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思覺失調症分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思覺失調症分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思覺失調症分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思覺失調症分類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28的網紅劉南琦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昨天去上了一堂很有意思的課,「政治暴力創傷助人工作者初階培訓」。 其中分析了國家暴力對於個人心理的長遠影響力,也聽聞了19歲就到綠島「進修」,今年已是93高齡的蔡焜霖先生的歷史見證。 該委員會期待跨領域能投入,心理,社工,醫護等,就其專業參與其服務。概念很好,但只要提到「跨領域合作」這幾個字,本...

思覺失調症分類 在 鄧善庭|發瘋心理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17 12:52:16

精神疾患介紹第一發! 思覺失調應該是目前爭議數一數二的精神疾患了吧,層出不窮的攻擊、脫罪新聞,讓思覺失調更加蒙上一層陰影,甚至在大眾對此疾病都不瞭解的情況下,就被加上更多標籤🥲 這一篇簡單介紹思覺失調的症狀、分類及我們可以如何理解他們,但若要深入瞭解這些還遠遠不夠阿! 幸好! 仍有媒體願意持續...

思覺失調症分類 在 哇賽!心理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3 17:51:06

「媒體報導需注意標籤效應的影響」 學測放榜了,少數嗜血的媒體又利用這個機會炒作一些議題,昨天看到一則標題為「學測放榜 高雄這間高中沒人達40級分」,內容雖然是真實呈現學測結果,但這樣很可能會對該校的學生貼上不好的標籤,此報導實在不可取,為了不要幫他們衝點閱率我不放連結了。 就讓我們替記者講解一下...

  • 思覺失調症分類 在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1 10:42:10
    有 26 人按讚

    昨天去上了一堂很有意思的課,「政治暴力創傷助人工作者初階培訓」。

    其中分析了國家暴力對於個人心理的長遠影響力,也聽聞了19歲就到綠島「進修」,今年已是93高齡的蔡焜霖先生的歷史見證。

    該委員會期待跨領域能投入,心理,社工,醫護等,就其專業參與其服務。概念很好,但只要提到「跨領域合作」這幾個字,本人我就格外豎起兩只耳朵,想聽看看要怎樣的跨領域。

    其中彭仁郁委員提到暴力創傷的部分,剛好最近實在對創傷議題很有感觸,發現許多人對受害人的創傷服務不是太過自我,就是太陷入,認為愈接近受害者身邊才有資格照顧他。

    彭委員的觀點不免也有這樣的疑慮。她提到帶著某受難者就醫的過程,質疑「為什麼許多受難者『很容易』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而不是『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對醫師開出抗精神病藥物也有所質疑。

    首先,診斷不是你說了算。任何疾病,包括精神疾病,不一定要聽到完整的生命故事才能下正確的診斷,診斷是根據當下的症狀資料來判斷的,如果病患長期的確有幻聽、妄想,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的分類,下思覺失調的診斷有何不對?

    是否符合PTSD,那要看醫生當下是否收集足夠PTSD的症狀,可以下這樣的診斷,如果病人只來看那麼一次,沒有回診,就責怪醫師不夠了解病人,我想應該所有的精神科醫師都會拍桌抗議了。

    不是你以為他有PTSD,你覺得應該是PTSD,那醫生就要迎合你的想法,這樣的話醫師的專業在哪裡?臨床上我常遇到許多初診病人,信誓旦旦的跟我說,我就是人格分裂,我就是躁鬱症,結果大部分說自己人格分裂的人其實是情緒問題形成的防衛機制,如解離等;大部分說自己躁鬱的人,其實是焦慮。

    想要真正的跨領域合作,不能只說漂亮話。站在自己的立場,讓各專業來為你的個案服務,這不叫跨領域而叫傲慢。

    想要跨領域,就要在語言上也要基於方便對話來貼近各領域,而不是賣弄傳統精神分析深奧難懂的名詞(對,我就是不惜要得罪某些人,明知大家不懂也要撂名詞吊書袋,你們不能說白話文嗎,還是要證明你們很會?)

    要跨領域合作,麻煩請先學習尊重各領域專業,如果不懂,就問,沒有得不到的答案。期待跨領域合作真的可以達成。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 思覺失調症分類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05 17:30:01
    有 4,030 人按讚

    「減輕精神疾病照顧者壓力,別再有下一個人倫悲劇發生」
     
    上個月,台南發生年邁母親持刀砍殺思覺失調症女兒的人倫悲劇,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作為精神障礙者的照顧者所背負的壓力與煎熬。
     
    目前約有 87.6 %的精神障礙者居住在社區之中,顯示出除了醫療端的協助之外,社區支持服務有其必要性。因此,過去以來,我們致力於希望能爭取更多資源,讓社區支持服務的佈建可以更加完整。
     
    對此,今天我也在衛環委員會提出質詢,希望衛福部正視精障者社區支持服務不足的困境,分擔精障者家屬的照顧重擔,我們提出的兩項訴求,也向衛福部爭取成功!
     
