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打罵教育後遺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打罵教育後遺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打罵教育後遺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打罵教育後遺症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真實與謊言:有危險就說謊,是求生存的本能】 看待孩子說謊這件事,在前面幾篇我鋪陳已久,亦從各個面向探討,如:媽媽的情緒、孩子說謊的原因、父母打罵教養的結果論、父母過往被打罵教育的經驗,一路解析,一直到未來我們想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幾乎可以理解一件事:說謊的行為,可大可小,端看媽媽怎麼看待它。 ...

打罵教育後遺症 在 林于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07:58:11

我是因為動物,才走入政治的。 2002 年,我參加了一個大專青年動物保護營,認識了對我人生影響蠻大的兩位貴人:動物社會研究會的朱增宏及陳玉敏。他們可能不會承認是貴人,因為現在的說法都是「坑主」(帶人一起跳坑的人)。 當時,我在中山籌組流浪動物社,養了很多學校的流浪狗、幫他們找主人。每一隻流浪狗,我...

  • 打罵教育後遺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3 07:00:01
    有 589 人按讚

    【真實與謊言:有危險就說謊,是求生存的本能】

    看待孩子說謊這件事,在前面幾篇我鋪陳已久,亦從各個面向探討,如:媽媽的情緒、孩子說謊的原因、父母打罵教養的結果論、父母過往被打罵教育的經驗,一路解析,一直到未來我們想要什麼樣的親子關係,幾乎可以理解一件事:說謊的行為,可大可小,端看媽媽怎麼看待它。

    說謊的發生,許多時候其實只是本能的想要求生存罷了,一切起因於孩子在過往的生命經驗裡,偵測到危險,威脅了自己的生命,於是對自己的大腦下達命令,發出說謊令,藉此保護自己生存下來。

    因此,若覺得說謊是惡劣的象徵,需要嚴厲的對待,甚至打罵孩子,那麼孩子未來可能會衍生出「未來說謊話要更小心翼翼,不能被抓到」的錯誤觀念,以後也更不敢說實話。若覺得它是動物為求生存的自然反應,媽媽的眼光不聚焦於「說謊」,而僅僅將這個行為視為動物反應危險的本能動作,只要當孩子試探足夠的時間,覺得自己夠安全,實在沒有必要說謊,那麼便會逐漸修正自己說謊的行徑。
    所以,重點是什麼?

    重點就是,想要孩子說實話,前提必須是「環境是足夠安全的」。什麼是環境足夠安全?就是當孩子說真話,不會受到傷害,也不會帶來後遺症,說實話與謊話都沒有差異,甚至說實話還有更好的結果。當這個前提成立,孩子說實話是再自然不過的表達,無須特別教育。
    現在,面對三三沒脫牙套的謊言,相信各位已經知道我們該如何回應三三這一次的下意識說謊了吧?

    是的,只要當作是一次自然的對話即可,因為這次的說謊,不涉及任何法律或利益問題,而我的目標是「孩子要學會脫牙套再吃飯,作好保健牙齒的習慣」,因此我無須在「說謊」這件事上頭著墨,免得小題大作,模糊焦點了。

    因著這些思量,所以我的應對一如日常談話那般,沒有什麼情緒的起伏。

    我認真的看著三三,對她露出了微笑。

    (因為我已經知道她沒拔牙套就吃飯,所以我猜,我的笑容有點耐人尋味)

    三三愣愣的看著,可能此刻心裡直發毛吧,她可能正在猜想,媽媽到底知道了什麼。

    我笑了笑,說:去脫牙套。

    三三傻愣了一會兒(可能正在思考該如何回應我),最後她不好意思的說:喔,好啦,你發現了喔。

    我得意的說:當然,我是你媽。

    母女兩,相視而笑。

    我面對三三的謊言,毫無戀棧,對待她一如往常的應對,輕易的從「謊言」的帽子上跨過去,不做任何的評價,也沒有絲毫的停留。
    我:吃飯前,都要記得脫牙套,知道嗎?

