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快走vs慢跑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快走vs慢跑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快走vs慢跑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快走vs慢跑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Sharon世界走跳日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回顧2020一整年,唯一想說的就是:「慢走不送」🙋 一發不可收拾的疫情幫大家在各種層面都上了一堂“失去vs得到“的課。 全球疫情衝擊導致觀光/航空業大蕭條,因而失去工作的人不在少數,公司從年中開始節省人力支出,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輪到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好好地過。 即便我們...

  • 快走vs慢跑 在 Sharon世界走跳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31 07:00:19
    有 271 人按讚

    回顧2020一整年,唯一想說的就是:「慢走不送」🙋

    一發不可收拾的疫情幫大家在各種層面都上了一堂“失去vs得到“的課。

    全球疫情衝擊導致觀光/航空業大蕭條,因而失去工作的人不在少數,公司從年中開始節省人力支出,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輪到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好好地過。

    即便我們是留下的那些,但飛時少了、荷包扁了 、過夜班沒了,就算飛到外站也只剩下房間電視、客房服務和能撇一下外面世界的窗戶;以前所認為的組員日常生活,也變成了一種幻想。

    但我也因這場疫情換來了和老公十年來第一次能相處三個月以上的時間。

    在放假之前,想的只是要離開沙漠換個地方喘口氣;開始休假之後,則認真回顧了過去幾年和想尋找自我。

    我愛旅行,但我沒有一定要環遊世界的夢;我喜歡獨處不愛人群,在人太多的地方我常尷尬一臉。

    過去幾年失去的,最近也在簡單的小日子中慢慢找回來,原來我要的不多,每天能在同一張床上睡醒、看著一樣的街景,就很滿足了。

    假放著放著好像有點懂為什麼有些同事無薪直接放到辭職去XDD 朋友問如果就這樣不飛了,不會有遺憾嗎?想了一下,好像不會,我相信我得到只會比失去的更多。

    畢竟當家庭主婦才是我畢生的志願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最近台灣新聞重點都是在報英國變異病毒和機組員防疫問題,作為目前待在倫敦又是現役空服員的我,看到新聞特別有那麼一點感覺。

    在台灣開始狂報英國又一波疫情之後,那幾天都有收到來自四面八方朋友們的關心,覺得很窩心。

    媒體愛玩的標題殺人的確讓人看起來英國似乎有點恐怖,一下逃難一下糧食短缺,好像下一秒路上還會有喪屍走來走去 🧟‍♀️ 🧟‍♂️

    但 真 的 還 好。

    反倒是上班飛的時候都沒什麼人問我還好嗎,是覺得穿上制服有安全點嗎XDD

    因為與其說待在英國很危險,現在我想上班遇到世界各地的旅客/組員們還比較危險吧...😅🤣
    畢竟也是有碰過乘客拿著陰性檢測結果上機,下機後又變成確診案例的情況...🤷‍♀️

    (台灣的大家都不敢出國,畢竟回國還要隔離兩週,但歐洲人跑給你看,沒在怕的)

    朋友最近剛好坐了一次溫恭嘻倫敦段的飛機,就說對我充滿了敬意,因為乘客酒都喝的有來有去,口罩也只是裝飾品而已。

    老公之前也問過我機上有要求乘客戴口罩嗎,我說有啊!還會做廣播宣導!
    但左耳進右耳出的還真不少,還會變本加厲地吃喝個不停,因為這樣才不用戴口罩...😷

    說現在飛一次就危險一次,也不算太為過啦😉
    (目前UAE對來自英國和德國的旅客開放可選擇入境杜拜機場後做篩檢,也就是登機前不用出示XD)

    哀扯遠了,我只想說英國情況真的沒有台灣新聞報的誇張,路人們照樣每天慢跑買菜、超市架上食物衛生紙也都滿滿的;而台灣防疫機制真的已經很好了,對機組員也有採取檢疫措施,一切都是有目共睹,UAE即便標榜疫情穩妥妥每日也都還是平均1000個案例新增,英國就莫再提。

    有人說2020能夠健康活著就很好了,我也不敢對新的一年有太多奢求,真的健康平安就夠了。

    2020我們再也不見,2021請手下留情🤝

    #問老公會不會想要我快點正式搬來
    #他還是老話一句
    #做讓你開心的事情就好

  • 快走vs慢跑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6-08 00:20:12
    有 38 人按讚


    #推

    這部,非、常、好、看!
     
