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性別角色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性別角色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性別角色例子產品中有1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攝影138] 細說分鏡 Vol.15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04 🖍在我心中,沒有那句「差不多這麼拍就好」 🖍每個參數都代表者 🖍心中當下感受的一項取捨 🖍既是為了創作與藝術,所做下的決定 🖍每一次次的決定,都是獨一無二 決定曝光構圖...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性別角色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性別角色例子 在 藝文青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性別角色例子 在 Siufung Law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性別角色例子 在 CUP 媒體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性別角色例子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性別角色例子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性別角色例子 在 藝文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性別角色例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性別角色例子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性別角色例子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性別角色例子 在 藝文青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3:53:02
. 【8月 藝術】 . 在本月舉辦的女人節,黃鈺螢、李薇婷、王樂儀得以聚首暢談對性別、語言和社會價值等的看法。作為女人節的創辦人之一,黃鈺螢指過去能看到很多與女性社會角色或期望相關的活動,諸如結婚展、美容展等,但她希望能有一個專屬女性本身、關注其生命歷程的場合。而在訪問中途,黃鈺螢與李薇婷疑惑地看著...
性別角色例子 在 Siufung Law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05:14:09
Thank you for those who joined the event and it was happy to share insights with you❤️🙏🏾 Particularly want to thank @harmoyuen for being a professiona...
性別角色例子 在 CUP 媒體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04:48:38
【雞蛋與羔羊】 查禁書本的理由有千百種,色情、意識不良、煽動等罪名順手拈來就是。可是,禁書是否就毫無價值?不如看看美國的例子。 1982 年,美國的學校、圖書館和書店接連將大量敏感書籍下架,引起社會關注、不滿。為支持閲讀自由,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
-
性別角色例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1-25 20:21:51【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性別角色例子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4-07 14:28:33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網上最可怕的一個字 (Ft. HenHen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edkSHc7Os&t=145s
揭發韓國N號房事件的恐怖秘密名單
【終極】韓國N號房事件26萬秘密名單
Rule #1: always make them need and depend on you
Rule #5 always stay 2 steps ahead of the game
Rule #7 make sure you own there minds, body’s and souls
Pimpology這個邪惡的用詞是指做姑爺仔的心理學研究和教學.
當中有暢銷書講解法則高達48個那麼多, 差不多像孫子兵法一樣.
‘Pimpology書的負評都是牠沒有將少女威迫利诱不自願買入火坑這個關鍵折墮的情節真實一點寫出來.
尤其因為美國黑人女性的地位平均只掙到白人男性年薪的6性.
男女不平等在亞洲來講, 韓國男女地位低傳統上性別角色較重. 2013年英國雜誌The Economist指出, 韓國女人除了家庭主婦外, 極少有任何權威性的角色.
韓國過份的男尊女卑導致男性容易產生厭女心態, 女的容易被控制甚至勒索.
(案例一): 2004年15歲崔姓少女因誤交網友遭至少40名高中生綁架輪姦, 案件之後都只是輕判並草草結案.
事件最後升級到100個共犯, 主要因為崔姓少女當時被威脅所致.
所以16年之後的今天, N號房事件主腦之一 ‘博士’ 被捕後, 外界有150萬人聯合要求警方公開所有這個N號房的會員的名字. 是想改變這個權衡吧!
2020年3月尾南韓爆發一個由即時通訊軟件Telegram的巨型, 性剝削案件.
有74位受害女性, 16位是未成年的, 當中多名小朋友, 最年輕有11歲的小學生. 被迫在鏡頭前手淫, 被強姦, 食si飲尿, 身上刻字, 將蟲放進自己私處,
大家好! 又是我暗網仔一起進入N號房看一看. 其實這一單影響亞洲的新聞, 有多位online source已經描述過整個案件. 今天我們除了描述現有資訊我更想借用這事件解答兩個大迷團.
N號房的原創者身份是什麼?
當中26萬名會員有機會會有什麼知名人士?
我們首先簡約講一下N號房的表面資訊.
