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原住民名字羅馬拼音查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原住民名字羅馬拼音查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原住民名字羅馬拼音查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原住民名字羅馬拼音查詢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葉慶元律師(葉狀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奇】 如果中文的「谷辣斯.搭嘠」其實比 Kulas Yotaka 更能精確地對應發言人的族語。那又何必捨中擇英呢? 近來內閣改組,但行政院沒改掉發言人得由爭議製造者擔當的傳統。前任發言人徐國勇上任後就以姑婆芋聞名全台灣,而新上任的Kolas Yotaka則是從名字開始就成為矚目焦點。那麼,...

  • 原住民名字羅馬拼音查詢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7-14 18:57:09
    有 239 人按讚


    【好奇】
    如果中文的「谷辣斯.搭嘠」其實比 Kulas Yotaka 更能精確地對應發言人的族語。那又何必捨中擇英呢?

    近來內閣改組,但行政院沒改掉發言人得由爭議製造者擔當的傳統。前任發言人徐國勇上任後就以姑婆芋聞名全台灣,而新上任的Kolas Yotaka則是從名字開始就成為矚目焦點。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她的名字為何會起爭議。

    Kolas Yotaka女士一上台,就要求大家去記她名字的羅馬拼音版本,說漢字沒辦法正確的拼出她的阿美族名字。有的人認同這個說法,有的人嗤之以鼻。這形成了第一個爭議焦點。

    第二個焦點是,據發言人自己的說法,Yotaka這個字,是她父親的日文名字,她依照阿美族的習俗取父親名字的一部分,形成自己的姓名。

    許多人認為,為什麼一個日文的名字,應該成為原住民族的傳統?如果要宣揚原住民族文化,不是應該把日本名字改掉嗎?在回答以上的兩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梳理一下,阿美族的羅馬拼音是怎麼運作的。

    ABCD這幾個西方字母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大家都學過英語,或至少知道一些廠牌的英語名稱。但這些字母套用到不同的語言去,就會有所差異。

    以發言人的名字為例,Kolas的K不送氣,用英語標記的話,應該寫作G,注音符號可以寫ㄍ,a則發成ㄚ。而阿美族羅馬拼音中,o和u都念作ㄨ,因此發言人的國語漢字拼音「谷辣斯」其實還原度相當高,並不比羅馬拼音遜色。

    發言人的名字後面的Yotaka,依據發言人的說法,是他父親的日本名字,日文漢字寫成「豐」。很多人就因此質疑,日文的豐應該寫成Yutaka,而不是Yotaka,而且Yotaka在日文中有不雅的意思。(為了避免被吉,請大家自行查詢)

    這邊我猜測,是出現了某種日文和阿美族語拼音的洋涇浜現象。如我前面所述,阿美族語中的o和u都發注音的ㄨ,所以發言人的名字才出現了以o代u的情況。

    另一個支持我這個洋涇浜論述的證據,就是發言人自己。發言人上電視,所唸出來的發音,Y按照阿美族語念成ㄧ,所以Yo念成ㄧㄨ合音的you,然後t也照阿美族語的羅馬拼音發成不送氣ㄉ,用英語標記寫成d,後面的k也不送氣。

    所以,雖然這個字原來是日文,但發言人已經把它阿美族化了。而發言人的漢字拼音「尤達卡」在這邊是略顯不足了,不過發言人如果非常重視原音還原的話,可以選用「搭嘎」提升還原度。

    經過以上的語音學探討,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發言人國語漢字的音譯,其實並不比羅馬拼音來得糟,重點還是你怎麼選字。漢字與羅馬拼音比起來,對台灣大部分人來說,也比較簡潔好懂,立刻能夠上手。

    如果行政院發言人的工作是阿美族語拼音教學,那我會認為她要求大眾用羅馬拼音稱呼她是有道理的。但身為中華民國的政務官,第一要務應該是要讓普羅大眾能無障礙的認識你,而不是增加民眾的麻煩。

    況且我國對於原住民族的身分證件,並沒有讓原住民只用羅馬拼音登記,目前的做法,是漢字與羅馬拼音並列,遵守現行法令也是一個公務員的義務。如果她覺得音譯冗長,意譯也未嘗不可。

