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從和別人的比較中得到的優越感是真正的快樂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從和別人的比較中得到的優越感是真正的快樂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從和別人的比較中得到的優越感是真正的快樂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從和別人的比較中得到的優越感是真正的快樂嗎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恰當的、不顧他人意願的行善,就是作惡。 我們關心或幫助完他人之後,對方是否真的得益或得到了對方想要的益尚且不知,我們自己是肯定先得了益的,因為遂了自己的心願。所以,我們在判斷的時候,得看清真正的受益者是誰,而不該先假定對方必然受益。 如果說劃清自己的領地界限,是我們在交往時擁有安全感的先決條件...

  • 從和別人的比較中得到的優越感是真正的快樂嗎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25 07:15:00
    有 2,229 人按讚

    不恰當的、不顧他人意願的行善,就是作惡。

    我們關心或幫助完他人之後,對方是否真的得益或得到了對方想要的益尚且不知,我們自己是肯定先得了益的,因為遂了自己的心願。所以,我們在判斷的時候,得看清真正的受益者是誰,而不該先假定對方必然受益。

    如果說劃清自己的領地界限,是我們在交往時擁有安全感的先決條件,那麼尊重他人的界限,則是維持交往的重要因素。前者讓自己保持愉悅,後者讓他人感到愉悅。只有同時滿足了這兩個因素,有品質的交往才能長時間地維持下去。

    摘錄自《#你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在我們的文化裡,常常有那種「我是好意,所以你一定要接受」這種論述。其實,同樣的情況,現代人慢慢會用「強迫」的眼光來詮釋。

    「一定」要付出,「一定」要對人表達好意,即使他人「不願意」。那我們就得好好問自己,到底這麼做,是要滿足自己什麼樣的需要?

    有一種人是一直要人接受他的「好意」,儘管這些好意比較像是順水人情。然後,一旦好意被接受了(有時只是基於禮貌),這樣的人就覺得有正當性,一直要求要有回報,不斷施加壓力。

    我常常看得到,很多付出或好意,常常要求有各種回報,不管是物質或心理層面。但是當事人否認,卻又對關係造成困擾,「關心」常常變成「打擾」,難以解套。

    祝願您,願意維持健康的界線,這能讓關係久遠!

    ... ... ... ... ... ... ... ... ... ... ... ... ... ... ...

    人和人之間,需要一點界限

    【文/ 蔡壘磊】

    ■ 行善有時是作惡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什麼樣的相處模式才是最優的?

    有人覺得相處嘛,很簡單,我總是給他人提供關心和幫助總是不會錯的,只付出而不求回報,這應該是最穩妥、最不容易得罪人的相處模式了吧。很可惜,有這樣的想法就入了誤區,關心和幫助他人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的。有些人內心強大,不那麼需要他人的關心,於是你可能很容易就會掉入「過於熱情」的陷阱,反而給對方造成困擾。

    關心,在我們的世俗認知裡,似乎一直是一個褒義詞。在很多人心裡,只要是出於關心的初心,那麼無論是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頂了天也就是「好心辦壞事」,是方式和方法應該改進的問題,而不是該不該做的問題。

    其實,這種對關心世俗的理解是有很大問題的,關心和打擾是一對雙生兄弟,只是後者看上去似乎更不禮貌一些。但其實在很多時候,兩者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這就跟我們行善一樣,我曾在公開場合多次講過,行善也是需要經過他人同意的,能理解的人卻寥寥無幾。為什麼?我們捧著一顆善心做善事,問心無愧,你接不接受是你的事,我做不做是我的事,為何非要經過他人同意不可?

    ■ 因為他人可能未必需要你的善意。

    有一個認知希望大家扭轉過來,我們行善的這個行為,其實是在幫助自己,而非他人。不管我們是想讓自己更高尚,還是更有優越感,抑或是更有同情心, 總之,我們是真心實意地想讓自己更快樂。除非我們是在受到了某些壓力的情況下做出的非自願「行善」行為,這就跳出了我們通常講的行善範疇,因為目的就已經不是出於善本身了。

    關於「施」和「受」,有說施比受快樂,有說受比施快樂,那麼到底是哪個更快樂一些,這得看哪一方的意願更強烈。在自願的前提下,從快樂的角度出發,其實雙方一直都是平等的。施也好,受也罷,並不存在誰欠了誰一說。

    回到我們剛才的疑問,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去隨意行善嗎?顯然不能,因為你想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靠著影響他人而給自己帶來快樂,這幾乎肯定是不對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影響到了他人而未經他人允許。之所以多數人認為這一行為沒問題,是因為我們在大多數時候都是缺世俗資源的一方,於是才對他人「施」的這個行為的需求更大,對獲得世俗資源這件事也更能感同身受。

    但其實關心也好,行善也罷,在對方沒有提出明確請求的時候,僅僅是我們自己有意願。而在我們關心或幫助完他人之後,對方是否真的得益或得到了對方想要的益尚且不知,我們自己是肯定先得了益的,因為遂了自己的心願。所以,我們在判斷的時候,得看清真正的受益者是誰,而不該先假定對方必然受益。

    不恰當的、不顧他人意願的行善,就是作惡。很多人在行善時遇到對方不領情的情況,都會迸出對方「不識好歹」的想法,雖然不會說出口,但其實僅是想想,就已經不是行善,而是作惡了。你想想,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快樂,強行與他自以為的別人的快樂綁在一起,當發現兩者並不一致的時候,竟然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見去看待和鄙視對方,這不是作惡,又是什麼呢?

