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我經歷了這幾年來最嚴重的連續失眠日
我一直算是好睡的人,長久以來都能持續工作到睡前,醒來以後又能馬上進入工作行程,不太需要放鬆或休閒的時間,是標準的閒不下來的人格,自己也不以為意
去年初疫情狀況剛開始,一邊更動行程一邊因應外界的變化,才發現身體有一些不太一樣的反應,起初是睡覺時間變得斷斷續...
去年初我經歷了這幾年來最嚴重的連續失眠日
我一直算是好睡的人,長久以來都能持續工作到睡前,醒來以後又能馬上進入工作行程,不太需要放鬆或休閒的時間,是標準的閒不下來的人格,自己也不以為意
去年初疫情狀況剛開始,一邊更動行程一邊因應外界的變化,才發現身體有一些不太一樣的反應,起初是睡覺時間變得斷斷續續、多夢或特別淺眠,後來慢慢演變成連續幾日無法入睡、失眠後的早上依然精神很亢奮不感覺疲累,體溫容易突然很高、眼睛特別乾澀、時常頭暈或心跳加速...
先看了一些中醫調養,朋友們也提供我許多好眠妙方,一一嘗試以後,過了兩個月,狀況還是時好時壞,甚至會開始害怕天黑(因為天一黑又要面對睡覺的考驗),才開始尋求西醫的協助
-
醫生判斷這是典型的『自律神經失調症』,涵蓋的症狀非常多,每個患者顯現的症狀都不同,但大體上來說會是因為壓力(外在環境變化引起的,跟自己長期給予自己的)造成
情緒越緊繃,壓力沒有適當紓解,長期下來自律神經就調節的作用就會受損:在該休息的時候無法關掉開關休息,該打起精神的時候又無法充滿動力,一來一往造成惡性循環,越想要用意念控制,神經就會越緊繃,狀況就會越糟糕...
知曉狀況後,接下來就是日複一日的服藥治療、情緒與想法練習、生活習慣調整...這個過程持續了一整年,身體的狀況有比去年初穩定許多,一直到前兩個月慢慢停藥,以規律的作息、飲食、和運動頻率盡可能維持平衡(然後現在又在建立新的平衡的路上)
蠻多身體上的不舒服都來自於個性跟習慣,要一日兩日完全改變還蠻困難的,時間長了也慢慢不追求要自己回到最好的狀況,開始跟自己說如果有些不適很難緩和,不如就學著跟那些狀態共處、學習不要強迫自己馬上就要適應、也學習不要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盡善盡美
-
打得很詳細,是想要提醒大家一起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如果最近的外在環境變化影響你的情緒許多,要留意這些情緒跟壓力是不是已經影響到身體和作息,請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步調來適應新的狀況
如果身心狀態已經超載,也要記得尋求醫生或專業人士的協助和治療,不要過度要求自己;如果正在經歷治療,也要相信自己會慢慢找到最適合的照顧自己的方式,維持穩穩的信心
一起一起
強迫意念治療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傳統武學陽出陰回口訣與結構治療中的筋膜理論的探討
本篇屬於專門論文,如需分享請先取得同意,林明輝 豆花藥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最近在練拳的時候有一些心得與發想。關於"勁"的延伸,"陽出陰回"的想法與解釋。
"勁"是本門武術中一切的根基,之前有提過"勁"是一種經由人工引導力的使用模式,力是來自於自身質量的反作用力,路徑則是在身體結構在前後左右上下的張力都處在一個等張的狀態,主要以骨架本身去支撐,肌肉筋膜為傳遞介質,從足弓一路到末端的一個路徑,方向則是由動作意念去決定,而過程必須要合乎"力在前端"與"回中"的概念,要符合這兩點的用力模式必定遵循"陽出陰回"的邏輯,也才能夠達到本門武術的要求"穩"與"放鬆"。
陽出陰回其實包含了很多的概念邏輯,意念、氣息、結構、動作...等,很多部分很難用文字形容,是一種體會感悟,常常聽到的只能意會的部分,今天要講的部分是可以用文字、筋膜、肌肉骨架等邏輯來解釋的部分,主要以伸肌與屈肌的概念來解釋。
