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康德神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康德神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康德神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康德神學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你心中的李登輝是甚麼樣貌? 對某些國民黨人來說,他是十惡不赦的老賊;對民進黨人來說,他是敵我難辨的盟友;對蔣宋美齡來說,他是一顆怎麼也踢不走的小石頭;對中國人來說,他是標準首鼠兩端的台獨份子;對於司馬遼太郎來說,他是連國內都不存的武士精神。 李登輝真是台灣第一等的風雲人物。他在政治舞台初登場時,...

  • 康德神學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31 08:25:13
    有 1,362 人按讚

    在你心中的李登輝是甚麼樣貌? 對某些國民黨人來說,他是十惡不赦的老賊;對民進黨人來說,他是敵我難辨的盟友;對蔣宋美齡來說,他是一顆怎麼也踢不走的小石頭;對中國人來說,他是標準首鼠兩端的台獨份子;對於司馬遼太郎來說,他是連國內都不存的武士精神。

    李登輝真是台灣第一等的風雲人物。他在政治舞台初登場時,只是個弱不禁風的無名小卒,簡直像頭沒人壓注的無名馬,誰知比賽過後才知道光是黑馬尚不足以形容。他接手了蔣經國晚年逐漸解禁的社會氛圍,並逐步走向自由民主化,廢除萬年國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條款、廢除刑法一百條,直轄市直選,總統直選,以及最最重要的推動軍隊國家化。李登輝的諸多政治改革,直接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今天可以站在台灣呼吸著自由空氣,痛罵著專制獨裁中國政府不斷侵蝕台灣的民主自由。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這有相當一部分要感謝李登輝於90年代推動的民主改革,避免走向又一個軍政府專政。

    台灣能出李登輝是何等幸運? 政治學者杭亭頓的名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談過由威權政府走向民主體制的諸多不易,只要任一個領導人踏差任何一步,民主化就不可能,甚至還有可能走回軍政府威權體制,像阿根廷就為一例。年輕一輩的人,肯定無法理解李登輝為台灣帶來多少不可思議。要知道在那年代,台灣仍處於威權體制中,雖然在蔣經國任期之末,已有諸多限制放寬。但今天李登輝接手之後,他大可一改自由路線,重新運用他的政治籌碼,將所有到手的權力握好握滿。不但不需要得罪當時的既得利益者,也不需要將國會改選,不需廢除動員戡亂時期條款,更不需要推動憲改。若他私心多點,大可繼續做他的萬年皇帝總統。甚至在1996年當選總統之後,繼續尋求2000年的連任也完全符合制度,但李登輝選擇放下權力。

    李登輝放下權力過三次,這是極度不可思議的戲劇轉折。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時,是第一次;放棄連任總統,是第二次;放棄國民黨黨主席大位,是第三次。李登輝能在權力鼎盛的人生巔峰,放下本屬於他的權力,令人欽佩。也正因為李登輝下放權力時的坦然,讓民主化之路走得順遂,而且血淚比起其他第三波國家,少得太多了。

    李登輝改變了我等的人生。

    但對齋主我而言,李登輝更是個和藹又學識淵博的長者。

    我在李登輝的著作中,讀過他在17歲時就對圖書館中的歌德《浮士德》和卡萊爾《衣裳哲學》甚感興趣,為了解決卡萊爾著作中的諸多困惑,他更為此翻閱原文著作。甚至也曾為了更理解浮士德中的諸多典故和詩詞美感,也讀了德文版的原著。更早早就讀了日本經典,新渡戶稻造《武士道》,更奉為人生宗旨,甚至李登輝後來還為此出了本《武士道解題》。李登輝在我的心中,除了是那個曾經政治強人之外,更是個武士學者菁英。

    幾年前曾有過一次機運和私下的李前總統聊天,我見到一片無垠無盡的汪洋。李登輝當時年紀已然很大,但身體依舊硬朗,見到年輕人願意和他聊天,便滔滔不絕的分享他的看法和所學。

    老實說那天真是開眼界了。此生並非沒見過鴻儒,但李登輝的所學當真震驚了年輕的我。從黑格爾、卡萊爾、康德開始聊哲學,聊托爾斯泰著作對他的啟發,當然避不了從《浮士德》切入神學,談起他最虔誠的基督信仰。不過他最心心念念的,還是當時的頁岩石油開採技術,以及他當時便已著手的台灣和牛計畫,雖然前者沒消沒息,不過「源興牛」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似乎已經看見成果的曙光。