    ■ 劃出自己的領地

    人與人相處,多少都需要一點界限。這並不是說,我們就該做獨行俠,就該冷漠,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與各種關係人的交往中,應該保持怎樣的分寸。同時,劃出自己的領地,警戒他人應該跟我們保持什麼樣的分寸。

    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領地界限,雖然範圍可大可小,但絕不能沒有。沒有界限,領地就無從談起。

    劃出界限,就意味著你在自己的領地四周築起了高牆,我們有時候也將其稱為「原則」。高牆以外的公共區域,是交流區;高牆以內的私人區域,是警戒區。警戒區是不可侵犯的,一旦有人闖入,你就得端起自己的槍,告訴別人誰才是這裡的主人。

    社會上會有很多人教你說「不」的藝術,告訴你要如何委婉地拒絕,如何為對方保留足夠的面子,如何解釋自己並非不想幫忙等。但這些圓滑的策略也並不總會奏效,很多時候,模棱兩可的說辭只會讓對方認為事情有轉圜的餘地,心可能會更加反感。「早知道就不跟你多費口舌了,浪費我這麼多時間」,他可能會這樣想。因此,當你想說「不」的時候,你只需說「不」,可以禮貌一點但無須過於謙卑。你要知道,在自己的領地,無須經過對方允許才能拒絕。

    領地界限並非固定,也是無時無刻不在動態調整著的。小時候當別人調侃我們的某個缺陷的時候,可能觸及了我們的界限,但長大後再提起,也許就不會太在意了。這說明我們在這件事上的界限範圍往裡縮了,我們留給他人可供交流的區域變大了。往外擴也是同理,不同時期在不同環境下,我們會一直微調自己的界限。

    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當平行交流或實力不明的時候,多數人都會想爭得比對方更大的話語權以建立交往優勢。因此我們經常會在不知不覺中,試探他人的界限範圍,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盡量保證和平的前提下,替自己謀到更多的利益。

    當我們通過擦邊球觸碰到他人的警戒區,察覺到對方的抵觸心理時,會暫時退出來,然後在潛意識裡畫上一條警戒線。在重複上述行為幾次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區就這樣被建立起來了。

    ■ 尊重他人的界限

    如果說劃清自己的領地界限,是我們在交往時擁有安全感的先決條件,那麼尊重他人的界限,則是維持交往的重要因素。前者讓自己保持愉悅,後者讓他人感到愉悅。只有同時滿足了這兩個因素,有品質的交往才能長時間地維持下去。

    尊重他人的界限看上去很簡單,很多人也是這麼認為的,但事實上卻並不容易。在同陌生人的交往之中,我們很容易就能做到尊重他人的界限,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對彼此並不熟悉,我們小心謹慎,保持著足夠大的安全距離,這也是建立一段淺關係總是很容易的原因。

    但在熟絡了,甚至是交往的頻次變得很高了以後呢?我們走愈近,工作、生活的交集愈來愈多,尤其是當我們在人情往來之中,都自以為對對方還有一點恩惠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能控制住自己不踩過界呢?很難。

    根據對自己的界限和對他人的界限的處理態度,我們很容易就能將身邊的人分為以下四類:
    #占便宜型人格,就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多說無益,對這類人避而遠之就是了。
    #老好人型人格,常見於某些公司同事,對人和氣、人緣好,但很容易被人當作情緒垃圾桶和保姆,長久下去自己痛苦,別人還容易不把你當回事。
    #共用型人格,常見於好兄弟或無心機的七大姑、八大姨,他們通常會非常熱心地幫助你,但同時也很容易踩過界,入侵你的私人空間。雖然他們可能沒有壞心,但有些時候會令人很不自在。

    真正的高效交往源於兩個擁有「獨立型人格」的人之間的交往,他們從不以愛或關心的名義踩到對方的界內,而是只在公共區域進行交流與合作。他們會詢問對方的建議,但從不對對方的決定進行干預。他們可能會請求或接受對方的幫助,但從不會為幫助對方而過度犧牲自己。

    這種交往界限才是剛剛好的,是溫暖而有安全感的,獨立而又負責任的。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你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讓你不迷茫,突破盲點的33則人生指引(二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8167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https://www.facebook.com/Walkers.Cultural/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從和別人的比較中得到的優越感是真正的快樂嗎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8 20:22:32
    有 726 人按讚

    我們的自省能力,是有限的。

    遇到錯誤或失敗,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怪別人找碴、怪環境條件太差、怪自己一時不察。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自己的錯誤看起來實在太痛苦了。看著自己失敗,會動搖我們的優越感,就像有棒子朝我們的自尊戳上來。

    欲望與情緒會再度將我們蒙蔽,結果就是我們日後會重蹈覆轍,犯完全一樣的錯誤,不痛不癢地自責一番,然後又是忘性大作,直到大限來臨的那一天,這種模式都不會改變。如果人真的能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不會看到世界上那麼多錯誤不斷重複,也應該看到大家都在職涯發展上不斷自我突破才是。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書之前直播過,目前依舊可以參與贈書活動。