先說明一下等等會用到的概念。
1.收縮時使關節伸直、舒展的肌肉群叫做伸肌,相對的收縮時使關節彎曲的肌肉群叫做屈肌,兩者會相互調節抗衡,伸肌收縮屈肌就會舒張,反之依然。EX 肱二頭肌是屈肌,肱三頭肌是伸肌,兩者肌肉是統一組的伸肌屈肌,讓手臂彎曲與伸直。
2.一般來說的陽面剛好是伸肌的部分,陰面剛好是屈肌的部分,以手臂為例,手陽面指手背面,主要是手臂的伸肌群,手陰面是指手掌面,主要是手臂的屈肌群。
3.林氏結構治療的概念中伸肌主要是負責固定結構的。
陽出陰回以伸肌屈肌概念來解釋肢體的動態就是:動態以伸肌為主,屈肌為輔。
伸肌是負責固定結構的,以伸肌的收縮去改變姿勢,整體結構相對來說是保持穩固的,張力是相等的,屈肌只是配合出力,這樣應該比較不會有肌肉過度收縮而把結構拉歪的狀況,同時保有改變的彈性,可以對外界做相對應的改變。這應該就是本門武術"穩"的原因,不是靠核心用力固定,而是因為伸肌的整合。
而要以伸肌為主的動態必須建立在"勁"的原理上,要在身體前後左右上下張力維持平衡、整體力線是連貫的前提之下才有辦法以伸肌為主的運動。如果身體是歪的,不是直直落在地板上,為了對抗地心引力那一定會伸肌收縮用力固定身體維持平衡,髂腰肌、束直肌群一定是會用力固定脊椎直立,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可能以伸肌為主的用力模式,因此必須先站對,找到身體力線的連貫,進入"勁"的用力模式。這也是武術中常常要求力由地起的原因。
在學習本門武術時,常常被說要放鬆不要用力,不要用多餘的力,我想指的就是這個,在"勁"的身體狀態,"陽出陰回"的用力模式自然就不會用出多餘的力,不管是伸肌的固定還是屈肌的過度收縮,這樣一動全身的筋膜都會跟著連動,這不就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了。
一般用力以屈肌為主的模式
屈肌其實是主要的運動機制,是比較有效率而且直覺的用力方式,遇到痛、狀況有效率地把身體縮起來自我保護,大部分日常生活使用模式,彎腰、拿、抬、提...等,都是以屈肌收縮為主,伸肌固定為主。比如把桌子上的任何物體拿起來時,最方便有效率的方式是固定軀幹,抬手去把東西拿到,然後二頭肌收縮把東西拿起來,手肘、肩鎖關節、腹部、骨盆其實都是要固定的,這樣二頭肌收縮才有辦法把尺橈骨往回拉。一般習慣固定某幾個關節,局部屈肌用力收縮改變姿勢,是相對於接近體表,跨過多個關節、附著在不同骨頭上的肌群,相對的位置容易移動。
以伸肌為主的用力模式
以伸肌為主的用力模式其實沒有這麼難理解,只是有點違反直覺,可以試試看這樣想把你的手抬起來,只是讓手盡量往前延伸的抬起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為了讓手往前延伸,肩胛骨會相對應的跟著滑動,腰腳其實會跟著動,比較不會有固定卡住,只是比較沒有效率。
但是內旋、下壓、後收、上舉、握拳...等動作要以伸肌為主比較違背直覺,因為是屈肌主要動作,要以對側申肌或改變腰腳支撐結構去施力,這也就是本門武術鍛鍊的主要目的,以下用兩個動作來簡單解釋一下。
北拳鈎手
最近練的太祖長拳中的鈎手是手指往前延伸到極限,手腕因為身體結構與力量的型態自然成形的結構,而不適用力往下鈎,手指往前延伸的鈎手力量會在指尖,手腕不會有卡住的感覺,在實際摔的時候才有它的效用。手用力往下鈎,手腕會卡,實際在摔的時候還會折到自己的手腕。
南拳虎爪
虎爪是手指往前抓而成形,不是用力把手指內扣。如果用力往內扣成虎爪,那手指的終端筋膜、屈肌、手腕都卡死了,在做動作時肋骨一定會固定卡住,鎖骨、肩膀都會聳起,力量把自己每個關節都卡住,這樣一直拉扯的情況下身體一定會出問題。如果以手指往前的概念,手指、手腕的皮都還是可以滑動的,終端筋膜才不會卡死,手腕、手型、身形才有辦法連貫,勁力才有辦法傳達。
為什麼要陽出陰回?有甚麼意義?
