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情緒勒索例子朋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情緒勒索例子朋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情緒勒索例子朋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情緒勒索例子朋友產品中有1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當對方很難過的時候,你可以做些什麼? 如果你跟一個人穩定交往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他的情緒也會影響到你,尤其在對方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會出現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我有感覺到你的不舒服、我也希望你可以快樂起來,但是我做什麼好像都沒有用。 像這種時候該怎麼辦?在許多書籍當中都有提到類似的狀況*,尤其是對於高...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父母用錯誤的方式來「愛」子女 只會讓他們學不會愛 購買傳送門: https://cplink.co/yFkVmgl3 欸欸 你沒孩子講什麼親子書啊!? 我拿到書的時候就這種想法 然後我就讀著讀著其實也沒想太多 後來我發現 書中很多情景 其實自己都很有感觸啊 所以我就決定要講這本書啦! 很多例子其...

情緒勒索例子朋友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5 16:49:55

當對方很難過的時候,你可以做些什麼? 如果你跟一個人穩定交往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他的情緒也會影響到你,尤其在對方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會出現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我有感覺到你的不舒服、我也希望你可以快樂起來,但是我做什麼好像都沒有用。 像這種時候該怎麼辦?在許多書籍當中都有提到類似的狀況*,尤其是對於高敏...

情緒勒索例子朋友 在 Wendy溫蒂劇迷筆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1:55:17

𓁹 𝑅𝑒𝑣𝑖𝑒𝑤 ▐ 你是我的春天 𝑌𝑜𝑢 𝑎𝑟𝑒 𝑚𝑦 𝑠𝑝𝑟𝑖𝑛𝑔 ⁡ 「就算崩潰也沒關係,不用努力也沒關係,你可以緊抓某個人站起來,我希望那個人是我」 ⁡ 身心科醫生朱冷導和飯店經理姜多情,因住隔壁而產生交集,從朋友走向戀人,最後成為彼此春天的故事 ⁡ 劇情圍繞著一棟大樓,住在上下層的男女主,...

情緒勒索例子朋友 在 樂ʕʘ̅͜ʘ̅ʔ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7:06:34

你被情緒勒索過嗎? #樂的分享 情緒勒索這件事,不一定會發生在你身上 但或多或少你一定聽過一些例子 「你不要___沒關係,還有很多人搶著要!」 「你不____沒差,沒做到我們就分手」 「你就繼續鬧沒關係,我直接走人」 ⋯ 情緒勒索是一個由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發揚的詞彙 意指一種在關係中不...

  • 情緒勒索例子朋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0:58:20
    有 723 人按讚

    當對方很難過的時候,你可以做些什麼?
    如果你跟一個人穩定交往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他的情緒也會影響到你,尤其在對方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會出現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我有感覺到你的不舒服、我也希望你可以快樂起來,但是我做什麼好像都沒有用。

    像這種時候該怎麼辦?在許多書籍當中都有提到類似的狀況*,尤其是對於高敏感的人來說,往往很容易可以察覺到身邊的人的心情狀況起伏,也很容易受到這個起伏影響,像這樣的一種時候,安撫對方是一種選擇,但更重要的,是先嘗試讓自己能夠穩定下來。

    這個時候,下面的4個步驟就變得非常重要:
    1.他的情緒是什麼
    2.我的情緒是什麼
    3.他的情緒他來負責,我負責自己的情緒
    4.我可以做點些什麼,來調節我的情緒?

    在這個例子當中,對方的情緒可能是「感覺到壓力跟挫折,呈現出崩潰跟失控」,而自己的情緒是「覺得無力、不知所措」,Apple一方面不能理解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另外一方面當然也面臨了「對方曾經喜歡上別人」的傷心、難過、不安與擔心。

    有些人在伴侶和自己都有情緒的時候,會先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然後試圖透過某種方式安撫對方,希望對方心情能夠好轉。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對方跟你在一起,所以對方也能夠感覺到你的情緒,所以其實比較有效率的方式是 #先調整自己的狀態 。當你先讀懂自己怎麼了,並且嘗試去和這個「怎麼了」相處的時候,至少你會覺得舒服一些,有餘裕的時候,再來幫助對方。

    比方說,下面2個可能是Apple會遇到的情緒:
    1.對這段關係有不安、擔心的感覺:可能透過跟對方聊聊、找其他朋友討論,可以減少這個不安。或者是,單純摸摸自己的胸口告訴自己:「不管他愛不愛你,你都是值得被愛的」也可能有所舒緩。

    2.對對方的情緒感到很無力:承認你就是沒有辦法改變什麼事情、承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發生了、停止消耗力氣讓一切好轉,和那個不確定的感覺、和那個「對方還暫時沒有辦法變好」的感覺相處。如果還是覺得很不舒服,可以選擇暫時離開現場,或者是減少見面的頻率。

