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第1+2集:歷史課本沒教的故事 (8.8/10)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斯卡羅》是一部台灣歷史戲劇,由曹瑞原執導,演員吳慷仁、温貞菱、法比歐、周厚安主演,改編自陳耀昌所撰寫的小說《傀儡花》,劇情講述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在恆春半島的琅嶠地區...
《#斯卡羅》第1+2集:歷史課本沒教的故事 (8.8/10)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斯卡羅》是一部台灣歷史戲劇,由曹瑞原執導,演員吳慷仁、温貞菱、法比歐、周厚安主演,改編自陳耀昌所撰寫的小說《傀儡花》,劇情講述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在恆春半島的琅嶠地區發生船難,船員誤闖排灣族領地遭出草殺害。而這不僅讓臺灣躍上國際舞台,也讓當地原住民部落、馬卡道聚落與移墾的閩、客庄人受到外部勢力的劇烈影響。
每每欣賞《1917》、《決戰中途島》等戰爭歷史電影,總會對以當時背景做出發想或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情節深深著迷,但這次觀看台劇《斯卡羅》除了對這段失落歷史感到陌生而激發的求知慾之外,內心最深的感觸就是慚愧與自嘆不如,儘管求學過程時常在社會科拿下滿分,但從小就生活在台灣的我們,真的有深入瞭解過這片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嗎?
19世紀清領時期的台灣是個多元複雜的民族大熔爐,不僅有著平埔族、高山族原住民,從中國移居開墾的閩南、客家人,在1858年「天津條約」開港通商後,各國外交領事與貿易洋行的進駐,也改變了原本居住在台灣居民們的生活,讓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和衝突變得更加頻繁劇烈,而這次台劇《斯卡羅》就是講述一段在這時代背景的故事。
一直以來,作為東亞貿易航線的必經之地,台灣附近海域都因為氣候與地理條件導致船難事件頻傳,而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在琅嶠 (琅𤩝,現恆春半島) 外海觸礁失事,船員在上岸後被當地「斯卡羅」的生番原住民殺害,不僅引發了「羅妹號事件」的國際糾紛,也連帶影響到其他住在半島的馬卡道族、閩南、客家等聚落的人民,讓他們原本就紛爭不斷的生活受到更加強烈的衝擊。
若要看懂《斯卡羅》這部台劇,就必須先理解當時琅嶠地區的村落、族群分布,以及角色背景與彼此之間的關係。馬卡道族的「社寮」在保力溪出海口,閩南人「柴城」與客家人「保力」位於較內陸的丘陵地,而屬於高山原住民的斯卡羅酋邦「瑯嶠十八社」則遍布於琅嶠的山區,他們就這樣各據一方,彼此之間會互相交流貿易,但有時也會產生矛盾。
《斯卡羅》第一集《海上的風》講的是「衝突的醞釀」。有著港口的「社寮」能靠著經商貿易維生,但「柴城」與「保力」則必須仰賴農作物與天然資源。因此在山裡有著生番「斯卡羅」的情況下,人口成長對土地與資源的需求逐漸提升,也讓閩、客因為搶水、搶地而開始發生械鬥。只不過就如同斯卡羅領袖卓杞篤說的那句:「海上的風吹沉了大船,也吹得部落與漢人都不平靜。」外國「藍眼睛」的到來,也即將改變琅嶠地區各族群的命運。
《斯卡羅》第二集《藍眼人》把視角轉移到因為「羅妹號」失聯而從廈門來到台灣展開調查的美國領事「李先得」,以及尋獲羅妹號倖存者的英國商人「必麒麟」與其僕人「蝶妹」身上。從得知其他船員在上岸後便遭受原住民襲擊綁架,到清廷官員以瑯嶠未收入版圖為由不願處理此事件,《斯卡羅》都以各角色族群為了自身利益的互相角力,為整部作品的後續故事揭開序幕。
因此我很喜歡《斯卡羅》劇中的人物設計,在這個人們彼此對立、涇渭分明的時代背景中,利用羅妹號這艘船把這些受傷的人給聚在一起,不僅展現出那個時候沒有全然的好人與壞人,只有為了生存而做出選擇的真實狀態,也透過幾位主角即使能遊走在各族群之間,卻也沒辦法完全融入任何一邊的多重身分,讓《斯卡羅》以「蝶妹」這隻沒有家能飛回去的蝴蝶作為核心,彰顯出整部作品關於自我價值與歸屬的主題。
雖然我目前只看完前面兩集,但可以預期《斯卡羅》將會是一部非常精采的作品,不管是漢人各族裔的利益衝突、漢人與斯卡羅的談判拉扯,或者在洋人與清官介入之後對琅嶠各族群帶來的影響。究竟他們會分別站在什麼陣營?歷史又會朝著什麼方向演變?能否因為蝶妹的居中協調化解這次衝突危機?也引發觀眾內心對於《斯卡羅》整部作品的期待與好奇。