    摘文裡面有很多不理性的思維方式,各位大概很容易看到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有類似的心理歷程。然而,光是各位願意閱讀,我就佩服,因為這需要有相當程度的自省能力,還有挫折容忍度—閱讀下列摘文本身,我認為就違反了享樂原則。

    我特別希望各位注意到「究責偏誤」,因為不少師長常用這種態度,去對待被霸凌的孩子,進一步造成二次傷害。這也是這個社會上,常檢討受害者的一種心理歷程。

    祝願您,願意理解人性,並且保持覺察!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情緒潛伏在我們的意識底下,周而復始地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緒與決定,而其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情緒,就是對快樂的欲望與對痛苦的逃避,這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概念。我們的想法幾乎無可避免地會繞著這類欲望打轉;光是在腦中把玩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或痛苦的想法,就會有想要退縮的反應。我們會以為自己在找尋真相,或覺得自己還蠻腳踏實地的,但其實我們不過是在謹守著讓自己能釋放壓力並自覺滿意的想法,因為這能讓我們感覺高人一等。人類思想中的這種「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是我們所有心理偏誤的根源。要是你覺得自己不知怎地是個特例,對下方我們要介紹的各種偏誤都有抵抗力,那正好可以當成享樂原則在作用的現成案例。聰明的話,我們就不該逃避現實,而應該探索這些偏誤如何在自己的內心持續作用,乃至於學著在別人身上辨識出這些不理性的狀態。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我之所以達成自己的決定,是看過了證據,也經歷了多多少少算是理性的思考流程。

    為了秉持某種觀念,並說服自己是理性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們會四處搜尋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見解。理論上,還有什麼東西能比證據更客觀,更科學呢?但由於享樂原則在暗地裡發揮的影響力,我們會專門去蒐集能確認己身觀點的證據,讓我們能繼續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而這──就是「確認偏誤」。

    想觀察確認偏誤,我們可以在職場上注意別人的企劃,特別是那些輸贏很大的企劃。所謂的企劃,都是為了一個想要達成的正向目的所設計。如果有人把可能的正向與負向後果都平等地考慮進去,那他會發現自己寸步難行。所以無可避免地,他們會不知不覺地倒向能確認達成正向結果的資訊,在那個世界裡一切都很順利。職場上還有另外一種狀況,可以讓我們看到確認偏誤的模樣,那就是當有人「理論上」在徵詢別人意見的時候。對於大多數擔任顧問職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甩不開的宿命。話說到底,大家都希望聽到自己的想法與偏好受到專家意見的肯定。不論你說了些什麼,對方都還是會聽到他們想聽的,而要是你的意見與他們的想法相左,他們就會設法貶低你的觀點,否定你所謂的專業。通常一個人愈是手握大權,他受制於確認偏誤的程度就會愈明顯。

    放眼全世界來訪查確認偏誤之際,你可以留意一下有沒有那種好到不像話的理論。這理論身邊會有大量的數據與研究被丟出來當成左右護法,而這一點並不難做到。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旦你說服了自己,認定自己的論述沒有問題,相關的證明就會跑來供你閱兵。在網路上,我們不難針對一項爭議的兩造都找到支撐的研究論點。整體而言,你永遠不應該因為別人提供了「證據」就覺得對方的說法可信。正確的作法是在冷冽的光天化日下檢視這些證據,並窮盡一切的心力去質疑。面向你自身或別人敝帚自珍的想法或信念,你的第一反應永遠應該設為尋找反證,這樣才符合科學的精神。

    …………

    信心偏誤(Conviction Bias)
    ▍這件事情我都信到這個份兒上了,還能有假嗎?

    有些觀點我們私心會非常滿意,但內心深處,我們多少也對這些說法有一點點存疑,於是乎我們會不辭辛勞地去說服自己──要自己義無反顧地去相信這番說詞,遇到有人反對一定大聲斥責,絕不坐視。這件事若是有假,我們怎麼拿得出如此的熱情來為其辯護?我們會這麼告訴自己。這樣的偏誤,若表現在我們與領袖的關係上,就更為顯而易見了。你看看領袖說起話來那樣兩手並用而充滿激情,用詞遣字也到處是五彩繽紛的比喻跟讓人會心一笑的旁徵博引,看起來就是充滿了如深井般取之不竭的自信,那肯定代表他們功課做得很足,所以才能把話說得這麼信心滿滿,毫無破綻。反之,那些講話中處處存在語意上的模稜兩可,口條動輒有所躊躇猶豫的人,則似乎顯得不夠堅強,顯得自我懷疑而舉棋不定。這些人說的話多半不能相信,我們會這麼想。人的這種偏見,是推銷員與民粹政客的好朋友,他們把自信當成門面,讓我們易於被他們說服與欺騙。他們知道人都喜歡看好戲,所以他們就把自己似是而非的東西用戲劇效果包裝起來,藉以混淆視聽。