    當然,你可能還會有其他的感覺,甚至會覺得「我這樣子我會不會很自私」,會覺得自己需要一直陪在他身邊,走過這一段,但別忘了,你也是個人,你的心也是肉做的,你的感受也需要被在乎。就像手機過熱或過冷的時候,會自動關機一樣,你並不會罵你的手機說:「你怎麼那麼自私、天氣很熱就不陪我滑社群!」相反地你會很清楚,它的關機是一種自我保護,也因為他懂得自我保護,才能夠陪你走更遠的路。

    你也是一樣。

    先回過來照顧自己的情緒,並不是自私;相反地,正因為你懂得照顧自己的情緒,一方面他不用再挪出心力來照顧你,二方面當你心情比較穩定,對方也會感受到這個穩定,這反而是一舉兩得,真正對兩個人有幫助的做法。

    在關係裡面過度付出的人,經常遺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愛的。以為只要一直去付出,就會真的被愛了,卻不知道這種沒有停止的努力,反而會讓自己忘記自己身上的不舒服有多麼痛苦。練習先看見自己的痛苦,照顧這個痛苦,先讓自己的「溫度」回到正常的狀態,你也才有力氣去分擔對方的苦難。

    #今天的節目這裡聽
    https://reurl.cc/gz7agb
    ——
    *關於情緒以及情緒的責任,在《蔡康永的情商課》、Ilse Sand《高敏感是一種天賦》、還有周慕姿的《情緒勒索》都有提到類似的概念,推薦大家一讀!

  • 情緒勒索例子朋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09:57:43
    有 2,905 人按讚

