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思考過程紊亂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思考過程紊亂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思考過程紊亂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思考過程紊亂定義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

思考過程紊亂定義 在 辰榛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7 02:26:43

⠀ 「你眼中的精神疾病患者,是什麼樣的人?」 ⠀ 🔖今天來讀 #瘋癲與文明 ⠀ 不知足、危險、不定時炸彈......,你對精神病患者有著怎麼樣的想像呢?那些所謂「異於常人」的瘋癲,又是界線分明、實然存在的嗎? ⠀ 📖 瘋癲意義的流變 ⠀ 古希臘時期,人們崇尚體液、元氣理論,主張激情和體液會相互影響,...

思考過程紊亂定義 在 ?翎 Chun?手寫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1 21:22:06

2019/06/29🌟  在衝刺完忙碌的一個學期後,鮮少感冒的我喉嚨發炎,昏睡了幾日才慢慢康復;近日課業上遇到一些狀況、瓶頸,手寫的追蹤人數也不斷下滑,內心陷入亂亂的黑暗裡,不知所措,卻也奮力著爬出晦暗的深淵。  我急於尋找這些狀況的解決方式,努力的學習、模仿,卻換來一身的狼狽與不安,無論再...

思考過程紊亂定義 在 許多事物的謎底都是普通的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1 20:25:53

2018/06/23 ⠀ ▌朴贊郁復仇三部曲:《我要復仇》、《原罪犯》、《親切的金子》 ⠀ 認真說起來,朴贊郁的電影儼然成為了令我難以筆述的人生經驗。說得羅曼蒂克一點,我想那更趨近一種精神上的解脫。 ⠀ 身為一個平凡的 20 多歲青年,生命中從未出現什麼需要血債血還的生死大仇,從小到大如車廂般環環相...

  • 思考過程紊亂定義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9 20:00:23
    有 2,337 人按讚

