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拖拉症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症患者,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症患者。拖拉症的成本高昂是很令人吃驚的!拖延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內疚;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心理壓力;挫折忍耐力降低;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受阻;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經常焦慮和抑鬱。戰勝拖拉症當然是有技巧的。一個簡便而強大的技巧就是除掉...
『慢性拖拉症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症患者,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症患者。拖拉症的成本高昂是很令人吃驚的!拖延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內疚;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心理壓力;挫折忍耐力降低;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受阻;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經常焦慮和抑鬱。戰勝拖拉症當然是有技巧的。一個簡便而強大的技巧就是除掉環境中誘發我們衝動天性的信號……』
拖延症:拖延的成本高昂,後果嚴重
晚上10點多,高明特意從家裡又回到公司,他要把那個拖了半個月的設計圖紙趕出來。客戶已經催了幾次,他在QQ上發了一個抓狂的表情。沒過一分鐘,這哥們聊起剛結束的NBA半決賽來。他從家裡趕過來加班,居然先看了一場比賽。
沒有誰會否認高明是個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就是磨嘰!拖拉症重症患者!”如今的合夥人直言不諱地說,“不到最後時刻不會幹活,兩年裡活生生被他拖黃的項目就有三個。”明明事情擺在眼前,而且舉手就可完成,卻總是拖著不辦——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像高明一樣的拖拉症卻像流感一樣日益蔓延。
這樣的生活工作狀況在職業相對自由的人群中尤其常見。當天該做的事情總要拖到明天、後天甚至下個星期,雖然心裡著急,可行為上卻總是拖拖拉拉的,進度很慢,不到最後時刻就積極不起來,直到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臨時抱佛腳。心理學家給了他們一個專有名詞——“慢性拖拉症患者”。做事拖拉其實是一種“心”病,或者說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拖拉症,就像是網絡時代的“感冒”一樣,雖不致命,卻無處不在。特別是在選擇和誘惑太多、碎片思維盛行的時代,拖拉症更是家常便飯。
慢性拖拉症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症患者,其特徵是自信能在壓力下工作,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以尋求刺激。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症患者,這類人通常對自己缺乏自信,因害怕做不好事情而遲遲不肯動手。
由於完成任務的時間跨度較長,有些人總是要熬到最後才動手,這其實是慢性拖拉症的典型表現。這種毛病乍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似乎只要下定決心就能很快克服,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這種毛病遠比人們想像得複雜和普遍,而且克服起來難度很大。做事拖拉作為一種不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對當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從小處說,使當事人不能按時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有時把事情拖到實在不能再拖,即使趕在最後把任務完成,質量也根本無法保證;從大處說,會使當事人形成懶散消極的性格,工作效率和創造力也會大受影響。
其實,“拖拉症”除了表現在工作上的“拖延”,還包括在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如早上鬧鐘響了之後,一定要它鬧到不響才起來;或者是已經到期要還賬的信用卡賬單,卻總要拖個幾天才去交;有些人一直想去考個在職研究生或跳槽,卻遲遲不見行動;甚至有時在家躺沙發裡看電視,可以坐上幾小時連廁所都懶得去……這些似乎很難克服的拖拉,大多又會混雜著內疚、焦躁、逃避等種種複雜情緒,令人沮喪。