人體感知最靈敏的地方是在指腹,是屈肌系統,所以屈肌不能過度收縮或出力才有完整的感知,而在陽出陰回的概念上,全身的張力應該是等張且可控制、對張力感知是靈敏的,這在對打、擒拿中有很大的意義,以擒拿來解釋會比較好解釋。
擒拿手古稱分筋錯骨手,是有名的關節控制技巧,實務操作上有個必要條件是:讓對方身體察覺不到你的意圖。
人體最原始且重要的本能Fight or Flight,隨時會因應環境變化而做反應,當感受到張力、身體關節產生錯位時就會有本能上的反應固定自己的關節。而在以屈肌為主的用力模式下,在接觸的瞬間,對方一定會感覺到屈肌而來的張力,本能的反應就是用相對應的屈肌去做對抗,消除張力讓自身穩定,甚至看到你的動作就已經反應了,那就變成擒拿無用,因為在雙方都有防備意識的衝突情況下,是不可能做到把對手擒拿壓制的,除非你力氣比他大。
以剛剛提到的陽出陰回的概念來說,在接觸的瞬間,施者感知對方筋膜結構張力狀態,平衡接觸面的張力,讓雙方的張力一致,這樣受者會感覺自己是穩定的,就算動作改變,張力相對來說是不變的。因為施著的屈肌沒有明顯的收縮張力,在動作的過程中也沒有明顯的張力變化,就算筋膜層、骨骼相對位置有了一些改變也沒有意識到,所以在身體結構被完全破壞前會不知道該怎麼去做應對,因為沒有感受到張力變化以及危機感,這樣就跟力量的大小沒有太多的關聯,而是人體反應的機制。
這個部分之前有拍影片做一些基本的解釋
https://youtu.be/9ZGijyZnVjA
https://youtu.be/f003XMagiNA
這些發現對於林氏結構治療有甚麼幫助
破壞要在不知覺得情況下完成,修復更是要在不知覺的情況下才有辦法完全,林氏結構治療就是要讓不可動的變成可動,而這些不可動的地方往往是受傷的位置,可能是因為痛而筋膜緊繃,也可能是歪斜的地方很本能的固定住避免更多的歪斜,或是歪久了的整陀一起用力習慣,都會因為感受到張力的變化而緊繃卡住,這樣要改變就無法了。
以陽出陰回的用力模式應該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自身屈肌的張力過大,應該有下列的好處:
第一是感知能力的增加,因為屈肌放鬆才有辦法感覺對方的張力,診斷上的效率與準確性應該能夠上升,能夠時時刻刻判斷甚麼是可動,甚麼是不可動的,甚麼是被拉扯代償的。
第二是操作時的牽引、引導筋膜的操作才是真的引導,真的看到,不會因為自己屈肌的張力過大而看不清對方筋膜狀態,才不會變成用知識與經驗靠蠻力的強迫改變,對方才不會感受到屈肌筋膜的張力才不會緊繃,同時操作時力量的傳導也才會是全身性的,張力才會連貫,不管是施者還是受者都是一樣的,這樣真正不連貫的點就會變得明顯,才不會被表層的張力、遮蔽的張力誤導,而看不到張力的源頭。
豆花之前常常被老師說:「這個姿勢看起來就是不對的,手底下張力這麼大都沒有發現嗎?」當然沒有發現,屈肌用力抬、轉、壓,自己手指掌的張力就很大了,根本不知道對方的張力對不對、姿勢有沒有到位,無法感覺也無法察覺。陽出陰回的用力模式應該能夠改善這個缺失。
第三是避免對自己的傷害,屈肌的使用雖然有效率,但是只要有固定必定有拉扯,拉扯久了對身體一定不好。這也解釋了老師在上課提到的保護自己的用力方式:「在操作的時候力量要用推出去的,如果太多收回來的動作會卡住自己。」因為太多的往內動作是以屈肌為主,身體的固定的,一定會有拉扯,病人一多時間一久,病人還沒好,醫生自己就先掛了。
這算是豆花自己對於本門武術的論文,林明輝 豆花藥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分享。
#陽出陰回
2021.2.27豆花藥傷科
強迫意念治療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強迫症,我想說的其實是飲食疾患]
#那些強迫自己過食又強迫挖吐的
「強迫症定義:有反覆出現的意念或行為,例如怕髒(反覆洗手)怕胖(催吐)怕餓(進食過量),影響到個人的情緒跟生活功能,即使有意識是不正常的情況,卻無法遏止強行出現的意念以及規避此意念的對應行為。」
最近東森有一個即將開播的新節目,由羅時豐跟胡小禎主持的「今晚開讚吧」,邀請我上節目以專家的身份分享因疫情國內升溫的潔癖(強迫症)現象。