    「我並沒有很知道做自己,這些年,我只是在 #練習做自己。」
    ⠀⠀⠀
    昨天接受 鏡好聽 的訪談後,今天早上我寫下這篇。
    ⠀⠀⠀
    我知道我自己是個缺點很多、不太守規矩,有些任性的人。
    ⠀⠀⠀
    做很多選擇時,許多時候,別人以為我是不在意他人眼光,其實我只是不敢聽。
    ⠀⠀⠀
    因為我知道,我非常希望自己的不同能夠被理解、也能被接納。
    ⠀⠀⠀
    ⠀⠀⠀
    寫下這篇對我是個極大的嘗試,我終於嘗試去理解與擁抱自己這段時間忍耐的誤解與傷痛,不再因為怕東怕西而讓自己變成沒有聲音、打了不會痛、誤解不會傷的人。
    ⠀⠀⠀
    我也願意理解與相信,就算是對我很重要的人,我寫出的東西,對方仍有機會不認同,但這不會影響他對我的了解,以及我們之間的關係與愛。
    ⠀⠀⠀
    ⠀⠀⠀
    我可以不用完美無缺,可以有感覺,可以做出一些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同意與選擇的決定,因為那就是我。
    ⠀⠀⠀
    ⠀⠀⠀
    我不用去爭取每個人的認同,而我還是願意相信,會有人愛這樣的我。
    ⠀⠀⠀
    ⠀⠀⠀
    我願意相信,而我也這樣努力著。
    ⠀⠀⠀
    ⠀⠀⠀
    【關於典型與非典型】
    ⠀⠀⠀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
    ⠀⠀⠀
    ⠀⠀⠀
    所謂的典型不典型、純正不純正,時常是一個自古以來很常出現的衝突與競爭?
    ⠀⠀⠀
    ⠀⠀⠀
    特別是領域越專業,這樣的衝突與攻擊,會更明顯。
    ⠀⠀⠀
    ⠀⠀⠀
    如果從很多小說、電影等故事中,常會看到這樣的故事情節:
    ⠀⠀
    ⠀⠀⠀⠀
    例如張無忌與宋青書、哈利波特與馬份;令狐沖與名門正派(太大串了);《功夫熊貓》裡,一開始的熊貓阿波跟悍嬌虎;Hero的久利生公平與其他檢察官;《派遣女醫》的大門未知子。
    ⠀⠀⠀
    ⠀⠀⠀
    在這些故事中,會有一些原本純正、訓練有素的專業典型人物,一開始會忍不住看不慣、甚至攻擊這些非典型人物。
    ⠀⠀
    ⠀⠀⠀⠀
    當然,也有可以理解、接納非典型的人。
    ⠀⠀⠀
    ⠀⠀⠀
    昨天接受鏡好聽的訪談,談到關於我的「非典型」,是否也會不被理解?甚至被攻擊?
    ⠀⠀⠀
    ⠀⠀⠀
    我不諱言,或許在我轉行成為諮商心理師的生涯中,最痛苦也最困惑的一段時間,就是遭受同行的攻擊。
    ⠀⠀⠀
    ⠀⠀⠀
    而且有許多是我不認識的人。
    ⠀⠀⠀
    ⠀⠀⠀
    這些攻擊包含:
    ⠀⠀
    ⠀⠀⠀⠀
    不務正業、一定沒有花多少時間在諮商(和我相熟的心理師朋友都知道,我的個案工作時間與訓練有多少)
    ⠀⠀⠀
    ⠀⠀⠀
    在公開演講說我專業做得很爛,但實際上我從來沒有跟他有任何專業上的合作,甚至不認識他。
    ⠀⠀⠀
    ⠀⠀⠀
    或是出版業的攻擊,說我《情緒勒索》這本書名是抄襲,卻無視「情緒勒索」這個詞原本就是專有名詞,就像「高敏感」、「EQ」等,多少人使用這些專有名詞出書;
    ⠀⠀⠀
    ⠀⠀⠀
    也在沒讀過我的書時直接說我的書是超譯、抄襲蘇珊佛沃的《情緒勒索》,無視於在我這本書出之前,蘇珊這本書絕版少有人知,更無視於我寫的是屬於台灣文化與我自己實務經驗的部分,與蘇珊佛沃那本書有很大的不同。
    ⠀⠀
    ⠀⠀⠀⠀
    原本出這本書,就是希望很多困於這個互動模式中的人,能夠覺察並且讓自己與關係有一點喘息的空間,我從沒想過會如此暢銷,甚至這個詞轉變成一個罵人的詞,那與我的原意相差極遠
    ⠀⠀⠀
    ⠀⠀⠀
    (我在書中、演講時不停強調。,這是一個互動形式的專有名詞,並非要來指責任何人。)
    ⠀⠀⠀
    ⠀⠀⠀
    當時,我甚至為了讓更多人能夠理解這個觀念,在另一家出版社決定讓蘇珊佛沃這本書再版時,我親自寫序並且推薦,希望可以讓更多人受益。
    ⠀⠀⠀
    ⠀⠀⠀
    在我的書籍與文章中,我也不只一次分享、鼓勵大家可以尋求諮商的專業協助,不需要找我,可以找其他更多專業適合的心理師。
    ⠀⠀⠀
    ⠀⠀⠀
    當時,剛開始有機會出書的我,心中有個小小的夢想。如果我有力量讓我寫的東西可以被更多人看到,我希望能夠推廣更多人能願意更早接觸心理諮商,或是因為看了我這本書,而有機會覺察、重新省視自己目前關係的困境,而有勇氣開始為自己做一些努力。
    ⠀⠀⠀
    ⠀⠀⠀
    我認為,台灣的心理諮商非常專業,我很希望我可以為這樣的推廣盡一份力。
    ⠀⠀⠀
    ⠀⠀⠀
    這樣的起心動念與心願,的確是達成了;但讓我最意外的,其實是遭受我難以想像的部分業內攻擊與投射。
    ⠀⠀⠀
    ⠀⠀⠀
    在一開始的退縮、害怕、草木皆兵,到我後來慢慢釋懷,甚至有時候還敢出來回應或戲謔一下。
    ⠀⠀⠀
    ⠀⠀⠀
    (例如最近聽到新的批評是:「周慕姿都故意選會暢銷的主題。」我聽到的時候心裡想:「那一定所有的出版社都超想簽我,我說不定靠取書名就能賺大錢?!😂😂)
    ⠀⠀⠀
    ⠀⠀⠀
    能夠這麼做,除了是我自己有一些清楚的思考,當然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的傷口,有更多同是業內、從事心理專業工作的人陪伴我、療癒我。
    ⠀⠀⠀
    ⠀⠀⠀
    我有一群非常支持我、理解我的心理師同伴們,以及我的老師、督導曹中瑋老師,在這過程非常的鼓勵我。
    ⠀⠀⠀
    ⠀⠀⠀
    有時候在不同場合遭受莫名攻擊與誤解時,我也會收到不認識的心理師給我的回應,鼓勵我,非常溫暖。
    ⠀⠀⠀
    ⠀⠀⠀
    在這過程中,我也花了兩年的時間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我會被這樣攻擊呢?」
    ⠀⠀⠀
    ⠀⠀⠀
    ⠀⠀⠀
