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快速捲門彈簧調整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快速捲門彈簧調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快速捲門彈簧調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快速捲門彈簧調整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蔡依橙的閱讀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退稿之後 問:最近人家論文都回來了,下週才要再出去… 答:那就今天晚上熬夜,明天 submit 吧! 我真的都這樣做,一回來的稿件,立刻想要投哪一家,隔天一定出去,像是彈簧一樣。因為這樣我就不用煩惱了,是雜誌社要煩惱 XD 問:所以投第一家之前,心裡早就盤算好排序了嗎? 答:是...

  • 快速捲門彈簧調整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26 22:09:08
    有 166 人按讚

    #退稿之後
     
    問:最近人家論文都回來了,下週才要再出去…
     
    答:那就今天晚上熬夜,明天 submit 吧!
     
    我真的都這樣做,一回來的稿件,立刻想要投哪一家,隔天一定出去,像是彈簧一樣。因為這樣我就不用煩惱了,是雜誌社要煩惱 XD
     
    問:所以投第一家之前,心裡早就盤算好排序了嗎?
     
    答:是啊,我都固定丟某幾家,連格式要求都差不多的,reference 美式改英式還行,但如果連段落要求都不一樣的,我就不投了。
     
     
    #審閱意見
     
    問:回來稿件的意見都… 完全無視?
     
    答:是的,如果已經是資深研究者,因為 reviewer 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A 嫌的不見得 B 會嫌,我們投稿出去之前,其實 limitation 是哪些已經都知道,能招的也招了。那些退稿意見就像分手意見一樣,場面話而已,重點只有一句:「我不想收你的論文。」
     
    剛開始的年輕研究者還可以從中學習,但像我們這種,有點年紀,也做很久的,其實一開始的 study design 就已經決定後面的命運。
     
    偶爾意見是真的可以參考,但很多時候他們挑的問題,一改就是好幾週,我覺得 C/P 值不好。
     
     
    #安打型 vs #全壘打型
     
    我是鈴木一朗型的選手,強調快速安打、量大,大概排名 20%-30%-40% 左右的期刊依序往下投,三本之後就投國內期刊(實際上走到這步的很少)。
     
    不像一些傑出的資深研究學者,寧願壓著不投,也要拼 impact factor。反正現在申請計畫也不看 RPI 了,一口氣出個十篇,變成一個系列,感覺很威啊,還可以寫 review article 呢!
     
    這是有好處的!同一個主題,你從各種面向來看,連續做十篇,最後一個 review article 貫串思想起來,又都在一兩本期刊連續刊出,曝光很集中,外國人就注意到了,沒多久就會有人寄信來,邀請國際演講。
     
     
    #快速大量安打的優勢
     
    年輕研究者,要快速登上國際舞台,我建議採用安打策略。
     
    用一整年拼一篇 IF=10 又如何?人家不會因為「一篇文章」就邀請我去演講。
     
    演講之後,有實質影響力,接著寫 perspective 或 review 或 new original article,收到稿件時,editor 都敬你三分,幫你排比較適合的 reviewer。
     
    我到 2011 以後,投稿 AJR,這是一本 IF 將近 3 分,排名約 20-30% 的期刊,命中率約 8 成。因為心臟影像這個領域的人都知道我了,也知道我們團隊,做事有一貫的想法跟仔細度。
     
     
    #有限資源的分配
     
    品質不是不重要,只是在 24 小時內,我們要兼顧家庭、人生 及 專業成績,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最快的方法應該是拼速度,盡量發中等程度的論文。
     
    這概念其實就是創業界的 lean startup,別想一次做出曠世鉅作,先做出 minimum viable product,很多時候你的論述太新,市場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與接受,我們也在這個審閱、接受、演講、回饋的過程中,一邊調整,一邊 pivot。
     
    Facebook 的發明人,Mark Zuckerberg 說的也是一樣的話:「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我們要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但更應該大量的、快速的讓全世界知道我們在想什麼。
     
    十年磨一劍的典範,在科學進展神速的當代,小弟以為,對資源稀少的年輕科學研究者,實務上可能很難生存。
     
     
    ▌ 零基礎不怕,論文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這堂課,給你最實用的論文寫作建議、reviewer 的審稿觀點,連統計分析也一併教你。招牌「互動實作」課程,無經驗者也能輕鬆上手,讓你親手做出投稿等級的圖表,使文章被接受率更上層樓,為研究之路添增信心。
     
    忙碌的生活已經佔據大量生命,與其將時間浪費在摸索試誤上,不如透過高效系統化的學習,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克服學術起步的障礙!
     