    那天備受打擊,我沒想過竟有人能如此淵博。我暗自下了決定,如果李前總統資質如此超群的人,都能如此努力奮鬥讀書,那已經落後這麼多的我,難道還要渾渾噩噩的度日嗎? 自那天起,我更加奮發讀書,求的是這差距不要再拉大。因為李前總統這緣分,才有了今天的齋主我。為此我深深感激,並終生難忘這份恩情。當年李前總統大方和我分享所學所知和書籍,這直接影響了我要寫文章傳達知識和價值觀的初衷。

    李登輝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很謝謝李前總統帶給我的改變。
    祝您在上帝懷中一切順心順利。

  • 康德神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4-23 17:05:00
    有 42 人按讚


    對於宗教信仰的日常實踐,宗教節慶的世俗化發展背後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心理呢?在這個過程中,宗教信仰的功能又如何延續或轉化?如果宗教的形式或內涵改變了,信仰的意義又如何發生變化?小編推薦這篇選自台灣醒報的文章,帶我們從一些西方基督教會看到的現況,反思現代社會人與信仰的關係。

    ---------
    西山教會位於加拿大多倫多,在這裡「上帝」已經被逐出門戶。主日現在不叫作「敬拜」,而就是主日「聚會」。60歲、身材嬌小的格里塔•沃斯珀現在是這兒的女牧師,信仰無神論的宗教哲學。作為加拿大最大、擁有2百萬會員的新教教派「加拿大聯合教會」,沃斯珀無疑把自由派神學容許的界線再更往前推了。而這一種「上帝的人間失格」,也逐漸在德國社會蔓延。

    《明鏡週刊》委託康塔公共研究院的許多項民調顯示,在德國,有28%人自稱天主教徒、26%稱新教徒,共有近4500萬人,名義上,大型教會的成員多於體育俱樂部,工會或政黨,佔總人口過半。他們仍然把它每週日去的地方稱為教會,但傳統教義已經不再對他們產生任何約束。
    ...

    被社福取代的教會

    《明鏡週刊》指出,這些調查會叫人驚異的,是德國人如何已遠離了基督信仰的神秘元素和超越性宣稱,卻仍然稱自己為信徒。
    ...
    瑞士洛桑大學宗教社會學教授斯托爾茲分析,自啟蒙運動和工業化以來,一代一代基督信仰在歐洲緩慢地消退。福利國家、保險、醫學和心理治療的發展作為天國理想在人間「有限的實現」,分享了傳統教會和信仰的功能;那些在收銀台結帳享受「購物治療」的人,不再需要花時間見牧師。
    ...
    不少啟蒙自由派教會的牧師繼承康德思想,主張「聖經故事是人類想像力的輔助」、「上帝則是人性自我的完型投射」。但哲學家海德格直言:虛化的上帝無法得到人的祈禱和犧牲;能讓人以美感創作音樂和舞蹈謳歌的對象,不可能只是一個抽象概念。當人把上帝請下神壇,便以自己的工藝取而代之。人終究是為自己做出了更好的信仰選擇,是嗎?
    (引用自https://anntw.com/articles/20190421-eJTg)

  • 康德神學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9-25 09:46:37
    有 63 人按讚


    明周專欄:木偶奇遇記

    新婚之初,和妻子在布拉格看過一齣莫扎特歌劇《唐.喬凡尼》的木偶戲。只記得木偶的動作十分滑稽,故事的演繹亦重於胡鬧,應是那種專門逗遊客發笑的貨色。後來開始迷上模仿人類的人偶的題材,看了好些這方面的書,這些以前在本欄也曾經聊過了。今次想談談德國劇作家兼小說家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對於木偶的奇特看法。

    克萊斯特有一篇題為〈關於木偶劇場〉(On the Marionette Theatre)的文章,記述了一八零一年某天黃昏,他和一位著名舞蹈家友人相遇,站在街頭進行的一番關於木偶劇的討論。我很懷疑,整場對話是虛構的,它只是一篇對話體的論述。無論如何,文中表達的觀點相當有趣。這位友人雖然身為頂尖舞蹈家,但卻認為木偶的動作比人類更為優美和自然。他說木偶的所有動作,都源於一個重力中心點,木偶師只要能熟練地把握這個中心點,便能夠得心應手地讓木偶的肢體做出完美的弧度動作。所以,木偶的「靈魂」(中心點)和它的「身體」是一致的。