拖延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內疚;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心理壓力;挫折忍耐力降低;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受阻;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經常焦慮和抑鬱。
如果一個人總是將事情推遲到將來,那他就是在逃避現實,懷疑自己,甚至是在欺騙自己。拖延時間的心理會使一個人在現實中變得懦弱,並不斷依靠幻想。他們總是不分事情的輕重,一律拖延,明日復明日,最終碌碌無為。
像高明這類人若有針對性地採取積極措施,改善“慢性拖拉症”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是性格衝動的人,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一旦想到馬上去做,因為等衝動勁頭過了,就會有大量干擾信息湧進來,阻礙你的行動。如果是個慢性子,則可以把一項工作分為若干可付諸行動的小步驟。首先僅僅關注第一步直到把這步完成,然後再繼續下一步。這樣可以避免因自己顧慮過多而產生逃避,進而推遲行動的念頭。只要把它細化,一切就顯得簡單很多。
當思維過於活躍,無法集中精神完成任務時,不要強迫自己堅持去做。這個時候可以先停下來,做一下放鬆,比如讓身體動動、扭扭腰等。待注意力逐漸回到事件上時,再集中精力完成任務。
拖拉症的成本高昂是很令人吃驚的!拖延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
要先把任務中最艱難、最重要的工作放在最開始完成,或者把不喜歡的事放在待辦事項的第一位,在強化成就感的同時也避免了因重要任務還未完成而帶來的心理焦慮。要學會將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極少數重要的事情上。
在工作或學習時,應盡量避開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例如關掉QQ、MSN等聊天工具、關上門等。而當周圍人拖延或忙於各種非重要事情時,也要學會跳出來,告訴自己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避免一起陷入這種消極情緒,並嘗試將問題具體化,比如“如果去做,需要哪些東西”、“完成任務要分幾部分”、“準備花多長時間”等。
人們在面臨一項新的工作時,會為它的繁重與困難而心情緊張,沈重不安,去除這種緊張、沈重、不安的辦法,只有立刻著手去做這件事。當開始工作之後,我們會很意外地發現,事實並不那麼困難,從而就有了信心。
此外,要習慣做完事情後給自己獎賞,做完工作後聽一曲優美的音樂,品嘗喜歡的食物,或者看一場自己喜歡的電影,才會逐漸強化對困難的積極出擊,而不是消極拖延。
#學習
#生活
#夢想
#賺錢
#勵志
#奮鬥
#時間
#分享
#elitesinsider
#智慧舆人生
工作專長有哪些 在 文字的那些小事:接案觀察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興趣跟專長,有不少的人會猶豫該怎麼運用跟結合,也是很多人在經營自媒體或是決定要斜槓的時候,常會考量的因素,所以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
你對現在的工作狀態滿意嗎?
🔹你覺得現在的自己會是哪一種?
1.工作能賺錢就好
2.想為興趣/熱情找到出路
🔹興趣和專長可以當工作嗎?
這是不少人的疑問,也有很多人採不同的看法。不過我認為關鍵點在於:哪一個是你能夠好好發揮的?
無論是專長或是興趣,它有可能是同一個,也有可能是不同的選項,如果今天你能透過擅長的事情賺到錢,那麼你就有機會透過收入支持自己去做有興趣的事;反之,如果你想靠興趣變現,但那件事情你不擅長,那麼你會比較辛苦,除非你覺得經濟不是問題,那麼你當然可以選擇做自己開心的事情。
所以,不是找一個會變現的事情來做,而是要去分析自己:哪些是你做得很好的,如何結合成適合你的商業模式?別人做的成果不見得適合你,所以不是看別人做什麼成功變現,而是要「找出自己的利基點」。
🔸重頭戲:你可以怎麼做協助自己來區分?
你可以先試著思考:
1.是否有找到相對應的市場?
2.是否經得起市場考驗:商業模式如何建立
3.如何才能找到市場?策略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釐清自我,誠實面對自己,摒除他人怎麼做,找出有潛力成為工作選項的「興趣跟熱情」,以及能夠讓你熱愛到願意努力成為自己的「專業」!
分析你的興趣愛好:
1. 你會非常樂意每天做那件事情,甚至你知道自己做的不錯。
2. 為了提升那項興趣,你願意付出相對程度的努力,讓「興趣」轉變成專業。
你可以把興趣和專長分開條列出來,然後用1到10分來做評比,找出前三項高分排名的種類,然後再列出目前的「專業技能」,試著把篩選出來的「興趣熱情」與「專長技能」做結合,變化出「多種產品跟服務」!
⭐️最後的小建議
當你已經列出幾個方向,但還是有點不確定的話,你可以觀察幾個同領域的經營者前輩怎麼做,或者把你目前的規劃想法跟對方聊聊看,(當然一定要注意禮貌),相信對方都會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
再不然,就是跨出去先嘗試看看,一邊經營一邊調整也是很好的方式,盡可能為你的興趣跟熱情尋找、嘗試各種獲利模式,前提是你要先了解自己,也歡迎你留言跟我分享你現在遇到的問題跟其他想法唷!