1號房 (起源)
(發生年份是2018至2020)
根據被訪問的一位末成年受害者, 她是2018年讀初中時在交友app認識N號房的人. 對面的人offer了一份月薪四百萬won, 即是2萬5千港幣的part time工作. 需要錢的受害者只好將自己銀行帳戶, 電話, 地址給對方. 之後雙方在Telegram上對方慢慢開始要求受害者的裸體照. 她有拒絕, 但對方卻用禮物和金錢收買她讓她心動.
最誇張是要她穿著校服用筆直到流血為止. 她總共拍了40條這些影片.
N號房聊天室是18’年12月由一個名Godgod的人創立, 初時GodGod營運8個不同Telegram聊天室, 名 “一號房” “二號房” 到 “8號房” . 每個房間內有3-4位他們稱為 ‘女奴’ 的少女被迫為房內會員表演.
2019年2月GodGod把N號房的營運交給用戶Watchman然後就消失. 自此開始出現更多更殘忍的聊天室之餘, 捕擒少女的手段也越來越大膽. 他們炫耀這手段叫 ‘釣魚.’ 他們會到Twitter找一些穿著比較少的女孩, 有些是網紅, 然後假冒警察騙她們說網上流傳她們的性愛影片, 除後send一個連結給她們, 連結會轉載到一個假Twitter登入主頁, 要她們輸入自己用戶名字和密碼. 一但進入到她們個人資料後, 就用公布她們個人或家人資料威脅她們, 一步一步張她們變成性奴.
2019年9月現時媒體公開被拘捕的 ‘博士’ 開始管理N號房, 會員需要付很多錢的 ‘博士房’ 將N號房火速成為非常掙錢的生意. 被捕後 ‘博士’ 趙周彬家中搜出超過1.3億韓元的現金. 其他他們掙的都是虛擬貨幣.
被確認整個N號房事件至今已傳超過11,297份照片和影片檔案, 當中有107份是屬於未成年人士或小朋友的.
2號房 (GodGod是誰?)
榑士身份被公開為25歲一位前大學期刊的編輯. Watchman是38歲的文員, 2019年10月Watchman曾因偷拍女性被起訴. 但整仵事件的源頭Godgod到現在還被警方追捕. GodGod在2019年頭更在男士受歡迎的討論區中炫耀過自己一定不會被捕.
據說Godgod是一位20歲學生. 當時是因為要準備高考才停止管理N號房. 一個學生要做這樣的工作是為了錢? 好像是對女人的那種權力吸引一些
而3大主謀中只有他逍遙法外.
3號房 (那些會員)
爆料! 爆料! 博士在Wikitree新聞報導網說N號房26萬會員當中有兩位是男藝人! 今次N號房事件可算是在韓國起公憤, 導致 ‘國民請願’ 公開所有會員的身分. 有指會員當中除了有藝人也有政治人物和大企業ceo.
4月1號韓國法務部長官秋美愛在KBS電視台廣播中說 “最後被抓的人將面臨最嚴厲的處罰, 趕緊自首. “ 也有人說 “因為Telegram軟件的保密性很強, 因為海外務器, 所以根本查不到”
我覺得像N號房這麼大的事件, 雖然Telegram是一間屬俄羅斯的公司, 但要提供這些犯罪資料是一定做到的.
我的看法是韓國政府部門能做什麼呢?
如果像大家所講有260,000這些 ‘會員’ 而南韓人口有5100萬, 這個196比1的比例代表每196人當中有一位會是N號房會員. 這樣的話當中一定有巨影響力的人. 而如果260,000人每一位都同樣重判的話, 有機會當中會因此更影響韓國社會. 這情況又不能選擇性重或輕判, 那可能怎麼辨呢?
當中又説女受害人中有紅的女名星而犯人有權勢的男人.
