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傳奇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逝世 】
_
享譽國際的意大利傳奇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周一(6/7)逝世,終年91歲,其家人於意國報章 《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確認死訊。報道指Ennio Morricone於數日前跌倒,導致股骨碎裂,...
【 意大利傳奇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逝世 】
_
享譽國際的意大利傳奇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周一(6/7)逝世,終年91歲,其家人於意國報章 《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確認死訊。報道指Ennio Morricone於數日前跌倒,導致股骨碎裂,被送往羅馬一家醫院治療,最終因為併發症不治。
_
Ennio Morricone縱橫國際影壇半世紀,乍聽跟香港讀者距離很遠,事實不然。
_
王家衛執導的電影《一代宗師》(2013)裏,除了梅林茂與Nathaniel Mechaly的原創音樂外,亦曾經用上Ennio Morricone的配樂,分別有兩首,分別是《La Donna Romantica》,此曲原本出現在1966年上映的意大利電影《大浪子》(Come Imparai Ad Amare Le Donne),另一首是《Deborah's Theme》,是Ennio Morricone為電影《義薄雲天》(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創作,兩首歌連在一起,用來襯托戲中最動人一幕──宮二(章子怡飾)打開心扉,毫無保留的向葉問(梁朝偉飾)表白,她說:「我在最好的時候踫到你,是我的運氣,可惜我沒時間了。人生若無悔,那該多無趣呀!葉先生,說句真心話:我心裏有過你。」那一闋歌,將角色的情感變得更濃郁,令人念念不忘。
_
得悉Ennio Morricone離世,王家衛在其個人微博發帖文,以八個字悼念:「往事長存,心中有過。」至於有份參演《一代宗師》的韓國女藝人宋慧喬,也在個人Instagram分享限時動態,她選用的,正是《Deborah's Theme》的歌曲相片。
_
始終對電影認識有限,所以如果要談Ennio Morricone的音樂作品,就一定要說1993年在全港電視首播的鐵達時手錶廣告,事關這個耗資龐大的廣告(現在或會稱為微電影),兩分半鐘導演版配以主題音樂《La Califfa》(原本是1970年由Alberto Bevilacqua執導的同名電影歌曲),而一分半鐘普通版由Romeo Diaz創作,歌曲靈感正正來自《La Califfa》。雖是27年前的事,但現在回想,無論畫面、音樂,以至廣告口號「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仍然清晰,是真真正正的深入心坎裏。
_
今時今日,看到鐵達時廣告,或者沒有感覺,甚至有點厭惡,何解?因為1988年至1993年間,香港曾經出現過堪稱絕世經典後無來者的「天長地久三部曲」,都是由鍾楚紅已故丈夫朱家鼎(Mike Chu)領軍製作,其團隊成員包括創意總監陳志明(Kinson Chan)、文案盧婉儀(Iris Lo)和導演徐佩侃(David Tsui),他們先後於1988年、1990年和1993年推出三套廣告,前兩套分別由梅艷芳、王傑主演,而1993年版本則由周潤發與當時正上位中的吳倩蓮擔正。
_
三部曲之中,以第三部製作規模最大,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國東北,一名年輕的戰機機師(周潤發飾)剛與愛人(吳倩蓮飾)結婚,生活幸福美滿,突然有天,瞥見戰機在頭上飛過,猛然醒起男兒要保家衛國的責任,無奈要與妻子分離。
_
參考《壹週刊》的專題報道,當時為了營造二戰前空軍出動的磅礡氣勢,製作公司拉大隊北上,飛往吉林省長春市拍外景,再到上海拍攝硬照。當年發哥坦言,在長春拍攝期間相當辛苦:「主要是天氣驟變,一日內,可以遇到早上落雪,下午(刮)大風沙,然後又陽光普照,我拍外景以來從未試過,可說是奇景。」至於製作費有多少,當時朱家鼎指因為屬於商業秘密不肯透露半句,倒是在旁的周潤發自顧自的說:「大製作,大製作!」不過單從片段中的場面調度、演員人數、服裝,甚至為了拍攝其中一幕,而專誠找人製作一幅30呎乘60呎的大型電影海報,作為周吳二人合照的背景,就知道整件事有幾疊水。
_
錢,從來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有沒有那種品味和涵養。有諸內形諸外,朱家鼎當年領軍的製作,之所以能夠抵得過歲月洪流,今天在YouTube重溫仍然感動,只因劇本、畫面、配樂還有用字的拼合,每一秒都是經過精心計算,既折射出品牌形象,又能夠帶出高雅氣息,用最精準的言辭去說,是雋永。如上所述,同一品牌多年後再拍系列廣告,只落得肉酸二字,令人看得尷尬,因為「大腦」已換了別人,而那人卻不是朱家鼎,以往追求有姿勢有實際,講求內容考究(朱導受訪指,當年要四出搜羅跟廣告時代背景切合的戰機,所以才要拉大隊去長春取景),現在只講求剎那話題,放完煙花便算,以為消費者會照單全收,證明遊戲規則變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_