    三三:知道,我只是一時忘記,下次會記得。

    三三動作迅速的走進浴室脫牙套,又回來坐在餐桌上,對我笑嘻嘻的,跟我聊起學校發生的趣事。

    不把謊言放大,只是輕輕走過,因為目標清楚「脫下牙套再吃飯」,我無須節外生枝引進「說謊」的議題,那只會把問題鬧大,無法收拾。畢竟,誰都有想偷懶的念頭,偷懶時,自然會伴隨小謊的行為發生。

    我在意的是大方向的規範沒有違背的情況下,執行時就無須斤斤計較細節,而每個孩子不同,父母可自己評估拿捏。在三三身上,因為她心思是細膩,所以我無須再這個地方強調她的謊言,而應該協助她快速走過讓她難堪的時刻,她反而會記憶更深刻,親子關係也將更牢固。

    不過萬一說謊的範疇,觸及到違法或違背道德,那又另當別論了,這讓我想起另一次三三的行徑。

    唉呀,不過礙於性質的不同,在此篇先暫且不談,如果大家對重大議題還有興趣,我再寫出來分享(折磨)給大家(笑)。

    #終於把謊言篇章完成了
    #看了這麼多篇結果我只是輕輕面對
    #大家有沒有很失望
    #不過若有重大說謊情節我還是會特別停留處理的

    #更多情緒課議題《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reurl.cc/A8Vj8p

    🔥 2021父母最好的教養手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reurl.cc/A8Vj8p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 打罵教育後遺症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02 07:58:00
    有 58 人按讚

    【新手村系列(四)罵不聽,管不動,標準兩歲豬狗嫌?也許你需要換條路走(上篇)】

    如果你的小孩很難搞,不用等到兩歲,大概一歲多就會發現他意見很多了。怎麼樣算是意見很多呢?以蕃茄為例的話大概是像這樣:

    🍅話還講不出幾句,但是已經可以用手勢或聲音積極表達「我要!!!」
    🍅不想要的東西拿給他就拍掉。
    🍅心情好就大呼小叫,被勸阻的話就立刻變臉。
    🍅如果你不小心把他想做的事情搶走了,(例如按電梯鈕),或者讓他錯過了喜歡的事(例如在電車門關起來以前就把推車推走)會立刻崩潰大哭。
    🍅自己認為對的或想做的事情完全不接受勸阻(例如把鞋子穿反,不穿外套,湯匙反著用,筆倒著拿)
    🍅看到尿布就說「不要」看到牙刷也說「不要」看到衣服褲子也說「不要」。要出門也說「不要」出門以後要回家也說「不要」通通都不要什麼都不要。
    🍅到一個新的地方,如果被喜歡的東西吸引(例如說地上的石頭),在玩到過癮以前基本上都拖不走。
    🍅如果發現自己犯錯,或者家長提高聲音要指責,就會露出反抗的表情或者動也不動毫無反應。

    如果你們家的孩子符合以上好幾項敘述,我誠心建議,越早放棄打罵對抗,越早習慣給他充分表達和嘗試的空間,你的噩夢會越早結束。

    當然我相信你還是會先打罵一陣子。一方面用威嚇的方式來「阻止」小孩的不良行為是很常見的方法,另一方面這種類型的小孩真的很容易激怒人,一個不小心就動口動手了。但是如果你嘗試過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發現孩子就是不受教,就是持續反抗,親子之間變得敵對,互相消磨,相看兩厭(衝突大一點的三歲就可能這樣了),我以自己的經驗跟你保證:打罵教育對這樣的孩子不適合。

    為什麼不適合?