這名單是N號房終極秘密, 而唯一方法就是現時這樣說: 找不到. -
性別角色例子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12-21 12:00:05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
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這是我要的自由。
人生開端的首位偉大女性,便是媽媽。掀開記憶的匣子,回憶片段總是如水墨化開的一抹淡淡黃黃,母親的雙手無比溫柔,不知從何時起,延伸着一絲絲風霜洗禮的痕迹,被歲月流光鏤成刻紋,彷彿是前世今生的鎖鏈。往昔封建社會沒得選擇,女人一輩子當上男人背後的「賢內助」,甚而擔當母親背負千斤重,時而默默照顧着起居飲食,時而碌碌打點着大小家務,漫漫歲月磨蝕了甘心與不甘心的掙扎,反正,那時代的女人皆如此這般走到人生邊上,這種傳統無人敢非議,不認命的終歸認了命。時至千禧年,當代婦女不再被男人的身影遮蓋,然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根太過深,蒂太牢固,她們依舊背着性別定型的枷鎖,天經地義生活館負責人Janis慨嘆:「我認為時下香港人都唔會睇低女人,但係,依然見到成個社會,女性受到雙重身份嘅束縛。」
機緣巧合落戶花墟
沿着太子道西,徐徐踏進一個新舊融合花香氤氳的小社區。見證歷史更迭的古舊唐樓靜靜地佇立着,據稱是戰前遺留下來,冰山一角的微末印記,早於1930年代初由一間比利時建築公司興建,當時被稱為「摩登」住宅,戰後部分建築被拆卸重建,近年港府再作一番保育活化,目前只剩下10幢,是香港市區現存最大的相連戰前唐樓群。唐樓群的旁邊是歷史悠久的「花墟」,賞花買花的人群絡繹不絕。人未至,由遠而近一陣陣撲鼻的馥郁芬芳,一下子,分不清繁花盛放,抑或是果熟蒂落。花與果,總是有一種微妙的張力,在嗅覺之中魂牽夢縈,這是一種魔力,讓人不知不覺地全然放鬆身心。偶爾見路上的貓兒在花潮中悠悠蕩蕩,大家剛巧碰頭相聚,無不是花開自有因,緣來則聚首。Janis淡淡然一句「機緣巧合」帶出了落戶此地的因由,「二零一二年間,整個花墟進行重建,當時我們看到這個地方很好 ,可以接觸到很多消費者,其實想把這些人連結,買東西時可以了解生產者是誰 ,可以了解有多少人付出過。」唯獨透過真切的了解,方可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即使簡單如一粒白米,背後不知有多少人付出汗水,最終才得以來到自己手上。Janis認為從自愛開始,擴而充之,培養為惜物的習慣及心態,「希望大家由關心自己開始,再關心每件產品背後付出嘅人。」
重覓睽違的人情味
金錢帶動經濟脈搏,儘管再富庶卻不保證快樂。維繫社區樂也融融,惟有濃濃的人情味,各家的門前雪與瓦上霜不再是避忌,而是守望相助的契機。曾經身為社工的Janis有感香港人情味愈來愈少,在天經地義生活館竟重覓睽違的暖暖人情味,更達成了最初當社工的理想,「最初做社工那時,人與人之間嘅關係愈嚟愈薄弱, 見到佢哋互相分享。除咗工作之外, 同一眾媽媽合作真係好開心,好似多咗好多個媽媽。嗰種人情味,那種關係網絡, 達成咗我做社工嘅目的。 」
這兒實則由八間本地社企,包括農夫及學生組織合作營運,此外,還組織了一群婦女經營鋪面業務,「男人出去搵食,社區入面嘅婦女,通常要照顧小朋友,好難搵工作, 佢哋都想要零散嘅工作機會,所以多接觸婦女。 整體嘅營運,而家主要由十幾個婦女一齊合作做,小至清潔場地,大至入貨 ,其實都係由一班長者,同埋婦女一手包辦 。」