    …………

    外觀偏誤(Appearance Bias)
    ▍我交往的人我心裡有底;我能用肉眼看到真正的他們。

    我們看到的人都不是本體,而是表象。而這些表象很容易誤導我們。首先,社會化把人都訓練得很好,我們會知道什麼樣的場合需要端出什麼樣的菜色,才能獲得社交上的認可。一般較常見的組合是理想崇高、敬業形象維持得很好、良心沒有被狗吃掉。看著這些「面具」,我們會以為他們真的就是這樣的人。再者,我們多半很吃以偏概全的「光環效應」(halo effect)那一套──看到某人身上有特定的缺點(拙於社交)或優點(聰明才智),我們就會自動延伸,把可能相關的優缺點也腦補上去。帥哥美女看起來就是比較可信,特別是政壇上的帥哥美女。一個人事業成功,我們就會想當然耳認為他們品行亦優、良心爆棚、所以老天爺才會讓他在工作上圓夢。但這模糊了一項事實,那就是很多功成名就,響叮噹的人物,都在超車別人的來時路上幹了不少狗屁倒灶的渾事,你看不到是他們的公關太有本事。

    …………

    群體偏誤(The Group Bias)
    ▍我的想法是我的想法。我並不聽從群體的指揮。隨波逐流不是我的作風。

    我們天生都是群居的社會動物。被孤立的感覺,不被群體當一回事的感受,於我們都是既挫折又恐怖。知道了別人的想法跟我們有志一同,我們心中會覺得放下一塊超大的石頭。事實上,為了能這樣鬆一口氣,內心會有一股動力要去認同特定的觀點或意見;唯我們並不會有識地認知到這股拉力,而會以為自己的每個決定都完全是自己的意念。

    看看那些支持某一黨或某種意識形態的人──明明沒有人發號施令,也沒有人大剌剌地給予壓力,但某種正統或正確就自然而然地拔地而起。一個人若屬於右派或左派,那麼遇到種種問題,他們的意見就幾乎都會自動歸隊,保持左或右一系列相同的立場,就像在變魔術一樣。但會承認自己的思考受到左右之別影響的人,少之又少。

    …………

    究責偏誤(The Blame Bias)
    ▍我能從經驗跟錯誤中學習。

    錯誤與失敗,會讓人想去解釋些什麼。我們會本能地想學到教訓,希望自己下回不要重蹈覆轍。但事實上,我們並不真的那麼想湊近瞧瞧自己幹的好事;我們的自省能力,是有限的。遇到錯誤或失敗,我們自然的反應是怪別人找碴、怪環境條件太差、怪自己一時不察。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自己的錯誤看起來實在太痛苦了。看著自己失敗,會動搖我們的優越感,就像有棒子朝我們的自尊戳上來。我們會看似完成了所有的動作,裝出有在反省的樣子,但隨著時間過去,享樂原則又會冒出頭來,然後我們就會連原本一點點怪罪自己的心情,都飄散到九霄雲外去了。欲望與情緒會再度將我們蒙蔽,結果就是我們日後會重蹈覆轍,犯完全一樣的錯誤,不痛不癢地自責一番,然後又是忘性大作,直到大限來臨的那一天,這種模式都不會改變。如果人真的能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不會看到世界上那麼多錯誤不斷重複,也應該看到大家都在職涯發展上不斷自我突破才是。

    …………

    優越感偏誤(Superiority Bias)
    ▍我跟別人不一樣。我比別人理性,道德也更高尚。

    很少人會在日常對話中把這話說出口,因為這聽起來實在太狗眼看人低了。但在不在少數的民意調查與研究當中,只要是被問到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受訪或受試者的想法大抵八九不離十,就是上頭那句話的意思。人會這麼想,就如同思想遭遇到某種障眼法,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謬誤與不理性,我們只看得到別人的這兩種東西。所以比方說,我們會輕易相信敵對政黨的人思考是不經大腦,而我們這陣營的人做事都經過深思熟慮。在道德的層面上,我們少有人會坦承自己曾經在工作上欺騙或利用過誰,或是曾經為了出人頭地或平步青雲而抄過捷徑或耍過心機。自身一切的成就,在我們的想像中,都是才華與努力的成果。但如果是別人嶄露頭角,那就是他們效法馬基維利主義而無所不用其極,這些人成功卻卑鄙。我們這樣的想法,目的是不論結果為何,自己永遠都是對的。在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拉扯下,我們會賦予自己一個理性、守禮、道德完備的形象,而這些正好是受文化高度提倡的特質。任何蛛絲馬跡與這樣的形象有所悖離,都有可能讓自己千夫所指。唯事實上,如果大家真的都如此講理而溫文自持、道德上毫無瑕疵,那世界大同早就降臨許久,善良與和平早就在地球上供過於求。真實的狀況是怎麼回事,我們都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起碼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乃至於所有人,都是在自欺欺人。理性與道德,必須透過自覺與努力才能達成。跟很多東西一樣,這兩項品格都不會跟雨一起下下來。要具備理性與道德來讓你的人格變完整,你需要歷經一種叫做「成熟」的過程。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從和別人的比較中得到的優越感是真正的快樂嗎 在 扇子 Fan : NO FAN NO FUN 玩美彩妝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07 12:35:04
    有 184 人按讚

    成長卡關了嗎?破除幻象讓你成長倍增

    我要分享這一個真的有點緊張
    不會隱藏我的情緒
    因為我自己也一直處在這十大幻象中
    就像是泡泡一樣 需要一個一個搓破
    但也是因為知道了這十大幻象
    讓我在靈性成長這方面
    非常迅速 因為發現很多分享靈性的東西
    都會提到十大幻象
    但是從來沒有被有系統地提出來
    所以我就在想讀者觀眾在看的時候應該會很容易忘記