    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
    ⠀⠀⠀⠀⠀
    以下非建議順序,單純列出幾部,先來看《#青梅竹馬》。
    ⠀⠀⠀⠀⠀
    吳念真說:「其實楊德昌有一核心主題:時代變革中,人在其中的生存到底適不適合?孝賢扮演的角色是在迪化街賣布的,正尋求一種轉變,思索要不要到國外做生意,但受限於個人認知或本身的性格,註定會受到挫折。有一場在 Pub 的戲,那些知識份子在講些無聊的笑話,對方聽到他是賣布的,不屑的態度溢於言表。阿欽也是被時代所犧牲,他年輕時候是打少棒的,後來少棒沒了,他也就完了。
    ⠀⠀⠀⠀⠀
    有一天,我去天水路找朋友,看到一個傢伙在賣甘蔗汁,他竟把攤子整個推到路上來賣,警察前來驅逐,他不肯挪動,警察無計可施便走了。那個攤子上掛了三張照片,都是他跟蔣經國握手的畫面。出於編劇本能,我就去跟他聊天。他說,他從中學時代就被抓去練拳擊,成為國手,有一年,準備赴加拿大參加奧運,但那年加拿大已經和中國建交了,竟拒絕台灣代表團入境。台灣大隊人馬在日本等簽證,等到最後仍然沒能參加。回來後,他就去當兵了,退伍之後,什麼都不會。他說:『我要生活啊!我為了國家這樣練拳擊,練到最後也沒有機會!』那張照片就是他參賽前受蔣經國召見所拍下的。他覺得國家沒有照顧他,他這一輩子都毀了。
    ⠀⠀⠀⠀⠀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楊德昌聽,他覺得很有意思,後來還很高興打電話給我,說:『我們應該把這個弄出來,我已經想到題目了!』他常這樣,劇本還沒想之前,想題目、想海報、想工作人員要穿的 T 恤想得很高興,像小孩子一樣。他講了一個題目我覺得很棒 ───《業餘生命》。亦即三十歲之後的生命全是業餘的,因為生命在此之前已經過完了。以演藝界的人為例,可能三十歲之前所有掌聲就已經得光了。《青梅竹馬》裡,阿欽那個開計程車的角色基本上就是業餘生命,是一個挫敗的人。
    ⠀⠀⠀⠀⠀
    你吞不吞的下那口氣?會否覺得自己被虧待?」
    ⠀⠀⠀⠀⠀
    ⠀⠀⠀⠀⠀
    接著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楊德昌導演刻劃著純真的失落、道德的崩毀與理想主義者的殞逝,那時候的人們極其壓抑絕望、迷惘挫敗,無力改變現狀的父母將一切希望放在孩子們身上,用功讀書成為唯一一條出路,不安瀰漫的社會氛圍似乎一觸即發,族群對立,械鬥滋事,然而始終沒有人死的像個英雄,只能活著見證自己變成一個惡人,變成一個被大時代殺死的恐怖份子。
    ⠀⠀⠀⠀⠀
    因此在一則撼動社會的情殺案件背後,不只關注著 1960 年代的日常生活,同時掀開存在於社會新聞裡的人之價值,透過鏡頭探問著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是什麼樣的因素,導致一個毫無前科的高中生成為滿身血污的殺人兇手?帶有史詩氣勢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英文喚作「A Brighter Summer Day」,重點就在「Brighter」,有比明亮更明亮之處,周遭就有比黑暗更黑暗之處,手電筒光線所及成為光明與希望,也因太過刺眼只能看見一半的真相,其他陰影滿布的地方則彷彿更加混沌不清,潛伏一旁的暴力蠢蠢欲動,價值觀不停偏斜擺盪,無論大人或是孩子都難以在顛沛流離中想像未來的自己的樣貌。
    ⠀⠀⠀⠀⠀
    小四澄澈而直接的雙眼於卡奇色制服堆裡顯得格外與眾不同,比起同齡的朋友他略顯沉默壓抑,臉上讀不出任何情緒,沒辦法真正融入不良少年的幫派核心,也沒辦法過著完全遠離紛擾的學生生活,不上不下的成績只能考上建中夜校,就如生於公務員外省家庭的狀況。張家的父母無可挑剔,媽媽勤儉持家,爸爸有自己不容動搖的原則,不但適時傾聽孩子的想法,為孩子據理力爭,也身體力行教導下一代做人必須光明磊落問心無愧,自己的未來要憑著自己的雙手決定。
    ⠀⠀⠀⠀⠀