    後來看到一些電影、小說故事,我慢慢發現:
    ⠀⠀⠀
    ⠀⠀⠀
    要成為「純正」、「典型」是很辛苦的。
    ⠀⠀⠀
    ⠀⠀⠀
    因為「純正」、「典型」的樣貌只有一個框框,那個框框很容易讓人想像,卻不容易都能夠符合。於是,在要成為純正的養成之路,我們會削掉很多的自己,甚至有些人的自己可能變得很小很小,去符合那個框框。
    ⠀⠀⠀
    ⠀⠀⠀
    沒有比削掉自己的意志更傷的犧牲了。
    ⠀⠀⠀
    ⠀⠀⠀
    我們願意這麼做,因為我們相信,這麼做可以讓我有成就感、成功、得到我想要的未來。
    ⠀⠀⠀
    ⠀⠀⠀
    但如果身邊出現了一個所謂「非典型、不純正」的人,而他的表現或許還受到一些肯定,我的信念會開始受到挑戰,於是我會不安。
    ⠀⠀⠀
    ⠀⠀⠀
    不過,每個人面對不安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些人是會停下來重新省視內在的感受,然後調整自己的步伐,變得更厲害。
    ⠀⠀⠀⠀
    ⠀⠀⠀⠀
    這樣的例子也非常多。
    ⠀⠀⠀
    ⠀⠀⠀
    但是有時候,要真正面對內心的不安是很可怕的,因為這會讓人懷疑,自己過去做的這些犧牲是否都沒有用?
    ⠀⠀⠀
    ⠀⠀⠀
    甚至對方可能就是自己的陰影面,例如,「他就是那種我最討厭、也是我最害怕變成的那種人。」
    ⠀⠀⠀
    ⠀⠀⠀
    而我一直覺得這樣的自己不好,所以我壓抑我自己這方面的力量,所以看到類似的人,我會害怕這部分被勾起。看到他被接納,我會為我犧牲壓抑的、像他的那部分自己感到惋惜。
    ⠀⠀⠀
    ⠀⠀⠀
    當沒有留意到這些糾結、甚至不知道怎麼去面對時,對有些人來說,最直覺的方式,就是攻擊、消滅這個會讓我不安的人,我的信念就不會受到挑戰。
    ⠀⠀⠀
    ⠀⠀⠀
    我記得我小時候第一次讀《笑傲江湖》時完全不能理解,別人交個朋友而已,為什麼其他人就要除之而後快?
    ⠀⠀⠀
    ⠀⠀⠀
    後來我才懂了,原來這樣的討伐,不只可以消滅挑戰自我價值信念的對方,也可以更支持自己原本做的決定:「因為我們是名門正派」。
    ⠀⠀⠀
    ⠀⠀⠀
    這會帶給我們歸屬感與安全感,內心的不安就會消失了。
    ⠀⠀⠀
    ⠀⠀⠀
    我做這個說明,並非指我遭遇到這些,完全是同樣的情景。不過,我發現這種所謂的「典型與非典型」之爭,中間或有著這樣糾結的心情在。
    ⠀⠀⠀
    ⠀⠀⠀
    因為要當一個典型,付出的犧牲,真的太多。
    ⠀⠀⠀
    ⠀⠀⠀
    但要當一個非典型,所付出的探索、思考,走沒人走過的路,又要遵循內心的正道不歪掉,也是非常不容易。
    ⠀⠀⠀
    ⠀⠀⠀
    且選擇不在框框裡,那些不在框框的部分,會成為別人的攻擊,與自我懷疑。
    ⠀⠀⠀
    ⠀⠀⠀
    而不管典型與非典型之路,很多時候,需要聽從是內心的標準,而不是別人的建議。
    ⠀⠀⠀
    ⠀⠀⠀
    不論怎麼走,我們了解我們願意為此犧牲的東西是什麼,且清楚這是我們的選擇,
    ⠀⠀⠀
    ⠀⠀⠀
    例如如果我了解到,「我對這項專業非常喜歡,我只想做好這件事」。
    ⠀⠀⠀
    ⠀⠀⠀
    那麼對於與自己不同的人,其實不會反感,反而會欣賞與想認識。
    ⠀⠀⠀
    ⠀⠀⠀
    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心理師與前輩,是如此的支持我與照顧我,那種無私與胸襟,是我報答不來的。
    ⠀⠀⠀
    ⠀⠀⠀
    就我的想法,我一直認為「典型、非典型」並非如此二分,框框若大一點,大家的想像也可以多一些。
    ⠀⠀⠀
    ⠀⠀⠀
    關於我對自己的思考是,我認為我是周慕姿,心理師是我其中一個身份。
    ⠀⠀⠀
    ⠀⠀⠀
    我很好奇、也很有興趣很多不同領域的事情,我知道我的跨領域背景,使我有一個擅長,就是很容易用不同的角度,理解一些大家已經習慣的事物。
    ⠀⠀⠀
    ⠀⠀⠀
    對我來說,這些分享,如果有機會讓聽到、看到的人,可以對世界、事物、人有不同的想像與認識,拓展對世界的看法,甚至用這種不同的眼光,有機會重新看待自己與人生的選擇,這會是我覺得最有意義感的事。
    ⠀⠀⠀
    ⠀⠀⠀
    昨天的訪談,製作人筱薔問了我一個問題,印象很深刻:
    ⠀⠀⠀
    「感覺你走在這樣的路上很堅定,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很知道『做自己』?」
    ⠀⠀⠀
    ⠀⠀⠀
    我回答,我並沒有 #很知道做自己,而是這些年來,我一直在「 #練習做自己 」。
    ⠀⠀⠀
    ⠀⠀⠀
    能夠允許自己嘗試、犯錯,允許自己做一些我會覺得很好玩、但別人會覺得你「不務正業」的事情,
    ⠀⠀⠀
    ⠀⠀⠀
    能夠用這樣的方式摸索自我的邊界,
    ⠀⠀⠀
    ⠀⠀⠀
    我想,這是我能給自己最大的禮物與奢侈。
    ⠀⠀
    ⠀⠀⠀
    ⠀⠀⠀
    鋪那麼多梗,終於要告訴大家,與鏡好聽合作的podcast,9/1正式上線!
    ⠀⠀⠀
    ⠀⠀⠀
    🎧️ 全球Podcast平台同步上線!
    ▹Spotify​:https://spoti.fi/3DwXVDy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mFB7f3
    ⠀⠀⠀
    ⠀⠀⠀
    主題是:作家的靈魂腳本——周慕姿陪你讀那些作家沒有說出口的傷
    ⠀⠀⠀
    ⠀⠀⠀
    用心理的角度,討論那些赫赫有名的文學作家,身為人,他們背後的傷口與對他們的作品和人生的影響。
    ⠀⠀⠀
    ⠀⠀⠀
    歡迎大家鎖定我的粉專與鏡好聽,上線後立刻分享給大家~~~
    ⠀⠀⠀
    ⠀⠀⠀
    也是個小小的不同領域結合,希望可以為大家帶來不同的觀點與感受。

