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1月9日
地點:涿州
人物:林則徐、跟丁、廚丁
事件:
林則徐一行人走至涿州,蔚牧晉芳來迎。
入城後,至南關外行館留宿(註1)。
當天走了約七十裡路。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1月9日
地點:涿州
人物:林則徐、跟丁、廚丁
事件:
林則徐一行人走至涿州,蔚牧晉芳來迎。
入城後,至南關外行館留宿(註1)。
當天走了約七十裡路。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65 / 4557。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討論 皇帝權力有多大?摳門道光奈何不了奢侈內務府(下)
歷史春秋網
作者:喻大華
道光不僅在生活細節上吝嗇、摳門,在為政治國方面也是如此。
道光初年,新疆發生張格爾叛亂,數萬清軍萬里遠行,征戰數年,終於平定了叛亂。
道光八年(西曆1828年)夏,清政府在午門舉行獻俘禮,現場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令道光帝心潮澎湃、陶醉不已,他立即做出一件「壯舉」——宴請平叛有功的將士。幾天之後,宴會在清漪園(光緒年間改名頤和園)萬壽山下的玉瀾堂舉行。將軍們筷子一揮,幾碟小菜立即見底,吃又沒得吃,退席又不敢,只好面面相覷,呆若木雞。
後來,在探討新疆設防方案時,將軍們提出的佈防方案就是通不過。本來,將軍們已經考慮到了道光帝的吝嗇,準備上奏僅要一萬八千名士兵鎮守新疆,但道光帝一下子就給砍去了三分之二,只批准清軍留守六千人。將軍們憤然回擊,提出專守新疆東部,西部自治,不予設防的方案。道光帝又大罵他們放棄新疆防守,指責其居心叵測。
經過幾年的爭執,根據《清史稿》記載,最後決定於「各省綠營兵額內裁百分之二,歲省三十余萬,以為回疆(本名西域,又名新疆)兵餉」,方案才得以通過。此後,在鴉片戰爭中,道光帝急於妥協,也不能不說與吝嗇的個性有關。總之,在討論諸如海防、邊務、黃河治理等問題時,大臣一提到撥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悅之色。
道光皇帝崇尚節儉,一則是生性吝嗇,視節儉為理想、樂趣;再則,是以此作為挽救財政危機的一種對策。
道光初年,清朝政府面臨財政危機。
清政府國庫年收入從乾隆中期起就達四千余萬兩白銀,至嘉道年間,總收入雖未比乾隆朝減少,但日子卻越過越緊。顯然,這是因為支出的增加而造成的。
此時,國家財政上的黑洞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第一個黑洞是皇族人口日益增多。順治初年,皇族不過兩千餘人,到道光時期已達三萬餘人。這個龐大的貴族群體不勞而獲,全靠國家養活,並且需要提供優厚的待遇,每年耗資數百萬兩,日漸成為沉重負擔。
第二個黑洞是因物價上漲造成。道光初年的物價,已經是康熙年間的五倍,物價上漲的原因是人多地少、糧食不足、糧價上漲。這樣一來,國家機器運轉的行政成本大大提高,而清政府的賦稅標準卻定於康熙年間,不能調整,為什麼?祖制不許可,康熙帝不是說過「永不加賦」嗎?
而且,從嘉慶朝開始,每年按照祖制徵收的賦稅也不能保證足額上繳國庫,各省都有虧欠,每年全國虧欠數百萬兩,這部分錢大多挪作地方開支,一部分入了官員腰包。
第三個黑洞是從乾隆晚期開始,社會矛盾加劇,起義此起彼伏,用於鎮壓的軍費開支大增。從乾隆末至嘉慶初年,清政府為鎮壓白蓮教大起義,花費軍費2億兩白銀,這是有清一代「成本」最高的一場大征伐,幾乎耗盡了康乾盛世所積攢的家底,國家財政從此一蹶不振。而邊疆、內地的起義還時有發生,圍剿的軍事行動成了財政上的一大黑洞。
第四個黑洞是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災害頻發,救災支出大增。譬如,黃河年年氾濫,治理辦法就是一個——堵住決口,結果生生將黃河堵出了個「地上河」,從此,黃河更加容易氾濫,形成了惡性循環。此外,淮河、運河也是百弊叢生。乾隆年間,每年花在治河上的錢不到一百萬,而從嘉慶年間起每年動輒上千萬。嘉慶二十五年(西曆1820年),嘉慶帝猝死前夕,國家花了一千萬兩白銀才堵上河南馬家營決口,沒來得及松一口氣,轟隆一聲巨響,下游儀封三堡大堤又決口三十餘丈。嘉慶帝聞訊欲哭無淚,不堵了?千里澤國,哀鴻遍野;堵?要拿國家總收入的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往黃河裡扔!