    直到警備總部的人登門將父親帶走的那一天,直到白色恐怖真正在張家掀起驚濤駭浪的那一天,一顆又一顆的大型冰塊靜置走廊,一疊又一疊的空白稿紙擺在眼前,以失去時間感的精神壓力呈現人們漸漸產生斷裂的過程,原來國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我們的人生,原來個體的命運從來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原來過去深信不疑的公理正義都是滿紙荒唐言,比起貧窮,絕望才會真正讓人變得滄桑、憔悴、黯淡與不堪,只見他茫然盯著桌上的食物,卑微請求老師網開一面,再也抬不起頭面對如此踐踏人性的國家與社會。
    ⠀⠀⠀⠀⠀
    舉凡善良、公平、正義等擲地有聲的名詞,並非有錢人的餘裕或底層者的嘲諷,也不是崇高空泛的道德標準,那些拚命守護的,就是為了下一代的目光與希望,往往等到事情發生了,才會知道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多麼深遠。Honey 不惜代價對抗、維繫小四最後一線理智的,都是小明,是純真與救贖的象徵,然而一句當頭棒喝「我和這個世界都是一樣不可改變的」,意志的斷裂巨大到再也無法挽回,不可以被人瞧不起,不可以被世界的醜陋吞噬,那一把短刀殺死了愛,殺死了過去的小四,也殺死了一切理想中的美好期許,時代將青春、信念摔得粉身碎骨,只留下了選擇在風中搖擺的草,殘破地隨波逐流。
    ⠀⠀⠀⠀⠀
    ⠀⠀⠀⠀⠀
    而後看《#恐怖份子》。
    ⠀⠀⠀⠀⠀⠀⠀⠀⠀⠀
    不安、疏離、壓抑、暴力、無解,交疊在楊德昌質樸且暖色調的台北日常恐怖之中,鏡頭下這群人困在無限循環、一成不變的日子裡,他們以為人生應該要有另外一種模樣,不缺物質的執意追求虛幻的精神生活,手頭不寬裕的以為擁有金錢便能迎來新的起點,是每位理想主義者不偏不倚走向憤世嫉俗,也就是恐怖份子的過渡期。
    ⠀⠀⠀⠀⠀
    「在他鏡頭下的台北是一個很雜亂的、拼湊的城市,沒有統一的建築與美學。楊德昌有句名言:『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身為戰後這一代,我們經歷過台灣非常破落而貧窮的階段,早期又面臨戒嚴,必須反抗威權、反抗貧窮、反抗這個破敗的城市,由此給我們帶來力量。」
    ⠀⠀⠀⠀⠀
    吳念真認為,臺灣最好的電影有兩部,一是楊德昌《恐怖份子》,二是侯孝賢《童年往事》。
    ⠀⠀⠀⠀⠀
    在看似平靜的舊時台北,參差不齊的老舊公寓比鄰錯落,以槍聲劃破天際,也以槍聲劃下句點,三條故事線有條不紊地穿插、糾纏,慢慢收攏成一個故事,巧妙透過後設手法導向亦真亦假的結局。李立中和周郁芬一對中產階級夫妻,有潔癖的先生雖然收入足以餬口,但自私自利的他職場始終不順遂;婚後求子不得,足不出戶的妻子專注於撰寫小說,卻因生活百無聊賴而坐困愁城,無法突破寫作瓶頸,一日,一通匿名來電,讓她下定決心為自己的生活做出改變。來電的就是位混血少女,也是楊德昌開始構思《恐怖份子》的契機,如實反應台灣當年美軍駐紮的時代背景,母親活在逝去的西洋老歌之中,年紀輕輕的淑安則與不良少年為伍,為了金錢成為行竊慣犯,長期遊走在法律邊緣。因一條故事線再衍生另一條故事線,又因另一條故事線而發展出另一個完整的世界,家庭寬裕的少年攝影師小強愛上內心虛構的神秘少女形象,拼拼湊湊出看似合理的故事,每個人看見了部分的真相,每個人也同時被蒙在鼓裡。
    ⠀⠀⠀⠀⠀
    「什麼是虛構?什麼是真實?風一吹,照片中的人就變得零碎,彷彿她是拼湊而來的。整個城市也是一樣,這是一個拼湊的世界,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一部分,並非真實的全貌。」
    ⠀⠀⠀⠀⠀
    女孩凝視著自己的照片,照片裡的眼神斜斜盯著男孩的位置,男孩從那處望向了女孩,三個畫面在短短幾秒的剎那建構出抽象而立體的空間,似乎時而行走於夢境,恍惚置身於現實,台北就宛若一個庸俗沉悶、乏善可陳的夢,彼時是,現在仍是,人人嚮往自由,人人求而不得,無論你腳踏實地過日子,或是企圖與眼前困境對峙,都無可避免一步一步靠近背後的深淵。
