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拜祭先人意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拜祭先人意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拜祭先人意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拜祭先人意義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寶山亭與鄭和|知史百家 安煥然 2003年7月,與南方學院中文系學生一起到馬六甲古蹟巡禮。同學們一心想來看「鄭和遺跡」。我們來到寶山亭,同學們有點失望,頻說鄭和神像不見了。只有在殿外有座小尊的鄭和石像,也被人用花盆圍起,並寫上「請勿觸摸」。 「寶山亭不是一間鄭和廟嗎?」學生問。 我一時之間也...

  • 拜祭先人意義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22 19:30:00
    有 228 人按讚

    寶山亭與鄭和|知史百家

    安煥然

    2003年7月,與南方學院中文系學生一起到馬六甲古蹟巡禮。同學們一心想來看「鄭和遺跡」。我們來到寶山亭,同學們有點失望,頻說鄭和神像不見了。只有在殿外有座小尊的鄭和石像,也被人用花盆圍起,並寫上「請勿觸摸」。

    「寶山亭不是一間鄭和廟嗎?」學生問。

    我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回答。

    鄭和在東南亞,不只是歷史上的航海形象。鄭和下西洋,耀武揚威,是宣揚大明天威也罷,親善友好外交也罷,抑或是維護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區域間海道之安全與暢通,鄭和下西洋確實曾在東南亞起過實際的影響。儘管他僅是明朝皇帝(主要是明成祖)主動海外政策的奉行者,是為專制帝王服務的一名內朝太監;縱然鄭和下西洋只是區區的28年(1405--1433)的曇花一現。但其壯大的艦隊和威武的氣勢,成為了東南亞華人心目中的神話構圖。

    在東南亞華人社會裡,三寶太監鄭和的形象逐漸擴大,變成了神通廣大,護佑平安的神祇,人稱三寶公或三保公,為他立廟崇奉。縱然鄭和事實上是一位虔誠伊斯蘭教徒,眾多華裔的民間信仰者還是將這位偉大的航海家神格化,將鄭和塑像搬上神座供奉。

    至於馬六甲的這座寶山亭,座落於三寶山西南山麓,是馬六甲第十任華人甲必丹蔡士章在1795年(乾隆六十年)所創建。其原意主要是供人們在清明節拜祭先人和休息之用,同時也是祭祀無主孤魂的祭壇。此亭現為青雲亭所管,專供為祀神掃墓者休息之用。

    只是不知何時,亭內供奉了三尊神像,一是三寶公鄭和,二是天后聖母,三是福德正神。甲必丹蔡士章的神主後來也放了進去。一個有趣的現象,據說,原本該廟的三寶公像「雪髯童顏,神彩奕奕」。若問鄭和有沒有鬍鬚?,確是件很荒謬的事,畢竟閹割後的太監是不可能有鬍鬚的。

    由於之前寶山亭供奉有鄭和神像,人們就以為寶山亭乃後人為紀念三寶太監鄭和而興建,而又稱之為三寶廟。後來,青雲亭管理層認為寶山亭、三寶山皆與鄭和沒有太多關聯性,因而這次我們來訪寶山亭,鄭和神像不在了。

    當年鄭和是否駐紮三寶山,如今已難考究。當初寶山亭的建立可能也與鄭和沒太大的關係。不過,為何寶山亭曾祭奉鄭和神像?這是有待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誠如成田節男所說:鄭和西征的影響,從華人史上看,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的影響。維多巴素則說「三寶大仙是除了明代的太監航海家鄭和的神靈外,並沒有別的。他創造的奇蹟是拯救他的同胞於遠征渺茫無所知的,富有宗教的羅曼蒂克的海島的危難。」許雲樵《馬來亞叢談》說得更貼切:「其實華人的奉祀三寶公和奉祀大伯公一樣,只是崇敬他的先驅精神而已。」