第五個黑洞是吏治腐敗,這增加了行政成本。比如,治河費用如此高昂,天知道有多少錢真正用到了治河上。反正連工帶料都扔到了黃河裡,你查都沒處查。
由於字數限制,如果您想閱讀更多,請移步知史Facebook。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知史討論中的文章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知史討論
尚揚馬光中醫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南唐三代帝王簡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魚肉丸子
「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後世郭磨的《南唐雜詠》可謂是對李煜一生評價中的精髓。文采斐然,卻出生於亂世帝王家,躊躇滿志,卻背負著承擔不起的責任。
論辭藻,李煜的詞形象生動、語淺而意深,每每拜讀,只覺口齒生香、意猶未盡。論治國,李煜才能平庸,生性又溫和純良,他扶不起留存於戰火紛飛、群雄逐鹿背景下的南唐,眼看著數十年基業毀於朝夕。恨其不爭,哀其不幸。
李煜的皇位來的巧合,彷彿命中注定。
李煜剛出生時,他的祖父李昪作為吳國重臣,手掌朝政,楊氏一族不過是任人擺佈的傀儡。李昪不滿自己屈居人下,稍加運作,不久一首「江北楊花作雪飛,江南李樹玉團枝。李花結子可憐在,不似楊花了無期」的歌聲傳遍大街小巷。這首民謠暗喻「李氏興,楊氏衰」,百姓受其蠱惑,認李氏為天選之人。
李煜兩個月大時,吳國皇帝楊溥自知大勢已去,於吳天祚三年(937年),主動將天下禪讓給齊王李昪。
這一年十月,祖父李昪於金陵稱帝,化家為國,改國號為齊,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李煜的身份從世家公子轉為皇孫,第一次與皇位繼承權有了交集。
李昪於亂世中稱帝,一代梟雄看人的眼光也極其毒辣。還未謀得帝位之際,他就早早地看出自己的嫡長子李璟(李煜父親)胸無大志,並不是合適的繼承人。雖然李璟文采斐然,但對政治卻不敏感,並不擅長治國為君之道。
五個兒子中李昪最看重次子景遷,嫡長子李璟早早地被排除在繼承人之外。原本李煜的皇位繼承權也要依次延後。但天有不測風雲,天祚二年(936年),景遷意外病逝,李璟雖不受李昪喜愛,但以五代十國「傳嫡傳長」的慣性,李璟仍然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升元三年(939年),李昪改國號為唐,開始將繼承人的目光轉向三子景遂,派他前往戰略重地揚州擔任東都郡守。長子李璟雖然被封為齊王,卻沒有太子的名分。
李璟生性淡然,自知不是治國之才,又深知父親李代桃僵的用意,故而對皇位並沒有過多奢求。但李璟本身並無過錯,廢長立幼的說法站不住跟腳,短時間內李昪沒有機會立景遂為太子,只能一拖再拖。
太子之位空懸了數載,大臣紛紛上書請求立齊王李璟為儲君,李昪被逼無奈,同年八月下詔立李璟為太子。李璟上表固辭,直言自己難當大任,李昪心中大喜,順勢將立嗣這件事拖延開來。
但李璟注定是南唐君主。就在李昪謀劃著尋找時機立三子景遂為太子之時,自己的身體卻出了問題。這些年李昪長期服食各種丹藥,身體急速衰竭,任憑華佗在世也無回天之力。李昪病入膏肓卻心思清明,如今首要大事還是確立繼承人。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寫密信送往東都,想要召壽王景遂回京。
