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思覺失調症建立病識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思覺失調症建立病識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思覺失調症建立病識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思覺失調症建立病識感產品中有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王婉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長效針劑說好要試辦,一年過去為何什麼都沒有? 衛福部承諾:明年上半年正式提出試辦計畫 先前,我們曾經發表過「有病為什麼不吃藥?」,描述精神病人服藥的困難,除了藥物本身的副作用之外,服藥的過程更牽涉到家庭關係的維持與衝突。每天吃藥,除了提醒自己是個病人,家人也會反覆關心是否已服藥,而讓病人感到煩躁...

思覺失調症建立病識感 在 精神科與身心療癒筆記本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37:15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請問平常有什麼慢性疾病?」醫師詢問病人 「心臟病。」 「好的。」 「腸胃疾病。」 「還有嗎?」 經過了幾十秒的沉默後 「精神疾病。」 咦,你有突然覺得拗口嗎? 為什麼我們脫口說出精神疾病這四個字的時候,好像都會有阻礙?而回答出其他慢性疾病的時候,似乎沒有這樣的情形?...

思覺失調症建立病識感 在 精神科與身心療癒筆記本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37:15

#解明筆記 思覺失調症 Part 4 🌻剛過的這個周末,在台北正好有個展覽叫做《精神病人的房間》,主要講述的是思覺失調,人潮絡繹不絕,也代表越來越多人願意瞭解相關議題,真的很感動,也趁這個機會,再多解釋一些思覺失調的社會適應與復健過程。 🌱思覺失調症的病友病況十分的多變且複雜,每位患者的症狀、功...

思覺失調症建立病識感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1-02 13:07:28

《#幻愛》能不能愛自己才是真的 (8.6/10) ⠀ (Part2)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接續上篇文章 ⠀⠀⠀ 就表面而言,因為母親離世而失去情感寄託,認為自己不再被人所愛的阿樂,以及從小就在不健...

  • 思覺失調症建立病識感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16 18:00:35
    有 2,051 人按讚

    長效針劑說好要試辦,一年過去為何什麼都沒有?
    衛福部承諾:明年上半年正式提出試辦計畫
     
    先前,我們曾經發表過「有病為什麼不吃藥?」,描述精神病人服藥的困難,除了藥物本身的副作用之外,服藥的過程更牽涉到家庭關係的維持與衝突。每天吃藥,除了提醒自己是個病人,家人也會反覆關心是否已服藥,而讓病人感到煩躁,甚至覺得失去尊嚴。
     
    除了吃藥之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對此,我們向第一線精神醫療人員請教,其實目前除了口服藥之外,也有 #長效針劑,針對「思覺失調症」與「第一型雙極性疾患(俗稱躁鬱症)」這兩種精神科主要的重大疾病。
     
    當病人使用口服藥的療效佳、副作用也低時,醫師通常會與病人與家屬討論轉用長效針劑,希望讓病人持續治療、避免漏藥,也降低復發。
     
    英國 NAS 計畫相關的實證研究,早已指出長效針劑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療效,確實能夠降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不僅能夠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也減緩了疾病對家庭的壓力與社會的衝擊。
     
    目前臺灣也有多種長效針劑類型,第一線人員告訴我們,通常在病識感較佳,以及醫病關係建立完善的個案與家庭,便會考慮使用長效針劑。
     
    健保署雖然在 1995 年將長效針劑納入健保給付,也在 2010 年開辦「全民健保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甚至在今年 6 月還函文各精神醫療單位,表示並沒有針對長效針劑進行專案抽審。
     
    但,臺灣思覺失調症患者使用長效針劑的比例,依然長期偏低。
     
    根據健保署的資料,2019 年思覺失調症患者共計約 16.2 萬人,其中使用過長效針劑者約 2.4 萬人,只占整體的 14.6%,而且其中還可能將同一人前後施打不同種長效針劑重複計算。因此,實際上使用過長效針劑的人數,恐怕比 14.6% 還要低。
     
    對比於英國 NAS 計畫的研究結果,他們 10 年前使用長效針劑的比例,已達到 28 %。
     
    其實,在去年的衛福部精神疾病防治諮議會中,已決議政策應該朝向「非總額的支付方式」進行試辦,讓長效針劑的給付獨立出健保的總額管控,希望能讓病人與醫療人員有更多空間與治療選擇。
     
    該次會議紀錄明確指出:「有關社區精神病人長效針劑方案規劃,決議宜在實證基礎、以個案為中心之醫療模式下,且尊重精神科專業醫師之判斷及處方下規劃,訂出具體條件,並據以預估個案量,逐步試辦。」
     
    但是,衛福部這項決議,到目前為止將近一年的時間,都遲遲未見任何進一步的政策作為!
     
