自己感覺很開心,因為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於是成為一種興趣,想要主動瞭解一些事物,慢慢形成你的「觀察力」。
涉務性並不用特意花費許多時間,但是卻很重要;它是一種習慣,你走到哪裡、碰到什麼,就瞭解到哪裡。
二、與人互動
其次,學習不能只是自己關在家裡學,那樣很容易變得偏頗,所以還必須要與人互動。有人認為,與人互動就是具備團隊精神、很會跟人家聊天,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有些人,他不一定很喜歡跟人家講話,甚至可能是看起來沈默寡言的,但是他喜歡「言及義」;所以,我覺得,與人互動的重點不是頻度的高低,而是在講話的過程中,談的都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而且也會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拿出來跟人家交換意見。
效用1:辨證學習
在互動的過程當中,你會去思考過去的觀念和認知是什麼,如果不一致,就會拿出來跟對方討論進行辯證。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原本以為百分之百正確的事情,其實還是有應該調整的地方;反之,如果沒有這樣與人互動的過程,很有可能你會逐漸產生偏執,甚至在學習事物的時候,學錯了也不知道。可是,藉由不斷地交流、修正,一方面讓你學到的東西更為正確,另一方面也更加豐富。
效用2:學會傾聽
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可以讓你學會傾聽。否則,雖然我們都知道傾聽很重要,但如果只是機械式地告訴你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效果其實很令人懷疑。可是假若在這樣的過程中,你發現多聽別人的話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擴充自己的資料庫,就比較容易真正做到主動傾聽。
我們常會說:「這個人很怪」,可能你也說不出什麼道理,就是覺得他跟大家不一樣,可能就是他不擅長與人互動;可是,如果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會有一種無意識的學習,譬如到北京三天之後,因為他高頻度的跟當地人互動,與當地人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講話就開始有一點捲舌。
人跟人在一起,會產生互動,產生觀念的共鳴。所以,與人互動可以避免「自閉」,當你在和人互動的時侯,聽到別人說什麼,就可以放到腦袋裡,跟自己既有的認知比對,如果覺得對方講得很有道理,就把它記下來;反之,如果你覺得對方說得不對,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講出來。最後的結果,可能沒有100%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是其中可能有20%,是你認為有道理的,就可以吸收進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同時,這也改變了自己原本有20%不正確的地方。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我是O型,理論上是「外向」,但我覺得我也是一個思考型的人,談事情的時候很嚴肅,不喜歡參加很多活動,一群人談一些言不及義的事情。我覺得,一個人應該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能靜能動的人;該動的時候動,但不要一天到晚都在動,或是從頭到尾都很靜。
就像孔子說的「中庸之道」,它不是一個「點」的概念,而是一個範圍;西方的哲學比較是傾向於兩個極端,就是0和1的概念,但東方的思維並不是0與1,而是在0.6~0.4之間,過與不及都不好。我們常會說,要教育小孩子成為一個「全人」,一個五育均衡發展的人,也是相同的道理,就是不要偏執。當你開始思考這些事,你就會去拿捏、修正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怎麼做,動態地調整自己的做法。
二、自律性
最後,很簡單但也是最根本的一種能力,就是你必須要有自律性。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改變很痛苦,所以,當你知道怎麼做之後,還得要讓自己願意付諸行動,願意去改變,讓事情變得更好。否則,就像你知道關燈可以省電,但是你因為懶惰而不願意動手去關,結果還是沒有用。
能夠要求自己去做,就是自律性。這種自律性,是一切的源頭,所有的事物,不管是要有涉務性或與人互動,如果這些道理你都懂,卻不願意有所行動,那就變成「光說不練」,還是沒有用。