    🔺重新調整「精神疾病患者照顧體系分類」,並於一個月內提出期程!
     
    目前我們對精神病患照顧體系的權責劃分,其實從 1998 年來便沒有調整過,當年衛政、社政、勞政等相關單位,將個案依「需積極治療」、「有復健潛能」、「呈現慢性化」等分成六大類,但這樣的權責劃分,依目前看來,其實是非常斷裂,甚至沒有法源依據。
     
    經過長達 22 年的今天,這樣的分類,似乎已無法符合目前精障者的需求,因此,我們認為有重新調整的必要。
     
    對此,石崇良次長坦言,當時的醫療制度跟現在已經不同,而且當時做這樣的劃分,確實沒有法源依據。未來將會依照現有的照顧體系,特別在社區支持度的部分,找專家學者重新進行檢討,並於一個月內提出規劃的方向與落實的期程。
     
    🔺只要是精神障礙者,都應該是《身權法》的服務對象!
     
    先前,我們曾詢問衛福部及社家署,若依照目前權責劃分表的分類,需要積極治療的第一類至第四類的精障者,如果也需要社區居住服務的時候,應該如何協助?
     
    我們總是得到「主要由醫療端處理」的回應。
     
    然而,精障者隨著生活、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會有所變化,不只有疾病的治療,也可能合併兩種以上的需求。目前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對精障者的社區資源佈建不足。以 2019 年的情況而言,家庭托顧在精障者的服務人數,僅佔整體的 2.8 % 。
     
    我們理解家庭托顧在精障者的服務困難度,但,我們能否考慮在其他項目,例如社區居住、社區式日間照顧的部分進行加強,提升精障者的服務人數?
     
    對此,石次長回應,目前社家署與心口司已密切討論,如何強化精障者的社會支持,並且也認同我們的想法,無論是哪一個類別、無論劃分表如何調整,只要是精神障礙者,都應該是《身權法》的服務對象。
     
    我們非常感謝衛福部的正面回應,未來,也希望能夠持續協力減少精障者回歸社區的阻力,讓家屬留有喘息的空間,減少照顧悲劇的發生。

  • 思覺失調症分類 在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14 08:51:18
    有 47 人按讚

    又聽到因為家人生病,被交往對象退婚的例子。

    每每聽到這種認為精神疾病很恐怖要極力避免一絲絲遺傳可能的白痴,心裡總是很憤怒:最好你家裡都沒有半個人有先天疾病、沒有慢性病史、健健康康到睡夢中離世,有﹖沒錯,有才是正常的。

    (其實會用這種爛理由的,根本是個人品格問題,還有就是這段感情根本不行,只是胡亂找理由而已)

    那為什麼精神疾病就得背負比其他疾病更沉重的代價,遺傳難道是影印機,會原封不動的拷貝所有致病因子嗎﹖如果是機率問題,逃避這種未知機率的舉動到底是不是明智的﹖

    先來說說精神疾病有多少成分是先天的﹖

    目前思覺失調症比較支持這樣的證據,但其實其中有幾點弔詭之處:

    1.大部分思覺失調病人的父母都沒有得思覺失調症。

    2.思覺失調症病人的生育率很低。(以上分類來自「背離親緣」一書)

    不要說生育,就連結婚的病人都是少數,就我經驗的病患當中,能結婚且能維持婚姻品質的大概不到1/10,更別說有小孩了。所以且不論人權,這疾病本身連好好生活都已是不易。

    照這樣算來,思覺失調的病人應該愈來愈少才是,為什麼病患人數有增無減﹖

    這有幾個可能的解釋:

    1.有此基因遺傳的人並未得病,但卻會遺傳給後代。

    2.後代具有患病基因的人不一定會生病,受到非遺傳的促發因子如帶有壓力的環境因素,才有可能發病。

    3.遺傳只是先天型態的一種,是否會發病還得看他的生理發展過程是不是出了什麼細微的差錯,或者基因缺陷到了自己身上,就變得活躍起來。

    像思覺失調這種疾病,絕非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態度,或沒辦法正向思考才生病之類的,也絕非由一等親是否有病來決定,它就這樣來了,在我們還沒來得及找原因的情況下就發作。

    所以這就是許多病患家屬的感情路走得辛苦的原因,因為對方會擔心與他們結婚後,自己後代也會沾染到不乾淨的成分。

    可惜疾病無所不在,它總發生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就像你以為思覺失調一定生出思覺失調,但可憐見的,他們多半沒有後代啊,你還想怪罪誰﹖

    這無疑在提醒我們,生命就該好好珍惜而不是揮霍,可惜的是,幾乎只有在曾經受過類似生病或死亡威脅的人,才會真的願意去珍惜。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