    對此,今日我在衛環委員會質詢衛福部。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表示:「目前長效針劑雖然可以用,但是有一些條件導致醫師不想用、或醫院不想大量使用,所以才會需要試辦計畫,看看能否調整健保相關規範,並且也需要經過健保的總額協商,因為要用的是總額外的預算來支應。不過總額外的部門金額原本就有限,所以還是需要經過協商,我們會盡力主導這件事情,讓它可以成功。」
     
    然而,就我們得知的資訊,其實不是醫療院所、第一線醫師不想用,而是因長效針劑藥價較高,受健保對整體藥費支出管理措施的影響,基層醫師即使基於臨床評估與個案意願,也難以開立副作用較小的第二代長效針劑,予以妥善治療。
     
    長效針劑以非總額支付方式試辦的決議,一年來沒有任何進展,不禁讓我們懷疑,中央是真的決心想要做這件事?還是總是要在每一次、每一次的悲劇發生後,才來談事後的彌補?
     
    對此,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終於回應:「我們希望明年的上半年,就能夠來提出」,並且也承諾,明年 4、5 月的時候,即可向衛福部確認試辦計畫的方向、具體的規劃及目標。
     
    未來,我們將持續追蹤試辦計畫的進度,完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治療選項。同時,我們依然強調,在藥物治療之外,國家也應以具體的政策作為,建立病人與家屬社區支持服務的網絡,才能相輔相成。

  • 思覺失調症建立病識感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16 07:30:00
    有 179 人按讚

    【他們不是自願生病的】: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李茂生教授直言:「精神疾病現在已經被汙名化,台灣民眾普遍將精神疾病患者當成異類看待」
      
    因為不夠了解他們,所以懷有恐懼與嫌惡之情,每當出現精神病患犯罪案件,就會引發社會排斥情緒,希望透過司法手段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將他們驅逐到社會邊緣,終身監禁或任其自生自滅,缺乏協助病患重回社會的意識。
      
    ■李茂生教授:精神疾病汙名化,協助回歸社會才是根本
    李茂生教授說明,精神疾病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復原期」等種類。如先前犯下鐵路殺警案的鄭嫌,就屬於少數「急性」案件,應透過短期、高強度的醫療監護有效控制病情,使其恢復到「亞急性」、「慢性」等較穩定階段,再輔以社區監控和專人照護,追蹤病患狀況,讓個案擁有病識感且維持一定的社交生活,日後協助監護處分個案回歸社會,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他們不是自願生病的」
    為穩定監護處分個案病況、幫助他們回歸社會,李茂生教授指出,除了透過現行的監護處分制度,還須落實症狀分級制度,輔以專人照護,也可將精神衛生納入社會安全網中,強化體系。
      
    社會安全網目的在於集結社會力量,建立社區和家庭為基礎的防護體系,李茂生教授認為,若將精神衛生納入安全網體系中,能在精神疾病患者發病時強制其住院治療。而當精神疾病患者在監護處分期滿,回歸社會時,政府也能透過社會安全網,持續對個案進行後續追縱、了解個案病況,達到有效治療的效果。
      
    然而,李茂生教授坦言,監護處分個案常因外界的漠視,得不到良好的照護,陷入惡性循環。如同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人權律師試圖找出精神疾病患者的犯罪動機,卻飽受民怨,認為罪犯無權得到社會的幫助與諒解。
      
    ■李茂生教授期盼外界能多一些同理、換位思考
    放下成見來幫助這群需要被照顧的人,在監護處分個案發病時,根據症狀落實分級戒護制度,派遣專人照護,並結合社會安全網的力量,持續追蹤個案狀況,讓個案在完善的社會照護機制下逐漸穩定,獲得重歸社會的可能。(資料來源:【註1】)
      