(07072020)
_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enniomorricone #originalscore #hkig #hk #nostalgia #電視史話 #王家衛 #章子怡 #周潤發 #吳倩蓮 #宋慧喬 #07072020 #鐵達時 #廣告 #游大東電視史話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梅艷芳 #壹週刊
專題海報背景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期是數度造訪檔案局、國史館和圖書館的資料堆中,所整理出來的一份關於台灣1950至1960年代「美援-農復會影像」的初探報告。作為美援農經專門機構的農復會,過去只在台灣農業史與經濟發展史中獲得討論,但其實農復會的工作範圍與目標遠大於此。
二十世紀的美援時期,農復會與美國的冷戰策略關聯密切,因此在發展農經計畫之外,農復會還在台灣投入了頗為多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工作,攝影與電影即是其中一環。在美援於1950年代至1965年終止的主要時期裡,農復會累積的上萬張攝影工作底片,可說是最具系統性且面向最廣的戰後台灣影像檔案。而農復會的攝影組,則是台灣絕無僅有的美援體制內的攝影師。這樣的時空背景條件真是非常特別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考掘農復會影像檔案的原因,嘗試去尋找這一塊遺落的台灣美援攝影與視覺歷程拼圖。
本期針對農復會的影像工作進行追蹤考察,探索過去很少受到關注的「美援攝影」,並重新檢視農復會與冷戰宣傳機制的種種關聯,以及對台灣視覺文化的影響。本期收錄了許多從未公開的美援攝影工作底片與文獻資料,還包括1957年歷史性的台灣反美暴動──「五二四事件(劉自然事件)」的農復會攝影檔案,我們將能從中看到美援視覺性的不同面向與意涵。
較費力氣的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資料散失而人員事物都已不在了,僅能憑藉訪查檔案文獻與各種線索,逐步串起這個時代的影像關聯。在這個過程中同時也追蹤了農復會攝影組主要人員的美援足印,因此在本期登場的人物也不少呢。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30:美援視覺性──農復會影像專題
U.S. Aid Visuality: The JCRR Issue
本期我們重返影響台灣戰後發展至關重要的美援年代,尋索過往在台灣影像歷史視野中遺落、但卻十分關鍵的美援時期台灣視覺歷程──「農復會」的影像檔案。
成立於1948年、以推行「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與農業政策聞名的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JCRR),被認為是奠定二十世紀「台灣經驗」基礎的重要推手。然而很少人留意,這一農經專業的美援機構,在1950至60年代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幻燈、電影,並生產各種圖像、圖表、圖冊與海報,在冷戰年代與美援宣傳機制緊密連結,深深參與了戰後「台灣(視覺)經驗」的構成,影響著我們的視覺文化發展。
冷戰與美援如何形塑台灣的影像與視覺感知?本期專題透過採集考察眾多第一手的農復會早期攝影檔案、底片、圖像、影片與文獻資料,揭載鮮為人知的美援年代視覺工作,追尋這一段逐漸隱沒的戰後台灣攝影與美援視覺性的重要經歷。
_____________
● 更多本期介紹 More Info | https://vopmagazine.com/vop030/
● 購書 Order | https://vopbookshop.cashier.ecpay.com.tw/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美援 #農復會 #冷戰 #台灣 #攝影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USAID #JCRR #ColdWar
#Taiwan #photography
專題海報背景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些年的拍貼熱潮】 #秀出你的蒐藏
拍貼文化源於90年代末的日本
最初原型為自動快照機
經改裝後提供多樣化的影像編輯
可加入邊框、文字及各種圖案
還有連拍等不同拍照模式
流行於青少年男女同儕間
藉由交換大頭貼展現友情的親密度
後來甚至形成一股收集風潮
以追求限量機型或圖案為樂
#要先練好連拍的Pose
#錢包或鉛筆盒一定要放一張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99/8/1
圖說:陳柏林
攝影:台北市大頭貼專門店。圖為拍照民眾。
歷史新聞
【1999-08-14/聯合報/38版/流行風】
我拍!我拍!我拍!拍!拍!