李昪想傳位景遂的心思朝臣皆知,密信還未送出之際就被朝臣周宗、吳庭紹等人攔截。後烈祖李昪崩於崇德宮,李璟在其病榻前許下「兄終弟及」的諾言。
升元七年(943年)三月,李璟在周宗等朝臣的幫助下繼位,改元保大,尊皇后宋氏為太后,冊王妃鐘氏為皇后,封壽王景遂為燕王,宣城王景達為鄂王。這個時候,李璟受父親的影響極大,仍然惦記著將皇位傳給三弟景遂。
於是在同年七月,晉封燕王景遂為齊王,諸道兵馬大元帥、太尉兼中書令,同時昭告天下,兄終弟及,想要在百年之後傳位給三弟景遂。更激進的是,保大五年(947年)正月,李璟直接立三弟景遂為皇太弟。李璟的這一舉措為數年後長子弘冀謀殺叔父景遂埋下了隱患。
弘冀文武雙全,不僅有雄才偉略還能慧眼識人,但他這一生都活在三叔景遂的陰影之下。景遂被冊封皇太弟之初,李璟為杜絕弘冀爭奪皇位的念頭,命其出任江都尹,遠離金陵。後又在景遂的建議下被調往潤州,改任潤宣大都督,徹底遠離朝堂。空有謀略卻無用武之地,李弘冀當時憤懣的心境可想而知。
烈祖李昪首先排除李璟為皇位繼承人是有原因的,李璟處事優柔寡斷,沒有決斷力,這一觀點在李璟繼位後被證實。李璟即位之初,重用馮延巳、馮延魯、陳覺、魏岑、查文徽等人,此五人被重用後排除異己、侵損時政、攪亂朝堂,後人稱之為「五鬼」。
內政混亂如此,李璟對外並未遵循父親李昪與鄰國和睦相處的政策,他聽信馮延巳等人的讒言,先後攻打閩國、楚國,後又與大周開戰,幾年下來,入不敷出,李昪時期積攢下來的財富被揮霍一空,先前攻略的城池也喪失殆盡。
此時,大周的掌權人柴榮志在開疆擴土,與大周僅僅隔著一條淮河的南唐自然被其視為囊中之物。保大九年(951年)十二月,柴榮先發檄文聲討,後出兵進犯南唐邊境,統兵十萬,直奔淮南。唐軍雖丟失幾座城池,但在大將劉彥貞的帶領下奮勇抵抗,兩軍於壽州對壘,雙方僵持不下。
保大十四年(956年)正月,柴榮親自披掛上陣,派大將李重進率精兵渡淮,埋伏在正陽以東。當時劉彥貞見周軍撤退,不知是計,率兵追趕,在正陽被斬於馬下,正陽戰役唐軍大敗。
柴榮躊躇滿志,一鼓作氣想要直擊金陵,命令大將趙匡胤進攻南唐重鎮——滁州。李璟恐慌,調遣重兵十萬,派大將皇甫暉鎮守。滁州清流關一戰,皇甫暉被趙匡胤三擒三縱,第三次被俘時皇甫暉力竭,毫無再戰之力,被俘後絕食而亡。唐軍敗,滁州失,壽州孤立無援,金陵岌岌可危。
滁州被攻破給金陵城帶來了巨大恐慌,一時間朝野震驚,人人自危。李璟召集大臣商量對策,企圖議和。之後宰相馮延巳的異母兄弟東都副留守馮延魯被殺,光州守將張承翰投降,泰州刺史方納棄城而逃,這更加重了南唐求和的決心。
李璟先前派遣李德明前去議和卻被周軍扣押。同年三月,李璟再派司空孫晟入周求和,請求削去帝號,割讓淮南六州。但柴榮目光所至的是整個南唐,區區六州滿足不了他的胃口。柴榮扣押南唐求和使者孫晟,派賣國求榮的李德明前去遊說李璟,妄圖謀求江北之地。
李璟氣急,將李德明斬首示眾。柴榮聽聞此消息,大怒,率兵將猛攻舒、蘄、和三洲。周軍深入南唐腹地,東南的吳越王錢俶也妄圖分一杯羹,趁江南危急,出兵攻打常州。
雙方夾擊,李璟終日惶惶不安,開始信奉佛教,企圖依靠神佛保南唐安寧。樞密使陳覺欲獨攬朝政,此時見時機來臨,慫恿李璟扔掉這個燙手山芋,退位給三弟景遂。
但此時南唐正逢多事之秋,烽煙四起,朝不保夕,不知哪天就被他國的鐵騎踏平都城。哪怕李璟有意讓位,景遂也不願接受,為避免李璟再次相逼,迫不及待前往山高水遠的洪州出任大都督。