每日時刻只轉一圜,對於處理大小家務的家庭主婦而言便需精打細算,榨出每刻的餘暇來經營自己的生活,來佔一經濟席位,這兒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極彈性上班時間,配合不同婦女的需要,「我要追求男女平等,所以我要出外工作,但同一時間成個社會都期望女性照顧小朋友,一個人只有廿四小時,比較難做到,佢哋可以就住要照顧家庭嘅時間,就佢哋生活嚟決定當值時間。」
開班授徒祖傳秘方
「唔係要每個婦女都成為百萬富翁,希望她們可以透過自己的興趣,成就她的事業。」Janis在館內時不時召募社區導師,該些導師主要由有一技之長的婦女擔任,透過提供不同興趣班予該社區,從而發揮大家的技能,同時,又可以令更多人參與社區經濟。「有啲街坊唔一定有產品推出,佢可能識得教寫字,又或者識得教唔同嘅工作坊,參加course嘅費用,會畀返導師,作為佢嘅收入,香港好多社區經濟項目,例如:天水圍區都會製作健康加工生產食物。我們有一個好深刻嘅例子,有一個蒜頭浸醋或蒜頭浸蜜糖嘅秘方,其實係一位媽媽嘅婆婆祖傳秘方,感冒、咳食咗呢個就會好番。」
Janis口中提及的蒜頭浸醋導師,便是年近花甲的秀娥,原來,她最初不太願意分享這一切,認為這些東西自己一直以來收藏於床下,沒根沒據,抱着「獻醜不如藏拙」的心態。及後,終打破內心藩籬,開班授徒吸引男女老少來報讀,秀娥謙遜推卻「Miss」的尊稱,讓學員直呼自己的名字,「其實大家都係為興趣,當係教吓其他人,我教佢哋嘅同時,都學到新知識, 傾一傾佢哋曾經學咗咩嘢,大家互相交流, 因為我已經退休無做嘢,喺呢度幫手最大得着, 就係學多啲嘢。見識多啲,自己無咁悶。」 然而民間智慧從來都是無從考證,問及蒜頭浸醋是否真的有療效,秀娥打趣道:「我無三高問題,唔知係咪因為飲咗佢?其實,呢啲屬於一種民間偏方,首先要煲熱玻璃樽,再晾乾。唔能夠有水喺入面,切咗個尾,然之後去衣,原粒放入去玻璃樽, 放咗一半左右,我哋就開始倒醋入樽,跟住緊封,一至兩個月就可以拎出嚟食。」
填充生活中留白處
原來,她們有一句言簡意賅的口號──「天地健康養生,經濟社會公義」,寥寥十數字說盡了真正的核心價值。這兒不僅銳意帶動社會創新和服務社區,更重要的是以公平合作為原則,嘗試實踐理想的經濟公義,以及創造有別於主流的另類經濟,即打破女性照顧家庭的傳統思想。先創造一些工作機會,透過婦女互相合作去參與社區,婦女的技能亦有經濟價值,並讓婦女有機會在家庭及社會經濟中佔一席位。
Janis直言,通常婦女都擔當照顧者角色,要照顧小朋友,要燒飯給一家人,這種家庭期望, 女人會加諸到自己身上,我是否不夠努力照顧家庭呢,而放棄自己的興趣。「好多婦女都好犀利,如果要佢哋工作,有適當培訓佢哋可以發揮好多,但係未必有平台畀佢哋做自已有興趣嘅事,佢哋可以整嘢食,牙膏都可以自己整,原來好多人欣賞, 原來我識煮嘢食,識整肥皂, 都會係社會好需要嘅才能。 我哋呢度好多貨品都係出自女人手,大約一半貨品係公平貿易產品,嚟自尼泊爾、印尼、斯里蘭卡,大部分都係由婦女或者低收入家庭親手製作;另外一啲就係本地生產貨品,有環保皂、醬料、果醬,全部由本地婦女生產。 」
在這兒工作退休婦女阿范及阿甘,因子女長大,過往忙碌的生活頓然多了留白,她們不約而同在這兒得到滿足感,認同自我價值,阿范分享:「我喺呢度差不多第四年,本身十分好動,希望對社會有點貢獻,回來當值嘅工作,主要係上貨、點貨、打點所有嘢。好有滿足感,起初有啲怕醜,慢慢學,而家我覺得自己應付得好好,說話技巧好咗。」天經地義經營的,豈止是一間小店?更是,巾幗可支撐半邊天,成為家庭經濟支柱。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天經地義生活館
地址:旺角太子道西204號
電話:9388 5560
