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不符的一發。
早上賴了一下床,再張開眼已經七點!跳起來叫全家起床,衝到樓下,phew~ 幸好昨晚歐巴烤了奶酥麵包,擦去冷汗,倒杯牛奶,開動!
照片是今天在院子採收的番茄;捨棄一個停車位而硬擠出來的小花園,現在已經垂直發展成懸空的蔬果培育中心,每天都會有小量的作物產出,像這樣一小把番茄、或...
:
圖文不符的一發。
早上賴了一下床,再張開眼已經七點!跳起來叫全家起床,衝到樓下,phew~ 幸好昨晚歐巴烤了奶酥麵包,擦去冷汗,倒杯牛奶,開動!
照片是今天在院子採收的番茄;捨棄一個停車位而硬擠出來的小花園,現在已經垂直發展成懸空的蔬果培育中心,每天都會有小量的作物產出,像這樣一小把番茄、或是兩根黃瓜之類的;偶爾吃膩了跟鄰居以物易物換換其他的東西吃。
昨天講完了懷孕主題英文,回應一下有人提問「老公,快把我肚子搞大」要怎麼說?而且要分有情調版和沒情調版。實在太可愛了,首先祝願你們造人成功。
若是新婚夫妻,生小孩的時間壓力還不大但是很想要小孩,可以甜蜜蜜的說: “Honey, let's make a baby.” 咱來製造娃娃吧~~若是年齡漸長,開始有迫切的生育壓力,不少人會求助醫學,打排卵針等等,這時候敦倫活動變成例行公事,一點都不浪漫了,太太可能會抓著很晚才下班的先生說: “Go take a shower, I am ovulating!” 快去洗澡,我正在排卵!(天啊,這真是我從影以來最大的尺度了...羞臉逃跑中...) 一點都不浪漫反而壓力滿滿呢。
既然提到排卵,很快帶一下相關的單字好了。
fertility clinic 助孕診所。
fertile 這個形容詞的第一個意思是富饒的、肥沃的,引申為動植物多產的、多育的,所以fertilizer是肥料的意思,因為可以使土壤肥沃多產;而fertility就是生育能力、肥沃程度的意思。
相反詞infertile,指的就是土地貧瘠的、不能生育/結果實的。
而形容詞oval,橢圓形的,也就是卵形的;名詞ovary則是雌性動物的卵巢/雌性植物的子房;動詞ovulate指的就是排卵。
再講下去我要編纂醫學百科辭典了。
回到今天預計要講的懷孕之後的戲碼。
意外發現自己懷孕了,面對的抉擇就是to keep it, or to abort it? 這是非常困難又心痛的掙扎,有些人會選擇把孩子生下來,有些人則會決定墮胎。在此就不探討道德問題了,只講英文就好。
中文說「我決定把孩子生下來」,英文會說 I decide to keep the baby. 中文說的「生下來」,指的是瓜熟蒂落的那一刻、是生出來、分娩的時刻;但英文的分娩,會說 deliver the baby(把小孩從肚子裡快遞出來,可愛吧?)或是 give birth to the baby;決定把腹中的胎兒留下來讓之持續發育,用的動詞是keep,和中文的邏輯不太一樣呢。
而墮胎的動詞,abort,指的是「以意志力及外力使某件事再尚未發生/尚在過程中就嘎然中止」;除了墮胎會用abort這個動詞,許多計畫、專案有了初步規劃卻因各種原因而無法執行時(通常是政治因素啦),會被上級指示中止計畫,經常在電影中看到有特種部隊執行軍事任務,卻在最千鈞一髮的時刻被最高指揮官緊急連絡不能開槍、不能轟炸、趕緊撤離;在任務現場的指揮官收到命令,就要立刻透過通訊工具下達給前線執行者: “Abort! Abort! I repeat, abort the mission!” 觀眾的心跳都會跟著怦怦跳,深怕板機就這樣扣下去了。像這樣執行到一半被中途喊停的事情,都可以用abort這個字;名詞是abortion。
講到墮胎,就會引發很多爭議:有些人主張女性應該享有身體自主權、有些人則堅持墮胎是不道德的;爭執之激烈,產生兩派論點:pro-choice vs. pro-life。 “pro-“ 代表支持、認同的意思,pro-choice的論點支持女性應該享有決定權,換句話說就是認為女性可以自主決定墮胎而不受批判;而pro-life這一派的論點則是站在胎兒的立場,認為這是一條生命,無人有權剝奪,換句話說就是反對墮胎。
這樣的英文用法是我們想不出來的,我們大概會很直觀的用中文來翻譯成pro-abortion和against abortion。所以筆記本快拿出來!好好抄下來!