「兄終弟及」的承諾隨著景遂的逃離被打破,帝位距離李煜又近了一步。李煜作為第二順位繼承人,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李弘冀。
弘冀聽聞叔父景遂遠走洪州的消息,自知登帝的時機已到,從潤州上書李璟,欲帶兵支援前線。鐘皇后愛子心情,成日在李璟耳邊勸說,李璟自覺愧對兒子,派柴克宏、陸孟俊等大將協助弘冀支援常州。
這期間弘冀獨具慧眼,重用柴克宏。柴克宏奔赴前線之時遭受樞密副使李征古誣陷,受李征古挑撥的李璟下詔命令柴克宏返還。柴克宏氣急,知道是李征古從中作梗,一怒之下斬殺來使,揮師北上。弘冀聽聞此事,替柴克宏攬下罪責,晝夜兼程趕往常州支援。
柴克宏其人確實有真才實學,且手下將領勇猛無比,以一當十,打的吳越士兵狼狽逃竄。常州一役,殲敵一萬餘人,俘虜吳越士兵數千人,唐軍大勝。但柴克宏也身負重傷,周身刀劍所傷十餘處,弘冀怒,吳越士兵全被斬首。
這場勝利奠定了燕王李弘冀在朝堂中的地位,但這樣的勝利終究是曇花一現,對傷及根本的南唐來說不過杯水車薪。幸運的是,此時的柴榮連年征戰亦是兵疲馬乏。
故周顯德(958年),唐周議和,南唐進獻給周江北之地尚未被佔領的舒、黃、蘄、廬四洲,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錢十萬貫、茶葉五十萬斛、米面二十萬石,去帝號,奉大周正朔,同時在汴京設進奏院,隨時聽候召見。
同年,弘冀被立為太子,參與政事。弘冀不同於李璟的懦弱無能,他更像祖父李昪,參政之初便對朝堂進行大規模整治,貶黜貪官污吏,重用賢能將才,南唐在他的整治下逐漸有復甦的趨勢。
但成長於景遂陰影下的弘冀,性格逐漸扭曲,他好猜忌,性暴烈。即便景遂遠走洪州,弘冀仍然不能安心。
周顯德六年(959年),太子弘冀專橫跋扈,加重處罰,在朝堂之上與朝臣矛盾重重,衝突不斷。被責罰的朝臣將弘冀的罪行狀告到李璟這裡,弘冀少不得被李璟呵斥一二。
一次,李璟被氣狠了,揚言要罷黜弘冀的太子之位,改立景遂為太子。弘冀信以為真,驚懼不已,與下屬商議後買通與景遂有矛盾的袁從范,在景遂酒中下毒。因毒性劇烈,景遂的屍體還未來得及收斂就已經潰爛。
景遂雖死,但宮中還有一個李煜,況且李煜豐額駢齒、一目雙瞳,是天生的帝王相。可惜天不逢人願,弘冀還未來得及運作,他毒害叔父的消息傳至金陵,李璟怒斥其狠辣心腸,為防不測,立即派人將李煜一家接到宮中保護起來。
顯德七年(960年),太子弘冀突發惡疾,藥石無醫,撒手人寰。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景遂被毒殺,弘冀暴病而亡之後,李煜成為了第一順位繼承人。這個時候李煜還叫李從嘉,在李璟死後,從嘉稱帝,改名為李煜,三千里河山得來不費吹灰之力。
有人說弘冀若是多活十幾年,南唐可與大宋分庭抗禮。那還有人說趙匡胤若是多活幾年,燕雲十六州早被收復了呢!歷史從來沒有倒退鍵,逝去的永遠只能作為留白供後人書寫,我們可以計畫未來,卻不能改變過去。
李煜屬於典型的逃避型人格,遇事他只會選擇退縮。父兄健在時,他志在做清風朗月的林間隱士,「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娶妻娥皇之後,他只願同妻子紅袖添妝,「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君臨天下,李煜仍然逃避,一首「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道盡其醉生夢死的君王日常。