    這個類型的孩子其實自主意識非常強。如果一個孩子越有主見,越獨立,越有自信,他的耳朵就會越硬,就會越難妥協,被拒絕或是被限制時的反應就會越大。你當然可以用處罰,用責罵來嘗試壓制他,但是在把他「塑造」成符合你期待的樣子以前,你們會有非常非常多的衝突,而且甚至有可能花了很多年都達不到你要的效果。我自己當年就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家長付出的代價相當慘烈。

    好吧,如果不適合打罵,那他們適合什麼?

    根據我們跟蕃茄相處的經驗,大原則是:「不管他多大,你必須要把他的想法認真當作一回事看待。」

    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永遠記得,就這麼剛好在蕃茄滿一歲當天早上,他起床,我跟平常一樣泡了一瓶240cc的奶,轉身拿給他。但是他立定站著看著我,動也不動,沒有要拿的意思。

    「怎麼了嗎?」我問,「肚子不餓嗎?」

    蕃茄聽到我的問句,臉轉向另一頭,右手舉高指向微波爐。我順著方向看過去,看到微波爐上的吐司。

    「你想要吃麵包嗎?」我問,「奶一口都不要嗎?」

    蕃茄維持右手舉高的姿勢紋風不動,意思很明顯。我把吐司拿給他。那天之後,他再也沒有喝過一次奶粉。

    這樣的孩子,他的表達就是這麼清楚。如果他「要」,你就要接受他的立場就是「要」;如果「不要」,就要接受他的立場就是不要。

    我可以理解直覺上,很難接受要配合幼兒的「自己決定」。

    怎麼能讓他用剪刀?
    怎麼能讓他拿玻璃杯?
    怎麼能讓他不穿外套自己挑衣服?
    怎麼能讓他躺在公園的土地上?
    怎麼能讓他拿得到抽屜裡的東西?
    怎麼能讓他倒垃圾擦窗戶洗碗刷馬桶?
    怎麼能讓他用刀切水果?
    怎麼能讓他去觀光景點只玩入口的石頭就回家?
    電梯按鈕沒按到就算了,何必重搭一次電梯?
    鑰匙沒有開到就算了,何必再把門重新鎖上一次讓他開?
    電車關門的樣子沒看到就算了,何必再陪他等到下一班電車到站?

    以上這些,在蕃茄三歲以前,我都讓他嘗試過了。我可以保證,雖然有些時候會搞砸,但是並沒有什麼天崩地裂的可怕事情發生。

    事實上,只要我不趕時間,沒有什麼預定計畫,可以專心在蕃茄身邊盯著,那我都會盡可能配合。從另一方面來說,在蕃茄出生的前三年,只要跟他在一起,我都盡可能不做任何需要趕時間,或者是缺乏彈性的安排,一切以蕃茄為主,讓他決定他自己想要做什麼。

    這樣難道不會寵壞他嗎?

    老實說,一開始我們確實也曾經猶豫,讓他這樣想做什麼都可以,會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後遺症。但是蕃茄的要求真的很多,從穿衣服到吃東西到看什麼書摸什麼玩具誰鎖門誰關燈誰按電梯誰推車要摸一下樹葉要看一下花要聽一下鳥叫,一整天下來幾十件事情都不誇張。而自主意識強的孩子非常難接受被拒絕,一被拒絕就崩潰大哭,花的時間跟精力比起配合他的要求多上太多。我們又是完全沒有後援的狀態,所以一開始說真的也算是父母為了生存,配合他真的比較容易。

    但時間一長,我們越來越相信這其實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因為,當蕃茄明白我們平時有盡可能配合他的要求,當我們真的趕時間,或者有其他理由不能配合的時候,跟他好好說明,他居然就能接受了。既然非常時刻他開始有被拒絕也沒關係的彈性,我們就完全放心了。

    可是這樣還是太離譜了吧,難道小孩說不刷牙不洗澡不睡覺你們也一樣「接受他的立場」嗎?