營業時間:11am-7pm(逢星期一3pm-7pm)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性別角色例子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攝影138] 細說分鏡 Vol.15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04
🖍在我心中,沒有那句「差不多這麼拍就好」
🖍每個參數都代表者
🖍心中當下感受的一項取捨
🖍既是為了創作與藝術,所做下的決定
🖍每一次次的決定,都是獨一無二
決定曝光構圖與曝光 (How),以及創作者身後的動機 (Why),兩者交接的地方,那就是照片故事 (Story),故事已經發生,且存在在那裡不會改變,身為創作者,或是說書人,對於相同的故事所能做的,就是找出自己如何理解故事,與故事的關係在哪裡,每個人對故事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是「創造力」讓這個世界更有趣豐富的地方。
🟥電影重播、重製與重拍
「重播」就是同一隻影片,原封不動的按下「播放鍵」,從中播到尾,任何一點改變也沒有,不會有任何新意在裡頭,你無論看上幾篇遍,影片永遠都是相同的內容,差的就是你多看幾次,心中解讀也會多少而有差異。
🔹在我心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電影「絕地任務 The Rock」, 描求一名軍官為了掙取為了愛國進行任務死去的同袍弟兄,得不到應有的撫恤對待,因為挾持惡魔島監獄的觀光客,以要求政府巨額的贖金來賠償那些死去的士兵將領,每每在第四台看到這部電影一再重播,我都會停下來看完它 (無論從哪一段開始),雖然劇情倒背如流,已經無任何驚喜與期待,但是每回看時都會對劇情中不同的片段,在心中就會對該片段,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是過去幾次沒有想到的部分,特別是裡頭,由「艾德.哈里斯」飾演的「弗蘭克」,最後對著手下傭兵說的那句話「士兵,任務結束」,有次看到這段,正是因為知道他整個恐怖行動目的為何,也知道即將發生的悲劇,特別看看他說這句話的態度神情,那時的堅定的神情是整部片中我認為最精采的一段,反而推翻了許多人心中 (包含我)最經典的橋段 – 尼可拉斯凱吉雙手握著信號火花,脆在空地,背對著觀眾面對二台投下炸戰飛機整個人被炸飛的經典畫面。🔹
重製電影就是將既有的內容,透過更好的數位修復技術,讓畫質、音響得到更好的品質,當你重看後,得到的感受差別不大,最多就是視聽的享受提昇一級,不過也能在閱讀重播的電影過程中,重新發現更有趣值得討論的空間,也能在畫質、音效提昇的空間下,發堀出一開始沒看清楚的電影細節。
重播、重製都可說是相同的元素、相同的畫面,最多重製後的電影,新增了過去因時空限制下沒放入的片段,讓整部劇情更加完整,甚至反轉了電影本身主指 (比如說銀翼殺手,因應不同播放地區,刪除、新增部分片段,使得既是重製,也更還原作品的原貌)。
「重拍」就是完全不同的作品了,重拍的「幅度」可大可小,小幅度的微調,比如說「倚天屠屠龍記」,每段時間就重拍一輪,小說依舊不變,差的是選角的適配性,或是劇情微調讓觀看的節奏更好一些,但故事還是相同;大幅度的改變是否還稱作「重拍」就有待商確,比如角色的「性轉」,男性變女性 (或反過來),黑人變白人等等,「性別、種族」等觀念大大影響一部電影角色意義與價值,雖然是對既有的小說改變成電影後「重拍」,但「小說歸小說」「電影與重重作品」等這三者,就可說是三個獨立的故事。
🟥照片故事與創作者
猴硐貓村,自早是有許多貓在那兒棲息,又再加上貓群的繁殖,因而聚集上百隻貓在那兒與居民共處,透過愛貓人士發起「有貓相隨、猴硐最美」等活動,再配合政府規畫、建設,在 2013 年與日本兩大貓島、美國、義大利、土耳期等地,有著「世界六大賞貓景點」之美稱。