在其位,謀其職,李煜既然被推上那個位置,就應該承擔起屬於他的責任。李璟留給他的南唐確實是爛攤子,他知曉個中艱難,卻不願做出改變,拯救南唐百姓於水火。故而,後來南唐的悲劇,李煜後來的淒涼其實都早有預兆。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首絕命詞,回首往事,感慨今昔,驚豔后人,了卻殘生,至此千古詞帝魂歸地府。
南唐破滅大約是了了李煜的一樁心頭事,不然這件事總杵在這,如同懸在頭頂的尖刀,終日惶惶不安,日夜不得安寧。他這一生的幸福與坎坷皆來源於皇帝這個位置,別人歷盡千辛萬苦求而不得的位置,於他來講,如同天上掉下的餡餅,唾手可得。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這句話此時此刻更應該反著念才對。「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也是李煜一生苦悶的緣由。
一代文學巨擘,只可惜生不逢時,空留餘恨。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李煜 #南唐 #帝王
尚揚馬光中醫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長知史 古代那些令人拍案叫絕的馬屁詩
歷史春秋網
壹 | 解縉拍朱元璋馬屁詩
君王昨夜降金龍,
化做嫦娥下九重。
料是世間留不住,
翻身躍入水晶宮。
朱元璋對解縉的才學很是賞識。一天,他突然對解縉說:「宮中昨夜有喜,你不做詩一首?」解縉立即想到可能有皇子誕生,隨即出口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龍。朱元璋卻說:「生的是個女孩。」 解縉腦筋急轉,吟出第二句:化做嫦娥下九重。哪知朱元璋接著說:「可惜已經死了。」解縉馬上跟進:料是世間留不住。這句將其不幸處理成「才下凡又走了或升天了」,很妙。朱元璋跟著說:「已經把她拋到水裡去了。」解縉立馬吟出:翻身躍入水晶宮。只有龍種才會這樣,這句與第一句呼應,更妙。
貳 | 解縉拍朱元璋馬屁詩
某日,解縉陪朱元璋在御花園的池塘釣魚,解縉技術好,接連釣了幾條大魚,而朱元璋釣了半天則一無所獲,甚為尷尬鬱悶。解縉見比皇帝釣的還多,也有點頭大,想了一下,忙沒話找話地說:「皇上,您沒發現魚也如此知禮節嗎?」朱元璋聽了,疑而問道:「此話怎講?」
解縉道,有詩為證:
數尺絲綸入水中,
金鉤拋去蕩無蹤。
凡魚不敢朝天子,
萬歲君王只釣龍。
朱元璋龍顏大悅:「原來如此!」君臣就此解了尷尬。
叁 | 唐伯虎拍馬屁詩
這個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塵。
生下五男都是賊,
偷得蟠桃獻母親。
一財主為其母擺壽宴,多次邀請唐伯虎,伯虎推辭不得,只得出席。席間,財主請唐伯虎為其母題詩以賀,伯虎在眾人面前更不好推辭,乃乘酒興揮筆寫了第一句:這個婆娘不是人。財主五兄弟臉上頓現怒色。
唐伯虎不以為意,稍一蘸墨,題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
財主五兄弟臉色立即陰轉晴,廳上掌聲一片。
掌聲未已,唐伯虎又揮毫寫下第三句:生下五男都是賊。
這還得了?財主五兄弟又開始怒目圓睜,幾乎要揮拳了。
唐伯虎微微一笑,寫下了最後一句:偷得蟠桃獻母親。
賓客們掌聲雷動,財主五兄弟眉開眼笑。五個人能到天上去偷蟠桃,也非俗子啊。九天仙女又吃了能長壽的蟠桃,可是萬壽無疆了!這個馬屁拍得可謂驚險刺激而絕妙。