    至於日本姓名的問題,我認為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看待歷史的遺產,文化總是多元融合,彼此影響的。羅馬拼音是外來傳教士的發明,原住民族吸收了它,變成自己的,日本人留下來的東西,也可以同樣看待。

    但我也希望發言人能用同樣多元的角度看待她的漢字名字。漢字也是外來發明,但原住民族也一樣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包容它,把它當作與台灣其他族群接觸交流的橋樑。

  • 原住民名字羅馬拼音查詢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04-27 23:04:55
    有 83 人按讚

    你知道嗎?【泰雅族的命名文化-子父聯名】
    #868#~本日冷知識~

    各位讀者大家晚安!
    Miss Monday昨天剛從新竹深山裡的部落取材,回到平地後還不太適應都市裡的生活~好想回司馬庫斯的山林裡啊~

    今天要告訴大家的冷知識,是要介紹泰雅族的取名方式。
    你可能知道,台灣的原住民一般來說是沒有姓的。但你知道嗎?從一位泰雅族人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爸爸是誰喔!

    說到這裡,這邊先來幫大家複習一下我們的冷知識第423號
    達悟族居然是這樣取名的!
    https://www.facebook.com/413364295402646/posts/594787620593645
    簡單介紹一下:
    達悟族的「親從子名」命名文化中,未成年的小朋友在名字之前通常會用「希」+自己的名字),生父若把初生長子取名為「希·藍波安(Si Rapongan)」,則原本名字為「希·瑪拉歐斯」的父親,自己要改名為「夏曼·藍波安(Si aman Rapongan)」,母親則改名為「希南·藍波安(Si nan Rapongan)」,祖父則須改名為「夏本·藍波安(Si apen Rapongan)」。依照這個規則,全家族都將依序改名,是不是很不一樣呢?

    而泰雅族的命名傳統上則是「子父聯名」制,也就是說,小孩的命名的規則是:「小孩名·爸爸名」,舉例來說,照片中的Ri wang·Lesa 與Yu min·Lesa的爸爸就是同一人,爸爸叫做Lesa,由此可知這兩位住在隔壁的族人,他們應該是兄弟或姐妹關係,如此一來在查詢族譜的時候,是不是就非常好分辨呢?

    而台灣其他族群的原住民也有著不同的命名文化,像是布農族是以「名字‧族群氏族名」來為小孩命名、賽夏族是以「名字+生父名+族群氏族名」來命名,都跟漢人傳統的延續父系姓氏的命名方式非常不同呢!

    但原住民的獨特的命名文化卻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入侵與改變,早從清朝政府對臺灣原住民普賜漢姓,意圖感化番人、加以漢化開始,而在日治1943年皇民化運動的推動下更是大舉顛覆傳統文化,以日文「譯音」為主的命名方式,不僅推翻原住民族的傳統命名文化,更造成文化上的嚴重斷層並產生族群認同危機。
    而在1946 年 5 月,剛接手台灣的中華民國行政院公佈《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此後三個月內,以「到府辦理」的方式,將台灣原住民以任意分配的方式改為漢姓與漢名。

    但政府在沒有詳細調查原住民族群、家族間的關係,便放任戶政單位忽視族人的親屬關係並任意分配漢姓,或隨意推薦選字,因此於1950年代期間,原住民族人大量出現以「高」(取名依據來自高山族)、「潘」(河流+番)、湯(河川)、楊(大樹)、石(山川)、巫(女神)等漢姓,而許多強行冠上漢姓也常導致不知情的近親聯姻之困擾。

    直到1980年代台灣解嚴之後,台灣原住民的命名文化開始受到重視。1995年,中華民國政府修正《姓名條例》與《姓名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台灣原住民命名不再強制使用漢姓。不過詳細的規則仍限制原住民姓名翻譯後的中文名字,必須是「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不過
    仍然可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

    說到最後,原本被認為是泰雅族分支的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近年都被官方認定各自獨立的族群,有沒有人知道這兩族又是怎麼樣命名的呢?

    每日一冷的讀者們~我們明天見囉!

    照片:何為瀚攝影
    [Miss Monda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