    而我很幸運的一開始就顯化了與神合一這本書
    他是與神對話作者在另一本書"與神合一"
    提到十大幻象
    有系統地整理出來 並且幻象裡面參雜了層層幻覺
    一層一層的幻像讓我們一直摸不透
    就是我們感覺到痛苦不舒服的原因
    通常不會只有往往一個原因這麼簡單

    所以如果目前狀態卡在某一個點
    有興趣的話 可以翻閱與神對話系列 以及與神合一
    強烈建議看與神對話作者尼爾 唐納全系列
    或者今天可以先看我的分享了解我對十大幻象的見解

    我在靈性崛起時 忽然對於看書變成有極大的興趣
    看了很多書 看了很多影片 看了很多分享
    最後都會得出一套自己的方式 而且還會不斷印證
    幹~~~原來 書上當時說的是這個意思
    但也會一直被十大幻覺拉回去
    這也是為什麼我要一直保持覺知以及不批判自己
    才能一直在覺醒與睡著中來來回回

    書中或是別人分享的內容暫時不理解的話超級正常
    反而內容變成是我的一個指標
    現在看不懂 沒關係 我繼續做好言行心一致
    之後再回頭看自己現在狀態理解到甚麼程度

    而我一直很想要分享的察覺 也是與十大幻象密不可分
    十大幻象又會延伸很多小幻象
    要了解甚麼是幻象 察覺才能起作用
    看穿之後才能真正的搓破痛苦的幻覺泡泡
    與神合一曾說過一句話
    痛苦與受苦之間的差別就是
    可能就是拔掉一顆很痛的蛀牙 拔牙也會痛
    但它卻非常受歡迎的痛

    所以隱藏的經驗跟痛苦就像是忍住不去看牙醫
    狂吃止痛藥 或是壓抑著痛
    但當有人碰到你牙齒 壓抑突然爆開
    開始狂怒 發洩 忍到受不了
    發洩後又告訴自己冷靜 但隨便碰到牙齒就會爆炸
    或這就是我們最常經歷的
    直到你痛到受不了~~~~~~~~~
    終於下定決心去面對它

    當你真正面對需要拔掉的蛀牙
    蛀牙拔掉了 痛完了 一身輕
    所以我現在一直不斷地在拔我自己的蛀牙
    有些很根深蒂固的蛀牙需要一段時間
    但至少我了解到不要壓抑的重要
    壓抑都是被創造出來的動作 還有十大幻相
    先不壓抑你對蛀牙的情緒 不壓抑你才會認同它在
    像是意識到一直聽誰抱怨同樣事情很煩
    壓抑的話 這就是你的牙痛

    有必要的話面對把你當垃圾桶或是甚麼壓榨你的事物
    好好的敘說一遍你的感覺
    請找自己舒服的方式 我都是舉自己的案例
    你可能會因為”罪惡感”而不好意思 
    這就是拔牙的過程
    但不需要 如果要為罪惡感而感到不好意思
    那應該要想想 誰要為自己的生命 感到不好意思
    不是對方 而是你 
    因為自己選擇讓別人這麼做
    察覺到是因為出自”罪惡感” 而繼續持續做不喜歡的事
    這也是察覺的目的 去觀察才能破除幻象
    本來又寫了一大篇有關察覺的稿
    而在寫這一篇影片的稿時
    忽然有一個靈感想要邀約 好李嘉在 一起分享
    多一個人分享 就多一種解釋

    釋放所有情緒很重要
    可以大哭大叫打枕頭
    甚至必要的話有一場嚴肅的對話
    旦絕不會是言語暴力傷害他人

    看之前請大家放下心中所有的OS
    因為這個是一個語言表達的東西
    很難將這些有的沒的一言以蔽之
    連光是講情緒就有好多本書存在這世界上

    而我們生活在二分法的世界
    有對就有錯 有這個聲音一定會有反向的其他聲音
    而任何的表達都只是在展現出目前
    自己意識層面的拓展程度
    既然都點進來看了 也許是想要看看不同的角度
    或最好是我的話都不要相信
    去印證出自己的一套給自己用

    書中是寫【十大幻覺】 但我想稱他為幻象
    為什麼呢? 因為我選擇這麼作

    【需求】 - 這是最大的幻覺
    雖然說是幻覺但卻是很真實的
    如果能開始換角度去看
    就能從「真實」跳到「幻覺」
    所以察覺如此重要就是
    要看穿我們以為是真實的情緒或是曾經認為很重要的事
    看穿通常情緒就消失了

    而作為人最大的需求就是要表達我是誰
    想像你關在一個黑暗的房間
    一定會想要做些什麼、找燈光
    否則除了黑暗還有你的意識之外什麼都沒有
    需求也是小我的最大表現
    自我永遠一定要嘗試做些什麼
    否則沒辦法表達自己是誰

    我是扇子我在分享影片
    因為這是表現自我的一個方式
    所有一切來自「最原始的需求」
    我要表達自己是誰,所以同樣的如果
    我無法按照我靈魂真實的需求時
    我會感到很痛苦

    靈魂的需求
    別人的需求
    社會產生讓你因為的需求
    都是需求的幻象

    而它也是最大的幻象
    剩下九大或是延伸出來的幻覺都從這裡開始
    所有的幻覺都參雜了「需求」

    我必須要買什麼東西,表示我的身分地位
    如果我不買代表【失敗】第二幻想

    看起來失敗我就無法看起來成功
    失敗只是社會框架生出來決定什麼是成功
    什麼是失敗的觀念
    (我想很多人已經了解了,這是社會產生的需求)

    所以如果現在社會的觀念叫你每天把屎抹在身上
    就是成功,應該很多人會開始質疑!
    那是什麼成功方式阿?
    所以我最喜歡把框架跟屎交換比喻

    當我感覺到自己失敗時
    我會先感受這個真實的情緒
    不要壓抑它 不要試圖找理由掩蓋它
    感受情緒時可能會因為太真實而不舒服
    但就是拔牙的過程 跨過不舒服時
    再問我是拿什麼標準比呢?
    如果現在「標準換成一坨屎」我還會覺得失敗嗎?