肆 | 祝枝山題畫
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任你東西南北,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這邊啼鷓鴣,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
一次,祝枝山到蘇州城一位朋友處客住,蘇州太守慕名拿出一畫請他題詩。祝枝山開口要200兩銀子。太守哪裡捨得出這麼多,只送來100兩。
祝枝山大為不快。他展開畫軸,見畫的是個碼頭,岸上有幾株楊柳,楊柳上有幾隻鷓鴣和杜宇(杜鵑鳥),一小船泊在柳蔭下,一商人模樣的男子站在船頭似要遠行,有女子則立於岸上,臉現依依不捨狀。
祝枝山沉吟片刻,揮筆題下四句:
東邊一棵大柳樹;
西邊一棵大柳樹;
南邊一棵大柳樹;
北邊一棵大柳樹。
寫罷,請朋友拿去送給太守。
這哪裡是詩?這怎麼會是祝枝山的詩?太守看後大怒,令其朋友讓祝枝山退還100兩銀子並賠償糟蹋了的畫的價值。朋友一一告訴了祝枝山。
祝枝山卻說:「他只給了我一半銀子,所以我的詩也只寫了一半。你讓他把銀子補齊,我寫下另外一半,定讓他的畫價值大增。」
朋友只得跑去轉告太守。太守其實搜刮的資財無數,原本不在乎這100兩,只是想以官壓人,不願意全部滿足祝枝山,現在到了這個份上,沒辦法,只得答應。
但太守堅持要在大宴賓客時當眾給祝枝山銀子,讓他當眾寫後半部分的詩——太守其實是想讓祝枝山出醜,因為他覺得前面四句如此俗鄙,祝枝山再怎麼寫也不會出來一首好詩。
這天,太守官邸高朋雲集。酒過三巡,太守命人取出銀子,同時筆墨伺候。祝枝山大笑接過銀子,揮筆題下:
任你東西南北,
千絲萬縷,
總系不得郎舟住。
這邊啼鷓鴣,
那邊喚杜宇,
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
一聲聲:不如歸去!
在場人無不拍案叫絕!有了後面這幾句,「送別」的主題和女子不願男人離去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前面那四句俗鄙之語頓時被化腐朽為神奇。
在一片讚歎聲中,祝枝山拿了銀子揚長而去。
伍 | 和尚拍朱元璋馬屁詩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光腥。野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御筆題詩不敢留,留來惟恐鬼神愁。故將法水輕輕洗,尚有豪光射鬥牛!
明太祖朱元璋未登皇位時,曾帶兵過安徽某地的不若庵。寺僧不知他是誰,就問其尊姓大名。朱元璋心想,我縱橫天下,你卻還問我姓名,實在是太不像話。但他原來也做過和尚,不好發作,就不搭理他,只在牆上題詩一首:
殺盡江南百萬兵,
腰間寶劍血光腥。
野僧不識英雄主,
只顧嘵嘵問姓名。
詩寫得非常囂張、傲慢、驕橫。題完詩他就領兵離開了。
數年後,朱元璋成為皇上,竟然又派人去不若庵查看御筆題詩還在不在。得到回報說詩已經被人洗掉了。朱元璋大怒,派人將寺僧抓來要斬首。
不過,這寺僧也不是簡單人物,馬上說是有重要原因才洗去朱元璋的詩的,朱元璋問:「到底什麼原因,快說!」
寺僧同樣以四句詩答曰:
御筆題詩不敢留,
留來惟恐鬼神愁。
故將法水輕輕洗,
尚有豪光射鬥牛!
朱元璋的詩連鬼神見了都發愁,這實在厲害啊!雖然洗了,豪光都能衝到天外的斗宿、牛宿上,皇上您的詩神啊!
