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劉乃慈|#群學
閱讀之所以對我重要,是因為很多時候我被當中的敘述給深深影響了思考方式。至今為止,對我人生有重大啟蒙的第一本書是#普特南 的《#階級世代》,他講述了教育與社區的交錯作用如何進而決定小孩們的社會資本乃至社會階級。書中說到的很多現象與我的生長背景不謀...
《#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劉乃慈|#群學
閱讀之所以對我重要,是因為很多時候我被當中的敘述給深深影響了思考方式。至今為止,對我人生有重大啟蒙的第一本書是#普特南 的《#階級世代》,他講述了教育與社區的交錯作用如何進而決定小孩們的社會資本乃至社會階級。書中說到的很多現象與我的生長背景不謀而合,才得以讓我重新審思教育對「人」的重要性有多深遠,就好像栽種一株樹苗以期望將來生長為參天大樹那樣的心願。這使我決定申請教育相關的NGO擔任實習生,藉由不管是第一現場或是後勤的參與,實際感受如何以行動改變自己也回饋於社會。縱使教育不是我的首要志願,它依然是我在意的領域,我願意花心神成為幫助某一名孩童的議題。
而劉乃慈的《奢華美學》正是第二本之於我理解一個新領域大有斬獲的作品。
在閱讀上每個人有自己的口味、偏好,然而喜歡閱讀的人我相信他本質上是喜歡故事的。對故事抱持某種抗拒不了的吸引力,自然也會涉略某些小說。然而「#文學」又更讓閱讀文字這個行為顯得更為高雅富有距離感,我自然不是這般專攻的狂熱者,更別提能被稱得上台灣文學經典的作品到底看過哪些。
也因為明白自己欠缺的,以及對文學產生的莫名生澀恐懼,我選擇先行大量閱讀華文文學研究的相關理論書籍,得以藉由更有系統性的方式一窺#台灣文學 的演變歷程,以及如何分析文學。目前讀過的本數不多,也沒按照出版順序來,先是從#陳建忠、#應鳳凰 等五名台文教授合著的《#臺灣小說史論》開始讀起,然後是#陳芳明 的《#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才是剛讀完最有收穫也是本次想分享的劉乃慈著作《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
論述一開始,劉乃慈會先行定義何謂「奢華」,也就是支撐本書的地基。再以伴隨資本主義而來的消費文化如何影響文學的表現手法,還有西方概念的引入,脫離政治監控期的文壇漸漸將文學視為個人自省的傾訴工具,更多是針對性傾向、女性、環境等融入強烈概念的題目進行書寫,大幅減少對政府的批判。而面對這樣轉變的台灣文學著實地受到#中產階級 興起,產生互相依存的#共生關係,文學功能性因此有了全新解釋。
而根據#消費文化 的風潮興盛,以#誠品 的經營作為舉例說明,「#暢銷書」的觀念形塑而成,大大改變了讀者的挑選方式,而這也導致每一本書的行銷期被大幅拉短,上書店成為一種品味生活的方法,但未必與選書閱讀能產生意義上的連結。就結果面來說確實將閱讀推廣到中產階級生活範疇內,而誠品的行銷手法劉則以「類菁英」一詞形容。
//從學院學術體制逐漸擴散到泛知識文化圈,這種動輒標榜大師名哲的學識理論,卻對其抽象深奧的內容一知半解,特別喜歡添加個人創意想像做急性闡釋的「類菁英」文化,於焉成形。//
有趣的是,在理解如上段文句時,都有種自己也陷入該種情況成為被批判對象的自省想法,明知自己受到#資本主義 所帶來的好處豢養,卻豎起一根手指責罵那些與自己處在同艘船上的人,忘了仍有四根手指指向自己。而在這本書裡,卻屢屢出現諸如此類的情況,足以讓我覺得自己受到當頭棒喝的清醒感。
另外,我非常喜歡劉乃慈在本書中的最後一段話,這同時說出了我一直以來糾結於自己真有資格將我的閱讀筆記分享視為一種「#書評」嗎?