    痾~~好像沒有這麼覺得失敗了
    哇~~好像完全沒事了

    有些情緒會瞬間消失
    所以為什麼稱他們是幻象
    如果沒辦法一次解決沒關係
    注意到他是個幻覺
    把這個感覺當作指標 當你回頭看的時候
    情緒如果不見了 就是幻覺被你搓破了

    而延伸決定性的【各自分離】第三幻象
    因為我們都認為人是分開的
    除非你在某一個部分跟我是一樣的
    即使這樣也會有分離、比較,所以無論大、小都會分離
    班級內的分離年級的分離、學校跟學校間

    而各自分離的幻覺
    當看破幻覺時就是這個幻覺正面的意義
    我相信我們靈魂都是一體的
    各自分離只是要每個人去體驗他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但很不幸的,大部分的人都因為目前的世界
    社會運行模式,每個人覺得彼此是分開的
    當父母親不讓自己過想走的人生時
    淺移默化的你就會開始拿自己的標準掌控別人(舉例)
    其實自身外在的行為舉止都是反映內心的狀態
    只是我們都很無意識在生活
    所以就以為是我們自己的個性

    你不用逼自己去愛別人愛陌生人
    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愛所有人
    這是我給自己的意識許可

    而我們至少可以知道靈魂是一體的
    來到這世界上不是要為了得到第一
    是要體驗每個人充滿無限可能的人生
    如果要搶第一 第一這個位置只有一個
    大家才會搶破頭 紛爭才會這麼多
    搶第一或至少不要最後一名
    就會產生【不足】第四個幻象

    當要搶第一的時候
    就會想盡辦法表現社會塑造出來的制度
    考試第一就是乖學生
    Youtube 的點閱率高 才是最好的影片
    點閱率高才能夠拿到錢
    而錢永遠都不夠
    要當最紅的人
    要得到某個頭銜
    面對這些只有少數幾個位置的頭銜時
    都在擔心 都在憂慮得不到
    又讓我想到一部電影 饑餓鬥室
    一個地下一百層的監獄
    每個人會定期換樓層
    如果被分配到越高的樓層
    就能優先享用從一樓降下來的大餐
    所以抽到底層的人幾乎等於
    就是要和室友互相殘殺才能活下去
    其實只要把食物平均分配到一百層
    每個人都可以吃飽
    多數人也認為就像電影演的
    即使大家都知道 但沒人願意去做
    因為彼此分離 彼此不信任 而且這個行為已經存在很久了
    習慣了! 就是要搶 否則可能無法活下去…
    有發現這個惡性循環多久了嗎

    而這一個惡性循換又產生了【必備資格】 第五個幻象

    如果用剛剛電影來分享
    就是我必須要達到最高的前幾個樓層才能安心用餐
    否則我在底層就要和別人拼命
    而這也產生了
    某個想要達成的目標
    因為” 不足的幻象 ” 而產生了必備資格
    喔… 我一定要長得夠漂亮
    我一定要有錢
    我一定要做什麼
    要不然 無法達成
    當我漂亮的時候很自然我就可以當模特兒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所以必須要做些甚麼事
    這邊舉例是書中的 分享給大家
    要做個好孩子
    別回嘴
    要得到好成績 並且繼續上大學
    要結婚生子
    要酷
    邀聽命行事
    要跟隨領導人
    別問太多問題 並且別問錯問題
    所以默默了衍生了各種 ”標準”
    生怕自己如果沒達到的話 就會不夠資格
    不夠資格就不能得到想要的 ( 不足 )
    而當社會的產生的 ” 必備資格 ”

    就又衍生出 【審判】 第六個幻象

    如果沒有達到自己認為應該有的標準之後
    痛苦就開始來 批判自己就開始出現

    或者每個人都拿著自己的標準
    去審判其他人 你這麼作不對 你這麼作才對

    讓我充分感受的人對於 對與錯的角度有多麼不同
    是第一次我到了柏林 聽到朋友在聊天
    不是他本人 但是依舊內容讓我非常驚呼
    有一對情侶 去找另外一個男的
    要求對方來X他女朋友 我聽到我傻眼
    挖塞 這也太勁爆了吧
    很多人無法接受 會開始罵 不要臉 不成體統

    但我去柏林的那次經驗才見識到
    自己觀點只是自己的觀點
    自己不會作的 不代表別人就不能做
    最好的狀態是
    允許你做你自己 允許別人做他們自己
    只要不侵犯到彼此
    甚至在靈性的部分 包括我自己也會犯這錯誤
    就是 我認為這個比較好
    但是靈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這些所有幻覺給去掉
    沒有比較好 只有對自己比較適合
    一但拿著必備資格去審判自己去審判他人
    最終都還是掉到幻覺內