或許對一般大眾來說,《斯卡羅》劇中每位角色不同的出身背景、族群的複雜關係,以及不斷在閩南、客家、排灣族、北京話、英語等五種語言之間來回切換,可能會讓人對這部劇產生些許的距離感,但《斯卡羅》在19世紀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與複雜的人口組成下,帶著觀眾通過一起船難事件的調查,看見我們這片土地曾經發生卻沒辦法在課本上找到的真實歷史,也依舊非常值得我們花點時間去深度瞭解與細細品味。
毫無疑問,《斯卡羅》是台灣戲劇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巔峰大作,導演曹瑞原繼《一把青》之後再度執導時代歷史劇,整體故事格局極大,不僅光是前兩集就帶給我深深的震撼,看著全劇利用這段失落的歷史,講述台灣各個族群的文化融合與互相尊重理解的過程,也讓我發自內心地以身為一個出生在這塊土地的台灣人為傲,綜觀全世界,哪個地方能像台灣一樣包容這麼多的族群?希望大家都能守在電視和電腦前面,第一時間感受《斯卡羅》那無可取代的魅力。
#SEQALUFormosa1867 #Formosa1867 #陳耀昌 #傀儡花 #曹瑞原 #吳慷仁 #温貞菱 #法比歐 #黃健瑋 #周厚安 #黃遠 #雷洪 #夏靖庭 #余竺儒 #張瑋帆 #郭芷芸 #程苡雅 #台劇 #影評 #如履影評 @seqalu_formosa1867.official @ptstaiwan @result.entertainment @forestwen
排灣族分布圖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竹縣原民教育資源中心揭牌 原民教育向下扎根
新竹縣政府為加強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提高全體國民多元教育素養,依原住民族教育法於五峰國小設置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今年獲國教署補助325萬元,除建置中心硬體設施設備外,也規劃了族語相關課程、教材及活動等,計畫內容有五大項,分別為中心營運、提升族語能力、E化學習(族語教學素材)、多元教材設計及研發、辦理原住民族教育相關研習或活動。今(24日)於五峰國小舉行揭牌典禮,教育處長楊郡慈、五峰鄉長葛忠義、原民會賽夏族族群委員高美容等一同到場祝賀。揭牌儀式現場也展出中心辦理之手工繪本研習作品。學員不只有原住民籍教師,每一位教師都將原住民文化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些作品不只加深自己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在教學時更能吸引學生,讓原住民文化得以推廣。
縣長楊文科表示,竹縣境內原住民族有泰雅、阿美、賽夏、排灣、布農、太魯閣、卑南、魯凱、賽德克等族。就族群人口言,以泰雅族最多(占75%),其次為阿美族 (占9.0%),賽夏族 (占7.4%)居第三,排灣族 (占2.6%)居第四、布農族等其他由外地移居者較少;就分布狀況言,達60%的原住民族人口設籍在尖石鄉及五峰鄉,餘則分布在竹東鎮、湖口鄉及竹北市各都會區。可見縣內族群多元,再加上竹縣國中、小原住民學生人數有2千7百多位,所以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的設置,可使原住民族文化得以推廣及普及化,讓更多人得以感受到原住民族文化之獨特及多彩。
教育處長楊郡慈表示,原教資源中心是以「建構優質友善環境,發展卓越學習素養、傳承民族語言文化、實踐多元文化社會」為目標,設有行政組、課程教學組及圖書資訊組,提供建構原住民族教育資源平台、發展原住民族教育課程與教學教材、傳承原住民族教育相關文物與資訊、建置原住民族教育語言文化教育事項協助以及其他有關原住民族教育事項支援。
原教資源中心的願景為跋․傳承․分享。「跋」的字根意思是「在山上行走」!原住民族教育在現今數位化、全球化、資訊化,甚至大數據時代來臨,如何透過建置資源中心以多元文化觀點加強學生自我認同感及學科能力提升是刻不容緩的事。
另外,部落耆老日漸凋零,而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內涵豐富與自然智慧是台灣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更加深保存、傳承、分享的意識與力量,帶動了解原住民族的底蘊,每個人都能成為原住民族教育文化傳承使命的種子老師,不僅僅持續在山上行走,分享傳統文化及永續傳承,更要走進都會乃至國際間,繼續學習,不斷創新、勇於精進,並培育部落及縣內新世代,使原住民族教育完整被保存與傳遞,是建置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的使命!
排灣族分布圖 在 農藝女孩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種子首度上太空】🌿
姬蝴蝶蘭、台灣藜、番椒、向日葵,它們將成為台灣最先上太空的植物!