//身為研究者,我希望能為這個熱鬧的時代與精彩的文學創作,說出一點不一樣的「什麼」。倘若因此得罪兢兢業業、伏案寫作的小說家們,以及咬牙撐持經營的文學出版社,絕非我的原初立意。我相信他們的成就與貢獻,也不會是這本小書所能動搖。身在這個快速變形、不停幻化的全球化資本主義時代,堅持培養一份能夠細膩品鑑文學或藝術的能力,還是一件值得的事。//
從最一開始閱讀一本書,我就是抱持著我希望從中獲得新火花的好奇感與它對話。如果哪裡我覺得不喜歡,那也不代表有資格否定將其轉為文字的工作者努力。不論是評論或是感想,都是一種意見的交會與對話,這點是不管如何我都堅守著的最後一條線。
你就算沒有基本的文學底子或是任何相關理論背景應該還是能理解本書內容,我認為這也是這本書之所以好看的原因,劉的行文間並不會刻意排斥那些非本科系的讀者,但依然引述了足以被考驗的理論進而之稱她的觀察,整體閱讀上我認為蘊藏著自我主張,同時也不貿然否定與她看法悖離的作品。主要是因為很多理論性的著作容易因為使用過量專有名詞,省略與大眾解釋的篇幅,以至於只能用屬於同領域的行家才懂的話語進行對話,造成溝通上的不對等(這點在《#話語權的世紀角力》中提到,不過該本書對此舉的批評意圖相對高,在此我不對這樣的行為評價好壞)。
針對九零年代以降的台灣文學觀察,我個人相當推薦這本,在學術知識離豐碩還有很大一段的我而言,它給予我的幫助十分的大!
⠀⠀⠀⠀⠀⠀⠀⠀⠀⠀⠀⠀
⠀⠀⠀⠀⠀⠀⠀⠀⠀⠀⠀⠀
主觀喜好程度:5/5
⠀⠀⠀⠀⠀⠀⠀⠀⠀⠀⠀⠀
⠀⠀⠀⠀⠀⠀⠀⠀⠀⠀⠀⠀
抽象名詞有哪些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是小氣自私嗎?!羅寶鴻:成人需釐清5觀念】
孩子總是不願分享,是不是很自私?成人該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擁有「分享」的好品格?
許多父母在教養路上都會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問題,又或者,孩子會因為不願意分享而出現「搶奪物品」的爭執情況。孩子怎樣都不肯和別人一起玩、分享,甚至會出現很大的負面、抗拒情緒時,家長該怎麼透過蒙特梭利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了解「分享」這抽象的名詞呢?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成人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在發展和人際關係上達到平衡?
討論這話題之前,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要跟別人分享才是正確的行為」這籠統的觀念,其實是有些問題的,為什麼這麼說?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為各位說明一些關於「分享」的觀念:
1️⃣ 發展尚未到,孩子「不願分享」是很正常的事情
要求孩子「分享」這件事,首先要考量孩子的年齡,因為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成熟度,我們對一個5、6歲孩子所使用的方式,會跟一個2、3歲孩子不一樣。
5、6歲的孩子他已經開始發展社會化,會比較理解「將心比心」的觀念,但是對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這些話語他是還聽不懂的,因為這階段的孩子還在發展對環境的定位、秩序與安全感,著重在自身心智功能建構,先天的內在衝動也比後天發展的意志力強,而且尚未開始發展社會化,還不懂得什麼是「尊重、禮貌、輪流、等待」,所以出現不想分享、不想輪流等待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些3歲、甚至2歲左右的孩子,他們的物權觀念尚未成熟,還不知道什麼叫做「你的」、「我的」,只會覺得「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也是我的」,因此會去搶別人的玩具,也不樂於分享。這時請家長不用太緊張,他並不是「自私霸道沒禮貌」,只是「成熟階段還沒到」,希望各位了解,這是孩子成長過程裡面不同發展成熟度的展現。
所以我會建議成人,在孩子還沒有足夠成熟到理解「分享」的觀念之前,不要強迫他必須要分享,甚至用:「你如果不分享,就是自私、不大方」的觀念來灌輸孩子,這是不正確的。
2️⃣ 分享與否,請讓決定權在於孩子
不管孩子3歲與否,或是更大的孩子甚至大人,在分享這件事的前提之下,我們也要注意一個很基本的觀念就是:「有些東西是我們不想分享的」。
舉個例子:「您喜不喜歡跟別人分享您的錢?」又或者是「您剛買了一部新車,您願意跟別人分享嗎?」我想,答案是很顯然的。有些東西(例如有紀念價值、貴重物品)是連我們大人都不想分享,別人也強迫不來的!
