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人際關係與自我覺察-投射行為
.
今天來介紹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小知識
每個人都一定經歷過的!
緣起於今天在回家的路上,
突然思考起幾個很相似的行為模式🤔
.
例如A太太常常到處責備誰很沒用,最討厭他們
但經我長期觀察,她打從心底厭惡的,
最那個一直覺得非常沒用的自己。
.
又例如B太太一天到晚...
有趣的人際關係與自我覺察-投射行為
.
今天來介紹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小知識
每個人都一定經歷過的!
緣起於今天在回家的路上,
突然思考起幾個很相似的行為模式🤔
.
例如A太太常常到處責備誰很沒用,最討厭他們
但經我長期觀察,她打從心底厭惡的,
最那個一直覺得非常沒用的自己。
.
又例如B太太一天到晚說最討厭小氣的人
但其實看在別人眼裡,她自己也不是真的大方,
在許多時候都看得出來她相當計較。
.
腦中剛好漂過的這些人,
讓我想起佛洛伊德-一系列防衛機轉裡面的『投射』
佛先生提到的心裡防衛機制,
談論的是關於人們如何處理焦慮的議題。
.
.
▪️▪️▪️▪️▪️
.
.
在貓心的專欄中提到:
「自我防衛機制本身不是絕對好或絕對壞的,
因為它的出現,是為了讓我們能夠適應焦慮,
所以才在演化上被保留下來。
但是,如果一個人每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
都採取自我防衛機制來躲開它,
那麼,他就沒辦法真正的去面對、處理問題。」
.
📍『投射』指的是將自己的慾望或衝動轉移到他人身上
把自己所無法接受的念頭、與性格加諸別人身上時,
內心的罪惡感獲得轉移,減輕自己焦慮的淺意識傾向
這樣的機制讓人逃避應該面對的責任,保護了不安的自己
但會影響個體對事情的正確觀察和判斷力,
也容易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
(一系列防衛機制都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演變出的潛意識行為)
.
📍常見的例子有:
🔸因為自己失敗,把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
🔹外遇者指責都是因為伴侶哪裡不好才外遇;
🔸對女秘書有非份之想的上司,怪罪女秘書在勾引他;
🔹自卑的少年,被看一眼就覺得自己被瞧不起而毆打他人
🔸小時候我踩到狗狗鍊子跌倒一直哭,一直怪那條鍊子
🔹昨天踢到充電線,腳流血^_^一直很氣那條線在那邊!
還怒丟那條臭線哈哈哈哈哈(到底幾歲
😤😤😤😤😤😤😤😤😤🤣🤣🤣🤣🤣🤣🤣
.
當然,也不全是不好的,
🔸例如小時候一個小男生喜歡一個小女生卻沒自覺,
會拿自己的同學開玩笑,覺得別人明明都喜歡她還不承認。
.
這些都是因為無法正視真實的自我,
將責任推卸、轉移到他人身上的例子,
從日常生活到重大決策,投射這個行為無所不在。
.
.
▪️▪️▪️▪️▪️
.
.
超級恰巧,晚上看劇的時候出現了相同的橋段
.
🔸諮商師:請問你今天來主要想談什麼?
🔹主角:大家都不尊重我。
🔸諮商師:你是否想過或許,是因為你看不起你自己,
所以覺得別人都不尊重你,因此用不尊重的態度應對,
最後得到了別人相同的回應。
.
一開始主角還矢口否認,說自己絕不需要心理諮商
他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健康,諮商很丟臉😯
直到發生一些事,他才開始思考諮商師說的是對的,
主動打電話向諮商師開始預約諮商。
.
身為一個心輔系的學生,看到這個片段真的太有共鳴
其實諮商並不是因為有精神疾病才需要諮商,
諮商是一種幫助每個人認識自己的過程。
常有朋友跟我說:『諮商師好好喔聊天就能賺錢!』
.
我會說:『你知道諮商完全跟聊天超不同嗎🌚
看似平靜的笑容,腦中是不斷思考個案說的每一句話
跟他的背景有什麼關係、講出每句話的動機,
要如何引導他釐清思路,跟找出心中的盲點,
諮商師要陪你一起找出,連你自己都不知道的答案
但在諮商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那就是答案!
以前每次諮商演練完50分鐘都會累到秒睡🤣
聊天50分鐘根本無感啊!!』
諮商師是一個超不簡單,專業又辛苦的行業啊啊
.
.
▪️▪️▪️▪️▪️
.
.