相同的故事,同樣前往貓村拍貓的人,背後動機可就完全不同,我相信大多是「貓奴」「愛貓人士」居多,前往這奇特景觀的小小村落,更多是像我這種純粹的觀光看,感到好奇去看看世界有名的「貓村」是什麼模樣,相同的故事,不同的動機,交織出來的「照片裡的故事」,自然不同。
🔹我認為呀,相同在貓村所創出每個照片,照片故事盡管大同小異,就算兩人用相同的構圖拍攝同一場景、同一隻貓,相同的照片故事,會因攝影者 – 也就是說故事的人,心中對貓村的「連結感受不同」,使得拍攝照片流程、動作、構圖一致,背後想訴說的故事也更有意思,若請這兩位發表分享一下「照片的故事」,我們能從二位創作者表達過程中,感受到「是純粹湊熱閙的觀光客?」還是「愛貓成痴的貓奴?」二者之間熱情的不同。🔹
不過呢,這故事還在進行,自 2009 年開始規畫、發展至今,這十多年間的變化不斷的改變「世界最佳賞貓景點」的樣貌,比如說一些惡劣的飼主在這裡遺棄動物,或是觀光客太多造成當地景觀破壞、居民生活被打擾,或是貓咪被人偷走、動物間的傳染的疫情等問題,都不斷的改變最初「貓村」的好意與樣貌,這故事持續改變著,相同創作者,在不同時空下前來的感受,那就更不一樣,若再刻意執著一些,找到相同一隻貓,相同的構圖原素,甚至是連「畫面」都完美複製出來,相信這二張不同時期拍攝的照片,訴說的照片故事也完全不同。
🔹若以這例子來看 – 刻意的在不同年代,拍出「完全一樣」,是「重播」還是「重製」還是「重拍」? 我認為「都不是」,貓村時空境遷改變了樣貌,最早的初衷也許也漸漸消失在人們回憶,僅保存於最早的文字、影像畫面裡,由於故事已經不同,拍攝出的「照片故事」,也應屬於新的作品,即使同一創作者,不同年代下心境路程也隨年紀增長有所不同,這創作者不同時期前來此處創作的「背後故事」我相信也是不同的故事。🔹
故事變了、人也變了,所有的事物都變了。
🟥回到攝影與攝影人
真的要問我「拍照,跟攝影有什麼不一樣」,這麼難的題目,要我用最簡單的回應的話,斬釘截鐵一點的說法,我認為是:
🔹「帶著主觀的意識,思維,並且追尋特定目的下的按下快門,這叫做 “攝影”;倘若只是隨手不經意的按下快門,那叫做 “拍照”。」🔹
相信這麼說一定會招來許多非議之論,若有機會我也許能再另外書寫一篇,我對這二者的看法,但這裡容我暫時取這樣子武斷的定義往下說。
這裡不談「不經意的拍照」,我們談談簡單的「攝影」,帶著主觀意識、思維,到了一場景追尋,心中抱持特定目標加以尋找,並且依當下的考量,決定了構圖與曝光所有的元素,最後按下快門產生照片,這張照片幅有著「故事」,與創作者有深刻的連結,說說這個「連結」,那就是創作者的「動機 Why」,也就是前面幾篇不斷說的「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
🔹為何總有人一個點、一個景追尋了數次,若水三千只取一瓢追尋的精神;反之他人不經意的按下快門,若這二人擦肩而過,都朝著相同點做出相同的拍照流動與動作,「作品意義與人的連結」大有不同,我想說到這兒,再配合前面數篇的分享,或許讀到這行字的任何人,能夠了解…,其實我說了這麼多篇、這麼多例子、觀念,我只是不斷表達一個觀念「照片故事確實是重點,但人與故事的連結才是深入照片的靈魂」🔹
單單是「照片故事」不是我最感興趣的,那個「創作者與作品的連結」可真的無法單純透過「一張照片搭配照片故事」就能清楚說明,談到那深入照片靈魂,並不是在照片裡頭鑽牛角尖,而是回到創作者個人的故事,才是最後一張照片的原點,我想我們更該在意這一點。
既然如此,那麼以上述「攝影」而不是「拍照」簡單武斷的定義下,攝影者所拍出的每張照片,除了「照片故事」外,也包含「攝影者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進而產生「連接與交集」,我們就可以說 – 在這樣子的交集之下,每一張照片自然沒有那個「差不多這麼拍」就好