將心比心,其實孩子也一樣。所以,不管孩子年齡幾歲,每個人對於自己的物品,都有權力決定是否要分享,如果您的孩子在玩玩具時不想借給別人,這也是應該要允許的,因為,在心不甘情不願之下做出的強迫分享,是一種犧牲,是為了取悅別人的行為,不但會削弱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並非美德培養的方式,成人需要做的是,去體諒孩子不想要分享的心情。
3️⃣ 沒有該物品的擁有權,給了別人也不能說是分享
有些大人會要求孩子「大的要讓小的」,如果不借、不給,大人就會給予相對應的懲罰。但這代表玩具的所有權是大人的,所以就算大孩子把玩具讓給小小孩玩,他也不會學習到「分享」,只會感受到屈服在大人下的「委屈」。
在孩子玩玩具的過程當下,模特梭利教育提倡的規範是:「玩具在誰手上,其他人想玩就要輪流等待,不可以用搶的。」比較好的做法是跟孩子A說:「等你玩完之後,再跟孩子B『分享』」;成人要讓孩子學習「要玩就要輪流等待」,同時嘗試轉移孩子B的注意力去玩別的東西,或者找另一個玩具。每個孩子都需要更多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值。這是急不來的,希望家長能循序漸進,一步一步慢慢來。
4️⃣ 培養孩子分享美德,要先從他願意分享的物品開始
在孩子心甘情願之下、釐清並接納分享的概念之後,分享的行為才會達到教育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可以在平時事先與孩子討論,詢問孩子有哪些玩具是在朋友來時他願意分享、哪些是他不想分享的。到了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他就可以把願意分享的玩具拿出來給其他孩子玩。先從此練習,是培養孩子分享最好的開始。又或者,孩子生日時您準備了蛋糕,可以藉此機會,讓孩子學習平均分享給家裡的每位成員,這也是一種分享的喜悅。
學習分享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覺得「這是公平的」,還有出於孩子自己願意的情況下,他就會慢慢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到了。與此同時,若成人能在孩子踏出一步時,就給予即時、誠懇、具體的鼓勵,這將增長孩子的歸屬感與價值感。
5️⃣ 幫助孩子了解「約定」的重要性
年齡較小的孩子,對於「分享」這件事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抗拒心理,若孩子表示:「所有東西都是我的,不要分享。」父母除了要注意前述提及的四個重點之外,如果是有討論過且約定好,但當下孩子情緒卻強烈拒絕分享,建議大人要幫助孩子遵守約定,讓他瞭解約定的真義(約定不是高興就遵守、不高興就不遵守的事情),幫助他把之前說可以分享的玩具讓其他小朋友使用。當然,在當下他也是可以玩他願意分享的玩具(在沒有其他孩子使用下)、以及他不願意分享的玩具的(他保留給自己的那些)。
‼️ 但這時候大人要注意的是:
安定自己內心:大人內心必須先讓自己內心安頓好,再處理孩子的情緒;
b. 要瞭解這是常有的事情:孩子年紀還小,不要把他當下行為解讀成「自私」,他只是尚未學會「大方」;
c. 同理但不處理:同理孩子情緒,但當下不要一直跟他道理;
d. 轉移他注意力:引導他讓他玩其他的玩具;
e. 不要坐以待斃:若情緒一直無法恢復,可以先把孩子帶離現場,等恢復後再回來跟其他孩子一起玩。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抽象名詞有哪些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M編
【想像一本書: #組成一本書的內容架構篇】
📖翻過扉頁之後,迎來的就是書本的內頁,也就是真正體現書籍內容核心架構的部分。書本內容的組成大致如圖所示,但並非所有書都有這些頁面,而是視類型、裝訂方式與東西方習慣不同而改變。
編輯需要了解不同類型的書籍由哪些單元構成,並幫助、提醒作者完成所需的內容。
1⃣【#半書名頁】:西方書本常見的前置頁,以略低調於書名頁的方式呈現。