  • 情緒勒索例子朋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0 19:34:23
    有 897 人按讚

    #以下有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 #寄生上流 ?
    我第一次在看這部片的時候,覺得很荒謬,很好笑,又有一種緊張、刺激的感覺,整個人蜷縮在沙發上,不知道主角一家什麼時候臥底會被發現,每分每秒好像都在被發現的邊緣。

    後來我才發現,真正重要的並不是「被發現」本身,而是「把自己貼標籤」這件事情。在前幾次的節目當中有提過貼標籤*,但比起「在意識層次幫自己貼標籤」,更可怕的其實是 #潛意識裡面的標籤。比方說,你可能有過這種感覺:

    —站在某一個人旁邊,覺得他好像比你耀眼
    —在人群裡面,覺得自己很孤獨,好像跟他人都格格不入
    —常常有一種「我不屬於你們這一群人」的感覺
    —心裡面會有「我配不上」的聲音出現
    —覺得自己的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臭臭的味道

    這些潛意識裡面的標籤,不知不覺會讓你和「不同階級」的人形成一種隔閡,你會很清楚的知道:「那些人的生活不是我可以過的」。

    「標籤的存在是為了分類。我屬於這一類,你屬於那一類,我和你不同類,你不懂我的痛苦,我也無法進入你的人生」#金融 心理師在今天我參加的工作坊當中提出這個觀點(印象筆記的可能不完全正確,還請大家多多包涵)。這樣的感覺非常的幽微,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所以我舉一些例子:

    —我是沒有父母的人,你不是
    —我是低收入戶,你不是
    —你不懂我們這種念「後段大學」的人的痛苦
    —我曾經被虐待、性侵,而你沒有過那種經驗
    —我長期被家人情緒勒索,你沒有

    這些一個又一個的標籤,其實都隱藏在生活當中,我們表面上叫它為「社會階級」,或者是「童年經歷」,實際上每一個都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自我概念,尤其是「階級比較低」的那一方,在人群裡面,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那個快樂、美滿的世界,不是我可以擁有的」。

    雖然是這麼說,還是很想要力爭上游,渴望被愛、進入和自己不同階級的世界裡面;但同時又對自己懷抱著負面的自我概念。於是就會進入一種辛苦的糾結:我好想要變好、我好想要過和你們一樣快樂的生活,但我覺得我不值得這樣活。在我身上的是無法被撕掉的,這是一張又一張,用罪惡感和羞恥感堆疊的標籤。(不知道有沒有人有過這樣的感覺)——還沒結束,而比這個更痛苦的是,為了「看起來跟正常人一樣」,你會戴上「看起來像正常人」的面具,用某種方式支撐著生活,假裝過去沒有發生某些事情、假裝自己擁有很美滿的家庭、假裝自己經濟沒有匱乏、假裝對自己很有自信⋯⋯好像透過這一個又一個的假裝,你就可以寄生在上流的世界。

    只是好累、好累。
    每次回到家,把這些面具拿下來,你都覺得有很深很深的疲累。甚至有些時候,你會不想要再偽裝了、不想要再努力了,想要乾脆放棄一切,告別這個世界。

    在這次的節目當中,我試著透過《寄生上流》這部影片裡面主角的故事和種種隱喻,來跟大家分享這部故事裡面的潛意識標籤。例如在階梯上面被洪水淹沒的白色球鞋,象徵永遠也洗刷不掉的「貧窮」;例如象徵富貴的「石頭」,代表某一種壓在心頭上面的沉重。這些一個一個用金錢所堆疊的「標籤」,一再地坐落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如果你經常感覺到金錢焦慮,或者你總是在和朋友相處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矮對方一截,或許透過今天的節目,你可以對自己的自卑更清楚一點。聽起來好像很悲哀,可是這個清楚,反而是卸下自己否認的起點。

    金錢在社會階級當中扮演著很多權力和不公平的角色,突破這個階級和翻轉權力是一種可能,但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是,當你終於願意接受自己與人不同,並且認為這個不同並沒有什麼地方可恥,就是自由的開始。

    *上次的節目這裡聽
    https://reurl.cc/O0K5ay
    #今天的節目這裡聽
    https://reurl.cc/eEKG1R
    #海苔熊心理話
    ——
    本文圖片取自《寄生上流》劇照