🔹「焦距增減那 1mm,視角改變了一些,快門快慢一點、光圈大小一點、ISO 高低一點、白平衡 K 數左右偏了一些、最後焦點停留在哪」,這些細細的拍照流程裡的動作,都是每位攝影人「當下對場景的感知,透過內心的感受加以回應世界所做下的決定」🔹
再加上拍照條件總非十全十限,器材的限制、環境的條件,時間的壓迫…,甚至是身體的不適,都無法很難讓每張照片理想條件下誕生出來,但無論如何抱著攝影的心態下,每個參數的取捨,都是為了「創作與藝術」做的決定,任何一個決定、哪怕是重複一來再來的拍攝,我認為對自己都是獨一無二。
若是這樣,當我們表達分享一作品,自然就不會有「差不多,這麼拍就好」的說法,但表達分享過程,仍舊像是說故事分享的過程,而「說故事」這件事本身又是另外一項專有的領域,追尋精美的攝影作品後,也該花點時間在「表達、說故事」下點努力,畢竟我們知道「藝術,包含了前段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後段分享表達的部分」,缺乏了前、後任一片段,都無法讓一張充滿靈性的照片,能被更多人看到、感受到。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性別角色例子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上一場《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活動中,幾位參與者不約而同的分享了面對自我認同與社會對於「女性」角色期待之間的掙扎。講者May則是透過自身在經營IG的心路歷程來展現人類學視野如何幫助她能夠重新定位自身作為健身網紅可以發揮的正面意義,化為這個世代如何理解女性之美的行動實踐。今天晚上將會是這個系列講座的最終場,邀請林宛瑩分享她如何將人類學觀點應用在職場上,以及她自己如何看待當代女性面臨的公私領域張力,大家可別錯過了喔!
接下來一起來關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的這篇書摘,藉由瑞典社會理解與體現性別概念的例子,反思自身所處世界看待與界定性別角色與分工的價值觀。
------------
...
從小建立新的男性特質——男孩們的「更衣室談話」
珊亞(Shanga Aziz)和羅傑立(Rogerio Silva)是兩個來自瑞典南部工業小鎮芬斯朋(Finspång)的大男孩,兩人都是體育健將,他們看見身旁的男性友人對待同性或異性的態度,像是用汙辱女性的字眼當口頭禪,把「同性戀」當髒話互罵,把女孩子當戰獵品炫耀……等等,這些種種在運動員中很常見、被認為很有男子氣慨的言談和聯想,威脅著整體社會的安全。
怎麼說呢?他們認為,男性為了滿足這樣的男子氣慨,往往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造成憂鬱、抑鬱,從瑞典自殺人口中有七成是男性中可以看出,男性的心理衛生需要更多重視。他們也發現,性犯罪的罪犯大多是男性,這種從小就強調陽剛氣慨,貶低其他性別的態度,是很危險的。
為了更了解這個議題,他們在進行活動之前,特地和一百多位女性接觸,了解她們對男性與性暴力的觀點。他們得到了一個結論:當男性成群結隊時,較容易出現逾矩行為,於是他們決定從他們很熟悉的、極強調陽剛氣質的運動社團上著手改變。
自二○一六年起,這兩個才十七八歲的大男孩,在芬斯朋當地的各個體育俱樂部進行一個叫「更衣室談話」(Locker Room Talk)的活動。他們鎖定十到十四歲的男孩,在他們進行運動訓練前,到更衣室內跟他們做十五分鐘的對話。