2⃣【#前廣告頁】:放置該書作者的系列作品、出版社同書系的其他著作,或是介紹書系內容、出版社本身的介紹等內容。
3⃣【#書名頁】:登載書名、副書名、出版社商標、出版地與年分等,以及裝飾性的元素或插圖。通常是封面的簡化,或直接使用封面作為書名頁。
4⃣【#版權頁(前 or 後)】:登載該書之出版、製作、編輯、營銷、印刷團隊訊息以及版權聲明與訊息等資料。包含該書之定價、出版時間與版次、刷次、ISBN(國際標準書號)、GPN(政府出版品編號)與CIP(出版品預行編目;有時候會將CIP獨立一頁)。版權頁可能位於書名頁後,也可能置於全書末尾。過去曾有作者會要求在版權頁蓋章,以證明作者知道有多少數量的書在市面販售,以免出版社有偷印偷賣而不計入版稅的情況;在現今的翻譯書中,也時見權利方會要求臺灣出版社貼上防偽的「授權貼紙」,也是相同作用。
5⃣【#推薦文】:由編輯邀請名人撰寫,或為各界評論之推薦短文、推薦詞與評論集錦。
6⃣【#凡例、#編輯弁言(前言)】:常見於工具書、史料圖錄與學術書中,為編輯人員對本書的內容與編輯方式說明。也就是編纂說明、編輯大綱等內容,描繪出版緣起、編輯體例、內容取材或主旨議題探討的範圍等。
7⃣【#獻詞頁】:簡短寫出本書題獻的對象,可能是作者的親友、啟發本書之人、協助本書創作至關重要之人或與該書議題重要相關之人。
8⃣【#目次】:完整呈現書籍主文的架構,條列章節名目與頁碼,提供讀者查閱之用。讀者一般透過目次綜覽全書大綱,以此評估書籍的編排與重點。
9⃣【#導論、導讀】:常見於經典著作或較艱澀的書籍,作為一種大篇幅的輔文,用來引導、協助讀者了解全書要旨與閱讀方式。通常由他人撰述,多少帶點評論與詮釋的觀點。
🔟【#序、前言】:書的開場白,由作者交代本書創作的動機、緣起、宗旨。或由他人撰述(推薦序),以表敬愛或作為對本書的評論與心得。序文的功能在於引起讀者的閱讀興味,並且不會喧賓奪主。
1⃣1⃣【#章名頁】:篇章起首,各章節的門面,登載章節名稱與裝飾性的元素,用以區分各個獨立的篇章。慣例上書名頁、目次、章名頁與版權頁等,由編輯規劃並經版面設計之特別頁面,不設頁碼。在單頁章名頁的情況中,左翻書章名頁置於右頁起;右翻書章名頁置於左頁起。
1⃣2⃣【#楔子】:在故事作品中,塞入正文前的短文,作用為補充正文與加強敘事。與正文不直接相關,而是勾起讀者的好奇心並營造氣氛與懸念之用。
1⃣3⃣【#序章】:如戲劇中的「序幕」(第一幕前的一場戲),在故事作品中交代世界觀、人物與時代,烘托出劇情展開的氛圍,以開啟正文的故事情節;或不直接與正文第一章相關,而是遠述與本書劇情重點相關之事件開端。
1⃣4⃣【#主文】:構成書籍的主體,依據不同的文類有不同的內容。
1⃣5⃣【#跋、#後記】:若簡述本書創作緣起的文字置於書末,則稱為跋;所有置於主文之後的補充性文字都可稱為後記,可用於回顧正文、撰寫謝辭與致意的內容。
1⃣6⃣【#註解】:分為隨頁註(腳註)與頁後註(置於篇章結尾或全書結尾),就註解的內容而言分為「資料註」與「內容註」。前者用以說明引用資料之出處,後者用以闡釋、補充說明正文或引用資料。使用註腳在於避免打斷行文與閱讀性,因此要避免過於大量的註腳占據版面,否則反而有鳩佔鵲巢之嫌。
1⃣7⃣【#參考文獻】:條列作者在撰述本書時所參考與引用的文獻資料,依據不同的學門與作者習慣參考的制度,而有不同的寫法。全書之參考文獻格式應一致。
1⃣8⃣【#附錄】:與本書內容相關的延伸資料或補充,並依主文提及的順序擺放。附錄可能是問卷調查的內容、表格、原始數據、專業術語釋義、中外文對照及詞彙表。
1⃣9⃣【書後 #索引】:根據本書所提及之重要名詞、事項或概念,逐字、逐詞、逐句條列,並附上頁碼供讀者查閱其出現在書中的段落。索引收錄的名詞可能是人名、事件名、年分、地名、物名、書名、篇名⋯⋯)與抽象的概念或主題(句子)。若為外文書翻譯本,需查找原文索引所附上的頁碼所指涉的段落,再對應到中文版段落的頁碼之中,因此需要對原文有一定的理解並逐條、逐頁查核;另一種方式為中文版所收錄的索引頁碼仍為原文頁碼,並在內頁段落旁標明「原書頁碼」,供讀者可同時查找中文版與原文書。
2⃣0⃣【#後廣告頁】:依據出版社廣告與行銷需要,放置出版社所發行書訊或配合廠商之廣告、折價券等。