  • 情緒勒索例子朋友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2-29 19:39:04

    當父母用錯誤的方式來「愛」子女
    只會讓他們學不會愛
    購買傳送門: https://cplink.co/yFkVmgl3

    欸欸
    你沒孩子講什麼親子書啊!?
    我拿到書的時候就這種想法
    然後我就讀著讀著其實也沒想太多
    後來我發現
    書中很多情景
    其實自己都很有感觸啊
    所以我就決定要講這本書啦!
    很多例子其實都是取材於身邊發生的事(看來我已到了適婚年齡!?)
    才發現原來教養真是一門學問
    父母有時一句無心的話
    都會影響孩子非常深遠
    那今天這本書呢
    希望不管你是孩子還是父母
    我們都能從中吸取到一些養分

    我的付費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 情緒勒索例子朋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4-23 19:00:02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人的心裡有一個現象,叫「損失趨避」。說白話文就是呢,我們會對於那個可能的「損失」喔,非常非常的敏感。尤其是,這個損失是「被提醒」出來的時候。

    舉個例子喔,我問你兩個問題,你看看這兩個問題,你會怎麼回答它?

    第一個問題,是「你能以目前的所得的80%過活嗎?」,而第二個問題,是「你能夠接受減少目前所得的20%嗎?」

    我想對多數人來說,只要你稍微靜下心來,不要那麼快回答;然後想清楚,你會發現這兩個問題,其實都在問同樣一件事。

    不管從數學上啊、經濟上啊,或者是你拿一台電腦,甚至於超級電腦來演算;它都是在講同樣一件事。它都是在說「你的所得減少成現在的80%,你還可以繼續過日子到退休嗎?」

    但是呢,這個叫做理性上的判斷。然而,如果我們回到真實的問答情境裡面,我們可能對於第一個問題,回答說:「可以呀,我可以以目前所得的80%過活」。

    我們同意第一個問題的可能性,會遠高於同意第二個問題的可能性,為什麼呢?

    因為第二個問題,它凸顯了一件事情,叫做凸顯了我們的「損失」。它提醒了我們,其實我們失去目前所得的20%;這在人性裡面,就是「損失趨避」。

    我們會把損失看得很嚴重,所以呢,我們會聚焦在那「損失」帶給我們的痛苦,或者是不舒服的感覺。

    而在第一個問題裡面,它沒有提醒我們損失,它只是告訴我們「你現在有的80%」。所以,我們比較容易同意這樣的一個問題。

    然而這樣的現象,其實在投資行為、理財行為裡面,分享的非常非常的多。簡單來說呢,就是當我們要進入任何投資行為的時候,如果我們專注在「短期的觀點」,也就是短期的波動跟漲幅跟跌幅。

    我們會很容易的沒辦法作出適當的判斷,因為我們太害怕「損失」,我們進入了「損失趨避」的心理狀態。

    可是如果我們把時間軸拉長的話,我們的感覺就比較不會那麼的強烈;我們會更願意去冒險、去做出一些更適當的投資策略。

    可是談到這裡,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觀念,可不可以用在我們的「人際」跟「人生」裡呢?

    有很多時候可能啊,你自己對於身旁的一些關係,可能是那個常常讓你覺得很不舒服的朋友,或者常常帶給你情緒困擾的家人。

    我們是沒有辦法好好的理性去面對,在理性上,你很清楚知道這樣的關係,或者是這樣的互動模式繼續下去,對自己一點幫助都沒有。

    可是呢,你就是沒有辦法去放棄掉這一段關係;或者是在這一段關係裡,因為有一些關係是無法放棄的嘛!像是你的家人,至少你要講清楚、至少你要劃清界限。

    因為當我們要放棄,或者是劃清界限的那一刻,在我們的心裡,可能就是如同被問那個「你要損失你現在的20%」,是一樣的邏輯。好像你要去切割一些東西、你要損失一些東西,所以我們會很害怕做這件事。

    然而,如果放到更長的時間軸觀點的話,你會發現,如果這些關係可以放掉的,你沒有放掉;而無法放掉的那些,你沒有劃清界限的話,長期來看你的損失,其實是更大的。

    那當然我知道這個觀念,當我跟你分享到這裡,你可能開始有一點點感覺;你接下來可能就會問:「那該怎麼做呢?」

    其實關於做法的部分,我很鼓勵你喔,嘉玲老師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叫做「人際斷捨離」。

    很多人在直覺上,聽到這一門課會覺得哎呀,我要去切割我的關係!好像在直覺上被提醒了「要損失些什麼!」;所以呢,就會有一些想像跟害怕。

    但是我在這邊,要很慎重的跟你分享,其實「人際斷捨離」並不是要你放棄掉、切割掉任何東西;而是你要讓你時間軸拉長,在你的人生裡,讓那些好的關係、對你有幫助的、對你有滋養性的,能夠進得來。

    而要讓他進得來的第一步,就是剛剛前面所說的,我們要去面對自己「損失趨避」的心情。

    我們要讓那些可以被放掉的關係,被自然的放掉;而那些無法放掉的關係,在你的心裡、在你的實質上,劃清該有的界限。

    那麼在實際的層面,從觀念的開啓,到做法的執行,該怎麼做呢?你不要錯過「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

    我想對你來說,用一個相對少的代價,有人可以陪伴你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讓你的關係跟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健康、更自在。

    那麼這樣子的學習決定,會是你的人生當中,最好的投資、最好的選擇。歡迎你加入「人際斷捨離」。

    然而無論如何,當你今天接觸到「損失趨避」這樣的觀念的時候,不妨回聲問問自己,你認為的「損失」,是從短期的觀點,還是長期的觀點呢?

