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布農族名字羅馬拼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布農族名字羅馬拼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布農族名字羅馬拼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布農族名字羅馬拼音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271的網紅新聞人 黃旭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從一本半線人出版的阿美語字典緣起 --我們都是這塊土地的島民,同島一命。 Lokah su' ga? Lalu' mu ga Wagi Qwali. Kwara mtswe'. Muway su balay. ------(以上 泰雅爾語 賽考利克方言)-- Kapah haw kisu,s...

布農族名字羅馬拼音 在 HiJay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0-07 23:51:27

. 歡迎來到HiJay的族語小教室 剛剛跟我叔叔聊天 除了對我的建議之外 聊了很多之後的想法跟族語的用法 他也告訴我說要跟大家說清楚 畢竟很多地區的詞語用法不同 因為他很開心我把大鳥的講法唱出來 我每次寫族語都會跟他確認過 就是怕有爭議 以下不用羅馬拼音 因為怕拼錯 因為我的母語認證是考太魯閣族的 ...

  • 布農族名字羅馬拼音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4 15:28:44
    有 6 人按讚

    從一本半線人出版的阿美語字典緣起

    --我們都是這塊土地的島民,同島一命。

    Lokah su' ga? Lalu' mu ga Wagi Qwali.
    Kwara mtswe'. Muway su balay.
    ------(以上 泰雅爾語 賽考利克方言)--

    Kapah haw kisu,salekaka mapo:long,
    Ci Cidal Palang Ku ngangan nu maku.
    Aray. Arayun 2021/05/24
    Wagi Qwali Cidal palang
    -----以上(阿美語 南勢方言)

    今年(西元2021)初開始,春節前後,在新北市府原住民行政局長羅美菁(WAGI)到記者室拜年,她在記者室看見我的筆記貼滿標籤,各顏色的螢光筆畫滿註記。

    當時,我桌上有一本「阿美族圖解實用字典」(應該已經絕版),也是依照字母貼滿標籤,裡面還有滿滿的眉批,我告訴泰雅族的WAGI局長,這一本藏書是26年歷史,是1995年由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新北市府文化局前身)出版,是當時的台北縣長尤清、文化中心主任劉峰松(彰化半線員林人)委託林生安牧師、陳約翰先生等人編撰、時任三峽鎮長洪見文出版。

    劉峰松先生是歷史學家、藏書家,當時在紙本文字閱讀仍是主流的時代,文化推動著力甚深。彰化古稱“半線” ﹝PASOA﹞,是以原住民半線社而得名。劉峯松先生將自己多年來陸續購得蒐藏的數萬冊台灣文獻獻給國人,在彰化縣員林鎮成立「半線文教基金會」。這是後話。

    至今記得,WAGI告訴我,她很清楚林生安牧師,也說了一些其他族語老師的名字。當時,我沒有告訴她,準備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趁空嫌,隨手將字典、講義、教材、讀一讀、唸一唸,說一說,去族語認證試試功力。

    當天,WAGI也鼓勵我去參加認證(當然,這也加深應考的動力)。上樓後,羅局長請秘書送了一本張月瑛老師編著的「美語教室」 教材送我。後來,我發現作者就是我在網路族語教材上,影片阿美族語(海岸阿美語)教學的老師,也對後來我參考與學習幫助很大。

    誠如好朋友大俠邱銘源先生所說,人的一生過程,除了愛自己,受助於貴人幫助很大。語言的學習,要充分的互動以及不恥下問。我在國中時期,當時的語言教學方法下,我被英語老師嚇到,以致於豆芽菜認識我,我不認識他,至今仍是菜英文。現在,通過阿美語(南勢方言)初級認證,要感謝的是高喬瑋先生。

    過程中,誠如陳之藩先生文章所說,要感謝的人很多,那就謝天吧。高喬瑋老師(BASPANAY=老師=Sinsing)是花蓮瑞穗人,也是記者室的同業,在記者室改裝以前,他曾經送我一本「阿美語生活圖解小字典」,是以前前縣長周錫瑋時代的原民局長朱清義所編撰(咦?當時為何沒有給我一本參考)。這本小字典也對後續的學習幫助很大。

    更重要的是,過程如果有不懂的,有現成的高老師可以對話、應用,他也會糾正我說錯的地方。雖是平常一些嘻嘻哈哈的問候,加上葉仁富特派、李梅瑛記者(母親阿美人)的敲邊鼓,日子很快就過去了。

    【關於巧門與撇步】
    還要感謝的是,今年3月的教育局茶會中,因為採訪教育局國小教育科長林奕成關於國小族語教學議題,他提供借我一套目前學生在學習的「點讀筆」與教材,翌日撰寫的一篇報導還引起電視台記者同業的根進。這套教材,其實是融合網路學習教材的紙本,但,「點讀筆」可以便利攜帶。