2⃣1⃣【#讀者回函】:出版社向讀者諮詢的意見調查與問卷。其內容可能是詢問讀者的背景與購書通路等行銷資料,同時也提供讀者向出版社反應意見與陳述評價的工具。如今出版社也會在讀者回函上附上QR code供讀者填寫線上版,或取消讀者回函的頁面,一併由線上客服或客服信箱處理。
配合出版社習慣的架構,並依據不同的書籍類型與情況,安排適合的元素與順序製作成落版單。在後續的編輯會議中,即可以落版單與作者或設計師、排版人員溝通書籍整體的裝幀設計規劃。
by #M編
------
為了檢視與再次提醒自己投身編輯與出版工作以來的所學與感受,開始了「編輯的事說來話長」寫作計畫。(https://matters.news/@Morphy)在Matters發表的文章中,會盡量整理出完整的編輯與出版工作流程,以實務的「#編輯術」精神,提供有志者參考。這些僅是一介菜鳥編輯的工作筆記,但期待以這些基礎的工作常識,讓所有編輯台上的出版人們,可以走得更久、更遠。 #和我一起成為編輯吧 #M編的出版鍊成陣
抽象名詞有哪些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素養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沒有邊界,或者我們應該說,「邊界,是自己定義的」,不是課本學門定義的,不是教學進度定義的,不是課本自修定義的,不是考試範圍定義的。
#跨領域、#跨學科、#跨素材,完全沒有邊界。一次串起了幾何、美勞、藝術史、抽象思考。
這樣的引導、整合、輔導,很難要求一次要管 30 個小朋友的學校老師幫忙。即使家教老師,跟孩子的相處時間不夠久,也很難去串起這一切。跟小孩一起生活的我們,是最適合的老師。
這堂課,我們將分享,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瑣事,你可以怎麼觀察自己的小孩,#並做跨領域的引導整合。如果您常覺得沒有靈感,其實只是沒有人點破,「原來生活可以這樣思考」而已。
歡迎您來聽聽別人怎麼想,在問答或休息時間,提出您自己的生活細節與孩子的特色,我們一起幫您想想!
在小孩最渴望知識,最喜歡問為什麼的這幾年,#讓他們留下與你互動的回憶,我們也順道導引孩子刻畫更深刻的思考軌跡。
「素養」的概念,是因為「#十二年國教課綱」而開始被人注意到的,一開始我也覺得可能只是個酷炫的名詞,但深入瞭解後,發現這正是許多 #先進國家的教育理念,讓孩子更堅韌強大,能面對變化快速的未來。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好課開班|2020/4/11(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立即報名|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適合對象
✔ 家長,您有幼稚園到國高中的孩子。課程內所傳授的技巧與概念,均已運用多年,確認可行。
✔ 即將成為父母,想先瞭解新時代教育方式與概念,看看其他的父母們在思考些什麼,自己又該做好哪些準備。
▌在這堂課,你將能學會的技能與收穫。
✔ 半小時做好一個教案。
✔ 小孩不識字也能照樣學習知識
✔ 弄懂大家口中說的 108 課綱
✔ 陪著孩子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 旅遊不只是旅遊,讓親子關係增溫,還能學習。
✔ 讓孩子正確使用 3C 產品
✔ 創造出更多美好的回憶和共通的話題
▌家庭中的素養訓練,必須符合 4 個面向:
✔ 短時間能做
現代社會,大家都忙,雙薪家庭也多。很多時候忙了一個月,只有一個週末下午全家有空。如果能在 2 個小時內完成,才有可行性,也才有成就感。
✔ 要融入生活
最好不用事先準備,想到就能做。甚至跟全家的外出、跟團旅行、自由行,都能結合。
✔ 與學校互補
知識的部分,國民教育作得不錯。但在媒體識讀、獨立思考、書寫溝通等領域較少,家庭為主的素養訓練,若能補足就更好。
✔ 順應新趨勢
孩子長大速度很快,有限的時間,學到能帶著走,且未來適用性高的技能,當然更好。
素養教育工作坊,在小孩最渴望知識,最喜歡問為什麼的這幾年,讓他們留下與你互動的回憶。
🔸 2020/4/11(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