    ■衛福部擬修法開罰「報導不當扣連精神病與犯罪」
    專家指出,將「精神疾病」和「犯罪行為」扣連是常見的污名化,對精神病人及家屬帶來負面影響。衛福部擬修法增訂罰則,媒體在未經法院判決前,不得報導當事人疾病或障礙狀況。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諶立中 司長」接受記者訪談時表示,現行精神衛生法雖已規定,傳播媒體報導不得使用與精神疾病有關的歧視性稱呼或描述,並不得有與事實不符或誤導閱聽眾對病人產生歧視的報導。
      
    賴德仁教授受訪時也說,媒體針對精神疾病者的報導常有偏頗,如曾有一患者出現暴力行為傷害人,媒體去採訪公司,公司就說此人有「思覺失調症」。但事實是這名患者過去曾有藥癮,大腦才因此受損,媒體「未審先判」。
      
    另一種例子是,當重大社會案件發生,媒體常採訪精神科醫師「分析」加害人;但賴德仁教授說,精神科醫師不可能僅從案件型態及片斷資訊「隔空看診」。就算加害人曾有精神科就醫紀錄,也是個人隱私,不應該被揭露。
      
    賴德仁教授說:「衛福部的修法可能宣示性意義大於實質,但重點是希望營造友善社會,當病人都願意接受規律的治療,家庭又能接納,有好的社會支持,降低病人疾病惡化的風險,也可以減輕社會負擔。」 (資料來源:【註2】)
      
    ■精神病人社區照顧需求探討及評估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精神病人最理想的治療環境為「最少束縛且為病人最熟悉的環境」,因此,政府及相關單位致力推動社區復健工作。為精神病人推展醫療、復健、長期照護等連續性服務,期待能符合讓病人回歸社會的理念,乃衛生福利部當前施政之重要課題。
      
    過去臺灣地區長期以來,對精神病人的醫療過於強調住院治療。因此,精神病人經長期住院後,容易造成與社區隔絕、社會功能退化及日常生活處理能力降低,亟需藉由社區復健相關配套措施,來協助病人早日回歸社區。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新聞人 NewsPeople)「精神疾病遭汙名 學界盼落實分級戒護助回歸社會」:http://www.newspeople.com.tw/npro-200913-03/

    ∎【註2】: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報導不當扣連精神病與犯罪 衛福部擬修法開罰」: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4130040.aspx

    ∎【註3】: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精神病人社區照顧需求探討及評估】:https://forum.nhri.org.tw/outcome/publications/book-108-5/

    ➤➤照片
    ∎(中央社)【我們與惡的距離推向日本】:https://bit.ly/35Ye5rA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精神醫療、社區照護及長照服 務之挑戰與展望」:https://ksph.kcg.gov.tw/psychiatric/d4.pdf

    ∎【註3】

    ∎(中央社)「思覺失調患者的世界怎麼了?在虛幻與現實中拔河」:https://project.cna.com.tw/cards/20200508-Schizophrenia/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台灣精神醫學會
      
    #精神病 #社區照顧 #精神疾病汙名化 #精神衛生 #社會安全網 #賴德仁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 台灣精神醫學會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

  • 思覺失調症建立病識感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08 21:15:01
    有 1,718 人按讚

    「他們會突然發狂,我擔心被他們攻擊?」
     
    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仍存在著許多刻板印象,其中令大家擔心、害怕的,多半是認為,他們會突然發狂、失去控制,進而傷害無辜的人。
     
    但是,精神疾患者就一定會攻擊人嗎?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先前我們去向陽會所參訪時,遇到一位病友阿和。母親較為複雜的情感關係,以及父親的逝去,也影響了他的幻聽症狀,耳朵邊的聲音不時對他嘲弄,有時會出現過世的父親,不斷叫他去尋找殺父仇人。
     
    所以當他整夜睡不著的時候 ,就會跑到家裡附近的公園找殺父仇人,也認為也有人要來殺害他。過去,他這樣的行為與舉動,對於鄰里間容易造成了緊張與衝突。
     
    阿和來到向陽會所之後,與社工們建立起長期而穩定的關係,社工們發現,阿和的狀況出現時,多半是在沒吃飽、血糖比較低的時候。某一次阿和的幻聽強烈發作,阿和受不了又跑到公園要找殺父仇人,他把自己關在公園裡的廁所裡,拍打吵鬧。社工們立即跟上,很快的準備好各式食物,希望阿和能先進食,讓情緒緩下來。
     