    【推動族語教育 新北:善用科技1名學生也開班】
    最新更新:2021/03/10 22:45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103100296.aspx
    這次認證初級聽力滿分,可惜口說只有29分(滿分40),要加油的地方還很多。依據經驗,以及認證內容,可惜當初報名應該直接挑戰中級,不過,那不是重點,語言是要來用的,不是拿認證來炫耀的。

    誠如,新北市政府今年元宵節時所舉行原住民族文化會議時,與會頭目與領袖們、新北市議員馬見、楊春妹等呼籲學校要重視族語教育,族人在家主動與孩子說族語,營造學習與應用語言的環境。
    這次的跨族群語言學習,其實,在網路上的原住民族委原會「族語E樂園」網站有許多教材,各大學族語數位中心 設計製作的語言資源也可以應用。我個人的狀況是,上述教材幾乎是阿美族語「南勢方言(北部方言)」,與紙本教材、真人老師、影片教學的多是美語海岸方言、馬太鞍方言(秀姑巒方言),所以,自己要稍微融會貫通一下。

    過程中,也因為正在就讀世新大學的學弟姪子吳亦宸暑假期間去了花蓮縣豐濱鄉磯崎部落田野調查、拍攝記錄片等,我也稍微去瞭解這30多年前常會路過的部落,理解磯崎(撒奇萊雅語:Kaluluwan)位於台灣花蓮縣豐濱鄉最北方,東臨太平洋,西依海岸山。隨後,理解撒奇萊雅隱藏在阿美族人的歷史,回頭,看看,其語言與阿美族語有許多共通的地方。

    畢竟,這是跨族群的完全陌生的語言,要在短短的兩三個月學習,我從基本的、熟悉的語詞開始學習,網路上「千字詞」有分類,諸位也可以依照自己的習慣分類,歸納。我將筆記本依照各類常用的語詞,以標籤備註後,貼在各頁邊緣尋找,遇到有機會對話時,不管她說對或說錯,就勇敢對話或請老師指導糾正。

    基於以往國中學習英語被「文法」嚇到的經驗,族語的學習,我以生活經驗著手,用最根本的土法煉鋼自學。然後,聽老師與教材聲音後,以紅筆標註『翻譯』成我熟悉、可以理解、背誦的語文(可以是中文、漢語、客語、台語、或英語),只要有利於背誦解即可。

    隨後,考古題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也慢慢找到一些南島語言共通的脈絡。誠如網友退休老師Doris Ke所說,她是土生土長閩南人,在在布農族5間學校執教鞭19年(現在應該沒有教鞭這東西了吧?還是改成「愛的小手」?)(109/8退)。Doris Ke老師曾於106年考取布農族族語認證中級合格。也是自學通過認證的她說,族語學習不難,會英文拼音法的通常能看懂羅馬拼音可以自行學習。

    【動機與念想】
    家父來自中國廣西,相當偏遠,是距離越南邊境的山城,以前稱呼「鎮南關」現稱友誼關的地方,青年軍從軍來台,說的是廣西方言與粵語。 母親是台灣台南人,說的是台語,外祖母或許應該有西拉雅族血統。 不過,我們從小就住在新竹的客家庄,說的是客語海陸腔方言,以往,爸爸與叔叔、伯伯鄉叔在世時,聽鄉音交談與辨識,已經熟悉那種陌生有親切語言的味道。

    我自己因為服役期間的花蓮、台東海濱地緣關係、網路初起時與排灣朋友滋膏、山豬,與李孟驊、阿美朋友法拉漢、的關係、在醫療服務團隊擔任志工時,認識朋友娃利斯等關係;或跑新聞認識許多的原民公職人員、民代,即使我在全台灣各部落裡打轉25年,卻從未好好認真學習起某一個族群的語言,只是,一兩句簡單的問候語或招呼用語。這次,狠下心來學習,其實,也沒有這樣困難。

    跑新聞32年,我們一直用筆與鍵盤寫著,呼籲大家重視母語。但,我總覺得自己要去落實看看,才更能發現問提、改善問題。甚至,推動與寫新聞或撰述評論會更有說服力。自己有兩位公主也通過了客語初級認證,更激勵我、讓我刮目相看的是,太后大人可以從完全不會說、不會寫、不懂聽客家話,卻可以自學、認真做筆記,一路過關斬將通過客語(四縣腔)的初級認證、中級認證。實在是太厲害了。令我衷心佩服至極。太座做筆記的認真精神,才是學習的典範。