    歷史事實是一回事,在華人社會眼中,鄭和的象徵意義,往往超越其史實。由於特殊的生存背景和歷史情境,馬華歷史的敘述常帶有文化策略的因素。也因而歷史的象徵性成了馬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直至當代,誠如鍾錫金所說的「馬來西亞對鄭和研究的興趣在一種非常被動的歷史特殊情況下出現在報章上。當三寶山事件因政治的因素爆發之後,各華文報章都爭先恐後地報導有關三寶山歷史體裁之特稿,對鄭和的歷史評述或史料整理卻沒有出現或形成研究的風氣。」

    那天,登三寶山,學生們一臉疑惑地問:「這就是當年保衛三寶山的美化工程嗎?」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 拜祭先人意義 在 意大利衣食住行- KK Life in Ita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3-20 23:05:20
    有 320 人按讚

    珍惜一切~好好反省~重新上路

    意大利疫情嚴重
    很多人互相轉發訊息
    鼓勵大家
    上星期收到
    一段3分鐘的語音留言
    是一位拿坡里女士用方言說出
    拜托親戚翻譯成意大利文後
    我再翻譯成中文
    想跟大家分享

    ~~~~~~~~~~~~

    我有點時間,所以想寫一些自己的感受,這些想法,從昨天開始就已經浮現腦海。
    對不起,我説的是方言,因為我是拿坡里人,希望遠方的你們,也能明白我。
    電視廣播説現在正是一場「全球大流行」的疫情,現在你願意或不願意,都要被迫留在家中。周圍有一種病毒,會影響所有人。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喉嚨痛及流鼻水,使大家感到非常疲勞。 我們不能外出,不能親吻,不能擁抱, 甚至不能伸出援助之手,如果遇到某人,必須保持距離打招呼,因為這個病毒具有傳染性,這些行為可以避免我們受到感染。現在一切都突然停止,整個世界都靜止了。我們腦海湧現很多問題,我們怎可以不工作呢? 我們有龐大的日常開支,有孩子要撫養,也許這是個詛咒,是人類值得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的上一課。我們變得冷酷無情,甚至連怎樣做愛也忘記了,逐漸變得自私自利、霸道、沒有憐憫之心,僅存拜金主義。
    我們平日生活艱辛勞碌,所以每天我們醒來不停地奔跑去上班,即使一分鐘,我們也從未停止過,沒有太多時間與家人溝通相處,與此同時,孩子們長大了,已經走了,擁有他們的世界。
    我們奔跑,我們奔跑,但是時間比我們跑得更快,它迫不及待地想走,最後人人都是踏上死亡之路。現在「時間」彷彿被魔術迷住了,已經停止了,彷彿「它」已經不願走路了。
    那麼,也許這種所謂的「大疫情」可能不是一種懲罰,而是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機會去反省及思考我們以前的一切。但是,我們好像被蒙蔽了、被囚禁了,並相信主已經把我們遺棄了,我們只考慮無法做的事情,但沒有想到繼續生活的意義。
    我們大都只懂享受物質的生活,去墓地祈禱拜祭先人,也是匆匆忙忙的。
    我們就是這樣,將所有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我們不要再浪費時間去互相指責,因為我們不會知道是否還有明天,明天是否還會永遠?
    現在這種荒謬和超現實的疫情,使我們了解到大家都是平等的,金錢買不到真正的快樂及平安。
    所以希望大家加油! 我們應該在「時間」回復以前的狀況時,伸出雙手,拖著手邊家人的手,更要好好地照顧老人家、伴侶及小孩。
    即使不說話,只是看著對方,珍惜眼前的一切,因為也許這正是支持我們繼續生活下去的動力及意義。

  • 拜祭先人意義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4-14 18:23:00
    有 43 人按讚


    < 網祭與孝道|細說清明| 20 >

    祭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但現代人工作忙碌,加上近年社會提倡低碳生活,網絡祭祀便應運而生。
    有人認為,後人透過網絡祭祀,既可隨時隨地拜祭先人,又可達到環保目的;亦有人認為,這樣有違中國傳統,不尊重先人。
    究竟網絡祭祀和傳統文化有否衝突?