意外懷孕的抉擇是要不要留;計畫中的懷孕當然就是篤定要生下來了,然而偶爾會有某些因素導致流產(動詞miscarry;名詞miscarriage),這大概是期待寶寶的媽媽最心碎的時刻了。
寫到這裡,有點沉重,若無意中觸到某些讀者的傷心事,在此給妳一個深深的擁抱。
星期五,我們打起精神迎接輕鬆的周末吧。我今晚要等政赫和世莉再度攜手同台領獎,最好順便官宣結婚啦!
#自己煮早餐
#在家吃早餐
#早餐吃什麼
#早餐日
#文科太太的廚房
#文科太太的早餐英文教學
#文科太太的早餐英語教學
#eatathome
#homecooking
#breakfast
#breakfastideas
#healthyfood
#healthymeals
#food
#fooddiary
#foodphotography
心跳英文醫學 在 打開嘴巴說亮話 曹皓崴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沒辦法去東京加油,但我在2019年去東京演講前的準備過程倒是很驚心動魄。
我知道要去東京演講時,日本的牙醫學會的要求是用英文演講,這要求很正常,我們在國外通常是用全英文演講沒錯。
但是我知道日本的醫師朋友,比較想聽用日文的演講,總是比英文來的容易理解的多,但我當時不會講日文,50音也只懂皮毛。
#我想用日文演講,我當時覺得這是對日本牙醫學會的尊重。
但演講時間要足足90分鐘,這時間用中文演講都要認真準備了,英文演講更是要有反覆多達10次以上的練習才能上場,那完全不會的日文要演講90分鐘要怎麼辦?
#我請了日文家教
距離東京演講4個月前,我請日文家教來診所教我日文,我平常下班時間是晚上10點,家教老師很幫忙的每週來4次,都從晚上10點上課到凌晨12:30,把我從50音教到至少能說一段句子,但這離90分鐘的日文演講還是很遙遠,隨著演講日期越來越近,我的心情越來越緊張。
我有雨天備案沒錯,就是英文演講就好,日本學會也只要求我用英文演講,但我想做的更好,這4個月準備日文演講突然變成一種台日醫學外交的自我期許,我只好拜託日文家教老師一週上到6天,我幾乎天天下班都在學日文,在這過程中也真的能明白為什麼日本人講英文,多半發音會有些不同的原因。
坐飛機飛往東京的路上,我一直在背家教老師幫我擬的90分鐘演講稿,我反覆背誦已經快一個月,心中還是很忐忑,我很擔心日文講得太差反而影響到雙邊交流,一直在考慮要不要改回英文演講。
演講那天,台下超過一百位日本牙醫師坐定後,我決定用日文演講,也把這決定讓邀請方知道,他們表示用日文當然歡迎,也很驚訝我怎麼會講日文。
我很久沒那麼緊張了,是真的緊張到心跳的每一下都很用力,在主持人介紹我是來自台灣的牙醫師及學經歷之後,我度過了神奇的90分鐘,把日文演講講完了。
這幾天看到日本的醫師朋友在臉書上寫著『日本桌球拿到冠軍』,心裡也很替他們高興,回想起當時用了4個月準備一場演講的瘋狂行徑,多學會一種語言多交一些朋友,真的很高興。
心跳英文醫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DNR專業且沈重的話題
今天晚上,我想要為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講些話。
在醫院裡,尤其是加護病房,我在加護病房待了20多年,這是當時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事情。
我們要怎麼去跟家屬去談這件事:DNR的英文全名是Do not resuscitation,resuscitate是急救,Do not,是說:我們不再救了,要放棄心肺復甦了、救回來的機率微乎其微、病人的生命已經無法負荷了、就算花了很多的費用也無法救回來…
這是很沈痛的話題,我們不會只和其中一位家屬講,會把全家人都找來一起來講,有什麼樣的問題都會把它問清楚了,如果心跳或血壓下降的時候要不要急救?要不要做急救的這個動作?