    本劇改編自真實事件,1989 年 4 月 19 日晚間,一位在紐約中央公園慢跑的白人女性遭人攻擊並強暴;而在同一晚,多名非裔與拉丁裔少年被警方以聚眾滋事為由帶回警局。警方在破案壓力下,很快就認定其中五名少年為強暴案嫌犯,即為後來大眾所稱的「中央公園五人幫」(Central Park Five)。在後續的審判裡,五人皆被定罪且入獄服刑。直到 2002 年、其中四人都已出獄時,真兇才坦承犯案,五人幫的罪名也才得以平反。

    美劇|別人眼中的我們 When They See Us|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by 老大
     
    本劇改編自真實事件,1989 年 4 月 19 日晚間,一位在紐約中央公園慢跑的白人女性遭人攻擊並強暴;而在同一晚,多名非裔與拉丁裔少年被警方以聚眾滋事為由帶回警局。警方在破案壓力下,很快就認定其中五名少年為強暴案嫌犯,即為後來大眾所稱的「中央公園五人幫」(Central Park Five)。在後續的審判裡,五人皆被定罪且入獄服刑。直到 2002 年、其中四人都已出獄時,真兇才坦承犯案,五人幫的罪名也才得以平反。
     
    本劇預告 https://youtu.be/LR33_DUVMq8
     
    全劇分成四集,沿著「事發當天」、「審判」、「獄中生活與出獄後」、「平反」的線性敘事,搭配富有張力的鏡頭語言和動人的配樂,還原五人幫所走過的心路歷程。
     
    # 程序正義 vs. 虛偽自白

    本劇導演 Ava DuVernay 在 2016 年推出的《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13th)紀錄片裡,已剖析過有色人種被貼上罪犯標籤的歷史成因,而本劇更直接把一件真實案例再現於世人眼前。在前兩集,你可以看到警方在事發後,很快就把案件與當晚聚集在公園的少年做連結,甚至察覺到五人與案件的時間地點有所不符時,還刻意想辦法編一套故事去圓那薄弱的假設。所謂的「欲加之罪」,這便是血淋淋的例子。

    偵訊過程中,警方不但未讓少年的家人陪同、無視程序正義,甚至還玩起「好警察、壞警察」的手段,透過威脅利誘與長時間的疲勞轟炸,使少年陳述了警察想聽卻有違事實的虛偽自白(false confession)。在科學辦案剛起步的年代,那些自白還能作為法庭審理的呈堂證供並不令人意外,加上當年已有多起未偵破的性犯罪,檢調與警方在急切定罪的壓力與種族成見的催化下,什麼「無罪推定」早就拋諸腦後。第二集還呈現一個令人玩味的歷史事件:當時還是商人的川普,花大錢買報紙廣告,呼籲「把死刑帶回來」(紐約州從 1984 年後就不再執行死刑)。這反映出某些人對社會問題眼不見為淨,卻沒意識到,一味把犯罪者從世界上抹除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 逝去的青春與罪犯的標籤

    五人幫的其中四人在事發時未滿 16 歲因此刑期較短,第三集便呈現他們出獄後面臨的衝擊,此時他們已至少在獄中度過六年時光。雖然他們是被誣陷的,但在平反前,他們仍得和「前科」為伍。除了必須忍受旁人的耳語,找工作也處處碰壁,有人更因此走上販毒一途,罪犯的標籤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令人不勝唏噓。另外,他們的家人不但面臨親戚的指指點點,也因當初沒保護好他們而陷入自責的情緒。本該安然度日的這些家庭,只因生錯了膚色、只因在錯的時間踏進公園,人生從此變調。