-
Alice愛力獅・文字的那些小事
Instagram:https://lihi1.cc/IYLq6
Medium:https://lihi1.cc/Ui6x5
工作專長有哪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僧人心態》完整版
已經看完本書,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很實用,分享一下目前我自己的心得,並不一定全部照書所陳述,有加入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 放下
✅ 自我認同篇
我們都習慣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自己,例如你的財富,你的職稱,你的地位,你的才藝特技等等,這些沒有什麼不好,但終究是外在的東西,如果這些就是你對自己唯一的定義,有天當失去了,你的世界不就崩壞了。
這時候我們還是需要正念跟呼吸的練習,當你把身邊的意見,義務,期待關閉了,就能夠看到真正的自己。
「不完美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勝於完美地模仿別人。」薄伽梵歌 3.35
✅ 負面情緒篇
大腦原本就很容易產生很多小劇場,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而不自覺,此時有簡單的三個方法來解決。
Spot Stop Swap
首先要能夠有意識的知道自己產生了負面情緒,如是的指認它觀察它,進而試著停止,再來就是要轉換。
如何轉換呢?透過隨喜,就是隨他人之喜,為他人的成功開心,再來是寬恕,寬恕他人最終等於寬恕自己。
另外裡面提到的25/75原則,就是結交3個能夠提升你的朋友,來平衡掉1個讓你產生負面能量的朋友。
所以建構一個能夠提升自己的同溫層,看來也是很重要的。
✅ 恐懼篇
恐懼也是人本能的反應,我們要做的事依然不是逃避他,而是有智慧覺知的面對它。
如果是害怕失去而恐懼,我們要練習的是消除執著,因為事實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會永遠被你掌控跟擁有,沒有任何一樣東西。
而正念去看待恐懼,了解它的全貌,調整你的呼吸,勇敢的面對它也是人生的功課,好的恐懼能使人成長。
✅ 意圖篇
我們做任何事的動機,大概可以分成四類。
恐懼跟慾望。
我們害怕失去什麼,我們非常想得到什麼,我們與他人比較,總覺得他有我也要有,他有我要擁有更好的,等等。
這些也都是人的天性,但這些著重的地方往往都只停留在“我”。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的動機是責任跟愛。
我們覺得我們對社會有責任,對他人有愛,我們的行動是基於這些出發點,我們著重的地方就已經從“我”變成“我們”了。
人最終真正的快樂來源,還是來自付出,當然每一個行動都不會是單純只有一個動機,通常是混合的。
但如果在每次的行動中,包含了更多的對社會的責任跟愛,相對比較少的個人恐懼跟慾望,這樣便能活出更有悅性的人生。
放下自己多餘的身份認同,放下多餘的負面情緒跟恐懼,最後放下過多的小我。
第二部 成長
✅ 目的篇
其實它就是在講Dharma 法,有如薄伽梵歌敘述一般。
到底我們的天命是什麼?
裡面引述薄伽梵歌指出的四種吠陀性格類型:指導者,領導者,創造者跟製造者。
但類似的分析我覺得非常多,例如人類圖也是,找到自己的特性,做出符合自己天性的事是互通的道理。
那如何判斷我們的天命是什麼?
書中講到四種標準:熱情,技能,對別人有用,慈悲。
白話一點我覺得可以用另一篇文章看到過的分析解釋。
人生意義?就是你享受的事,你擅長的事,世界需要的事,別人會付錢請你做的事。
而法屬於身體,所以在工作的時候,到底身體的感受是否是舒服流暢的也是重要的標準,延伸閱讀可以看【心流】。
而除了自己的覺察以外,其實身邊朋友的回饋也是相當重要,看過人類圖就知道自己的通道簡單講有兩種,一種是自己有意識到的,另一種是自己沒意識到需要別人回饋的。
✅ 例行活動篇
簡單來說就是環境跟時間都是有其能量的,最好養成習慣,在同樣的時間點跟地點做對自己成長有幫助的事,延伸閱讀【原子習慣】。
✅ 心智篇
講到常見的比喻,馬車伕的困境。
我們的五感就像是馬,拉的馬車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理智坐在車上,而心智就是那韁繩,所以我們的理智必須透過心智去控制五感,才不會讓身體不受控制得亂竄,而這些能力需要透過靜坐冥想跟專注當下的練習,當你能夠好好的控制大腦的心智,才能真正成長開發潛能,延伸閱讀【超悅大腦】。
✅ 我執篇