    如果你的人生長期來看,你很清楚這麼下去是不行的,或者是這麼下去,問題本身不會變得更好;那麼或許現在就是一個改變的開始,而學習可以幫助你,起步的更容易。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在今天內容當中,談到的「人際斷捨離」課程,相關的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很歡迎你的加入,期待我們能夠在線上跟你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 情緒勒索例子朋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1-21 19:00:02

    關心「親密關係」看這裡~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WhUGYRH7MogudldI0jtC9Qaq3mh1VD3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嘉玲的新書看這裡喔~《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博客來 https://bit.ly/2PeJwG6
    誠品 https://bit.ly/2PQePnx
    金石堂 https://bit.ly/2R8ZwGF
    三民 https://bit.ly/2CyRjYq
    讀冊 https://bit.ly/2Sd8rIt
    MOMO https://bit.ly/2CCPs4G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生活裡或職場上,你有沒有被情緒勒索的經驗?明明心裡不願意,但又必須配合對方的要求?似乎沒有辦法Say No。

    我講兩個你一定聽過的例子喔。原本相處還不錯的朋友,在對方談了個戀愛之後,他變得不再跟大家來往。

    以前呢,大家都一起吃飯、聯絡感情,可是他現在常常苦著一張臉對你說:「我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為了我跟家裡鬧翻,他說自己喔,為了我犧牲這麼大,要我下班之後就回去陪他,所以我不能跟你們出去…」

    或者是一些職業婦女,在談到對小朋友的教養,她就會很困擾的說:「我是個媽媽,因為工作沒有辦法陪孩子,所以孩子只要一哭,說要買玩具,我就沒辦法拒絕…」

    你有沒有想過,他們明明不開心,但卻沒有辦法「拒絕」。聽出來了沒有?這兩個例子,他們的共通點,都是被「罪惡感」綁架了!

    在我繼續講之前喔,其實我們思考一下,「罪惡感」難道是一件壞事嗎?其實它不是,相反的「罪惡感」它是幫助我們,區分好人或壞人的一個指標。

    一般我們來說喔,在普通的概念裡面,壞人因為他沒有罪惡感。所以他做犯法的事情,他心裡不會有負擔;所以他對於造成別人的困擾、社會不安的這件事情,他沒有內在的自我阻止的這樣的功能。

    可是好人就相反。所以我們知道「罪惡感」可以幫助一個社會的運作。可是如果放到人際關係裡面,如果你為了當好人,而讓罪惡感無限漫延,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呢?

    如果我們撇除道德,「罪惡感」的另外一個側面,就是我們太在乎別人的評價,我們不想讓別人失望,所以呢,只好讓自己失望啊!

    如果是在愛情裡面的關係,你交往的對象是那種整天抱怨,而你因為這樣的罪惡感,總覺得先提分手就是個負心漢,或者是就是一個無情的人、拋棄了對方。
    你開始這樣想的時候,其實不用等到結婚,你的愛情就已經躺到棺材裡了。而且這段關係,早晚會讓你爆炸的。

    其實呢,「罪惡感」不是天生的,它而是後天學習來的一個觀念。所以,如果我們不想要被「罪惡感」綁架,我們就要知道這裡面的關鍵在哪裡。

    說文解字一下,我們先把「罪惡感」三個字,拆開來理解。

    先談「罪」,「罪」之所以成立,是為了某個組識,或者是團體可以順利的運作,而制定了一套法律或者是規則。那只要違反的人,就會被「定罪」,它的目的是讓人感覺到畏懼。

    而「惡」呢,是依照剛剛的「罪」的這個規範,或者是法律,有了好壞之分。如果違反了,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就是一個惡人。

    那「感」呢,是一種心理上的情緒狀態。

    當你理解「罪惡感」之後喔,那現在的問題來了,是誰規定先提出分手的人,就是負心漢?是誰說職業婦女就不能以事業為重,否則呢,她就不能成為一個好太太、好媽媽?

    這就像過去的黑奴政策、女性沒有投票權。這些不合理,而且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但是一直到現在,卻深深的影響著我們,你覺得這合理嗎?

    現在一個人要告訴你,女人沒辦法參政,你會不會覺得他腦袋有問題?可是當我們對人際,或者在我們的關係裡面的某些罪惡感綁住;我們卻很少去檢查,那是不是自己腦袋有問題,或者是這些觀念有沒有調整的必要?