    不過,輸人不輸陣,這次,身為女生宿舍舍監的夸父老鷹,除了在客語認證(海路腔)通過中高級認證以外,也在阿美語(南勢腔)通過初級認證,總算在家中的話語權扳回一城。

    今年四月的某個星期六,與同事調班去應考,並沒有告訴鴻國兄、佩瑤妹當時調假的原因,今天因為放榜揭曉,才不會無顏見江東父老。(遺憾應該直接報名中級)。

    僅以自己為自己命名的
    WAGI QWALI(泰雅語、太陽、老鷹) , CIDAL PALANG(阿美語、太陽、老鷹)
    作為本文結語,面臨疫情當前,依舊嚴峻,祝福大家,
    --我們都是這塊土地的島民,同島一命。
    穆懷述 巴萊(Muhwy su balay)--泰雅
    阿賴 (Aray)--阿美
    烏妮娜 米呼米尚,(mihumisang as)、謝謝(uninang)--布農族丹群
    瑪莎露 馬力馬力(masalu及maljimalji) --排灣族語
    2021/05/24
    #夜夜笙歌不山不市

  • 布農族名字羅馬拼音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04-27 23:04:55
    有 83 人按讚

    你知道嗎?【泰雅族的命名文化-子父聯名】
    #868#~本日冷知識~

    各位讀者大家晚安!
    Miss Monday昨天剛從新竹深山裡的部落取材,回到平地後還不太適應都市裡的生活~好想回司馬庫斯的山林裡啊~

    今天要告訴大家的冷知識,是要介紹泰雅族的取名方式。
    你可能知道,台灣的原住民一般來說是沒有姓的。但你知道嗎?從一位泰雅族人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爸爸是誰喔!

    說到這裡,這邊先來幫大家複習一下我們的冷知識第423號
    達悟族居然是這樣取名的!
    https://www.facebook.com/413364295402646/posts/594787620593645
    簡單介紹一下:
    達悟族的「親從子名」命名文化中,未成年的小朋友在名字之前通常會用「希」+自己的名字),生父若把初生長子取名為「希·藍波安(Si Rapongan)」,則原本名字為「希·瑪拉歐斯」的父親,自己要改名為「夏曼·藍波安(Si aman Rapongan)」,母親則改名為「希南·藍波安(Si nan Rapongan)」,祖父則須改名為「夏本·藍波安(Si apen Rapongan)」。依照這個規則,全家族都將依序改名,是不是很不一樣呢?

    而泰雅族的命名傳統上則是「子父聯名」制,也就是說,小孩的命名的規則是:「小孩名·爸爸名」,舉例來說,照片中的Ri wang·Lesa 與Yu min·Lesa的爸爸就是同一人,爸爸叫做Lesa,由此可知這兩位住在隔壁的族人,他們應該是兄弟或姐妹關係,如此一來在查詢族譜的時候,是不是就非常好分辨呢?

    而台灣其他族群的原住民也有著不同的命名文化,像是布農族是以「名字‧族群氏族名」來為小孩命名、賽夏族是以「名字+生父名+族群氏族名」來命名,都跟漢人傳統的延續父系姓氏的命名方式非常不同呢!

    但原住民的獨特的命名文化卻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入侵與改變,早從清朝政府對臺灣原住民普賜漢姓,意圖感化番人、加以漢化開始,而在日治1943年皇民化運動的推動下更是大舉顛覆傳統文化,以日文「譯音」為主的命名方式,不僅推翻原住民族的傳統命名文化,更造成文化上的嚴重斷層並產生族群認同危機。
    而在1946 年 5 月,剛接手台灣的中華民國行政院公佈《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此後三個月內,以「到府辦理」的方式,將台灣原住民以任意分配的方式改為漢姓與漢名。

    但政府在沒有詳細調查原住民族群、家族間的關係,便放任戶政單位忽視族人的親屬關係並任意分配漢姓,或隨意推薦選字,因此於1950年代期間,原住民族人大量出現以「高」(取名依據來自高山族)、「潘」(河流+番)、湯(河川)、楊(大樹)、石(山川)、巫(女神)等漢姓,而許多強行冠上漢姓也常導致不知情的近親聯姻之困擾。

    直到1980年代台灣解嚴之後,台灣原住民的命名文化開始受到重視。1995年,中華民國政府修正《姓名條例》與《姓名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台灣原住民命名不再強制使用漢姓。不過詳細的規則仍限制原住民姓名翻譯後的中文名字,必須是「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不過
    仍然可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

    說到最後,原本被認為是泰雅族分支的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近年都被官方認定各自獨立的族群,有沒有人知道這兩族又是怎麼樣命名的呢?

    每日一冷的讀者們~我們明天見囉!

    照片:何為瀚攝影
    [Miss Monda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