    是的,我們還是接受他的立場。但是我們可是奸巧的大人,只要耍一點心機,幼兒那麼一丁點的腦細胞怎麼可能玩得過我們?就拿穿褲子這件事情來說好了,蕃茄當然可以說「不要」,可是我們還是有辦法在不反駁他的狀況下讓他把褲子穿上。以下有當年的三個例子:

    ***
    拒絕穿褲子,不要不要不要喊個沒完。
    爸爸:「(驚奇的語氣)咦,蕃茄,你穿褲子的順序跟穿尿布不一樣耶!剛剛是左腳先,現在呢?」
    蕃茄好奇地舉起右腳。
    爸爸:「哇,果然不一樣,現在是右腳耶!」
    褲管迅速套進去了。

    ***
    還是拒絕穿褲子,穿著厚尿布不要不要不要一路喊著鑽進嬰兒床跟窗戶間的死巷。
    爸爸氣定神閒,在出口附近坐下來:「好啊,不穿褲子。躲在裡面可以不穿,出來就要穿。」
    不要從爸爸那邊出去就好了。
    覺得自己聰明非常,開始攀爬床沿。
    五分鐘後,嘆口氣,乖乖走到爸爸面前伸出右腳。

    ***
    脱了褲子光屁股在客廳亂跑。
    媽媽坐在沙發上拿著小短褲揮舞:「蕃茄來穿褲子跟尿布。」
    「不要不要。」
    一邊拒絕,一邊打算開抽屜玩黏土。
    媽媽歪著頭說:「咦,我記得蕃茄自己會穿尿布了嘛?」
    「不要不要!」蕃茄絕對不會上當!
    「不要啊?」媽媽非常驚訝:「那蕃茄一定還不會自己穿褲跟尿布。」
    「蕃茄會蕃茄會!」
    急急忙忙跑來把褲子尿布都抓走,在沙發上扭著穿完了。

    ———

    也許換一個方式來說,在「天天爆氣」跟「天天鬥智」兩者之間,為了家長的身心健康著想,我們選擇了盡量往「鬥智」的方向走。比起跟哭叫的孩子對吼,玩弄他發育到一半的小腦袋實在是愉快太多了!

    今天先聊到這裡,下週的[下篇]再繼續聊我們如何急中生智,想出這些惡搞幼童的好主意。

  • 打罵教育後遺症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15 07:30:00
    有 2,299 人按讚

    【兒童期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美國聯邦疾病管制局(CDC)很多年前就開始研究這個議題,不只分析極端個案,而是廣泛討論兒童期不良經驗,包括遭遇──被忽視、貧困、身心虐待、家庭變故等情況,日後帶給成年人的影響,從 17337 名長期追蹤案例以及相關研究,所勾勒的事實,令人不由得心生警惕,也帶動美國醫療、教育、社工等領域的實務調整。


    兒童期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的研究,始於 30 年前,美國醫院在診治肥胖症病人的意外發現。1980 年左右,美國開始流行液體減肥法,美國大型醫療機構凱薩(Kaiser Permanente)的內科醫師費利帝(Vincent Felitti),便用這種方式幫助一群嚴重肥胖的人減重,按部就班的治療效果也很不錯,有人甚至 1 年減掉 130 多公斤。


    但另一方面,減重治療的中輟率(dropout rate)也高達 50%,許多原本減肥進度領先的患者,會突然放棄治療,迅速復胖到原本體位,讓醫療團隊很洩氣。費利帝醫師開始詢問患者可能原因,其中有個問題是:「幾歲開始有性行為?(How old were you when you became sexually active?)」有一次費利帝口誤,不小心把問題說成:「開始有性行為時,體重多重?(How much did you weigh when you were first sexually active?)」


    對方回答:「40 磅(18 公斤)。」當時費利帝並沒有會意過來,又再問了一次。對方回答一樣,然後大哭說:「4 歲⋯⋯跟爸爸⋯⋯」行醫 23 年的費利帝之前只遇過一位亂倫病患,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反應,以為是特殊個案。接著,費利帝跟同事約談了 286 個病患,這些患者過半有兒時受虐經歷。