太空中心七月底已將這四種種子送達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這些種子將於九月送至美國,預計今年十月搭上補給物資給太空人的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ISS)。
太空中心參與了 JAXA 的免費科學計畫「太空種子亞洲未來(Space Seeds for Asian Future, SSAF)」,將種子送到 ISS,研究太空環境對植物的影響。
只要總重量不超過 50 公克,各國要選幾種種子上太空都無妨。目前已知有九國參與,共計 16 種植物要送到國際太空站上、日本的 Kibo 太空艙。
各國主要根據兩個原則選種子,一是特有種或具有特殊象徵;另一類是作物。前者如泰國選了國花阿勃勒、澳洲挑了國花金合歡、紐西蘭選了原生種聖誕紅;作物類則如印尼選了芹菜與洋蔥種子、馬來西亞的聖羅勒(泰國稱為打拋葉)。
太空中心不具植物專業,因此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以及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合作,協助選定植物、提供種子、申請出入關檢疫證明,及指導後續研究與科普推廣。
這些種子預定今年十月隨無人補給船送上 ISS,詳細航次還未確定。種子將在站上「放置」幾個月(不會在太空站上栽種),預計明年二月回到地球,送回台灣,讓科學家實際栽種,探討太空中微重力、高輻射的環境對種子生長有何影響。
有「台灣價值」的植物非常多,但不可能全部納入。最後專家們挑了兩種代表性的原生植物、兩種作物上太空:姬蝴蝶蘭、台灣藜、番椒、向日葵。
▌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
■ 份量:1 公克
台灣原生的蝴蝶蘭只有兩種:姬蝴蝶蘭、台灣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
姬蝴蝶蘭在日治時期後就缺乏正式採集紀錄,一度被認為已滅絕。直到 2010 年,屏科大森林系葉慶龍教授與林試所合作調查,在小蘭嶼找到九株植株,並首次紀錄到其生態與花形描述,這睽違百餘年的再發現引起轟動。
姬蝴蝶蘭於菲律賓群島有廣泛分布,但在台灣僅生長於小蘭嶼。花朵寬約 2~4 公分,擁有白色、粉紅、粉紫、白瓣藍舌等豐富花色,是迷你多花性蝴蝶蘭育種的主要親本。
它還是 #全世界第一個 全基因體解序的 #蘭科植物──2014年,成大生科系陳虹樺教授、蔡文杰副教授進行國際研究,以姬蝴蝶蘭為標的,完成全基因體解序,其 DNA 大小為 1.16Gb,含有 29431個基因,成果更登上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封面文章。
不過,姬蝴蝶蘭的突變紀錄仍相當缺乏;突變後,染色體變異與植物特徵之間的關聯也不清楚。此趟太空之旅或許有機會對此投入研究!
姬蝴蝶蘭背後有種種精彩故事,現實處境卻不樂觀。市面上蘭花多為人工混種育成,但野外蘭花仍面臨極大生存壓力,甚至僅存少數個體。為了讓這珍稀植物在野外存續,林試所擬定了復育計畫;辜嚴倬雲保種中心近兩年也啟動「蝴蝶蘭返鄉計畫」,致力尋找野外種源,繁殖後再引回原生地,先從台灣原生種著手,最終目標是讓全世界蝴蝶蘭都能回家~
▌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
■ 份量:10 公克
俗稱紅藜,主要分布台東、花蓮、屏東等縣市。這是台灣原住民耕作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因此它擁有許多名字,排灣族稱之 djulis、魯凱語 baae、布農語稱 mukun、卑南語為 duli、阿美語 kowal……除了當糧食,也常做為釀製小米酒的酒麴。
紅藜應用歷史悠久,相關研究卻很稀少,還一度被認為外來種。直到林務局與屏科大森林系郭耀綸教授合作,歷時三年調查這民族植物的身世,比對各國館藏的藜屬標本,才確定它其實是台灣原生植物,並於 2008 年正名為臺灣藜。
臺灣藜營養價值極高,近年漸漸成為明星食材──蛋白質含量高達 14%(是稻米的兩倍;相當於小麥),富含抗氧化物、膳食纖維與礦物質,還有九種人類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
科學家們會調查這些到太空一遊的種子,後續發芽、生長、形態特徵、遺傳基因等表現是否會受到影響~
▌番椒(Capsicum annuum L.)