    有沒有經驗是曾經小時候認為這就是絕對
    而長大之後忽然完全大改觀
    這個就是我們為何一直在變的證據之一
    但小時候想的不是錯的
    因為在當時就是我們相信的
    而且是百分之百相信
    所以會改變都只是在於 自己怎麼去看待
    而那個 ” 真相 ”就會隨之改變

    或是自己曾經是電腦前的鍵盤俠
    自己現在再也不這麼做了
    但開始反向去罵那些鍵盤俠
    所以這就是標準換了一套之後 再去罵人
    循環依舊還在 只是鍵盤俠一直都有
    不做鍵盤俠的人也一直都有
    唯有看破幻象 還有二元對立之後
    才會知道兩邊的人為什麼會對立

    所以當陷入這個幻覺的時候
    不是在批判自己不夠格 不夠好
    就是在批判別人不夠格 不夠好

    於是就產生了【譴責、定罪】 第七幻象

    在這一個幻象當中 其實我比較不熟悉
    它和第六幻象差不多
    如果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比較適用
    因為沒達到某些標準 沒達到某些教條
    所以我被定罪 所以我是不好的
    所以我不具備資格
    所以我不足
    所以我失敗
    所以我不被需要
    看出來了嗎 所有事情幾乎都可以套用在這個裡面
    需求的幻象裏面包含了總總的幻象

    而這些斥責接著衍生了 【狀況、條件】 第八幻象

    將一切放在有條件的情況上
    否則我的需求不會實現
    如果愛情中沒辦法達到這些條件就不是愛情
    如果沒有錢的話 就沒辦法有開心生活
    如果……….就沒辦法…………………
    所以完全把自己限制在有限的狀況內 以及條件
    否則就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自己的角度被社會需求蓋上了

    而像我要寫這一篇的草稿
    我寫了第三次 因為我陷入了【需求】的幻象
    我認為我必須要寫的完美 才能展現
    【有條件的】
    所以我就邊看與神合一的內容邊加一些內容
    想說這樣就不會有所謂的 ” 出錯”

    但是因為我現在非常相信自己的直覺
    只是還沒察覺到我陷入幻覺
    寫了第一次覺得就是哪裡怪怪的
    第二次重寫 還是怪怪的 甚至開始覺得有點不對
    於是我離開電腦 到了客廳用手機
    決定完全以我個人的經驗去談 與神合一
    結果 他媽的 我離開了陷入困境的環境去休息
    用手機重新用我的個人體驗去打內容時
    才發現我的個人經驗才是最真實的
    我不需要” 展現完美” 而去強求

    而"展現完美"這當中蘊含幾乎所有的幻象
    包含了優越 包含了有條件的 審辦 無知 失敗
    所以一個幻象當中都隱藏了超多情緒
    當我用一個最自然的方式
    內容就很自然地出現 它幾乎是不帶任何幻象
    我無法百分百確定 但是內容至少是從我的感覺
    從我的直覺寫出來
    如果我硬是照著第一次或第二次寫
    出來的東西就是硬生出來的
    最自然的東西最能夠觸動人

    而在這又接著衍生了【優越】 第九幻象

    優越的幻象是則又完全包含了前面的幻象
    我如果不優秀 我會不足 我需求無法得到
    因為各自分離 我們不是一體的 所以我要當最好
    而又產生了很多紛爭

    如果不能當第一
    至少我要比其他人好
    比其他人好至少我感覺比較優秀
    而如果我被比較的時候 我會覺得很生氣
    覺得自己自卑
    沒有用 而這些自卑沒有用的心態又是哪裡來的?
    社會需求產生的
    社會需求又影響到整個世界 整個人類
    每個團體 每個單位

    而總當有人要嘗試做真正的自己時
    審判 還有優越感 以及 譴責 分裂幻象又出現
    哈哈哈它跟我們不一樣 它是異類
    哈哈哈 講靈性的人都是神經病
    無法適應社會而已
    哈哈哈 講靈性的人都很失敗
    哈哈哈 那個人跟我們不一樣

    這個東西又會產生很細微的幻覺
    因為不想被排擠 而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
    所以不開心因為靈魂的需求就是要完全的做自己
    而這個經驗如果能善用
    他將知道 ”為了不想被排擠而做出一些事”
    這是他不想再體驗的
    所以當他有這個經驗時 改變他的不是經驗
    而是"選擇"他選擇不要再經驗一樣的事

    所以如果有人說經驗能改變
    我則是說經驗是一個指標
    改變是一個選擇
    也有人一直再重複經驗同樣的事情而不改變
    而優越的幻象無時無刻都出現在每個舉動
    出現在一句話之內 出現在電影 電視各種地方
    所以自己開始習慣這是一個要被比較的世界
    接著如果自己做的好就會開始得意
    自己某個地方沒有這麼突出時
    就會開始憤怒或是自卑 