我覺得,在一個公司裡面,真正的A級高潛力人才只有5%,其餘15%是B級人才,10%是未來有可能成為A或B級人才的待觀察名單,其餘70%都是一般人。這所謂的5%的A級人才,可能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但並不是中高階主管就一定具備這些特質,因為在我們的社會當中,「人才錯置」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其中的原因,除了人本身就很難以瞭解之外,要怎麼分辨人才也是非常複雜的,可能出現掛一漏萬的情形,很可能有一個問題人物放在那裡,你都還不自知。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培養人才,不能只看這個人的學歷或工作經驗,而是首先得確定我們所找到的人,是不是具備這三項基礎的能力;如果沒有,就應該要淘汰掉。所以,能夠成為高階主管的人,本身都或多或少具備這些特質,並且假使他可以認知到這一點,就會有意識地強化這些特質;回過頭來,當他在讀人識人的時侯,也會注意那些人是否具有這樣的特質。
我們受西方影響很深,一般人從小到大的教育,會要求自己表現出「我是青年才俊」的樣子,可是即使他很有才華、很有自信,也可能長不大。才華是現階段的才華,但我們在看人才,不是只看他現在可以做什麼工作,還要看他的才華能不能再成長、可以成長到多大。如果只是外顯的自信,會讓他畫地自限;如果他能真正體認到自己有所不足,自然而然會想要去彌補不足,對他的成長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所以,如果你是主管,當你看到這樣一個「青年才俊」,你要心裡有數,知道怎麼用這個人,不要過度期待;相反地,如果是一個比較不外顯的人,但是具備人才的三種特質,好好地培養,你獲得的回饋會更好。涉務性、與人互動、自律性,是每個人從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透過工作訓練,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專業能力,但是企業沒有辦法再造一個人。(本文摘錄自《哈佛商業評論》;羅玳珊採訪整理)
#連結閱讀
1.杜書伍用人心法 突破職場三盲點
https://bit.ly/3zDjxM6
2.談紀律不如談自律
http://bit.ly/3q4W2WL
3.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專業紀律)
https://bit.ly/3dMqQaD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教育哲學重點整理 在 南方家園出版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各位讀者晚安,
相信大家都知道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實體停辦了。連續兩年停辦,不禁想起三週前大家歡欣鼓舞送走2020年的時候,有人提醒庚子年還沒過……(落淚遠望)。
書展一直是我們與大家見面分享閱讀的寶貴機會。去年十月,「南方家園小客廳」特別邀請16位獨立出版社/人,分享他們在疫情肆虐的一年做了什麼嘗試?逛書展的經驗?會在停辦一年後的書展帶給讀者什麼驚喜?
原定計畫從十二月中播到書展當週,期待能用有別於文字的方式,開拓大家對獨立出版的想像,並替重新復活的2021年書展揭開序幕。
此外,我們也在錄音前做了表單,開放讀者對獨立出版社提問,期許能打破單方面的傳播,開啟與各方讀者的互動。
十二月開始,大家陸陸續續錄完音。有出版社承諾在書展上釋出限量絕版書,有出版社聊起新的出版策略,有出版社要在書展現場替讀者具象化書中場景。最讓人開(ㄐㄧˋ)心(ㄉㄨˋ)的是,還有出版社分(ㄒㄩㄢˋ)享(ㄧㄠˋ)自己的書準備三刷了!
每一位獨立出版人的種種嘗試與突圍,匯集了巨大的能量,在那間小小的錄音室裡熱情綻放。彼時才經歷雙十一風暴,在眾人不看好的出版業,還有這麼多人用盡全力,任性地出版自己喜歡的書,也因此開啟了千奇百怪、多元豐富的閱讀世界。多期待大家能在書展上一睹這樣的風采!
無奈書展前一週疫情升溫,書展喊停。雖然線上續辦,卻絲毫無法與實際站在消破塊旁閱讀的效果相比(模擬圖請看:http://bit.ly/3bVdIRq)。
無論如何,「獨立出版逛書展」還是會按原定計畫播放。有想一窺台灣獨立出版樣貌的讀者,這項專題是相當容易消化的入門磚。
同時,也要感謝所有前線醫護人員,以及每一位支持我們的讀者,雙雙都在這麼艱難的時刻守護了台灣獨特的面貌。期待未來大家能繼續不吝嗇地鼓勵我們,用力買書分享書。願台灣能安穩度過這波疫情。
-
【EP17 獨立出版人帶你逛書展|松鼠文化、島座放送、愛文社】
本集邀請到的松鼠文化感嘆華文世界那麼大,但台灣對其他華文國家較少認識,因此初期的出版品聚焦在馬來西亞,現在則橫跨到台灣故事及性別書寫。
聚集了藝術家、策略家、狂熱者的島座放送,社長郭茱莉相信「萬物皆出版」,所有事情的Ending都是靠出版,但在過程中又能玩出許多不同變化,比如島座放送去年在誠品R79策展,將出版結合原創音樂的「圖書視聽室」。
提供自費出版服務的愛文社 ,秉持著讓作者「自己出版自己」(與報價合理,一切好說)的精神,提供不只印書的服務,更在設計、編輯上協助作者。過去有人透過愛文社出書後,從此人生大轉變。
⭐重點整理⭐
01:38 身為獨立出版人要具備什麼特質?