    ⠀⠀⠀⠀⠀
    「片中,大台北瓦斯球代表的是一個快要爆炸的東西,暗示著危險,楊德昌鏡頭下的城市好像都走在邊緣上,隨時會發生狀況,跟他的個性很像,因為他事一個很敏感、細膩的人,看什麼事情都覺得不太對勁。就像《一一》裡頭,洋洋喜愛拍人家背部,這其實貫穿了他所有創作,楊德昌在看人的時候,總看到別人沒看到的面向。」
    ⠀⠀⠀⠀⠀
    ⠀⠀⠀⠀⠀
    最後,我們看的是《#一一》,最喜歡的一部。
    ⠀⠀⠀⠀⠀
    以婚禮開始,以葬禮作結,這些都是平凡無奇隨處可見的生活,也會發生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事,卻以溫柔的電影語言交織成文化背景之下的共同回憶與課題,在多年後依舊發人深省。簡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撐起台灣經濟奇蹟的代表性族群之一,也就是中產階級與中小企業,無須終日為錢勞心傷神,但人生不會因此而少些煩惱。爸爸 NJ 和幾名同儕合夥開創一間電腦公司,妻子敏敏是標準的家庭事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兩夫妻膝下育有正在就讀北一女的女兒婷婷,和八歲的兒子洋洋,這一家人面對小舅阿弟的婚禮的同時也面臨長輩的腦溢血昏迷,NJ 甚至在圓山飯店巧遇了初戀情人阿瑞。
    ⠀⠀⠀⠀⠀
    這個壓抑的中年男子,幾乎可以說是吳念真的化身,NJ 的父親形象,也可於李安「父親三部曲」中清楚察覺,傳統定義中一家之主的特質,如此衝突而缺乏溝通的家庭樣貌,從不同時代、不同年齡層都能窺見父親威權角色與早期家庭結構的瓦解。努力撐起一個家的背後,也有我們未曾發覺的浪漫餘暉,是不是人總有一天都需要在現實生活與理想愛情之間擇一呢?
    ⠀⠀⠀⠀⠀
    在 NJ 與阿瑞的日本、婷婷與胖子的台北交織成了愛情詩篇,此端是自己久別重逢的年輕歲月,彼端則是女兒摸索愛情的未知期待,彷彿換了一個時空,婷婷也經歷了爸爸曾經走過的路,只是可能在愛與不愛之間就這麼毫不留情地一分為二。生活在台北,任誰都曾去西門町看電影,任誰都曾踏過無數次的武昌街,任誰都曾獨自佇立在車燈閃爍的路邊拼湊破碎的心,任誰都曾在吵雜壅擠的世界裡備感孤獨。
    ⠀⠀⠀⠀⠀
    《一一》是時代的縮影,從街道、天橋、紅綠燈平凡的日常畫面裡我們看到光陰流逝的證據,也感受著台北獨特的城市韻味。《一一》更是社會的縮影,每個角色在我們生活中都不陌生,有先上車後補票,也有發乎情止乎禮,有看似美滿的家庭,也有複雜紊亂的鄰居,有為求利益不擇手段的嘴臉,也有盼以真誠待人的無奈。
    ⠀⠀⠀⠀⠀
    「誠意可以裝,老實可以裝,交朋友可以裝,做生意可以裝,那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是真的?」短視近利、投機取巧,許多企業奉行利益擺第一的宗旨,公司需要賺錢是天經地義,卻非以長久經營的角度思考,於現在的食安危機、黑心食品、詐騙猖獗、缺乏國際競爭力等層出不窮的問題上浮現,畢竟有所得的同時都必須付出代價,這些代價都將落在下一輩的肩頭上。NJ 憤而掛上電話,拒絕接觸公司決策,也許惱怒的不只其他人的反反覆覆,而是此類罔顧未來和台灣商譽行為,如此成就經濟起飛錢淹腳目的共業,之後則必須由洋洋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慢慢償還。
    ⠀⠀⠀⠀⠀
    耐人尋味的名稱「一一 A One And A Two」,無論指的是兩個人、人與人,還是存在於每個角落的二元對立,也就是洋洋始終想捕捉的「後腦勺/看不見的後面」,都給人異常豐富的留白與思考空間,好與壞、對與錯、愛與不愛、真誠與偽裝、年輕與遺憾、喜宴與喪禮、送往與迎來,從楊德昌的鏡頭之下感受到的,是每個人看似互動密切又形影疏離的灰色地帶,更隱約透露出了一種反璞歸真的成熟心境。
    ⠀⠀⠀⠀⠀
    ⠀⠀⠀⠀⠀
    (本文引述的文字除電影台詞外皆出自王昀燕《#再見楊德昌》一書。)