    木偶的優勢在於無意識,所以它才能做到表裏一致。在這方面,人類注定要輸給木偶。舞蹈家引述了對一些著名同行的批評,指出他們演出的不足,在於靈魂和身體失去了協調,而原因就是造作(affectation)或自覺(self-consciousness)。由於自覺到自身的美態,而做出了誇張或露骨的身體語言,卻因此失去了自然的美感。一個柔軟靈巧的人類肉體,動作反而不及一個機械構造的木偶那麼優雅,就是因為人有自我意識。接着舞蹈家談到了《聖經》〈創世紀〉第三章,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討論便提升到神學和哲學的層次。知識(自覺)是人類的原罪,而懲罰就是失去本然和本真。木偶卻是無知的,所以比人類更接近原始的自然狀態。

    故事的叙述者對舞蹈家朋友的見解雖然(佯作)感到驚訝,但也立即提供了自己的類似觀察。他提及曾經有一位十六歲的年輕男性友人,樣貌俊秀,體態健美,令所有女人都為之神魂顛倒,但他本人卻對自己的美一無所覺。直至有一天,少年入浴後坐在一面鏡子前抹乾身體,不經意地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發現跟一個著名雕像十分相似,便刻意地模仿起來。自此,少年便失去了純真,時時被自覺所迷,處處想展現自己的美,但魅力卻反而因此大減了。

    聽了這個有趣的例子,舞蹈家不甘後人,又補充了一個更為奇特的故事。他說曾經在一位貴族友人的家中,跟被畜養在後院的一頭黑熊比劍。那頭黑熊直立着,被鐵鍊綁在樹上,但卻凶猛無比。劍術高明的他,無論用怎樣的招式刺向黑熊,都給牠輕而易舉地用手掌撥開。他於是領略到,動物憑本能便能做出的事情,人類靠機巧和智力也無法達到完美。動物和木偶的動態,也遠遠比人類優美。整段談話的結論是,如果可以的話,人類應該再吃一次禁果,回到木偶般的無知狀態,或者相反,去到知覺的無邊的極致,也即是神的狀態。而那將會是人類歷史的最後一章。

    克萊斯特對於知覺、自覺、知識的負面看法,頗有點莊子的意味。不過,對於真理不可得的懷疑,來自他對康德的閱讀。據說少年時的克萊斯特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認為世界有其秩序,人生有其意義,存在有其目的,且都以理性為依歸。但是,天生敏感的性格,不穩定的精神狀態,再加上接觸到康德對「物自身」不可知、認知界只是現象而不是真理的哲學,令克萊斯特墮入了幻滅。他說:「在世界上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真理的想法,撼動了我的靈魂深處──我唯一的意義,至高的意義已經崩塌;我什麼都沒有了。」

    克萊斯特被認為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先驅。除了劇作,他為數不多的中短篇小說也很有影響力,其中一個克氏仰慕者是卡夫卡。他的叙述風格是老派的,基本上是舊式的故事體,表面上不帶感情,沒有什麼色彩的文字,一板一眼地道出事情的前因後果。但是,奇詭的內容和節奏的控制,令人漸漸地讀得喘不過氣來。他的故事都在極尋常的人間狀態中,突出了詭異的超現實元素,強調事理的矛盾、命運的多舛、人生的無常和存在的荒謬。所以常常有人驚嘆,克萊斯特超前了時代一百年,甚至是二百年。在寫出了上述的文章之後一年(一八一一年),克萊斯特和一位患有絕症的女性友人相約在湖畔一同自殺。克萊斯特先向對方心臟開槍,然後射穿了自己的腦袋,結束了為過度自覺所苦的人生,終年三十四歲。

    據說日本傳統歌舞伎的大幅擺動身體的誇張動作,是從模仿人偶淨瑠璃而來的。起先是木偶模仿人,然後人又模仿木偶,如此這般的雙重的模仿。從前讀宋朝耐得翁《都城紀勝》,裏面寫到瓦子勾欄(表演娛樂場所)中的傀儡戲,其中有一種叫做「肉傀儡」。後來才知道是以小孩子來扮演傀儡。據柄谷行人所說,在明治時期的戲劇革新運動中,拋棄歌舞伎式的誇張演技,以日常會話形式演出的市川團十郎,最初被視為彆腳演員。但是,當新的演法被接受之後,巿川便被推崇為當代第一。柄谷認為,這種去除歌舞伎的裝飾風格的演出,等於「素顏」的發現,而且跟同時代推行的「言文一致」(現代書寫日文)是相輔相成的。究竟什麼才是「自然」,怎樣才是「造作」,以及何者更為「優美」,除了是見仁見智,似乎亦難逃時代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