    其實我們人喔,也因為感受的到「罪惡感」,但是卻感受不到過時價值觀,帶給我們的這種束縛,所以會讓我們這麼辛苦。

    就像是喔,職業婦女她不敢對孩子提出必要的要求,是因為她內心認為,女人就要為家庭犧牲自己。而自己選擇了工作,好像自己是個不是太合格的女人,或者是媽媽,感覺到對孩子的虧欠。

    所以,當她被「罪惡感」綁架的時候,她就不敢適當的管教自己的孩子,跟孩子的關係,就只能朝向一個可能是一種很扭曲、很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呢,這樣的捆綁跟束縛,不止是對女性,其實對男性也是一樣。就像有些爸爸,因為忙於工作,沒有辦法陪伴孩子。所以,只要孩子一開口他就買禮物、他就買玩具。

    因為他不願意看到孩子不開心,這也是他內心的罪惡感,讓他去覺得哦~我好像一定要做這樣的補償的動作。

    所以囉,當我們理解到這一層,那要怎麼擺脫「罪惡感」的束縛?作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問自己喔,為什麼我需要覺得自己有罪?這個罪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這樣想嗎?

    你只有想通了這一點,重新改寫自己的信念,你的罪惡感才會消失。

    也就是說,熱愛工作的職業婦女,不是透過滿足孩子,或者是辭掉工作,這種二選一,來處理「罪惡感」。

    你可以換個想法,一個好媽媽,不等於要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而是要做孩子的好榜樣,這樣才是一個好媽媽。

    也就是說,妳自己追求夢想,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妳是不是為孩子,就起了一個很重要的示範?

    所以,你可以在工作上有所表現,而且回到家之後,也能夠對小孩有所要求。這樣子才是一個健康、而且是相互滋養,能夠前進的關係。

    它不是二選一,它不是二分法,它是一示範我活出什麼樣子?我讓你孩子看到,於是呢,我除了要求我自己之外,我也可以要求我的孩子。

    所以,如果你知道喔,「信念」是罪惡感的源頭,那你更加要知道的就是,這樣子不自覺的信念,很有可能變成一種「控制」跟「被控制」的武器。

    就像是現在,很多年輕朋友的困擾。很多年輕朋友,因為買房子不容易,所以在投入職場之後,依然跟父母親同住,所以就很難拒絕父母親的規定。

    比如說,父母親要你下班就要早點回家,不要太常跟朋友出去玩,或者是他們希望你沒事不要亂跑,不管買任何東西,或者上任何課程都是浪費錢。

    那好不容易有了穩定的工作,就要趕快成家、生小孩。如果年輕人不聽話,就說他們自私、不孝,讓孩子充滿「罪惡感」。

    那基本上呢,子女應該要孝順父母,這概念一點錯都沒有。只是我們必須知道,這樣的「應該」啊,是在什麼樣的背景底下成立的?而不是讓原本的善意,扭曲成對子女成長的一種負擔跟妨礙。

    該讓子女長大、放手,是不是就要放手呢?人都應該要有「罪惡感」,但人也有基本的需求。我們都要避免因為罪惡感,而不斷的用美麗的謊言來合理化,用麻痹自己的方式,留在一個不健康的關係裡。

    你想想看這樣長久下去,關係裡面最重要的關鍵叫做愛,它還能剩下多少?

    所以,如果你的生活裡面,也有因為罪惡感,讓你覺得動彈不得、而又讓你覺得不斷消耗…不管消耗自己的時間、消耗自己的情緒、消耗自己的能量。

    當你卡在這種關係裡的時候,我很推薦你可以讀讀這本《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這是我的伴侶,諮商心理師楊嘉玲老師,在2018年出版的一本書喔。

    在這本書裡面,我們會用很多實際的案例,讓你體會怎麼樣改寫自己「罪惡感」的信念?

    而且還會幫助你看見,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罪惡感」來操弄你的人,事實上在癱瘓你的行動跟思考的能力,這樣的一個事實,讓你繼續的留在一個不健康的關係裡。

    所以,如果你也很想要處理,這樣子令人困擾、又挫折的關係,想要有一個清爽人生,那你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本書。其實人生說到底,你永遠可以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這一本書相關的購買連結,在我們影片說明裡面都有,我很相信你在讀完之後,你會更瞭解「罪惡感」它的全貌。

    怎麼樣控制你、怎麼樣困住你,你會知道關係可以怎麼調整,才能夠讓自己跟別人都舒服;不會因為情感的過份牽絆,讓彼此越活越不開心。

    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除了今天談到的《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這一本書,希望你繼續支持之外。

    我們近期也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這一門線上課程,叫做《時間駕訓班》。因為是透過線上的學習,所以很方便你不管在任何的時空、地點,或者是狀態,而且只需要用聽的。

    那我本身是一個心理學家,這麼多年這樣下來,結合了很多心理學的理論跟實務,最重要一點是自己的實踐。

    因為很多人很好奇哦,我本身是個老闆,心理學家,我還要做很多的個案教練、「一天聽一點」…等等這麼多事。可是似乎看我的整個生活品質,又能夠維持得很好,而且還活的還蠻游刃有餘的。

    那到底我怎麼做到的?其實不是我有三頭六臂,也不是我天賦異稟,我只是回到大腦運作的核心關鍵,而開啓了效率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所以我相信這一門線上課程,可以幫助你回到最根本的核心;不僅是讓你建立起正確的觀念,還能夠讓你掌握一些必要提升自己效率的工具。

    很希望能夠跟你一起前進,歡迎你的加入,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