雖然我不是身心科醫師,但是焦慮相關的症狀倒是在家醫科門診看的不少。其中 #飲食疾患(暴食症跟厭食症)常常起源於減肥瘦身,有些個案是從學生時代(甚至是國小)就開始減肥,經歷節食飢餓又暴食復胖的惡性循環幾次後,變成厭食症跟暴食症的時有所聞。
個案一,是在經歷3個月左右的極低熱量(<800卡/天)節食減肥後瘦了10幾公斤,但是母親節那天破戒吃到一口蛋糕後就開始停不下來的瘋狂大吃甜食,到最後變成暴食症而去身心科就醫。
註: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1)每週至少有兩次無法控制的暴食,在短時間(兩小時內)吃下常人無法吃下的量,且暴食當下對吃食行為有失控感。
(2)一再出現不當的補償行為以避免體重增加:如禁食、催吐、過度運動、使用瀉劑、利尿劑、灌腸等。上述暴食與清除行為,每週出現兩次以上,至少達三個月。
(3)自我價值感與體重身材形密切相關
這個完全就是「 #節食造成的暴食現象」,本來好好的一個人,因為不正確的減肥方式,造成腸道菌的破壞跟腸-腦軸 (gut-brain axis) 相關的血清素分泌失調跟反饋機制,造成憂鬱情緒跟過度進食行為。
而厭食症有一種亞型叫做「 #暴食清除型」,常常在看似體型正常但BMI過輕或體脂率相對過高的女性身上。
個案二,就是從學生時代開始減肥,對於變胖這件事有強烈恐懼,但是出社會工作後不希望同事知道自己在意身材,也害怕讓人知道自己的節食行為,所以在跟同事午間聚餐時都會吃下「過多的食物」,然後再進行去廁所挖吐的行為。除了會造成營養不良外,胃酸對食道的侵蝕跟病變也是胃癌的危險因子,個案明明知道這是不正常的行為,但已無法阻止這樣的情況。
我自己大學時代有一陣子也是有類似情況,雖然時間很短,但是也曾一餐吃掉五個麵包,然後後悔再去催吐或吃瀉藥,上網google了症狀發現是減肥的壓力造成,開始了自救的歷程,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這樣的現象。
所以我非常能夠了解飲食疾患的痛苦。而大部分社會中這樣的人,是不會去身心科就醫的,我非常高興至少她們願意鼓起勇氣來診間找我,讓我跟她們一起面對、並肩作戰,我希望讓她們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在我們身上還有很多沈睡的上億隻好的微生物,都是我們的戰友,可以透過一段時間的飲食調整跟團體治療,補足飲食疾患造成的營養不良,改善失衡的菌相,是從一切的根本—-腸道,開始重建自己跟食物的關係。
不要害怕吃下去的食物,吃多少壞的,我們就來補多少好的,人生不用完美,飲食也是一樣,生態系是個互相制衡、相輔相成的概念,只要好的永遠超過壞的,我們就會慢慢往更健康的方向前進。
每個人身上好的微生物🦠都有牠的儲備量,就像人類還未被開發的腦容量一樣,永遠有機會激發出來,現在開始調整飲食,永遠不嫌晚,一起加油💪
#圖文不符來個潔癖主題的大合照
#潔癖救台灣 #強迫症 #飲食疾患 #暴食症 #厭食症
強迫意念治療 在 Ly Huy The Pharmacist 藥劑師不只是會派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學時期 因為想貪便宜
我選擇住在最靠近廁所的房間宿舍
所以廁所的一舉一動我都可以聽到很清楚
尤其是舍友們在洗手盆洗手的聲音
宿舍裡的一位女同學 可能患上了強迫症
從大學回到宿舍 短短五分鐘內
她可以進出房間很多次 不斷洗手
只要她一在宿舍 我就一整天聽她洗手的聲音
她不斷進房間 出房間 開門關門 開水龍頭洗手
關水龍頭 進房間 又出房間 一直不斷重複
上個月看了[怪胎]這部電影
所以又让我想起了这段回忆
男女主角們都有強迫症 都拼命地把家裡都打掃得很乾淨很乾淨
但是同樣的 因為患上強迫症的原因
已經大大地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甚至不能正常社交 因為非常害怕細菌
他們不敢隨意出外 無時無刻都在打掃家裡
因為覺得家裡一直骯髒
現在身邊也很多人很喜歡說自己有OCD
但是其實OCD是種精神疾病 而不是一種讚美
.