對話內容包括討論各種生活中可能遇見的性別議題,例如:男孩子可不可以哭?為什麼罵人「同性戀」?為什麼用貶低的字詞形容女孩子?他們不只跟男孩們對話,也跟著他們踢球、打球、訓練,透過相處,試圖把性別平等的觀念帶給他們。這個活動為期八週,雖然時間不長,但珊亞和羅傑立希望,至少可以在這些思想尚未定型的男孩心中種下一個性平種子。
他們的發想和行動不斷成長、發酵,從學校的創業課程作品,到獲獎、成立非營利組織,還有瑞典知名足球明星以身作則、出任代言人,更得到知名品牌支持。「更衣室談話」也從小小的地方行動,蛻變成一個全國性,甚至跨國的行動,受到體育社團和學校的廣泛支持。
這樣由兩個男孩開始重新定義「男子氣慨」的行動,十足展現了瑞典式女性主義的精神。無論從哪個性別觀點出發,性別平等與互相尊重,從來就不是一個只關注單一性別的議題。重視性別平等,並不是為了抬高社會中的單一性別群體或是打壓特定的性別,而是希望透過這樣的討論和改變,讓人人都可以不因性別受歧視,過上好生活,Alla ska må bra,如此而已。
(引用自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4181618)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參與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 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性別角色例子 在 藝文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8月 藝術】
.
在本月舉辦的女人節,黃鈺螢、李薇婷、王樂儀得以聚首暢談對性別、語言和社會價值等的看法。作為女人節的創辦人之一,黃鈺螢指過去能看到很多與女性社會角色或期望相關的活動,諸如結婚展、美容展等,但她希望能有一個專屬女性本身、關注其生命歷程的場合。而在訪問中途,黃鈺螢與李薇婷疑惑地看著沉默良久的王樂儀,王樂儀才緩慢地回應:「剛才不是我加入討論的節奏。」説罷,三人一同大笑,李薇婷旋即解釋:「是的,我們三人講話有三種不同的節奏。」不僅如此,她們三人以學者、文化評論人及創作人的身分切入討論,同樣體現了不一樣的生活態度乃至生命的面貌。
.
提及女人節,難免與「女性主義」、「女權」掛鉤,無奈上述詞彙在現今社會未必討好。作為性別研究學者的黃鈺螢指有人們或會誤以為是女性想要凌駕男性。正如曾有人問她會否認為創辦與女性相關的活動是在排斥男性,黃鈺螢直言感到大惑不解:「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強調自己的性別身份便等同排外?為什麼這樣做不是讓他人明白我們的視角?」相比之下,她更關心的是與權力與主體性相關的反思。「從前可能你有四粒魚蛋,我有一粒魚蛋,我們不是想把事情倒轉,非要我四你一,而是彼此可以各自擁有三粒魚蛋、或追求五粒魚蛋,甚至選擇吃其他食物。」她相信這是一種新的強大,無關乎凌駕他人。
.
身為文化評論人的李薇婷也指出性別之間的分歧:「大家似乎忘記了不同性別也可以溝通,反而很習慣以語言製造敵人。」她舉出性暴力的例子:「曾遭受性暴力的人口很多,有人會說『男人都會受到性騷擾啦,淨係你哋啲女人呀?』但後句是不需要的,我們沒必要攻擊同伴,真正的敵人應該是性暴力的加害者。」她們都認為語言的運用與性別塑造密不可分,除了觀察與分析當下的現象,身為創作人的王樂儀則偏向以創造推翻既有框架,「我甚至會思考,是否應該模糊掉所有邊界,我們才會比較自在。」
———〈超越「三」的生命面貌〉
黃鈺螢、李薇婷、王樂儀
.
文 / Kevil
攝/ Chung
.
完整訪問將刊載於之後期數。
. #女人節 #womenfestival #藝文青 #asartisticas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