■ 份量:16 公克
Capsicum annuum 是最常見的五種番椒栽培種之一,依果實中是否含有「類辣椒素」,番椒可再分成辣椒與甜椒(我們送上太空的種子是果實呈鐘型、帶甜味的甜椒)。
根據農委會的「農業統計年報」,台灣近十年(2010~2019) 番椒的種植面積多維持在 2400 公頃以上,是僅次於番茄的第二大茄科作物。番椒富含維生素 C,生熟食皆可,還可當作辛香調味、食品著色、萃取成分添加到保健食品、醫藥與化妝品,繽紛多彩的外型也適合當作觀賞植物,用途相當廣泛。
上過太空的番椒種子,後續生長型態、營養含量、生物化學特性會是研究重點。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 份量:20 公克
向日葵是常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生長於夏秋兩季,在台灣,六月至九月是向日葵開花的高峰月份。
它常用以觀賞植物、榨取食用油、甚至做為生質能源。葵花籽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 E。觀察向日葵種子從太空歸來後,生長發育狀況、植物油中的化學物質含量是否發生變化會是滿有趣的題目。
▌幕後花絮
選定種子的過程中,由於法規與流程的緣故,不得不放棄一些深具代表性的作物──水稻「台梗 9 號」以及「台農 67 號」的種子。
參與計畫的國家必須先將種子送到日本,JAXA 收齊種子後,再連同日本要送至 ISS 的物資一起運往美國,交由美國的火箭發射,把物資送到太空人手上。而美日之間不能互相出口任何稻米種子,所以我們不得不排除水稻;原本擬定的山櫻花種子也因為不能輸美而放棄,改選向日葵。
台灣這四種種子都沒有輸往日本的紀錄,讓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台中分局費了好些時間才完成檢疫工作。
種子要輸入日本,除了要有一般檢疫證明之外,番椒所屬的茄科植物易感染「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PSTVd)」,還需另外附上未罹患該類病毒的病蟲害檢疫證明。
這些要上太空的種子,經過檢疫、封裝後從台灣出發,行經日本、美國、太空,再循原路回來,全程 #不會拆封。待種子回台灣,再交給植物學家栽種、研究,看看歷經太空環境洗禮後,植物生長會不會有什麼變化。
▌送種子上太空.計畫緣由
日本 1993 年發起區域性太空組織「亞洲太平洋區域太空機構論壇 (APRSAF)」,串聯許多亞太地區的太空機構,執行不同領域的合作計畫,例如防災救災的「守望亞洲」計畫、推廣太空科學與日本太空艙成果的「Kibo-ABC」計畫。目前有 13 個國家是「Kibo-ABC」成員,太空中心也是其中一員。
在多國合作建造的 ISS 上,日本 JAXA 擁有一個名為Kibo的太空艙。而未來長途太空旅行,人類如何自給自足種植糧食是熱門研究主題,JAXA自2011年就發起「太空種子亞洲未來(Space Seeds for Asian Future, SSAF)」計畫,讓「Kibo-ABC」成員機構送種子到 Kibo 太空艙,研究太空環境對植物的影響。
國立中興大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疫小尖兵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臺中分局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林試所-幸福森活
📸底圖:JAXA 人員收到台灣種子後的開箱照。
=======有那麼點相關性的資訊分隔線======
今年「Kibo-ABC」有好幾項亮點活動,除了送種子上太空,還有「KIBO 機器人程式設計競賽」,讓學生寫程式控制國際太空站的機器人。太空中心亦積極參加,台灣預賽已於六月舉辦完畢,第一名為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隊伍「Taipei Fuhsing Robotics Omega」。
因疫情緣故,九月的國際決賽改以連線方式進行。決賽隊伍有機會與 ISS 連線,實際操控站上的飛行機器人 Astrobee!
==========看到這邊的是真愛=============
排灣族分布圖 在 彭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聽過很多關於百步蛇的神話與傳說,看過許多排灣族文化的百步蛇形象化與紋飾,終於有幸在一次的夜觀目睹到山神的風采。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看到活生生的百步蛇,因為爬蟲比較是我沒有很專研的部分,加上蛇運很不好,幾乎每每夜觀都不會看見蛇的蹤影,這次親眼一睹的感覺真的覺得非常美麗呀~一定要好好記錄下來才行。
【百步蛇】
百步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是蝮蛇科的蛇類,體型粗胖,頭呈三角形,吻端上翹。身體兩側有許多三角形黑色斑紋。全長可達150公分。數量稀少為2級保育類動物,零星分布於全台灣中低海拔地區,百步蛇排毒量大,攻擊性強,毒性亦較強的大型蛇類,又名尖吻蝮。在排灣族的傳統圖騰中,百步蛇是最具代表性的。相傳百步蛇是排灣族人的祖先,百步蛇也是排灣族貴族的專屬紋飾,在排灣族人眼中,百步蛇的性格很類似排灣族人的頭目形象 — 獨立、安定、和平、彼此不會互相攻擊、不會主動攻擊別人但會反擊、不會到處遊走,真的百步蛇本尊就是這樣的性格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