正如圖中寫的那段字,
每一段人際關係都像一面鏡子,
去探索在每段關係中的自己是很有趣的事。
若是有你特別特別討厭的人,
或許那個人藏在你心中深處。
.
這句話很玄,但也很值得思考。
(老師說,如果你極恨一個人,或許其實你很愛他
(我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說:屁啦~😂
討厭的反面其實是愛,都有在乎的成分
真正沒有感情的,是冷漠與無感。
.
.
.
不知不覺進行了一趟小小的心輔之旅😳
晚安晚安🌙
.
#咩咩手寫日記
#咩咩心輔日記
#喝一杯伯爵鮮奶茶讀一篇咩式生活哲學
#手寫 #手寫字 #手寫的溫度 #鋼筆字 #寫字 #喜歡 #心理學 #佛洛伊德 #日常 #故事 #有趣 #心輔 #人 #關係 #友誼 #圖文 #療癒 #台灣 #英國 #英國留學 #自我覺察 #反思 #日記 #諮商
心理防衛機制例子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有聽過自己內心的想法嗎?
先講個例子,A邀請B去一個聚會,時間地點早已約好,但當天B遲到了一小時才傳訊說自己有一個會議走不開,可能得要取消去聚會了。A此時火冒三丈的跟旁人抱怨:「不想來就直說啊!搞這樣一個名堂幹什麼,當我是傻了嗎?」旁人不斷地勸慰:「沒事啦沒事啦!可能他真的有會議來不了,你也別多想。」
像這對的對話實在稀鬆平常,是我們不陌生的日常。事件的表象是B不守信用,就算是因為公事(A認為的冠冕堂皇)也不該如此當天取消聚會。A的憤怒咋聽之下像是因為B的突然無法赴約,然而卻透露出A對於B的行為所產生的情緒背後,有個更深層的原因。細細切分來看,一個不如預期的突發事件,對於A來說除了有「沮喪、失望」的情緒之外,還帶動了一股不被尊重的「蔑視感」,甚至激發出「低價值感」認為別人看不起他。但因為被貶抑的感受會觸發自身的「焦慮」,因此發展出的因應機制則是「憤怒」。
這一系列的情緒發展過程,有可能只是一秒鐘。而旁人的安慰看似是安撫A的情緒,但實則是因為A的情緒讓旁人感到焦慮,而因應焦慮的機制則是想要快速撫平來源點,於是以「沒事你想太多」來希望A消除情緒,進而消除自己的焦慮感。因此看似A是因為B而有的情緒,而旁人是因為A而有的動作,實則來自於自己的過往經驗所觸發的。
A也許有一個容易被排拒的童年,做任何事都容易受到否定或責怪,因此形成一個低自尊感,認為他人的拒絕是否定他。於是蔑視感容易引動他的防衛,而以憤怒呈現。在A的家庭中,父母長年爭吵互相指責,A學到的是要獲得權力必須是以爭戰的方式去爭取,因此一旦被拒絕就自動化地覺得受辱,而需要以憤怒去贏回自尊。而旁人降低焦慮的處理方式是滅除掉A的情緒感受,以理智化的方式去因應,而這樣的回應方式更讓A覺得挫敗,強化自己沒有被重視的感覺。
當我們傾聽自己內在的想法時,可以由感受切入。感受是我們過往經驗所積累的,不見得與事實相符,因此我們若能在此時拉出一個心理空間,去重新咀嚼感受的細膩部分,看看這樣的感受的來源點,再切分感受的發展過程,就能夠更明白自己核心的情緒,進而去改變對此種感受的看法,轉化成另一種思維模式。接著,就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情緒就得以被轉化。
所謂的負面情緒,是在無意識中依照自己的判斷而產生的。
#找出底層的核心情緒才是轉化情緒的關鍵
#深度了解自己歡迎報名靈魂之旅
#週日晚報名中
#一對一課程九月剩一個名額
illustrator: alexandradikaia
心理防衛機制例子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對愛匱乏,愈是渴望無條件的愛。
人很有趣,常常是我渴望得到愛,以為你給了我愛,我就得到愛,我就被愛、被看見、被肯定、被接納;反之,我就不存在、沒價值、沒意義。因此「愛」幾乎是每個投身為人的課題,無論是親子、伴侶、手足、朋友或同儕之愛。然而,愛的課題永遠得從自己著手。
要切入到愛,首先我們得觀察自己在渴望得到愛的路途上動用了怎麼樣的保護機制,因為如果沒有繞開防衛,要尋得愛的蹤跡實有難度。或者是說,如果沒有認出自己的防衛,是無法真正得知自己是否在追尋愛。