    第四集的大部分時間,集中於事發時已滿 16 歲的的 Korey Wise 身上,他在獄中度過 13 年的歲月。成人監獄的環境惡劣,加上美國的囚犯數量過多、獄卒的素質參差不齊,使得 Korey 在獄中受盡折磨。劇情側面帶到一段與主線較無關、但相當有議題性的事件:Korey 的跨性別姐姐遭人殺害。這一小段劇情,除了是形塑 Korey 內心狀態的因素之一,也凸顯出非裔 LGBT 社群面臨的雙重壓迫。劇終五人的罪名獲得平反後,畫面展示他們本人的樣貌和各自的現況,看到他們有人家庭美滿、有人事業成功,著實令人為他們感到欣慰。
     
    # 結語

    本劇以「中央公園五人幫」這個真實事件,為觀眾呈現了有色人種被罪犯化的殘酷歷史,以及虛偽自白作為一種不科學辦案手段的爭議,也讓人體會到程序正義的重要。而即便是單純從戲劇的角度來看,本劇也十分精彩,尤其是少年演員們的演技,非常令人驚艷。今年是此案的 30 週年,本劇在這個時間點推出格外有意義,也不禁讓人思索,在這些被平反的案件之外,不知還有多少受害者等不到這機會,不知還有多少不公義仍然在持續。或許有人會問,不斷書寫這些苦難,真的能有所改變嗎?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
     
    要改變,人們得先「看見」。
     
    --
     
    # 補充

    附圖的最後一張是真實五人幫的合影。另外,以下影片是導演和演員群談論本劇,觀看時可打開字幕,真實五人幫也出現在其中,Yusef 1:06、Raymond 2:14、Korey 4:45、Kevin 5:12、Antron 5:40。

    https://youtu.be/xI88TN9lFSo
     
    # 延伸閱讀

    紀錄片|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 13th|從未消失的奴隸制
    https://www.facebook.com/TVnMovieWatchers/…/1007758606095312

    紀錄影集|認罪口供 The Confession Tapes|簡介與推薦
    https://www.facebook.com/TVnMovieWatc…/posts/705566612981181

    紀錄影集|謀殺犯的形成 Making a Murderer|簡介與推薦
    https://www.facebook.com/TVnMovieWatc…/posts/649645848573258

    其中,《認罪口供》第二季將於 6/21 上線。

  • 快走vs慢跑 在 先生的私房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4-02 19:10:00
    有 146 人按讚

    【高手的暗箱!解決難題看這本書就夠了】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碰到難題,苦思冥想半天,想到頭腦快爆炸,依然束手無策?或者你是個知道很多種方法理論的人,但遇到問題時,你總不知道要用哪個工具,將問題梳理開呢?🤔

    你好,我是威爾遜。今天我要向你推薦的好書是:〈線性line VS環狀circle思考〉。

    購買連結>> https://reurl.cc/bYj4y

    這本書最棒的地方,不只是收錄了37個解決方法,重點是,書的開頭,就將你所有問題的環節,整理出來,並制定相關策略,讓你面對問題不用動腦,像查字典這樣,輕鬆寫意。✅

    更貼心的是,書尾的索引,收錄了人事物相關的名詞,日後有需要複習,可以抓到重點。

    讓我們讀完這本書後,跟所有的難題說掰掰吧!👋

    談到問題,一般我們可以分成四階段:問題認知、尋求解決方案、實行解決方案,及推敲結果。

    先定義問題是什麼,蒐集資料、嚴謹的分析去理解問題,搜尋可能的解決方案,有時候問題比較複雜,不能用單一的方案去解決,而是要多種組合的方式才能破解,反覆實證後,最後,我們找到最棒的方案。🔍

    而這本書,可以說是問題解決攻略。每個方法都有附圖解即實作,擔心難度太高看不懂,別擔心。接下來,我會分享這本書三個重點,為你梳理本書精華。

    ↠↠↠

    一、 為什麼禁酒令會失敗?