家屬一定會說要啊,所以一定要解釋清楚:救與不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簽了DNR之後,要去想:接下來如何做安寧照護?如何減少病人的疼痛,這是很嚴肅而且很糾結的事,不止是家屬糾結,對我們醫護人員更是。
醫生,是要把人家醫「生」,從來沒有叫醫死的,但壓力太沈重,因為沒有一定可以救回來的人,所以,我們都叫「醫師」。
張上淳教授,是我們台大醫院很資深的感染科教授醫師,也是2003年SARS前進指揮所的指揮官,他是非常專業的,他應該是講話講太快了,應該沒有這樣的意思,但對家屬來說,的確會是在午夜夢迴的時候,是個惡夢,會覺得如果當時我沒有簽DNR,會不會我的家人可以活過來?心中會充滿愧疚…
所以,救了,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不救的過程又會經歷什麼,一定要跟家屬講清楚。
醫學上當然會期待奇蹟,但醫師是人不是神,只有救回來的機率微乎其微的時候,我們才會去跟家屬談DNR,談了DNR之後最重要的是如何對病人的安寧照護,如何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可以走得好。
心跳英文醫學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繼帕慕克後最受全球注目的土耳其小說家艾莉芙夏法克
#獲選為_能提供你提振心靈最需要的力量_全球12位人物之一
▌當我寫著自己虛構出的角色時,也想起了她的故事……
我是艾莉芙,夏法克,是個寫作者,用土耳其文和英文說故事。我的寫作連結了不同城市、不同文化及不同語言,最新的一本書是《#倒數10分又38秒》。
我讀過一份很有意思的科學研究:在心跳停止後,人腦機能還會繼續運作個幾分鐘。這份研究來自加拿大的重症醫學中心,在過世的病人身上,醫師發現腦部活動又持續了一段時間。於是我開始思考,在如此有限的時間裡,人們會想些什麼?如果我們回想此生,那麼,被篩選出來的會是哪些記憶?好事,還是壞事?
小說一開始,我們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如同開頭兩個字寫的:「#結局」。故事從這裡開始,我們馬上知道故事的主角(萊拉)死了。她是伊斯坦堡的性工作者,被殘忍地殺害後扔進大型垃圾箱。我寫這段時,想起一則真實事件:兩年前,一位跨性別的性工作者同樣遭殺害後被扔進垃圾箱中。我寫著自己虛構的角色、虛構的故事時,同時想起了她的故事。
萊拉的心臟停止跳動,但頭腦依然運轉著。她一分鐘、一分鐘地回想起過去。在這10分38秒之內,做為讀者的我們經歷了她的故事,同時也經歷了這個國家的歷史。
在中東,故事一向是透過社會底層人們的眼去觀看,透過他們的嘴去傳述。這本小說處理的主題或許沉重,或者困難,但我打從心底相信,這是本 #讀了會湧起希望的書。
這本書宣揚多元與包容的價值,我想,它也讚揚了友情。我在書裡寫道:人生在世,我們都有兩種家庭。如果你的血緣家庭充滿愛、關懷、溫暖,那你很幸運,一定要好好享受,並感謝這樣的環境。但並非人人都如此。不幸的人會找出特別的方法,像書裡說的,不要忘記還可以擁有「#水緣家庭」。水緣家庭由朋友組成,這些朋友的數目不會太多,只有五到六個。小說裡的萊拉有五位這樣的朋友,她跌倒時,這些水濃於血的朋友們會緊緊接住她。
現今(土耳其)社會中,我們看到民主衰退、公共空間對多元或差異幾乎沒有包容力。我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中,友情更加可貴,底層者的團結也更有力、更深厚。這些連結,給了我們啟發與希望。
✧Elif Shafak on 10 Minutes 38 Seconds in this Strange World
觀賞完整影片:https://youtu.be/6-9VsPqAsLo
✦ 艾莉芙‧夏法克《倒數10分又38秒》
致月光下追尋自由的人們🌙 https://reurl.cc/3NE59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