我執會一會兒讓我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但也會一瞬間讓我們覺得我們是世界上最無用的人,兩種極端都不好。
而要消滅我執,只有謙卑,謙卑才能認清到底我們哪些是做的比較好的,同時也要知道哪些我們是做的比較不好的,才能夠持續成長。
「我們不擁有任何事物,也不被任何事物擁有。」
第三部 付出
要學會付出也要先學會感恩。
感恩的功課可以每天晚上或早上做,認真想想就會知道不管自己再厲害,地位再高,還是無法完成生命中想達到的所有事,學習感恩也是學習謙卑。
而說到服務,其實每個人都是服務業,只是服務的方式不同,但又講回到前面的法,我們都必須依自己的法去付出才是最圓滿的狀態。
最後兩段話分享給大家:
「無知者為一己之力工作,智者為世界的福祉服務。」薄伽梵歌3:25
「服務是通往有意義生活的直接途徑」。
#僧人心態
#阿肯師閒聊系列
#kensyogalife
工作專長有哪些 在 黃郁芬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柯文哲市長在今天晚上公佈了一支影片,影片中,是許多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的同仁們辛苦在做疫調的身影。
很多人可能是因為這次的疫情,才知道台北市12個行政區健康服務中心的存在,不過在疫情之前,我就在許多時候看到這些辛苦的健康服務中心基層同仁奔波的身影。
在每半年的鄰里工作會報時,健康服務中心的同仁們會提醒鄰里長,許多長輩相關的健康扶助資訊;在許多的鄰里活動中,健康服務中心的同仁們會在活動中擺攤、設計小活動及小遊戲,有時候還要精心準備過關小禮物,這些用心,無非是為了讓更多民眾可以獲得更充分的保健及公衛資訊,讓社區更健康。
.
柯文哲市長為了澄清「台北市政府沒有在做疫調」的誤解而發布第一線疫調人員辛苦工作的影片,柯市長說他看了這支影片感觸很深;但是更多每天認真看著台北市政府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的市民朋友們,看著這些基層同仁被推到鏡頭前,感觸應該更深。
整個台灣不是只有台北曾爆發群聚感染事件、也不是只有台北疫情嚴峻到需要中央協助設立前進指揮所,但不知道柯文哲市長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只有台北市被懷疑「沒有在做疫調」、「疫調不完整」、「匡列不確實」?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柯文哲市長在疫情最緊繃、剛進入三級警戒不久的5月16日,公然在記者會上說現在無法有效疫調,提出疫調無用論。
而後,在北農群聚案的相關疫調匡列人數中,甚至有14位確診者,在職場,也就是北農的匡列人數竟然掛零,發生了竟然沒有匡列任何接觸者的情況,的確令人不解,也令人憂心,當時我就已經在專案報告時提出質疑,這樣的狀況是無法取信於民的。
在衛福部疾管署的「各縣市確診個案公共場所活動史」網頁中,可以看到,像是新北市、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等縣市,從5/17、5/19就開始公佈確診個案的相關疫調足跡,只有台北市,一直到6/30才公布第一筆足跡,整整晚了其他縣市一個多月。
我完全相信台北市基層公務同仁的能力,絕對不會比較差,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其他縣市做得到,台北市做不到?
而且足跡公佈是公佈了,但卻不會在每一次的記者會上說明公佈的足跡相關資訊,台北市民要知道台北市今天公佈了哪些足跡,看記者會沒用,還要自己上網找。
這是曾經說過防疫「由我來指揮應該也不會太差」的柯文哲市長交出的成績單,就是比其他縣市整整晚一個多月公布確診足跡。
・
疫情進入三級警戒以來,台北市政府的亂象層出不窮,而其中更有無數次是我看到柯文哲市長在台北市疫情記者會中宣布了某件事,詢問了相關局處,卻發現局處自己都一頭霧水、看了記者會才知道有這件事,包含台北市有沒有在做疫調這件事都是如此。
就如同 吳崢 所說的,柯市長在記者會講的一副台北市沒在做疫調的時候他很傻眼,因為他在快篩驗出偽陽性而被隔離的期間,明明就有接到衛生局同仁的疫調電話,他當時馬上問了衛生局同仁為什麼柯市長會那樣說,衛生局同仁也不知道。
所以為什麼會有台北市沒有在做疫調的傳言?
第一,柯文哲市長的疫調無用論。第二,疫調資訊不透明、確診足跡不公布。從2014年開始就把公開透明一直掛在嘴邊的柯市長,顯然在這次的疫情期間完全破功。
是誰抹煞了台北市基層疫調同仁的努力?是誰讓台北市的疫調工作受到質疑?
請柯市長捫心自問,因為從頭到尾,全台灣第一個質疑台北市疫調能力的,就是柯文哲市長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