    禁酒令是由美國婦女團體WCTU推動,她們主張:飲酒讓當時1920年時代的男人(多從事工人、農夫),無所事事,喝酒回家打老婆,傷害婦女同胞,另外,喝酒後,酒館,賭場延伸的犯罪問題嚴重,當時的共和黨便與WCTU取得共識,政府決定實施禁酒令,端正社會風氣,提升婦女權益,降低犯罪率。📉

    政府回應人民的期待,實施好政策,很有說服力,一定成功的吧?但結果卻讓人跌破眼鏡。

    禁酒令實施前,家家戶戶開始囤酒。實施僅僅一年,酒類私釀、黑市交易頻傳,酒駕狀況比實施禁酒令前,增加了467%。(別懷疑你的眼睛,你沒有看錯!)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禁酒令失敗的原因是,政府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分析的不夠透徹。讓我們來一層層頗析問題。💬

    第一、政府有能力沒收所有的酒嗎?原本就沒辦法,而且禁酒後政府少了酒類的稅收來源,更不可能多於的錢支出龐大的檢查人力。

    第二、禁酒後,造成從事酒廠的工人失業,這些人沒有工作,成為社會上潛在的問題。

    第三、民眾對酒類的需求不會因為法律而減退,供貨檯面上被禁止,犯罪集團、幫派提供黑市交易,巨大的利潤讓幫派開始爭奪,驅使幫派「武器競賽」,私下的開火衝突遽增,品質不齊的假酒,造成更多市民受害。

    政府欠缺對禁酒所需的知識跟能力,解決問題過於理想化,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問題。🙅

    「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於決定目標,發現實際情況與目標的差異。並從記憶中或經由摸索中找出適當的工具和程序,應用於減少特定的差異。」

    我們可以對禁酒議題做以下分析:理想狀態是大家都不喝酒,家庭和睦沒煩惱,實際狀態是很多人在喝酒,而且酒造成衍生的犯罪問題。

    差距是:很多人喝酒 + 犯罪問題。

    那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呢?不是這些喝酒的人該死,禁不起誘惑,而是當時社會上的人工作後無事可做,唯一的娛樂就是酒館、賭場,隨手可得接觸最多的飲料:就是酒類。🍺

    我們可以對應的策略如下:政府推動更多的娛樂設施,比方說咖啡廳,由官員帶頭示範,並請知名人士代言,推廣潮流,提供更好的娛樂選擇;酒館賭場不禁止賣酒,但可以課徵較高的稅,降低需求;政府自己賣酒,確保品質又可增加稅收;學校上課的課本,教育孩子飲酒過量對身體有害。

    多管齊下的實施,可能比單一禁酒,成效來的更好。☝

    ↠↠↠

    二、 卡片妙處多,KJ標籤法

    遇到一件困難的事情時,我們先將直覺的想法寫在卡片上,一張卡片寫一個想法,這些卡片先隨機擺著。等到所有想法都一一寫在卡片上了,用「感覺」來把卡片歸類(不是用相似性喔)。

    卡片分組後,仔細思考每一組歸到某類卡片的理由,看看有沒有辦法將同區的卡片,下一個標題。我們把卡片分類後的髂片,放在一張大的圖畫紙,按照順序來排列,並嘗試把每一群組圈起來,用線條表示每一組的關係,如果解釋得通,我們可以將圖解用話語用邏輯表達出來。📝

    舉例說明:在公司怎麼樣把事情做好?我直覺寫下這9個想法。

    1. 同一時間內,盡可能做完最多事
    2. 同一時間內,盡可能做好最重要的事
    3. 同一時間內,盡可能做好投資報酬率最大的事
    4. 老闆交代的事先做,同事交代的事放後面
    5. 把不重要的事交給別人做
    6. 懂得拒絕同事要你做的事
    7. 一次做好一件事
    8. 精神最好的時間做最難的事
    9. 統一時間處理小事