  • 思考過程紊亂定義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06 18:00:14
    有 19 人按讚

    #主題特陳 #疾病與人

    維基百科說:「疾病是生物在一定原因的損害性作用下,因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伴隨特定症狀及醫學徵象,造成疼痛、異常行為甚至死亡。而疾病之所以能被分類、命名且具有相依的治療方式,則是因為人的存在、研究與定義。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影響,人心惶惶。在這場前方未知的疾病戰役中,我們看見了人類世界裡所有可能的聲音,因著恐懼、憤怒,抑或權力和自私而發。不禁思考,疾病蔓延之外,相聚而來的會是人類深刻自省和世界萬物共處的開始?還是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互相怪罪的開端?

     
    青鳥主題特陳「疾病與人」,精選醫療相關著作、作者與其延伸之人類學課題。不只關注傳染病,也深入探索不同疾病在人類世界中引起的種種,你可以相信一篇報導、相信一本書、相信一個人,如果這些相信能夠帶給你一點點慰藉,但希望你永遠能夠反覆辯證這些相信,永遠保持懷疑。這才是閱讀!
     
    —————————————————————————————————————
    今日選讀| 許爾文.努蘭《醫魂:醫療現場的21則啟發》
    —————————————————————————————————————
     
    生命從開始到結束,都與醫學有關⋯⋯本書作者努蘭以說書人的角色作為媒介,用二十一則精煉的小故事傳達出:完美的醫療行為不一定以康復告終,但必定是由醫生與病患共同譜出的樂章。醫生不是冰冷又遙遠的權威者,而是與病患同一陣線的鬥士,一同挖掘與探討疾病、甚至是生命靈魂的本質。
     
    「我的生命可能看似失去人性而且退化如嬰兒一般,這些都是事實。但是,我的床邊有一扇窗戶,每天早晨我看著太陽升起,聽著小鳥唱歌。對我來說,那是個恩賜。這就是我的答案,是的,我想活下去。」來自一名神經科病患的獨白。
     
    每個想活下去的人,每個戰勝疾病而能夠順利活下的人,背後都有一位盡心盡力的醫生、一整個醫療團隊的支持與照顧。致敬所有懷抱著偉大醫魂的醫療工作者!
     
    最後:病毒是可以治愈的,但患病時所受的歧視和心理創傷可能是一輩子的。(引自林韋地老師),希望大家可以尊重、友善。
     
    #勤洗手酒精消毒 #注意衛生飲食多蔬食
    #口罩夠用就好 #你如果ok就讓需要的人先領 讚

    時報出版

  • 思考過程紊亂定義 在 榮格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0-01 09:34:43
    有 27 人按讚

    【網路文章】榮格與曼陀羅

    一、榮格為什麼要研究曼陀羅?

    最早把曼陀羅引入心理治療的,是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榮格曾經與弗洛伊德關係密切,但1913年兩人決裂,榮格心理受創,退而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並一度備受幻覺折磨而瀕於崩潰。此時,榮格身陷「中年危機」而不得不重新審視生活,並從內心探索最深處的自我。

    為此,他記錄了自己一些夢境和幻象,並隨後將其整理為《黑書》《Black Books》(當今只個別人手中有此書稿)。同時,在托妮·沃爾夫的精神支持下,榮格也著手開始一項重要寫作,並配以其親手繪製的插圖,這就是著名的《紅書》。

    二、《紅書》

    《紅書》正是榮格「積極想像」之所得。依他所述,曾有兩靈造訪,一跛腳老人,一美貌姑娘,自稱以利亞(Elijah)和莎樂美(Salome),並攜帶著一條大黑蛇。老人之後再進化為腓利門(Philemon),姑娘成為阿尼瑪,分別代表其理論中的「自性」(來自無意識的自我審視,也是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和男人無意識中的女性。在此經歷中,魔、聖、妖、靈紛至沓來,他欲拒還迎,視之為心理分析的實驗,一種自願與無意識的近身肉搏。依其傳記作者芭芭拉·漢納的記述,此時榮格下定決心,無論何方神聖在夢中顯靈,他必不會任其憑空消失,直到他們向他彰顯所為何來。在此過程中,榮格自己開始繪製大量圓形的抽象圖案。