朱元璋不好發作,只好放了和尚。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馬屁詩 #解縉 #朱元璋 #唐伯虎 #祝枝山 #詩詞
尚揚馬光中醫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雖是「三姓家奴」卻因勸蒙古放下屠刀,保留中華文明成了英雄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自古名相,秦之李斯,漢之張良、蕭何、曹參,蜀漢之諸葛亮,前秦之王猛,唐朝之房、杜,宋之趙普、寇准,元朝則非耶律楚材莫屬。耶律楚材乃遼人,先侍金,又奉元,典型的「三姓家奴」,然而他的思維超越了種族與國界,憑一張儒生之嘴與佛家之心,不知從蒙古人的屠刀下救下多少生靈,其胸懷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得到的。
國破家亡,雖「三姓家奴」而不恥
耶律楚材是契丹人,皇家血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東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孫。不過,耶律楚材生活的年代,遼國早已滅亡了,被金取代。耶律楚材的父親耶律履,做了金朝的尚書右丞。耶律履老年得子,花甲之年才生了耶律楚材,老人家非常高興,對人們說:「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必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前兩句沒問題,最後一句在那個時代就有點「大逆不道」了。預言孩子將來必定成材可以,但為異國用,就有了不效忠金朝的嫌疑。只不過,耶律履懂風水學,他的預測被時間證實是對的。而且,楚材這個名字,也有個典故:「雖楚有才,晉實用之」,楚國的人才被晉國使用。金國的人才最終被蒙古帝國使用。
耶律履預言了孩子的前程後不久就去世了,死時小楚材才兩歲。耶律楚材的幸運之處在於,他有一個好母親。楚材的母親楊氏是個有文化的人,對楚材進行了良好的教育。後來,楊氏又將楚材送到了顯州書院,經過系統的學習,耶律楚材「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著」,參加金國的科舉考試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被金章宗徵召授予掾職,接著擔任了開州同知的職務,後因為留守中都,被金朝丞相完顏承暉任命為左右司員外郎。成年後的耶律楚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成為顯赫一時的人才,乃至引起了成吉思汗的注意。
沒有成吉思汗的崛起,可能耶律楚材在金國會不斷得到陞遷
如果沒有成吉思汗的崛起,可能耶律楚材在金國會不斷得到陞遷,大有可能成為金國名將良相的可能。可惜,他遭遇到了亡國之恥。遼國在金國與南宋的夾擊下滅亡,這次不幸落到了金國的頭上,南宋又與蒙古人合作夾擊金國,成吉思汗的大軍攻破中都,金國滅亡了。才華橫溢的耶律楚材成了亡國奴,成吉思汗點名要見他,這讓耶律楚材很糾結。去見成吉思汗,他並不怕被處死,而是要擔「貳臣」之名;不見吧,惟死而已。南宋的文天祥不就是誓死不降,最終被殺的結局嗎?經過反覆考慮,耶律楚材決定投降成吉國汗,因為他認為,當今世界亂世,唯有成吉思汗的拳頭才是最硬的,唯有他才有能力實現統一。
耶律楚材背著「三姓家奴」的罵名,走馬上任了。
刀下留人,蒙人屠刀下誓救生靈
耶律楚材天生一副菩薩心腸,卻不得不跟著成吉思汗南征北戰。在遠征花剌子模的諸次戰役中,耶律楚材親眼看到大量城市被屠滅,無辜的百姓遭受兵火的洗禮。他在詩中寫道:「寂寞河中府,連甍及萬家。葡萄親釀酒,杷欖看開花。飽啖雞舌肉,分餐馬首瓜。人生唯口腹,何礙過流沙」。於是,他決定採用自己的辦法,勸說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人「好生止殺」。
第一次成功的止殺是在東印度,征伐途中遇到一隻不知名的瑞獸,成吉思汗問其名,耶律楚材藉機發揮:「此瑞獸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願承天心,以全民命。」,最後的結果,成吉思汗班師回國,戰爭在碰到一隻野獸後突然結束了。