    然後,我用感覺歸類為

    第一組:同一時間內,盡可能做完最多事、統一時間處理小事⏰

    第二組:同一時間內,盡可能做好最重要的事、同一時間內,盡可能做好投資報酬率最大的事、老闆交代的事先做,同事交代的事放後面、精神最好的時間做最難的事

    第三組:把不重要的事交給別人做、懂得拒絕同事要你做的事、一次做好一件事

    這三組我會依序命名為:數量優先、要事優先、掌握主動權。

    接下來,我會評估今天公司的狀況,採取相應策略。

    如果今天公司沒有什麼大任務要處理,我會採取第一組(數量優先)策略,盡可能完成最多事情。

    如果今天公司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我會採去取第二組(要事優先)策略,把事情按照重要等級優先處理。

    如果今天公司同時有很多重要的事跟雜事,我會採取第三組(掌握主動權)策略,先將要做的事情最少化,再一次專心消滅一個事項。

    這個方法我執行過,我很建議你每做完一件事情後,用粗的紅筆把事情劃掉,你會很有成就感,有更強的動力去做好下件事情。💪

    ↠↠↠

    三、 製作自己的反拖延表單

    我自己調查過身邊的朋友:每年的新年新計畫,最多人會列的計畫是:今年我要減肥幾公斤。

    我們列定這個「美好」的夢想後,真的會在制定後前幾天出門跑步運動,然後,就那幾天而已,感覺腳痠,體重也降了一點,就想說放自己一天假吧,放著放著,越來越沒動力,有一天猛然想到要運動,疑,又到年底了(汗😅

    拖延像小偷,把我們的時間悄悄的都偷走了,我們該怎麼辦?

    做一張減肥的反拖延表單吧!

    減肥最好的方式,假設是出門運動慢跑好了。那我們把「出門運動慢跑」這件事情拆成幾個小任務:早起、換上運動服跟球鞋、出門跑步、堅持30分鐘。🏃

    再來,請用0-100分的數字預估執行難度,跟完成後的滿意度。並在執行第一項工作後,立刻紀錄實際執行難度跟實際滿意度。

    請看圖表,你會發現我的早起預估難度是90,預估滿意度是10,但實際執行難度只有30,實際滿意度有70。最大的差距是堅持30分鐘這項,我的預估難度90,但實際難度只有15,而且實際滿意度超高90,遠超過於預估滿意度。📈

    反拖延表單告訴我們一件事,恐懼來自未知,只要你願意行動,現實根本沒這麼困難跟可怕。反之,如果你只想逃避,你的焦慮感跟恐懼會加重你逃避的念頭,沒有行動不但沒有解決問題,更可能對你身心產生負面影響:不運動造成的身材走樣、不健康等等。

    ↠↠↠

    四、 釐清問題,再全力以赴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常常連問題都不知道是什麼,就開始全心投入,而結果不但是事倍功半、更可能付出一切而一無所有。❌

    最近很多前輩提點我,你不可能事事都要做,你產能再高(一年寫100本書心得好了),你每項事情都做,只會造成樣樣通、樣樣鬆,倒不如聚焦幾個你有興趣開心的議題,全力以赴。

    而這也給我再一次回到問題的原點:我為什麼不願意只專心做一件事呢?是我迷失方向、還是動機不夠強呢?我發現自己的內心有一個可怕的答案呼之欲出:我害怕失敗。😥

    我恐懼我自己全力以赴一件事,結果還是不如預期,倒不如我每件事都嘗試,這樣子失敗了也可以找藉口。

    當我直視自己內心時,我突然明白,自己對於目標、成功的想像,實際上是不夠明確的,很多都存在自己的「妄念」。想像著只要專心做好事情,就一定會有好的回報,但現實是,如果我沒有專業能力,和好的商業模式,那麼我永遠只會停留在「威爾遜是個認真的閱讀人」,而不是「威爾遜是一個很厲害的學習專家」。📖

    在認真跟專業這兩項上,我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再努力,有很多事情需要懂得放棄。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我是威爾遜。

    「願學習成長的路上,你我一起前行,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