撞見新世代 對著拍貼機搔首弄姿
【記者莊慧如╱專題報導】當雜誌封面人物、當電影海報主角、和凱蒂貓、美樂蒂合照,這就是新世代最近迷戀上的拍照調調,正因為喜歡,就拍得勤快、拍得熟能生巧,現在真的有人對著機器,可以忘形的裝可愛、裝酷、裝傻......裝得LKK舉起雙手,投降啦!
拍什麼拍?貼什麼貼?
貼紙、卡片、行李牌、撲克牌
好膽來拍 就是主角
拍貼?如果你還沒聽過這個新詞,可能有點LKK;大頭貼總聽過吧?哈日一族可能會站出來說:是PURIKURA(Print Club)啦!不管叫什麼,其實指的就是「照片貼紙」;那一台台像電動玩具的機器,叫拍貼機、貼紙機都行,重要的是,現在很多人拍著拍著就上癮了。
兩三年前還只是單點散布在百貨公司、便利超商裡的拍貼機,去年十月左右開始以加速度成長,除了單點成長,也以專門店集中經營,動輒二三十台不同類型的拍貼機,擺明了衝著青少年來的。到底拍貼機的魅力何在?進口拍貼機的光育公司總經理李清熙說,上百種的圖案、花樣,大大滿足了Y、Z世代愛秀、求新、搶鮮的心理;花一百到兩百元,年輕女孩便能實現當Model的夢想,似乎也很吸引人;再加上台灣的拍貼機幾乎都來自日本,多少也對了哈日同胞的胃口。
在台灣,拍貼機的「新鮮度」幾乎和日本零時差,這也是各家拍貼專門店的角力重點。蓋酷家族是目前店數、機台數量最多的拍貼連鎖店,經理葉玉浩表示,隨時觀察日本市場,適時買進新機才能抓住新世代的胃口。以機型夠新、夠多樣自豪的天母Super Print Station,則是大約每二十天就會引進日本最新機型,讓拍貼迷乖乖來報到。店長蔡宗榮說,未來拍貼機將更多元化,不再限於貼紙,還有撲克牌、卡片、行李牌等形式。其中,撲克牌拍貼機已經在八月初進駐台北天母,每次可製作兩張背面印有照片的撲克牌,花色可以自選,換句話說,只要拍上二十七次(包括鬼牌),就可以湊足一副拍貼撲克牌。
為了保持拍貼迷的忠誠度和新鮮感,蔡宗榮表示,拍貼機會以限量和獨特性為賣點。例如,有的機型限量一萬張貼紙,印完了就功成身退;Hello Kitty拍貼機則是全球生產兩百台就停產,台灣「有幸」搶進四台,擁有其中一台的Super Print Station,在五月剛推出時就出現拍貼迷加貓迷乖乖排上兩三個小時的隊,只為和凱蒂貓合影留念的盛況。
只想成功不要失敗!