.
.
❓那到底什麼是OCD強迫症呢❓
OCD強迫症的全名(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典型症狀是不斷重複沒有意義並且會造成困擾的、浪費時間精力的動作
比如:
不斷檢查、開關房門、電燈、一直洗手、洗澡、擦地板、不斷把東西排列整齊,強迫自己用怪異方式走路,不斷確認數目等等
▶️強迫症的症狀主要包括兩部份:「強迫思想」Obsession 和「強迫行為」Compulsion
🧠强迫性思考 Obsession
患者總是想著和重複著自己根本不想要的意念、疑問、思想、懼怕、影像或衝動
比如說
沾染:怕被細菌或病毒感染、看到喪事會遭厄運
懷疑:持續性的覺得別人懷有惡意、懷疑門没關好
對稱:過度關心次序、排列或對稱,比如如堅持東西擺設或者書架上的書本整齊
攻擊衝動:傷人、放火等可怕意念行為
性衝動:亂倫、猥褻、暴露等
🏃🏻♀️強迫性行為 Compulsion
重複的行為:過度洗手、過度整理、不斷重複檢查、重覆念某些字句
內在的行為:禱告、不停重複計算點算某樣東西
患者會強迫自己嚴格執行某些行為
認為透過這些行為/儀式
就能去除這些讓他們極度困擾的強迫性思考
.
.
.
👉🏻強迫症是心裡疾病的一種,在患者壓力大時病情會越來越嚴重
而很多患者經歷長期困擾後也患上憂鬱症、躁鬱症等等
‼️有些人說 我不斷聽同樣喜歡的歌 我喜歡打掃整齊 我喜歡藍色 什麼都要藍色 我喜歡全部對角折衣服 那是不是也有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是明知自己的思考與行為出了問題
卻無法控制、無能為力而身心痛苦備受煎熬
甚至阻礙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
.
.
.
強迫症和其他精神疾病一樣
多數都不是因為一個原因導致的
而强迫症也可以影响小孩和成人
❓可能导致强迫症的病因包括:
1. 遺傳因素:若直系親屬患有OCD(比如父母,兄弟姊妹),患上OCD的機率就會高一些
2. 腦的構造和功能:腦的某些部分或者功能異常
3. 傷害因素/從小到大的心理因素/心理壓力等等
.
.
.
💊治療方式
1. 藥物治療 Pharmacotherapy:
注意⚠️
藥物治療需要4-6星期才開始看到好轉
有些病患則需要10-12星期才看到效果
2. 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3.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CBT):
也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
比如說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錯誤或負面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4. 暴露與反應阻止法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ERP):
暴露疗法是让患者逐渐地和反复地暴露在引发强迫观念、行为或不适的事物(场景或人)
同时禁止患者实施强迫行為
通过反复的暴露治疗來讓患者的不适或焦虑情绪逐渐消失,从而讓病患明白自己的强迫行为对是沒有必要的
例子:讓他們去觸碰泥巴,然後讓他們學習不去馬上洗手
.
.
.
精神疾病在我們社會中 其實是很正常的事
別害怕隱藏自己 因为這世上 everyone is fighting different wars
若發現自己有任何異常的話
真的不要害怕尋求協助 無論是醫藥、心理輔導都好
一定一定要早点寻求帮助
對身邊的人多一點關心 多一點聆聽
大家其實也可能会不小心幫助到了在社會中害怕眼光而隱藏著的精神疾病患者
也希望让大家多一点认识精神疾病 或者其他疾病
让社会不再对任何人有任何的不平等和歧视
我们都是人类 没有谁比较正常 谁比较不正常
我们只是每个有著不一样故事的人
正常的背后 也许也是不正常
被社会认为不正常的 可能比其他人都还正常
Who knows?
.
.
.
🔹Instagram:
lyhuylau
https://www.instagram.com/lyhuylau/
🔹Ly Huy The Pharmacist 藥劑師不只是會派藥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nnyBdOxpnDLcTWsYk86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