我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不清楚自己何時受傷、如何受傷的,只知道痛很難受,為了不痛復原得快點,就不斷逼迫自己對痛免疫。其中不乏羞辱及貶義自己的內化模式,認為自己這點小傷也要難過這麼久,而強逼自己沒事回到正軌。比如當一個男生跟我要了電話後,若是3天內沒有打給我,我就會把對方刪除。以這種方式在心中切割,認為一刀斬斷心中的期待及未知的不可控感所帶來的焦慮,以眼不見為淨的心態讓自己好過。然而實際上,這正是依附關係中的矛盾。
以矛盾依戀型的人來說,他們會慣用抽離、冷漠、憤怒或切割的方式來推開對方,以取得關係中的可控感;但是在他們心中實是感到失控,而真正渴望的是「亙古不變」的不離不棄。那種無論我再糟、再蠻橫不講理、再任性自私,你都不會丟下我的無條件之愛,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而矛盾的是,表現出的是無所謂甚至是不在乎,但心中渴望的是無條件的愛,而在更深處的心底其實根本不相信有這樣的愛。這就是矛盾依戀的掙扎。
可以被理解的是,這樣的人在生命早年時期就缺失了所謂「無條件」的愛,也許得要扮演一個能被接納的角色來獲取所謂的愛,如果扮演不好就會受到斥責、辱罵甚至是暴力對待(以愛為名的「打你是為你好」),因此心中產生一個無法理解的疑問:「如果你愛我,為什麼要這樣傷害我?」。理智上知道自己是被愛的,但情感上卻感受不到被愛,於是矛盾產生。這就是為什麼矛盾依戀型的人明明渴望的是無條件的愛,但心底又不相信他人會真的如此對待自己。這種啞巴吃黃蓮的苦是無法說出的,甚至很多時候更糟的是,我們並不自知。
靈性圈很常講「愛自己」,但若是連自己的防禦機制都不了解,很難真實地看到自己內心的渴望與長期為了適應所動用的機制。那麼離「如何愛好自己」是有距離的,這也是我常強調的「貼近自己」是很重要的,無論是自己的感受、念頭、想法、觀點、期待及渴望。當我們能扮演自己最忠實的聽眾、最棒的鼓舞者、最有力的後盾時,我們才能夠認清事實上沒有人會是完美、無條件地愛著另一個人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也有所限制,沒有人是神,我們都只是人而已。
因此,生命有所缺憾、有其限制再正常不過了,我們能做的是盡自己所能去理解及陪伴自己,在看似與他人及世界的互動碰撞中,與每世的自己相遇。
#了解自己的防衛機制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目前開放一對一六週量身定做課程
#一次二小時每週一天共12小時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心理防衛機制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都很妒忌 Mirror 和 Error | 盧斯達 on Patreon】
寇比力克《2001 太空漫遊》開首,講述洪荒時代一班猩猩的原始生活。那時大地荒蕪,四處有猛獸威脅,猩猩們朝不保夕。一塊神秘石碑出現,一隻猩猩觸摸了石碑,便學懂了使用工具:與敵對幫派爭吵時,牠用一塊骨頭打死了對方,開始吃肉,掌握了猩猩甚至整個星球的最高權力,生物開始加速進化。然後鏡頭一轉,猩猩的後代建立了文明,已進入太空時代,足跡散播到地球以外。
當初接受「天啟」的猩猩,會為猩猩社群吹來改變的風。牠甚至不用刻意作為,其他猩猩都會改變。因為牠們都目擊「猩猩中的摩西」得到「上天祝福」,而自己沒有。在那頭猩猩面前,大家都變得次等,因而世上第一種情緒是對未知的恐懼,第二種情緒就是認識了之後的妒忌:對世界上第一個權力秩序的妒忌。因為有了妒忌,所以其他猩猩都有了「希望像他一樣」的意志。其他猩猩都會學著牠,要不觸摸那塊魔法的石頭,要不就學習先知使用工具。於是人們的意志和智慧飛速發展,進化成人類,壓倒所有生物,在星球上建立非凡霸權。
