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手機成癮症測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手機成癮症測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手機成癮症測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手機成癮症測驗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5萬的網紅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犧牲睡眠時間也要滑手機...(默默舉手) 本文來源:波波APP用戶@Beauty notes #手機成癮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4萬的網紅黃阿瑪的後宮生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柚子:「拍到手斷掉才可以停喔!」 × 頻道更新時間為週五晚間六點,其餘時段不定時發舊片!× 訂閱我們吧:https://goo.gl/5L8xkV 【拍貓屁屁為什麼會讓貓很爽?】志銘與狸貓 ▶ https://youtu.be/G9cFEPfEM58 --- 《最新影片企劃 狸銘出宮到你家》...

  • 手機成癮症測驗 在 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06 15:30:00
    有 54 人按讚

    犧牲睡眠時間也要滑手機...(默默舉手)

    本文來源:波波APP用戶@Beauty notes

    #手機成癮症

  • 手機成癮症測驗 在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7-31 22:09:49
    有 94 人按讚


    《你比你想得還要著迷、你失去的比想像的更多》
    暑假過了一半,參加營隊的女兒回來分享點點滴滴,她告訴我,有些同學上課低頭打遊戲傳訊息,下課話題也都圍繞在電玩上;實際上我帶營隊時的確也必須花時間、花更多的力氣「把孩子拉回來」,習慣長時間都在「情緒高點」、「重度刺激」的孩子們,學習口味也越來越重,彷彿每分每秒都必須讓人大笑才能讓他們回神。

    手機、網路、社群、電玩..這些一體共生的科技改變的不是只有生活方式而已。向大家推薦這本沒有要你丟掉手機的一本好書,搭配前兩則的上癮影片,相信會有想要嘗試新生活的衝動才對...。
    *****************************************************************
    【推薦文】
    不知道現在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是從手機或平板上瀏覽點閱、還是正拿著這本書呢?或者有點諷刺的是,你從網路社群裡得知這本書,然後現在正準備照著建議下定決心和手機分手?

    這年頭事事充滿矛盾,正如作者開宗明義點出:我們越難專心、就變得越有價值--社群媒體公司和廣告主正忙著讓人分心點閱,然後成功售出注意力。對於這樣的行銷趨勢,大人世界玩得樂此不疲,透過各種促銷加強這種行為模式,然而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孩子在學齡前就被診斷鑑定為注意力不足的過動兒,準備接受各式各樣的評鑑輔導。

    嗯,到底我們想要專心還是分心?人畢竟不能像機器一樣隨意切換模式。

    不只如此,最注重同儕關係、期待融入朋友群體的青少年,在iPhone問世的2007年之後,各類生活行為與寂寞指數卻呈現大幅度的變化。一只手中裝置不僅讓應該活力十足的青少年提早品嘗「喧鬧中的孤獨」,現實中因為無力抵抗失衡而導致憂鬱、自殺、用藥比例也急速增加。

    以往我們總期待不說一句話就有人能猜到自己的喜好,但當社群媒體透過大數據演算做到「了解」每個人,為何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虛寂寞?

    最令人震撼的發現,莫過於當我們滑手機瀏覽著好朋友的生活或者世界新聞時,或許不到五分鐘就能體驗完喜怒哀樂。這種「淺層體驗」可能讓生活經驗不足的孩子們誤讀自己的感受、錯估情緒的深度,只要不喜歡不想看,可以馬上關掉視窗轉換心情,我們不僅容易耽溺於同溫層裡,甚至不自覺創造網路烏托邦逃避現實。

    我們並非毫無察覺這些矛盾,當父母們急著想停止3C裝置對孩子造成的誘惑和傷害,第一件事很可能便是上網搜尋「如何不讓孩子著迷3C」的建議;即使父母們不想承認,也不得不正視自己已經上癮的事實。《跟手機分手的智慧》一書提供「智慧型手機強迫症測驗」,別再假裝都是別人或孩子才有這個問題,一個已經成癮而不自知的人,可能在臉書上公告「我要跟手機分手」贏得上百個讚而感到一絲成就感。

    三十天與手機分手的實作紀錄,集結150位過來人的血淚經驗,過程裡可能有的心情掙扎、自我對話、想逃避的各種理由,藉由其他讀者的回饋一一攤現在你我眼前;當我們擔憂是否會遺漏甚麼重要資訊,作者一語道破:如果真的是大事,你一定會從別的地方聽到那件事;當我們又開始懷疑緊急時刻沒有手機無法應變,作者一句話就能完美解決:記住萬一發生什麼事,旁邊每一個人都有手機。

    《跟手機分手的智慧》作者像是個充滿同理、耐心的心理學家,對於沉迷上癮的芸芸眾生沒有半句苛責,還替我們蒐集各種有趣的研究數據、腦神經運作的方式,原來人性的需求是這樣有心地「被設計」成數位行為;別忘了,手機最「聰明」之處便是讓我們以為自己的意見很重要,那種按下各種表情以示評論的習慣,可是讓我們付出不少代價。

    那麼在這個不可能完全脫離FB、LINE、IG、TWITTER、EMAIL…的生活裡,到底要怎麼控制手機、重新取得生活主導權?幽默的作者再次發揮功力,把網址中的WWW轉化為三個提問:「為了什麼」、「為什麼是現在」、「還可以做什麼」,打開手機前運用這三個問題留意自己的行為,就能有目標的、有意識的、安心的使用這項工具。

    這三個步驟也很適合親子共作,身為數位世代的孩子們更需要家長們的親身示範,透過簡單的步驟覺察自己的行為和選擇,3C議題不再是親子關係的引爆點,而是創造與手機「無痛分手」的共同經驗,說不定也能寫成一份三十天奮鬥日記?!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