彩排好16種炫姿勢再上陣
太內向就沒什麼好玩的
拍貼機的種類,從最早的大頭貼到現在的半身、全身貼都有;最常見的Size為5X7和6X8相片大小,A4是目前最大規格。貼紙的分割方式也從固定的十六分割,演進到任意分割(自選分割數及大小),甚至圓形、心形等特殊形狀。特別的是,現在拍照方式有拍三次選一次,也有四連拍、十六連拍等;至於花樣,則涵括了當紅卡通明星、雜誌封面、電影海報、3D立體閃卡、廣告、漫畫、名片、月曆等等。想跟維尼熊、凱蒂貓合照,或是化身「鐵達尼號」的傑克和蘿絲,甚至當上TIME或non─no雜誌的封面人物,皆非難事。
但是,面對各式各樣不同背景、不同拍法的拍貼機,許多人常常一頭霧水、手忙腳亂。到底怎樣才能拍得漂亮、拍得精彩呢?第一,當然要先整理儀容;看到日文、英文就傻眼的人,投幣前請先找店員問清楚操作流程,或乾脆請他們在旁協助。要注意的是,許多拍貼棚背景是藍色的,如果穿著藍衣服上鏡頭,合成出來的貼紙就很容易出現身體「隱形」的詭異畫面。
接下來,就要發揮你的眼力、聽力,和當機立斷的本事。在數十種背景格裡選定一到十種以上圖案(視機型而定);然後豎起耳朵,聽清楚機器叫你「Smile」、「Say Cheese」還是發出「喀擦喀擦」快門的聲音,在最短時間內擺出各種表情和姿勢。注意!如果你有點害羞,不妨先對著鏡子練習;臉部、四肢僵硬,又想試試十六連拍的,先在家裡彩排十六種姿勢,或和同伴培養好默契,這樣,浪費三枚五十元的機率會大大減低。
通常拍過幾次以後,都會練就幾分Model架式。所以,如果你的她或他有點悶,或是爸爸媽媽哥哥姊姊太嚴肅,不妨把他們帶到拍貼機前試試,說不定會發現他熱情奔放、她風情萬種的一面喲!
新世代熱度有多燙?
迷哥迷姊一本一本的拍
拍來過癮、拍來交流
拍貼專門店目前還是以台北地區為主戰場,西門町、天母有相當集中的拍貼店;台北車站、台北東區、板橋後站,以及台中綠川西街、高雄新掘江都有分布。此外,本身就是拍貼機製造商的SEGA,在其設於台灣的遊樂場內也有不少新機型。至於單機,全台百貨公司大多都能找得到。
蔡宗榮觀察,拍到上癮的大多是國、高中女生,男生也有增加的趨勢。同學朋友一起拍,除了好玩、可以分攤費用,貼紙的收集、交流,更是促成「一三五打工、二四六玩拍貼」的最大動力。拍貼成迷、成精的新新人類,把自己的、同學的和交換來的貼紙收集成冊,分享之外帶有強烈的較勁意味;甚至網路上也出現提供會員「貼紙交友」的網頁。在拍貼店裡,鏡子、梳子、剪刀、裁紙刀一應俱全,為的就是讓消費者美美地拍,拍完立刻瓜分、分完立刻交流,一點也不浪費時間。
此外,拍貼專門店正朝複合式商店發展。以Super Print Station為例,店內空間較其他拍貼店寬敞,擺上桌子椅子,飲料Bar在旁,簡直都可以辦聯誼了。蓋酷家族除了目前的西門町樂聲店、天母店已是兩層樓店面之外,還正積極尋找坪數更大的店面,葉玉浩表示,未來除拍貼機,也將引進彩繪指甲機;店內也將設桌椅,供應平價飲料、點心,目標是成為拍貼迷的情報站及貼紙交流中心。看來這股拍貼熱潮,還會再紅上一陣子!
專題海報背景 在 《海琪的天空》 陳海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的從前....
仍記得的國際都會
看一個時代的香港如何被真切地記錄,不同時期、不同國家航空公司出品的旅遊海報,原來藏有不少啟示。
那個年代,坐飛機、異國遊仍是一件摩登奢侈的事;而香港,早就擠身國際級的目的地。今期 #就係香港 回顧了不少舊日航空公司宣傳香港旅遊的海報:人力車、山水、霓紅燈、舢舨都是1930至1980年代一些典型的本土符號,海洋、舢舨、小艇⋯⋯成為了異國對香港的想像。本地人不以為然的人與事,在西方人眼中卻成了最有趣的吸引力。
如果把這些海報的背景換上了今天,出現的將會是什麼?
#海報為浸會大學圖書館藝術藏品:bcc.lib.hkbu.edu.hk/artcollection/collection/travel-poster/
#更多藏品收錄在 #就係香港2019夏季號 #想遊香港大專題之中
#travel #travelhongkong #poster #posterdesign
更多精彩內容請到:beinghongkong.com/2019-Summer-Issue