    後來榮格發現,他所繪的那些圓形圖原來就叫Mandala(梵語,曼陀羅,亦稱輪圓)。根據他所說,「曼陀羅是自性(self)整體的一種心理表達」。換句話來說,「一個嚴厲的圖案罩上這種圓形意象(image)可以補償心智的失常與困惑,也就是通過構建一個連接萬事萬物的中心,彌補了心智的失常與困惑」。

    原來我們每一個人的原型都是分裂的,以至於我們需要「曼陀羅」讓它整合起來。曼陀羅的能量來自圓滿具足而無所欠缺的自然力。透過精密的圖騰、壇城能量、幾何中的結構奧秘,且利用色彩的力量,連結內在的圓滿力,共同創造強有力的能量圈,將其導引至生命的本體。

    榮格的第一幅曼陀羅:進入秩序 榮格的第一幅曼陀羅是在1917年繪製的,名為《萬物體系》(Systema Munditotius)。在那段時間,榮格是一名關押英國人的營地長官,他每天早晨都在筆記本上勾畫曼陀羅圖形。他在書中寫道:「對於這幅曼陀羅,我當時並不知道它的意義所在。」心理分析師Hams(2011)分析了這幅曼陀羅,認為榮格表面似乎是在為世界物種定位排序,實際上是通過象徵的方式在努力建構內心的平衡與秩序。

    三、曼陀羅繪畫中期:自性的形象

    在面對無意識和自我治療的中期,《紅書》中有兩幅曼陀羅可以代表著榮格內心世界的轉化。這兩幅作品也經常被引用在他後期的著作當中。第一幅《四位一體》,其中心有個太陽,太陽周圍有十六個圓球及裝飾品,最外周有四個小圓,圓中各有一人的圖像。

    當時這幅畫的意義並不清晰,多年後,榮格重新分析這幅畫,並逐步完善他的心理分析理論。在《榮格全集》中,他的分析如下:「它們表示了人格的四個方面,或者說是屬於自性邊緣的四個原型意象。兩個女性的意象不難認出是阿尼瑪原型。老人對應了意義與精神的原型,而黑暗地獄的形象是智慧老人的對立面,稱為神奇(有時是破壞性)的路西弗元素……圓圈外用四種顏色所繪製的十六個圓球來源於眼睛,它們象徵著意識的觀察與分辨功能。同樣,在另一個圓中的裝飾品都朝向內部,如同把外面的內容傾注至中心一樣。另外,外周的裝飾品好像是從外界接受事物。這就是在自性化的過程中,把早期投射的能量流再一次回收並且整合至人格中心來。」從這一幅曼陀羅來看,榮格能夠把難以名狀的無意識心理特質(阿尼瑪和陰影)用清晰的意象表達出來,並試圖整合,中心的太陽象徵後來他所認為的自性(Self)的原型。自此,榮格開始流露出他的自性理論。另外一幅《星星》曼陀羅繪畫是上一幅《四位一體》的延續。

    榮格對它的分析是:「和前面中心為太陽的畫相一致,這一次用星星來象徵著中心,這是非常典型的意象。太陽是一顆在天空中能夠發光的星星,展現了內在的自性,代表內心自性的星星呈現在紊亂無序的無意識中。該畫用四種顏色來強調四個方向輻射的結構。這幅畫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把自性的重要功能定義為對抗紊亂。」從這幅曼陀羅作品及榮格的相關論述可知,在繪畫此圖時,榮格雖未能確切理解其意義,但是內在的自性原型已發揮整合功能,榮格內心的紊亂已經開始得到整合。當然,這幅畫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它讓榮格更明確了自性整合對立、混亂的功能。