    而來到最後面的幻象就是【無知】 第十幻象

    無知聽起來會讓人惱怒 
    如果有惱怒的感覺其實
    也是因為前面的幻象所導致
    我不是無所不知的話 我就不優秀
    不優秀就不足 又全部牽扯在一起
    無知的人也很好操控
    無知的人從來不懷疑
    最好不要懷疑
    最好不要問問題
    最好就繼續這樣子 而不要質疑變成一個美德
    不要問 怎麼說怎麼做就是對
    所以如果我這樣做就是對的
    我就會告訴其他人 照我的方法才是對的
    於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方法都是對的
    所以其他人的方法都是錯的
    小至大 大致小 都看得到十大幻相
    甚至無數衍生的小幻象
    無知的人不多問
    無知的人以為不問 當做甚麼都不知道就好

    最後再回到需求的幻象
    最終我們都要回到 "有了錢才快樂"
    那什麼是快樂呢?常常聽到有錢的人不快樂
    沒錢的人不懂有錢人的煩惱

    因為從小到大吸收的東西就是告訴我
    凡事都要繞著錢賺 錢才是第一
    出發點一開始就錯了
    這樣說不代表我討厭錢
    錢是一個中性的東西
    把錢做為是"自然的產物"時才會快樂

    你可以賺很多錢 但卻一點都不快樂 
    一天到晚都在生氣 但卻認為不做不可
    事實上 永遠都有選擇
    只是自己無法做下決定
    因為被許多的幻象牽絆住 
    擔心別人眼光 被罪惡感拖累
    總是會有其他原因來拖累自己

    所以一直說沒辦法  因為這個 因為那個
    自己真正快樂的事情
    就像是去看電影 你可以撇尿
    但是撇尿無法好好的享受這場電影
    要裝作很投入在這場電影
    實際上想尿尿的受不了
    這場電影就是自己的人生
    到最後還是得做出些行動 到最後還是得去尿尿
    而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我們快樂的事
    但是卻一直被很多幻象蓋住
    除非哪一天撇尿受不了
    才會選擇去面對

    如果想要富足 卻一直處在一樣的場景
    那是否要對自己的選擇重新考慮呢?
    如果想要成功?
    那是不是要對自己的成功重新定義
    十幾億人的世界 成功的條件卻就這麼一點
    而每個人都在搶破頭去爭取什麼

    我無法告訴你快樂是什麼
    快樂的定義應該是自己本身去嘗試所有事情
    試完這個不喜歡 再試下一個
    直到找到自己發自內心覺得快樂的事
    不要再追隨著大家爭取同一件事情
    那一件事情不會是絕對
    以前絕對不會相信現在影音串流平台的世界
    那些勇於嘗試的人都在踏出舒適圈的時候找到一片天
    所有自己認為"我必須""我需要"
    都可以重新審視一番
    尤其我今天自己重新這樣分享十大幻象
    給了我自己很多收穫
    在寫的同時不斷的破除一些小小的幻象
    還有自己被卡住的幻象
    當自己破除真的跨過幻想時
    會超級爽!!!!!!!!!!!!!!!!

    而靈性的了解從來不是要自己放棄物質
    而是剛好就好
    比方說我之前人很亂的時候
    我覺得生命只有買新的東西
    才好像有新東西 才有新活力
    所以我狂買衣服 我狂買化妝品
    收到商品的時候感覺有新的東西來到我的生命
    最終我還是鬱鬱寡歡 甚至想要逃回台灣
    在面對內在很多框架還有傷痛以及隱藏的情緒後
    現在就算居家隔離了三個月也不覺得無聊
    化妝品跟衣服現在完全沒買
    也沒什麼特別其他需要的
    因為都滿足了,內在滿足,外在行為自然會變

    因為34年後 我終於好好的來認識我自己
    這個過程不斷地挖掘跟發現還有
    印證靈性到底能多屌
    不同人不同書不同年代所有敘述的事情都一樣
    只是故事都不同

    而自己偽善的行為越來越少
    因為再也不想騙自己 只想要言行心合一
    而所有大家認為的美德
    也都恰恰的相反 有人擔心過度分析會變機器人
    其實當你越了解自己
    就能越了解為何其他人會有這些行為
    「因為大家都困在幻象裡」
    而延伸出來的自然就是理解代替寬恕
    不再去要求別人
    不再為不知到的原因發怒
    忽然開始愛真實的自己
    不再向外尋找能抓住的安全感

    謝謝大家花時間看完
    這十大幻象的圖片可以存在手機裡
    當你有痛苦的時候
    可以自己問自己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這種感覺到底從哪裡來
    我們其實不孤單
    只是分離的幻覺 讓我們覺得只有自己
    以及每個人其實都忘記自己本質是誰
    所以才會覺得孤單

    非常推薦大家認真替自己寫下讓你痛苦的事情
    而層層的去找這些幻象
    面對痛苦 面對幻象 情緒就不見了
    如果當下無法讓情緒消失
    就與情緒共處
    不要認為自己很弱沒辦法消除情緒
    那只是掉回幻象內
    最不需要的就是你批判自己
    只要自己開始驚覺自己處在幻象內就很棒了
    一旦有覺知 便開始打破本來一直惡性循環的迴路

    就像是冥想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察覺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了解幻象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也許要試個幾次才會決定 “ 選擇”
    因為最後選擇決定要改變的還是在自己手上
    而當活用這些時
    我想一定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有所幫助
    而開始有興趣的話可以學習了解二分法
    二分法是看穿某個遊戲規則的重要性

    寫到後面我有一句話從浮現是
    「越能衡量價值的東西越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