03:18 愛文社:提供編輯、設計建議的自費出版
06:15 松鼠文化:馬華文學、台灣故事、性別書寫
10:40 島座放送:用出版集結藝術家、策略家、狂熱者
17:56 由作者自己出版自己:重鬱憂鬱者的自述《越鬱手札》、家庭情感《老爸的鈍感力哲學》
29:05 馬華文學的多元豐富:熱帶雨林《山神水魅》、馬來西亞的多元教育學制《消失了妳我的國》
32:30 結合音樂,讓讀者用聲音進入閱讀的門:圖書視聽室(bit.ly/38AIAEQ)
47:35 書展現場限定:具象《故事柑仔店》場景
🎧萬物皆出版🎧
Apple Podcasts➡apple.co/3iEt8ZY
Spotify➡spoti.fi/3kX7GRo
SoundOn➡bit.ly/3njzt0p
Firstory➡bit.ly/39U1WG3
Google Podcasts➡ bit.ly/33JPLYZ
KKbox➡bit.ly/2GgDy4v
—
#2021台北國際書展_城市在閱讀
2021台北國際書展線上書展及出版專業論壇「持續辦理」,實體書展「停辦」。
詳情請見:www.tibe.org.tw/tw/news_detail/13/940
台北國際書展 台北書展基金會
教育哲學重點整理 在 椪皮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課程心得|鋒哥-學會OKR,在2021年快速成長」
先附上好讀版:https://vocus.cc/perspectivesofpon/5fe453bcfd897800018fa3a5
簡介一下OKR(Objective & Key Result),目標與關鍵結果。是用在企業或是個人設定目標並且執行的一種架構。
一、在寫OKR之前,要先搞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推薦『深度職場力』
這是我今年看到最好看的一本書,非常感謝朋友推薦。因為可能看我文章的很多人也是年輕人,因此非常推薦大家看一下這本書,感覺可以把在天空上的想法,拉到地面上來實行。
簡介一下這本書的作者 Cal Newport,是『深度工作力』的作者,但是這本書不是在教你怎麼在職場生活,而是告訴我們面對真正社會與職場時,我們應該要專注在什麼事情上?以及究竟要怎麼愛上自己的工作?
首先,開頭作者就告訴我們四個規則:
1. 不要追隨熱情
2. 技能的重要
3. 自主性的重要
4. 使命的重要
一、不要追隨熱情
在社群媒體上,充斥著因為擁有熱情而成功的藝人、富人、商人,讓我們的價值觀漸漸偏向『追求夢想=就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不做,因為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想,因為這不是我的熱情所在,甚至連選男女朋友都變成,我們不適合,所以不要在一起。那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不是我要的。我們不能知道我們想要什麼,但我可以知道我們不要什麼。這是我過去最常說的話,也是一般「熱情假設」的書籍所說的。
在過去的幾個月當中,我一直在尋找我的熱情所在。然而作者的第一句話就打臉我的想法,我立刻去買這本書來看,我想知道,為什麼作者會這麼主張。因為我跟作者所例舉的一般年輕人一樣,以為左思右想就會找到一個我會非常有熱情的工作,然後我就會從此跟賈伯斯一樣,發展出獨一無二的產品,成為一名成功人士。
但是這幾個月,我並沒有因為「找到熱情」這件事,讓我比較有方向,反而更迷惘、更焦慮了,也因為害怕自己所選擇的領域或是工作其實並非我的興趣,而一直駐足,不敢前進也不敢輕舉妄動。但其實,此刻最需要的正是『嘗試』。
後來我發現,當我認為我的某個行為或是言語對別人的生命產生意義的時候,我會感覺無比滿足。但是我不知道有什麼方式可以達到,我以為教英文可以,我以為做課程可以,我以為就是待在食品業不行,但是,其實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要達到這件事情,需要的並不只有「熱情」。
前幾天我也看了博恩在Ted上的演講,他強調,興趣會驅使人沒有目的的去做一件事情,最終找到自己的去路,也讓他現在成為破百萬訂閱的youtuber,是不是就跟這本作者所主張的相反呢?「熱情」才是職涯的根本呢?