    四、曼荼羅繪畫後期:中心的意義

    後期,榮格更深入到集體無意識中,認識到曼陀羅與自性原型、共時性之間的關係。《永恆之窗》與《黃金城堡》是榮格曼陀羅繪畫後期最重要的作品。《永恆之窗》是榮格根據他所做的夢境而繪畫出來的,這個夢記錄在自傳《回憶·夢·思考》中。他夢見自己出現在英國的菲利普,在某個雨夜與一群瑞士的朋友走在當地的街道上,不久他們遇到了一個形狀如同車輪的十字路囗。好幾條街道從這個車輪輻射出去,而交叉路口的中心則是一個廣場。廣場的中央是一個圓形的水池。水池的中央是一個小島。雖然四周很黑暗,但中心的安全島卻顯得十分明亮,安全島上只長了一株開滿紅色鮮花的木蘭樹。他的同伴似乎看不到那棵樹,而榮格卻被它的美麗所征服。在《榮格全集》中,榮格評論:「這幅畫包括了花、星星、圓圈,打算把城市分成由中心向外周輻射的布局。整體看起來,如同一扇朝向永恆的窗。」

    榮格根據這次夢和這幅曼陀羅作品,在《回憶·夢·思考》中寫道:「通過這個夢,我明白了,自性就是方向與意義的原則和原型。其治療性作用就隱含其中。對於我來說,此刻的頓悟就是要通往這幅畫的中心,這過程擁有治療的作用。而有關我本人的神話也在這細微跡象中產生出來了。」
    《黃金城堡》是榮格最後一幅曼陀羅作品,繪製於1928年。這是一座具有城、護城河、街道和教堂,以及被規劃為兩層的中世紀城市。中心的城市同樣由牆和護城河組成,如同北京的紫禁城,也類似於唐卡中的壇城。這些建築都朝內,向著中心。中心是一所有著金頂的城堡,它同樣也被外周圍繞。至此,可以看到,榮格內心已經呈現和諧有序的狀態,並能夠通過這些曼陀羅來理解內部心靈與外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從而催生了共時性概念。

    五、繪畫中的心靈轉化

    從這五幅具有代表性的曼陀羅作品及後來榮格對自己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曼陀羅繪畫所帶來的心理轉化過程。初始階段,在《萬物體系》中所繪畫的內容主要是低等的動物,在象徵層面,它們涉及個體無意識的本能衝動。榮格正是通過為萬物定位來強自我的控制力,從而獲得對無意識本能的制約。可以說,這時候無意識所涉及的深度比較淺,處理的僅是個體無意識層面。
    隨著曼陀羅繪畫的深人,集體無意識的原型逐漸呈現在畫面之中,比如《四位一體》中出現的阿尼瑪、智慧老人、陰影、自性等。通過這些意象,榮格能夠深入自己心靈的深處並理解它們所象徵的意義。同時,集體無意識中自性原型也被曼陀羅繪畫所激活,逐漸發揮它整合對立的功能。榮格的人格結構已經基本穩固,對出現的幻象能夠控制住。
    在繪畫的後期,通過《永恆之窗》,榮格認識到個體心靈的核心並非自我而是自性。認同自性,認清楚本來面目,聽從內在的安排,使榮格獲得了內在療癒。同時,自性的整合功能不僅體現在對內心世界的秩序上,更體現在心靈與現實的統一。
    於是,通過《黃金城堡》,榮格獲得對「共時性」的理解。繪製曼陀羅這段經歷不僅療癒了榮格,更讓他理解到集體無意識的存在,並把曼陀羅作為自性原型的重要象徵,從而開創了心理分析的自性理論。在該理論中:自性與曼陀羅為本質與現象、原型與象徵的關係,二者密不可分。後來榮格的自性理論成為心理分析最為重要且最有特色的部分,並為西方心理學與東方文化建設了彼此溝通的橋樑。

    來源:醍醐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