    一名減掉三分之二體重之後放棄減重的女病患死前曾告訴醫生:「除了吃東西,我找不到面對痛苦的其他解決方法。」還有一名戒掉每天 3 包菸後又迅速增胖 135 公斤的女性坦言:「變胖是為了保護自己。」,看似健康問題的暴飲暴食,其實是他們面對痛苦的解決之道。


    費利帝後來在醫學年會發表這 286 個病患的臨床研究,當時一位美國疾管局官員認為,兒虐經歷如果影響如此深遠,有必要針對一般人展開調查,也因此意外促成了橫跨地域與學門的大規模研究。(資料來源:【註1】)


    【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楊為傑兒科醫師說:「兒童期的“不良經驗”,包含了:身體虐待、情緒虐待、忽略等,這些不良經驗可能影響孩子長大之後的各種身體健康。可能早死、容易得癌症、容易得到三高等慢性病、容易酗酒等。這個不難理解。也有很多理論去解釋,為什麼童年期的傷害對孩子有一輩子的影響。」


    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楊醫師你不打小孩,你覺得就不該要求小孩嗎?」、「他做錯事的時候,真的不可以責罰嗎?」非也,我對孩子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在門診問過我的家長,或見過我家小孩的家長可能知道我是很嚴格的父親。只是不我打他並不等於我不要求他。


    我非常推薦的方法之一是「訂家規」。將您的底線畫出來,明白地讓孩子知道哪些規矩是他必須遵守的。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跟他一起討論。例如:吃飯一定要坐著吃完才可離開,看電視必須保持三公尺以上,對人一定要說謝謝,犯錯一定要道歉等等。訂完家規,家長只需要擔任「執法者」,而這種方式有好多好處。(資料來源:【註2】)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最早是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1998年發起的。 它的英文名稱中spank一詞俗稱「打屁股」,所以也有將中文譯為「無巴掌日」或「拒絕體罰日」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的訂定起源,原本只是一個一天的活動,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在1998年4月30日發起「Spank Out Day」,此組織旨在「邀請你試試看不要打小孩(屁股),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這個活動受到不少單位的支持,而人本教育基金會於2006年開始響應。


    身為四個孫子的阿公「副總統-陳建仁」談到自身成長歷程,「在我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從來沒有被父母打過,也從來沒看過他們體罰小孩。他們總是疼惜、呵護著每個孩子。」陳建仁說,台灣已在2006年通過立法禁止學校體罰,2014年正式加入兒童權利公約,並施行「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CRC)」,這是台灣兒童人權保障新的里程碑,近年政府持續努力推動CRC國內法化,同時致力落實零體罰。他認為,唯有不要用「打」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才有機會重新檢視父母與孩子面臨的困難。(資料來源:【註3】)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報導者 The Reporter -【科學觀點:負面的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https://bit.ly/3e7sAed
    ∎【註2】:(ETtoday新聞雲)【打罵恐引發後遺症!醫推「這招」降孩童創傷...犯錯不一定該揍】:https://bit.ly/2Vdqroo,作者: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註3】:Newtalk新聞 -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 不打小孩要幹嘛?副總統陳建仁這麼說】:https://bit.ly/2wzYBdY

    ➤➤照片
    ∎ 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https://bit.ly/2VlnWRe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4. ❤️響應今年的「430國際不打小孩日」網路串連活動:(人本教育基金會)【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寫下不打宣言,好禮送給你!】 一起響應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日: https://bit.ly/39Z3ZFc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兒虐 #兒童期負面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美國聯邦疾病管制局 #CDC #兒童期不良經驗 #國際不打小孩日 #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無巴掌日 #拒絕體罰日 #副總統 #陳建仁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 #人本教育基金會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 國民健康署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 /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 兒童福利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