但反觀博恩在爆紅之前的生活,先不管他原本就是一個超級學霸,在下班之後仍然對自己的興趣不離不棄,並且刻意練習了六年以後,最終才在某一天突然爆紅。到底是因為熱情讓他能擁有今天的成就,還是因為那刻意練習了六年累積出來的實力呢?到底是因為原有的熱情讓他能堅持下去,還是在過程中不斷精進的實力,讓他更能堅持下去呢?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的到底是一個「一開始就極度熱愛的工作」,還是「有點興趣,但做到頂尖之後擁有高度成就感、自主權而引起興趣的工作」呢?
二、技能的重要:讚到沒人可忽視你
作者提到「熱情思維」與「技能思維」最大的差異點。熱情思維是強調工作提供你什麼價值,而技能思維是強調你在工作中創造什麼價值。
「熱情思維」
作者提到,當你以熱情思維的基礎面對職場時,專注在工作能夠帶給你什麼,你會很在意那些不如意的事,然而剛入職場時的「基層工作」又是如此的繁瑣,不論是上司指派的任務或是組織官僚體系給人的挫敗感,都會讓你難以招架。第二個問題更重要,驅動熱情思維的深層問題(「我是誰?以及「我真正熱愛什麼?」)通常無法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卻會讓人更加迷惘。
「技能思維」
作者認為:精彩的職涯往往會有錯綜復雜的起源,不是單憑追隨熱情就能開創出來。『你應該讓自己讚到沒人能忽視你』,別人自然就會找上門來。與其把時間花費在尋找自己到底熱愛什麼,不如找一個有興趣的領域,專注地把自己變強就好。
我的理解當中,作者並非否定「熱情」會對工作帶來正向影響,而是在剛開始進入職場的時候,就想要一步登天的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並且配得上那個熱情,是很不切實際的。
作者也提到不適合套用技能思維的三項特質:
1. 那個工作沒什麼機會讓你培養珍貴稀有的技能,從而脫穎而出
2. 你覺得那個工作重視的東西沒什麼用處,甚至還對世界有害
3. 那個工作迫使你和討厭的人共事
也就是說,除了這三個特質必須避免,「把工作做好」比「入對行」更為重要。
那要怎麼「讓自己讚到沒人可以忽視你」呢?
