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愛新覺羅後代香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愛新覺羅後代香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愛新覺羅後代香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愛新覺羅後代香港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水瓶鯨魚,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從老奶奶開口,我就感動到不行……】 因為一本眷村美食故事書的再刷辦的記者會——看到眷村爺爺奶奶們盛裝來參加記者會,我真的挺感動。 他們大多頭髮花白,爺爺穿著西裝打領帶,奶奶們都薄施胭脂,帶著自己在家裡精心做好的菜餚,有的女兒孫女都陪同而來。即使年關將近,應該非常忙碌了,但他們很認真看待這一本書...

  • 愛新覺羅後代香港 在 水瓶鯨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02-17 06:10:21
    有 125 人按讚

    【從老奶奶開口,我就感動到不行……】

    因為一本眷村美食故事書的再刷辦的記者會——看到眷村爺爺奶奶們盛裝來參加記者會,我真的挺感動。

    他們大多頭髮花白,爺爺穿著西裝打領帶,奶奶們都薄施胭脂,帶著自己在家裡精心做好的菜餚,有的女兒孫女都陪同而來。即使年關將近,應該非常忙碌了,但他們很認真看待這一本書、和自己的菜,特地前來。

    會接這本眷村美食故事和人生回憶的書籍作為其中之一採訪撰稿者,原因很簡單,就是愛吃也愛做菜,加上喜歡聽故事。雖稿酬不高,沒有版稅,樂趣卻不少。

    我是道地高雄本省人,混了1/4客家血統,但客家話聽不懂,台語不流暢,國語混夾香港口音……哎喲。不過,小時候就住在眷村附近,我有許多好友是字正腔圓的外省人。

    只是啊,「字正腔圓」這四個字,在我前幾年搬到大陸,被打破了。

    因為台灣說的國語,以前以為是北京話,大陸現稱普通話,事實上,大陸多數人都說北京人講話不夠字正腔圓,有些人說東北人講的話才字正腔圓,可是又有很多人反對,巴拉巴拉……他們省籍情結太強,連正宗湯圓是鹹的或甜的、豆花應是鹹的或甜的,都可以吵很久,哈哈哈。總之,字正腔圓是指電視新聞主播的腔調,大陸那麼多省份,口音也太多了。

    回歸正題,去年採訪時間,我去了高雄三大眷村拆遷後新蓋的大樓,岡山、左營和鳳山,左營眷村離我最近,騎單車就可以到,大多數都成廢墟。偶爾不勝唏噓,遙想小時候,那裡可熱鬧得很呢。

    高雄這三大眷村是陸海空集彙,各有不同民情,眷村房子有豪華型的,日本高級將領留下來的,也有後來搭建的,還有早期電影《竹籬笆的春天》那種用竹子架起糊上水泥就成牆壁的。我自己是中油子弟,小時候住過日本煉油工程師與技工們留下來的日式宿舍,很簡陋的日式榻榻米房子。

    這本書,我分配到採訪的爺爺奶奶,雖然都有孫子了,事實上多數算「年輕」,所謂在台灣出生長大的,少數幾個是1949年隨著國民黨過來的,他們來到台灣時,才20歲左右。

    1949年過來的,東北區某些鄉音很重,十句話可能只聽懂六句,需要翻譯;福建一帶的,倒是聽得很清晰,哈哈;台灣土生土長的外省爺爺奶奶,口音就容易聽懂了。

    他們都有不同的成長故事和家鄉記憶,當然家鄉記憶多數都是聽父母講的,解嚴後,有的回去探親過、遊玩過,有的從未回去、不想去。即使不想回去,還是都有濃濃感情。

    這些細微處,我承認我不容易懂,畢竟我雖是一個帶有1/4客家血統的台灣人……可是,前幾年我一直住在中國大陸喔。

    他們近鄉情怯嗎?不確定。

    採訪過程中,爺爺奶奶不是每個都很健談,1949年跟隨國民黨過來的,故事比較豐富;在台灣出生的,則記憶薄弱點,會專注眷村生活和菜色。有人愛聊天,有人很害羞,覺得都是私事不想講。還有父母是外省和台灣混合體。

    我的採訪人物中,有些年輕時候是《傅培梅老師》的觀眾,有些也看《型男大主廚》,因此做了變化的眷村創意菜或養生料理。

    昨天記者會中,我採訪過的人剛好都沒來,文化局工作人員說:「過年,比較忙。」理解。我倒遇上一些沒見過的爺爺奶奶與菜色。

    上台致詞的老奶奶,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她口齒清晰、語氣小幽默,她是北京人(講話可字正腔圓,沒那種捲舌音),她說自己是愛新覺羅後代,可是又沒有金溥聰家族等級那麼高,小時候是住在胡同,緩緩說起這麼多年住在台灣的心情,台灣有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新住民和所謂的外省人,這是各種族群的融和,是她所認識的台灣、居住的台灣……我差點淚如雨下,好感動。

    再次老實說,住過幾年中國大陸,發現大陸省籍情節更強,因為地方很大、人口很多、習慣不同、貧富差異很大(我猜想「大陸地帶」的國家都是這樣吧)。回望台灣島國,竟只分藍綠,彷彿色彩學中只有黑白對比色,太詭異了。

    。。。

    自然,我個人還是有自己立場與觀點,不會一竿子打翻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和生活體驗,有時候,需要稍微調過角色學習的,這也不是說說就好,也並非那麼容易。

    如同做菜,就這樣切、那樣燙一下、煎半晌、烤一下、如此調味,說得容易,從未操作過的人,大概摸不著頭緒,呵。

    。。。

    這卻是我在這本書的工作中,除了研究做菜、吃到美食、聽了故事……最大的收穫。另外,我雖不是什麼特厲害的採訪者,可是我盡力表達了一些大陸各省分們美食因源,花了挺多時間整理,自然也是個人興趣。

    我不知道旁人怎麼思考,我只覺得愛吃的人,略了解一點自己在吃的美食故事,不是挺有趣嗎?

    ^_^ "

    (雖然我比較擅長都會愛情故事,聊點美食故事,也可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