viu 旗下男子組合 Mirror 和 Error 爆紅,也帶來了文明因妒忌而擴散的類似效應。例如有網絡記者表示,萬人空巷的追星場面,等於麻痺意志,也向外國宣示了香港市面已經恢復的畫面,又談及認為追星者很多都是性生活不協調或者沒有男友。例如 (主要服務黃絲的) 網絡專頁抓到明星的小辮子,見對方在網上談及某名牌波鞋,即送上「暗示女粉絲代為購買」,高呼「公平咩」。或者黃津珏在本周日《明報》撰文,強烈批判大眾甚至文化界都吹捧「黃色 pop song」的現象。雖然最後的例子值得談得更深入和複雜,但三者都是源於妒忌,繼而心理防衛機制啟動。文化程度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流露出妒忌。文化程度低的會「失言」,文化程度高的妒忌則是理論化起來而顯得較為複雜。
網絡記者是看到娛樂流行文化重新興起,社會注意力因而貌似分薄,威脅到其生存或者存在感。這感受不必然經得起事實考證,但個人感受的確是很個人化,沒有對錯而言。網絡專頁高呼「公平咩」當然是想像出一個淫亂的濕滑世界,那個世界裡面郭嘉駿會利用其性魅力獲得好多好處,食哂D女,因此亦對心理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想像者亦可能持續受到人生中的 sexual frustration 所困擾,所以對潛意識的假想敵一言一行特別敏感。
黃津珏在《明報》的文章〈7.21兩周年反思異見中的異見〉,流露了對於「邊緣」、「地下 Band 仔」——甚至是「批判者」——的身份認同,會以「我們這班有進步意識的文化工作者」定位自己。非主流認識上的對立面自然是「主流」。對於主流、娛樂、明星甚至電視台的重新復辟,這自然可以是一種威脅。甚至說,「文化界朋友」和進步媒體都在熱捧,威脅就更大。追星行為背後,是否輾壓獨立音樂界的生存空間?黃亦在文中提及自己「當大家在追 TVB 的什麼《衝上雲霄》時,我正跟着朋友拿發電機到街上搞音樂會鬧警察、因工廈文化空間問題與政府周旋」,單獨來看,這當然是值得尊敬的先知先覺,但很明顯這裡的回憶流露一種不 (夠) 被理解的苦悶。雖然黃圈裡面 (其實是香港人本身) 的反智風氣、界別之中不講老實說話的情況,也好像是真。黃至少很在乎甚麼,雖然那「甚麼」對我們來說不一定是合理。相比起來,上述的網絡專頁並不執拗,大多數人喜歡甚麼,就順著他們的意思說。大多數人想被欺騙和安慰,就提供欺騙和安慰。
黃津珏談及的「異見中的異見」其實很何式凝和黎明 (中國籍,女)。19 年示威到肺炎爆發,香港的存在感擂台大為改變,「反送中運動」作為無權力者的集結,令她們更加苦大仇深。因此就有人去外國學術期刊批判反送中運動好父權,「前線勇武」搶走了其他人的權力,也有人去外國學術期刊批判香港疫情初期,某黃店因為香港不作為不封關而不服務「普通話食客」即為疑似種族歧視,相當不進步等等。斷章取義地看,人們去反駁這類歧視帽子,也可理解為黃色暴政以及黃店不能接受批判。其實跟黃不黃沒關,只是何式凝和黎明 (中國籍,女)首先太妒忌別人的存在感,太耐不住寂寞,一頭都是個人想像。
人類有一千種面對神——超過自己的東西——的方法,也有一千種面對妒忌的心態。有些猩猩敢於觸摸石碑,其他猩猩會認為牠們背叛了祖宗和更有道德的方法,然後碎碎念地進入 evolution dead end。現代人類也是這樣的,現在西方都學了中國文革講出身成份那一套。你是女人,成份好點;有色人種,成份好點;性小眾,成份更好;無法界定性別 (non-binary) 更是宇宙頂點。跟他們本身為人處事和成就漸漸沒有關係,他們的身份成份才是一切。至於男人自然有天生原罪,皈依女性主義,可以減你少少刑。至於很多人都認為批評要私下講,亦是真的,因為我每次批評完何式凝都會有學界中人私底下跟我說,終於有人講喇,但我身份唔方便講,只好默默轉發——雖然我不認為這有甚麼特別。
面對妒忌,可以昇華出競爭和自強意識,結果可以是建設性的。然而這個「主流——地下」、「強——弱」、「高——下」的結構也很迷惑人,如果一個人一群人的批判意識鎖定在結構本身,就會慢慢以支流本身為榮,而不是支流本身裡面確確實實的文化或藝術品。在更大的意識汪洋裡面,以弱為美、以強為醜的文化,發展成一種很隱密的弱民手段,使人慢慢變得消極而又苦大仇深,十分痛苦,看到 Mirror 和 Error 就更痛苦——但同時,與 Mirror 和 Error 帶來的痛苦搏鬥,又奇異地成為他們之所以為自己的憑證。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