1. 刻意練習:鎖定困難的活動、精挑細選演練的素材來挑戰自己最需要加強的地方,然後取得立即的意見反饋。
2. 建立五個技能思維者的習慣
a. 判斷自己是處在哪種職涯資本市場:贏者通吃市場(只要專注於一種技能的增進就好,多半為藝術或是創作類型的工作)、拍賣型市場(要有多種不同的職涯技能湊成獨特的資本組合)
b. 找出應該全力追求的資本:找到眼前那些讓你累積資本的機會,然後全力追求
c. 定義明確目標:這一步OKR就能幫上很大的忙了
d. 積極尋求挑戰與批評:刻意練習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積極的徵詢意見反饋,即使那意見把你覺得「好」的東西批評的一文不值
e. 鍛鍊勤毅力:這邊所指的應該就是更常聽到的恆毅力。
三、自主性的重要:夢幻工作的萬靈丹
夢幻的萬靈丹:「在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上給予一個人更多自主性,可以增加他的幸福感、投入度和滿足度。」
作者提到「自主性」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但是『自主性是要拿職涯資本來換的。』
也因為自主性的魅力,讓現在越來越多人想要投身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因為不論是工作時間、工作內容,都能夠自由分配,擁有對工作的完全自主性。但是,往往擁有不夠多的職涯資本情況下的貿然追求更多自主權,會導致很危險的後果。聽過一個說法是,先待在一個工作好好的累積實力,等到兼職的收入能夠達到正職收入的兩倍時,才是你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的時候。
相同的,在職涯資本不夠多的情況下,貿然去「要求」更多的自主權,也是一個很危險的決定。作者舉到露露為例,露露第一份工作作為基層的「軟體測試員」,應該要是特別想掙脫無聊工作的一個職位,但是露露不但沒有這麼做,反而想辦法熟悉執行公司軟體得UIUX系統,然後自己學會寫程式化腳本,最後跟公司要求每周只工作三十個小時,去修哲學學位。如果露露沒有在公司努力讓自己讚到沒人能忽視你,反而在第一年的時候提出這個要求,那公司可能要你辭職算了。
四、使命的重要:小處著眼,大舉行動
使命,也像其他美好的特質一樣,你必須用職涯資本去交換;沒有職涯資本作為後盾時,使命注定曇花一現。
我認為我的使命是:所說的言論或是行為能夠對別人產生意義。是不是很抽象?就像作者說的,使命是很難以捉摸的。我們必須在接近頂尖的時候,看見鄰近的可能性,才有辦法真正的了解確切自己的使命,在接近頂尖以前,那個使命都是虛無飄渺。
作者強調:「使命的追尋,需要先壓抑我們對職涯抱持的浮誇空想,耐住性子,把發展的順序先搞對。」
作者也提到,嘗試了解自己使命的方式:打造出MVP(最小可能性產品)或是那項產品令人津津樂道或是在有助於眾人口耳相傳的地方發表。
回頭說說我,我今年想要達到什麼目標呢?
這邊先讓我前情提要一下介紹我自己,我目前的工作是在家中幫忙,家裡的公司是賣『火鍋湯底』的廠商,有麻辣、咖哩、泰式酸辣、昆布、牛奶等等口味,主要銷售給店家(to B)。 身為一個職業打雜小妹,我做的事情包山包海,但就是沒包到的就是『激起我的熱情』。
而我從小對教育產業很有興趣,覺得能夠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因此我在今年一直在考慮想要轉換跑道,但由於我本科系也是念食品科學,轉換跑道等於放棄我的專業,因此,在要換與不換之間,我以為最重要需要決定的東西是『熱情』,但是我在找工作與看了這本書之後,突然覺得夢醒了。
如果你也是像我前幾個月一般迷惘,先不要想這麼多吧,我們一起讓自己先讚到讓人無法忽視,自主性、熱情、使命就會通通都來了。
二、要怎麼寫OKR?
詳細撰寫方式請見這篇文章『2021個人年度目標怎麼設定?三步驟OKR規劃法讓你KO目標!』,寫得非常詳細。
三、在執行時會遇到的困難
今天我要說的是則是我實際上應用遇到的困難,以及在鋒哥這堂課程當中解決的盲點。其實在上這堂課程以前,我就已經嘗試過OKR,但是卻常常變成牆上的一張裝飾品。
為什麼?以下我先列出過去執行當中的幾個問題點:
1. 一次想完成很困難的三項OKR,目標訂太高。
2. 想要將一個OKR執行到最後,因此目標或關鍵結果不斷再調整與修正時,會感到挫折與茫然。
3. 目標設定跟關鍵結果分不清楚。
4. 沒有持續對話和持續督促的人,一忙起來就會忘了這件事。
鋒哥的課程當中,解析了我的疑惑:
1. OKR有分兩種:登山型、射月型目標
登山型目標(期望分數為1.0,也就是必須要能達標)、射月型目標(期望分數0.7,也就是較為理想化的目標)
當然,我去年就是三個目標都設定為「射月型目標」,領域又橫跨了健康、寫作、語文、工作,所以執行起來極度容易放棄。
過去,我會想要專注把每一個領域都想達到最好。例如:把「英語學習」作為一個目標,去規劃聽說讀寫的整體計畫,但這往往不可行,一方面太累,二方面跟工作沒有太直接相關難以應用。因此今年我決定把目標放在「工作」上就好。但是在工作為目標去間接提升原本想要提升的其他能力。
例如:我一直想提升寫作與英語能力,我就將「公司未來想發展顧問服務」作為目標,大量閱讀國外與食品業及科技業相關的文章,一方面提升自己對於食品產業未來的發展,另一方面經過整理寫成文章訓練寫作能力,在這過程中也順便培養英語閱讀能力。
2. 個人使用OKR的五大關鍵
a. 找到可互相信任的mentor進行一對一對話
b. 認清真正重要的事,而非自己想做的事
c. 外在動機的目標,需要設置獎勵機制
d. 建立合作夥伴,跨部門分發任務
e. 累積並盤點資源,妥善分配
我以前認為,OKR就是一個目標,必須要徹底執行。但其實OKR只是一份拿來溝通的文件,真正重要的是「透過溝通,持續調整」。所以一位mentor是執行OKR最重要的元素,我也非常慶幸有很多老師都很樂意指導我QQQ,在此感謝所有恩師!