    -----------------------------------------------------------------

    ~網絡祭祀~

     網絡祭祀(online memorial)意指利用網絡進行祭祀,悼念逝去的親友、名人及烈士等。人們可在網頁上傳記錄先人的影像、音樂及文字,亦可為故人建立墓地、紀念堂及祠堂,甚至挑選虛擬祭品及獻花。
     早在10年前,內地已有收費的網絡祭祀網,在清明節的高峰期,單在一個網站的每日上網次數便超過60萬人次。

    ~網絡祭祀興起之因~

    | 不受時空所限 方便快捷 |

     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忙碌,即使在清明假期都未必能到祖先墳前祭祀,移民海外的孝子賢孫更無法趕及回鄉。網絡祭祀不受時間和空間所限,只需輕點電腦的滑鼠便能為先人獻花點燭,縱使身在異鄉亦能隨時進行簡單的追思儀式。部分網絡祭祀者表示,他們不單可在清明節祭祀,偶爾想起故人亦會到網站留言以表思念,免卻長途跋涉回鄉的麻煩,方便快捷。

    | 燒紙品促暖化 釀火災毀生態 |

     傳統的祭祀方式需要大量祭祀物品,其中紙紮祭品在燃燒時產生溫室氣體,間接加速全球暖化。而且人們在燃燒祭品時,經常不小心釀成山火,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加上生果等食物祭品多在祭祀後被丟棄,造成食物浪費。

    |拜山鬥多祭品 少過人感蒙羞|

     有市民說,在拜山時若發現別人的祭品比自己的奢華,不禁感到這令祖先蒙羞,因此明知過多祭品最後都要被扔掉,仍會花上千元準備。有市民說,網絡祭祀可以減少祭品浪費,祭祀者又能送上不同的虛擬祭祀品;另外,這亦減輕因掃墓而帶來的交通壓力,從而切實推展綠色生活。

    | 迎合青年習慣 形式靈活 |

     大部分年輕人不喜歡生活受到約束,傳統祭祀所要求的儀式繁複,他們未必同意長輩的做法,加上長途跋涉的祭祀活動亦令其感到疲乏,強行要求他們跟從只會造成反效果。但網絡祭祀能輕易把年輕人的生活習慣與祭祀先人的活動連在一起,除迎合新一代愛上網的習慣外,祭祀形式亦更靈活。有人認為,這可減低年輕人對祭祀的反感程度,亦有助他們重新思考祭祀的本義,達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 解決墓地不足 悼念安坐家中 |

     城市發展急速,土地不敷應用,墓地需求更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網絡祭祀有助解決靈位不足。當市民習慣並接受網絡祭祀,墓地便不再成為祭祀必需的場地,孝子賢孫均可安坐家中悼念先人。

    ~網絡祭祀前景~

     正當網絡祭祀越來越受重視,其前景又如何呢?一項內地調查顯示,75%受訪者認為回鄉掃墓的傳統不能改變,超過8成受訪者表示將按習俗在清明節親臨墓地祭祀。調查又顯示,30%受訪者反對網絡祭祀,認為有違祭祖的傳統意義。為何他們對網絡祭祀有這樣的態度呢?

    |欠身體力行 敷衍不敬|

     上一輩人對網絡祭祀不敢苟同,因為在中國文化裡,祭祀是慎終追遠的重要體現方式。人們透過親臨墓地,為先人的墳墓清理塵土和雜草,以及進行拜祭儀式,才能與先人達到情感的互通,繼而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因此,對於欠缺身體力行的網絡祭祀,上一輩便認為有點敷衍。此外,他們亦擔心簡單的祭祀方式無法把道德和倫理傳承下去,故很反對網絡祭祀。

    |傳統祭祀 凝聚家庭力量|

     祭祀亦是凝聚家庭力量的重要方式。祭祖期間,分散各地的子孫都會聚首一堂,拉近彼此距離。中國社會長久以來均以家庭作為單位,在危難時互相幫忙,減輕對社會的負擔。但若各自在網上進行祭祀,便阻礙家庭力量的建立,減少社會和諧。有見及此,有人認為傳統的祭祀儀式是有必要保留的。

    來源: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6/23/HK1006230057.htm

    -----------------------------------------------------------------
    #歷史 #文化 #故事 #清明 #網絡祭祀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中國之最》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22.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