    但此時的阿和,因為擔心別人要殺害他,對社工們充滿防備、懷疑食物裡是不是有下毒。社工們知道阿和的擔心,因此,每打開一包食物,社工們就先吃幾口,再邀請阿和進食,就這樣,阿和慢慢卸下心房,也從公廁的門下空隙接過食物,逐漸安穩下來。
     
    對阿和來說,因為媽媽的感情生活比較不固定,所以他根本不知道爸爸是誰,這個不斷叫他去尋仇的聲音,可能是基於對父親沒有著落的情感,也可能源自於他跟媽媽之間緊張的關係,進而衍伸出這個幻覺,反映對媽媽的不理解。
     
    社工們持續給予關心,讓阿和能好好吃飯,同時也培養他的運動習慣。放鬆之後,阿和在晚上便比較容易入睡,有狀況時,也都會打電話給向陽會所求助。建立起信任關係後,阿和也慢慢穩定了下來。
     
    另外,讓我更印象深刻的是,向陽會所的廚房,並不會因為害怕病友出現不穩定狀況,就把尖銳的物品藏起來。
     
    他們仍把菜刀或剪刀,放在固定的地方。
     
    因為他們知道,只要在這個會所內,對病友們有足夠的關愛跟支持,建立起足夠的信任關係,即使在不穩定狀況下發生爭執,也不會演變成無法收拾的衝突。
     
     
     
    基本上,只有被害妄想症、或有幻聽幻覺症狀的患者,才可能基於自己幻想世界的劇本,為了保護自己或其他原因,而產生攻擊行為。除此之外,多數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交上都是呈現害怕和退縮的狀況。
     
    對於有幻聽、幻覺的患者來說,幻聽、幻覺所建構的世界是非常真實的,他所要防衛的對象,是他幻想出來的、那個不斷貶低、攻擊自己的人。
     
    病友的幻覺就像是不同頻道的世界,幫助他們恢復穩定的關鍵點,就在於我們能否將這個頻道的世界,與現實銜接,把另一個世界的劇本拉回現實來對話。在幻聽或幻覺的症狀裡,劇情是幻想的,但其中的情緒、情感依然是真實的,可能存在著他們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又或者希望回應與母親的關係。
     
     
     
    我們以實際數據來討論,精神疾患者的犯罪率確實比一般人高,但都是以「微罪」為主,像是因為意識不清醒,可能拿了別人的東西,或是騷擾他人等等。
     
    但若是以嚴重的傷害或兇殺案件,則並非如此。
     
    根據英國的研究估計,該國 2003 年到 2013 年的陌生人殺人者,共 1,563 人,佔所有殺人事件的 25 %。陌生人殺人案件中,有精神疾患者只有 117 人,佔所有陌生殺人案件的 7 %。
     
    而 2017 年臺灣學者周愫嫻、吳建昌、李茂生教授等人綜合各研究的發現顯示,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殺人者比例不高,其中以思覺失調症、反社會人格、智能障礙較多。陌生人殺人者中,僅有約 5 -7 % 類似疾病或障礙者。
     
    這些數字顯示出,在嚴重的社會案件中,精神疾病者的犯罪率其實並沒有比一般人高,但卻因為被「特別標記」,才會形成比較危險的標籤。
     
    這些標籤,導致許多精神失序者害怕承認自己的疾病,外界的異樣眼光和社會的輿論壓力,讓他們不得不把自己隱身在大家看不見的角落,也因此難以得到需要的協助,讓他們的病情更加惡化。
     
    我們想消除這個污名、將這些標籤撕下。
     
    我們希望持續努力與社會溝通,讓大家能更了解這個疾病,才有可能減少社會對患者的偏見與歧視,讓他們有勇氣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進一步尋求醫療、復健與社區生活的協助,一步一步慢慢回歸到社會中。
     
    未來,我們也會針對先前幾篇精神失序者的誤解與迷思,逐一發表我們認為該努力的方向,也請大家共同關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