然而,明年,我會將OKR的精神執行,每週拿著OKR與老闆開會,確認我的目前OKR狀況與需要改進的地方,重要的是獲得回饋。與此同時,我也會常常詢問老師們,我遇到的問題,希望能夠再降低執行難度。
3. 目標與關鍵結果如何設定?
這個是整堂課的關鍵,鋒哥說,設定目標時應該要問自己:成功時,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是設定關鍵結果時,應該要問自己:要怎麼做才能達到成功?
對於目標:
a. 要感覺有點挑戰性與難度
b. 要注意目標是否有階級性,要先以某個階段目標作為目標。
c. 可以借用 SMART 、 ABCD 、5W2H 法則判斷
d. 推薦書籍:GOALS! 沒有目標,你哪裡都到不了!
以我在上課中的目標設定為例:
我原先的目標為「經營to B公司品牌,達到SEO第一名」
此目標有兩個問題:
1. 我的to B公司品牌目前有兩個方向想執行,一個為線下的業務拓展,另一個為線上的數位化經營。因此要經營公司品牌本身其實就是兩個不同的目標了,並不能放在同目標裡撰寫。
2. 如果是to B品牌的網站,所注重的並非SEO,而是關鍵字。我會想要重視SEO是希望未來能夠推出「顧問服務」,但是這跟原本的經營公司品牌又不是在同一個範疇內,因此我的官網也不該以「內容行銷」為主,而是應該研究更多SEM(透過付費來進行網路行銷,透過購買廣告的方式獲得的排名)。
所以我最終修改為:
「經營to B 公司品牌,提高30%營業額」
「經營to B 網頁,達到每個月XXX點擊率與XX轉換率」
對於關鍵結果:鋒哥特別強調關鍵結果不是to do list!
a. 不該出現諮詢、幫助、分析、參與等動詞
b. 應該要出現完成、公布等動詞
c. 要有具體的數量或可衡量的指標
d. 要有明確的結果,像是名單、文件、報告等名詞
e. 描述結果,而非活動
f. 關鍵結果要兼顧量跟質
針對我的目標「經營to B 公司品牌,提高30%營業額」的KR為:
a. 每個月拜訪10間火鍋業者並有兩間成交
b. 每個月洽談三間代理商,且增加一個通路
『其實這堂課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可以在課堂上直接拿著自己的OKR請老師給我們建議,也可以聽到其他同學撰寫上的盲點,進而幫助我們釐清自身現況。』
很多朋友期待我分享這篇的心得,但我其實講不了什麼,因為每個人的目標都不同,我這個菜鳥也給不了什麼建議,所以如果老師有再次開課,建議絕對要去上!
找到人生方向很難,找到人生使命也很難,但是唯有『執行』才有可能讓這個方向越來越清晰,透過刻意練習累積實力,也在執行過程中不斷的向人請教,協助釐清盲點,相信幾年以後,我們都可以有足夠的職涯資本,選擇我們想要的路,幫助我們想幫助的人。2021年,也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