耶律楚材死時,不管是蒙古人,還是金國人,還是宋朝人,都「哭之如喪其親戚」。
第二次成功的止戰止殺是成吉思汗去世以後,大汗窩闊台繼位,速不台攻滅了金國的開封,為了報復金人的抵抗,速不台打算按慣屠城。耶律楚台得知情況後,心急如焚,緊急向窩闊台諫言不要屠殺,如果不屠城,按他的辦法實行,每年可拿「銀五十萬兩、絹八萬匹、粟四十萬石。」作為交換條件。最終窩鍋台下令放了開封府的百姓,147萬人得以倖免蒙古人的鐵蹄踐踏。
蒙古人是遊牧民族,曾有近臣向窩鍋台進言,將中原之地化為牧場,漢人沒什麼用,應全部斬盡殺絕。耶律楚材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如果按照這個辦法,那整個中國將變成人間地獄。耶律楚材緊急上書:「夫以天下之廣,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為耳,何名無用哉?」、「將士暴露凡數十年,所爭者地土人民耳,得地無民,將焉用之?」,耶律楚材的主張最終得到了窩闊台的認可,禁止屠城成為慣例。
耶律楚材死時,不管是蒙古人,還是金國人,還是宋朝人,都「哭之如喪其親戚」,為何?因為耶律楚材經常為百姓而哭求,請蒙古人放下手中的屠刀。楚材雖沒有完全禁止住大屠殺,但不知有多少人因為他的諫言倖免於難。《新元史》記載說:卒使中原百姓不至踐刈於戎狄,皆夫人之力也。
勸蒙漢化,為中華留下文明火種
元滅金、宋,對於漢人來說是一場巨大的災難。蒙古人的鐵蹄所過之處,死傷無數,數千萬人死於戰火,如果沒有耶律楚材,農耕文明或被遊牧文明所取代,造成歷史的大退步。也很有可能,中華文明到元朝時滅絕,和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一樣。還好,中國出了個耶律楚材,而成吉思汗也非常認可耶律楚材,他對窩鍋台說:「此人是天賜我家,以後軍國庶政,都可以委託於他。」,窩鍋台大汗也確實聽了他父親的話,曾說過「非卿,則中原無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窩鍋台非常重視耶律楚材的諫言,雖然未做到言聽計從,但依靠耶律楚的努力,對遊牧習俗的蒙古人進行了漢化改革,保留下了寶貴的中華文明火種。
耶律楚材自小受漢文化影響,「吾君堯舜之君,吾民堯舜之民,此其志也!」,他曾經做詩述志:「干戈未斂我傷神,自恨虛名誤此身。否德詎能師百辟,微才安可步三辰。箕裘謾嘆青氈舊,勳業空驚白髮新。安的夔龍立廊廟,扶持堯舜濟斯民。」,其中「安得夔龍立廊廟,扶持堯舜濟斯民」正是傳統漢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寫照。
受到窩鍋台重用後,耶律楚材「定製度、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遊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完全照搬了漢人的社會管理方法,使蒙古貴族由適應遊牧文化逐漸向適應農耕文化過度。這套管理辦法到了忽必烈時代,達到頂峰。當然,蒙古人漢化很淺,但如果沒有耶律楚材,中原文明很有可能就此滅絕。正是因為有了他的漢化改革,元朝皇帝「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宋朝雖然亡了國,但卻未亡天下,只是一個正常的改朝換代罷了。到了明朝時,漢人得以復國,開啟了另一個漢人輝煌的時代。
耶律楚材生在了一個特殊的時代,我們不應以今人狹隘的眼光去看他。甚至,他的眼光超過了今天的我們。耶律楚材對世界的認同,對天下的理解,眼光更深更廣,並不拘泥於中國。他幻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蒙元變成歷史上最輝煌的堯舜盛世時代。雖然他最終沒有實現他的理想,但正是因為他的努力,使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王朝。中華文明的火種通過馬可·波羅,傳到了歐洲大地。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三姓家奴 #耶律楚材 #蒙古人 #遊牧民族 #成吉思汗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