    與其羨慕院內的同儕們,論文一直發,不如捲起袖子,5/9 讓我們協助你克服學術起步的障礙,享受論文被接受的喜悅!
     
     
    🚩 立即預約突飛猛進的成長,全新梯次,開放報名!
    ➠ 2020 / 5 / 9(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 快速捲門彈簧調整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24 07:00:00
    有 45 人按讚

    #退稿之後
     
    問:最近人家論文都回來了,下週才要再出去…
     
    答:那就今天晚上熬夜,明天 submit 吧!
     
    我真的都這樣做,一回來的稿件,立刻想要投哪一家,隔天一定出去,像是彈簧一樣。因為這樣我就不用煩惱了,是雜誌社要煩惱 XD
     
    問:所以投第一家之前,心裡早就盤算好排序了嗎?
     
    答:是啊,我都固定丟某幾家,連格式要求都差不多的,reference 美式改英式還行,但如果連段落要求都不一樣的,我就不投了。
     
     
    #審閱意見
     
    問:回來稿件的意見都… 完全無視?
     
    答:是的,如果已經是資深研究者,因為 reviewer 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A 嫌的不見得 B 會嫌,我們投稿出去之前,其實 limitation 是哪些已經都知道,能招的也招了。那些退稿意見就像分手意見一樣,場面話而已,重點只有一句:「我不想收你的論文。」
     
    剛開始的年輕研究者還可以從中學習,但像我們這種,有點年紀,也做很久的,其實一開始的 study design 就已經決定後面的命運。
     
    偶爾意見是真的可以參考,但很多時候他們挑的問題,一改就是好幾週,我覺得 C/P 值不好。
     
     
    #安打型 vs #全壘打型
     
    我是鈴木一朗型的選手,強調快速安打、量大,大概排名 20%-30%-40% 左右的期刊依序往下投,三本之後就投國內期刊(實際上走到這步的很少)。
     
    不像一些傑出的資深研究學者,寧願壓著不投,也要拼 impact factor。反正現在申請計畫也不看 RPI 了,一口氣出個十篇,變成一個系列,感覺很威啊,還可以寫 review article 呢!
     
    這是有好處的!同一個主題,你從各種面向來看,連續做十篇,最後一個 review article 貫串思想起來,又都在一兩本期刊連續刊出,曝光很集中,外國人就注意到了,沒多久就會有人寄信來,邀請國際演講。
     
     
    #快速大量安打的優勢
     
    年輕研究者,要快速登上國際舞台,我建議採用安打策略。
     
    用一整年拼一篇 IF=10 又如何?人家不會因為「一篇文章」就邀請我去演講。
     
    演講之後,有實質影響力,接著寫 perspective 或 review 或 new original article,收到稿件時,editor 都敬你三分,幫你排比較適合的 reviewer。
     
    我到 2011 以後,投稿 AJR,這是一本 IF 將近 3 分,排名約 20-30% 的期刊,命中率約 8 成。因為心臟影像這個領域的人都知道我了,也知道我們團隊,做事有一貫的想法跟仔細度。
     
     
    #有限資源的分配
     
    品質不是不重要,只是在 24 小時內,我們要兼顧家庭、人生 及 專業成績,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最快的方法應該是拼速度,盡量發中等程度的論文。
     
    這概念其實就是創業界的 lean startup,別想一次做出曠世鉅作,先做出 minimum viable product,很多時候你的論述太新,市場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與接受,我們也在這個審閱、接受、演講、回饋的過程中,一邊調整,一邊 pivot。
     
    Facebook 的發明人,Mark Zuckerberg 說的也是一樣的話:「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我們要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但更應該大量的、快速的讓全世界知道我們在想什麼。
     
    十年磨一劍的典範,在科學進展神速的當代,小弟以為,對資源稀少的年輕科學研究者,實務上可能很難生存。
     
     
    ▌ 零基礎不怕,論文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這堂課,給你最實用的論文寫作建議、reviewer 的審稿觀點,連統計分析也一併教你。招牌「互動實作」課程,無經驗者也能輕鬆上手,讓你親手做出投稿等級的圖表,使文章被接受率更上層樓,為研究之路添增信心。
     
    忙碌的生活已經佔據大量生命,與其將時間浪費在摸索試誤上,不如透過高效系統化的學習,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克服學術起步的障礙!
     
    與其羨慕院內的同儕們,論文一直發,不如捲起袖子,5/9 讓我們協助你克服學術起步的障礙,享受論文被接受的喜悅!
     
     
    🚩 立即預約突飛猛進的成長,全新梯次,開放報名!
    ➠ 2020 / 5 / 9(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